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3-20 09:09:5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 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课题:简单的土石方计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方”并解决土石方计算问题的过程。

  2、了解“方”的具体含义,能够灵活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演变成“横截面的面积乘长”。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引思。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有关内容,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体积?体积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是什么?

  (3)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问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自主互动,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题1:让学生读题,讨论:挖出的土与地窖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师介绍“方”,让学生用方描述挖出的土。

  课件出示例题及拦河坝的和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怎样计算拦河坝的体积?为什么这样计算? 使学生知道:拦河坝的体积=底面积×高。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三、应用拓展,反思交流。

  1、应用:

  (1)试一试 帮助学生弄清图意,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解决。

  (2)练一练 第1、2题,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事物和信息,再独立完成。

  第3、4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要解决问题,先要求出什么?

  2、拓展:

  练一练5 板书设计:

  简单的土石方计算 2×1.6×1.5=4.8(立方米) 拦河坝的体积=横截面面积×长 答:要挖出4.8立方米的土。

  横截面的面积:(8+3)×4÷2=22(平方米) 土石体积:22×50=1100(立方米) 答:修这个拦河坝一共需要土石1100立方米。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60-61“分数混合运算(三)”

  教学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2.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理解以下条件的意思

  女生比男生少1/3

  本月用水比上月节约了1/4。

  2.引入新课。

  出示问题: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请学生先估一估哪个月用水多,哪个月用水少?八月份大约用水多少吨?

  2.读题、画图;帮助理解题意。

  3.根据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4.设哪个量为X,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5.要求尝试检验

  6.归纳这类应用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1题 提示:能简算的请根据运算定律简算。

  2.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2、3题,用方程解或列除法算式都可以。

  3.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4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2.预习“百分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2.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5.课内练习: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欣 赏 设 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图案2

  图案3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依赖性,而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比较容易感知,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厘米3、1分米3、1米3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首先引导学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例子,认识并学习1厘米3。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厘米3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认识1分米3,最后认识1米3。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个粉笔盒、一个骰子、一粒花生、三根米尺、量杯、纸杯、酒瓶、饮料瓶

  学生准备 若干个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收集的几种瓶子、针筒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体积单位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我们以前学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回答,师板书)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将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个粉笔盒放在讲台上。

  师:请按体积的大小将它们排列起来。

  (生汇报)

  2.引入新课。

  师:物体有大有小,如果要测量它们的体积,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像计量长度有长度单位,计量面积有面积单位,计量体积就需要有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然后引出体积单位,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同时让学生明确统一体积单位的重要性。

  ⊙操作感知,获取新知

  1.认识体积单位。

  (1)认识1厘米3。

  ①出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棱长,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厘米3。

  ②得出结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厘米3(cm3)。

  ③摸一摸: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1厘米3的大小。

  做一做:用橡皮泥切出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

  看一看:小组内拼一拼2厘米3、4厘米3,感受一下有多大。

  ④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厘米3?

  (反馈:一个骰子、一粒花生等物体的体积接近1厘米3)

  (2)认识1分米3。

  师: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量一量、举例子等方法认识了1厘米3,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1分米3呢?

  ①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分米3。

  ②用硬纸板做一个1分米3的正方体盒子,摸一摸,感受一下1分米3的大小。

  ③举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分米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2、听故事,曹冲称象(大象的质量转换为石块的质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体积转换成水的体积)。故事对于我们的这节课学习是不是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呢?

  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实验操作,测量石块体积。

  1.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差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2.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3.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说说看,我们班是不是会出现曹冲第二呢?

  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

  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

  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

  预设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块放入长方体空器,往容器内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满为止,取出石块,再塞入橡皮泥(压平,测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积乘容器高度与橡皮泥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巩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独立完成。)

  2.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7

  教师出示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16页的例1:服装小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衬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师:怎么列式?

