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是当代著名作家张抗抗的代表作,一般认为这篇散文“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2、能力目标:
⑴品味本文充满激、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⑵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
二、资料助读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
⑴生字注音:
沙砾(lì)袅袅(niǎo)鼎盛(dǐng)浩瀚无垠(hàn yín)啾啾(jiū)镜泊湖(pō)瘠薄(jī bó)万籁俱寂(lài)窥测(kuī)沉湎(miǎn)愤懑(mèn)徘徊(pái huái)吝啬(lìn sè)孱弱(chán)崛起(jué)郁郁葱葱(cōng)嶙峋(lín xún)簌簌(sù)
⑵词语积累:
浩瀚:形容广大,繁多。
黑黝黝: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鼎盛:正当兴盛或强壮。
山崩地裂:山塌下来地裂开来。
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啾啾:象声词,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
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气愤。
崛起:兴起。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四、研读课文
1、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2、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五、 精读赏析
1、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
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本来这些描写可以移至文章开篇,展示作者目击地下森林之后的强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为读者阅读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暂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来,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六、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例:
学生实际:自己遇到困难,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面对挫折
学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坚韧顽强、乐观、沉着谦逊
七、小结
看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万千,他不媚俗,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九年级下册)地下森林断想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语言教案:森林车08-23
《森林音乐会》小班教案12-01
森林音乐家大班教案10-22
《森林狂想曲》大班音乐教案11-10
小班音乐教案《森林音乐会》10-17
中班美术走进未来的森林教案09-26
高考满分作文:水的断想02-23
小学生森林防火教案模板范文11-22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森林城市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