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01 16:14:19 晓怡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2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语文教案(精选23篇)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怎样成为路径的,并从它的设计过程中受到启示:为人们做事情,顺应人们的需要,给人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就可以产生的办法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2、学会1个会认字“滨”。

  教学重点:

  使学生发现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与格罗培斯设计方案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从这件事中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为人们做事情,顺应人们的需要,给人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就可以产生的办法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

  路径:就是的路线。

  二、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自学生字

  三、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讲的是世界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设计。

  四、随机板书:

  启发:格罗培斯年迈的葡萄园主

  有什么问题?

  1、这位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70多处精美的杰作的建筑大师,怎么会从一位老太太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2、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结果怎样?

  五、带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进行思考:

  1、要想解决这些疑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什么?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否也要寻找一个“途径”呢?这个“途径”就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年迈无力的老太太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从文中寻找答案——“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五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

  ——“在这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

  3、由此我们又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回是这个结果?

  4、假如你是一个过路人,你看到这些不同的兜售方式,你回选择哪种?为什么?

  老太太的:

  “无人看管”,大家可以走进园里自由选择,无拘无束地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葡萄,同时享受亲自摘葡萄的乐趣。

  直接从葡萄架上摘,果子更新鲜。

  “只要……就可以……”这种方法给人以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人们感到被信任、被尊重。

  5、同学们感受到的这些也就是格罗培斯受到的启发吧!

  6、格罗培斯受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的启发而产生了路径设计方案,再读课文,看看格罗培斯是怎么做的?他的做法与老太太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处呢?

  ——撒上草种,提前开放;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都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大家,让大家去寻找最适合的东西,都是顺其自然的,都包含着对人们的信任、尊重……

  7、道路铺设好了了,还被评为世界设计。评委们是怎么想的呢?大家能以模拟的形式再现一下当时的讨论过程吗?小组讨论。

  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是:宽,走的人多;窄:走的人少;没人走的地方,不用设计。

  格罗培斯追求完美,先后修改了50多次,还不满意,最后让大家共同来创造,这样的路径已不是哪一个人的设计,而是大家共同的选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

  这许多小道踩出来了,但并不一律,“有宽有窄”,宽的走的人多,窄的走的人少些,却又“优雅自然”,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据此铺设的人行道就没有刻板的模式,富有艺术性的优雅。

  行人走出来的路是优雅自然的,格罗培斯在按照踩出来的痕迹铺设路径时,一定会施展全部的本领,使路径更美。

  这样的路是行人自己走出来的,不仅美观,而且保证了人们游玩时的方便、快捷。

  设计路径的方法不同寻常,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的选择,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极大的启迪。

  如此设计是格罗培斯从法国南部卖葡萄的年迈老人那里获得启发,汲取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精神而完成的。

  格罗培斯对待“微不足道”的问题同样认真对待,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7、各位评委不仅完全理解了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设计思想,体会到了他的良苦用心,而且从这件事上,从设计师身上,获得了很大的启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这样顺自然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终成就了“”。这个“设计”的产生,来自一个建筑设计大师的敬业精神,来自于一个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智者的思考,来自于善于联系,极富创造力的建筑艺术家的设计。真是受益匪浅啊!

  8、在文燕的原著中,结尾是这样的,很富有哲理,推荐给大家。出示文字,指名读:

  “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选择顺其自然,也许是选择。同样的,人在生活无所适从的时候,选择顺其本性,也许不失为聪明之举。”

  六、小练笔:请代表评委给格罗培斯写颁奖词。

  附:板书:25路径

  遇到难题——受到启发——完成设计——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的欢乐,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2、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理解难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三至七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解题:“井”是什么?谁见过井?

  (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大多数为砖或石头。)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如何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历史。

  第二段(3-7)井水的特点。

  第三段(8 )这口井给作者带来的联想。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井的什么特点?

  (一、井的外形,地点大小,形状。二、井的历史古老。)

  2、从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

  (“什么时候修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被井绳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3、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段意。

  讨论后,打出幻灯投影:

  第一段段意: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四、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2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语。

  2、讨论回答:井水的特点是:很清,很甜,很凉。

  3、自由读第3自然段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分析:

  ⒈、起点能力:学生在学习《长城》之前已经学过了《颐和园》、《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三篇文章在写法上具有共同点,因而具备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⒉、终点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长城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观察和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⒊、教学目标类型:目标1属于陈述性知识学习;目标2、3属于智能技能学习。

  ▲课前准备:

  师:课件。

  生: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图片和传说故事。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

  本课教学对象是大通县元树尔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对于学习《长城》兴趣极浓。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少课外读物,没有上网收集资料的条件,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

  2、学生的入门能力: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能通过朗读课文,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习风格:

  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目标实施过程)(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PPT)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读(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1)长——(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PPT图)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PPT)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2)(PPT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4)高大坚固——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4、齐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PPT)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PPT)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思考、交流:(PPT)

  “多少”表示(无数)。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让我们闹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板书: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课外拓展: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后的反思:

  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和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了课件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在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的同时让学生画、说出来,加深了印象。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学生的体会真实、深切。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长城为什么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是重难点时,采用竞赛形式,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借助批读语,读懂课文内容,从中了解白鲸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鲸”字导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看,认识这种动物吗?师板书“鲸”,并强调学生观察老师的板书。强调它是后鼻韵,纠正读音。

  你了解“鲸”这种动物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学生自由展示搜集的资料。

  过渡:今天,我们一道走近“鲸”这个大家族中的“白鲸”,仔细地观察观察它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批注,自读课文。

  2、说说课文围绕“白鲸”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段。

  借助批注,朗读第一段,谈出自己感受。

  2、学习第二至四段。

  (1)自读二至四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学习,借助旁批,自读自悟。

  ①第二段。

  A、读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请学生朗读课文,谈自己的体会。引导体会省略号表示的意思。补充想象鲸还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在读书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能够聆听白鲸的歌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B、读课文,质疑。

  一边读,一边想:你对白鲸的口技表演有什么想法?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C、朗读课文。

  将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象白鲸展示口技的场面。

  ②第三段。

  A、自由读第三段,为白鲸的表演取个名字。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说自己所取的名字的理由,帮助理解课文,指导读好课文。

  (身材秀、杂技表演、玩具总动员……)

  B、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白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者白鲸有怎样的特点?

