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像思维训练。
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跟录音仿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节,理解关键语词的表达效果。
2.自读与点拨相结合。所选四则寓言故事精短,构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过艺术地设计提问,把学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过探究、比较性题目的设计,如将故事情节作改变、删节,看表达效果的变化等,拓展想像空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讲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和寓意;指导学生自读《蚊子和狮子》,理解精巧构思和拟人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
二、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三、师生共同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反思
依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写法。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依照寓意来布置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到了自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数学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动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局部学生写出了如《北风与太阳》、《狼与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4、体现教学机智,学生在我安排自编寓言时,有局部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的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给的四个寓言题目之外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发明力与主人意识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七年级语文教案2
[课标要求]
1.自读自译,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岳飞的性格特征,了解岳飞的事迹,学习岳飞的优秀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法点悟]
收集岳飞的小故事。熟悉岳飞生平主要事迹,把握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样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整体感知]
这篇传记刻画了一个对亲上至孝至忠,治军有方,军队所向披靡,关心百姓和将士疾苦的爱国将领的形象。
[疑难解析]
质疑:根据你对课文的学习,说说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岳飞的品格?你认为哪些属于详写,哪些属于略写?为什么要详写第二部分?
解惑:
一、写岳飞对亲上至孝至忠。
二、写岳飞治军有方,军队所向披靡。
三、岳飞关心百姓和将士的疾苦。
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属于略写,第二部分属于详写。
第二层最详细,从“严”、“仁”、“信”、“勇”、“智”五个方面细述。因为岳飞首先是个抗金将领,所以应详细写他治军有方,略写其它。
质疑:本文中哪些句子是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惑:“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突出了岳家军的威力。
[语言揣摩]
岳飞“治军有方”一共包括五个方面,这五方面在文中都有体现。我们把各个方面的表现与这五个字对应起来。细读文章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找出与“仁”字对应的原句。
答:
(2)找出与“信”字对应的原句
答:
(3)找出与“智”有关的原句。
答:
(4)找出与“勇”对应的原句。
答:
(5)找出与“严”对应的原句。
答:
提示:
(1)“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逐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仁)
(2)“有颁犒,均给军史,秋毫无犯”。(信)
(3)“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智)
(4)猝遇敌不动。(勇)
(5)“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折屋,饿死不掠夺。(严)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我们通过自学要了解岳飞,还应积累一些词语,我们还要进一步领会爱国将领的人格魅力。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岳飞》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朝代)史学家,岳飞,________(朝代)著名抗金将领。
二、字音字义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姬()姝()遗()旰()宁()壕()
铠()刍()徇()戍()犒()
2.解释下列字词:
○1亲:
○2索:
○3却:
○4育其孤:
○5克捷:
○6阙:
3.解释加点的字:
①飞事亲至孝
②主上宵旰
③课将士注坡跳壕
④猝遇敌不动
⑤撼山易。
三、语言积累
翻译下列句子。
1.主上宵旰。
翻译:
2.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翻译:
3.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翻译:
4.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翻译:
四、问题探究
1.岳家军为什么能赢得“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声?
(提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
2.你读过《岳飞传》吗?请查阅有关资料,以标题形式写几个关于岳飞的故事。
(提示:如“岳母刺字”等。)
3.将《岳飞》一文与前两篇传记相比,叙述事迹有何异同?
(提示:与前两篇传记相比,相同之处是叙述事迹有详有略、正面叙述与侧面表现相结合;不同之处是本文更注重本人话语的直接引用。)
五、拓展阅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齐有得罪于景公者,公大怒。缚致殿下,命左右肢解之,敢谏者诛,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仰而问曰:“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从何处始。”公离席曰:“纵之,罪在寡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缚致殿下:
②敢谏者诛:
③纵之:
④公离席曰:
2、翻译句子
①齐有得罪于景公者
翻译:
②古者明王、圣主肢解人,不知从何处始。
翻译:
3、“仰而问曰”是一个省略句,将它补充完整应为
4、晏子身为宰相,却亲自操刀,他操刀的原因是什么?
答:
5、晏子操刀却不动手杀人而问“不知从何处始”的原因是什么?
答:
6、怎样评价晏子其人?
