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2 16:30:5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知道字母能表示什么,能用字母表示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数学教案-用字母表示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的同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快乐,由此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和探索勇气。

  本课重点: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

  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意义,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但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没有具体数字的数量,因此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师:同学们,我们来轻松一下好吗?(课件反复播放ABC英文歌曲。学生跟着唱)

  师:刚才的唱的内容是什么?(英文字母歌)

  师:谁能来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字母? (生答)

  师:是呀,字母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广泛的应用,刚才所说,在音乐简谱中它表示音高,在车牌号上可以表示一个地区……同样,在数学学习中也常常用字母来表示数量,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二、

  1、师:瞧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盒子,一个装着乒乓球,另一个装着羽毛球。又知道“羽毛球比乒乓球多3个”,问:你来猜猜看,盒子里的羽毛球和乒乓球各有几个?

  (课件出示两个分别写着“羽毛球”和“乒乓球”的盒子再出示“已知羽毛球比乒乓球多3个”这个条件。)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填表)

  乒乓球个数

  羽毛球个数

  师:我们已经猜出了5种可能性,还有其他可能吗?(有)那我们用省略号来表示剩下的`可能性,好吗?

  师:如果我们刚才继续猜下去,这两种球的个数能猜得完吗?那可怎么办?谁能够想出一个简单的法子来表示呢?

  生汇报,师板书。如:乒乓球:a 羽毛球:a+3

  还可以怎样表示? 羽毛球:a 乒乓球: a-3

  师:请同学们思考:a+3中,a 表示什么?a+3 表示哪一个量?

  a-3 中,a 表示什么?a-3 表示哪一个量?

  当a=3、8……时,羽毛球分别是几个?

  师结合板书,小结:看来,除了用一个字母表示数量外,我们还可以

  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数量 (含有字母的式子)

  2、 那咱们试试看,

  一箱苹果重10千克,吃了a千克,现在还有多少千克?

  一只足球35元,买x 只,应付多少元?

  商店运到g台彩电,总价7200元,每台彩电多少元?

  周二温度由26C下降tC后是几摄氏度?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师:一个字母只能表示数量,而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能表示出数量,而且能表示出数量关系。

  独立思考:如果我们用A表示乒乓球的个数,用下面的式子分别表示排球、足球、篮球的个数,你能看得出乒乓球个数与这几种球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课件出示:A-5 6A A÷2

  师小结:看来,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出数量关系,的确作用很大。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1、师:我们就用刚刚学的本领,到超市里去逛逛吧!(课件出示超市情景,镜头特写一些物品的单价)

  师:每位同学先一样自己最喜欢的食品。

  (师下发购物单、生自主进行)

  购物单

  名 称

  单 价

  数 量

  总 价(列式计算)

  2、交流:

  师:(可以投影一些同学的购物单)你买了什么?还有谁也买了()?看这些买()的情况,这些量中,什么变?什么没有变?你能买()的总价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师:可以用你喜欢的来表示,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用字母表示数》。(……)

  师:那么,买()的购物单我们也用不着一张张地看了,谁能用一个算式反咱们全班买()的总价表示出来?表示什么意思?

  (生可能会讲同一个字母)

  师作补充:一般来讲,在同一个问题里,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

  这些字母可以是哪些数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用a、b、c、d……任何一个字母来表示数,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某些特定的量常常用特定的字母来表示,如v用来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s表示路程,而在求面积时,s又用来表示面积。

  四、 激发情感,升华新知

  1、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小!但如果能很快地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的话,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收获更大!

  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口答:(1)一辆公共汽车上有46名乘客,在西门站下去A名,

  又上来B名,这时,汽车上有( )名乘客。

  (2)A的5倍减去4.8的差表示为( )

  (3)张师傅每天做A个零件,李师傅每天比张师傅多做8个,

  李师傅5天共做()个零件。

  (二)师:上星期,我们齐贤镇举行了小学生田径运动会,镇校五年级6个班

  组成一支代表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支代表队参加比赛的人数是这样的:(出示课件)

  师:从屏幕上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想想看还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其他相关的信息吗?可以小组合作完成,看哪组写得快,写得多。

  (三)玩一个数青蛙的游戏,好吗?

  (课件播放)1只蛤蟆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蛤蟆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蛤蟆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

  师:你还能继续往下唱吗?能用咱们今天的知识解决它吗?

