六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和优美语句。
2、查阅威尼斯的有关资料,了解威尼斯。
能力目标
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并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情感目标
了解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感受威尼斯的美。
教学重、难点:
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并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品读欣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材,齐读课题。
2、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3、整体感知课文,谈谈威尼斯这座城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的学习所得,质疑问难。
二、朗读、感受威尼斯的美
下面让我们跟从……同学的朗读,走进威尼斯,一起领略马信德笔下的蓝蓝的威尼斯的美丽风光。
(举手点名朗读,要求其余学生边听边体会文章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的哪些美丽风光)
1、朗读(配乐:萧邦小夜曲)
2、图片插入跟踪展示
三、讨论、体会威尼斯的美
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的哪些美丽风光?你最喜欢哪一处?为什么?(有选择性的将学生所谈及的景观放映出来)
——水都美、建筑美、秋色美
——学生自由谈论,可结合所查阅到的有关威尼斯的资料进行扩展。
师:威尼斯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文章通过精心的选材,从
不同方位视角,用一副副色彩明快的画面,把威尼斯的迷人风采——水都美、建筑美、秋色美展现出来,使人们如亲临其境,陶醉其中,享受无穷。蓝天碧海、典雅繁华、和谐幸福,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起构成了蓝蓝的威尼斯。
四、品味语言
美的威尼斯需要美的语言来描绘,课文中有许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请找出这些比喻句,细细体会。(找出的同时,教师指点领会文章的语言字词美,如“瑰宝”)
威尼斯如此的美——和谐、美丽、幸福,文章又以优美的语言为它披上一件蓝蓝的云裳,更显其独特魅力,令人心驰神往。(作者善于运用语言,我们的同学相比也不逊色……)
五、学习迁移
(同学们,蓝蓝的威尼斯美,我们的新海口美不美?我们有蓝蓝的天、蓝蓝的海、洁白的沙滩、碧绿的揶树、新鲜的空气、热情好客的市民,美丽和谐的建筑、以生态为指标的建设思路……我们海口也是“蓝蓝”的)
(放映海口景观宣传图片)
亚热带滨海城市—海口如此的美,必然会吸引众多爱美并且懂得欣赏美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当当热情的小导游
活动:“请你当当小导游”
主题:《蓝蓝的海口》
要求:选择海口一处景观(图片),以生动的语言并恰当运用比
喻等修辞手法向“游客们”进行介绍。
工具:多媒体
六、回放海口景观,再次感受海口的美。
七、布置小练习。
水多桥多船多
板书设计: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广场风光独特
饮食文化—面食为主
六年级语文教案2
教材分析:
《想象》是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六节,根据诗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节)主要写了诗人理想中的自然界。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诗人对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美好愿望。第二部分(4—5节)主要写了人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第三部分(6节)总的写出了想象中的世界。
这首诗高度集中、慨括地反映生活,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自然清新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5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明白课文写了哪些奇特的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了解诗歌的特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向往自由和平的美好心愿。同时,也去感受课中文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教学准备:
1、课前指导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提示重点语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配乐朗读。想,听出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开放性发言,畅所欲言)(扣住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现代诗)
揭示课题16想像
师:有了想像才有优美的诗篇,有了想像才有发明创造。今天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
2、自由读文。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想像?板书:大自然人们的生活理想
根据以上提示将诗歌分为几部分?
3、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情感。
(1)品读第一部分。写了大自然中哪几处景,画上记号。(天空云彩风阳光四季)
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相机丰富诗篇。
如:A、“天空应该一个劲儿蓝,蓝成一块透明的水晶。”(天空本应是湛蓝,因人类的原因已被污染,难得看见几天的蔚蓝,所以诗人希望天不带一丝杂质,人们在蓝天下快乐的生活)比喻
B、云彩扣住“喊一片”“唤一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云彩就像我们的朋友一般能分担忧愁,共享快乐。
C、风本无色却带着梦幻的蓝色,你还可以把风想像成什么颜色?(金黄红色白色吹皱一池春水绿色春风又绿江南岸、、、、)(避免学生说出龙卷风飓风这里的风应是柔和的清风,人们每天享受着清风拂面的美好)
借用名家诗句想象风的颜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D、阳光派出七位使者。使者:奉命办事的人。
红使者喜欢
绿使者喜欢
黄使者喜欢
蓝使者喜欢
紫使者喜欢
每位使者尽职尽责。(强调“尽职尽责”学生自由写诗)
E、四季风调雨顺,可以随意变化。
春天不再
夏天不再
秋天不再
冬天不再
(2)总结:多么可爱的大自然呀!
可大自然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地方,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诗,品诗。
4、作业。写下对大自然的想像。
可以依据本课中的一段发挥,也可以任思维自由驰骋。
反馈。
板书:16想象
完美的世界大自然
人类的生活
课后记:
1、开课以舒缓的小提琴《梦幻曲》的配乐,在老师神情并茂的朗读中将学生带进梦幻,神秘,宁静的情景中,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2、以课文为依托,让学生天马行空地想,学生思维得以在限制与放开中发展。
3、老师课前准备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内涵与外延。
4、教师学生互动和谐,活跃。
5、时间掌控得不是很恰当,结尾部分显得匆匆。
6、缺少个性朗读,没有展现个别学生读书的强势。
7、对个别词讲得不够透彻。如:喊一片,唤一片,尽职尽责。
六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工夫、置之不理、三年五载、循环、自生自灭、一来二去、门道、昙花、秉烛夜游、见识。
2.初读课文并质疑。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观看情景朗读,然后说说有什么感受。
2.你养过花吗?有什么体会?
今天,我们学习《养花》,看看老舍先生对养花有哪些独到的感受。板书:13养花
二、合作交流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勾画出生词及其他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完成预习要求中提出的问题。
3、小组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尽”,分别组词。
(2).说说自己弄懂了哪些词语。
(3).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4).谈谈已经读懂了什么。
(5).提出不懂的问题。
理清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课下搜集老舍先生的生平资料,了解他的人品、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品读体验
1、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或对老舍先生的印象。
2.自己默读、感悟。
3.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讨论疑点。
4.班上汇报。
采取一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及教师点拨的形式。
着重理解这些内容:
(l)“花开得大小好坏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
(2)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3)作者养花,不是对花“置之不理”,而是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地关心它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花有感情。)作者在照管花的过程中,摸出了一些规律,增长了知识,从中得到了乐趣。
“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这是作者学会养花后的自豪之情的流露,这就是乐趣。
(4)养花有益身心。指养花锻炼了
教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养花》教案及教学反思》
身体,消除了疲劳。在辛苦中了解了劳动的意义,得到了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的感情。
这里有两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a.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
b.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吗?为什么?