答:
七年级语文教案3
《语文》(人敎版)七年级上册
课 题: 风 筝
教材分析:
《风筝》叙述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情感的经历。“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还有一次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件事到时隔二十年后突然出现在记忆中,竟然如此剧烈地啃噬着自己的心,以致渴望得到补救 ,却已经无济于事 ,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这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探索这篇散文的内涵: 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 精神,还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感慨。
这篇课文的难点很多,学生学起来困难较大,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由浅入深,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目标: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
(1)积累词语,掌握“憔悴、嫌恶、 瑟缩 、虐杀 、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和比较,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来体味文中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以及从中展现的浓浓亲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难懂的语句,理解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阅读《满天的风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备课时可以借鉴总――分――总的思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问题,理解课文。
教学方法:品读法 点拨法 讨论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歌曲<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满天的风筝》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鲁迅的《风筝》与《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情感 全然不同。怎样的不同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风筝》,了解文章的内容,探究其深刻的内涵。
二、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目标
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
2、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和比较,
3、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
三、识记字词
大屏幕出示字词
读一读: 坠 憔悴 荡漾 瑟缩 什物
解释: 嫌恶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肃杀 诀别
过度词:风筝时报春的天使,看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为什么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四、读与思
教师导读:
阅读分几步走,由浅入深。第一步:通过学生自读,概述课文内容,体会手足之情。第二步:教师示范并启发提问,学生边听边思考,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三步:重点精读,揣摩疑难语句。
1、学生默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读完,分组讨论交流问题 ,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给予鼓励。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屏幕出示思考题
(1)为什么小时候会把放风筝看成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
(2)为什么说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学生四人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作为兄长的“我”,小时候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不许弟弟放风筝,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好。现在反思起来,当年是因观念落后所支配,所以说是“精神的虐杀”。对待自己的当年的行为,“我”深深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而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而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剖析自己。
学生针对疑难问题、句段齐读或者自由读。
教师过渡:这篇文章的难点较多,需要同学么多角度理解。只有多角度理解,才能感悟文章的深刻内涵,获得思想的启迪。
五、自主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吧课前准备的疑难问题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四人组,合作研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有不同意见,集中全班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问题预设)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3、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师必要时给予引导和点拨
教师引导归纳
《风筝》这篇散文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探究内容,可以体会到鲁迅的兄弟之情,自省精神,感受到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的道理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散文,还有什么收获呢?你从鲁迅身上学到什么精神呢?
还有什么问题,可根据时间情况和同学们继续研讨
六、作业(任选其一)
1、把学习这篇散文的收获写在练习本上。
2、记叙一件颇有感触的亲情故事来表现自己对亲情的理解。
七、小结
《风筝》是一篇表现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优美散文,也是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这支人情美的颂歌荡漾在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态里,也回响在风筝被“我”毁坏的“惊慌”、“绝望”的痛苦里,对“我”“全然忘却,毫不怨恨”的心灵里。“我”不爱放风筝,嫌恶放风筝,不许放风筝并傲然离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而“我”急于补过,终于无可补救的“无可把握的悲哀”中。文中的至爱真情,抒发得深切感人,使人在学习中得到高尚情操得感染和熏陶。
八 、教学反思与设想
1、《风筝》一文通过描写“我”的内疚自责来表现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悲哀心情。在听读课文之后,应提出了颇有建设性的问题——找出能触动你心灵的句子?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带有自主性和独特性,通过品味语言来明确“我”和小兄弟对风筝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而体味“我”和小兄弟之间的误解和冲突,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教育观。“我”因在二十年后见到小兄弟的麻木而陷入更无边的悲哀中。
2、只有激发真情,才能加深体验。在导入新课时如果以对比的方法来切入主题,突出作者的心情和小兄弟的境遇,这就激发了学生阅读欲望,不禁产生疑问:一个孩子竟然被剥夺了放风筝的权利?为文章奠基了伤感的基调。接着,又通过深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作业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亲情的文章,进一步让学生用心去挖掘、体验那份亲情。
3、通过深入探究语言,才能体会真情。《风筝》一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动人的修辞,但就是这些朴实真挚、白描式的语言,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确实应该把这一点作为重点来落实,深入文章语言,体悟文章的真情。因《风筝》历来存有多论,学生的理解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看法来发表合理、独特的体会。
4、由于《风筝》故事发生的时代距离现在将近一个世纪,学生无法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审视故事蕴含的深沉思想,所以对主题的挖掘尚未到达理想的境界。
七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及梁实秋散文小品的风格。
2.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教学重难点:
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学法指导:
把握“物”的特点,理清“情”的脉络,就能较为妥帖地体察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诗歌中鸟的形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生机勃勃。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什么原因呢?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文《鸟》。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小品,广涉人生世态,内容丰富,或回忆往事、记述个人经历,或叙写家庭生活、读书生涯,或忆念故乡、发家国之思,或描写社会面貌、文化习俗,作品幽默典雅、雍容大度、舒徐自在、韵味浓郁。
三、整体把握文章
第一层(1-2小节)写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层(3-5小节)写生动细腻的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形体,表达了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
第三层(6-7小节)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四、问题探讨
1.作者写了哪些鸟?