  (n 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

  (四)挑战性问题。

  师:最后,我们再看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同学们课后解决。

  在某地,人们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温度有如下的近似关系:用蟋蟀1分钟收的次数除以7,然后再加上3,就近似地得到该地当时的温度(℃)。

  (1)用字母表示该地当时的温度;

  (2)当蟋蟀1分钟叫的次数分别是84、105和140时,该地当时的温度约是多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生产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单元重难点】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等知识;难点:体会在不同整体下,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样的道理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关键:联系实际情境、借助直观,弄清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3、学生善于形象思维,不善于抽象思维,对分数有一些现成的经验,对于分数的认识系统的认知。

  【课时安排】

  共22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

  课件两盒铅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分数的认识

  8支铅笔装1盒1/2盒=4支

  6支铅笔装1盒1/2盒=3支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拿水性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平时教学中还要多举些例子,可以培养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为较难的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最优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与重建

  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改善。期间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的培养,注重草稿与验算。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P5的递等式计算

  B套:补充计算

  每日一题

  在6+36÷3-2×4-1=47

  这个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二年级数学下册《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进行复杂运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想一想:在一个算式中,有加减、有乘除,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看下面的算式,说说运算顺序。

  86—6×810×30÷545+35÷593+26–40

  学生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学习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观察,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苹果图)3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2、解决问题:3篮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1)根据信息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第一步求什么?

  列式:60—38=22(个)

  22×3=66(个)

  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吗?

  (2)综合算式:60—38×3

  这样可以吗?说说理由。

  观察算式发现:根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可知,要先算乘再算减,不符合题目的意思,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别人知道要先算减呢?

  学生想办法。

  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要想改变运算顺序,可以加上小括号。(60—38)×3,这样在计算时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先说出各题运算顺序,再计算

  (86-56)×89×(260+40)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3。解决问题:爸爸摘的梨能装几盒?

  (1)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想一想怎么解答,独立完成。

  学生交流算法

  (43+21)÷8

  说说怎么想的,括号里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再订正结果。

  (2)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8+24)÷6(72—24)÷8

  独立完成,订正

  4。试一试: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

  84÷(8—4)56÷(5+3)

  学生试做,交流订正。

  5。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不计算。

  240—(180+20)360÷(2×3)(52+12)×7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总结:混合运算算式中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升

  1、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240-180+20xx+11×7

  240-(180+20)(59+11)×7

  学生计算,说说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入:是不是只要加上小括号,运算顺序改变,得数就一定改变呢?再出示下面的题目:

  360-74-26466-(65+35)

  360-(74+26)466-65-35

  做一做,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

  2、学校有6间微机室,每间有35台电脑。现在每间增加了10台电脑。现在有多少台电脑?

  3、妈妈给了小兰80元钱。小兰买书花了56元,剩下的钱正好买了3支钢笔。每支钢笔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答上面的两道题目,订正时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思考题:你会计算(55—50)×(6+3)吗?

  学生说说想法。像这样有两个小括号的题目,可以同时计算两个小括号里面的。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4课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525÷(81—56)×3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中括号,引入新课

  1、计算525÷【(81—56)×3】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介绍:“【】”叫做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用在算式中也起到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回顾本单元学习的计算,说说三步混合运算要按怎样的顺进行计算。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小结。

  3、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

  反馈评价。

  三、学习“你知道吗”。

  阅读教科书第74页的“你知道吗”,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找出典型错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及时改正。

  2、练习十二第2题。

  比较每组中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3、练习十二第3题。

  学生读题。

  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张红平均每小时比王莉多采莲蓬多少个,要先求出什么?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年月日、简单的统计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142~143页第6~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年、月、日等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进一步认识24时计时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经过时间。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的数据分类、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年、月、日

  1、年、月、日的进率。

  我们本学期学习了时间单位年、月、日。这节课先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板书:复习年、月、日)

  请同学们在下面表中括号里填上进率。(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根据公历年份来判断闰年?

  2、年、月、日的练习。 ·

  请同学们把期末复习第6题填在书上。

  小黑板出示第6题,学生口答练习中填的数,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二、复习简单的统计

  1、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提问:简单的数据整理分哪几个步骤?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如下:

  简单的数据整理

  (1)找出数据范围。

  (2)把数据合理分段整理。

  (3)绘制成简单的统计表。

  提问:简单的数据整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呢?

