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第l~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爱科学的教育。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l.教师准备10的主题图和练习九第2题插图的课件、计数器等。
2.学生准备10朵花(模型)、10根小棒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l~9的数,不仅能够正确数出l~9,还能读、写这些数,知道它们的大小和组成。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
2.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识
1.学习数数和认数。
(l)在屏幕上出示第64页上10的主题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数数,并交流自己数的结果。
教师:画面上有多少人(10人),你是怎样数的?
学生:我先数9个小朋友,再数一个老师,一共数出10人。
教师:大家数了9以后再数10,10是9后面的一个数。
提问:画面上一共有多少只鸽子?(10只)
(3)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再数画面上的人数和鸽子的只数,数后交流。
教师:刚才同学们又数了人数和鸽子的只数,结果怎么样?在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我又数了几遍,还是10人和10只鸽子。在数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从什么地方数起,只要是一个挨着一个地数,不重数不漏数,结果总是一样的。
(4)让学生试着两个两个地数,看结果是多少。
(5)让学生观察第64页上的点子图,并数出图上小圆点的个数。
(6)随着学生报结果的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10,并引导学生读这个数。
(7)学生摆学具:在桌面上摆出10朵花。
2.学习10以内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l)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9颗珠子,再拨1颗;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师拨珠子的过程,重点让学生感受拨9颗以后再拨1颗就是10颗的拨珠过程。
(2)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①在屏幕上出示第65页上面的直尺;②让学生在直尺从0开始依次读出直尺上的数;③引导学生对照直尺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9在10的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 10比9大。
(4)引导学生比较9和10的大小。
①学生数出第65页上两幅点子图中小圆点的个数。
②先让学生在9○□和10○□中的方框里填数“10”,然后在○里填“<”、“>”。
③学生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过程和理由,重点说出填写时“想”的过程。
3.学习10的组成。
(l)学生拿出10根小棒,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并边摆边说:10可以分成9和1、8和2……
(2)摆小棒后,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摆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
全班学生齐读上面的10的组成。
(3)引导学生推想10的另外的组成。
教师:看到上面10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请举例说明。
学生:看到一组组成,还可以想到和它有联系的另外一组组成。如看到我马上就想到了。
学生由推想出另外几组组成。
(4)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教师:根据刚才推想10的组成的过程,怎样去记忆10的组成?
学生:学习时主要记住前面五种组成,其余几种组成不必牢牢记住,完全可以由前面几种组成推想出来。
4.学习10的写法。
(1)引导学生观察10的字形,并说一说10的结构:10是由“l”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左边是“l”,右边是“0”,合起来读10。
(2)教师示范,边写边讲解: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l”,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
(3)学生在节上格子里练习写10,教师作指导。
三、巩固练习
1.数数。
(1)数实物(数10根小棒、10个小圆片等)。
(2)抽象数数:从l数到10;从10数到1。
2.完成第65页“做一做”的练习,先让学生根据10的组成连线,然后交流连线的过程和想法。
四、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九第1题,先由学生在数轴上的方框里独立填数,然后交流自己填数时的“想”的过程,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
2.完成第2题。在屏幕上出示卫星发射情景的画面,并由学生模拟发射台指挥员从10数到1发布发射命令。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我国卫星发射时的情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完成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在表格里填10的组成,然后在完整地说一说10的组成。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2. 学生说说自己本课时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教师对全课作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的基础上编排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能说出钟面上的整时时间,还能识别钟面上的整时刚过或不到整时的时间,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可利用的资源。
先编排时、分的教学,然后教学秒。把时和分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感受时间。由于1小时的时间比较长,一节课的时间还不足1小时,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分来体验时。另外,认识钟面上的非整时时刻,需要综合应用时和分的知识。
1. 看看、数数、算算,了解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
