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数学教案1
课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行程问题)
学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个物体的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行的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其中体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以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两个物体在一定距离中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知道“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两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击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寻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得出应用题的解。
教学难点:认识相遇的过程中理解运用等量关系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练习本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学说明
一、复习引入
1、揭题
2、常见的相遇问题类型(手势演示)
(1)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2)一车先行,另一车再行,相向而行
(3)同时出发,途中一车暂停,相向而行
二、基础练习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车从A开出驶往B地,2小时后,乙列车从B地开出驶往A地,经过4小时与甲列车相遇,已知,甲列车比乙列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甲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2)找出等量关系
(3)列式
2、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2小时候相遇,这时甲车比乙车多行99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4倍,求甲乙两车各自的速度。
小结:(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75千米,一列客车同时从乙城开往B城,每小时行60千米,两列火车在距离两城中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结:(3)到中点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时从学校出发去少年宫,小巧每分钟走80米,小胖每分钟走60米,小巧到达少年宫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宫400米处与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时间。
小结:(4)总路程相等
三、巩固提升
5、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25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客车由于上下车停靠几站后耽误了半小时,结果货车行了2小时后与客车相遇,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摩托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去追赶先出发的汽车,已知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摩托车4小时后追上汽车,汽车比摩托车早出发几小时?
7、有甲乙两个人,甲每分钟走83米,乙每分钟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钟后,甲从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时间刚刚追到离乙40米?
8、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行了60千米后,一辆摩托车也从甲地开出,3小时后与汽车同时到达乙地,已知摩托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5倍,求两车各自的速度。
四、思维训练
9、甲乙两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钟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钟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总结评价路程,速度,时间是行程问题中3个最关键的量,所以在新知学习前先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遇问题”的概念较多,如“同时出发”、“相距”、“相遇”、“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样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感性地接触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体语言让学生弄明白这些概念,通过生动有趣肢体动作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过画线段图理解了两车行的路程与总路程的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这样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后通过检验求证学生的做法,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
相遇问题(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点相等
(4)总路程相等
教学反思:
行程问题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行程问题复习,包含了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教学重点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前的准备,上课的反思,我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深的理解。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多收获:
1、合理组织安排教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首先复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一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然后用动作语言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要素,这样学生观察起来直观、易懂,兴趣容易调动起来,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通过例题让学生读题,说等量关系,画线段图等手段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追及问题与相遇问题都属于行程问题,追及问题比相遇问题较难理解,避免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我在引入环节是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背景引入的。基础练习1,由学生画图独立完成,达到复习相遇问题的特征及相等关系;练习2的出现是对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节课所复习的第二个内容,相遇和追击形成对比,区别不同。由于例题及变式练习是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内容又处在同一背景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几个问题间的联系和差异,使学生明白此类应用题的特征,进一步提炼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2、运用线段图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审题,理解题意,找到相等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借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线段图中各量间的关系找到题目中隐含的相等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在讲解例1时,安排学生读题画关键词语,动手演示理解题意,教师教给学生画线段图,运用线段图找到相等关系。在变式练习及例2教学中,由学生尝试画线段图寻找相等关系,学生能很快列出方程进行求解。运用线段图分析比较数量关系,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繁为简,使等量关系更明确,为学生理解题意加起桥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课的过程中虽然有学生合作学习,动手画图找相等关系,但时间短,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真正体会线段图的作用。学生认真画图后,我感到纯是模仿较多,不会借助线段图找相等关系。应该好好分析线段图的用途,是解决较复杂问题常见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时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好教学内容外,一定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4、分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在练习中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运用变式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题意,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理解题变意不变,方法也不变。拓展题的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思考,以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总之,让学生经过多层次的练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总之,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清题意,寻找各量的关系。我感到学生的困惑是读不懂题意,找不到各量间的关系,不会列方程。通过反思,我再讲应用题时,不要快,题目不要贪多,要精,有典型性,适时变式练习,抓各量之间的关系,尽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时刻伴随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掌握解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3、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
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了120分钟,熊大说它用的时间少,熊二说它的用时少,它俩谁也不甘示弱。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它们俩究竟谁用的时间少,好吗?
