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02-21 10:00:2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学会生字新词。

  2、边读边想像,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热情讴歌书的神奇、美丽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仿照前两段的写法再写一段。

  4、体会作者对书的讴歌,培养学生对书的热爱。

  教学重点:

  想像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书的神奇。

  教学难点:

  发挥想像仿写诗歌。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同学们你们爱书吗?都读过哪些类型?在读书中你获得哪些乐趣?

  书是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神奇的书》这首诗歌吧?

  2、扣题质疑:书神奇在哪?让我们一起走进书里寻找吧!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自读诗歌,读准了字音,了解大意。并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诗歌,师巡视。

  3、指名朗读。

  4、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再读诗歌,品味体会。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节,说说你的理解。

  (2)说说这节诗写什么?

  (3)为什么这样说书能带我们到浩瀚的天地呢?

  2、自由读第二节,说说你的理解。

  (1)理解词语。

  (2)说说这节诗写什么?

  (3)想想书为什么能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

  3、默读第三节,想想为什么说“即令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呢?

  4、同桌互读第四节,说说这节诗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的含义。

  四、三读诗歌,领略神奇。

  1、让我们带着对书的喜爱之情再一次走进书的世界,去领略书的神奇。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讨论,围绕“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学习,既突出了重点,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读文——谈理解——再读文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你读过哪些书?书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看来大家都对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现在请大家拿取手中神奇的笔,仿照诗歌的前两节,抒发你对书的感情。(学生进行仿写)

  (设计意图:让阅读与写作美丽地携手,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有机地进行了习作能力的训练。)

  3、交流点评。

  小结:读书使我们变得豁达,变得高尚,让我们思想逐渐深刻,目光更加深远;让我们继续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为友,在书的陪伴下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4、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六、作业设计,夯实双基。

  1、抄写文中的好词,背诵诗歌。

  2、收集一些与读书相关的名言、谚语。

  板书设计:

  神奇的书

  到浩瀚的天地

  神奇的书

  领略人世的真谛

  遨游书海 → 精神上的富翁

  装载美丽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读准带拼音的7个生字,理解“咆哮、滔滔不绝、纷至沓来、昔日、形容枯槁”等词语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的雄伟壮观与现在的奄奄一息,并了解导致瀑布枯竭的原因。

  4.从瀑布的变化中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教学准备:

  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大屏幕出示“葬礼”两字。参加过葬礼吗?参加葬礼的人们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是呀,人死的时候,亲人们会怀着无比悲伤的心情举行葬礼。然而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特殊的葬礼。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反馈预习:

  出示词语,读,理解难读的词语:

  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雄伟壮观 震耳欲聋 纷至沓来

  生命垂危 形容枯槁 奄奄一息 乘兴而来 失望而去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学生自学课文。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体会变化

  1.通过自学,你们一定记住了这条瀑布的名字,它叫——塞达凯拉斯大瀑布(练读)。

  相信你们也看到了它前后截然不同的样子,你能各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你喜欢它怎样的景色?

  2.感受瀑布曾经的雄伟壮观

  (1)学生读相关课文内容,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瀑布的雄伟壮观。读后说说阅读感受:

  指导:

  ▲这条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的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有 1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据说在30千米外,瀑布的巨响还清晰可闻。(重点词:汹涌、咆哮、滔滔不绝、一泻千里、1万立方米、万朵莲花、震耳欲聋、30千米等)

  理解尤其:平时就很壮观,到了汛期,更加壮观。

  ▲世界各地的观光者纷至沓来,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置身于细细的水雾之中,感受着世外桃源的清新空气。游客们常常为此陶醉不已,流连忘返。

  (2)看录象帮助理解。感受了这么壮观的瀑布,你的心情怎么样?赞美瀑布。

  (3)指导朗读。

  3.然而,这壮观雄伟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它永远只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加上“曾经”,再读前面的句子。)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4.了解瀑布现在的奄奄一息

  电脑出示有关课文内容,教师配乐朗读。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那些词让你特别心痛?