《鸟》并不限于某一鸟,有杜鹃、麻雀、喜鹊、乌鸦、猫头鹰、鹭鸶等,有家养的,有野外的,更多更多是“不知名的小鸟”
2.请同学们轻声散读课文,整理出描写鸟的声音、外形的词语。
清脆、嘹亮、圆润、和谐、色彩斑斓、玲珑饱满
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临风顾盼、高踞枝头、俊俏、轻灵
这些词语在词性和词语的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都是褒义词
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对鸟的浓浓的喜爱之情
3.从文中找“爱鸟”的原因。
有对笼中鸟的同情(2节);对比写鸟的苦闷;有对鸟的美丽的赞美;还有通过鸟来写人的.心情,实际也是对鸟的爱: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和谐的交响乐,细腻地创造了悦耳的效果;绘形,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
4.前面4节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面两节却写了“悲苦”、“伤感”之情?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如果说前面四节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5.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6、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
五、品读课文
师: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朗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例:我喜欢第二节中描写声音的句子,特别是“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这一句,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
六、比较探究
阅读下面关于猫的说明文字,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猫是老鼠的天敌,人们养猫主要是为了捕鼠.猫有着独特的捕鼠功能.猫有着独特的感觉器官,除了灵敏的耳朵外,它还有一双白天黑夜都能看到物体的眼睛,白天瞳孔缩成一条线状的缝,晚上放大成圆形.眼的上边与嘴的两旁有长而硬的毛与胡须,上面布满极细的神经,可以帮助它感觉黑暗中的情况.此外,它足下有柔软的肉垫;趾上尖锐的钩爪,平时缩在里面,在扑向老鼠的刹那,猛的伸出,触着鼠身,入其肌肤,万无一失.
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说明文以说明为主.
说明文严密严谨尽量客观,使用的方法偏重科学说明;状物散文带有情感理趣,比较主观,使用的方法偏重文学.
七、小结: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七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加以想象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准备:
1、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你知道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人类诞生说法)
教学方法:
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象像与严密推测,猜想着人类诞生。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们了解了几种人类诞生说法?(同学们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阐述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海猿说、外星人说……)
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2、让学生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然后请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请学生评定复述者优缺点,补充遗漏处。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整理归纳。
1、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喜场面;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提示]此题目的让学生明白这些情节是想象而得的。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到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因无法对人类诞生做出解释时,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亮点。
3、默读这几个情节,同学们看看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如: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女娲作为“神”,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哭、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创造出人类,她得到了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哪里是神,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中我们看到了神话情节里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然后针对“喜”字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感受人类诞生意义: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机;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孤独;有了人类,世间才有温情……。从而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要珍爱生命等。
四、比较阅读,拓展练习。
在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话。这两篇神话,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说理由?(结合综合性练习中的参考资料:《伊甸园里》)
[提示]要求学生可以从情节的想象、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分析,都可以。
五、课堂总结。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神话,其实,这些神话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这也是我们人类文化的宝藏。而如今,当我们面对广大世界,依旧还存在许多未知领域,这就需要同学们去探求,也许你们将来会从中体会到喜悦。
六、布置作业。
1、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完善好有关人类诞生说法的资料;
2、出示简短《精卫填海》故事,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扩写这则故事。
七年级语文教案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动物笑谈》,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生命之趣”选编了四篇写动物的文章,本课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喜爱,也含蓄表达作者对于人生社会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生命之趣”,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散文小品的风格。
能力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路。