二、学
(一)单位换算
1、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的'时间少?为什么2时=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3、同学间相互说一说。
4、180秒=()分,你是怎么想的?
5、练一练:3分=()秒
600分=()时
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交流。
(二)时间计算
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课件出示)
三、析
1、观察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直接数一数,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钟。
(2)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3)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5、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7:30过15分钟就是7:45,15分钟是对的。)
6、写上答语。(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7、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8、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师做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四、练
1、填一填。
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4时○24分1分15秒○65秒3时○200分140秒○2分1时30分○90秒
2、做一做。
小明去给外地打工的妈妈打电话,电话亭的营业时间,早上9:00开门,晚上8:00关门。小明8:40到达,他还要等多久呢?
3、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作业:课本第7页第8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莫比乌斯圈神奇特征的过程。
2、学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
3、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体会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教学准备:三根长30厘米、宽3厘米的白纸条,彩笔,剪刀,胶水。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学生阅读书中的文字,初步了解莫比乌斯圈。
2.拿出一张纸条让学生估计它的长和宽。
二、探索活动1
1.师生一起动手制作莫比乌斯圈。
教师一边口述制作莫比乌斯圈的方法一边演示制作,然后让每个人制作一个。
2.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3.提出涂色要求,学生涂色。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4.观察、交流学生涂色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三、探索活动Ⅱ
1.让学生在另一张纸条的正中画好一条线,再粘成一个莫比乌斯圈。通过沿莫比乌斯圈一面涂色却使纸圈两面都有了颜色的事实,使学生初步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
2.提出:如果用剪刀沿中线把莫比乌斯圈剪开,结果会怎样?的问题,让学生先大胆猜测,再动手操作。
3.交流沿中线剪开后的结果。
4.提出书中(2)的操作要求,让学生想象剪开后的结果。
5.鼓励学生按要求实际操作。
6.交流学生沿画线剪开后的结果。使学生发现把一个三等分的'莫比乌斯圈沿等分线剪开,变成了一大一小两个套在一起的纸圈。
四、课外延伸
教师进行激励性谈话,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索
通过激励性谈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阅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莫比乌斯圈。
培养估计的意识,了解纸条的长和宽,方便下面的语言表述。
通过教师边口述边示范,让学生学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每人制作一个,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材料。
展示学生的作品,检查莫比乌斯圈做的是否正确。
让学生经历探索莫比乌斯圈的全过程。
通过自己动手做莫比乌斯圈,亲身体验它的神奇。
通过教师叙述制作要求,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为探索活动提供材料。
通过让学生想象猜测,一方面培养学生联想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引出探索的活动。
在操作结果和提供的数据中,让学生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在前面探索活动的基础上,对看似相关问题进行猜测,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
带着问题进行实际操作,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
在猜测、操作、交流等探索活动中,进一步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纸条来探索一种神奇的纸圈,这个纸圈是什么呢?大家请打开书第10页,读一读前两段。
学生阅读书中的文字。
师:通过读书,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可能不同,只要是意思对就给予肯定。
师: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明的这个“纸圈”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这张纸条有多长、多宽?
学生估计,对估计准确给予表扬。使大家知道:纸条的长30厘米,宽3厘米。
师:我们就用这张纸条做一个莫比乌斯圈。怎样做呢?把纸条儿的一端扭转180°,与另一端粘在一起,这样一个莫比乌斯圈就做好了。
教师边说边示范制作莫比乌斯圈。
师:下面同学们就用准备好的纸条也做一个莫比乌斯圈!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莫比乌斯圈?
学生展示,关注是否都对。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莫比乌斯圈,我们给它涂上颜色让它更漂亮。涂色的要求是:用一种颜色的彩笔在纸圈的一面涂色。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学生给莫比乌斯圈涂色,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涂好色的莫比乌斯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面都有颜色了。
生:太奇怪了。
师:沿一面涂色纸圈的两面都出现了颜色,真是个奇迹!这就是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教师板书: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师:请同学们接着做,你会发现更神奇的事情。听清这次的操作要求:取出一张新的纸条,在正中画一条线,再把它粘成莫比乌斯圈。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用剪刀沿中线把这个莫比乌斯圈剪开,结果会怎么样?
