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1 09:10:59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荐】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1

  课题:研究长方体课型:新知探究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我能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探索出长方体的具体特征,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我有信心学会本节所学内容,我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同学们从长方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球体、圆柱、圆等图形中,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然后在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

  2、孩子们,你能找出长方体吗?

  ☆学海探秘探究一:火眼金睛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是()形。指一指哪些面是相同的?

  2、长方体有()条棱,指一指哪些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个顶点。

  4、你还能发现什么?

  探究二:制作长方体框架图我发现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探究三:借助“产品”我能认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和()。

  2、我能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走进知识大本营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都是()形,特殊情况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2、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3、长方体有()顶点。

  4、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和()

  辨一辨

  1、长方体的6个面不可能有正方形。()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3、一张长方形的纸是一个长方体。()

  4决定长方体的大小是长、宽、高。()

  ☆拓展延伸:我能自己制作一个美观的长方体玩具箱。

  ☆谈收获、写反思(梳理成数学日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圆,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于工具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2、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应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圆、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用工具画圆。

  教学难点

  掌握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大圆规、课件、1张圆纸片学生:小圆规、剪刀、4张白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感受认识

  1、课件出示一枚硬币。

  (1)提问:硬币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板书课题:圆

  (2)出示图片问:你能从里面找到圆吗?

  2、用手在空中画一个圆。

  问: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圆形

  空中画圆

  二、自主画圆

  1、师:如果要你画一个圆,你准备怎么画?

  解释:“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本意

  选择一种方式动手画圆。

  2、提问:用什么工具能画一个标准的圆?

  (1)第一次用圆规画圆,感受圆规画圆的技巧

  (2)(视频演示)再次用圆规画圆,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技巧

  师:用圆规画圆有哪些步骤?

  生:……

  画圆1

  生:圆规

  画圆2、3

  生:……(剪圆)

  三、寻找特征

  1、认识圆心

  (1)指出: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这一点叫做圆心。板书:圆心

  (2)圆心的作用

  师在黑板上随处点一个点问:我把圆心点在这里,你觉得这个圆会画在哪里?点在那里呢?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标圆心

  生:圆心位置决定圆的位置

  2、认识直径

  (1)把圆对折1次打开描出折痕,看有什么发现?

  指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板书:直径

  (2)探寻直径的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问是不是直径

  ②直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

  生:折痕都通过圆心

  画直径并测量

  3、认识半径

  (1)在圆中画出一条半径问学生:是直径吗?

  指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板书:半径

  (2)探寻半径的.特征

  (3)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

  画半径并测量

  画圆4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探索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1)出示:刚才我们研究了直径和半径的的各自特征,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用字母式子表示:板书:d=2r或者r=d÷2

  (3)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你准备怎么画?

  (4)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测量探索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操作、观察自主学习、提出猜想、合作、交流验证、分类、比较、抽象、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体验与探究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明确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可分为三类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学号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介绍学号数字9和12,引出整数的第一次分类:偶数、奇数。

  2、学生介绍数字时出现质数,教师借机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质数和合数。

  3、学生汇报预习结果,同时提出学习目标。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课前预习。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学号,课前大家已经在自己的学号牌上写出1—20的所有因数。(课前完成)

  2、交流:课件出示1—12所有的因数,现在请所有同学一起来观察屏幕,看看你把1—12依据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你又是如何理解质数与合数的?课前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在组内互相说一说。(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根据给定的标准观察、分析,突出了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分类标准的合理性。通过对“1”的研究,完善对非0自然数的认识,促进学生对质数和合数概念的理解。】

  3、教师提问:我们班有29个人,谁的学号是质数?谁的学号是合数?1号同学呢?引出整数的第二次分类(板书)

  4、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学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三)动手实践,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1、51是质数还是合数?要想马上知道一个数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过渡)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我们一起制作一个质数表,拿出100以内的数表,想想怎样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

  2、刚才,我们有些同学接受任务后,有的马上就去找,有人在思考。要是我,我可不及于去找,而是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去找。说说你们是怎样找的?

  (把质数留下,其他的数去掉,古代数学家就是用这种筛选的方法制作质数表的。我们都来筛吧!)

  3、怎样筛选的更快?……同学们自己发现了规律制成了100以内的质数表。你们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完成100以内的质数表,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你能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吗?

  6= 、、、 28 = 、、、、

  2、判断下面这段话中的数字是质数还是合数。

  2月8日,13名河北唐山农民自费来到遭受最严重冰雪灾害的湖南郴州抗冰救灾,他们每天凌晨5点准时起床,忙到晚上12时才能休息,每天工作近20小时,16天时间他们帮助灾区重建了10座电塔。

  3、猜一猜:小红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最小的合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10以内最大的偶数它的最大的因数是8,10以内3的倍数同时又是偶数,10以内最大的合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组有层次的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联系了以前的知识。通过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强化探究学习的效果,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

  4、课堂反馈:

  (五)归纳总结,师生评价

  1、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回到课始情境,你能打开密码锁了吗?里面是什么?屏显示:“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八个大字。

  3、师:这就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快乐吗?说说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与反思,及时反馈,学生内化知识。通过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能正确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11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判断,再计算确认。