  学生说体会;反复练读,看图片帮助理解。

  5.对比引读:

  曾经它是世界上最壮观点瀑布,然而现在——

  曾经它让巴西和巴拉圭人民无比自豪无比骄傲,然而现在——

  曾经它吸引了无数世界各地的游客,让他们陶醉不已,流连忘返,然而现在,它却让游客们乘兴而来失望而归,因为——

  6.了解原因:我们情不自禁的想问:是什么原因,让世界上最大最壮观的瀑布也走向枯竭?

  (1)瀑布上游建起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2)周围的许多工厂用水毫无节制;

  (3)沿河两岸森林被滥砍滥伐,水土大量流失。

  四、课堂练笔,唤醒意识

  1.过不了多久,瀑布将淡出我们的视野。于是,生态学家来了,环保专家教授来了,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都来了,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也来了,亲自主持了这个特殊的葬礼。想一想:举行这次特殊的葬礼,目的是什么?(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唤醒。让大瀑布的悲剧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2.根据课文中的提示,写写演讲词。站在即将消失的瀑布面前,面对广大热爱自然的人们,菲格雷特总统深情地进行了演讲。他会说些什么?

  3.反馈。

  五.出示菲格雷特的演讲稿。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沉痛悼念塞特凯达斯瀑布。因为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也许你们不会忘记,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流量最大的瀑布。你们不会忘记,昔日她那雄伟壮观的景象,曾经是巴西和巴拉圭人民共同的骄傲!

  可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是什么样子呢?她将逐渐枯竭,最后完全断流。昔日的风光不再有,留给我们的,将是这一片沉默的大山。

  这一切,都是谁之过?

  是那些乱砍乱伐树木的人们,用水毫无节制的工厂,恣意破坏环境的鼠目寸光之辈。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还能对这种行径熟视无睹吗?不,再也不能了。

  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保护自然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塞特凯达斯瀑布,你安息吧!

  你那惊心动魄的身姿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从故事中受到教育,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作出决定。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故事内容,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全面、长远地看待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两个农夫”。

  二、自由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指导:将课文读通、读顺,明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读得情况。

  3、小组内汇报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全班交流。

  5、评价总结:这篇课文写了两个农夫在秋收后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个认为趁天冷之前卖牛可以从中获利,另一个认为天冷前买牛节省金钱。买卖成交后,两个农夫却分别得到了不同的后果。

  三、再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1、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小组内讲故事。

  3、指名讲故事。

  4、师生评价。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谈话:这两个农夫最后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他们还应该想到什么?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3、小组内讨论。

  (教师引导:可以提示从文中的.中心出发来提出建议,提出的建议应该是双方都能得到利益,而不是文中结果。)

  4、全班交流。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可以作适当引导。)

  五、写出你的建议。

  1、根据讨论中大家提出的意见,分别给两个老农提建议,然后写下来。

  2、学生练习。

  3、教师巡视指导。

  六、学习“阅读小提示”

  1、指名读“阅读小提示”内容。

  2、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的理解、看法。

  板书设计:

  两个农夫

  一个老农卖牛和饲料(物价上涨)遭窃送命要全面考虑

  另一个老农卖牛和饲料(牛半价)遭瘟疫杀牛长远打算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学,去领会任务性格。让学生们在读中学,在读中理清课文脉络。引导学生领会人物形象。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让学生们有重新的认识,深入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水浒传》里边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理解重点词语。

  指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近代白话文,个别语句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所不同。

  如何:为什么。但凡:凡是,只要。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2、阅读情况汇报。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第八至第十三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第一至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1、(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水浒传》里边的文章(板书:20景阳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文后的“资料袋”。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小黑板出示)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理解重点词语。

  指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近代白话文,个别语句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所不同。

  如何:为什么。但凡:凡是,只要。岂不枉送:难道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伤害。误,受伤害。岂:表示反问,有“难道”的意思。