生:会得到2个莫比乌斯圈。
师:结果到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用剪刀沿中线把它剪开,看一看结果会怎样。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沿中线剪开后怎样?和你想象的结果一样吗?
学生可能回答:
●沿中线剪开后结果不是两个莫比乌斯圈,而是一个。
●这个新的纸圈比原来的大了。
……
师:真是出乎意料!把莫比乌斯圈沿中线剪开结果不是两个纸圈,而是一个更大的纸圈。那同学们,你们猜想一下,要是在纸条上画两条线,把纸条分成三等分,粘成莫比乌斯圈,再用剪刀沿画线剪开,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可能回答:
●得到一个更大的纸圈。
●得到3个纸圈。
……
师:请同学们实际动手做一做,看一看结果会怎样?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次剪开后结果怎么样?
生:得到了一大一小两个套在一起的纸圈。
师:这就是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之处!要是在纸条上画三条线,把它四等分,再粘成莫比乌斯圈,接着沿画线剪开,结果会怎样?要是画四条线呢?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探索!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情感与态度:在学习中使学生明白时间的宝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
小丁丁和同学约好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小丁丁早晨7时48分出门,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1)在这段文字叙述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上午9时15分在动物园门口集合;
早晨7时48分出门;
路上用了1小时23分。
(2)9时15分、7时48分、1小时23分各表示什么,有什么不同?
9时15分、7时48分表示时刻,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时候。
1小时23分表示时间,是指某一事件经过了多久。
(3)出示问题“小丁丁几时几分到达动物园门口”这是求时间还是求时刻?
是求时刻
(4)今天我们就要来讨论关于时间的计算的问题。(出示课题)
[对于学生经常会混淆的“时间”“时刻”这2个数学用语进行简单的辨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明确地知道是要求什么?]
二、中心阶段
1、请学生试着计算。
2、汇报
(1)画图
(2)竖式算
注意:这步计算,“分”的计算满60要向“时”进1,因为分与时之间的进率是60。
答:小丁丁9时11分到达动物园门口。
3、比较2种方法得出2种方法都很好,都很直观、很简洁。
4、小结
我们可以利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来解决某一时刻经过多少时间会到哪一个时刻的计算问题。
三、练习阶段
7时50分+45分=()时()分
8时26分+2小时37分=()时()分
15分18秒+3分52秒=()分()秒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方程”是《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中“式与方程”部分的内容,无论是原《大纲》还是《数学课程标准》,方程的内容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原《大纲》提出的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ax±b=c,ax±bx=c)。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要求是会用字母表示数、常见的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公式;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标准内容是: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虽然都是三条,但两者在具体的要求和内含上有所不同。
首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要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主要是考虑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符号化的重要内容,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含有字母的“代数式”是数学建模的重要过程。借助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认识用字母表示数,不但使学生了解数学“符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渗透初步的数学建模的。
其次,《数学课程标准》不再单纯要求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而是强调“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突出了方程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在用方程表示具体等量关系中理解方程的实际意义。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相等)的数学模型,在传统的教学中,注重的是有关的概念和技能,如方程的等价性、方程解的讨论、方程的解法等。历来被看作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重视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机械的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更有甚者,把问题进行分类,并就某一类问题主要的等量关系和解题套路。如,行程问题,浓度问题,工程问题等,这样的教学缺乏探索性、研究性和挑战性,学生体会不到方程是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更没有经历到数学建模的过程,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空话。
《数学课程标准》把“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单列出来,就是要强调方程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方程和实际问题的联系,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领会数学建模的和基本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第三,《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而不是原《大纲》教材中的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作为解方程的依据,突出了方程的“代数”以及和初中知识的衔接。鉴于上面的变化,新教材与传统教材在知识建构和内容编排上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第一、教材安排和设计思路不同。传统教材中,方程的内容一般分三个小节(1.用字母表示数;2.简易方程;3.列方程解应用题)集中安排在五年级上册。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以后,先学解方程的方法,再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首先把式与方程的内容分两个单元分别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和和五年级下册(本单元)。另外,打破先学解方程的方法,再学列方程解决应用问题的教材体系,在学生认识、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以后,把学习方程的解法和解决应用问题整合在一起。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如,手写字和电脑打字问题、猜数奥秘、向山区小朋友捐书等。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找到具体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学会求解方法。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呈现问题情境--数学模型(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尝试解答--互动学习。