投影出示句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a.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b.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5)作者养花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并与朋友分享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这也是养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
(6)当花受到摧残时,养花的人难免忧伤,这说明作者对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伤心中表现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7)养花的乐趣,归结起来就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否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作者从养花中得到这些乐趣。正说明作者爱劳动、爱生活。
(8)第一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前后照应,第七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二、巩固延伸
1.通读全文,感受喜与忧,笑与泪。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养花的新认识。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布置作业
1.摘抄体现作者爱花的句子。
2.实践活动:每人养一种花。
附:板书设计
养花
种易活花
怎样养花
付出劳动
也有忧愁共享成果
教学反思:本文题材为散文,在反复阅读的基础既陶冶了情操,又增长了知识。通过对学习文章中重点句子的理解与体会学习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反复体味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使学生增加了学习名家名篇的兴趣。
六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补白练习,了解虽然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生活穷苦,但是主人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邻居的善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课文《跳水》,大家是否记得它的作者是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另一篇文章《穷人》。
2、板书课题,齐读。课文写的是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下,发生在穷苦劳动人民身上的一件事情。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穷人的生活。
(1)既然课题是《穷人》,那么,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穷人的生活的。请大家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然后从课文中划出说明生活穷的句子。
(2)以轮读的形式交流。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桑娜一家生活很穷苦。渔夫( )出去打鱼;桑娜( )地干活,可是还只能( )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 )冬夏( )光着脚跑来跑去;他们吃的是( )面包,菜( )鱼。
(4)虽然课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但是桑娜一家的生活真是( )。请你能不能突出穷字,读读课题。
2、细读课文,了解桑娜的善良。
(1)虽然,桑娜一家生活只能勉强维持,但是,当桑娜发现邻居西蒙病死了,马上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板书:抱)
(2)虽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回到家里,她的心情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息。让我们读读她的心理活动。
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轻声读,想想你从桑娜的这段心理活动中读出她的几种感受?(担心,害怕,坚决)指名读。
(4)读了桑娜的这段心理活动,大家有没有觉得她的想法不连贯,内容有跳跃呢?那么让我们用文字代替这几个省略号,把她的这段话补充完整吧!
(5)同桌商量,全班交流。
(6)请一位学生把这段补白后的内容说完整。
(7)再读这段心理活动,读出感情。
(8)课文中写虽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现在你知道她为什么这样做吗?
3、学习1127节,感受渔夫的善良。
(1)桑娜是善良的,她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关心别人,那么渔夫呢?同桌以直接对话的形式,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2)说说最能说明渔夫善良的一个字。(板书:熬)
(3)如果把这个熬字去掉行吗?
完成练习,写一写:此时渔夫已经想到:抱回西蒙的孩子,自己将( );桑娜将( );自己的五个孩子将( )。
因为想到了这些,所以,他用了熬这个字。但是,尽管这样,他还是要把西蒙的孩子接回来。看得出,他和桑娜一样,都很
三、总结:
课文写了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桑娜一家生活极度贫穷,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在我们读者的心里写下了一个端正的人字。(板书:人)请你强调这个人字,再读读课题。
六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1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能容,教育学生要爱护地球,保护地球,增强环保意识,自觉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使学生感受到地球就象一位美丽、可爱的母亲,把她所拥有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人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地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以及应该怎样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理解诗歌最后一小节的“为了这美好的一切”指的是什么?我们人类怎样做才能拥有美好的一切。
【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学生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课件)镜头一:展示美丽的地球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的情形,它是那样的玲珑剔透,是那样的晶莹可爱。镜头二:展示阳光、沙滩、草原、森林……地球上的人们幸福生活的情形。
2、师:美丽的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地球万岁》就是一首献给地球的歌。(板书课题:地球万岁,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自学感知
1.要求:
(1)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要求理解的词语有:奢靡、窒息、泯灭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
(3)在自学过程中,有什么好方法想介绍给大家,有什么问题要同学帮忙解决,等会儿提出来。
2.反馈交流。
三、再读课文
我们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地球的哪几方面。
提示:1、赞美地球是人类的家园。2、赞美地球是大家的,他对人类无私的奉献。3、写人类对地球的迫害。4、写人类对地球的期盼。
第二课时
四、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出示中心话题: 地球为我们人类做出了哪些无私的奉献?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地球的?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环境?
1、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深入探究。
(1)理解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它从来不懂得自私和吝啬,总是倾其所有。根据课文内容,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也可联系课外知识,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1—6小节,体会地球的无私。地球就像一位无私的母亲把她所拥有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是人类的野心和贪欲已经使地球母不堪重负,听她在流泪,她在哭泣。
(3)读第七小节,重点理解“可是人类,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 ”。
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自己查阅到的资料谈理解,说体会。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
a、人们乱砍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给人类自己造成损失。
b、过渡放牧,造成草原沙化,原先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荒无人烟的戈壁滩。
c、蛇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以致鼠害严重,每年仅我国损失粮食几十亿斤。
d、我国的藏羚羊的皮毛非常珍贵,被称为“软黄金”,由于人们乱捕乱杀,已濒临灭绝。
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破坏环境,最终受害的是我们人类自己。
过渡:人类已经开始觉醒,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对我们人类是何等重要!作为地球母亲的儿女,我们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责任。我们相信,经过我们努力,地球母亲一定会焕发新颜。
2、读课文最后3个小节,理解“为了这美好的一切,指的是什么?(讨论)
3、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人类怎样才能拥有这美好的一切?
板书:保护
五、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一谈学了这课有何感想。
六、拓展延伸(任选一题完成)。
1、根据搜集的资料或自己的想象,模仿着诗歌的格式写诗,题目自拟(参考题目:①地球的诉说 ②地球妈妈笑了……③未来的地球……)
2、请你给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个人或单位写一封劝诫信。
六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
3、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体会夹竹桃身上的品质,懂得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
重难点
1、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品味课文的语言。
2、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特色
教学准备
夹竹桃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出示夹竹桃花),请仔细观察她的花和叶,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引导学生从花和叶子着手观察:花朵像桃花,叶片像竹叶。因此,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课件出示夹竹桃图片让学生观赏夹竹桃的图片。
那么,季羡林笔下的夹竹桃到底又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夹竹桃》。同时板书课题
二、深入分析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季羡林老爷爷对夹竹桃的感情怎样?(让学生阅读后举手回答。)
出示课件: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为什么夹竹桃对季先生来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文中给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夹竹桃的自然段,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夹竹桃的?