  生1:21.45÷15。

  师:我们会计算2145÷15,那么21.45÷15怎么算出它的结果呢?先独立思考,试做一下,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吧!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派个代表来向全班同学汇报:

  组1:我们组是把21.45米化成2145厘米,算式就改写成2145÷15,变成了整数除法,结果是143厘米,再把143厘米化成1.43米。

  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组2:我们小组认为,因为2145÷15=143,现在被除数是21.45,也就是缩小了100倍,而除数不变,那么商也缩小了100倍,所以商也应缩小100倍,正确的结果是1.43。

  组3:我们小组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接着把做的竖式放在展示台上展示。

  师:各小组都想出了办法,把21.45÷15的结果算出来了。现在老师要提一个问题: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更好?今后都能使用。小组继续讨论。

  组4:组3想的办法更好,没有局限性,碰到类似的算式都可以用这样的竖式计算。

  师: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答:同意。)

  师:好,那么大家一起来观察这个竖式。哪位同学要提出什么问题?

  生2:商的小数点是怎么来的?

  生3:商的小数点是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2: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4:因为商的最高位在个位上,而小数点应该在个位的后面,所以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5:如果商的小数点不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商就不是1.43,商不是1.43,那么验算的话,商和除数相乘就得不到被除数。

  生6: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时还余下6,这时要跟被除数十分位上的4合起来一起除以15,合起来的数是64个十分之一,所以得到的商是4个十分之一,那么4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商的小数点自然就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说的太精彩了!(学生自发地给以掌声鼓励)

  师:现在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向同桌说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

  反思:

  1、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教师出示例题后,就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找到解决的方法,这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经历探究的过程,有利于方法的掌握和法则的总结。在小组内每个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听取到别人的意见得到一些启发,也能给别人以提示,最后能在小组内达成一致意见。

  2、小组汇报,增加见识。因为在一个小组里形成了一种意见的定势,而通过小组汇报,班级里就会出现不同的见解、思路和方法。这样,让同学大开了眼界,知道解决一个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方案。最后还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案更具代表性和科学性。这样,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开阔性不仅得到了培养,而且,学生对“最优化”的.意识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和巩固。

  3、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与疑。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急于回答,马上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样,大胆、充分地相信学生的智慧和能力,给学生以极大的信心。结果,学生果不负教师的期望,一一做了回答。并说得十分精彩。

  4、教师是红娘,不是第三者。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个片段里能听到学生的追问。并且,其他学生,不等教师开口就情不自禁地回答起来。这样的情景是老师最喜欢看到的。出现这样的情景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分不开的。

  5、变替蝶破茧,为咬茧自出。有意义的学习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索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总是在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亲身的体验,可以说,学生参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越主动充分,所获得的体验就越深刻、丰富,这样,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就提供了“动力源”,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

  总之,整个片段教学下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情绪很饱满,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也感觉到有遗憾的地方,致使有的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比如:教师没有进一步引导、讲解和举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组1:我们组是把21.45米化成2145厘米,结果算式就写成了2145÷15,结果是143厘米,再把143厘米化成1.43米。”这个方案的不足;当组2说出:我们小组认为,因为2145÷15=143,现在被除数是21.45,也就是缩小了100倍,而除数不变,那么商也缩小了100倍,所以商应缩小100倍,得到1.43。”这个方案时,没有让组2的同学充分说出这样做的道理或理由。其实,这个方案就是把被除数看作整数,根据整数除以整数的方法算出商,然后再根据被除数缩小多少倍,除数不变,商也缩小多少倍的规律得到商是1.43。实际上也就是要在商143里点上小数点,追问学生商的小数点该点在哪?这样做了话的话就能和组3同学的方案整合到一起了。可惜,当时老师没有按上面的做法去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生活中分数的广泛用途,会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中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你看,小华一会儿就把这几块月饼分好了。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月饼的阴影部分占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等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理解单位“1”

  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回一盒月饼共8个,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月饼的要求。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吧。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小圆代替月饼,帮小华分一分吗?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这时,小华的爸爸又提出了问题。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这8个月饼的14。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刚才小华分出了1个月饼的1/4,这儿又分出了8个月饼的1/4,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1/4表示的月饼数量一样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面的月饼图: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1/4代表的数量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个1/4是1个月饼的1/4,而后一个1/4是8个月饼的1/4。课件中随学生的回答在图形下出现相应的文字。

  师:对。前一个1/4是以1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而后一个1/4是以8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体不一样,对分出来的每份数量有影响吗?