  二、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1、2、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解题思路,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8题。

  如果有时间,可以把剩下用品的现价全部算出来。

  3、教科书第12页第12、13、14题。

  同桌互相讨论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练习

  教科书第11页第9题。

  每人提三个问题后尝试解决。同桌交流。有异议提出来让全班评议。

  四、尝试练习

  教科书第12页“你知道吗?”。

  鼓励学生回家查找资料,把问题求出来。比一比,谁完成得最快。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解方程

  难点:正确列方程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

  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重点练习:

  1、基础题:第2题。

  理解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应用题:第1、3、4、5、6、、9、10、7题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根据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3、相遇问题:第8题。

  练习时,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鼓励学生根据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第(2)题。

  4、拓展题:第11题。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尝试让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第(2)题,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都给予肯定。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量具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探讨,拓展学生的思维。

  情感与态度: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探索,和谐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规律的探究。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排开水的体积。

  教学准备:量杯、水、沙子、橡皮泥、不规则物体(石块、石块)、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师:大家最近都在求物体的体积。这些物体,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各类形状的盒子(长方体和正方体),水)。

  师:小胖想问问你们这些物体的体积你们会求吗?怎么求?

  1、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我们会求,先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就能计算出来。

  2、a、可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内,水的长、宽与容器内部的长、宽相等,再测量一下水的高度,根据这三个条件,水的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

  b、把容器内的水倒在量杯内,就能测出水的体积。

  师:那现在有一块石头,那么这块石头的体积怎么求呢?今天,我们就要研究这个问题。

  (出示课题:用量具测体积)

  二、新授

  师:我们首先来观看大屏幕。(视频)

  师:请大家交流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大家再看一下……

  师:大家想一下,为什么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因为石块本身是有体积的,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原本下面容器内的水就会被石块所“排开”了,这样就导致了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那想一下,如果现在我把这石块从容器内取出的话,容器内水面高度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容器内水面高度会下降。

  师:再将石块放入容器内呢?容器内的水面高度又会XXXX?

  师:那你能否来判断一下,容器内的水面高度的上升与下降和石块的体积,两者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生: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师:接下来,大家再来看一段视频,你试试看能否用刚才我们所学的这个知识来计算出罐头的体积?

  实验告诉我们是如何测量罐头的体积?罐头的体积是多少?

  (原来水的体积是200ml,现在把罐头放入量杯全部浸没在水中,水面就升高了,现在的体积是400ml,升高部分水的体积就是200ml,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罐头的体积。)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罐头的体积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很多,谁能简单概括一下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

  1、观察原来水的体积。

  2、放入石块。

  3、观察变化后的体积。

  4、求两个体积的差。

  师:a、现在老师想用你们刚才的方法测量这个石块的体积(将石块放入水中),观察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石块没有被浸没)

  师:石块没有被完全浸没,但是水面却升高了,那么石块的体积是否就是水面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

  (不是,水面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其实是石块浸在水里的这部分的体积,而不是整个石块的体积。)

  师:只有将石块整个都浸在水里面,水面升高那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师:通过两次实验,我们可以确定: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实验讨论,我们得出了这个结论,你们真聪明,有一只乌鸦也非常聪明,相信大家都学过“乌鸦喝水”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

  (把石块投入到杯子中,石块就把水排开了,水面就升高了。石块投的越多,水面升高的越快,当水面升高到杯口时,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师:乌鸦用这种方法喝到了水,非常聪明,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也应该多角度,多方位的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师:接下去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7页,独立完成书上的第二题。

  师:谁能说说这幅图你看懂了什么,这个苹果的体积又是多少?

  (原来量杯中水的体积是600ml,把苹果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水面上升到了800ml。

  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800-600=200ml=200cm3

  师:一起来看第三题,两只形状、大小相同的量杯盛有同样多的水,放入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头后,如果水面升到一样高,那么这两块石头的体积相同吗?

  (相同,因为两个量杯的形状、大小是相同的,水面上升的又是一样高,虽然它们的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体积是相同的。)

  A

  一个长方体水缸,长是7分米,宽是5分米,水深3分米,把一个钢球浸没在水里,水面上升0。2分米,这个钢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水缸的厚度不计)

  B

  一只长方体的玻璃缸,长6分米,宽4分米,水深5分米,如果将一块体积是14。4立方分米的石块全部放入水中,水面会上升多少分米?

  讨论题:

  有一只长方体水箱,长20分米,宽5分米,水箱里放入一个长方体钢块后,水面上升了0。6分米,已知钢块的长和宽都是4分米,求钢块的高是多少分米?(水箱的厚度不计)

  判断题

  1。把一个铁球沉没在长1。5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面由4。5分米上升到6分米,你能求出这个铁球的体积吗?