  C、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③第四段。

  A、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B、通过理解“焕然一新”,并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体会白鲸爱干净的特点。

  C、指导朗读。

  四、品读全文,体会本文运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白鲸的好处

  整体感知,品读全文。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动物,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列举,让学生辨别同音字与形近字,正确地搭配词语。

  2.积累名言警句。

  3.练习写字。

  4.阅读欣赏《繁星》,感受文中描绘的意境,感受本文用词语造句的特点。

  5.通过语文综合学习(搜集、交流与星空有关的资料并完成一篇相关的习作),融观察、阅读、交流、习作于一体,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教学重点

  阅读欣赏与习作。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

  2.准备“漫谈星空”发言稿。

  教学时数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学生自读词语、读读想想,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明确“秘、密、蜜”三个字为同音字与形近字。

  3.讨论:怎样区分“秘、密、蜜”这组形近字。

  4.学生齐读词语体会。

  5.学生列举其他同音字及形近字,并想办法区分它们。

  如:恼——脑决——绝在——再尝——常

  二、词语搭配

  1.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个别现象由同学互帮互助解决。

  三、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反馈,解疑。

  3.明确:本类三组词语都是戒骄戒躁、虚心类。

  4.引导学生继续积累这类名言。

  5.读一读名言,增强记忆,加强理解。

  6.选择或收集一则写在语文笔记本上作为座右铭。

  四、作业

  1.积累同音字、形近字。

  2.收集名言。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2个左右结构的字或4个上下结构的字,看看它们各部分占位比例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3.教师重点指导写其中的.一两个字。

  4.学生练写。

  5.小组内评比打分。

  二、阅读欣赏

  1.自读思考,文章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默读:用“”画出你不懂的地方。

  用“”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词句。

  4.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如:半明半昧:昧——昏暗的意思。

  摇摇欲坠:坠——落下的意思。

  5.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6.指名朗读、赛读。

  7.积累好词好句。(充实“词语库”)

  第三课时

  一、学习准备

  1.让学生观察星空,找一找北斗星、北极星、银河等。

  2.读一读有关星空的丛书,了解一些有关星星的传说,搜集一些有关资料和图片。

  二、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及完成作业情况等。

  三、活动程序

  1.小组交流有关星空的资料。

  2.小组报选代表准备在班级汇报。

  3.小组代表逐一汇报。介绍的内容包括资料的出处、内容、自己的感想和体会,也可以接受同学的提问。

  4.评出最佳资料搜集员、最佳发言者。

  第四课时

  一、习作指导

  1.说一说:参加“漫谈星空”活动,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还听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故事?

  2.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应该选择哪些资料?

  3.讨论:开头可写些什么?怎么结尾?

  二、习作练习

  1.将发言的内容,整理成一篇发言稿,题目自拟。

  2.学生修改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誊写作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调动各种感官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2.学会运用词语描绘画面,激发想象力。

  3.掌握在横格中书写钢笔字的要领,把握字与字、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培养提笔练字的好习惯。

  4.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积累写景的古诗词名句。

  教学重点

  1.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能生动地描述画面。

  2.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诗中的风景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调动各种感官感受文章的魅力。

  2.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全身心投入课文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用几个词语组织画面,并能生动地描述。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出示钱塘潮的图片,播放流水声、虫鸣声,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这些美丽的风景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呢?首先当然是依托作者巧妙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去感受文中的美景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交流平台”,看看你们会有什么独特的发现。

  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轻声读读教材中的几位小朋友的对话,适时提问。

  思考:

  (1)前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告诉我们哪些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想象画面;听声音)

  (2)第三个小朋友告诉我们还可以从文中“闻”到味道,同学们能接着他的话具体说说吗?(从课文的某句话中“闻”到了什么味道?为什么会这样?)

  (3)你们还有哪些独特的见解呢?(触觉、味觉等)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时的类似体会。

  4.指名学生说说交流体会,教师适时指导。

  示例一:读了文章,我不仅能想象画面,“听”到声音,还能“闻”到味道。如读《走月亮》时,我似乎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果园里果子的香味,还有那成熟的稻子的味道……

  示例二:读《观潮》时,我仿佛看到了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的情景,仿佛听到了观潮的人发出的赞叹声。

  示例三:读《秋晚的江上》时,我仿佛看到了倦鸟晚归,夕阳西照江面的景象,似乎听到了鸟儿发出的疲惫的鸣叫。

  示例四:读《繁星》时,我仿佛看到了繁星满天的景象,感受到了星星温柔的光芒,就像母亲寄予的温暖一样。

  5.出示朱自清的《春》中的名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美丽的春天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师:这是朱自清的《春》中最脍炙人口的一个片段——“春风图”,它的成功之处就是运用多种感官来展开描写。请同学们认真读读,然后告诉老师,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哪几种感官来写春风呢?

  生1:触觉。第一句写了春风拂面的触感。

  生2:嗅觉。第二句写到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生3:还有听觉。第三、四两句描写了鸟儿的歌唱声、轻风流水的声音和牧童的笛声。

  生4:应该还有视觉。鸟儿、巢、繁花嫩叶、牛、牧童等都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

  6.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并对这一版块进行总结。

  小结:同学们结合句子进行分析,对其中所运用的感官描写的方法都分析得很准确。这就告诉我们,在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感觉来展开描写可以更好地丰富文本。我们要善于运用这种写作技巧,长此以往,相信我们的写作能力会大大提高。

  二、词句段运用。

  1.教师出示教材“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给出的八个词语,学生齐读词语,教师纠正字音。

  人声鼎沸锣(luó)鼓喧(xuān)天震耳欲聋(lónɡ)响彻(chè)云霄(xiāo)

  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qiǎo)无声息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下两组词语之间的关系。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描写声音的四字词语,你们还记得多少呢?教材给出了八个这样的词语,看一看,上下两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规律?

  明确:上面一组词语形容声音大,表示十分欢乐、热闹等。下面一组词语表示声音小,形容十分安静。

  3.教师从中抽出一些词语,请学生理解其含义,并尝试造句。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造句:球场上人声鼎沸,大家都在为各自的队伍加油助威。

  [锣鼓喧天]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造句:大街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们都在庆祝大桥顺利通车。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造句:宁静的夏夜,只有那天上的星星在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造句: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停止了说笑打闹,教室里鸦雀无声。

  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并指名学生描述画面。

  过渡:我们已经理解了这几个词语的含义,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这些词语时,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短暂交流,并简单记录)

  5.谁能给我们描绘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呢?