  让学生意识到,整体“1”的变化对每份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以1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2个月饼。

  师:像这样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分数还很多,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2页的熊猫图。

  师:这里是把多少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请分一分,并填空。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都是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像这样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的含义。

  师:把12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6个学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教师再举两个例子,深化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2?理解并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师:想想自己操作的过程,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这样表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几份”,所以我们一般把前一个“几份”说成是若干份。

  归纳并板书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试一试: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师:看看最后(五星图)这个分数,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生:这个分数表示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这个图形的35。

  师: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生:3个)所以,35的分数单位是1/5,35/里面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说一说:3/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5/6,9/10呢??

  3?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书上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说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分数。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1?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一第1,2,3,4题。

  分数的意义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吗?

  课件出示如下的题目: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月饼的();

  (2)把一张手工纸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数学活动中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2、自主探索得出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类比能力,从已有知识——面积单位引发思考,初步了解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质疑反思等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合作精神与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自主推算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积单位模型、彩泥、魔方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问:体积有大有小,小胖和小巧运用所学知识搭积木、比体积。哪个体积比较大?(生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揭示课题:体积单位)。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探寻学生已有知识:

  问:关于体积单位你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让我们先相互交流一下!(生生交流)

  (预设:知道常用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会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教学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经验出发的,了解学生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二)建立1cm3、1dm3、1m3的空间观念

  1、建立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

  (1)初步感知1cm3有多大:

  问:让我们先畅所欲言,你认为1c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 cm3?(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你认为1cm3有多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1立方厘米的大小,或用身边的物体参照、或用手势比划,或对或错,形式不一的表达方式,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究竟1立方厘米有多大。】

  <<<123>>>

  (2)触类旁通,定义1 cm3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知道边长为1cm的正方形,面积是1cm2,你能触类旁通定义1 cm3的大小吗?(同桌讨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对学生迁移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注重运用类比的思想。】

  (3)进一步感知1cm3的大小:

  做一做: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用彩泥捏出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4)想一想,填一填:

  师:我们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下列长方体或正方体是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的?体积是多少?(课件展示)

  2、建立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1)举一反三:从1 cm3定义1 dm3、1 m3的大小。(生生交流)

  【设计意图:在类比的基础上尝试举一反三,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对概念的记忆有水到渠成之感,自然、简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

  (2)想象一下:1 dm3、1 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 dm3、1 m3?(学生举例,课件、教具辅助)

  【设计意图:学会定义1dm3和1m3,不等同于就能正确感悟它们实际的空间大小,教师事先准备了3阶魔方、4阶魔方和1个标准1dm3的模型,让学生选择哪一个立方体更接近1dm3,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真正意义。】

  (3)学生活动:4个同学为一组,手拉手,围出一个大约1m3的空间。

  【设计意图: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想象一下1m3的空间有多大。这样的想象也能提升学生对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但是如果能创造一个有趣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1立方米的大小,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在做中学,更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3、练习(用合适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10( )。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是0.4( )。

  一个西瓜的体积约是5( )。

  一间教室的体积约是180( )。

  (三)继续类比,探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师:学好知识要能触类旁通,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它们的区别,它们有哪些区别呢?(同桌交换意见)

  2、追问:cm2、dm2、m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猜想一下cm3、dm3、m3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安排“猜想”有两层含义,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到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再创造”,虽然知识是前人证明和研究出来的,但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也像数学家们一样学会自己发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3、验证: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证明1cm3和1dm3间的关系呢?(课件辅助演示1个——10个——100个——1000个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猜想—验证”这一重要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使学生在猜想验证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4、运用:同桌合作,请说一说1dm3和1m3间的关系。(课件演示)

  5、拓展: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你能试着说一说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提出探索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也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或用100×100×100,或用1000×1000,鼓励学生能多角度思考与验证,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动手操作,质疑反思:(机动,也可作为课后拓展)

  学生活动:用一些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做下面的活动。

  1、用4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吗?