  (容器的厚度不计)

  A、

  1.5×1。2×4。5

  B、

  1.5×1.2×6

  C、

  1.5×1.2×(6—4.5)

  D、

  1.5×1.2×(4.5+6)

  2。有一只长方体玻璃水缸,长10分米,宽4分米,水箱里放入一个长方体铜块后,水面上升了0。5分米,已知铜块的长是3分米,高是4分米,求铜块的宽是多少分米?(水缸的厚度不计)

  A、

  10×4÷(3×4)

  B、

  10×4×0.5÷4

  C、

  3×4×0.5÷(10×4)

  D、

  10×4×0.5÷(3×4)

  深化练习:

  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分米,向容器中倒入4.4升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是1.5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玻璃容器的厚度不计)

  H独立练习:

  1、水倒入一个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高3厘米,然后放入许多小石子,这时水升高到5厘米,求这些小石子的体积。(容器的厚度不计)

  2、一个底面积为16平方分米长方体鱼缸,蓄水深20cm,现将一块小假山完全放入水中,此时水面上升了2cm,求这个小假山的体积。(鱼缸的厚度不计)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7

  课题:第五单元:练习十七(1)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练习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P80~81练习十七第2、3、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学生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的学习。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解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分析解答。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

  学生: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出示下列问题,只列方程。

  1.图书室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80本,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3倍。文艺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2.养鸡厂养母鸡和公鸡共400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7倍。母鸡和公鸡各有多少只?

  3.钢笔每支18.5元,甜甜买钢笔和铅笔各2支,共用了38.8元。铅笔每支多少钱?

  学生先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口答。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1)出示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2)教师指名学生说题意,并对学生做环保教育。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汇报。

  (3)教师:该如何列方程解决呢?

  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并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4)教师点评两种不同的列方程的方法,并订正。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1)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2)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

  (3)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4)学生汇报:

  解:设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x。

  ①(x-3102)×2.5=135x=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2.5x-3102×2.5=135x=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三、巩固拓展

  1.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差倍问题

  出示:红红今年11岁,爸爸今年39岁,红红几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设红红的年龄为x岁,则爸爸的年龄就是3x岁,根据年龄差不变,列方程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红红x岁时,爸爸的年龄是3x岁。

  3x-x=39-11

  2x=28

  x=14

  答:红红14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教师小结:在解决年龄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不变的量(即年龄差)。

  即时练习:李老师今年42岁,轩轩今年9岁,当轩轩几岁时,李老师的年龄是轩轩的4倍?

  2.通过抓信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出示:鸡兔共有8个头,26只脚,求鸡和兔各有几只。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⑴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一只鸡有2只脚,一只兔有4只脚。

  ⑵根据等量关系: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可列出方程:

  4x+2(8-x)=26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解:设兔有x只,那么鸡有(8-x)只

  4x+2(8-x)=26

  4x+16-2x=26

  2x+16=26

  2x=10

  2x÷2=10÷2

  x=58-x=8-5=3

  答:鸡有3只,兔有5只。

  四、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七第6、7题。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七

  不变的量:年龄差一只鸡有2只脚,一只兔有4只脚。

  3x-x=39-11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

  4x+2(8-x)=26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掌握解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3、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

  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了120分钟,熊大说它用的时间少,熊二说它的`用时少,它俩谁也不甘示弱。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它们俩究竟谁用的时间少,好吗?

  二、学

  (一)单位换算

  1、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的时间少?为什么2时=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3、同学间相互说一说。

  4、180秒=()分,你是怎么想的?

  5、练一练:3分=()秒

  600分=()时

  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交流。

  (二)时间计算

  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课件出示)

  三、析

  1、观察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直接数一数,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钟。

  (2)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3)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5、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7:30过15分钟就是7:45,15分钟是对的。)

  6、写上答语。(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7、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8、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师做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四、练

  1、填一填。

  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4时○24分1分15秒○65秒3时○200分140秒○2分1时30分○90秒

  2、做一做。

  小明去给外地打工的妈妈打电话,电话亭的营业时间,早上9:00开门,晚上8:00关门。小明8:40到达,他还要等多久呢?

  3、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作业:课本第7页第8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比较小数的大小、把非整万(亿)的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记数单位,能正确读写小数。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比较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能够利用小数将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作单位的数。

  4、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按要求正确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

  课时安排:8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学内容:p.28~30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新的单元“认识小数”。说说你可以在哪些地方看见小数。

  二、学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1、学生说,老师板书。(学生在说的时候一开始可能会说超过1元的小数,引导他们说几个表示不满1元的小数。分两列板书。)

  看板书交流:(1)不满1元的小数。如0.1元,就是1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一;0.2元,是2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二……

  明确:几角就是1元的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2)超过1元的小数。分别看板书让学生说说它表示几元几角。重点明确: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一位小数,表示几角。

  2、我们现在买东西的商品价钱最小单位通常是“角”,老师小时候很多东西的都是用分来作单位的。

  比如:一支棒冰的单价是4分。你能用小数来表示吗?说说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1分是1元的百分之一。就是0.01元。4分是1元的百分之四,是0.04元。

  继续提问:一支雪糕8分钱,怎么用小数表示?……

  说说你的发现:几分就是1元的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提高练习:

  分别说出几类情况,让学生用小数表示:

  (1)几分的;(2)几角的;(3)几角几分的;(4)几元几角的;(5)几元几角几分的……

  遇到有困难的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4、读数对比:45.45元

  这个数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突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不同的读法)

  三、学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1、举米尺,板书:1米

  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1米等于10分米;比分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1米等于1000毫米

  板书成: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读一读,记一记。

  2、练习:1分米=( )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2分米?3分米?……

  一句话:几分米就是零点几米

  1厘米=( )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2厘米?3厘米?……

  一句话:厘米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说一说:4厘米、9分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

  3、1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1毫米是1米的千分之一,用三位小数“0.001米”表示

  7毫米呢?15毫米呢?……

  重点解释“15毫米”:用三位小数,不够的位数用“0”补,补在前面。举例:如果补在后面,那就变成了“0.150”米,它表示多少?一样么?