  2、阅读情况汇报。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第八至第十三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第一至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学习第三部分(打虎部分)。

  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认真阅读,然后和大家交流,谈谈自己的理由。

  (2)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就是一个要点。

  (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3)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① “那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②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4)小组讨论: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

  (这段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性格特点的。)

  (5)朗读指导。

  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势以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三、学习第二部分(上冈)

  1、指读提问: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

  2、默读第二部分,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武松的心理活动。)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用笔圈画出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加以体会。(通过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武松好强、无畏的特点。)

  4、这一部分并不是重点,它有什么作用呢?

  (这一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思想活动使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四、学习第四部分(下冈部分)

  1、指读课文,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武松的心理活动,想道:“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

  2、此时武松的心里有点畏惧,这与武松勇敢无畏、武艺超群是否矛盾?有何作用?

  (讨论归纳:武松毕竟是个凡人,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大老虎相当艰难,况且此时已精疲力尽了。如果再写他精力旺盛,准备再战猛虎就不真实了,不能叫人信服。最后一段的作用更真实地对武松这个英雄人物作了补充,使这个人物更真实、更具体,让读者更喜欢他。)

  五、弄清事情的前因和后果

  1、店家只给武松三碗酒的原因是——三碗不过冈。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的原因是——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就有大虫,我也不怕。——不怕老虎。

  3、武松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原因是——勇敢无畏,武艺超群。

  4、武松能打死老虎,却提不动那只被打死的老虎的原因是——武松耗尽了力气,手脚都酥软了,打虎时已经将力气用完了。

  六、再读课文,总结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

  1、豪放性格特点:豪放倔强、勇敢的性格。

  2、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充分自读自悟,然后组织交流,通过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武松的性格。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

  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材分析

  这篇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教学要求

  了解首都人民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感人场面,加深崇敬、爱戴和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6个生字,根据课后思考练习题,学习并理解“灵车、、焦急而又耐心、矫健、慈祥、泪痕满面、不约而同”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从送别灵车的感人情景,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段的内容和全篇的主要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表达的人民群众对周总理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在预习时简介周总理的生平,加强朗读训练,并通过朗读把体会到了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最后,通过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加强学生语感训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同学们,这一课讲得是周总理去世后,人民群众与他告别是的感人情景,你知道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请同学们根据以前学过的文章回答问题。)

  3、教师简介周总理的生平。

  二、放送课文录音,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提出听录音的要求:

  (1)小声跟读录音。

  (2)思考:你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方面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在长安街两旁迎候中总理的灵车,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阅读,想:课文开头第一句话交待了什么?(天气)通过写天气,你体会到了什么?(人们的悲痛心情)

  2、同位讨论:

  (1)课文哪些词句可看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人非常多?(两旁、挤满、望不见头、望不见尾)引导体会:望—人们急切盼望见到灵车的心情。

  (2)这许多人的心情都一样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三个“都”写出佩戴意志、动作一致、沉痛悼念总理的心情也都一样。

  3、那么,课文具体写了哪些人物?(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

  4、等灵车时,人们的神态、动作、心情是怎样的?

  (1)老奶奶:满头银发、拄着拐杖、背靠树、焦急而耐心。从这可以看出什么?(对总理的热爱)

  (2)青年夫妇:抱着、领着、全家出动、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3)少先队员:相互扶着肩、踮着脚张望(心情也是焦急而又耐心)

  (4)教师小结:这种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是长安街上所有男女老少等灵车的共同心情。反映了人民群众失去周总理的悲痛心情和对周总理的热爱。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

  4、接下来课文讲的是什么?学生分小组读课文。(灵车到来时的情景)