第二、解方程的依据不同。传统教材中,把小学阶段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作为解方程的依据,初中则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这种小学、初中解方程思路和方法的不一致,使小学阶段的学习非但起不到打基础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初中学习解方程的`难度。新教材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初中解方程的依据和思路一样-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方程。考虑到学生还没有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本套教材删去了a-x=b、a÷x=b的方程基本类型。
第三、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内容不同。传统教材中,列方程解决的应用问题都是学生以前用算术方法能够解答的问题。首先,因为两种解题方法的思路不同,加上学生长时间学习用算术方法解答,习惯于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所以学习用方程解决应用问题时,往往受到算术方法解题思路的干扰,影响学习效果。另外,传统教材一般采取先鼓励学生用算术方法解答,再讲用方程解答。而且,把用两种方法解答作为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要求。这样一来,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学习,不但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方面的混乱。新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降低“应用题”的难度,不安排用算术方法解逆思考的应用问题,不单设应用题单元,把解决应用问题和学习计算方法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这些应用问题都是学生熟悉的、用基本数量关系和四则运算的意义能够解答的简单问题。用方程解应用问题时,则选择一些简单逆思考的或适合用方程解答的问题,强调用x表示具体的量,通过对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找到等量关系,然后,利用等式的解决问题。这样的教材设计,一方面,减轻了学生学习用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问题的负担,避免了算术方法对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干扰;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维方法,有利于中、小学知识的衔接。
本单元共安排7课时。主要内容有:认识等式和方程,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结合单元内容,在探索乐园中安排了“鸡兔同笼”问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探索活动。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通过具体情境,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每一步计算和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
4、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5、感受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价值,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第1课时,认识等式和方程。
教材选择了天平这个直观教具,呈现了六幅不同的用天平表示物体质量关系的情境图(其中有两幅图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不同),提出了“观察天平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关系”的要求。在学生观察、按要求写式子,以及对写出的式子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认识等式和方程。“试一试”给出了具体的式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练一练”安排了三个练习题,第1题,用三幅括线图呈现了已知数量和用x表示的未知数量的关系,让学生尝试列出方程。第2题,说明用x表示的未知量和已知量关系的文字叙述题,让学生列出方程。第3题,是把文字叙述的方程“翻译”成方程式的练习。教学时,有条件的可以用天平操作,或用课件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写出式子,再通过比较和讨论等,认识等式和方程。做“练一练”的题目时,要帮助学生理解x表示的具体意义。如,一本书x元,3本的总价就是3×x=3x元;一辆汽车的载重量5吨,用这辆汽车运x次,可以运40吨的次数,也就是说5×x=40。
第2课时,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材仍然用天平设计了两个观察小实验活动,分别探索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和同时乘、除的规律。实验一,用六幅天平图呈现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的过程、算式,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一规律。实验二,用两组天平图呈现了操作方法。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的同时,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这一规律。由于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教学时,教师要给予特别重视,可以用课件进行演示,或用天平操作,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交流自己发现的空间,切实理解等式的性质。“试一试”和“练一练”中,分别安排了在○里填运算符号,在□中填数的模拟解方程练习。练习时,要让学生看懂题目的要求,特别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也就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做的,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做准备。
第3课时,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应用问题。