  四、巩固练习: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把图中涂色的部分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每个图形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写出的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可能有的学生不熟悉这样的“整数1”,强化认识:直条的是平均分成10份,格子的是平均分成100份,立体的是平均分成1000份。立体图在看的时候,只要数正面的。

  2、练一练:(题略)

  (1)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6角5分”要先想成“65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含义。

  (2)继续完成第2题。指名读一读。

  3、完成练习五第1~5题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涂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并在括号里写出小数。

  学生完成后,再指名联系图中的涂色部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具体含义。

  (2)读出下面各数,并把它表示的几分之几写在边上。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说各是几位小数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可选择第2、3个重点交流。突出一个“补0”问题。)

  (5)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元”(“米”)作单位的小数

  指名说一说。有困难的再给予指导。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4/5×2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1/5,5/6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11页练习一。

  板书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页的内容及第xx页练习的第x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1)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1。

  (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中国学习联盟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探究活动

  猜两位数

  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方法

  表演前请观众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再请观众将自己想的两位数乘167,然后加上2500,请观众把最后得数报出来,表演者就知道观众心里想的是哪一个两位数.

  例如:观众想的是59,他按规定计算出

  59×167+2500=12353

  表演者根据报的得数计算

  53×3=159

  于是就知道观众想的是59.

  活动过程

  1.教师进行表演

  2.学生探讨其中的奥妙

  3.学生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游戏.

  猜数方法

  将得数末两位乘3,取乘积的末两位就是观众心中所想的两位数.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

  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5× = × = 125×= ×= ×= ×80= ×20= 250×= ×=

  2、简便计算:

  32×25×125 79×21+21×21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2、出示:观察并计算,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 (×)×○×(×)

  ×+×○(+)× 3、通过观察、计算、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4、揭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5、你能用这些运算定律来巧算吗? ×× ×+× (+)×4

  a.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b. 让学生汇报:你应用哪条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分层练习:

  1、将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积或两个数的差:

  =8× ( ) =0.8× ( ) =× ( ) =10- ( ) =100- ( ) =1- ( )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5×125 ×99+ 64×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书P17—练一练)

  4、你认为怎样算简便?×

  四、课堂总结: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五、思考题: 判断是否正确(机动)

  × + ×38 = ×( + ) = ×10 = 83

  六、板书: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一一对应思想。

  3、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2、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提问:怎样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即(列数,行数)。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

  (2)师谈话引出问题。

  不仅找座位需要确定位置,看图时我们也要确定位置。这张动物园图很清楚地表示了每个场馆的位置,你能说出这个场馆分成了几行几列吗?(0表示列和行的起始)

  (3)用数对表示位置。

  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熊猫馆的位置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出其它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大象馆(xx)猴山(xx)海洋馆(xx)。

  (4)在图上表示场馆的位置。

  出示飞禽馆(1,1),学生说明位置后,再在图上标出位置。

  学生独立标出猩猩馆(0,3),狮虎山(4,3)的位置,然后再投影订正。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同一行或同一列的数对,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不同?

  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3、适时练习: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4、小结:想一想: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先找出数对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然后在列数与行数相交处描点,标上名称。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会根据题目中所给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根据数对,在方格上标出各种动物的位置。

  熊猫(2,1)、小兔(3,4)、小猫(2,4)、小狗(3,1)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让学生对照数对涂方格,涂描后教师展示学生的进行对照。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理解国际象棋在棋盘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并会用数对确定棋子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谈谈今天你的收获?

  教后思考: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12。6÷6=2。1(元)

《【荐】五年级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08-31

五年级数学教案01-13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8-25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2-28

五年级数学教案《小数》01-10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08-29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03-07

【热门】五年级数学教案03-07

【热】五年级数学教案03-07

【精】五年级数学教案03-08

【荐】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1

  课题:研究长方体课型:新知探究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我能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探索出长方体的具体特征,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我有信心学会本节所学内容,我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重点: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同学们从长方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球体、圆柱、圆等图形中,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然后在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

  2、孩子们,你能找出长方体吗?

  ☆学海探秘探究一:火眼金睛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是()形。指一指哪些面是相同的?

  2、长方体有()条棱,指一指哪些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个顶点。

  4、你还能发现什么?