  (1)课文怎样写灵车的样子?给你的感觉如何?(庄重、肃穆、缓缓而行。好像总理也舍不得离开人民群众远去。)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们极其沉痛的心情?动笔画下来。并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出句子中的含义。

  a、人们的心情悲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灵车,盯着灵车,生怕错过了这及其短暂的时刻,因为这是人们最后一次看周总理,都想多看一眼,写出了人们对周总理的热爱、思念。)

  b、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好像有谁在无声的指挥”说明什么?(表现非常一致)

  当时,并没有人指挥,事先也没商量,但是当灵车缓缓开来时,大家都怎样?(不约而同、脱帽、站直、望、哭泣着)

  为什么“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因为每个人都想把灵车看清楚,多看上两眼,生怕擦泪水耽误了望总理灵车的时间。)

  5、感情朗读表现悲痛心情的句子。

  6、再读课文,同位思考、讨论:人们望着灵车,想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什么?(更增添了今天失去总理的悲痛。)

  7、默读课文,思考:灵车慢慢地过去了,人们又是怎样做到?心情怎样?

  理解:

  牵动——表面上讲人们的心随着灵车而动。实际上时说人们的心跟总理紧紧地连在一起。

  (1)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引导体会:为的是什么?(多看一眼周总理的灵车。)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引导体会:你怎样理解“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的?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希望周总理的逝世不是事实。希望能永远同总理在一起。)

  四、回读全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要求学生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教师总结 。

  这篇课文,记叙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冒着严寒,聚集长安街迎候总理灵车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表现了人民无限热爱无比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人民因失去总理而极度悲痛的心情。

  作业设计

  1、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给父母听。

  2、收集查找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等 焦急而又耐心

  望 眼睁睁 不约而同 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追 ……希望……希望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语言表达人们对周总理思念、爱戴之情,并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现手法。查找有关周总理的事迹,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并体会他的优秀品质。

  学习过程

  一、重温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灵车到来之前——灵车到来之时——灵车离去了)

  2、用自己的话,有感情地讲述在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注意:让学生抓重点词语。

  3、十里长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的情景,反映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人们对周总理的思念、爱戴之情,总理和人们心连心)

  4、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熟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二、出示投影,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 ),向西( )。

  2、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地等待着。

  3、好像有谁在( ),老人、青年、小孩,都( )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 )地望着灵车,哭泣着,( )擦去腮边的泪水。

  4、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北。(句子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5、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又为什么耐心?“焦急”与“耐心”用词矛盾吗?)

  三、领会表达。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交流,得到答案。

  1、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

  2、想想这些地方的描写为什么能打动你?好在什么地方?

  3、想想文章运用了哪些内容来表达思想的?

  4、学习作者对动作的描写。(找出这样的词语来说好处)

  四、指导背诵

  1、学生默读课文。

  2、先逐段背诵,再背诵全文。

  3、根据“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的线索,抓住居与句的联系和重点词句,进行背诵。

  4、采用个人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的方法检查。

  五、教师总结全文。

  本课通过理解人们是怎样做的,体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结合人们等灵车、望灵车的动作、神情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六、课外延伸

  1、出示自己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

  2、同学互相交流,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

  3、讨论交流,体会周总理的优秀品质。

  作业设计

  1、回家把自己听到的有关周总理的事迹说给家长听。

  2、感情背诵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12、十里长街送总理

  灵车到来之前等灵车

  灵车来时望灵车,想总理

  灵车缓缓前进,人们不忍离去

  课后小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同学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回顾“词语盘点”

  1.同学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记忆竞赛、誊写竞赛,引导同学积累本组所学词语.

  交流平台

  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同学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获、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效果加以展示.

  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

  俺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俺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a.同学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b.尝试理解:同学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3.背诵名言.