2、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现实的不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作者对鸟的情感,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文章内容,理解状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的体裁兴趣极大,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鸟的挚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主题并不难,但如何把作
者的情感理解加深一个层次及语言品味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深厚而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珍惜和平自由的生活。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二)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精读课文,细节探究
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节的创设,是兴趣激发的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会用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设计:同学们,你们家养过鸟吗?养的都是什么鸟?又是怎样养鸟的呢?(生)养鸟是一种悠闲,更是一种乐趣,今天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梁实秋,看看他笔下的鸟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话题说起,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同时便于下一步展开教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将重点字音及成语解释在书上进行勾画和补充,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关于作者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雅舍小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
“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也进一步了解作者。)
2.朗读课文,把握生字词。
抟(tuán)羽翮(h?)蜷伏(quán)栅栏(zhà)饮啄(zhuó)呱呱(gū)曳着(ya)长喙(huì)丰腴(yú)迷惘(wàng)鸢鹰(yuān)
(此活动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开展,有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整体感知。
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
4、理解课文的结构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第一部分(①):提出全篇主旨
第二部分(②):笼中鸟的苦闷。
第三部分(③~⑥):自由之鸟可爱。
第四部分:(⑦)不自由的鸟不可爱。
(此环节通过对于课文行为思路的把握概括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精读课文,细节探究
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1.第5段“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中“幻想”的含义是什么?“我”对其不存有幻想的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种鸟?作者对这些鸟的
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作者写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鸟、蛮横无情的鸟以及令人悲苦的鸟。看到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作者是无比的关注;在四川欣赏到令人喜悦的鸟的声音、形体,作者对这些鸟是充满“爱”的;对蛮横无情的鸟,无法幻出诗意;看到那些令人悲苦的鸟时,作者则是充满同情。
3.前面4节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面两节却写了“悲苦”“伤感”之情?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4.“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办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作者为什么不忍看?
(设计这几道问题,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5、品析下面句子,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朗读,并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6、这篇文章整体上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体会拟人比喻等手法的好处,把握关键词语来赏析文章,体会情感)
(四)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1、积累有关鸟的古诗词名句;
2、积累有关自由的名言警句。
(此环节设计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感受到人和动物之间的平等,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是情感上的再加深)
(五)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1、阅读梁实秋的其他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怀。
2、试着向作者学习,用生动笔调为你所熟悉的动物写一个“素描”。
(此环节设计有读有写,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说板书:
板书能帮助学生更清晰、更明了地理清课文的层次,概括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鸟》教学反思
优点:做到了长文短教,梳理情节时给出几个关键句,让学生填空,既做到了梳理情节,又可有效筛选信息。
在讲到梁实秋对自由的向往时我例举了很多相关的诗文,如庄子的曳尾涂中,裴多菲的自由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章主旨。
有讲有练。这一单元主要是讲人与动物的关系,很多学生都有养小动物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从来历外形性情趣事四个方面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大部分学生有话可说,而且语言生动形象,比如二班鲁晓倩同学给自己的宠物取名为“蛋炒饭”,是一只小兔子,题目就很引人注目。
有一些学生无从下笔,这时候我给学生播放了《疯狂动物城》里面的经典片段,给大家一个直观的形象,有同学写道“珍爱生命,远离树懒”,有同学摹写了树懒的外形及动作……所以,写作要善于抓住契机,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有路可寻。
不足之处:生字词没有检测,应该在学完之后立即检测,加以巩固。
七年级语文教案7
知识目标:
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
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
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导引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
多数同学都能侃侃而谈。有的说上浮山祭祖,有的说糖球会等等。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的?