  2、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3、你能再摆一个大一些的正方体吗?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设计意图:以“猜想—验证”为核心,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并打通与体积单位进率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全课,感悟学习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生生互动)

  小结: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学习就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0

  第一单元方程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 、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明白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分数乘整数算式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提出问题

  1、把9+9+9+9+9改成乘法算式。

  2、把O.2+0.2+O.2+O.2改成乘法算式。

  3、(1)口答整数乘法的意义。

  (2)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4、列式计算。

  (1)5个12是多少?

  12×5=

  (2)12个1.5是多少?

  1.5×12=

  (3)3个是多少?

  5、提出问题。

  教师:求3个是多少,能不能用算式×3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分数乘法(一)。

  (二)引导探索,解决问题。

  1、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

  (1)出示题目。

  1个占1张彩纸的,3个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

  (2)探索交流。

  ①用图示表示。

  1个图案占这张彩纸的。3个图案占这张彩张的。

  ②用加法计算。

  ③用乘法计算。

  (3)引导发现。

  教师:求几个相同的分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2、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1)涂一涂,算一算。呈现题目。

  (2)引导观察算式和结果。教师:在中,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算式中的数字与得数的数字有什么关联?让学生认真观察算式数字,思考其中的关联,并和同学交流,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在这一基础上,师生共同探索其中的联系。

  (3)总结计算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4)试一试。

  3、约分。

  教师:再计算时你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回答问题,同学之间进行交流,通过算式比较。最后,使全班学生明白:

  (1)在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2)最后结果应该是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第3页“练一练”。

  1、第1题。

  完成后要将算式得数和涂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说明计算中的要点。

  2、第2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3、第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校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3)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①分子与整数相乘作分子,分母不变。

  ②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4、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爸爸和小红一天分别吃多少→爸爸和小红一天共吃多少→爸爸和小红3天共吃多少。

  5、第5题。让学生都算出结果,再观察各组题目的算式及结果,然后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四)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2

  一、教材分析

  (一)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百分率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百分率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率的实质是百分数意义的实际应用;百分率在计算时采用固定的格式:乘100%,计算结果必须化成百分数。

  本节课是以后学习利息、成数、折扣等知识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是必须学会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理解公式中乘100%的道理。

  2、通过开放性的习题解答,提高学生运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百分率源于生活,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明确公式中乘100%的道理,运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

  二、学情分析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本课在设计中并没有受到教材的束缚,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上课伊始就创造性地设计了“如果你是总经理”的导入情境,使学生很快地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小组合作、比较练习、拓展提高、成语中的百分率等环节,有序、有趣、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课的教学中,力求使每个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的形成和运用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处理信息,自主探索

  1、理解合格率

  我们知道,百分数又叫百分率(师板书)。刚才按张明和李超决赛时所用的方法是:合格零件占生产零件总数的百分之几,谁高就录用谁.这个百分之几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零件的合格率。(板书:合格率)合格率是怎么求的?师板书:。合格率是百分率中的一种。在工业生产中,我们通常用合格率来反映产品质量的好坏。 “率”是指两个数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数。对于求百分率的计算,我们通常采用固定的格式。(板书:合格率=×100% 齐读)。

  强调:①分数形式;② 乘100%。 乘100%既保证了计算结果不变,又突出了结果是百分数的形式。

  按照固定格式,如何计算张明生产零件的合格率呢?