  生1:上面的一组词语突出的是声音大,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节日里大街上的景象,我想这样描绘:元宵节到了,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有舞狮子的,扭秧歌的,猜灯谜的……歌舞声,欢呼声,震耳欲聋;烟花腾空飞起,精彩绽放,响彻云霄。

  生2:下面的一组词语正好相反,描写的是很安静,甚至没有声音的场面。读它们的时候我想到了静寂的月夜,我觉得可以这样描绘:太阳落下了,不知什么时候,月亮悄无声息地升起来了,星星在低声细语地交谈着。空旷的原野鸦雀无声,偶尔传来一两声响动,想必是蛐蛐在窃窃私语。

  6.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适时引导第二题的内容。

  小结:描绘得多生动啊,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了。但是用词语描绘画面时注意联想要合理,不能生拉硬拽,影响内容的表达。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第二小题,想一想怎样运用给定的表示极短时间的词语描绘某种事物。

  7.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的词语,给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风烟花霎时顿时忽然

  雷雨小狗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工夫

  过渡:同学们,经过上一题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根据词语想象画面的技巧。这一题具体规定了要描写的.事物以及要运用的词语,请你们充分发挥想象,写一写。

  8.学生简单讨论,教师指名学生说说根据指定词语描绘画面的方法。

  明确:加点的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用这些词语描述事物,就是突出其在短时间内情态、动作、行为等的变化,这种变化要合理,要符合生活常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9.学生尝试写话,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10.指名学生朗读所写内容,教师简单点评。

  师: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你们描写的事物,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提出自己的建议。

  生1:我写的是风,用到的词语是忽然、顿时: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人们顿时慌作一团,纷纷找地方躲避。

  生2:我写的是雷雨,用到的词语是霎时、一会儿工夫:雷声隆隆,暴雨霎时从天而降,一会儿工夫,道路就被淹没了。

  生3:我写的是烟花,用到的词语是霎时:朵朵烟花在空中绚丽绽放,满天的星星霎时失去了光彩。

  生4:我写的是小狗,用到的词语是忽然、过了一会儿:过了一会儿,小狗豆豆发现我还没有把骨头丢给它,忽然耷拉下脑袋,一脸失望的表情。

  师:这几位同学写得真精彩!他们不仅按要求用上了教材中给出的词语,而且设置具体的场景,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相信其他同学创编的句子也很不错,在课堂上就不一一读了。课下同学们可以交换着看一看,互相学习。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课文,学习了从多种感官角度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从中我们知道了不能仅靠理解句段去品析课文,而要换一种角度,这样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全面、更深刻。除此之外,我们还练习了用词语描绘画面,这样不仅理解了词语的含义,还更灵活地运用了词语,而且对我们思维的拓展也大有益处。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回答问题特别积极,希望能继续保持。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积累生动、优美的词句。

  从感官的角度进行描写的名句: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视觉、嗅觉、触觉)

  ——鲁迅《社戏》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视觉、触觉、听觉)

  ——峻青《海滨仲夏夜》

  与声音有关的成语:

  掌声雷动声如洪钟如雷贯耳惊天动地雷霆万钧

  莺声燕语抑扬顿挫珠圆玉润娓娓动听万籁俱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在横格中书写钢笔字的要领,注意字距要均匀。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情感;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写钢笔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理解诗意,积累写景的古诗词名句。

  教学过程:

  一、书写展示。

  1.教师出示“书写提示”中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2.引导学生自读“书写提示”右边的文字,使学生对钢笔字书写形成初步的印象。

  3.讲解在横格中书写的注意事项,并指名学生表述。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进行补充。

  4.学生进行钢笔字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5.挑选写得比较好的钢笔字,投影展示,并进行点评。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课件,播放朗诵音频。

  过渡:同学们,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美丽自然”,选编的课文也都是写景的美文。学习这类的文章,我们不仅能从中感受到文字之美,还能感受到文字中的风景之美。“日积月累”版块正契合了这一主题,所选的古诗《鹿柴》描绘的就是人迹罕至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2.学生齐声朗诵,教师指名学生诵读。

  诵读示例:

  鹿柴(zhái)[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介绍作者的相关情况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在诗歌方面,他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写作背景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4.教师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并进行简要的赏析。

  重点词语: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复】又。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诗意: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赏析:《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画面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5.指名学生说说读这首诗的感受。

  6.教师出示其他写景的名句,引导学生说出描写的是何地、何时的景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西北边塞下雪的情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明月升起的情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大漠落日西斜的情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大林寺四月桃花盛开的情景)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早春雨后的情景)

  7.引导学生在课外积累诗句,扩充知识储备。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两个版块的内容:钢笔字的书写和古诗《鹿柴》。通过这两个版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写钢笔字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增加了文化积累。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你们不仅积极动脑,认真对待写字,而且在课下搜集资料,提前了解了古诗《鹿柴》的相关知识。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是很值得嘉奖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并在课后积累古诗词名句。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建议:

  1.运用“读中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文本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

  3.运用“读中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

  2.积累8个描写场景的成语和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3.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创设情境、讨论的方式感知如何在读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写字的好习惯;积累词语;背诵古诗《鹿柴》。

  难点: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知道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作者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而我们读者要了解这种感情就必须看到超越平面文字的画面,学了本组课文,你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先一起来看看几名学生的发现吧。

  2.生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

  3.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

  4.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5.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

  6.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听”声音,“闻”味道。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说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1.自读带点的词语,要求读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小组交流:任选一两个词语描述事物。

  4.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再大声地读出来。

  三、书写提示

  1.出示文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回想这是哪篇文章里的句子。

  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3.读旁批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明白如何把这段话写好。

  4.在写字本上书写。

  5.评比。

  四、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素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鹿柴》。

  2.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顺,并尝试着读出节奏。

  3.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落日的余晖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总结: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王维的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懂得母爱的伟大。

  3.对比老舍的《猫》,体会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母鸡。(出示母鸡图片)母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说说它给你留下过什么样的印象。

  在老舍笔下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先来检查下你们预习的情况,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听课文朗读录音,找出作者对母鸡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

  3.学生汇报。(我一向很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生齐读这两句话,请你们根据这两句话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指生答)

  5.会学习的学生会思考,会思考的学生会提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感悟“讨厌母鸡”的段落

  1.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1)学生汇报,随机出示句子,边汇报边指导朗读。

  (2)理解词语:没完没了、如怨如诉。

  2.师问:它真的是一只令所有人都感到()的母鸡?生(讨厌)

  (1)指生读。(指导朗读出讨厌的语气)

  (2)齐读。

  3.母鸡一开始“令人讨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作者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研读“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的段落

  1.作者为什么后来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

  2.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在课文的第4—10自然段列举了很多具体事例,请以同桌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一: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

  (1)课件提示“挺着”。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

  (2)课件提示“警戒”。

  ①母鸡如何警戒,找出表示母鸡动作的词语。(做动作)

  ②想象母鸡咕咕地警告什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汇报交流二: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慈爱?

  (1)想象母鸡“咕咕地紧叫”,那你觉得它在叫什么呢?

  (2)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为什么又放下了呢?

  5.汇报交流三: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勇敢?