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
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这里要找出不难。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阅历浅,还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来。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 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这个题很有迷惑性。本来哪一部分都不该删除掉。但是,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找出其中必须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这其中写的精彩的'部分。但是,还真有不少同学都找出了应该删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聪明的孩子,说不应该删除,并且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虽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谈到一点或两点关键的地方。)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简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 。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3、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七年级语文教案8
七年级语文教案:《心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能力目标
⑴ 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⑵ 通过复述故事梗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⑶ 通过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章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⑴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⑵ 培养学生对理想目标执着追求的精神;
⑶ 通过师生互吐心声,让“心声”架起师生之间爱的'桥梁。
六、教学及活动流程
1、教学准备阶段
⑴ 在设计好教学思路的基础上,搜集相关素材,应用信息技术,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⑵ 指导学生预习,包括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等。
二、课堂教学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契诃夫《万卡》中万卡的图片,并配有《万卡》中的相应文字,提问学生。
2、导入:契诃夫的《万卡》曾感动过许多人,一个小男孩儿读了《万卡》,勾起了他对往事深深地怀念,也由此引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同学们想深入了解这个故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黄蓓佳的小说《心声》(出示课题)。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师生互动,进入情境。
(二)检查预习,理解故事梗概。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发窘 抽噎 撇嘴道歉 琅琅 过瘾簪子 窸窣 恍惚
2、指名2人复述故事梗概,教师根据复述情况,指导学生复述的技巧。
3、师生共同总结。(出示行文脉络)
公开课前( 读课文)→回家路上( 读课文)→次日放学( 读课文)→公开课上( 读课文) 1、齐读生字词,读准字音。
2、快速浏览课文,复述课文。
3、同桌讨论,填空,巩固对文章脉络的理解。
加强基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概括能力。
(三)精读课文,巩固心理描写写法,理解“心声”的含义。
1、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
2、与学生共同总结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1、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京京心理的各种描写语句,感情朗读并在小组中加以讨论分析,在班上交流。
2、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理解李京京的“心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提高朗读水平,又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
心理描写:1、人物直接表露自己的心声;2、作者直接描述人物的心声;3、通过行动描写揭示内心活动。
(四) 结合师生实际,倾诉“心声”。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倾诉“心声”,教师随机点评。
2、教师倾诉自己的“心声”: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每位同学都能像李京京那样在课堂上勇敢地回答问题;也希望每位同学都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作为教师,我也将努力做到公正、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关注像京京这样特殊家庭的孩子。
学生各抒己见,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
师生平等对话,培养学生的爱心,营造积极主动、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
(五)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以李京京的身份给他乡下的爷爷写一封像凡卡写的那样富于感情的信。
(六)板书设计
心声
黄蓓佳
公开课前 → 回家路上 → 次日放学 → 公开课上
(想读课文) (偷读课文) (听读课文) (终读课文)
“心声”: 渴望亲情 呼唤平等
七年级语文教案9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三、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语言之美。
2、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3、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4、[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5、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6、信息反馈:
《山中访友》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4、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5、[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6、信息反馈:
《秋天》
一、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3、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4、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5、信息反馈:
《古代诗歌五首》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感知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5、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七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简述老孙头的形象。
二、研习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研读一下,作者还着力刻画了谁?他的思想品质如何?
郭全海。
分马前,他抓住时机教育群众,“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啊”,分马时,他虽然在最前分马,却“随随便便”牵一头;当老孙头马跑了,他立即“翻身骑上”自己的骡马去追,累得“人马都气喘吁吁”。当他发现老王太太不中意自己的马时,他就主动提出跟老王太太换马,并又召集积极分子开会,启发大家要从长远利益出发跟老王太太换马。当老王太太换走了老田太太的马,郭全海又做老田太太思想工作,决定“开春马驹归你”,使矛盾圆满解决。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郭全海是一个忠于党,大公无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人。
2.小结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分马换马的描写,反映了翻身农民分得胜利果实的喜悦心情。表现了先进农民大公无私的精神以及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思想觉悟迅速提高。
3.体会本文写人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
元茂屯参加分马的.有三百来户人家,作者只写了其中十来个人,这十来个人,也安排得有详有略,主次分明。说说看,哪些人写得详;哪些人写得略?
详写:郭全海(主),老孙头(次)
略写:赵大嫂子,白大嫂子,老田夫妇,老王太太等。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小结:这样能突出中心思想,有略写配合,使得文章内容完整、全面,写出翻身农民的欢乐和他们觉悟的提高。同时,在各种人物对比映衬中,更能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课堂练习:
三、四、六
作业
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品味积累文章精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材简析: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作者在选材上颇具特色。作者深深懂得“一滴水可以辉映太阳的光辉”的'道理,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有传统在新的时代的得到了发扬光大。结合实际生活 ,体会身边的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人文素养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二、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
2、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能换个角度为本文再拟一个题目,并说说理由吗?