  4.交流其他有关读书的名言同学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同学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俺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至乐无如读书.——郑胜利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

  5.鼓励同学课后将自身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一、教学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品味学习课文的语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点题,引出对少年读书生活的回忆。借助一连串的比喻,渲染由回忆带来的愉悦之感。

  第二部分,第3~17自然段:记述少年时代的读书作文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由回忆往昔转到抒发今天的感慨。添上这两段,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更重要的是把作者与读书,作文、读书与体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课文的第二部分很长,是全篇的主体内容。这一部分的层次大致如下。

  第一层,第3自然段:交代有关的背景情况,讲自己因读书而欢悦的心情。

  第二层,第4~12自然段:记述看小画片和上小学时读书作文的情况。这一层又可以分为四个小层。

  第一小层,第4、5自然段:看小画片;

  第二小层,第6自然段:读真正的连环画;

  第三小层,第7自然段:读文化站的图书;

  第四小层,第8~12自然段:因读书而提高作文水平,获得荣光,悟出一点写作的道理。

  第三层,第13~17自然段:记述上初中读书、作文和创作的情况。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两个小层。

  第一小层,第13~15自然段:读大部头小说,作文受到好评,又悟出一点写作的道理;

  第二小层,第16~17自然段:学着“创造”,写出小小说并发表,这是因大量读书而得到的果实。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分析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使文章中所有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有的以人物为线索,有的以物品为线索,有的以感情变化为线索,本篇充当线索的是书籍(长生果),这条线索非常鲜明,贯穿始终。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分析:本篇作为记事散文,主体部分基本上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作叙述的。下面把有关的语句依次摘出来,从中可见其清晰易辨的特点:

  最早的读物……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

  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作文……

  上初中后……

  我终于开始学着……那是上初中二年级时……

  4.本文是怎样突出中心的?

  分析:本篇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事情、头绪也比较多,但无不围绕着一个中心——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阐明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平常所讲的“形散神不散”。

  集中并不完全等于突出。要想让中心突出,就得有典型的材料。本篇详细记述了两次作文的情况以及从中悟出的道理,揭示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学写小说一事,记述得虽然简略(或许这是由于搞文学创作不是中学生必做的事),但作者叙事之后马上附以议论,用力地扣在中心上——“假如不是读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个字”。除了选取典型事例,作者在行文中时时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揭示中心,比如:

  —-“那时,就是因为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我才对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我的理解力。”

  —“……平常看的那些描写苦闷心境的词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这样,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有“面”也有“点”,又注意不断地显示中心,本篇散文的中心就既集中,又突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本文是怎样过渡和照应的?其作用是什么?分析:先看过渡。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从“看得津津有味”到“不过瘾”,去阅读“真正的连环画”,这是儿时阅读生活的变化。前后两个阶段的内容,借助这个过渡段,自然地连接起来。第7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的开头,都安排了过渡性的语句,用以连接前后的`内容,使结构层次和叙事的条理更为清晰,上下文的联系更为紧密。

  再看照应。第一部分里,有“忆及……”的说法标明转入回忆,第三部分则以“至今……”诸语加以照应,如第3自然段中的“欢悦”,第6自然段听“痴迷”“迷醉”“酷爱”,以及后面的“荣光”“如痴如醉”“说不出地高兴”等,前后连成一气。再如,第13自然段中提到“记书中优美的词语”,第14自然段就有“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之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15自然段结尾与第16自然段的开头,前边提到“创造”,后边紧承此意,两段之间语意和文气连接得十分紧凑,“我终于开始学着‘创造’了”一句既是照应,又是过渡。

  作者注重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内容的整体感增强了,眉目也更加清楚。

  6.“在记忆的心屏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阂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句话怎样理解?

  分析:此句,承前一句“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而来。两个比喻,一个从“视”的角度形容(画页),一个从“听”的角度形容。“心屏”,这是新出现的词,把心说成是电视屏幕,其上可以传出画面和乐章,这就与后面的两个比喻联系起来。“幅”读fú(统读),是量词,“一幅”犹言“一张”。“阂”读“quù,也是量词,一首歌或词叫“一阕”;这里中心词是“乐章”,其量词用“个”而不用“首”,故句中的“一阂”犹言“一个”。附注;乐章,指成套的乐曲中具有一定主题的独立组成部分,一部交响乐一般分为四个乐章。

  7.“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味道。”这句话怎样理解?