  (1)根据“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指导理解:为什么大公鸡会怕它?

  (2)“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理解:“顶”是什么意思?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黄鼠狼发现,首先就把它吃掉吗?

  6.汇报交流四:哪些句子体现了母鸡的辛苦?

  (1)“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理解:“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鸡一天要教鸡雏这么多次,它累不累?但是它怕累吗?

  (2)课件出示:比较“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哪句更好?为什么?(前一句更好,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喜爱它,还带着对它的崇敬。)

  7.“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所有品质的最好浓缩。你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还在赞美谁?(赞美母亲)

  8.总结:对呀,所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都能无怨无悔、默默付出,你能说说你的妈妈为你做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吗?

  9.让我们带着对母鸡的喜爱,和对妈妈点点滴滴爱的感受,再次齐读第7自然段。

  三、比较《猫》与《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情感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写《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

  明确: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

  (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儿”,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教学板书]

  14.母鸡

  讨厌—母鸡—不敢讨厌

  无病呻吟勇敢、负责

  欺软怕硬慈爱、辛苦

  拼命炫耀伟大

  [教学反思]

  《母鸡》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从“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学习,理解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然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明白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理解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交流格言,揭示课题

  ①教师导入:“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彩语段、篇章读给大家听?

  ②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欣赏。

  ③揭示课题:你怎样理解生命,你就会有一个怎样的人生。我刚才提到的'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生命》。(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

  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对三个事例加以概括,并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共同进行评点。

  ●自主选择,研读课文

  ①快速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例中,你最喜欢哪个事例?

  ②把喜欢相同事例的学生分别集中在一起,视学生多少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请每组学生自己推选学习组长。

  ③明确小组学习任务及要求。

  a.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重点研读本组选择的事例,推敲作者在事例中蕴含的深意,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

  的感悟。找出含义较深的语句,揣摩其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

  c.阅读其他两个事例,画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小组比赛,深入探究

  ①教师激励:这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比赛,请各小组按照比赛要求做好准备。

  投影出示比赛规则:

  a.小组内轮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0分)

  b.请一名学生汇报本组对研读的事例的感悟、体会和有个性的见解。(20分)

  c.请一名学生读一读找到的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谈一谈本组的理解。(20分)

  d.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20分)

  e.给研读另外两个事例的学习小组分别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对别的小组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20分)

  ②展开比赛,教师扮演评委及比赛组织者,予以调控、指导、点拨、小结、评分。

  ③教师对比赛情况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学习小组,并请组长介绍取胜经验。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①教师引导:无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都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水到渠成地昭示了这样一个观点:(投影出示,示意学生齐读)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作者还在此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态度:(投影接着出示,教师引导学生齐读)

  “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②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④快速阅读全文,想一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启迪。先跟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感情读背,布置作业

  ①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②听写本课的生词。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教师示范背诵一段,并激励学生课后继续背诵。

  ④布置作业:把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写下来,也可以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对于生命的感悟。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学理解“窘住”“不辞辛苦”和“沉吟”等关键词意思。

  2、在洞察人物内心世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能利用导学稿对文章做简单的分析,品味文本中关键词句。

  情感目标:感受小女孩对妈妈真挚的爱和大胡子老板美好、善良的品质。以及使学生感悟到感恩所有善待自己的人,用心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和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比较完整地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的语句感受故事中人与人之间可贵的真情及美好品质。

  教法与学法

  以导学稿为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运用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资源

  幻灯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课题

  世间最为美好,最令人感到温暖的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正是这爱谱写了世间最伟大的旋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八版块“人间真情”的第二篇文章《圣诞老人的礼物》。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导学稿研学交流

  检查导学稿

  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对导学稿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

  (2)学生自选感兴趣的问题汇报,师随机板书。

  1、师指名读词语:橱窗假发项链恳求不辞辛苦、遗憾包裹、纯洁。

  2、课文中介绍了几个人?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你根据上面词语的提示,试着用三、五句话讲一讲这个生动的故事。

  指名读文:请同学们品一品这是一位怎样的小女孩?

  汇报最能体现小女孩特点的语句。

  1、体会小女孩看到假发时的欣喜和激动。

  从哪些语句能看出小女孩很孝顺?(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话)

  小女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此时小女孩什么心情?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高兴、激动、欣喜、喜出望外)

  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读一读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

  2、体会小女孩钱不够时的无奈和窘迫。

  还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小女孩很孝顺?(第三自然段)

  小女孩因为什么为难呢?(体会项链的价格与假发的'价格相去甚远。)如果你是小女孩,此时你心里会怎么想?(无奈、悲伤、失望、羞涩)

  把理解融入朗读中,试着读一读。

  愿望与现实的差距太大了,小女孩有没有放弃?她又是如何做的呢?

  3、体会小女孩为换回假发付出的辛苦。

  “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小女孩所付出的难以想象的努力和辛苦。

  小女孩手臂上的伤口就是无声的语言,看着这一道道伤口,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播放音乐,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课文。

  4、体会小女孩听了老板的话表现出的坚强和失望。

  小女孩听了大胡子老板的话又怎么样?

  小女孩因什么而“愤怒”?又因什么而“忧伤”?体会小女孩当时的心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

  小结:虽然老板的回答让小女孩的希望破灭了,但她那美好的愿望,那么多天的努力,那么多辛苦的付出她变得愈发地坚强,她那小乌鸦反哺般的美好情怀令我们感动。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句话。

  四、联系前文,再次品味

  1、你知道圣诞老人是谁了吗?

  2、说说从哪里得知圣诞老人就是大胡子叔叔?

  3、再读一读这句话,在大胡子老板“沉吟”了一会儿,想象你是老板你听到这样的恳求,看到小女孩手臂上的伤痕和手上的零钱时,你会有何想法?

  带着对小女孩境遇的同情,带着对大胡子老板的敬意,来欣赏一首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

  小结:正是小女孩对妈妈的真爱感动了大胡子老板,也正是大胡子老板的真情帮助让这母女俩在圣诞节收到了这份意外的惊喜。看到这意外而温馨的结局,此时此刻,你想对故事的三个主人公说些什么?