生回答后总结:第二自然段,花色,第四自然段花期,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月光下的幻想。同时板书:花色、花期、幻想。
3、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夹竹桃的花色有什么特别之处,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夹竹桃花色的相关语句体会。
课件出示:红与白搭配宛如火与雪——奇妙有趣。(同时板书:奇妙有趣)
课件出示: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师:看这个句子,说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课件出示:比喻---把一类事物比作另一类事物
4、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看院子里都有哪些花,它们开放的季节是什么季节,画出季节和花名并找出描写这些话相关成语
请三名同学一个说季节,一个说花名,一个同学说描写花的成语。
课件出示: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全班齐读成语巩固。课文题为“夹竹桃”,季先生洋洋洒洒用了200多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这不是多余?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对比烘托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哪里悄悄开放。夹竹桃是怎样开放的?请阅读阅读第四自然段。指明回答。
课件出示: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了出一嘟噜。
师:夹竹桃从哪个季节开到哪个季节?
课件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说明了夹竹桃花期怎么样?-板书:花期长——韧性可贵。
“吐艳”什么意思? “盛开、绽放”。 “无日不迎风吐艳”该是什么意思?无日不迎风吐艳就是每天都绽放。“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一个什么句式?作者为什么不写“每天都绽放”呢? (感受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突出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双重否定句,什么是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就是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体会句子:“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无不奉陪”我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无不奉陪”就是没有不陪伴,全都相陪。)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它“无不奉陪”(一直)两个“一直”,令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难道不是可贵的韧性吗?
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韧性可贵。
6、“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说明夹竹桃不仅,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有韧性,还有其它的妙处,那么夹竹桃还有什么妙处?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都把夹竹桃幻想成什么?
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地图,水中的荇藻,一幅墨竹
7、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夹竹桃吧。(配乐读)
三、 总结
请同学们回想第一自然段,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对作者来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提回忆的花?在夹竹桃身上我们看到哪些可贵品质?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作业设计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具体。
六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按照合理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体会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
四、掌握朱自清生平
教学重点一、抓住“文眼”——威尼斯的“别致”,如何体现为“水上之城”的自然风光的明媚和古老文化艺术的“华妙庄严”
二、第二自然段写景极简练,抒情极含蓄,且二者交融,宜深入细致地领略
教学设想一、课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教学时对所提及的知识不要求学生会全面弄明白,只要求弄懂主要内容,把握住叙述的层次和表达方法
二、不知思考题刚
1、联系《背影》复习有关作者朱自清的知识
2、学习自学全文,并写出段落提纲
3、前半篇写威尼斯“水上城”的特点,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描写?
4、作者如何抓住“文化艺术城市”这个特色写他的“华妙庄严”?
5、分析这篇游记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三、教具准备欧洲他国(意大利地图)一份彩色粉笔
教学要点介绍文章有关的背景材料及作者生平,初步理清构思脉络,讲析第1——4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威尼斯》(加着重号的板书),是朱自清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二年欧洲旅游结束回国以后写的这篇游记写的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文化古城,文章的内容虽然比我们读过得《背影》复杂,但仍然体现出他写景散文的特色,即把握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语言自然清新、生动。
二、教师启发
我们在初中已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那么,谁能简单介绍朱自清的生平那?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明确: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用三年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学业,毕业以后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拓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集》,毛泽东称赞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三、介绍威尼斯
威尼斯在亚得里亚海西北岸,意大利北部,它是有一百多个小岛构成的,城内河道纵横,作为总干道,就是第一节介绍的相反写的S的大运河,威尼斯的南面就是沙提,课文中重点介绍的圣马可方场,就在城的南部临海的地点。
四、学生课内自学课文并画出段落提纲
(一)教师重点解说
1、多音字解说
着着色(zhuo)(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在别的物体上)
出了个高着(zhao)(计算,办法)
着凉(zhao)(感受,受到)
你听着(zhe )(助词)
沈沉毅(chen)(这里同沉)(沉着)
沈阳(shen)(专门名同姓)
数数一下(shu)(逐个计算)
数次(shu )(几,几个)
数见不鲜(shuo)(屡次)
2、词语解释
花团簇锦;像花朵促成团,像锦缎集成堆。团聚成团;簇:集成堆。
华妙;华丽而美妙
阑干;同栏杆
沉毅;沉着刚毅
典丽风华;本指端庄美丽,富有风华和才华。
(二)提问;;本文分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们回答之后,教师明确
全文共分二大部分
第一部分;(1——2段)介绍“水上城市”的特点时,从平视(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和俯瞰(在圣马可方场的钟楼上看)两个观察角度,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为你死的明媚景色。
第二部分(3——9段)以圣马可方场为中心,按时间转移的顺序,向四周环视,先从东部的两个建筑写起然后写南面运河中的夜曲,接着介绍西北的两个(建筑写起)两个教堂,再写到方场东面的公园,全文的材料及丰富,但由于观察点交代清楚,所以全文的调理极为丰富,但由于观察点交代讲清楚,所以全文的调理层次极为分明。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教师讲述;威尼斯给人最初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是“别致”“别致”指跟寻常不同,即新奇可喜从第一节,看看威尼斯,是怎样“别致”的?
学生们回答,教师明确
别致1、交通工具,小火轮,“刚朵拉”
2、大街,大运河
3、小胡同:小河道四有十八条
4、分述不同的船的作用
A,轮船;在大街上走,像公共汽车
B,刚多拉;哪儿都去,摇橹的小船
5、桥多:三百七十八座
6、威尼斯人爱水:喜欢乘船
(二)提问: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解释威尼斯作为水上城市的特点的?