  探究二:制作长方体框架图我发现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探究三:借助“产品”我能认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和()。

  2、我能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走进知识大本营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都是()形,特殊情况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形,相对的面的面积()。

  2、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3、长方体有()顶点。

  4、相交于长方体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和()

  辨一辨

  1、长方体的6个面不可能有正方形。()

  2、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4条。()

  3、一张长方形的纸是一个长方体。()

  4决定长方体的大小是长、宽、高。()

  ☆拓展延伸:我能自己制作一个美观的长方体玩具箱。

  ☆谈收获、写反思(梳理成数学日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圆,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于工具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2、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应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圆、掌握圆的有关特征、会用工具画圆。

  教学难点

  掌握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大圆规、课件、1张圆纸片学生:小圆规、剪刀、4张白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感受认识

  1、课件出示一枚硬币。

  (1)提问:硬币的面是什么形状的?板书课题:圆

  (2)出示图片问:你能从里面找到圆吗?

  2、用手在空中画一个圆。

  问: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圆形

  空中画圆

  二、自主画圆

  1、师:如果要你画一个圆,你准备怎么画?

  解释:“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本意

  选择一种方式动手画圆。

  2、提问:用什么工具能画一个标准的圆?

  (1)第一次用圆规画圆,感受圆规画圆的技巧

  (2)(视频演示)再次用圆规画圆,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技巧

  师:用圆规画圆有哪些步骤?

  生:……

  画圆1

  生:圆规

  画圆2、3

  生:……(剪圆)

  三、寻找特征

  1、认识圆心

  (1)指出: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这一点叫做圆心。板书:圆心

  (2)圆心的作用

  师在黑板上随处点一个点问:我把圆心点在这里,你觉得这个圆会画在哪里?点在那里呢?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标圆心

  生:圆心位置决定圆的位置

  2、认识直径

  (1)把圆对折1次打开描出折痕,看有什么发现?

  指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板书:直径

  (2)探寻直径的特征

  ①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问是不是直径

  ②直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

  生:折痕都通过圆心

  画直径并测量

  3、认识半径

  (1)在圆中画出一条半径问学生:是直径吗?

  指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板书:半径

  (2)探寻半径的.特征

  (3)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

  画半径并测量

  画圆4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4、探索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1)出示:刚才我们研究了直径和半径的的各自特征,直径和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用字母式子表示:板书:d=2r或者r=d÷2

  (3)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你准备怎么画?

  (4)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测量探索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操作、观察自主学习、提出猜想、合作、交流验证、分类、比较、抽象、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体验与探究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明确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可分为三类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学号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介绍学号数字9和12,引出整数的第一次分类:偶数、奇数。

  2、学生介绍数字时出现质数,教师借机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质数和合数。

  3、学生汇报预习结果,同时提出学习目标。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课前预习。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学号,课前大家已经在自己的学号牌上写出1—20的所有因数。(课前完成)

  2、交流:课件出示1—12所有的因数,现在请所有同学一起来观察屏幕,看看你把1—12依据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你又是如何理解质数与合数的?课前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在组内互相说一说。(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根据给定的标准观察、分析,突出了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分类标准的合理性。通过对“1”的研究,完善对非0自然数的认识,促进学生对质数和合数概念的理解。】

  3、教师提问:我们班有29个人,谁的学号是质数?谁的学号是合数?1号同学呢?引出整数的第二次分类(板书)

  4、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学生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三)动手实践,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1、51是质数还是合数?要想马上知道一个数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过渡)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我们一起制作一个质数表,拿出100以内的数表,想想怎样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

  2、刚才,我们有些同学接受任务后,有的马上就去找,有人在思考。要是我,我可不及于去找,而是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去找。说说你们是怎样找的?

  (把质数留下,其他的数去掉,古代数学家就是用这种筛选的方法制作质数表的。我们都来筛吧!)

  3、怎样筛选的更快?……同学们自己发现了规律制成了100以内的质数表。你们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完成100以内的质数表,使学生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你能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吗?

  6= 、、、 28 = 、、、、

  2、判断下面这段话中的数字是质数还是合数。

  2月8日,13名河北唐山农民自费来到遭受最严重冰雪灾害的湖南郴州抗冰救灾,他们每天凌晨5点准时起床,忙到晚上12时才能休息,每天工作近20小时,16天时间他们帮助灾区重建了10座电塔。

  3、猜一猜:小红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最小的合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既不是合数也不是质数,10以内最大的偶数它的最大的因数是8,10以内3的倍数同时又是偶数,10以内最大的合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组有层次的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联系了以前的知识。通过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强化探究学习的效果,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

  4、课堂反馈:

  (五)归纳总结,师生评价

  1、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回到课始情境,你能打开密码锁了吗?里面是什么?屏显示:“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八个大字。

  3、师:这就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快乐吗?说说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与反思,及时反馈,学生内化知识。通过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能正确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11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判断,再计算确认。

  二、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1、2、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解题思路,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8题。

  如果有时间,可以把剩下用品的现价全部算出来。

  3、教科书第12页第12、13、14题。

  同桌互相讨论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练习

  教科书第11页第9题。

  每人提三个问题后尝试解决。同桌交流。有异议提出来让全班评议。

  四、尝试练习

  教科书第12页“你知道吗?”。

  鼓励学生回家查找资料,把问题求出来。比一比,谁完成得最快。

五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解方程

  难点:正确列方程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题

  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重点练习:

  1、基础题:第2题。

  理解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应用题:第1、3、4、5、6、、9、10、7题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根据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3、相遇问题:第8题。

  练习时,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鼓励学生根据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第(2)题。

  4、拓展题:第11题。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尝试让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第(2)题,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都给予肯定。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量具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探讨,拓展学生的思维。

  情感与态度: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探索,和谐配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规律的探究。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排开水的体积。

  教学准备:量杯、水、沙子、橡皮泥、不规则物体(石块、石块)、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师:大家最近都在求物体的体积。这些物体,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各类形状的盒子(长方体和正方体),水)。

  师:小胖想问问你们这些物体的体积你们会求吗?怎么求?

