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模板汇总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语言活动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回忆散文内容,根据散文内容进行拓展想象。
2.尝试用动作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活动准备
1.长藤、竹竿、木桩、木板桥贴纸。
2.图片梳理表。
活动过程
1.师生共同回忆散文内容,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回忆第一次活动时学习的内容)
师生共同朗诵散文,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感受散文中的情感。
提问:小动物们为什么要谢谢河马大叔呢?
(通过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河马大叔乐于助人,小动物们互帮互助的情感,并且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感受及想法。)
2.根据散文线索进行拓展想象,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丰富表演经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拓展散文人物。
提问:你想扮演哪些小动物来过桥?要走哪座小桥?
同伴间交流。
(同伴间的交流能够帮助幼儿确立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
配乐表演。
用音乐表演的方式介绍自己,并用适宜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形象特点。
(道具以及头饰、音乐等的运用创设了表演的情境,如欢快清脆的配乐、低沉较慢的配乐等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角色,树立角色意识。)
3.对幼儿的表演进行整理,并用散文的句式进行小结,为后续散文仿编奠定基础。
引导幼儿模仿不同的小动物走不同的桥,感受散文的有趣。
(在模仿的过程中幼儿也愿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演散文以外的小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过小桥的场景,有的扮演小蚂蚁走长藤桥,有的扮演小白兔走木桩桥,有的扮演笨重的大狗熊走木板桥……有一位小朋友要表演小蛇过桥,他选择了细细软软的'长藤桥,所有小朋友都觉得长藤桥太细了不适合长长的蛇,但是这丝毫没有动摇“小蛇”走长藤桥的想法,只见他思考了一下,趴在地上,两只手举过头顶合成蛇头的样子一卷一卷的,然后蜷缩着慢慢爬了过去。我问他:“小蛇是怎么过的桥?”他说:“小蛇用身体缠绕着长藤,就这样绕住爬就不会掉下去了。”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能够利用合适的道具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运用梳理表、卡通图片帮助幼儿记录仿编的内容,引导幼儿用散文的句式描述。
(教师在标有四种不同小桥的梳理表上,分别粘贴幼儿扮演的动物,记录幼儿模仿的场景,再和幼儿一起用散文中的话来说。例如,河马大叔为什么在小河上扯起一条长藤呢?噢,它为小蛇架了一座桥。缠呀,缠呀,小蛇过了河。河马大叔为什么在小河上搭起一根长竹竿呢?噢,它为小猫架了一座桥。走呀,走呀,小猫过了河……所有仿编的内容都是小朋友们表演过的,都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自然而然能够吸引他们,让他们记忆深刻。)
4.自然结束。
附
小桥
河马大叔为什么在小河上扯起一条长藤呢?
噢,它为蜗牛兄弟架了一座小桥。
爬呀,爬呀,蜗牛兄弟过了河。
河马大叔为什么在小河上搭起一根长竹竿呢?
噢,它为老鼠夫妻架了一座小桥。
走呀,走呀,老鼠夫妻过了河。
河马大叔为什么在河里打了四根木桩呢?
噢,它为小猴姐妹架了一座桥。
一跳,再跳,小猴姐妹过了河。
山羊爷爷和山羊奶奶来了。“过不去,过不去!”它们说。
河马大叔正要想办法,小猴说:“我来!”
小猴在木桩上钉了木板,为山羊爷爷和山羊奶奶架了一座小桥。
“谢谢!谢谢!”山羊爷爷和山羊奶奶过了河。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2
活动内容 我在长大
活动目标
1、 通过儿歌、故事,比高矮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发现自己已长高、长大。
2、 愿意与同伴中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
3、 感受到成长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发现自己已有的变化。
难点:大胆在同伴面前交流自己活动中的发现。
活动准备
1、 幼儿成长册、小时侯的照片整理成套。
2、 收集幼儿去年穿过的鞋、袜等、小孩、公鸡、青蛙的对照图片。
活动过程
一、看图说话导入活动。
教师:“小孩、公鸡、青蛙小时侯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他们小时侯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两三人结伴,”
教师:“一人一句轮换着想想说说:我们小时侯和现在不同的地方。”
二、收集去年穿过的鞋袜、戴过的手套和帽子,试着穿戴一下,谈论各自的感想。
三、故事:我长高了
讨论:“小猴到底长高了没有,小猴子该在哪里测量?”
四、和同伴比高矮
1、两人比高矮——身体站直背对背。
2、三人、四人比高矮——两个两个轮换着,身体站直背对背。
3、一组小朋友排排队比高矮——议论:我们一组谁最高?谁最矮?