学生们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用亲切对话的方式,引起联想
2、比喻作者巧妙的使用比喻,有些地方配合起来用,构成双关
3、文笔很细密,体贴读者的心理
(二)教生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
教生共同归纳:本节是鸟瞰,从全局中看威尼斯
威尼斯的地理位置(环俯视)
碧波中团花簇锦的陆州(俯视)
水天相接(远视)
天空明镜透明(感受)
江南水乡景色(对比穿插)、
北欧全景(对比穿插)
六、教师总结
文章第一句中的“别致”二字是全文的总文眼,下边从“水上之城”写其“明确”,文化艺术之城写其“华妙庄严”,写“明媚”又从两个视角摄影,第一段是平视,活画出一幅“河网之城图”第二段是俯瞰,活画出一幅“海上之城图”
七、课堂练习
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1、从描写方法的角度看,与力矩相同的一组是
例;在圣马可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锦簇似地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
(2)已经近午了,树鸡在啼,狗睡在麦田里,野外的羊群里,时常发出羊的和谐的叫声
(3)这个亭聚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森林中却闪着烟火的红火光
(6)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八、课外作业
(1)背诵第一、二大段
(2)预习第二部分
六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品读相关语句,分析晏子等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品读文章相关描写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并体会晏子爱护国家、维护尊严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全文,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文中的重要字词
2、现在我们仍然以小组为单位,三个同学扮演三个角色,分别是楚王、左右、晏子,还有一个旁白,我们合作翻译全文,在翻译的同时要注意各自的身份、说话的语气
二、概述情节,感知全文
1、文章讲述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谁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简单概括文意
2、明确:王欲辱晏—晏智斗王—王自嘲终
三、品味语言,感知人物
1、本文虽然简短,两百字都不到,却为我们塑造了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请大家挑选你最感兴趣的人物,结合文中人物描写的语句,说说人物个性明确:楚王;
傲慢无礼、自以为是,他知道晏子是“习辞者”,却要“辱之”,仗着自己的国力强大,想要羞辱晏子,羞辱齐国,显示自己的威武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通过楚王的动作、语言描写,看出楚王当时似乎胜券在握,目中无人,盛气凌人,进而得意地看着晏子,且语言犀利,充满蔑视追问:你觉得如果加入楚王的心理描写,你认为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xī)也(15),寡人反取病焉”通过楚王的动作“笑”看出他当时的窘迫和尴尬,自己精心设计的阴谋在晏子的机智应变下以失败告终,只能借故自嘲,无可奈何地苦笑晏子;
晏子避席对曰通过晏子“离开座位”这个表示尊重的礼仪动作,看出晏子十分冷静,面对楚王刻意的挑衅,他压制心中的怒火,不露痕迹,其实是先礼后兵,可见晏子的足智多谋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一系列的语言描写,第一句,慢条斯理,言在此意在彼。第二、三句,自问自答,与第一句一起暗暗地,却又巧妙地进行比喻,第四句话锋一转,锋芒毕露,将齐国的“盗”比喻为“橘”,它生于齐是“橘”,也就是“不盗”,而生于楚却成了“枳”,也就是“盗”,争锋相对地反驳了楚王设下的危机,可见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从容不迫、充满智慧同样是橘,只因生长的区域不同,名称不同,味道不同,造成这个差距是因为不同的生长环境,而人生长在齐国不盗,进入楚国却盗,暗示楚国的水土造成人的盗追问:你觉得当时晏子是怎么样说这几句话的?你能否试读看看
2、晏子面对楚王的挑衅和侮辱,从容不迫地和对方周旋,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明确:作为出使的使臣,他必须完成出使的任务,维护人格,更要捍卫国家尊严
四、复习巩固,拓展迁移
1、是啊,晏子虽然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是却能言善辩,聪慧无比,我们以前是不是也学过晏子的其他故事,谁来说说看。
2、假如你是楚国的大臣,你能否找出晏子话语中的破绽,巧妙地反击他的论辩?
预设;
A:淮北的枳虽然苦涩,没有橘味美,但是却可以入药,而齐人在楚国偷窃,却是毫无益处,晏子把楚人类比为橘,略显牵强
B:你说楚国的风水使人善于偷盗,那你来到楚国怎么没有偷东西呢?
C:你们齐国太贫穷,没什么东西可以偷,我们楚国东西多,你们齐国人才偷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逐句翻译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六年级语文教案9
教材简析:
《画蛇添足》讲的是楚国的一个人画完蛇身上加上足的故事,告诫人们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不要再去做多余的不恰当的事。
学情分析:
本班共15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6人。学习态度:全班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问老师,只有个别同学思想上不够积极。双基情况:全班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能背诵、默写规定的内容。反应快,上课回答问题积极。自学能力强,遇到不懂的字词能查字典理解,有几个学生基础比较差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学目标:
1、理解《画蛇添足》故事;
2、懂得寓言的道理;
3、举出一些画蛇添足的事例。
教学重、难点:
懂得寓言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动画课件、放大课文、表演用的笔、酒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祖宗 赏给 仆人 没意思 提议 咕咚咕咚 一转眼
二、新授。
(一)寓言表演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仆人们见酒太少,提议怎么办?
2、出示第一自然段,交流:“都说:要是每人尝一小口,那才没意思呢,还不如让一个人喝个痛快。可是,到底给谁喝呢?”
“要是还”句式理解,换成句子:“如果每人尝一口,那太没意思了,还是让一个人喝个痛快”于是就有人提议说什么?(各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像,就把这壶酒给谁。)并完成板书:画蛇饮酒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分组交流
1、出示第二自然段,思考:有个人画得怎么样?(很快)
从哪个词语能看出这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
2、最先画好蛇的人见别人没有画好,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他抬头一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想:“我给蛇
添上四只脚吧。”他左手拿起酒壶,右手拿着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3、在他给蛇添足时,另一个人怎么样?(也把蛇画好了)完成板书:画蛇。
4、思考:最先画好蛇的那个人有没有喝到酒?谁最后喝到了酒?从哪些句子看出?出示第三自然段。完成板书:失酒、喝酒。
5、思考:为什么最先画好蛇的人没喝到酒?
出示句子,重点讲解:“蛇是没有脚的,你干吗要画上脚呢?