第88页例题利用小女孩7时30分上学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看钟表的愿望。提出的三个问题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钟面,首先要理解大格和小格的意思,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就很容易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可以5格5格地数出来,在一年级(下册)教材里曾经有过这样的安排。
认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要能正确、迅速地说出几个大格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如7个大格里有35个小格),这是顺利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几分所需要的能力。2~9个大格里各有多少小格,要联系乘法口诀记忆。10个大格、11个大格里面分别有多少个小格,可以通过45加5、再加5帮助记忆。
2. 初步形成1时、1分的观念。
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教学任务。1时、1分是基本的时间单位,学生认识1时和1分要经历充分的活动与体验。
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都是有关时、分的知识。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在钟面图上用色块显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意思,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知识。形成1时、1分的观念必须体验它们的长短。想想做做编排了许多体验1分的活动,有1分钟脉搏大约跳动的次数、大约做眼保健操的节数、跳绳的下数,还有1分钟能完成口算的题数等。这些活动要在课堂里逐一落实。可由教师掌握1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专心地数数,并通过在括号里填这些数量,反思1分钟能做些什么。这样,他们对1分钟有多长就会有切身感受,这就是1分时间的初步观念。
1小时比较长,在一节课上无法直接体验。为此,教材设计了两条体验1小时的途径: 是利用时、分的进率,从对1分的感受联想60分会有多长,体验1小时有多长;另一条是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一节课的时间加一次课间休息时间,再加上若干分钟正好是1小时来体验。由于学生对一节课和一次课间休息的时间是有感受的,因此能间接地体会1小时有多长。关于时、分间的进率,要通过拨钟让学生发现。教材的安排是拨分针,让分针走60个小格,看时针同时走了几大格。通过分针走60小格(即60分),时针刚好走1大格(1时),推理得到1时=60分。
想想做做第4题说出时针从12走到另一个数的位置上是多少时间,为下面认读钟面时间作铺垫。
3. 认读钟面上的时间。
在学生已能认读钟面上整时时间的基础上,第90页例题教学认读非整时时间。第一个钟面,教学怎样看时间以及怎样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出现8时零5分的钟面,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能看到这个时间是大约8时,是8时刚过。钟面上的一个扇形色块,有助于学生看出分针的位置是从12起走了5小格,钟面上的时间是8时过5分。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时间要说成8时零5分,可以写作8:05。可见,首次认读钟面上的非整时时间是以大约几时为起始,经历几时刚过几时过多少分规范地读、写时间的过程,有意义地接受读、写钟面上时间的方法。
例题中认识第二个钟面上的时间是教学难点。由于时针非常接近4,学生往往误读成4时55分。教学时首先要明白这个时间是快到4时,进而看出4时少5分。然后利用钟面上的扇形色块,帮助学生理解4时少5分也就是3时过55分。这里的55分可以从11个大格是55个小格得出,也可以通过60小格减5小格算得。可见,解决难点要正确辨认钟面上的时间是4时少5分,并把它转化为3时过55分。
想想做做第1、2题都是认读时间的练习,教材作出由易到难的安排。第一个钟面上的分针在12~6的范围内;第二个钟面是分针走过6以后的时间;第三个钟面是分针接近12,且未到12的时间。每个钟面都用扇形色块帮助理解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从而正确认读时间。第四个钟面是分针刚过12的时间,隐含了可以与第三个钟面进行比较的内容。在学生认读钟面时间的时候,要习惯于这样想: 这个时间是几时过了多少分。尤其要把快到几时或几时还不到转化成几时过多少分,这样才能避免认读错误。另外,第1题还练习写出钟面上时间的方法,第2题培养认读各种钟、表面上时间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3、4题把认读钟面时间的练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感受在校的作息时间都是固定的,每天的起床、睡觉时间也应该有规律地合理安排。第4题认读左起第二个钟面的时间可能是难点,不仅由于这个时间是9时不到,而且时针与分针十分靠近。要坚持原有的认读时间的思路和方法。第5、6题变换认读时间的练习形式,通过给钟面画分针和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间,维持学习热情,进一步掌握认读时间的方法。
4. 感受秒,认识秒与分的关系。
在认识时、分之后教学秒,一方面增加有关时间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秒更好地体验分。
第92页例题把认识秒分成三步进行: 首先在跑100米的情境中引出秒,感受计量不到1分的时间需要使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接着结合钟面图介绍秒针,用最长最细等词语形象地描述,使学生很快地认识秒针;最后利用钟面上1小格的扇形色块,理解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想想做做第1~4题都是感受秒的`活动。看着钟面上秒针的走动,每秒拍一下手,通过有节奏地拍手,不但感受1秒是多长,还感受时间就是这样1秒1秒地过去的。用接近60秒的时间从1数到60,是不看钟面上的秒针,默默地体验时间,既能体验1秒的时间,也能体验1分的时间。了解自己做一次深呼吸、跳20下绳、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的时间,以及30秒时间能背几句乘法口诀,也是在活动中感受秒。这些活动要合作进行,在做各项活动的时候,可请同伴帮助计时。另外,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要尽量保持安静,因为体验时间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平稳的心态。
秒与分之间的进率是学生在钟面上发现的。要先调整分针和秒针的位置,使它们都正好指着12,便于看出秒针走60小格的同时,分针走了1小格。电子钟的计时表示了几时几分几秒,在钟面上能看到时间1秒1秒地过去,再次体验了秒。在8时30分59秒以后,钟面时间变成8时31分0秒,让学生思考这个变化,能加强对60秒是1分的理解。
想想做做第5题是全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要联系时、分、秒的观念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如果发生选错单位的现象,也要联系1时、1分、1秒有多长的体验纠正错误。如午睡1分钟、1秒钟够吗?又如25小时、25秒钟各是多长?吃饭需要25小时吗?25秒钟够吗?