  分析:“囫囵”读hú lún。“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作细致的分析,笼统地接受。“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般断句成“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在短文《五柳先生传》中的自况之语,文中,其后还有一句:“每有会意(领悟),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读书只要略知大意就可以了,不必理解透彻;一种是“不钻牛角尖”的意思。陶渊明的本意恐怕是后一种,不然他怎么会“每有会意”,就高兴得连饭都忘了吃,一再涵泳深思呢?作者引用陶语,所表达的意思,与陶语本意也有某些一致的地方,后文“牵肠挂肚”一词可证。但小学生毕竟水平有限,“不求甚解”更多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因读不懂而放过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大概一提起写作文,不少人就会叫苦,不愿写也不会写。怎样摆脱这种困境呢?只要认真阅读叶文玲的文章《我的“长生果”》,一定会受到很大启发。如果你按照作者说的办法去做,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学生查工具书,扫清词语障碍。

  (三)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并列表概括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提示:

  (四)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怎样通过叙述读书作文的情况,揭示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归纳中心,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突出中心的。

  (五)指导学生分析过渡和照应方面的特点。

  (六)指导学习品味语言。

  1.“我的‘长生果”’/“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把这几句话放在一起来理解。思考:“长生果”与“营养品”含义完全一样吗?为什么标题不说是“我的书”或“我的精神营养品”?

  提示:“长生果”与“营养品”都是比喻的说法,含义有重合之处,但并不完全一样。“营养品”主要指出对人有教育作用,使人在精神方面充实、强健、发展。“长生”也含有这层意思,但不止于此。这个比喻还指书本身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创造出来的最好的精神产品(果实),此其一;其二,人类文明凝结于书,书又是促进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种双向的活动是“长生”的,是永久性的,是永远不会衰败完结的。本篇虽然重点讲的是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但作者把立足点放在很高的层次上,所以标题里用了“长生果”而不取“精神营养品”等,含义显得更深,给人的启发和联想余地更大。

  2.改写第2自然段,删去所有的比喻,然后与原文比较,体会其语言特色。

  提示:可以改为——“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感。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丰富多彩,令人高兴欢快。”原文一共有四个比喻。前两个是一组,对仗比较工整,所描绘的景色与天籁富有诗情画意,语言也很美,这些都渲染了“欢愉之情”,使它成为可见可闻可感的东西,读者心里好像也出现了那种美妙的感觉。后两个比喻是一组,又是从画面与声响(乐音)两个方面加以点染,与前一组比喻暗暗沟通(仿佛蜂蝶飞进了画页,天籁小巧玲现入了乐章),二者之间用“视”“听”二字联络,用“愉悦”一词总领。

  3.画出课文中读书使“我”入迷的词句,前后联系起来品味和分析。

  提示:有关的词句有——

  ……几套连环画,叫我看得痴迷:《七色花》引得我想入非非,《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

  ……只要手中一有书,就忘吃忘睡……

  ……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

  ……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如饥似渴地阅读…醉心阅读……

  图书又像磁石吸引了我……使我如痴如醉……我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

  看了巴金的《家》后念念不忘……

  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

  仍盼天天能扎进头去醉心读书……

  把这些词句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我”读书的特点是“入迷”。最能体现这种“入迷”程度的字眼是“痴”和“醉”,文中多次使用,此外还有多种类似的说法。如果读的是好书,那么“入迷”是一种很好的读书境界。唯有“入迷”,才能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得到最多的收获。当然,不能止于“入迷”,还要继续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评析、鉴赏等);读书要有所选择,格调不好、境界不高、文字不精的书,坏书,也可能会让少年人一时“入迷”,这对身心发展是有害的。

  4.熟读第10自然段,选出几个自己认为用得最好的词加以评点。

  提示:“拂”“撤”“挡”“捧起”“奉献”这一组动词可以放在一起品评;三个“爱她的……”,这一组排比句可作评点:“灿烂”这个形容词用得大胆、新颖,有特殊的表现力。

  5.熟读第12自然段,思考:“别出心裁”和“与众不同”互相换一换好不好?使用“鲜味”这个口语化的词好在哪里?