  1、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我们会求,先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就能计算出来。

  2、a、可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内,水的长、宽与容器内部的长、宽相等,再测量一下水的高度,根据这三个条件,水的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

  b、把容器内的水倒在量杯内,就能测出水的体积。

  师:那现在有一块石头,那么这块石头的体积怎么求呢?今天,我们就要研究这个问题。

  (出示课题:用量具测体积)

  二、新授

  师:我们首先来观看大屏幕。(视频)

  师:请大家交流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大家再看一下……

  师:大家想一下,为什么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因为石块本身是有体积的,将石块放入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内时,原本下面容器内的水就会被石块所“排开”了,这样就导致了容器内的水面高度会上升。

  师:那想一下,如果现在我把这石块从容器内取出的话,容器内水面高度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容器内水面高度会下降。

  师:再将石块放入容器内呢?容器内的水面高度又会XXXX?

  师:那你能否来判断一下,容器内的水面高度的上升与下降和石块的体积,两者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生: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师:接下来,大家再来看一段视频,你试试看能否用刚才我们所学的这个知识来计算出罐头的体积?

  实验告诉我们是如何测量罐头的体积?罐头的体积是多少?

  (原来水的体积是200ml,现在把罐头放入量杯全部浸没在水中,水面就升高了,现在的体积是400ml,升高部分水的体积就是200ml,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罐头的体积。)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罐头的体积

  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很多,谁能简单概括一下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

  1、观察原来水的体积。

  2、放入石块。

  3、观察变化后的体积。

  4、求两个体积的差。

  师:a、现在老师想用你们刚才的方法测量这个石块的体积(将石块放入水中),观察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石块没有被浸没)

  师:石块没有被完全浸没,但是水面却升高了,那么石块的体积是否就是水面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

  (不是,水面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其实是石块浸在水里的这部分的体积,而不是整个石块的体积。)

  师:只有将石块整个都浸在水里面,水面升高那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师:通过两次实验,我们可以确定: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实验讨论,我们得出了这个结论,你们真聪明,有一只乌鸦也非常聪明,相信大家都学过“乌鸦喝水”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

  (把石块投入到杯子中,石块就把水排开了,水面就升高了。石块投的越多,水面升高的越快,当水面升高到杯口时,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师:乌鸦用这种方法喝到了水,非常聪明,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也应该多角度,多方位的去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师:接下去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7页,独立完成书上的第二题。

  师:谁能说说这幅图你看懂了什么,这个苹果的体积又是多少?

  (原来量杯中水的体积是600ml,把苹果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水面上升到了800ml。

  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800-600=200ml=200cm3

  师:一起来看第三题,两只形状、大小相同的量杯盛有同样多的水,放入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头后,如果水面升到一样高,那么这两块石头的体积相同吗?

  (相同,因为两个量杯的形状、大小是相同的,水面上升的又是一样高,虽然它们的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体积是相同的。)

  A

  一个长方体水缸,长是7分米,宽是5分米,水深3分米,把一个钢球浸没在水里,水面上升0。2分米,这个钢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水缸的厚度不计)

  B

  一只长方体的玻璃缸,长6分米,宽4分米,水深5分米,如果将一块体积是14。4立方分米的石块全部放入水中,水面会上升多少分米?

  讨论题:

  有一只长方体水箱,长20分米,宽5分米,水箱里放入一个长方体钢块后,水面上升了0。6分米,已知钢块的长和宽都是4分米,求钢块的高是多少分米?(水箱的厚度不计)

  判断题

  1。把一个铁球沉没在长1。5分米,宽1。2分米的长方体容器里,水面由4。5分米上升到6分米,你能求出这个铁球的体积吗?