本单元不要求进行时、分、秒单位的换算,如3分是多少秒、4时是多少分等。因为学生不具备进行换算的计算能力。想想做做第6题是在感受时间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5分的时间比5秒长,所以5分>5秒;因为1时是60分,所以1时<100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里程表(一)
教学目标:
1.会看里程表,能从里程表中获取数学信息。
2.对照路线图,能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重点:
从里程表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对照路线图,解决求两地之间路程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482-167+456863-(285+578)428+(547-398)
【探究展示】
下图是“北京—西安”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 。
二、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任务。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完成,教师适当点拨。
三、达标训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觉得
这节课哪个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小展示完成。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通过大展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教师抽查。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数,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1
出示口算题,学生先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并选择几题要求说出口算依据。
2、P15.2
分组练习,组织比较。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评讲,归纳计算的.注意点。
3、P15.3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组织评讲。
总结归纳:你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
4、P15.4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二、课堂练习
1、720是6的( )倍,它里面有( )个4。
2、根据4606=784填写算式:76( )+( )=( )
3、从300里连续减去6,减( )次正好是0。
4、如果没有余数的除法中,商除数+余数=128,被除数=( )。
5、最大的一位数除三位数,余数最大是( )。
6、408是4的( )倍。
7、831是3的多少倍?9除927是多少?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5.1~3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第25~26页,例2、例3及练习四的第3~8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教师让学生注意,记录几次,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
板书: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 Sh
2、教学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2)要求沙堆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由于这堆沙堆近似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积和高)
(3)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
(4)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26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7题。
学生先独立判断这三句话是否正确,然后全般核对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8题。
(1)引导学生学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①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③ 求出这堆煤的体积后,应该怎样计算这堆煤的重量?
(2)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6题。
(1)指名学生先后回答下面问题:
①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多少?
② 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③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 Sh
教学目的:
1、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实验操作,巧妙设置探索障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简便计算第39页例4练习十第5-10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有中、小括号的运算,在混合式题运算中能自觉地使用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
教学重点:
混合运算式题中怎样使用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具准备:
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如果有中、小括号的`,要先算(),再算();遇到除法的商除不尽时,一般()。
2、计算:(指名板演,其余座练)
7.4×1.3-4.68÷0.9
[10-(0.2+16.7×0.7)]×0.01
教师针对性评讲,着重让学生说说脱式时哪一步用约等号,哪一步用等号,为什么?
3、口算:说出下列算式根据什么定律,性质进行简算。
7.5-0.26-1.74+2.50.25×13×4
18-2.7-9.332×0.125
3.5×3+3.5×74.5×20-3.5×20
二、新授
1、谈话引入。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板书课题)
2、教学例4。
看一看,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试一试,让学生自己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教师指出;这道题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简便计算,但是式子里有两步可以简便,能简便计算的要尽量使用简便方法。
看课本第39页的例4,提问:虚线框框里的算式表示什么?