第一个画好蛇的是我,不是你啦!”明确:给蛇添上脚就不是蛇了。他给蛇添上脚是不恰当的。完成板书:不恰当。
6、再比较:最先画好蛇的人给蛇添上脚,没能喝到酒,而另一个人画完蛇,没给蛇添足,并结合板书,完成板书。(多此一举)
引出寓意:蛇本来就没有脚,“添”上脚就不是蛇了,所以那个人并没有画成蛇。假设他不给蛇添足会怎样,(喝到酒),而这一“添”反而画得慢了,也不像了,因此这一“添”完全是多此一举,(完成板书:多此一举)
这个寓言告诉大家事情做好就行了,不要再去做多余的不恰当的事。由此而来的成语“画蛇添足”,就是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三、巩固
1、结合课后练习中的句子讲“画蛇添足”。
2、在我们平时生活学习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画蛇添足的事,分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哪些事属于“画蛇添足”的事。
3、分组汇报结果,并评点。
4、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选择哪些属于“画蛇添足”,并说明理由。
(1)在超市买了块咸肉,回家后,又在咸肉上酒了许多盐,结果太咸了没法吃。( )
(2)天真冷,小明又加了件衣服。( )
(3)长裤外面再套上裙子。( )
(4)青菜炒得太淡了,我又加了些盐。( )
(5)衣服没洗干净就晾了起来,发现后再洗一遍。( )
(6)作文题目是《春天》,有个同学写好后,觉得内容不够充实,又加了些描写冬天雪景的句子。( )
(7)值日生把教室地面已经拖得很干净了,但班长还是觉得不够干净,就把教室泼满了水。( )
四、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角色分配
那家人:老师;画蛇添足的人:学生张志佳;夺酒喝的人:学生刘科鑫;
其它画画的人:曾令玉、钟凌云;
仆人们:黄孝敏、何丽芳。
师小结:张志佳同学表演得十分到位,能够把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的骄傲又愚蠢的样子表演得惟妙惟肖,其它同学也表演得很不错,看来你们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多此一举)
有个人
画蛇添足
失酒
画蛇喝酒
(不恰当)
另一个人
画蛇
喝酒
六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
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准备摸瓜
摸瓜摸瓜经过乡情淳朴
往回送瓜人情浓郁
请我们吃瓜
六年级语文教案11
一、教学要求
1.准备拼读音节;完成形近字组词;近义词选词填空及一字多义的练习。
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给短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3.完成理顺排列错乱的句子的练习。
4.写一件感人的事,要求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教学时间 五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字词句部分
一、教学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各自拼读,比较每组上下两个音节里的韵母有什么不同,再指名读,看能否正确读出来。
二、教学第二题,形近字组词
先让学生比较每组字的异同点,再组词。
参考答案:
暮(暮色) 钞(钞票) 板(木板) 淘(淘气) 句(句子)
治(治疗) 幕(幕布) 抄(抄写) 版(出版) 陶(陶冶)
旬(上旬) 冶(冶炼) 愧(惭愧) 昂(高昂) 担 (挑担)
渐(逐渐) 沸(沸腾) 洒(洒落) 魂(灵魂) 仰(敬仰)
坦(平坦) 崭(崭新) 佛(佛像) 酒(米酒)
三、教学第三题,选词填空
可先让学生说说两个词在意思上的区别再填写。
第一组,“因此”用于交待结果,“因为”用于说明原因。第1句应填“因为”,第2句应填“因此”。
第二组,这两个词都有“不安全”的意思,但“危急”除此之外还有紧急的意思。第1句应填“危险”,第2句应填“危急”。
四、教学第四题
先读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加点词的意思,最后说说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第1题中的“老”,在上句中是“经常、总是”的意思,在下句中指年岁大。
第2题中的“别”,在前句中是“不要”的意思,在后句中是“佩戴”的意思。
第3题中的“浓”,在上句中的意思与“淡”相反,指含某种成分多,在下句中是“强烈”的意思。
第4题中的“竖”,在上句中是“直立”的意思,在下句中是指汉字自上而下的一种笔形。
第二课时
教学阅读部分。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一读,说说有哪些要求?(①分段,归纳段意;②回答问题。)
二、读通短文,指导分段
1.请同学们把短文轻声读一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要求把课文读通。
2.默读短文,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讨论归纳。
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①陈毅和其他几个青年来到重庆,登上朝天门码头的最高处,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②陈毅见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③联系船票的人告诉大家去上海分别有日本人、英国人和中国人办的三家公司的船,乘坐外国轮船公司的船能得到赠送的洋货。乘坐中国船则什么也没有。
④大家在坐船的问题上争论起来。
⑤听了陈毅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坐中国船去上海。
3.将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归并,划分段落。
讨论归纳。
第一段(一、二自然落):陈毅到重庆后,看到河中停泊的外国军舰非常气愤。
第二段(三—五自然段):听了陈毅句句在理的话,大家一致决定宁坐没有赠物的中国船,也不坐能得洋货的外国船。
三、理解短文内容
1.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交待了些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919年6月,地点在重庆,主要人物是陈毅。)
2.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陈毅在码头上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
结合学生回答解释下列词语:
“列强”过去指世界上同一时期内的各个资本主义强国。“铁蹄”比喻侵害人民的残暴行为。“蹂躏”指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3.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去上海有哪几家轮船公司的船?外国公司的船是怎样吸引乘客的?
4.轻声读四、五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解释下列词语:
“五四”运动:指1919年5月4日,北京300O多学生,要求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各地学生纷纷响应,运动迅速扩大到全国。这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
欺侮:就是欺负。
声援:指公开发表言论支援。
气节:指坚持正义,在敌人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在理:合乎道理,有理。
5.陈毅为什么不同意坐外国船去上海?为什么大家觉得陈毅的话句句在理?(在北京青年高举爱国旗帜,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抵制洋货,反对侵略,爱国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候,是坐中国公司的船,还是坐外国公司的船,体现出是否有爱国心,不是小事。)
教学作文部分第一题
可先让学生轻声读题,了解事情的大概,接着根据事情的发展及时间的推移试排,最后反复读几遍检查有无不妥之处。
正确答案应为③①⑥⑤④②。
第三、四、五课时
教学作文部分第二题
一、阅读题目,明确要求
1.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经历过或见过许多感人的事,今天我们就写一件让你感动的事。
2.请同学们把题目读两遍,看看这一次作文有哪些要求,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着重号。
3.讨论归纳题目要求。
选材要求:
①内容范围“让你感动的事”,应主要是别人所做,“我”或是作为旁观者,或是作为与所写事情有关连的人,但不能写主要由自己所做的事。
②数量范围写一件事。
写的要求:
①先想后写。
②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二、指导选材
1.讨论第二组教材中《峨眉道上》《苦柚》《渡船》三篇课文所写的这类事情是否符合选材要求。
讨论归纳,这三篇课文所写事情均符合选材要求。
2.我们同学曾经历或看到过哪些感人的事情呢?