  其实,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爱,我相信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爱,用我们无限的真情,就会在爱的阳光中,享受生活。

  五、布置作业,展开想象

  作业超市,自由选择

  1、想一想做一做,用你的实际行动表达爱。

  2、给故事续编一个合理的结局。

  3、从小女孩、妈妈、大胡子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或两个,把想对她们要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圣诞老人的礼物

  换赠

  小女孩假发老板

  得

  妈妈

  课后反思:

  本课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以爱为线索,讲述了小女孩对妈妈纯真的爱————送一顶假发给妈妈,同时也讲述大胡子老板对小女孩的陌生人的爱。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份美好的情感,本课教学我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一、运用多种方式读文,感悟母爱情怀。

  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是的一个女孩,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分别填上“有孝心”、“爱母亲”或是“不辞辛劳”,并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了品读。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了感悟、理解。并采用了指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体会人物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走进文本,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爱的教育。

  二、创设情境,感受人间真情。

  在结束全文的学习后,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爱的存在,只要你有爱心,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爱的使者————圣诞老人,你能说一说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这样设计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爱的信息,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诞老人”,让学生的情感升华。

  不足: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堂的小练笔:“我想对您说”这一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学生表大地也就不够充分。

  2、拓展延伸不够,只局限于本文,没有爱的体现。

  我想,在语文课中,只有充分发挥文本、学生、教师三者的和谐统一,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质的飞跃。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读音,读准多音字“难”、词语“惬意”的读音。

  2、理解狼吞虎咽、骨瘦如柴、尊严、惬意几个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这几个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狼吞虎咽、骨瘦如柴、尊严、惬意几个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这几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识尊严

  师:同学们,自古以来,“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意思是,有志气的人不喝偷盗来的水, 清廉、方正的人不吃别人施舍给他的食物,这说明了这些人有骨气、有尊严。(引出课题《尊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有尊严的人——哈默。

  二、我会读

  1、我能读准下列词语:

  尊严 逃难 善良 朴实 款待 例外 喉结 赞赏 捶背

  僵硬 许配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瘦骨如柴

  2、我读通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我能画出描写小伙子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4、我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文中年轻人哈默的有关资料。

  三、讨论交流

  1、从对小伙子的描述中你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按照“我认为他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来谈谈你的看法。

  2、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3、这个年轻人是谁?是什么使他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都羡慕的财富呢?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想。

  点拨

  1、对前3个问题进行点拨。

  2、我能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还能复述课文。

  四、品读感悟 思考尊严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这个年轻人与镇长杰克逊大叔之间的三次对话,用心品词,体会人物品质。

  2、学生默读思考。

  (1)画出年轻人与镇长杰克逊大叔之间的对话,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2)圈出描写人物动作、外貌、语言的词语,写一写,从这些词语中又你体会到了什么。

  3、小组合作交流。

  师:把你自学的体会与同桌分享,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一读,读出你的理解;二说,抓住重点词语谈你的理解;三思,把自己的思考与别人的思考融合。

  4、全班交流。

  师:思维的网络连接你、多、他,让我们共享大家的学习成果。

  5、学习三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

  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你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1)理解“脸色苍白、骨瘦如柴”这两个词是对年轻人外貌的描写,从这两个词中,我们准确地体会到这个年轻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以至于脸上没有一丝血色,身体消瘦到了极点。

  (2)这样饥饿的人当时会想些什么?

  第二次对话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杰克逊大叔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① 理解:顿时、灰暗、喉结下下动了动,

  (顿时就是马上、立刻的意思,从灰暗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呀,刚刚点燃的.希望顿时破灭了。喉结动了动,你体会到什么?咽口水,非常想吃,可他怎么做的?)

  ② 理解“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虽然失去,但仍坚定)不能不劳动,多么坚定,这是他的原则,从这些词语中,我们看到了他的饥饿,他的坚定。)

  ③ 学习描写杰克逊大叔的动作词语,“想一想”从中体会出什么?(杰克逊大叔在想什么?噢,你也是个善良的孩子。)

  ④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次对话

  “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你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思量片刻后,杰克逊大叔说:“小伙子,您愿意为捶背吗?”

  (1)理解现在,体会年轻人的坚定,(现在写出了年轻人的急迫,坚定。”站”体会到了年轻人即将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食物欣喜的心理。

  ②理解“思量”,体会杰克逊大叔的善良。

  师:“哈默的真诚的语言,礼貌的行动,诚恳的态度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

  (师:这里的富翁,不是指拥有豪华的物质享受或者数不清的金钱,而是拥有尊贵的人格魅力,是一种不依附于他人自立于人世间的奋斗精神。)

  6、了解哈默。

  师:哈默正是有了这种,不依附于他人,自尊、自强的精神,所以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一起来读读。

  五、拓展延伸 理解尊严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2

  2、走月亮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5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1个字,正确读写“柔和、香味、灰白色”等词语.

  2.摘抄描写月光下美丽的景象的句子, 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作者在月光下获得的无限乐趣和她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3.体会反复的写法对表情达意的强调作用。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5个字。(重点)

  2.正确读写“柔和、香味、灰白色”等词语,摘抄描写月光下景象的句子。(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来感受一下她独特的体验吧。(教师板书:走月亮)

  二、作者介绍

  吴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 主要作品有:《歌溪》《风雨花集》《一碗水》《走月亮》《天使的花房》等。

  资料介绍

  走月亮:也指中秋时吴地的一种风俗。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鹅卵石、风俗、跃出、稻穗、牵着、填上、庄稼、葡萄

  重点指导生字:鹅:“鹅”“哦”都是单韵母音节;卵:“卵”和“卯”是形近字,不要读成“mǎo”;穗: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huì”;填:读二声,不要读成一声;葡萄:在词语中“萄”读轻声。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淘洗 形容地面或器物表面高一块低一块。

  坑坑洼洼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通行的风尚、习惯、礼仪等。

  风俗 洗濯。

  浇灌 浇水灌溉。

  镀亮 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

  招待 形容说话吞吞吐吐。

  闪闪烁烁 稀奇巧妙(多用来形容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

  奇妙 对宾客或顾客表示欢迎并给以应有的待遇。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描述了“我”和阿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形。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写了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一切的一切无不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

  四、学习“会写字”

  牵、鹅、卵、哦、填、庄、稼、俗、跃、葡、萄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和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哦、填、稼、俗、跃”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牵、葡、萄”是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庄”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鹅、卵”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鹅、卵”和上下结构的字“牵、葡”,学生练写。

  鹅:右面是“鸟”不是“乌”。

  卵:左右里面各有一点。

  葡:里面是“甫”,不要忘记有一点。

  牵: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并且在反复诵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象。

  六、当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重点)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重点)

  3.体会反复的写法对表情达意的强调作用。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习惯。(重点)

  4.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歌曲《月亮船》)怎么样,好听吗?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走月亮》)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出发,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点苍山、村头、大道和小路、小溪和水塘、溪岸和拱桥、果园和菜地)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语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1.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这一段告诉我们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

  (洱海)

  2.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秋天月夜有着怎样的美景?

  (月光明亮而柔和,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教师板书: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指导朗读: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

  3.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这时候”指什么时候?重点体会:这时“我”的心情怎么样?