五、歌曲笑呀笑
学唱歌曲《笑呀笑》,按歌曲中的角色,随着音乐节奏做动作模仿。
活动延伸:我们会长高。
将长条纸一折四,在第一格画脸,第四格画脚,画好后拉开,画手和身体,
按此方法,选择不同长度的长条纸画人,从矮到高地排一排。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一)欣赏散文诗,理解“我的影子”在一天不同时间段的各种变化。
(二)初步感知影子长短和太阳位置的关系。
二、活动准备
(一)事先发动家长利用双休日在家里与孩子一起完成“我的影子”记录单,并带到幼儿园。
(二)幼儿用书第5册第18~20页、第24~27页。
(三)挂图(《影子和我》)。
(四)语言CD(《影子好朋友》)。
三、活动过程
(一)我的大发现。
1.展示“我的影子”记录单。
2.交流自己的.发现。
——有许多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在家里记录了自己的影子,你有什么发现?(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讲出记录单中影子的特点。)
——你的发现和小朋友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一样?(让幼儿主动发现自己和同伴在记录中的不同点,尝试探究其中的秘密。)
(二)影子真有趣
1.自主阅读幼儿用书第5册第18~20页中的故事《影子和我》。
2.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影子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法。)
(三)影子好朋友
1.教师朗诵散文诗。
——有一首诗就讲了这些画面上的内容,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配合挂图朗诵。)
2.熟悉、理解散文诗内容。
——影子和谁是好朋友?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早晨、中午、傍晚,“我”的影子都一样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再次示范散文诗的句子,鼓励幼儿能够将喜欢的句子表述出来。)
——你觉得哪一句特别有趣?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幼儿分享自己对诗中诙谐语言的感受。
3.幼儿边看幼儿用书,边轻轻跟念自己喜欢的散文诗片段。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初步学会朗诵诗歌,体验诗歌的节奏美。
2.认识一些秋天的水果,知道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诗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盘子一个。
2.各种秋天的水果:核桃、龙眼、苹果、橘子、香蕉、猕猴桃、柿子、梨。
3.梨子、葡萄、橘子、绿苹果、红柿子等剪好的图片和大盘子图片 幼儿人手一份。
4.胶水。
活动过程:
1.听秋天的音乐,如活动室。
2.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
教师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我今天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水果,小朋友们看一看都有些什么水果呀?
3.教师总结:
其实秋天就是一只大盘子呢?
现在就把小朋友们刚才说的各种水果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歌,诗歌的名字叫《秋天果子多》。现在我们就来听听吧!
4.幼儿学念诗歌
a.第一遍:教师边念儿歌,边在大盘子图片里贴水果。念完时把水果拿下来。
b.第二遍:放慢速度,教师念一句幼儿念一句,在念的同时贴上一个水果,直到念完贴完为止。
c.让幼儿一起参与。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贴水果图,幼儿集体念诗歌;
d.幼儿个别练习:请一位幼儿把手中的水果图片按照诗歌内容,边念,边贴到大盘子图片上。
5.幼儿制作水果盘:请幼儿每人贴一个水果盘。
6.教师说:现在果子已经装到秋天这个大盘子里了,我们把水果盘送给客人老师好吗?(好)
小朋友们送水果盘给客人老师的时候要记得念《秋天果子多》这首诗歌给客人老师听哦!
秋天果子多(诗歌)
秋天像只大盘子
盛满各种甜果子
绿苹果 红柿子
黄澄澄的.大梨子
串串葡萄赛珠子
像灯笼的是橘子
秋天是只果盘子
人人喜欢吃果子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采用提问的教学方式,让幼儿感知现在正是秋季,为幼儿创设一个特定的氛围,知道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通过让幼儿说说、想想的方式,引导幼儿来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感受诗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幼儿学会边手工粘贴边念儿歌。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使用较连贯的语句来描述同样的发式,衣着等外部特征。
2.使幼儿初步养成认真倾听同伴讲述的习惯,并能根据言语描述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
活动准备:
1.儿歌:《种莲子》
种莲子,种莲子,不知莲子种哪家,东一家,西一家,到了明年就开花。
2.蓬莲一只。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情景。
1.让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教师出示莲蓬,剥出莲子,提问:这是什么?你吃过莲子吗?
2.带幼儿念几遍儿歌,接着告诉幼儿:秋天到了,我们要在池塘里种莲子,明年就能结出莲蓬。今天,请小朋友扮演池塘里的泥,老师将这颗莲子种到池塘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种莲子的游戏好吗?