  2、简单的数据整理练习。

  用投影出示第142页第7题,男同学的体重记录单。

  (1)让学生看着记录单说一说数据整理的三个步骤。

  指名学生说数据的分段,教师板书。

  体重(千克)25以下25~29 30~34 34以上

  (2)让学生统计各段的人数。指名口答各段的人数并集体校对。

  (3)绘制统计表。

  (4)看表分析第143页的两个问题。

  指名学生口答,并接着让学生说说还想到了什么。

  三、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l,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提问: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如果有括号,该怎么样呢?学生口答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老师归纳、板书。

  2、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做第8题第一行两题。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指出:第1题可以把乘法、除法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第2题可以把两个小括号里的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说一说各个方面的知识要点。

  五、课堂作业

  期末复习第8题余下4题。要求先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第8单元总复习

  第1课时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113第1题及练习二十五第2、3、13、14、2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建构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小数乘法,按照要求截取积的近似值,并能解答有关的小数乘法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题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及速度,更深刻了解积与因数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合作题组练习,使学生自我意识中建立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各个知识点,在思维中理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难点:深刻理清积与因数的联系及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复习归纳,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生独立做一做

  师生交流小数点的移动的规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3页第1题(1)。

  二、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元旦节,老师家搞了一次小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购物清单吧!

  出示购物清单:苹果每千克2。5元,买了4。8千克;

  买了3件同样的玩具,共用73。5元;糖果每千克1。2元,共用22。32元;

  师:从清单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算苹果的总价和玩具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

  师:谁来说说苹果的总价你是怎么解决的?

  (先让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让他说说2。5×4。8是怎样算的,

  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是先,再,最后。板书:计算方法

  师:玩具的单价你又怎么解决的?(再让一个学生说73。5÷3是怎么算的,一起回忆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算算糖果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汇报方法。22。32÷1。2

  师:也就是说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必须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像这里的22。32÷1。2就要转化为223。2÷12,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出示:5。98÷0。23 19。76÷5。2 8。84÷1。7 21÷1。4

  师:这几道题在计算时该怎么转化呢?

  除法法则:一看: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数位(把除数转换成整数)。三对齐: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同学们刚才算的三道题到底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说验算的方法)

  师:小数乘除法的验算与整数乘除法的验算方法是相通的。

  即时练习:指名板演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

  三、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简算

  师:刚才我们用竖式算出了苹果的总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的特征,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试试吧!

  (巡视,选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指名说简算依据。)

  师:看来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小数。(板书:运算定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3、13题。

  四、复习取近似数

  师:既然是元旦节就要有节日的.气氛,老师准备用彩带布置家。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40米彩带做花环,彩带每卷长7。5米。

  (1)需要买几卷彩带?40÷7。5=5。333…(卷)≈6(卷)

  师:5。333…是循环小数,而且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板: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师:这里要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板书:取近似数:进一法)

  (2)一卷彩带3。1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18×6=19。08(元)≈19。1(元)(板书:四舍五入法)

  (3)每1。5米做一个花环,40米彩带可以做多少个花环?

  40÷1。5=26。666…(个)≈26(个)(板书:去尾法)

  师:取近似数就有三种方法,同学们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哟!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五第14题。

  五、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这么快就把清单中的一些问题解决了。老师这也有两道题目想请你们帮忙算一下,好吗?比比看谁算的快。

  4。6+5。4÷0。27 3。2×25 ÷8

  (学生汇报时要说运算顺序。)

  师: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再算

  师:看来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板书: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六、拓展提高: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21*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分析:领先的运动员与最后的运动员相遇时,两人跑完了2个3km即6km,所以两人的相遇时间可以用两人跑的总路程6km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得。相遇时离返回点的距离可以3km减去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也可以用领运动员跑的路程减去3km求得。(10分钟,100m)

  七、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乘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谁来说说我们主要复习了哪些知识?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八、作业:教材第113页第1题(2),练习二十五第3、5、6、16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因数→整数计算方法先,再,最后

  除数→整数一看、二移、三对齐

  运算定律

  小数乘除法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四舍五入法

  近似数进一法

  去尾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小数乘以整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学习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结合现实情景,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重点、难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易混点、易错点:感受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认知基础:生活中见到过负数。

  时间分配学20讲10练10

  教法学法

  自主探索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一、自学例1

  1、通过查资料了解“℃”和“℉”的含义,并学会看温度计的方法。

  2、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4、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

  二、自学例2

  1、了解海拔的意义。

  2、思考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试着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

  学生活动教师助学课后改进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学生汇报预习情况。第二板块:根据预习情况,学习例1

  (1)交流“℃”和“℉”的含义,说明我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并指导看温度计的方法。

  (2)交流: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北京的气温和南京比,怎么样?