教材首先用括线的方式呈现了一件上衣58元,一条裤子x元,一共92元的情境图,通过兔博士的话“一条裤子多少元?”把x和要求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然后,鼓励学生借助直观图列出方程,并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交流时,通过“方程两边为什么都减去58?”的问题,启发学生交流解方程的依据,学会解方程的思路和方法。另外,教师要注意指导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如:要先写“解”字,各行的等号要对齐等。接着,选择了王叔叔手写和用电脑打字的事例,以文字叙述和人物口述的方式呈现了“王叔叔用电脑每分钟打120个字,电脑打字的速度是手写速度的3倍”等信息,提出了“王叔叔每分钟手写多少个字?”的问题。这是一道关于倍数的逆思考的问题,也就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王叔叔每分钟打字速度和手写速度之间的关系,然后说明列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如:先写“解”字,设未知数x等,引导学生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让学生尝试解方程,交流时,重点说一说“为什么两边要除以3,依据是什么”,掌握解方程的思路,即方程左边3x除以3等于x,要使方程两边结果不变,就要同时除以3,依据的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4课时,列方程(ax±b=c)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问题。
教材首先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说明了游戏的方式和过程,通过让学生自己想一个数,并进行“把它乘2,再加上10,等于多少”的运算,教师马上猜出学生想的数这个既神秘、又有挑战性的游戏,引起学生探求猜数奥秘的兴趣,接着,通过“大头蛙”的话“老师是列方程求出来的”引出列方程解答的问题。即:设学生想的数为x,根据游戏规则和学生算出的结果列出方程,然后,学习解ax±b=c方程的思路和方法。最后,介绍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教学时,首先教师和学生要进行实际的猜数游戏,利用游戏中生成的课程资源组织教学。不要简单地讲游戏或模仿教材上的师生对话。解决了游戏中的问题后,选择了五年级(1)班同学献爱心向山区小朋友赠书的事情,以文字和对话的方式呈现了“聪聪捐了34本书,比亮亮捐书本数的2倍少4本”的信息和“亮亮捐多少本书?”的问题。这是传统教材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程是:2x-4=34.解这个方程的思路方法与前面的相似,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教学时,要帮助学生了解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及其含义,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如“比亮亮捐书本书的2倍少4本”就是不到亮亮捐书本书的2倍,比2倍少4本。所以,亮亮捐书的2倍减去4就等于聪聪捐书的34本。然后鼓励学生自主列出方程,并求解。交流时,结合求出的方程的解,说明检验的必要性和方法,再由学生自行检验。
第5课时,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
教材以文字叙述加示意图的形式呈现了北京到上海的路程,乙车的速度,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后到相遇所用的时间,以及“甲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的问题。这个问题中有多组等量关系,所以提出了“找出等量关系,试着列方程解答”的要求。以学生进行算法交流的形式,呈现了两种思路不同的解法。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另外,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方程的机会。如果学生列出:1463-7x=87×3的方程,首先要给与肯定,对解答正确的给与表扬。但不作要求。提示学生,尽量不要把带未知数的量作减数。“试一试”选择了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从两端开凿一条隧道的事例,以图文形式了隧道的长度、计划完成的时间、甲队计划每天完成的米数等信息,提出了“乙队每天需要完成多少米?”的问题。这是一道可以用相遇问题思路解决的工程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练一练中还安排用“相遇问题”解题思路解决的问题。
第6课时,列方程解决求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问题。
教材设计了英语书配磁带的现实问题,用文字呈现了“一套英语读物和一套磁带共284元。其中磁带的价钱是英语读物价钱的3倍,这套书和磁带各多少钱?”。这个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磁带的价钱是多少和英语读物的价钱是多少。解决问题时,需要把书的价钱设为x,把磁带的价钱用3x表示。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先求出书的价钱,再求磁带的价钱。教学时,可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根据磁带价钱与读物价钱之间的关系,用x和3x分别表示两个未知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解方程时,要帮助学生理解x+3x=4x,求出英语读物的价钱后,根据磁带和英语读物的关系,求出磁带的价钱。接着,教材给出了一个数的4倍比这个数多135,这个数是多少?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文字题。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叙述的含义,再让学生尝试列方程求解。“试一试”用两幅线段图,说明两组数量关系。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看懂图,然后尝试列方程求解。
第7课时,“探索乐园”,这个探索乐园的主题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了解这一类特殊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材选择了三个问题。问题一,以对话猜数的方式给出了“鸡和兔一共有22个头,70条腿”的信息,提出了“鸡和兔各有几只?”的问题,通过蓝灵鼠“还是算一算吧!”要求学生自主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教材呈现出三种解答方法,即:假设法、列表法、用方程解答。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启发,使学生了解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假设法和列方程解答。
问题二,用文字叙述给出“龟和鸭共23只,它们的腿有60条”的信息,提出“龟和鸭各有几只?”的问题。这个问题与“鸡兔问题”解题思路的简单应用。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解决。
问题三,用信息图呈现出两种不同洗涤液的单价,提出“用100元购买这两种洗涤液,可以有几种买法?各买几瓶?”的问题。这个问题,由于购买的瓶数是任意的,所以答案有多种。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让他们在了解数学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本册教学目标,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
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 ×3表示什么?