  教师板演张明的合格率。强调:写成分数的形式,要乘100%。

  学生按照固定格式完成李超生产的零件的合格率的计算。

  2、理解百分率

  A.生活中关于百分率的计算还有很多,如:

  (1)国庆期间,老师买了一百粒蚕豆种子,经过浸泡发芽率是95%;

  (2)今年秋天,赵爷爷帮我们学校栽了许多菊花,由于干旱,成活率为95%;

  (3)星期天,老师把小麦加成面粉,发现我家小麦的出粉率是85%。

  (4)昨天,六(2)班学生的出勤率是100%。

  提名说说“发芽率、成活率、出粉率、学生的出勤率”所表示的意义。

  B.小组合作,完成求百分率的公式。

  合作注意事项:

  ① 由组长分工,每人独立完成一个公式;

  ② 和组内成员交流:你所完成的百分率公式的意义。

  要能够说出“发芽率、成活率、出粉率、学生的出勤率”所表示的意思。小黑板出示:

  发芽率=×100%;请解决:如果老师买的是101粒蚕豆,发芽了101粒,老师买的蚕豆发芽率是多少?

  成活率=×100%;算一算:今年秋天,赵爷爷帮我们学校栽了1000棵菊花,成活了975棵,成活率是多少?

  小麦的出粉率=×100%;解一解:灌南县孟兴庄中学面粉厂买来20吨小麦,加工出17吨面粉,请求出小麦的出粉率。

  学生的出勤率=×100%;试一试:这学期的11月12日,我们六(2)班43名同学只来了42名,计算这一天的出勤率。(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设计意图:“合作注意事项”这一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强调了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使小组学习更为实在、有效。)

  3、联系生活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求百分率呢?能举例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数学模型经常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要服务于生活。这一环节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很有用、很有趣的,数学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比一比

  ①这学期的11月12日,六(2)班43人有1人没来,出勤率是多少?

  ②这学期的11月12日,六(2)班来了42名同学,有1名同学因病没来,这一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什么是出勤率,出勤率是怎么求的?并说一说解题的思路。现场统计:两题都对的请举手。请同学们求出我们这次计算的正确率是多少。指名说什么是正确率,正确率是怎么求的?并说出解题思路。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板演并讲解。如果求错误率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重视了知识的生成,使学生觉得数学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在这一环节中还渗透了统计的数学思想。)

  2、辨一辨 百分率一定小于100%。 ( )

  ①六塘小学有60名教职工,昨天全部按时到校上班。昨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②六塘窑厂十二月八日计划烧砖10000块,实际烧了12000块。求这一天的完成率。

  3、玩一玩

  百分率不仅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很大,而且与我们其它学科的知识联系也很紧密。比如,很多成语里也包含着百分率的计算呢?如 “十拿九稳“的意思谁能用百分数表示?生答:成功率是百分之九十。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能用百分数表示的成语。百发百中---表示命中率是百分之百。百里挑一--表示被选种的可能性为百分之一。九死一生----表示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九十,活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十。大海捞针----表示找到的可能性是几乎是百分之零。

  游戏结束后,作简要说明:成语中的百分率只是一个概数。

  (设计意图:“玩一玩”这一环节既巩固了新知,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还促进了学科之间的整合;能体会蕴涵于数学中丰富文化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合格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掌握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教学用具:

  计算机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趣引学

  1、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王国中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百分数,你们想不想进一步的了解他呢?(想)好,请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数学资讯。

  (1)期中测试,五年一班有50人参加考试,数学成绩合格的有48人;五年二班有52有参加测试,数学成绩合格的50人。

  (2)体育课上有30人练习投篮,达到优秀率的有25人,合格率的有4人,不合格率的有1人。

  (3)植树节,五年级栽杨树和松树各150棵,杨树的成活率是96%,松树有141棵成活。

  (4)四年一班有50人,体育测试合格的有48人;四年二班有55人,体育测试合格的有52人。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汇报。

  2、同学们的思维很灵活观察很仔细,在同学们的问题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合格率,优秀率,成活率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合格率。那你们能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什么是合格率,优秀率,成活率吗?

  学生交流,汇报,说出合格率就是合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怎么用公式来表示呢?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相机出示(成绩合格的人数除以总人数再乘以100%等于合格率)

  二、行中思,思中学

  1、同学们,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合格率的.概念来说一说什么是优秀率,什么是成活率呢?(学生汇报)

  2、同学们,说的真不错,那你们能算一算五年一班数学成绩的合格率吗?