二、规则。
1.所有的幼儿扮演"泥",一起念儿歌。
2.扮"泥"的小朋友必须将眼睛闭起来,不能偷看,待儿歌念完之后,才能睁开眼睛。
3.种莲子的人在儿歌结束之前,必须将莲子放在一个小朋友的手里,并用简短的语言来描述幼儿的外貌特征,让大家来猜。
4.被猜出的幼儿必须重复说出自己的外貌特征。
三、引导幼儿游戏让幼儿手背在身后,手掌向上,眼睛闭起来。
教师边念游戏儿歌边从每位幼儿的身后走过,并将莲子悄悄放入一幼儿手中,最后走到中央,描述此幼儿的外貌特征,请一个幼儿来猜,猜对了,有莲子的`小朋友就要到前面来说:"我就是那个……的女孩。"然后游戏继续进行。接着带大家一起来念" 种莲子"的游戏儿歌,注意纠正个别不正确的发音,鼓励幼儿大声地念儿歌,提醒幼儿种莲子和拿到莲子以后注意保密不要暴露出来,为以后幼儿独立游戏作铺垫。
四、种莲子。
请一个能力较强的幼儿上来种莲子,大家一起念游戏儿歌,老师在一旁提醒种莲子的幼儿要清楚响亮地描述人物的外貌,若幼儿猜不出来,可再重新描述一遍,从而使游戏能顺利进行。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参与游戏,感受农场的快乐,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
2.在说出不同动物叫声的基础上,认识拟声词:叽、呷、咩、噜。
3.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四个汉字的相同之处,初步感知汉字构成的规律。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准备:课件,挂图,动物图片,字卡,拱门,头饰。
2.知识经验准备:留意生活中出现的象声词,会唱歌曲《在农场》。
活动过程: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提问:农场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叫的.?
2.引导幼儿模仿动物叫声,初步认识四个汉字。
3.观察比较四个汉字,初步感知汉字的构成规律,利用形象记忆法,认识汉字。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叽、呷、咩、噜"四个汉字的结构,启发幼儿找一找这四个汉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它们都有一个"口"字旁。
(2)引导幼儿观察汉字的结构,并帮助幼儿建立汉字与动物形象特征之间的联系,帮助幼儿记忆汉字。例:咩字上面的两点像羊角。
4.教师带领幼儿采用接唱的形式,仿编歌曲《在农场》,帮助幼儿巩固对动物叫声的练习。
5.玩《做客》游戏,帮助幼儿巩固认读汉字。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和玩法。
(2)幼儿自由玩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6.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出现的拟声词。
(1)提问:农场里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发出好听的叫声? (幼儿自由讲述,并模仿动作)
(2)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小动物还有哪些东西也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幼儿自由讲述)
(3)播放音乐《在农场》,师幼一起围圈跳舞,结束活动。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认识牵牛花的颜色和形状特征。
2、让幼儿通过这个故事感受晚会的热闹和有趣。
活动准备:
自制牵牛花若干和一张背景画面、
4种小动物图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课前互动
1.教师和幼儿互动“小手拍拍”儿歌。
2.引导幼儿复习前一篇儿歌“小雨点,沙沙沙。”
二、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参加过晚会吗?和谁一起去的?
2.你们喜欢参加晚会吗?为什么啊?(引出热闹)
3.今天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参加一个更热闹的'晚会好吗?(引出课题)
三、教授新课
1.今天的晚会好有意思,我们要带一位新朋友一起去,你们想知道带谁吗?让幼儿猜猜。
2.老师从身后变出一朵自制的牵牛花,然后说今天我们就要带它去参加晚会。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花)
3.告诉幼儿这种花的名字叫“牵牛花或喇叭花”。
4.让幼儿观察这种花,并说说它像什么?(喇叭,帽子,裙子,小伞……)
5.认识了这种花之后教师就开始今天的故事主题“热闹的晚会”。
6.教师有感情的讲故事。(边讲边拿出相应的图片粘贴,激发幼儿兴趣。)
7.听了故事后提问:
(1)、故事中有那几个小动物?
(2)、这些小动物分别用牵牛花做什么?
8.教师和幼儿再次共同复述故事,对故事加深印象。
9.让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表演故事。
四、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和小动物们带着牵牛花去参加了一个热闹的晚会,小朋友们记住了牵牛花的样子了吗?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你们也带他们去参加这个晚会好吗?
五、活动结束
下面老师带小朋友们去参加晚会吧!拍手出教室。
课后反思:
1、本次活动虽然准备充分,但还没有突出晚会的“热闹”,气氛不够活跃,最好配上美妙的音乐。
2、活动中没有注重幼儿的表达,应多练习表达故事中的情节。
3、表演时应调动全体幼儿的积极性,确保幼儿人人参与。展开阅读全文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进一步了解月亮的变化过程,知道月亮每天都有变化。
2、学习故事中优美的语言,并根据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图片,月亮变化图(4张:眉毛、镰刀、小船、圆盘),衣裳图,裁缝师傅图片,皱纸、剪刀、糨糊等,故事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月亮做衣裳的课题。
1、你们见过月亮吗?你见过的月亮是怎么样的?它们像什么?