  4.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

  引导学生想象月光下小溪、山草、野花构成的画面,体会拟人、生动的语言,才将本无情感的自然之物赋予了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教师板书:看到 山 树 草 花)

  方法指导: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抒发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把真真切切的情,相容相沫的爱表现出来。)

  5.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1)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吧!

  (2)哪些句子你觉得很美,触动了你的心灵?画出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给大家听一听,师生适时评价。

  (3)谈一谈,这些句子为什么会那么吸引人?师生共同品味语言的魅力。

  (4)引导学生想象第六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6.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板书:想到 洗衣裳 做小船 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六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教师板书:闻到 阿妈的气息)

  第八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教师板书: 星星闪烁 )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7.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8.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小溪、村道、果园、田埂,走过很多很

  多地方,欣赏了月光下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这种表达方法叫做:借景抒情。

  (板书“借景抒情”。 )

  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大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在生活细微之处感悟的亲情,像作者这样用心、用笔记录下来。就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生活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快乐。

  六、当堂检测(选做)

  1.说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西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们交流(教材课后题第2题。)

  2.句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

  七、课后练笔

  你还记得月光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课文第六自然写一段话。

  八、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2 走 月 亮

  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我”和阿妈 看到: 山 树 草 花 星星闪烁……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闻到:阿妈的气息

  想到: 洗衣裳 做小船 看水塘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一起畅谈与家人的美好时光。

  2.在教学本文时,我想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意境的美,还感悟到亲情的真。开始我设计的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问:“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学生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效果教佳。

  不足之处:

  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部分时,遗憾的是学生的朗读或者发言闪光点不是很多,进入情境较慢,说明我的引导还是不到位。所以,我应该让学生回忆和自己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情感是高涨的,能够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读的动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整堂课不足之处值得改进。

  总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的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这样整堂课就会是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其效果就会不言而喻。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3.会写1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诗人王昌龄的资料。

  2.收集和阅读其他的边塞诗。

  (二)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课后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感悟古诗的几种方法,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具体建议如下:

  1.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

  2.理解感悟古诗。

  古诗教学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诗的意境。可安排下列内容:

  (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专指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山关,而是用来说明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可见战争是无情的,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但”是“只要”的意思。“飞将”指

  汉代名将李广,由于他英勇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这里

  是化用典故,指扬威北方边关的名将。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

  如果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驻守边关,绝对不会让敌骑越过阴山。

  (2)体会意境。

  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深远意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但在这两个词之前加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3.阅读教学

  (1)整体感知诗的内容。结合书后注释,熟读课文后,小组同学讨论感知大意。

  (2)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的意思;根据诗句,理解诗的意境,并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查找王昌龄其他的边塞诗,讨论研究他的诗作风格和爱国情怀。

  4.活动提示

  (1)“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这道题是要学生在深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看画面写诗句,再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根据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写上相关的诗句;二是讲一讲这几幅画。这道题是想通过一条从诗到画再从画到文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教学时,教师可用书上的原题引发话题,也可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其他形式组织教学。

  (3)“古诗的感悟”。这一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向学生提供几种感悟古诗的途径与方法:①上网查找资料;②反复诵读进行感悟;③利用插图进行感悟;④利用课文中的注释进行感悟;⑤查阅辞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如果飞将军李广今天依然在世,就绝不会让胡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汉朝的将士们把胜利的旗帜插满了阴山,将士们决心保卫边关,全歼敌人,连敌

  人的一匹马都不让活着回去。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们在大漠黄沙中身经百战,盔甲都已经磨穿了。可是他们报国的斗志依然不减,发誓不攻破楼兰,不歼灭敌人决不回还。

  (4)“积累”。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更多的边塞诗。选入的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这是一首充满战斗生活气息的诗,描写了守边的将士黑夜追击敌军的情景:侵犯边疆的敌军趁着黑夜没有月光,偷偷逃跑,惊飞起大雁,将军一声令下,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骑上战马,刀出鞘,箭上弦,此时此刻,大雪弥漫,刹那间飞雪将弓箭和大刀全都覆盖上了。

  课文中的注释很多,学生可能还不习惯阅读注释,要教给学生充分利用注释,用“代入法”学习古诗,让学生结合书后的注释、利用工具书去自学古代诗词。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学生对于后两句诗的历史性意义理解上会有些困难。为什么如果李广将军健在,绝不会让匈奴兵马越过阴山呢?这就要求教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加以介绍、讲解,来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写法以及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怀。

  相关资料

  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的诗人。他中进士后授汜水尉,后中博学宏词科,官校书郎,出为江宁令,晚年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他的诗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成就,当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享有盛誉,现存诗一百八十首。

  龙城:为匈奴祭天之处,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或解释为卢龙城,在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史记?李将军列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

  不敢入右北平。”后一解释较合理。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读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中“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4.初步了解我国西部贫困山区人民生活的.穷困和教育的落后,产生关注我国西部发展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充分自读,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主要内容。师提示:主人公是谁?他去哪干什么,那时,他发现了什么?于是,他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3、朋友去哪干什么,那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个内容?

  指名读,你在预习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4.课件出示地图:介绍“甘肃西部地区”、介绍“青年志愿者协会”。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xié)会(英文名Chinese Young Volunteers Associasion,简称CYVA)成立于1994年12月5日,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界青年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本协会通过组织和指导全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经常组织志愿者到西部山区支援当地教育。

  二、讨论、学习、理解课文

  1.“朋友为什么会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

  2.青年教师心里不平静。

  (1)当他了解到学生连冰激凌都没有见过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看到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他的心情怎样?又会想些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件出示:反映我国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现状的音像资料。

  (3)读到同学们写的作文时,青年教师心情又是怎样的?他会想些什么?

  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

  冰激凌是不会被感动的,更不会流下白色的眼泪(因为青年教师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路,冰激凌已经开始融化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大家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在同学们看来,就连冰激凌好像也被老师的行为感动得流泪了。这句话表面是写冰激凌,实际上还是在写同学们被老师买冰激凌的事情感动了。

  3.冰激凌一事使青年教师改变了想法。猜猜他现在会怎么想?