  预设一:所有学生都利用化成分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表示方法)

  预设二:有的学生用化成分数的方式进行计算,有的学生用化成小数的方式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列算式。(找一名或两名学生上前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预设:学生只写成小数或分数的形式,让学生说一说这是百分数吗?不是,我们应如何化成百分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说百分数的概念。

  2、那你能用刚才的方法算一算五年二班数学成绩的合格率吗?

  (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当分母不能通分成一百时如何去做。)

  学生小组探讨,指名汇报。

  3、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求合格率及其计算方法,哪位同学能用数学语言再说一说呢?

  4、生汇报,老师适当的补充加以说明,然后以课件形式出现,加深学生的印象。(出示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5、同学们,我们学会了求合格率,那你们能不能求出数学资讯中出现优秀率,合格率及其成活率呢?选择喜欢的一题进行计算。

  6、师说明:同学们,像求合格率这样的习题,最终的结果要用百分数表示,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即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7、同学们,除了我们所说的这些内容,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物我们也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呢?生举例。

  同学们掌握的真不少,说明了同学们都是乐学习善观察的好孩子,成功就属于那些爱观察会思考的人。下面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三、以练固学

  (一)火眼小神探

  让学生看书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小学和分数与百分数的关系。

  (二)明辨是非,我最棒

  1、六年级四月份植树全部成活了,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

  2、四年级共有学生89人,今天全部到校,四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89%。( )

  3、张师傅的生产技艺十分的高超,生产的产品合格率高达100%,是可能的。( )

  (三)助人为乐,乐无边

  A、课件出示练一练的第3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汇报。

  B、帮助食堂选择合适的品牌罐头。 课件出示数学例题。

  C、帮助学校监督员统计今天每个年级的出勤率。课件出示练一练的第4题。

  四、总体概括

  同学们,你认为你今天的表现怎么样呀?你都收获了什么知识?请用百分数的形式来说出自己对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满意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进一步利用平移、旋转的知识把七巧板各图形拼成鱼图。

  教学过程:

  一、 独学:请观察下图,同位说一说第2个三角形是由第1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再说一说第1个三角形是由第2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二、对学、群学

  1. 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得到了鱼图,请在鱼图中画出相应的每块板的轮廓线,标出序号同时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2.我有多种方法得到的

  三、群学:(巩固提升)左图是被打乱的4张图片,怎样才能还原成右图?

  四、检测:P88第1、3题。 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求圆的直径或半径,正确解决求圆的直径或半径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圆的周长公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间的关系,感受利用公式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已知圆的周长,求这个圆的直径或半径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2.把圆规两脚尖分开4厘米画一个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直径呢?周长呢?

  指名回答,明确计算方法。

  3.知道圆的直径和半径,我们能很快算出圆的周长。如果只知道圆的周长,我们能算出它的直径和半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圆周长的知识。

  二、自主先学

  出示例6和导学单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

  2.如何准确地测算出这个花坛的直径?

  3.还有别的方法吗?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展示

  方法一:列方程解答。 解:设花坛的直径是x米。

  3. 14x=251.2

  x=251. 23. 14

  x=80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方法二:算术方法解答。 251. 23. 14 =80(米)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五、质疑拓展

  问: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根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列方程是顺着题意思考,用除法计算是直接利用周长公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计算。

  问:已知圆的周长,如何求圆的半径或直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①列方程解答。②d=C r=C 2

  六、检测反馈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提醒学生估算时,可将圆周率看作3,并使学生意识到3比圆周率实际值小了一些,所以周长也应该适当估小一点。

  2.完成练习十上第6题

  各自填表,说说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

  3.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1)借助圆柱形教具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 树干横截面

  (2)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3)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1)理解拱门的高度的含义。

  (2)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集体交流,明确:先求出花圃的周长,再求出种的棵数。

  6.作业:练习十四第8、10题。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2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7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选9篇)06-09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模板10-18

数学下册教案:分数乘法02-21

《倒数》数学下册优质教案02-23

五年级数学下册《方程与代数》的教案11-2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4篇03-15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3-1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