品味探究
(一) 朗读铺垫
1、指名学生范读
2、学生自主评价,总结朗读要领。
3、学生相互挑战读
4、教师范读片段,学生评价。
(二) 学法指引
① 教师示范,提问题,学生解答[来源:学,科,网Z,X,X,K]
② 教师引导学法 “问题探究法”
(三)、深入探究
①学生分组探究学习
②全班集体交流
交流引导的重点:
A、理解主题,感悟亲情
B、感悟积累精美语言
(四)、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读文章《三代》,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在生活中,你觉得自己应该怎样做到尊老爱幼。
2、说说你知道的关于尊老爱幼的故事、成语、谚语、俗语、歌曲、诗歌、美文。
(五)、小结:谈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七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自学研讨,掌握本课的生字。
2、准确、生动地复述课文。
3、帮助学生树立要立志做大事,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
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
教学突破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将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通译下来;引入学生平时看电视书刊以及传说中了解的包拯的故事,互相讲述,教师及时给予合理评价。
教学准备
有关字词、文言方面的投影片,课文朗读带。学生搜集有关包拯的故事。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包青天》,哪位同学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唱唱《包青天》的主题曲,哪位同学又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
2、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与历史有一定差距,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样记述这一人物的,板书课题。
3、简介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传”是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叙述传主的生卒、地位、官职、生平事迹等内容。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是封建清官的典型。
二、 指导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拨)
2、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三、 示范朗读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注释、词典自主解决字词,疑难之处可质疑或讨论。(巡视、点拨)
2、检查自学效果
(1)给下列字词注音:
鬻、徙、砚、率、遗、耶、敛、惮、恶、嫉恶、苟、赃、茔
(2)解释下列加点字:
a、第归,杀而鬻之。
b、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c、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d、旧制,风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e、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四、引导复述
1、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特点。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同学们选取一个段落来复述,要求准确,生动。
2、根据学生复述情况,做具体评价,既要鼓励,又要指出改进方法。
五、本课小结
学习文言文有个规律:从机械性朗读到理解性朗读再到表演性朗读,本节课我们就是按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同学们对本课内容还有哪些不清晰的地方,请大胆提出、大胆思考、大胆质询,大胆必“大得”。
六、板书设计参考
人物传记
包拯
脱脱(元代史学家)
鬻、徙、砚、率、遗、耶、割牛舌案进贡砚台
敛、惮、恶、嫉恶、苟、赃、出使契丹严峻执法
茔克己奉公
七、作业设计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闻者皆惮之
(3)与人不苟合
(4)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2、翻译下列句子。
(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2)京师为之语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3、把包拯比作什么?为什么?(用自己的话)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1、启发发言:同学们对《包拯》一课提出了哪些疑问,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2、肯定学生解疑的方法,并做恰如其分的指导。
三、 引导评价
启发:在第二单元,我们已经接触了几篇传记,(投影:学习传记要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请你结合课文评价一下包拯这个人物?
四、 诱思导学
五、 1、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我们已接触过几篇,哪位同学们能举例谈谈。(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人物)
2、提问:包拯的作法受到肯定了吗?试从文中找出答案来。
五、拓展巩固
1、 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请举出他审过的其它著名的案例。
2、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清官?他们有哪些事迹?请你用正侧面相结合的写法向同学们讲述。
六、本课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写包拯的典型事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形象。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运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效果更佳。
七、作业设计
填空
课文共有——个段落,分别记叙了割牛舌案、________、________、
公开审案、平日为人几方面,其中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记叙较
概括。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________段穿插了侧面描写。
七年级语文教案13
单元教学要求:
1、联系学生的人生体验,从理想、信念、修养方面,加强对学生的人生教育;
2、进一步掌握、巩固朗读的能力和技巧。
各课教学设计:
6、理想
教学要求:
1、明确理想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理想
2、反复朗读,培养朗读能力
3、掌握本课中比喻的特点
教学步骤:
1、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用播放音像资料或音乐伴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模仿朗读。
2、小组交流,畅谈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读了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或哪一句?为什么?”等问题自由谈论,然后请代表发言。
3、各自品读,深入思考
学生个人轻声朗读全诗,思考以下问题
(1) 假如人类没有理想,世界会是什么模样?