3、做一做第39页
指名板演,其余的做在本子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评讲。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应该随时注意,能简算的自觉简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5题
先独立练习,再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有没有简便算法。
2、练习十第7题
这三道题,主要训练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和使用括号。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再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8、9、10题
指名分析题目,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四、课堂(略)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第6题
板书设计: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学用具:
积木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互动意图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
2.板题:高矮
1.判断高矮
2.读题
比较大小、胖瘦宜肯定评价
1.感知人有高有矮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2.布置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3.汇报交流
4.总结方法;
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1.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
2.小组合作
同桌
3.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
鼓励合作活动
组间互评
肯定方法
鼓励求异思维
1.激疑启思
2.培养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
3.培养思维创造性和语言表达力及自信力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1.判断并说明方法
2.判断并说明方法
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1.培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思维说理能力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并改正
鼓励互查
1.培养审题的学习习惯,能自查、互查
2.激趣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那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1.自由活动
反馈
2.合作活动
观察
判断
反馈
鼓励别出心裁
鼓励别出心裁
生评
学生自由活动,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在游戏活动中激趣启思,激发挑战性与创造性。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反馈
学会总结
教学注意事项:
1.学生对实物的比较有许多生活经验。当两名学生上台作比时,学生观察比较的是两个人最明显的特征,高矮、胖瘦,提示又能区分大小、多少、长短等,对这类比较学生并不陌生。因此,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比较的方法。
2.指导学生探究时注意,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合作面先窄后宽;学生对不同方法的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育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的第二课时。“小数大小的比较”包括:①小数位相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②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进一步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是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比较到抽象思维形成比较的掌握过程,即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小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节的重点,其中“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往往仿照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只根据小数位的多少来判断小数的大小,容易出现错误,所以讲清“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
2、使学生掌握“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说教法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
采用直观、启发、讨论、抢答、尝试、练习等多种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我通过本的教学,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看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五个环节进行:①温故互查引入新课;②设问导读学习新知;③自我检测发现问题;④巩固练习总结;⑤课堂检测。
(一)温故互查引入新课
通过2人小组复述回忆整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即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数位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按数位顺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利用3、小明带了14元8角,到自然选商场买一支钢笔,结果发现一支钢笔的价钱是13.50元,那么小明带的钱够吗?引出课题今天开始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板书课题然后设问学生:“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否同整数一样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较呢?学生回答:“是”这时老师有意不表达,留下悬念,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求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进入的学习状态,老师利用这一机会,进行尝试教学。
(二)设问导读学习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60页的例题4的图。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1)教师:到底谁是第一名呢?我们的裁判员会怎么做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汇报:谁跳得最远,谁就是第一名,因此我们只要两个的比较小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2)如何比较3.05米、2.84米、2.93米的大小呢?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学过的整数比大小的方法,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汇报:先看这四个数的整数部分,因为3>2,所以3.05米>2.□□,得出小明跳得最远。
接着看2.84米、2.88米、2.93米这三个小数,客观存在们的整数部分都是2,那我们就看它们的十分位,因为8<9,所以2.8□米<2.9□米,得出小红和小莉没有小军跳得远。
最后再看2.84米,它们俩的整数部分是2,十分位都是8,那我们就看它们的百分位,因4<8,所以2.84米<2.88米,得出小红没有小莉跳得远。
得出结论:小明第一名。小军第二名,小莉第三名,小红第四名。
我采取讨论、尝试、抢答、直观、记发等多种教学法,层层深入地应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类推比较过程。
3、概括总结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并提问:结论最后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此问题告诉学生后面的数位还可发类推下去。
(三)自我检测发现问题
通过自我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讲解。同时让学生明确,比较小数大小与比较整数的大小有什么异同点?
(比较小数大小与比较整数的大小的相同点是,也是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的比较。不同点是:整数比大小,如果位数不同,数位多的就比较大;而小数不能只看小数的位数的多少)
(四)巩固练习总结
教师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几个数的大小的?
(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时,可采用排列的方法,将几个数竖着排下来,注意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这样比较起来较快,又不容易产生错误)
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学生矾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注意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课堂检测
从检测结果看,效果较好,课后还有待于继续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关倍数、分数和比的知识
教师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已知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
(1)乙数是甲数的 ;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1):
(3)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6):(7);
(4)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1):(7)。
教师:通过以上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中数是乙数的几倍。那么乙数就是甲数的几分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把乙数看作1份,那么甲数就是6份,甲乙两数的和就是7份。这样,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6:1。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6:7等等。
弄清这些数量关系,我们就可以在解答应用题时灵活运用。有时用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解答.有时用分数解答;有时用比的关系解答,有时用比例的关系解答。总之,怎样方便就怎样解答。
二、教学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如下),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中有哪些数量,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栽松树和柏树、一共栽了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1倍。松树和柏树各栽了多少棵?