(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0. 7 2扩大100倍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 2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7 ×4 ×4 25×7 ×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专项练习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书p2
三、体验:(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口算:
70×30
45×100
×10
×1000
5×10
×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小数乘整数1
3.5元3 5角
× 3 × 3
1 0. 5元1 0 5角
例2
0. 7 2扩大到它的100倍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扩大到它的10倍1 2
× 0. 8扩大到它的10倍× 8
6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2×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计算×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 4 1 3
× 4 × 2 6
9 6 7 8
2 4 2 6
3 6 0 0 3 3 8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 ×
3、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P8 7、9题。P9 13题。个人修改
口算:
×
×1
76×3
75×5
5×6
×
②根据1056×27=,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 6×7= 056×27= ×7=
板书
教后反思: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计算时错误较多,要继续多练,重点练习点小数点。
五年级数学教案7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五年级数学教案8
(一)、实践操作
1、组织谈话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同学们都学了哪些知识,谁还记得。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媒体演示
(出示课件:小山羊的困惑。配音:一只莽撞的小山羊把一个长方形撞倒了,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于是小山羊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师:现在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会变成平行四边形呢?面积是否变了呢?
师:小山羊到底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出示问题:现在的平行四边形和以前的长方形谁的面积大呢?)
生:一样大。
生:我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小。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大部分同学认为面积一样大,个别同学认为长方形面积大。到底谁说得对呢?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有什么方法验证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否一样大呢?
生:可以算一算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师:怎样算呢?
生: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看书知道的。
生:我是家长告诉的。
师:那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是怎么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下面就用你自己手中的学具,试着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小组合作,4人一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二)交流汇报
师:你转化后的图形是什么?你是怎么转化的呢?谁能大胆的上来说一说。
生:是长方形,我是沿着高剪的。
师:你为什么这样剪,不沿着高剪开行不行?
生: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只有沿着高剪开才能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平形四边形个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仔细观察(媒体演示转化的过程:找出底,画高,剪开,平移,拼补,转化成了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转化后的图形是长方形,我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
师:谁再来完整的说一遍。
师:我们通过转化推导出来的面积计算公式和书本上的一样。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会自己发现数学知识了。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呢?你知道怎样表示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生:公式是s=ah
师:通过刚才的学生,我们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下面一起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发展
1.口算下列各题。
生:第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第二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
生:第三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
2.辨析性练习:
师: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课件出示下图,单位:厘米)
生: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不同意,因为……
师:为什么说面积不是54平方厘米?
生:我也认为不是9×6=54(平方厘米),因为6厘米这条高不是9厘米这条底上。如果沿6厘米这条高剪开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6厘米这条高,长方形的宽却不是9厘米这条底。所以不能用9×6=54。
师:谁再来说说。
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你能计算了吗?(课件出示)
生:2×9=18;3×6=18
五年级数学教案9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方程。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三个目标将为后面的教学起到一个导向作用。
三、重点与难点:
那么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理解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是:
(1)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难点是:
(2)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对于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定计划进行如下操作:(1、复习铺垫;2、探究新知;3、例题解析;4、巩固练习;5、归纳小结;6、布置作业。)六个步骤
1.复习铺垫:
(1)抛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提问的目的: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结合引导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呢?