  提示:“别出心裁”和“与众不同”是同义词,有时是可以互换的,但课文里的这一句,前面讲的是“构思”,而“心裁”恰恰指心中的设计筹划,所以“别出心裁”用在这儿恰到好处,不宜换成“与众不同”。“鲜味”含有新鲜感强、不落俗套的意思,这样的写法和语言必能令人耳目一新,回味不已。使用这个口语化的词,符合少年人的心理特点和表述习惯。

  6.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已经读过的书,与她所说的“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有什么不同?

  提示:书一旦成为书,它就定型了,凝固了,虽然来源于社会人生的土壤,但已经属于过去的事物、代表着过去的认识。“社会人生”则不然,它时时刻刻在变化、发展,随时有新的事物新的情况出现,随时有新的矛盾新的问题等待人们去认识去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笔写的书再多,也只是“社会人生”这棵大树的一个果实。此外,笔写的书是从“社会人生”中来的,不联系书的母体,就不能真正把书读懂;读了书不去实践,懂了道理学了知识不去运用和验证乃至发展,读书的意义也就丧失了。总之,一本书容易读懂,而“社会人生”之书,要想读通,绝非易事。作者因此颇有感慨,这也启发读者——应该把醉心读书与深入实践结合起来。正如古人所言,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始于“博学”而终于“笃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旁边做批注。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生动的比喻。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恰当的词语。

  积累: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等。

  六、联系实际,升华感情

  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书中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书----------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读书经历----------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写作心得----------别出心裁、真情实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理解.

  2.学生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3.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教学过程

  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谈话:(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读一读课题,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导题:这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读一读.

  初读,把握课文主旨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达的情感.

  交流.探究表达方式

  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探究学习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中心发言人汇报探究学习中的发现和体会.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深深地印在’’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熟读成诵.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拓展: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说一说.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 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讨论:

  (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壮观景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解题释意,范读课文

  1.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写下的"海上日出"回答了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写景的课文,日出: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在什么地方看日出,从题目可以看到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3.范读课文

  (二)按预习题预习

  (三)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听写生字。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刹那:形容时间极短

  重围:层层包围

  奇观:指少见的雄伟美丽的景象。观,景象

  3.想想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上日出的?引导学生讨论各自然段内容并归纳。

  第一部分(1)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

  第二部分(2-5)叙述了几次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色,具体描写了日出过程中景色的变化。

  第三部分(6)观看日出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文中找出赞美海上日出的句子。

  1.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什么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真是伟大的

  奇观!

  2.让学生思考:尾句中"这"和"奇观"是指什么,与题目有什么联系?("这"和"奇观"都是指海上日出的`景象,题目点明了"奇观"指的是什么?尾句赞美了"海上日出")。

  3.谁能把题目与尾句合成一句话?(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4."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时间:天还没有亮 人物:我

  地点:海上 事情:看日出

  环境:周围很静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什么?与下文有什么联系。(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下文是多次看日出看到的景象。)

  (3)小结:"海上看日出的伟大奇观是怎样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5.听写词语:

  浅蓝 红霞 范围 扩大 夺目 光彩 分辨

  灿烂 紫色 奇观 目不转睛 一刹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窃读记》原文

  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忽忽地从学校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1、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书滋味。

  3、感悟作者对知识的渴望,体会窃读的意义。

  一、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窃读的滋味。

  二、汇报交流读书滋味

  (一)苦: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①默读边读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②并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揣摩揣摩小海音的心理是怎么想的?③、品析动作,揣摩心理,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音?