指名学生说数量关系,教师帮助归纳整理:题目中说松树的棵数就是柏树的4倍,那么我们可以把柏树的棵数看作1份.松树的棵数看作4份: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它们之间的分数或者比的关系。由此,我们就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这道应用题。(板书如下)
共120棵
松树 柏树
4份 1份
第一种解法:
教师:我们先用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列方程解答。设柏树栽了X棵。请同学们根据松树的棵数加上柏树的棵数等于总棵数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方程为:4X十X=120)
教师:如果我们设松树栽了X棵:怎么列方程?
学生:那样柏树的棵数就是 X.列出的方程就是
X一 X=120,
第二种解法:
教师: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我们还可以得出.松树的棵数与柏树的棵数的比是4:1。这样.我们还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订正:由于松树的棵数是4份,柏树的棵数是1份,总的棵数就是5份。所以,松树占总棵数的 。柏树占总棵数的 :
120 =96(棵) 120 =24(棵)
第三种解法:
教师:根据松树的棵数与柏树的棵数的比是1:1,或者由松树占总棵数的 ,还可以进一步得出,松树的棵数与总棵数的比是几比几?(答:是4:5。)
那么,根据这个关系,已知总棵树是120棵。能不能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道题?(答:能。)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订正=
设松树栽了x棵,按比例关系列出的方程如下;
2.小结。
教师:通过这道题以上几种不同的解法,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与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关系。应用这些关系,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解答应用题。今后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把思路放得活一些,通过认真分析,弄清数量关系.怎样解答方便就怎样解答。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122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至少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题。做完以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可以把不同方法的算式或方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
(这道题最方便的解法是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
也可以用分数解答。由铜与锡的重量比是5:7,得知合金中铜的重量是锡的 。因此,锡的重量等于350,是490千克。)
2.做教科书第122页做一做的第!题和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方法解答.在集体订正时。看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哪种方法比较方便。然后告诉学生:今后解答应用题时.只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方便的方法解答就可以了。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七的第1一5题。(其中第1题和第2题只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页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学习统计方法。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我们二年级(1)班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大家准备什么节目来庆祝呢?
学生答:唱歌、跳舞……
教师:参加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能说,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也可能说参加跳舞的人数最多……
教师:谁说得对呢?(学生无法回答)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我们班上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多?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少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从而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经历统计过程
1.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教师: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哪些节目?
(学生说,教师板书: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
教师:用什么办法统计参加每个节目的人数呢?
学生1:用画“?”的方法。
学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
学生3:我们班的人数比较多,用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节目,4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2.填表、分析
教师:现在(指黑板)对班上同学参加节目的人数了解清楚了吗?
学生可能会说不太清楚,因为从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还应算出参加每个节目的同学具体有多少人。接下来让学生算一算,并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学生自主填表,然后交流。
教师: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1:我们班上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弹琴的人数最少。
学生2:参加跳舞的同学比参加唱歌的同学少几人?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
教师:对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1:画“正”字能较清楚地收集、整理数据。
学生2:我觉得数据较多时更简便些。
教师:对,在统计过程中,画“正”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后会经常用到。
三、尝试运用,深化对统计的理解
教师:刚才我们统计了班上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节目的人数,大家表现得真棒!现在,森林里的兔妈妈想了解它的孩子们谁采集的蘑菇的朵数最多,同学们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例3的信息)
教师:要知道它们1天分别采了多少应怎么办?
学生:把上午采的和下午采的蘑菇数加起来。
教师:好!你们根据图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采了多少朵蘑菇。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学生填完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着重强调统计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
四、独立运用,发展统计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122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做后交流。
五、反思小结,自我评价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9-16
小学数学教案反思02-18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07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07-08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8-26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27
小学数学教案【热】01-17
小学数学教案【荐】01-19
小学数学教案【精】01-20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