  学生尽情发挥想像。

  课件出示音像资料:我国现在的西部大开发计划、“春蕾计划”、“母亲水窖”工程等。

  三、总结课文,畅谈体会

  读了课文,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及经济的发展。

  四、拓展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老师收集到的有关西部贫困地区的情况吧。(课件出示图片)

  问: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布置作业:

  给那里的孩子写写你想说的话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2、掌握抓住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个课前活动导入本课)

  1、师生之间的一次握手,然后让这位学生谈谈握老师手的感觉,再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相互握握手,感受一下同学的手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含有“手”的成语。

  爱不释手碍手碍脚白手成家比手划脚垂手可得触手可及赤手空拳

  丹青妙手大显身手得心应手额手称颂高抬贵手举手投足举手之劳

  蹑手蹑脚拿手好戏妙手偶得妙手回春七脚八手情同手足手不释卷

  束手就擒顺手牵羊手舞足蹈手下留情唾手可得握手言欢心慈手软

  袖手旁观眼高手低炙手可热一手遮天鹿死谁手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惺忪(xīngsōng)

  镐裹住纹络老茧甘蔗缠着染成穴里铁铸丈量搓了火燎燎功臣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张迎善到底有一双怎样的手?

  (粗糙的手、神奇的手、创造绿色宝库的手、绿化世界的手、做出巨大贡献的手令人敬佩的手干了很多活儿的手)

  4、张迎善的手是如何的“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5、张迎善的手"奇"在哪里呢?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

  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感悟: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拓展延伸(课堂练习)

  写颁奖词(提供颁奖词材料)

  颁奖词材料:

  一、200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姚明:篮球运动员

  颁奖词:他用高超的体育技能,在一个强手如林的国家运动项目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成就了很多人的梦想,更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他出色的表现和随时听从祖国召唤的爱国精神,使他带给人们的思考已经远远超过了体育本身。对祖国的情感,对现在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期待,都将使他成为中国体育和NBA的历史人物。

  二、200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利伟:宇航员

  颁奖词: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三、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毕生梦想消除饥饿:袁隆平

  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四、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

  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时,高原上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上最伟大的铁路!

  五、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季羡林

  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1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创造绿色的奇手:张迎善

  颁奖词:

  提示一:他是躬耕绿野的拓荒人。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他很普通,普通得就像林场一株生长了数十年的树。他的手每天要栽1000多棵树,每栽一棵树,手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现在手的纹络又深又粗,掌面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就是这样一双奇丑无比的手,却创造了绿色的宝库。

  提示二:一双手,并没有什么含义,但是象半截老松木样的手你见过吗?这双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长24CM,宽10CM,厚2.5CM,仅在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饱经风霜的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这就是张迎善的手。

  提示三:“长城是耗费数十万能工巧匠,花了十年时间修成的;抗日是靠全国人民,花了八年时间才胜利的;青藏铁路是中国科技人员花了35年时间筑成的。”这些伟业,是多么令人惊讶,但是一个普通林业工人用一双手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多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却只是用了短短5年时间,这是让我们多么咋舌,这几乎可堪称是奇迹。这位创造奇迹者就是——张迎善。

  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以“的手”为题,写一篇短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5个新词语。

  2、能划出描写武士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按,课文内容回答有关问题,(举一个熟能生巧的例子。

  4、知道武士的百步穿杨箭术和卖油翁注油滴油不沾的注油本领都源于熟能生巧明白任何一种本领的形成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5、能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方法重点: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明白任何一种本领的形成都离不开长期的实践。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说说熟能生巧的意思(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能找出窍门。)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

  1、课文通过哪几件事来说明熟能生巧这个道理?

  2、按人物的事情给课文分段。(指导第三自然段的.分法,想一想第三自然段射箭武士的话主要作用是什么?)

  三、交流自学情况。(同前一课时)

  重点:字音:翁沾嗖簌

  字形:嗖舀重点词:走街穿巷、沾、啧啧称赞、收拾、情不自禁

  四、通读课文,小组讨论试着完成表格(表格见第一页)第二课时讨论,(填写见教参)五、完成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围绕表格,深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围绕表格,深读全文

  1、射箭武士有什么本领?武士的箭术很好,从哪里看出来?(找直接描写武士箭术高超的句子)在场的人、射箭武士和卖油老翁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人们:欢呼、喝彩

  武士:

  卖油老翁:卖油老翁认为武士的武艺好是因为什么?

  朗读: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人物的态度。

  2、卖油老翁有什么本领?找出直接描写卖油老翁技术高超的句子。

  在场的人和射箭武士看了态度怎样?(啧啧称赞、发呆)

  卖油老翁对自己的本领态度怎样?(不沾沾自喜)卖油翁认为自己能有这个本领是因为什么?

  (熟能生巧)熟在哪里?转身……油穿过……这一段讲什么?(卖油老翁为人们表演了………)

  3、假如让武士和老翁互换以下,那结果怎样?

  二、朗读全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任何难的本领只要勤学苦练,就会变得很容易)

  三、综合实践活动:请学生举一个熟能生巧的例子。

  四、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6、熟能生巧

  谁有什么本领群众怎么看武士怎么看卖油翁怎么看

  射箭武士

  卖油老翁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7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句子,从中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难点: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策略:

  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句子,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海上日出的美。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

  2、那你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的船,一同出发,去欣赏海上日出的奇观!

  (三)讲读课文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从这段中都读懂了什么?(引导: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

  2、那作者是看了一次日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是,第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说明作者经常看日出)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让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出示图片)

  2、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我请两个同学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谁来说一说?)

  3、那么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图片配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读中感受)

  4、看到这样的一幕,作者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因为作者不只是一次看日出了。为什么作者要目不转睛的看呢?因为怕错过,反衬日出的美)

  5、太阳还没有露面,就已经很美了,那海上日出会是怎样的壮观哪?想不想去看看?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读一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重点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6、太阳上升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化,谁发现了太阳是怎么变化的?

  7、这真是美的感受,让我们欣赏动画,请同学们跟着朗读。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东升景象如此壮观,那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出示课件)

  2、看了动画之后,你是怎样的感受?

  (你想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谁来试试?)

  3、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身临其境似的,作者的语言真是太美了,你最喜欢哪句,请你读一读?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镶透染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感悟第六自然段

  1、所以作者最后感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这是伟大的奇观。好不好?为什么?

  2、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帮助解决。

  2.同桌之间相互进行朗读检查,纠正读错或读不好的句子。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4.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探究明理。

  1.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后,合作自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用横线标示出来。

  3.齐读第三自然段,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4.用波纹线勾出文中阿姨和母亲说的话,仔细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完课文,你对课文中的阿姨和母亲想说些什么吗?

  6.全班交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做的?