  2、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①从“一”和“几”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引读:

  师:请同学们捧起你的书,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的辛苦。

  师:放学后,我急匆匆地从学校起到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师: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师:我又急匆匆地赶到

  另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

  师: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可这时候,我该回家了。

  师:第二天放学后,我又急匆匆地从学校起到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

  师: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贪婪地读着。”师:这就是“窃读”的滋味。

  (二)酸:

  1、出示句子:“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2、这一读就是两个多钟头,120多分钟,7200多秒!现在,让我们一起体验体验开头最轻松的120秒,默读《走进书里去》的第2篇《背书》,并想一想是作者是怎样背书的。

  ①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②这篇文章的作者李晴是怎样背书的?

  ③同学们,这种的酸只是身体上酸。比这种酸还要酸还要辣的在哪里?

  (三)甜:

  1、出示句子:“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①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好不好?能不能说“我像一只小兔子,悠闲地读着。”

  ③这样的读书,就是如饥似渴地读书。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2、出示句子:“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①闭眼想像作者的滋味。

  ②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四)甜中有苦,苦中有辣

  1、出示句子:“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①“装”这个词说的好!一起看看“我”是怎么“假装”来掩人耳目的呢?每人一句,读读这一段。

  ②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可不一样啊!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就是──

  ③这么说来,这是一个心口不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坏学生了?

  ④作者做一套想一套只是为了什么?

  ⑤为了多读书,作者窃读时还要忍受哪些不好受的滋味啊?

  (五)总结滋味

  教学反思

  课文《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作者一方面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慈味。”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我的惧怕与快乐?”让学生充分读书,抓住文中极为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再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理解。学生学得比较轻松。

  例如:在教学“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时,学生感悟比较到位,学习气氛也比较浓厚。

  最后,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能够在黄金年龄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幸福。

  此外,我在教学时一方面重视朗读,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文章虽没有什么情节冲突,大起大落,但作者的内心却因窃读而波澜起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另一方面,重视语言的积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课文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仔细品味这样写的好处感悟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学习目标

  1.提高同学表达、应对、倾听、提问等语言能力.

  2.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说明方法,学习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激发兴趣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很多“小商品”,你想让你手中的物品也得到他人的喜爱,让他人心甘情愿地把他买下来吗?那俺们今天就试着做一名“小小推销员”.

  精心准备

  熟悉“商品”.对你的“商品”进行全面了解.从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价格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找出产品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准备做精彩的描述.

  面对“顾客”,你用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怎样的语言推销你的商品,请做好充沛的.准备.

  考虑“顾客”针对产品会提出那些质疑?你将如何解答.

  小组试买

  在小组中试着推销你的商品,让同学们针对你推销产品的内容、语言、语气、表情提出中肯的建议.

  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建议,合理采用.

  班级特卖场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推销员”,推销自身的产品.

  “顾客”认真聆听“推销员”的介绍,对产品提出质疑.

  耐心、机智地回答“顾客”的问题,抱着既对消费者负责,又对产品负责的态度.

  总结

  评出最佳“推销员”.

  你认为怎样才干够做一名优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规范是什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确定习作内容

  默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和同学交流一下.

  确定习作内容.

  作文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回忆一下说明文和一般的记叙性文章有什么不同.

  写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你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物品,用上哪些说明方法?(你的物品有哪些特点?如:外形、质量、用途、价格等,抓住突出的特点,用数字、举例、对比、打比如、生动描写等方法,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

  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资料,但不要大量抄录.

  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相互修改,完善习作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鲸的文字、图片或录象。

  ★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写的字1◆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市”,右半边的笔顺是一、广、斤、市。

  ◆认识生字后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四、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自由读第l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举数字的'方法。

  ◆全班交流,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快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4~7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4、5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轻声读一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学习第6自然段,想像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二、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哪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三、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教案02-01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07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07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1-06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5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07

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09

五年级语文上册语言交际教案04-13

五年级上册《鲸》语文教案03-16

五年级上册语文优质教案《松鼠》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