学生汇报。
三、指导写清事情经过
1.以《苦柚》为例谈如何把事情经过写清楚。默读《苦柚》看看作者是怎样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的?作者是分几步来写的?(①看到姑娘;②询问柚子;③买下柚子;④奖励姑娘。)要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就要想好把经过分哪几步来写。
2.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想想经过部分可以分成几步来写。
学生汇报。
四、汇报事情的感人之处
说说这件事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五、指导学生理清作文顺序
要求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中间部分要求分几步写清楚。
六、介绍范文
七、学生.写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八、作后讲评
(其中指导、作文两课时,讲评一课时)
六年级语文教案12
一、教材简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三、教学思路及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关于阅读教学,标准中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以上从课程标准中囫囵吞枣地搬来的几句,权当本课教学的理论依据。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把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为特色。
首先,教师应定好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位置,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的去“学道、悟道”,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特殊“学者”。这是学生得以自主学习的前提。这种教师角色位置的变换,从以下的教学设计中可以体现。
一、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选读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做的才学得会。”本篇课文的第一部分,是具体事例的记叙,具有情景性和情节性,在理解方面没有太大难度,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自定读书方法,如小组编演短剧,练习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分析表达方式,甚至于把文字改变成漫画等等方法自读自学。让学生在编、说、读、演、议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语言文字先领悟内化,再积累外化的过程。体会文中母亲对子女的感性的爱,父亲的充满理性的爱。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从老师提供的两种学习方法中,选择一种自读自悟,一是找出文中自己感触较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不限,可以是短文、诗句,格言警句的形式等;二是发现难以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先试着自己回答,或与同学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求助。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热情的鼓励和严厉的警告都源于爱,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关于“积累”的理念,在新近修订后的语文教材中已有充分的体现。)倘若仅仅是让学生读好、读透教科书上的内容,“积累”的量毕竟是有限的。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智力背景,积方法、打基础、激兴趣,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在解答了学生的质疑问难之后,出示《父亲的爱》一文,让学生进行比较性快速阅读,巩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抛砖引玉;布置自主性、开放性的作业:1.同学间互相推荐阅读反映亲情和人与人彼此关爱的文章或书籍。2.写一写你感受到的父母对儿女的爱,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的或看到的。
总之,本课教学的设计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简述
一、读课题,引入新课。读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对反义短语的对比语气。
二、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情感思路。小组讨论或自己独立阅读思考,课文主角巴迪在这件事情中的情感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三、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弄清了巴迪的情感变化,提出不理解的语句或别的问题,师生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探讨提出的问题。(此间老师注意把握重点与主次,起好激发和主导作用
六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线索和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3.学习彼得从小就具有尊敬老人的美德;
课前准备:
借助“自读引导”,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别人赠送你有意义的礼物时,你会作永恒的纪念;当友人作别时,赠送的礼物常常是由物想起人。但也有一种特殊的礼物,往往会引起人的伤心。今天我们来学习弗·达尔写的一篇小说,题目是《离别的礼物》,看看这其中的礼物属于哪一种。
二、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一)生字词:(展示投影片,要求学生注音、释义)
1、悭吝()
2、喋喋不休
3、尴尬()()
4、戛然而止
(二)根据小说的三要素,要求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展示投影片中的思考题)
1、小说中写了几个人?(彼得、爷爷、爸爸、那个女人)
2、根据故事情节,课文应分为几个部分?
(1)1-8节:写离别的前夜,彼得和爷爷在一起;
(2)9-21节:写彼得的爸爸和那个女人回来,彼得巧妙地教训了那个女人。
3、构成全文故事情节的线索是什么?(一条毛毯)
三、新授:
1、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指出课文的具体内容)
彼得:敬老、懂事、聪明(5、15、16、18节)
人物爷爷:宽厚、慈爱(2、4、8、17节)
爸爸:孝顺、软弱(12、21节)
那个女人:悭吝、刻薄(12、21节)
2、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求举例、说明)
语言、心理、神态、肖像、动作
3、归纳全文的主题:
本文围绕彼得的为什么要送走爷爷的问题,通过不同人物对一条毛毯的态度,展开了善良与邪恶的冲突,提出了一个敬老的社会问题,对不敬老人的行为作了无情的谴责。
四、质疑:
若学生在质疑中没有涉及下列问题,则老师补充提出:
1.第1节中写月色很好,为什么彼得和爷爷无心欣赏月色?
2.彼得的第二次心理活动交待了什么信息?
3.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持怎样的态度?
五、积累感悟:
重点突出要孝敬老人,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对长辈的态度,谈谈如何尊敬长辈?
六、课堂训练(附课堂练习)
七、总结(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
八、布置作业:完成书后的作业题。
六年级语文教案14
一些普普通通的几何图形,不同的人看到它,会有不同的理解。
看到一个圆,会想到太阳,会联想到团圆……
看到一条直线,会想到平坦的道路,会想到孙悟空的金箍棒……
看到一条曲线,会想到起伏的海浪,会想到坎坷的道路……
看到一个三角形,会想到金字塔,会想到稳定……
看到这些图形后,你会想到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从你的视角去感受它,描述它,或者把对几个图形的联想组成一个小故事。
[表达提示]
1.读书中两段话,可以使想象力更丰富,思考问题更深入。
2.习作时限写有图形想到了什么事物,然后再具体的描述你想到的事物。
[交流评改]
1.朗读自己的习作,卡堪忧图形联想到的事物是否自然、贴切,所写的故事或感受是否具体。
2.比一比,谁的联想别具一格,又能使人受到启发。
我的小狗朋友
“汪汪!汪!”
“好好好!抱一下!”
"汪汪!”