  7.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巩固延伸

  1.以“将心比心”为题,写一写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

  2.创设情境,补充对话。

  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小朋友给抱着孩子的阿姨让座。

  ②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帮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找她所需要买的东西。

  ③大街上,帮助一位残疾的`叔叔捡他掉在地上的东西。

  教学反思

  《将心比心》是一片略读课文。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道德思想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带着“什么叫将心比心?”这个问题,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应如何去做。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19

  教学内容:

  指导练习第5、6、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省略号的用法。

  2、能把表示反问的句子改写成表示肯定的句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5题。

  1、找出本单元课文中有省略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们的用法。

  2、逐句读读,体会句子意思,说说省略号的用法。

  3、仿照例句,写几个有省略号的句子。

  二、指导练习第6题。

  1、读例句,明确练习要求。

  (1)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2)比较上下两个句子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指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

  2、指名优等生改写第(1)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3、指名中等生改写第(2)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指导练习第7题。

  1、读题,明确练习要求。

  2、自学短文,读后讨论:短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题目中的“我们”指谁?这两个贫苦农民的孩子要求当红军时的心情怎样?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短文。重点指导两个孩子的话。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分析:

  ⒈、起点能力:学生在学习《长城》之前已经学过了《颐和园》、《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三篇文章在写法上具有共同点,因而具备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⒉、终点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长城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观察和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⒊、教学目标类型:目标1属于陈述性知识学习;目标2、3属于智能技能学习。

  ▲课前准备:

  师:课件。

  生: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图片和传说故事。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

  本课教学对象是大通县元树尔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对于学习《长城》兴趣极浓。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少课外读物,没有上网收集资料的条件,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

  2、学生的入门能力: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能通过朗读课文,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习风格:

  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目标实施过程)(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PPT)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读(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1)长——(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PPT图)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PPT)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2)(PPT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4)高大坚固——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4、齐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PPT)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PPT)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思考、交流:(PPT)

  “多少”表示(无数)。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让我们闹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板书: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课外拓展: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后的反思:

  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和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了课件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在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的同时让学生画、说出来,加深了印象。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学生的体会真实、深切。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长城为什么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是重难点时,采用竞赛形式,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21

  教学要求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培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了解别人的成长之路,得到有益的启示;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培养认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友情的可贵,受到意志品质等思想品德教育。

  2、认识190个字,会写2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钢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能用毛笔临摹字帖。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课文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留心观察,展开想象,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其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12、能用普通话交谈,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教学目标

  1、激发学习兴趣

  2、了解本期重难点、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本期重难点、端正学习态度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四年级的学习了,应该在各个方面都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给小弟弟和妹妹们做出榜样。这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比原来我们所学的又加深了不少,下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目录。大家翻开书

  二、分析本册所学的内容

  师:我们先来看看从目录上看这个学期我们一共要学习多少篇课文啊?

  师:除了课文外还有我们熟悉的一个学习内容那就是——语文百花园

  师:说得对,在这个美丽的百花园里,大家都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语文知识,我们要向勤劳的小蜜蜂那样,勤劳地在这些物产丰富的百花园里吸取丰富的知识,并不断地积累下来,就可以酿造出最最香甜的“蜂蜜”来!这个蜂蜜谁知道是什么啊?

  师:此外,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好汉字不但会写还要会灵活运用,所以编这本书的叔叔阿姨们还帮大家安排了三次的识字。而且每次识字里都有好听的儿歌,还有许多的好听的故事,听了老师的介绍大家想不想赶紧学习到这些知识啊?

  师:可是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把这些知识都学会呢?下面我们要一起来想想办法出出主意。

  三、总结提出学习的要求生述,师小结板书。

  1、课前要认真预习。(1读2划3想)

  1读就是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把课文和课后的生字读五遍,如果五遍读完还没有读通顺和流利那就再读五遍,直到自己读给自己的.家长听他们觉得满意了才行。读好了之后,每篇课文都要给家长签字,怎么签呢?XXX已经读了课文x遍,读得流利。

  2划那就是读好了书之后还要把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标出来。还记得怎样去找自然段吗?(对,去找前面空了2格的地方),划出了自然段的序号第二项的要求就完成了一半,还有一划是什么呢?(对了,我们还要把每一课里的生词给划出来)怎么样知道哪个是生词啊?(对了,翻开后面的生字看看,再去课文里找,只要能与生字组成词的我们就叫它——生词)比如:第一课里.....

  3想,又是什么回事呢?古代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老人,他的名字叫孔子,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勤奋求学而不用心思考,最终还是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仅是空想而不肯勤学,心中有疑问而不想办法去解答,久面久知所学的知识就会一点一点地忘光。

  所以我们不但要做个会学习的人,更要做个会思考的人,会提出问题并能解答问题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最最全面的人,最最让老师和同学钦佩的人。所以我们在预习时还要学会想,想什么啊?(有很多,比如:课后的思考题,还有对课文中有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清楚的词语啊句子啊,我们都可以用这个宝贝?,对啦,用它来记录下来,去问问爸爸、妈妈、老师,甚至同学之间也可以,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帮解答,也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这个快乐的果实。

  2、课前预习我们会了,接下来还要注意什么呢?对了,课堂上的学习。上课专心听课可是学好知识和本领的关键。上课学习也有个小窍门:1听2想3笔记

  3、提出课后复习的要求认真作业,勤读背书,认真写字,勤写日记,只要努力,一定成功!

  4、提出课前五分钟的学习要求

  四、老师提出本学期每个学生的希望。

  师:老师相信大家经过自己的努力、同桌的努力、全班的努力,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1、写字测试

  2、阅读测试

  3、回顾暑假生活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22

  教材简析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教学目标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

  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⑴ 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⑵ 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⑶ 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⑴ 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⑵ 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⑶ 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把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⑴ 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

  自由读,指名读。

  ⑵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⑶ 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⑷ 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⑸ 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 篇23

  教学目标

  ①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②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③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④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者的情感,理解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⑤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①搜集与战争相关的影视资料。

  ②搜集新闻。

  第一课时 词语盘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①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②小组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③学生书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④教师听写词语。

  学习“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②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③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的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④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⑤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些词句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这些句子,而且还用你那充满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明的'大脑去思考,可谓一举多得!语文王国里精彩无限,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感受到魅力无处不在,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学习“日积月累”

  ①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②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③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④学生上台讲成语故事。

  ⑤总结:流传千古的成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多积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第二、三课时 看图写话

  触景生情

  ①播放残酷的战争录像,然后定格在书中的那张照片上。

  ②启发谈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刚才的录像和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真情表达

  ①提出要求: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照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②指导观察和表达

  a.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b.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c.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d.在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希望你们通过课文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第四课时 口语交际

  提问导入

  ①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

  ②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我们随时都能了解到国内和国外的新闻,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情。

  那就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吧!

【四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乐园三》教案02-12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09-09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9-20

四年级语文《白鹅》教案09-03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0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02-10

四年级上册语文精选教案02-10

四年级语文《争吵》教案02-10

四年级的语文教案02-10

四年级语文朗读教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