生: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这样做的目的: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教法,课堂讨论法。巩固方程的性质,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质解方程的应用。
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2、探究新知
(1)、看图写方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把学过的知识全都记得,请同学观察这幅图(看书上57页天平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
这样做的目的: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方程的性
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列出方程。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目的:这样的提问,有多种回答,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研究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叫解方程。这两个概念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翻到课本57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勾上这两句话并齐读三遍。
这样做的目的:学生齐读的时候,我可以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印象。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要看这个数能不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同学们要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例题解析
师: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请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
(1)如果5+3=8,那么5+3-3=8()
(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
(3)如果a-7=8,那么a-7+7=8()
(4)如果X+9=45,那么X+9-9=45()
师:你是根据什么填空的?
生:等式的性质。
师:等式有什么性质呢?我们齐来说一遍。
2、理解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引出课题。
师:(3)(4)题不但是等式而且是方程,我们知道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所以等式的性质对方程同样适用,今天我们将应用等式的性质来帮我们解方程。(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
3、出示例1图,列出方程。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
师:这个方程用天平怎么表示呢?
生:天平左边放X个和3个球,右边放9个球。(电脑显示)
4、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
生: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平两边还平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5、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是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6、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电脑显示:解方程要注意:
(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2.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抛出问题,什么叫方程?什么是方程的性质?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简易方程。
(2)由例题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解方程:X+6=7.8;X-6=7.8;6X=7.8;X÷6=7.8。
讲解例题。说明在方程的两边什么情况应该同时加,什么情况该同时减,什么情况该同时乘,什么情况该同时除?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接下来,我们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情景图:
X元X元X元
18元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会列方程吗?然后说出图意并列出方程。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①列出方程并解答:每个福娃X元,买5个共花80元。
②看题回答:1.6X=6.4(要解这个方程,方程两边应同时?)
(看来解法掌握得不错,下面看谁的反应最快。)
①选择正确答案,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X+8=30的解是()A.X=22B.X=38
0.3X=0.21的解是()A.X=7B.X=0.7
X=5是方程()的解。A.15X=3B.6X=30
X=30是方程()的解。A.0.2X=6B.2X=15
(5)总结结论: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解简易方程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6)变式延伸: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进行重构,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教学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优等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有能力接受的学生)
(7)板书:略
(8)布置作业。P66第5—7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103-105页及练一练和练习十九1-3题。
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和圆的周长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通过3个例题教学,采用两种不同的的策略,推导出圆的面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时,一要重点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圆面积及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圆的面积和以它的半径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之间的近似关系;二要把握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圆可以转化成过去所学过的什么图形;二是转化成的这个图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最后通过应用实践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会求圆的周长,在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了用割、补、移等方式,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因此教学本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对后继学习的作用
圆面积的计算是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
(2)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态度:
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1.CAI课件;
2.把圆16等分、32等分和64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草坪喷水插图
师:请大家观察这幅插图,说说从图中你能发现数学知识吗?
学生观察、讨论并交流:
生1:我能发现喷水头转动一周所走过的地方刚好是一个圆形。
生2:这个圆形的半径就是喷头喷水的距离,也就是5米;周长就是喷水所走过的路线;
生3:这个圆形的中心就是喷头所在的地方。
师:请大家说说这个圆形的面积指的是哪部分呢?
生4:被喷到水的草坪大小就是这个圆形的面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求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的面积有多大。(板书:圆的面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课件先出示一个正方形,再以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为圆心,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请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如果半径是r,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板书:正方形的边长=圆的半径r
正方形的面积=r2
2、猜想: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多少倍?你是怎样想的?
3、教学例7
⑴谈话:刚才我们猜想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下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研究。
⑵课件出示例7第一幅图表,请同学们按照图表的要求数一数,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再在小组里交流。
⑶小组汇报(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
⑷刚才我们通过一个圆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而一个圆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再找两个圆用同样的方法验证。课件出示例7的第二幅图表,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⑸小组汇报交流
⑹谈话:通过猜想、验证,我们都认为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我们知道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半径r,正方形的面积等于r2,那么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S=r2×3倍多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正方形和圆的关系后大胆猜想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多少倍,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数方格”初步验证猜想,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准备,获得的结论与例8推导出来的公式互相印证,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加深对有关圆形转化方法的体会。
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1)以前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通过回忆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你发现了什么?