  (3)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哪儿?

  (5)那你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的呢?(零上4摄氏度记作+4℃或4℃,零下4摄氏度﹣4℃)

  第三板块: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

  学生看温度计,选择合适的卡片表示各地气温。

  第三板块:交流学习例2

  交流: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共同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称为海拔8844.43米,可以计作+8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称为海拔负155米,可以计作﹣155米。

  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把这些数分类。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先指名读一读,再用正数或负数表示图中数据。

  先读一读,再说说这些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三幅分别显示三个城市某一天最低气温的温度计图。

  根据学生的预习,共同学习交流认识新知。

  (4)上海的气温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以0摄氏度分界,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一上一下,正好相反。

  2.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4”读作正四,“+4”的正号也可以省略不写,直接把“+4”写成“4”。“﹣4”读作负四。

  3.指导完成“试一试”。

  (卡片上分别写有+11℃、﹣11℃、19℃、+19℃、﹣7℃、+7℃)

  二:教学例2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出示例2中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图。

  三:初步归纳正数和负数。

  ⑴出示+4、﹣4、﹣7、﹣11 、19、+8844.43、﹣155这些数,提出要求:前面,我们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以下的高度。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

  ⑵小结:像+4、19、+8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7、﹣11 、-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⑶提问: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四:练习

  做“练一练”1,2题

  2.做练习一第1题。

  3.做练习一第2题。

  4、练习一4、5、6题。

  五:作业

  练习一第3题。

  交流认识新知。

  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根据课本要求,记住读写方法。

  交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正数、负数和0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课后反思

  得:

  首先,对教材的编排作了重新的审视。在教材编排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学习负数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经历“具体情境中的数——解释数的意义”这样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及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

  失:

  《认识负数》单元的教学看似简单,教起来似乎觉得轻松,学生学习起来也看似轻松,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由于正负数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解决实际生活情境下的正负数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考的问题。由于问题的存在,不得不想一些办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一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二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8单元 总复习

  第2课时 位置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114第4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将数对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 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组织练习,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谈话:为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想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座位。下面是座位示意图:

  已知(1,4)表示小亮的位置。

  ⑴小明、小丽和小红的位置用数对分别可以表示为( , ),( , ),( , )。

  ⑵老师想把小刚排在(5,3)这个位置上,请你在图中标出来。

  ⑶从小明的位置向左数2列,再向后数1行就是小强的位置,小强的位置是( , )。

  2.下面是一幅街区平面图,请看图回答问题。

  五爱城所在的位置可以用(2,7)表示,它在火车站以东200m,再往北700m处。

  ⑴像上面那样描述一下其他建筑物的位置。

  ⑵小刚家在火车站以东600m,再往北400m处小红家在火车站以东900m,再往北200m处。在图中标出这两名同学家的位置。

  ⑶星期六,小刚的.活动路线是(6,4)→(2,7)→(4,3)→(5,7)→(7,6)→(9,4)→(11,1)→(11,8)→(6,4)。与一说,他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二、回顾整理

  1.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2.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先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如:(7,9)表示第7列第9行。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列上。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行上。如:(3,6)和(1,6)都在第6行上。

  6.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三、巩固拓展

  1.运用平移的方法加深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按要求完成题目。 (答案:数对略)

  (1)中点A的位置可用数对(1,1)表示,那么平行四边形其他各顶点的位置分别怎样表示?

  (2)写出平行四边形向上和向右平移的的图形,写出平移后的各顶点的位置。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小结:一个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列数没变,行数发生变化;向左或向右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行数没变,列数发生变化。

  2.教材第114页第4题。教师:我们都下过五子棋,都知道五子棋的规则。请观察题中的情境图,你能用数对来准确地表示出图上的棋子的具体位置吗?