  (容器的厚度不计)

  A、

  1.5×1。2×4。5

  B、

  1.5×1.2×6

  C、

  1.5×1.2×(6—4.5)

  D、

  1.5×1.2×(4.5+6)

  2。有一只长方体玻璃水缸,长10分米,宽4分米,水箱里放入一个长方体铜块后,水面上升了0。5分米,已知铜块的长是3分米,高是4分米,求铜块的宽是多少分米?(水缸的厚度不计)

  A、

  10×4÷(3×4)

  B、

  10×4×0.5÷4

  C、

  3×4×0.5÷(10×4)

  D、

  10×4×0.5÷(3×4)

  深化练习:

  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分米,向容器中倒入4.4升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是1.5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玻璃容器的厚度不计)

  H独立练习:

  1、水倒入一个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高3厘米,然后放入许多小石子,这时水升高到5厘米,求这些小石子的体积。(容器的厚度不计)

  2、一个底面积为16平方分米长方体鱼缸,蓄水深20cm,现将一块小假山完全放入水中,此时水面上升了2cm,求这个小假山的体积。(鱼缸的厚度不计)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7

  课题:第五单元:练习十七(1)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练习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P80~81练习十七第2、3、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学生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的学习。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仔细解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分析解答。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

  学生: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

  出示下列问题,只列方程。

  1.图书室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80本,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3倍。文艺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2.养鸡厂养母鸡和公鸡共400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7倍。母鸡和公鸡各有多少只?

  3.钢笔每支18.5元,甜甜买钢笔和铅笔各2支,共用了38.8元。铅笔每支多少钱?

  学生先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口答。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1)出示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2)教师指名学生说题意,并对学生做环保教育。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汇报。

  (3)教师:该如何列方程解决呢?

  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并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4)教师点评两种不同的列方程的方法,并订正。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1)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2)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

  (3)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4)学生汇报:

  解:设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x。

  ①(x-3102)×2.5=135x=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2.5x-3102×2.5=135x=3156

  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

  三、巩固拓展

  1.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差倍问题

  出示:红红今年11岁,爸爸今年39岁,红红几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设红红的年龄为x岁,则爸爸的年龄就是3x岁,根据年龄差不变,列方程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红红x岁时,爸爸的年龄是3x岁。

  3x-x=39-11

  2x=28

  x=14

  答:红红14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教师小结:在解决年龄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不变的量(即年龄差)。

  即时练习:李老师今年42岁,轩轩今年9岁,当轩轩几岁时,李老师的年龄是轩轩的4倍?

  2.通过抓信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出示:鸡兔共有8个头,26只脚,求鸡和兔各有几只。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⑴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一只鸡有2只脚,一只兔有4只脚。

  ⑵根据等量关系: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可列出方程:

  4x+2(8-x)=26

  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解:设兔有x只,那么鸡有(8-x)只

  4x+2(8-x)=26

  4x+16-2x=26

  2x+16=26

  2x=10

  2x÷2=10÷2

  x=58-x=8-5=3

  答:鸡有3只,兔有5只。

  四、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七第6、7题。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七

  不变的量:年龄差一只鸡有2只脚,一只兔有4只脚。

  3x-x=39-11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

  4x+2(8-x)=26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掌握解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3、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

  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了120分钟,熊大说它用的时间少,熊二说它的`用时少,它俩谁也不甘示弱。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它们俩究竟谁用的时间少,好吗?

  二、学

  (一)单位换算

  1、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的时间少?为什么2时=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3、同学间相互说一说。

  4、180秒=()分,你是怎么想的?

  5、练一练:3分=()秒

  600分=()时

  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交流。

  (二)时间计算

  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课件出示)

  三、析

  1、观察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直接数一数,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钟。

  (2)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3)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5、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7:30过15分钟就是7:45,15分钟是对的。)

  6、写上答语。(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7、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8、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师做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四、练

  1、填一填。

  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4时○24分1分15秒○65秒3时○200分140秒○2分1时30分○90秒

  2、做一做。

  小明去给外地打工的妈妈打电话,电话亭的营业时间,早上9:00开门,晚上8:00关门。小明8:40到达,他还要等多久呢?

  3、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作业:课本第7页第8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比较小数的大小、把非整万(亿)的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记数单位,能正确读写小数。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比较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能够利用小数将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作单位的数。

  4、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按要求正确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

  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

  课时安排:8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教学内容:p.28~30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使学生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新的单元“认识小数”。说说你可以在哪些地方看见小数。

  二、学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1、学生说,老师板书。(学生在说的时候一开始可能会说超过1元的小数,引导他们说几个表示不满1元的小数。分两列板书。)

  看板书交流:(1)不满1元的小数。如0.1元,就是1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一;0.2元,是2角,它是1元的十分之二……

  明确:几角就是1元的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2)超过1元的小数。分别看板书让学生说说它表示几元几角。重点明确:整数部分的数表示几元;一位小数,表示几角。

  2、我们现在买东西的商品价钱最小单位通常是“角”,老师小时候很多东西的都是用分来作单位的。

  比如:一支棒冰的单价是4分。你能用小数来表示吗?说说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1分是1元的百分之一。就是0.01元。4分是1元的百分之四,是0.04元。

  继续提问:一支雪糕8分钱,怎么用小数表示?……

  说说你的发现:几分就是1元的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提高练习:

  分别说出几类情况,让学生用小数表示:

  (1)几分的;(2)几角的;(3)几角几分的;(4)几元几角的;(5)几元几角几分的……

  遇到有困难的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4、读数对比:45.45元

  这个数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突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不同的读法)

  三、学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1、举米尺,板书:1米

  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1米等于10分米;比分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厘米,1米等于100厘米;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1米等于1000毫米

  板书成: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读一读,记一记。

  2、练习:1分米=( )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2分米?3分米?……

  一句话:几分米就是零点几米

  1厘米=( )米,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2厘米?3厘米?……

  一句话:厘米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说一说:4厘米、9分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

  3、1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1毫米是1米的千分之一,用三位小数“0.001米”表示

  7毫米呢?15毫米呢?……

  重点解释“15毫米”:用三位小数,不够的位数用“0”补,补在前面。举例:如果补在后面,那就变成了“0.150”米,它表示多少?一样么?