(2) 如果人生没有理想,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3) 自己应有怎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理想?
可将这些问题的思考简单写在笔记本上,鼓励愿意交流的同学到集体发言。
4、激情朗读,当堂竞赛
在明确朗读的抑扬顿挫等要求的基础XvMhNBSv上,以大组为单位,排练朗读,形式不拘,集体评议。
5、学习写法,掌握比喻
本课的比喻有明显的“寓抽象于具体”的特点,先由学生分析这种特点的好处后,组织大家练习仿句,在运用中掌握这种写法。
6、拓展延伸,课外探究
要求学生搜集伟人们的'人生理想,或相关理想的名言、格言、警句、诗句等,加上自己的思考,出一期“周刊”。
7、短文两篇
行道树
学习要求:1、学习分析文章的中心意思
2、感受拟人化写作方法的妙用
学习流程:听读,畅谈阅读感想(阅读本文,让你想到了什么?可以从不同角度——奉献精神、环保意识、集体主义、坚强意志等——随意漫谈)—轻读,找出歌颂对象,分析中心意思(你喜欢“行道树”吗?你最欣赏“行道树”哪方面的品质?)—朗读,讨论文章的中心意思的现实意义(生活中有像“行道树”这样的人吗?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品读,感受写作方法的妙用(假如作者不选择“行道树”作为歌颂对象,而是直接赞颂生活中那些甘于奉献的人们,好不好呢?为什么?)
—综合运用(你觉得除了“行道树”以外,还有哪些事物会令人联想起那些甘于奉献的人们?请选取“绿叶”、“树根”、“土壤”、“山泉”等事物,以第一人称说一段话,最好用上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词。)
第一次真好
学习要求:
1、培养热爱生活、欣赏生活的情趣
2、学习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学习流程:相互交流,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及其感受—朗读课文,概括作者写了几个“第一次”及其感受—集体讨论,领悟作者对生活的情感—表达竞赛,再次简介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过程,并适当抒发自己的感想。
8、人生寓言(节选)
学习要求:
1、了解寓言的寓意
2、学习把握寓意的方法
3、掌握寓言的一般特点及个别特点
学习流程:默读《白兔和月亮》,复述寓言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讨论阅读启示—总结归纳寓意的方法(找出寓言的主人公-判断作者的情感或态度-联系生活找出对应点-结合阅读感受,总结阅读启示)—自读《落难的王子》,直接讨论该寓言的寓意—思考比较,这两篇寓言各有什么特点?寓言与童话有什么不同?—延伸发言,你还读过哪些富有人生教益的寓言?选取印象最深的一个,相互介绍。
9、我的信念
学习要求:1、培养对科学、文化大师的敬仰之情
2、选取摘录警句,反复诵读
学习流程:端详居里夫人的肖像,谈谈自己对居里夫人的了解—朗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品质—联系现实,选取自己感受最深并且具有深刻内涵的语句,工整摘抄,反复诵读—比较阅读,(居里夫人自传片段、爱因斯坦的悼词等)反思居里夫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10、《论语》十则
学习要求:
1、分析每条语录的中心意思
2、初步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学习流程:对照注释,逐条了解每条语录的大意(注意不懂之处相互提问,或向老师请教)—反复朗读,归类整理—联系自己,畅谈感想—记诵比赛,当堂巩固—总结,听老师介绍有关《论语》的知识
综合实践
漫游语文世界·名称大观
活动要求:
1、培养热爱语文学习的感情,养成在生活中随时进行语文学习的习惯
2、尝试探究性学习
活动程序:
1、自主选择项目,搜集资料,编排活动
2、从人名、街名、水名、城门名、店名、景名、台风名、产品名等多方面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名称
3、虚拟场景,进行命名选拔
4、总结评判,选出优胜者
七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熟练背诵。
2、体会诗中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2、发挥想象与联想,仿写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意象,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想像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蕴含。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有谁能讲出这个古老的爱情悲剧呢?故事中有情人被阻隔在天河两岸,难以团圆,历代文人墨客都对此发出了太多感慨和遐想。然而在郭沫若的诗中,我们将读到关于这段传说的别样故事。
二、 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9),我国近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一生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戏剧《屈原》、《棠棣之花》。
2、时代背景
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窒息着。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浪漫气息浓郁的诗,这些诗收录在《星空》里。
四、研读《静夜》
1、听录音朗读
2、生自读课文,读出感情
3、思考:
师:全诗分两小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哪节写实?哪节写联想?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生:写实:月光、松林、白云、疏星;联想: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第一书写实,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第二节写想象,想象天河岸边鲛人对月流珠的情形。突出夜晚的“静”。
师:第一节中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师:第一小节的“淡淡”“团团”“几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淡淡的忧伤。
师:在这样的一个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生:第二小节的开头一句“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的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穿过茫茫海雾,想象着会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流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象。
师:如何理解“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生:鲛人不仅指神话传说中住在海底的神人,也可以指诗人自身。作者想起这个凄美、哀婉的神话传说,联系到自己当时的处境,不禁流下了眼泪。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哀伤、无奈、惆怅的心情,也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心。