每当我跨进姥姥家的大门,那只叫“点点”的小黑狗便兴冲冲地奔来迎接我,让我抱抱它,摸摸它的头。
它之所以叫“点点”,因为它才一点点,很小,只有28厘米长。而它似乎也很喜欢这个昵称,只要听到“点点”两个字,它都会摇头摆尾地跑来。
点点是一只短毛犬。它的耳朵特别灵巧,短短的,下垂着;在细细的眉毛下,一双葡萄似的大眼睛警惕地看着周围,以防有“不速之客”——其他小动物抢走它的食物;一个三角形的鼻子下方,有一张长长的嘴,好像让它一下子变成了狼相;它腹部的毛是雪白色的,而背部与四肢的毛是黑的,好像是一个穿白衬衣,黑西
服的绅士;在身体最后面,有一个蓬松的,上翘的小尾巴,要不是它,点点就成狼了。
点点很机灵聪明。那是在去年冬天,点点很无聊,无意中发现在我的课桌上有一个毛线团。它努力地往上爬,试图爬上去,可一次又一次地摔下来。怎么办?它灵机一动,先把我找到,然后在我面前狂叫。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就让它带路。它把我带到书桌前,我以为它的目的是让我好好学习,便摸摸它的头,坐下来,准备打开本下写作业。没想到刚坐稳,它一个箭步冲上来,从我脚上跳到膝盖上,又爬到我身后,揪着我后面的衣服往上爬,踏着我的头,跳到了书桌上,叼起了小毛线团,又按“原路”返回地面,转过身来朝我叫了两声,好像在说:“谢谢!”便叼着线团跑了。好聪明的点点!
点点母性十足。去年初秋,随着四句稚嫩的“汪汪”声,点点生下了四只小狗崽——它做母亲了!做了母亲的点点,不像我的朋友了,反倒似我的敌人,不准许我靠近它的宝宝半步。这天,我回来时,发现小狗崽与点点都不见了!我找遍了每个屋子,连根狗毛都没看见,不禁有些伤感,心里空洞极了:多年的好朋友离奇失踪了。
我低下头,出了门,漫无目的地走着,想着点点的可爱模样,又想着小狗崽们娇滴滴的声音,仿佛这声音就在耳边,我已经听到……我抱着说不出的惊喜猛地抬起头来,却什么也没看见。头一次又一次地抬起又低下,表情一次又一次地由喜悦化成沮丧,失落甚至茫然……
这时,从远处隐隐约约又传来了一阵混乱的“汪汪”声。我没寄托太大希望,认为这又是一场泡影。我无任何表情地又抬起头——还是什么都没有!我正准备低头,一想:这声音好像是真的!我仔细一听:有雄浑的声音,像是只大狗;有一片轻柔的声音,好像是一群小狗……难道是……点点与小狗崽?我立即循声追去,一口气跑到河岸边。我一瞧:哇!真是点点他们……我兴奋极了,连忙招呼它回家吃肉骨头。它一看,就带着它们那一队回家了。好棒的母亲!
点点它不仅是一个称职的好母亲,也是我的好伙伴,更是我生活的小帮手。每当我无聊时,它都陪我玩;每当我写作业时,它都安安静静地呆在一旁;每当我出去有事时,它都认认真真地看着门……
总之,他是我最要好的,最忠实的朋友。
表达创编故事
教学目标:
1.根据词语之间的联系展开联想,创编故事。
2.想象合理,读起来让人信服。
3.认真修改,做到语句通顺,内容生动具体,层次清楚。
教学重点:根据词语之间的联系展开联想,创编故事。
教学难点:想象合理,读起来让人信服。内容生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发挥想象,几个看起来不太相关的词语就可以创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你想试一试吗?
2.板书课题:创编故事
3.你对这个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二、明确表达内容
(一)请你自己任选下面的一组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试着创编一个小故事,题目自拟。
1.斧头森林农夫洪水
2.天空白云小鸟风筝
3.老虎河水小羊猎人
4.大海陆地帆船狂风
5.铅笔橡皮格尺小刀
(二)表达提示
1.根据词语之间的联系,想象你要编写的故事大概故事情节。比如,你选定“斧头、森林、农夫、洪水”这一组词语,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并由此展开联想。先口述故事,然后再详细地写出来。
2.想象尽可能合理,读起来让人信服。
3.创编故事可以选用一组词语,也可以自由挑选词语重新搭配一组,还可以挑选上述5组词语以外的词语来。
三、展开想象独立创编故事。
四、交流评改
1.把自己创编的故事讲给小组的同学听,根据大家的评改补充修正故事。
2.读一读其他同学编的故事,看看你能受到什么启发。
五、例文赏析,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六.落笔成文,把创编的故事写下来
七、按照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
范文:农夫与魔法森林
在一个远离繁华和喧嚷的世外桃源里住着一位贫穷农夫,辛苦的劳作生活没有压倒他,反而给了他无尽的动力,他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因为他坚信自己能走向富裕的生活。一天又一天,一年有一年,农夫披着晨露进山耕作,和鸟儿一同回家休息。这一天,正要外出的农夫听到了一些不属于山里的声音,那好像只有在大城市才会出现的“大车”的声音。好奇的他顺着声音走去。
“我的机会来了,我就知道我不会一直的贫穷下去!”这是农夫见到那个穿着华丽,满脸骄傲的城里人后的想法。农夫看着山里大大的森林,心里却想着原来这东西这么值钱,我以前咋就不知道呢?从此,农夫扔掉了锄头,扛上了那把黑亮的斧头??
日子又过去了一年有一年,农夫还是那个农夫,但也不再是那个农夫了!因为他还是他,但他不再种地务农,而是干起了伐木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他不再贫穷了。他去过了所谓的大城市,进过了那种只有高层次人物才能去的咖啡馆,抽过几百元一根的雪茄,还知道了有一种不打渔的网,叫"因特网"??他没有在意已经光秃秃的山,没有想过已经没有鸟儿陪他回家了。
钱来的快,去的当然也快。不久,农夫的钱花光了,森林里的树也伐光了,他不得不接受再次贫穷的事实。他觉得没什么,毕竟他曾经有钱过,见识过,也努力过。他还可以回到从前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生活。但是很快他发现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无论他起得多么早也不会有晨露了,寻遍了山间也再也找不到可以伴他回家的小鸟了,有的只是不停吹过的大风。
七月的雨总是那么多情,不知不觉已经下了半个月了。农夫呆望着天上的乌云,心里说不出的压抑,他总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没了森林的庇护,连日的降雨酿制了恶果,一场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垮农夫的家。劫后余生的农夫满脸的悔恨,终于知道自己错了,他伐来卖钱的不是森林,而是他的命啊!