2、你们见过的月亮它怎么不一样呢,有的弯弯的,细细的像眉毛,有的像小船,还有的像圆盘,如果有一天月亮姑娘想做衣裳了,那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月亮姑娘做衣裳》的故事。
二、结合裁缝师傅,月亮变化图和衣裳变化图,分段欣赏故事。
1、月亮姑娘长得怎么样?为什么要做衣裳?能穿上衣裳吗?为什么?
2、看来裁缝师傅得给她重做一件,让我们接着听……这次她能穿上吗?为什么?
3、如果裁缝师傅再给她做,你们猜会成功吗?为什么?那让我们接着听……有成功吗?
三、结合图片,完整欣赏故事。
师:小朋友们,月亮姑娘做成新衣裳了吗?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仔细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提问: 为什么月亮姑娘做不成新衣裳?
四、活动延伸――月亮姑娘做衣裳
师: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穿不上合身的衣裳,可是她不穿衣裳晚上出来会冷呀,你们想个办法帮她做件衣裳好吗?(幼儿用提供的材料做衣裳)
活动反思:
从表象到本质,去引发幼儿思考故事的内涵,幼儿在反复的'感受、理解、学习、表现中受到启发,并能根据自己的一定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幼儿的回答是零散的、不到位的,教师又根据有的回答进行提升,让幼儿从中明白:“世上的万物都是变化着的”,这一科学道理。
延伸活动,是本活动的补充和再思考,让幼儿对“变化的事物”保持探究的欲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提高了幼儿问题意识。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9
主要提示幼儿自制力差,往往出现行动与言语不相符的情况,通过让幼儿找错误,提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活动目标
1、幼儿讲述图中内容,并判断小明的行为是否正确。
2、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活动准备
图片四幅,与内容相符。
三、活动过程
过程1:导入。
老师讲述:小朋友你们喜欢乖巧的小朋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想认识吗?他的名字叫"小明"小明他也想做乖巧可爱的好孩子,可是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过程2:幼儿看图判断小明的行为习惯正误。
1、出示图片,请幼儿看图,说说每幅图的内容,说说小明做的对吗?
2、老师讲述:小明在公园里扯小女孩的.发辫,她不爱护和关心小妹妹,是不对的;小明向公园湖里扔石头砸戏水的小鸭,小明不遵守公共秩序,打伤动物也是不对的;小明走在大街上随手随地扔香蕉皮,不讲究公共卫生,也是不对的;小明横过马路时,不走斑马线所示的人行道,不遵守交通规则,是不对的。
3、请小朋友说说怎样帮小明改正错误。
4、老师小结:帮助、关心比自己小的朋友,保护动物,爱护公共环境,遵守交通规则,这些都是一个好孩子应该做到的。
过程3:师生互动。
1、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的错误行为,其他小朋友好的行为。
2、老师小结:小朋友们要向好的小朋友学习,有错误时及时改正。
四、活动延伸
请家长配合,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纲要》指出,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睡了》是一首童趣盎然的散文诗,这首散文诗的语言亮点就是描述了各种小动物不同睡姿的动词,带给幼儿许多乐趣,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这首散文诗语言清新优美,浅显流畅,紧紧围绕"睡"展开描述,字里行间流溢出恬静的意境,特别适合中班幼儿欣赏和学习。通过听听、看看、讲讲、学学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欣赏和学习,并体验在活动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学习"躺、钻、睁、站、停"等词。
活动准备:
1、配乐散文诗《睡了》。
2、课件(夜晚背景图,小花猫、小白兔、小金鱼、小红鸟、小黄鹂的睡觉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师幼互动;
2、教师出示夜晚背景图,引出活动。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散文诗,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提问:听了这首散文诗你有什么感觉?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
(2)再次欣赏散文诗,理解诗中的'主要内容,学习动词"躺、钻、睁、站、停";
4、学习散文诗,巩固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和动词的掌握;
5、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散文诗,知道了很多小动物是怎样睡觉的,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又是怎样睡觉的呢?
小朋友们知道得真多,让我们回教室把这些小动物也编到散文诗里好吗?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中,幼儿积极性很高,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活动中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通过优美的配乐散文诗及背景图,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地感觉,通过各种感官感受到了夜晚的宁静与恬美,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得到美的享受。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语言活动中班教案02-25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03-26
中班语言的活动教案08-27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10-19
中班语言活动的教案03-31
中班语言讲述活动教案02-25
中班语言游戏活动教案08-27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比赛》11-08
中班语言活动春雨教案11-30
中班语言活动《梦》教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