  学生观察图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四、课后小结

  位置可以由数对来确定,要注意数对的规范写法,逗号前面表示列,逗号后面表示行。

  五、作业: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板书设计】

  位置复习课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先表示列,再表示行。

  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

  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5× = × = 125×= ×= ×= ×80= ×20= 250×= ×=

  2、简便计算:

  32×25×125 79×21+21×21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2、出示:观察并计算,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 (×)×○×(×)

  ×+×○(+)× 3、通过观察、计算、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4、揭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5、你能用这些运算定律来巧算吗? ×× ×+× (+)×4

  a.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b. 让学生汇报:你应用哪条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分层练习:

  1、将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积或两个数的差:

  =8× ( ) =0.8× ( ) =× ( ) =10- ( ) =100- ( ) =1- ( )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5×125 ×99+ 64×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书P17—练一练)

  4、你认为怎样算简便?×

  四、课堂总结: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五、思考题: 判断是否正确(机动)

  × + ×38 = ×( + ) = ×10 = 83

  六、板书: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2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多平面图形?

  导学要点: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组合图形。像这样由几种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2、感知:组合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生举例),今天,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

  复习

  (1)说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自学21页的例10

  (1)导学单

  1)小组合作将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说说你的分法,你是怎样想的?

  2)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3)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导学要点:

  (1)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2)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

  1)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2)由于方法不同,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

  导学要点:

  (1)要根据原来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要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

  (3)全班交流

  1)学生举例并解答(前置作业我的例子)

  2)结合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解答讲解。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21页练一练

  (1)生独立计算。

  (2)生展示思路。

  点拨: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基本策略:把原来的图形先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只和;或者先把原来的图形拼补一个基本图形,再求相关基本图形面积之差。

  2、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1题前两题。

  点拨:

  (1)引导说说第一个图形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是怎样看出来的?

  (2)引导说说第二个图形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是怎样看出来的?

  3、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二题

  点拨:

  引导说说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材说明

  密铺,也称为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教材在四年级下册就安排了密铺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观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铺起来的图案,了解什么是密铺。本册教材中,通过实践活动继续让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密铺,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整个实践活动分为两个层次:

  1.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密铺,使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密铺概念,教材不再给出密铺的概念及图案,而是直接呈现了学生熟悉的6种平面图形(即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并提出问题哪些图形可以密铺。接着,让学生利用附页中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任选一种图形拼一拼、铺一铺,探索并找出可以密铺、不能密铺(圆形、正五边形)的平面图形,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找出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后,再让学生实际铺一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并感受这些图形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每次密铺的基础图形都是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同一种平面图形,两种或两种以上平面图形拼接在一起,也能进行密铺,但教材并不做要求。

  2.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定的两组图形设计密铺图案,计算出每次密铺中不同平面图形所占的面积,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美和创造美。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部分:

  (1)从实际出发引出问题,让学生从两组瓷砖中任选一组在方格纸上设计密铺图案,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这里的两组瓷砖,一组由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另一组由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的长度等于平行四边形长边所在的高)组成,前一组密铺可以是用同一种基础图形将平面密铺,后一组密铺则是用两种基础图形密铺平面。

  完成设计的方式,可以由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也可以由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形卡片,让学生拼出。建议学生在画或拼摆密铺图案时,要有序地进行。

  (2)综合运用有关密铺、面积等方面的知识,统计自己在方格纸上设计的图案中,每种基础图形一共用了多少块,以及所占的面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利用附页中提供的图形,自由地设计密铺图案,这种图案可以由一种或两种基础图形组成(也可以由多种基础图形组成,尊重学生的选择,但不要求),通过学生的创作及交流,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几何图形进行美术创作的想像力,让学生体验自己创作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主要是在数学活动中,借助观察、猜测、验证等方式解决问题。

  (2)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密铺的图案,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密铺图案,课上展示给大家,以此帮助学生复习已了解的密铺知识,从直观上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搜集的图案可有多种,如由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一种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不规则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等。呈现图案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密铺图案是由什么基础图形组成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密铺平面时只用一种图形,比如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同时出示该图形的彩色卡片并贴在黑板上),请你们猜猜看,哪种图形能用来密铺?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和想像,然后再通过铺一铺等操作活动进行验证并获得结论。或者先让学生想一想他们见过的哪些图形能够用来密铺平面,教师根据学生说出的图形呈现相应的图形卡片,然后围绕学生说出的图形,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拼摆,找出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可以密铺,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并让学生任选一种可以密铺的图形铺一铺,上台展示并与大家交流拼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密铺的理解以及对图形性质的认识。