一年又一年,当初的秃山再换新颜,悔过的农夫决心将绿色找回,浓密的森林再一次出现!“隆隆隆”那似曾相识的声音在山前想起,已是满头白发的农夫满脸的追忆,但很快,他的脸上充满坚决,坚定的像那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我不能再把命都卖了啊”农夫轻轻的呢喃着。
表达回忆那一刻
教学目标:
1.练习说明一种事物。
2.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3.热爱身边的事物,感受身边的美好。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具体描写表现事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一两篇范文,学生了解身边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设计理念
写什么,怎么写是指导学生表达的重要方式。本次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本版块的写作方法,鼓励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
二、思路:
1.明确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2.开启思路。
首先确定要写的事物,其次思考表现事物的特点。
写人时,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人物品质。
写事时,要详写事情的经过,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等。其中经过是重点,结果是关键,还要写出自己的感受。
写事物时,要抓住事物的特点,精彩之处要写的具体些。
最后要考虑如何组织材料。教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鼓励学生在内容的选择、顺序的安排、语言的使用上,能与他人有所不同。动笔之前让学生互相交流,以开启思路,活跃思维,再按要求习作。
3.回顾写法。
习作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本版块学到的一些描写动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习作要表现事物的哪些方面特点,要突出这一特点可以运用哪些方法。
4.习作评改。
选择不同角度的习作,请全班学生共同评议,肯定优点,指出问题。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听一听其他同学的建议。
进一步修改习作,直到满意为止。
范文:抹不去的记忆
那是三年前暑假的一个下午??
太阳炙烤着大地,人们在空调、电风扇的帮助下入睡,也有些人坐在树下乘凉,挥动扇子昏昏欲睡。只有那知了还骄傲地叫着:“知—了—”。
六年级语文教案15
[设计理念]:强化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设计特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教学流程]:
一、范读课文想象导入
1、读1、2小节,在你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过渡:不幸的灾难降临了,人们惊慌失措,四下乱奔,死亡正在吞噬着这一切。在这紧要关头,船长却临危不乱、镇定沉着,他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想象画面,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情感的基调。]
二、感悟船长品读语句
(一)默读3—28小节找出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写下理由。
(二)小组合作交流,并试着有感情的读一读,教师巡视。
(三)大组汇报(相机出示)
[该学习环节体现了学生的充分自主,合作探究,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1、投影“大家安静…都救出去!”实际上…给忘了。
①你为什么对这一段最感动?从60、61两个数字读出了什么?(船长的镇定,在最危险的时候,他想到了别人,惟独忘记了自己)。
②你说的真好,我想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老师和同学们都听出来了,你把“必须”一词读重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④你不但理解了内容,而且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是语文学习的良好的方法。继续交流。
[通过自读自悟,不但读懂了文章,而且把学生的读书提升到了“会读”的地步。]
2、船长与洛克及奥克勒的对话。
①船长的临危不惧(俗话说:遇事不慌,定有主张)
②录音范读,你听出了什么?(坚决、果敢)
③扣紧“哪个男人…打死他!”(关心妇女)质疑或激疑:他是不是不近人情,甚至有点残酷?还有一个原因:联系第2节最后一句话中的“不可开交”。
④想象当时“不可开交”的情景?如果这样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这可怕的结果发生了没有?
⑤联系第5节最后一句话,想象“井然有序”是什么样的画面。
过渡:特定的环境需要特定的手段,这也正是船长的高明之处。正因为船长的举动—[恰倒好处的质疑或激疑,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渴望,并且使“部分”回归“整体”。]
3、(引读)大家沉默了…他们的上空。
①理解“灵魂”(查词典—思想)?伟大的灵魂就是—伟大的思想或精神,他的伟大的思想就在于他的关心他人、同情弱者、舍己为人的精神,
②时代需要英雄,时代造就英雄,学到这里,你还想到那些有伟大灵魂的人?
③让我们把对英雄的敬仰溶进于自己的朗读中(指名读突出“伟大的灵魂”)。[这个环节设计突破了“教教材”的樊篱,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走进了伟大的心灵,得到了精神的洗礼。]
4、哈尔威…调遣。
①结合插图,他屹立在船上,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②他仿佛在给灾难下命令,想一想,他会给灾难下达什么命令?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③学到这儿,哈尔威船长给老师一个启示: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向灾难低头。
④你受到什么启示呢?说的真好,我希望你们牢记这样的启示。把它当作自己人生的座右铭。我想再请你们来读一读。
⑤指名读,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
[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对学习材料反应是多元的,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来张扬学生的个性。]
小结:大家学习的非常的投入和认真,课文中没有一句赞美船长的话,但我们却感受到了他的伟大、坚强和英雄本色:大难临头,他毫无惧色,危在旦夕,他视死如归,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船长啊!
过渡:紧张有序的20分钟到了,人们已脱离了危险,可船长,引读:
5、学习课文倒数第2小节
①面对这悲壮的一幕,如果你就是被救的船员或乘客会对船长说些什么?
②哈尔威船长走了,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甚至没有给家人留下片言只语,但是他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什么?
③这是一副悲壮的画,更是一首悲壮的诗,请你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悲壮之情)
[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三、辩论探究升华课文
1、船长其实有逃生的可能,他为什么要选择与“诺曼底”号共存亡?你觉得值吗?
2、理解“忠于职守”、“做人之道”
3、通过刚才的辩论,我觉得同学们变得聪明、有智慧了。
四、学完课文,我知道同学们还有许多话要说,请你们在这幅插图的边上写下自己最深的感受。
反思:该教学设计,突破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了“教”的痕迹,做到“以学论教”、“顺学而教”。通过自读自悟,不断体验,放飞了学生的心灵,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船长的人物形象逐渐由平面凸现出立体。但就课堂操作来看,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第三板块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究其原因是前面耗时过多。
2、面对生成性的问题,我能加以整合和开发,但是如何更紧密地以此为支点,显得单薄或粗糙。
3、现代教学技术没有很好的利用,如《铁坦尼号》的电影片断,如能加以运用,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必将这是一堂公开课。
4、学生的张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或没有达到极至。我相信有了自我的反思,同伴的帮助,我会在课堂教学上有一个新的提升。
【六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教案01-07
六年级语文《养花》教案03-28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11-18
六年级语文教案09-15
小学六年级语文《林海》教案04-19
六年级上册语文《山雨》教案07-06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案02-23
六年级语文我的舞台教案02-11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