师: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生: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象的基础,第二节的想象是对写景的提升和点睛。若没有写景,想象就显得突兀;若没有了想象,第一节的景便没有了活力,没有生气。
师:讨论:此诗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生:这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象和联想。
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象的。
五、全文小结
天上的街市:对光明、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静夜:对时代失望和对祖国、家乡和亲人思念的淡淡的哀伤。
——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感到渺茫,表达出诗人朦胧的理想和追求。
六、拓展训练
想象和联想训练
1、仿照示例,发挥你的想象,续写句子。
示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牵牛花开放了,
笼中的小鹦鹉,
月光照在地上,
2、仿照示例,经过四至五步联想,使两个意义相距很远的词联系起来。
示例:木头-树林-田野-足球场-足球
(1)雪花——茶 (2)钢笔——月亮
(3)夏夜——钢铁 (4)沙滩——车轮
七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字音、字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对孩子的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童真童趣的天性,能够用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发现生活的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并运用。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含蓄情感,理解作者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检查、矫正课前预习。
2、交流作家作品情况。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1、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逐段朗读课文,想一想:各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第1段:树林全貌;
第2段:垂柳、杨叶、芦苇;
第3段:断绳羊、女孩;
第4段:葡萄蔓、苍蝇;
第5段:鸟巢、鸟儿;
第6段:废纸、猫、瓦;
第7段:浮萍、鱼儿;
第8段:老头、孩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树林子开始着手,呈现给我们一幅恣意的狂风图。接下来,从形状、声状方面对被风吹得乱了的垂柳、杨叶、芦苇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继续展现狂风大作的画面。写了几组自然物,作者的笔锋陡转,写到了动物,写到了人。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具体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1、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2、“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将树林子比喻为一块面团,并用一个“鼓”字、一个“陷”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地狂风中飘摇的情景。
3、“一头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你认为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跑”、“撑”、“撞”、“跌”、“失去”,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断了绳的羊”的一连串表现,从侧面烘托了风之狂。
4、“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夸张。只有“两步远”却“长时间走不上去”,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联翩,可见风之大。
5、“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这里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用?
比喻。将葡萄蔓比作“一条死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葡萄蔓被风吹落的情状。
6、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及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除上面所涉及到的句子外,你还能从课文中找出其它句子,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
四、合作探究,体会行文妙处
1、有人说结尾写到大雨了,你赞同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种说法。文章结尾,写孩子们“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由此看来,孩子们的脚下、门外,已是积水漫漫,否则又怎么可以放纸船呢?
2、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文章结尾的场景和情调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结尾处,与前面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至此,揪着读者心的这场风雨总算有了温暖的画面,可以松口气合上书闭目回味了。文末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之情,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五、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尽量用上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七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教案《散步》01-11
七年级语文《真正的英雄》教案01-09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02-1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童趣》教案07-06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理想》教案07-06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案07-06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天》教案07-06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教案07-07
七年级上册语文《荷叶母亲》教案01-19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优质教案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