  四、巩固练习: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把图中涂色的部分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每个图形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份?写出的小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可能有的学生不熟悉这样的“整数1”,强化认识:直条的是平均分成10份,格子的是平均分成100份,立体的是平均分成1000份。立体图在看的时候,只要数正面的。

  2、练一练:(题略)

  (1)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6角5分”要先想成“65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含义。

  (2)继续完成第2题。指名读一读。

  3、完成练习五第1~5题

  (1)下面每个图形都表示整数“1”,涂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并在括号里写出小数。

  学生完成后,再指名联系图中的涂色部分说说每个小数的具体含义。

  (2)读出下面各数,并把它表示的几分之几写在边上。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说各是几位小数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可选择第2、3个重点交流。突出一个“补0”问题。)

  (5)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元”(“米”)作单位的小数

  指名说一说。有困难的再给予指导。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4/5×2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1/5,5/6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11页练习一。

  板书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页的内容及第xx页练习的第x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1)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1。

  (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并能正确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中国学习联盟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找到与求路程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2.正确分析解答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求相遇时间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出示复习题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画图,列式解答.

  2.订正答案

  3.小组讨论:试着改编一道求相遇时间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

  例4.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讨论:复习题的线段图该怎样改一改.并试着画一画.

  2.联系复习题的解法,尝试解答

  3.订正思路

  想法一:两人相遇时,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几分走270米,就是几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据复习题“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依据乘法的因积关系可得: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反馈调节

  两人同时从相距64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1.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2.订正答案.

  3.质疑:对于“求相遇时间”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4.教师提问

  (1)要求“相遇时间”题目中需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2)例4与复习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长73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北京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59千米;沈阳开出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64千米.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二)两艘军舰同时从相距948千米的两个港口对开.一艘军舰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可以相遇?

  教师提问: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三)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670米的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第一队每天开12.6米,第二队每天开14.2米.这个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时两队各开凿多少米?

  (四)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千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货车开出后1小时,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五、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主要联系和区别?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探究活动

  猜两位数

  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方法

  表演前请观众心里想好一个两位数,再请观众将自己想的两位数乘167,然后加上2500,请观众把最后得数报出来,表演者就知道观众心里想的是哪一个两位数.

  例如:观众想的是59,他按规定计算出

  59×167+2500=12353

  表演者根据报的得数计算

  53×3=159

  于是就知道观众想的是59.

  活动过程

  1.教师进行表演

  2.学生探讨其中的奥妙

  3.学生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游戏.

  猜数方法

  将得数末两位乘3,取乘积的末两位就是观众心中所想的两位数.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

  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5× = × = 125×= ×= ×= ×80= ×20= 250×= ×=

  2、简便计算:

  32×25×125 79×21+21×21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2、出示:观察并计算,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 (×)×○×(×)

  ×+×○(+)× 3、通过观察、计算、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4、揭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5、你能用这些运算定律来巧算吗? ×× ×+× (+)×4

  a.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b. 让学生汇报:你应用哪条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分层练习:

  1、将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积或两个数的差:

  =8× ( ) =0.8× ( ) =× ( ) =10- ( ) =100- ( ) =1- ( )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5×125 ×99+ 64×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书P17—练一练)

  4、你认为怎样算简便?×

  四、课堂总结: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五、思考题: 判断是否正确(机动)

  × + ×38 = ×( + ) = ×10 = 83

  六、板书: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一一对应思想。

  3、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2、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提问:怎样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即(列数,行数)。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明确要先确定列数,再确定行数,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这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与横线的交点上。

  (2)师谈话引出问题。

  不仅找座位需要确定位置,看图时我们也要确定位置。这张动物园图很清楚地表示了每个场馆的位置,你能说出这个场馆分成了几行几列吗?(0表示列和行的起始)

  (3)用数对表示位置。

  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熊猫馆的位置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出其它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大象馆(xx)猴山(xx)海洋馆(xx)。

  (4)在图上表示场馆的位置。

  出示飞禽馆(1,1),学生说明位置后,再在图上标出位置。

  学生独立标出猩猩馆(0,3),狮虎山(4,3)的位置,然后再投影订正。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同一行或同一列的数对,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不同?

  小结: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3、适时练习: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4、小结:想一想: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先找出数对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然后在列数与行数相交处描点,标上名称。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会根据题目中所给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根据数对,在方格上标出各种动物的位置。

  熊猫(2,1)、小兔(3,4)、小猫(2,4)、小狗(3,1)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让学生对照数对涂方格,涂描后教师展示学生的进行对照。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理解国际象棋在棋盘上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并会用数对确定棋子的位置。

  四、课堂总结

  谈谈今天你的收获?

  教后思考: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12。6÷6=2。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