  (5)在学生了解可以密铺的图形后,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密铺的知识设计地砖图案;也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密铺。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答案,大致包括建筑(地砖、篱笆和围墙)、玩具、艺术(图画)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然后再让学生任选一组瓷砖,在方格纸上设计新颖、美观的密铺图案。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让先设计完的学生数一数自己设计的图案中,不同的基础图形分别用了多少块,所占面积是多少。

  (6)展示作品过程中,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有新意,激发学生之间互评作品,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7)汇报交流之后,让学生进行更开放的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艺术的密切联系,经历创造数学美的过程。

  (8)要注意,后面的教材中会继续安排有关密铺的内容,例如较复杂些的密铺、密铺的方法等等,因此在这里注意不要拔高要求,如图形能够密铺的条件(同一顶点的各个拼接图形角的和为360)会在中学的教材中介绍,这里就不需要让学生研究。

  参考资料:

  密铺的历史背景

  1619年数学家奇柏(J.Kepler)第一个利用正多边形铺嵌平面。

  1891年苏联物理学家弗德洛夫(E.S.Fedorov)发现了十七种不同的铺砌平面的对称图案。

  1924年数学家波利亚(Polya)和尼格利(Nigeli)重新发现这个事实。

  最富趣味的是荷兰艺术家埃舍尔(M.C. Escher)与密铺。M.C. Escher于1898年生于荷兰。他到西班牙旅行参观时,对一种名为阿罕伯拉宫(Alhambra)的建筑有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十三世纪皇宫建筑物,其墙身、地板和天花板由摩尔人建造,而且铺上了种类繁多、美轮美奂的马赛克图案。Escher 用数日复制了这些图案,并得到启发,创造了各种并不局限于几何图形的密铺图案,这些图案包括鱼、青蛙、狗、人、蜥蜴,甚至是他凭空想像的物体。他创造的艺术作品,结合了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另一种看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是一个棋类特色学校,下个月马上又要进行各棋类比赛了,老师打算再(出示一副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你能算一算,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计算。

  3、指名交流,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1)分步计算: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2)综合算式:12×3+15×4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例题。

  1、谈话:两位同学用不同的列式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综合算式你同意吗?谁再来说说这个综合算式表示的含义?

  (指名交流)

  2、提问:比较一下,12×3+15×4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

  3、谈话: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含有三步运算的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那么这个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呢?你能自己尝试一下吗?

  (1)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2)指名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说清自己是怎么想的。

  4、 小结:有加法和乘法的三步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这样的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各有几组。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交流。

  (完整板书:12×3+15×4

  =36+60

  =96(元)

  答:她一共要付96元。)

  (二)练习。

  1、出示:240÷6-2×17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说说运算顺序,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校对。

  3、提问:这两个混合运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交流。

  不同点:三个运算符号不同。

  相同点:都是先算两边,再算中间加减法,计算原则是先乘除后加减。)

  (三)完成“试一试”。

  1、出示:150+120÷6×5

  谈话:看一看这个综合算式中有哪些运算?你觉得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不同算法的两个学生板演。

  4、指名说说自己计算时是怎么想的,全班校对,及时纠正错误。

  (四)小结。

  1、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在算式中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应该按怎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交流)

  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板书:不含括号的)

  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交流,说说运算顺序。

  全班校对。

  2、第2题。

  (1)学生审题后独立改错。

  (2)指名交流,说说错在哪里,分析错误原因。全班校对。

  3、第3题。

  (1)学生一组一组进行计算,比较上下两题,思考有什么发现?

  (2)指名汇报,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

  4、第5题。

  (1)学生审题后理解题意。

  (2)鼓励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同学可先分步计算,再根据分步计算的结果列综合算式。

  (3)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指名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分析:美术组:18人书法组:18人的2倍合唱组:比两个组多6人

  四、课堂小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觉得在计算的时候哪些地方要值得注意?

  2、布置作业:书本P36的第4、6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除法在竖式计算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1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10-18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7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12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01-21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10-18

幼儿园的大班上册数学教案09-28

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2-11

轴对称复习初一上册数学教案03-2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