(3)能不能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2.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说说你把圆剪拼成了什么图形?
(2)学生小组讨论。
看拼成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你发现什么?(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4)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生边答师边演示课件。
生答: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S=πr2师小结公式S=πr2,让学生小组内说说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读公式并理解记忆。
(6)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半径)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教学例9
(1)课件出示例9;
(2)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3)学生自己试做;
(4)讲评,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师:“老师的家中新买了一张圆桌,你们想看吗?(教师用电脑显示图片)为了保护好桌面,我想为桌面配一块和桌面一样大的玻璃,但不知该画一块多大的玻璃?(电脑中标示出桌面直径)。
五、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3、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想、动手操作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来验证猜想,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猜想,勇于探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六、布置作业
1.第107页的第1-3题。
2.找出身边的圆,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径,算一算面积(完成实验报告单)
测量物直径(厘米)半径(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七、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S=r2×3倍多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S=πr2
教学反思
本课时从生活中喷水头浇灌农田这一生活场景引入,使学生理解了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估计到公式的推导;从数方格到剪拼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将圆割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正确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能正确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11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判断,再计算确认。
二、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1、2、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解题思路,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8题。
如果有时间,可以把剩下用品的现价全部算出来。
3、教科书第12页第12、13、14题。
同桌互相讨论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练习
教科书第11页第9题。
每人提三个问题后尝试解决。同桌交流。有异议提出来让全班评议。
四、尝试练习
教科书第12页“你知道吗?”。
鼓励学生回家查找资料,把问题求出来。比一比,谁完成得最快。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
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②1升=1立方分米
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cm3)
练一练:
1、8L=()mL3500mL=()L15000cm3=()mL=()L
1、5dm3=()L
(4)小组活动:
a、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b、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40(立方分米)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2.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口算
0.8times;0.5= 4times;0.25= 1.6+0.38=
0.15divide;0.5= 1-0.75= 0.48+0.03=
(二)计算
21divide;3= 15divide;3= 12divide;3= 10divide;3=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7
例7 10divide;3
1.列竖式计算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教师用两种颜色的笔分别将商3和余数1描一遍)
使学生明确: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总也除不尽.
所以10divide;3=3.33……
(二)教学例 8
例8 计算58.6divide;11
1.学生独立计算
2.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数字3和8,所以商就重复出现数字2和7,
所以58.6divide;11=5.32727……
3.观察比较 10divide;3=3.33…… 58.6divide;11=5.32727……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数部分有的数字重复出现;有一个数字、有两个数字重复出现;)
4.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教师板书:循环小数.像3.33……和5.32727……是循环小数.
5.简便写法
3.33……可以写作 ;
5.32727……可以写作
6.练习
把下面各数中的循环小数用括起来
1.5353…… 0.19292…… 8.4666……
(三)教学例9
例9 一辆汽车的油箱里原来有130千克汽油,行驶一段路程以后用去了 .大约用去了多少千克汽油?(保留两位小数)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130divide;6=21.666……
asymp;21.67(十克)
答:小汽车大约装21.67千克汽油.
2.集体订正
重点强调: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即可.
3.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似值.
28divide;18 2.29divide;1.1 153divide;7.2
(四)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几种情况出现?
1.除到小数部分的某一位时,不再有余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被除数能够被除数除尽.如3divide;2=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2.除到小数部分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不断重复出现,商里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如10divide;3=3.33……,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三、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5.7divide;9 14.2divide;11 5divide;8 10divide;7
(二)下面的循环小数,各保留三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1.29090…… 0.0183838……
0.4444…… 7.275275……
四、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9.4divide;6 38.2divide;2.7 204divide;6.6 6.64divide;3.3
(二)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保留两位小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24×12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01-13
五年级数学教案08-31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2-28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08-29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8-25
五年级数学教案《小数》01-10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10篇)12-26
分数除法五年级数学教案04-20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7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