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12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初读和研读,掌握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修辞手法,并且能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篇爬山虎的学习,一方面建立起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建立起对身边大自然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三、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玩猜一猜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啊?
生:想......
师:好,那大家可都看仔细了啊,老师手上有一些图片,同学们来猜猜这是什么?(教师模拟第一张图片)大家看看这个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呀?我们来看看那个同学平时最善于观察了。
(这时学生思考,纷纷举手想要回答)
就这样通过小猫脚图片、小鸭子脚图片、小狗图片和爬山虎脚的图片,引出脚这个话题。
师:同学们,其实不光是我们的动物有脚,我们的植物也有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脚,看看它怎么走路的,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拉朗读,勾画出不会、不懂得字词,同座之间通过查字典的方式相互帮助学习。
2、再度课文,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先自己勾画出爬山虎脚的描写句子,然后四人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得出爬山虎的特点?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如何爬的这四个方面去寻找)。
3、深入研读课文
整体阅读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例如: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要这么仔细的'描写爬山虎啊?)感知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以及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在这过程中,通过分析句子来介绍文中所用到的一些新的修辞手法。
(三)你说我演,加深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通过一个游戏来加深学生对课文描述的爬山虎的脚的爬行方式的理解。
游戏一:一个同学说爬山虎的脚样子以及运动方式,一个同学根据同学的叙述一步一步的做出相应的动作。
游戏二:贴纸游戏,在黑板上展现课堂开始的图片,让学生把对应的图片上脚的特点贴在对应的图片中来。
(四)巩固提高
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回忆字词。
从第一小组的同学开始:
师:爬山虎爬呀爬,爬到…同学
生:我是爬山虎,这个是我的脚,它读….,它可以这样来造句,我身边有这样的….植物,它的脚是这样的…..。
通过爬山虎脚移动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起来分享自己这篇课文学习到的字词和修辞手法以及身边的其他相似的有脚植物。
(五)小结和作业
1、课堂小结采用发散式+收束式,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呀?
生:《爬山虎的脚》
师:那有那个善于总结的同学能告诉老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那些新本事呢?
生:我学到新的生字和新的修辞手法
师:这个同学非常棒,还有哪位同学能起来和大家分享吗?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了我们的一个新朋友-爬山虎,一起了解了植物爬山虎的脚,知道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它是如何的爬,在这之中呢,我们也学到了新的生字宝宝和新的修辞手法。最后,让我们再次的自由朗读课文,去再一次感受爬山虎的神奇运动脚步吧!
2、同学们下去后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有哪些植物是有脚的,用今天新学到的修辞手法来描述出来,明天上课的时候我们一起来分享,看看哪位同学观察最仔细,描述的最生动。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2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3
【教学目标】
1、会认“均、柄”等5个生字,会写“操、占”等13个字。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词。(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资料导入。
教师口述: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奇妙无穷!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或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
大家初步了解了爬山虎,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细致的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板书《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图片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二、相关资料介绍
作者简介:
叶圣陶,名绍钧。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稻草人》《小青石》《记金华的双龙洞》等。
爬山虎简介:
爬山虎:一种攀爬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属葡萄科。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卷须前端有吸盘。夏季开花,花蕊小,黄绿色。产于我国各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有。茎和根可以入药。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均匀叶柄蜗牛弯曲操场嫩红重叠空隙茎上瞧不起牢固
(重点指导生字:均: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yún”;柄:不要读成一声,应读“bǐnɡ”;蜗:不能读成“guō”,应读“wō”;萎:不要读成一声,应读“wěi”。)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曲(qūqǔ)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②读一读:他用弯曲(qū)的乐器,吹出了优美的乐曲(qǔ)。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均匀结实;坚固。
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
牢固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虎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操、隙、均、柄、瞧”,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茎、萎、叠”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叠、占”是上下均匀。“固”,全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嫩”,左中右结构,左右匀称。)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叠、萎”和左右结构的字“瞧”,学生练写。
“叠”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又”比下面的“又”要大一些,中间的宝盖要宽一些;
“萎”是上下结构的字,下面的“女”一横要长一些;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占三分之一。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2)梳理课文思路。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练填空:课文先写了(爬山虎长得很茂盛),接着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然后重点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墙),最后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5。自主探究,理解第1、2自然段?。
(1)读第1、2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嫩红到嫩绿,一顺儿,铺得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
(2)思考: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爬山虎长得茂盛和它叶子的美丽这两个特点?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特殊位置“墙”。爬山虎是爬墙成片生长的,那么它是怎样爬墙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
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教学,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质疑。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认识“虎”字:(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一个生字,这个字念hǔ,用手指跟老师一起在空中写这个字,一边写一边说笔画的名称。
3、对课题表示质疑: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
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步骤自学。
(1)、(出示本课生字组的词)初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下面的词语:爬山虎、占地、铺上、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引人注目、茎、蛟龙,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
(3)、想想课文每一段讲了什么?
(4)、结合每一段的段意,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内互检。教师出示检查要求:请同学们按照以下的步骤在小组内互检,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对又快。检查完请坐好,在心里记一记黑板上的词。
(1)、组长出示卡片,叫组员认读,每个组员读一个词,大家给他正音。
(2)、每人读一句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一起说说段意。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小黑板词语: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自学情况,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读一个词,其他学生跟读。我们要注意下面的字(一边讲一边用红笔标出关键字。):“均匀“是前鼻音,重叠的重念“chóng”,是多音字还念重量的重,叠字的下面是“且”,茎字的第四笔是横折撇。
(2)、检查读文:下面老师分别找几个同学读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大家
2、认真听,听听他们有没有读得不准确的词语,再想一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读文,正音,说段意。教师简单地书写段意。(攀援生长,叶的特点,脚的特点,怎样爬,脚的特点。)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板书的每一自然段的段意,把每一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主要内容,你能用“课文先介绍了?然后介绍了?最后介绍了?”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具体地描写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细致地学习课文。
四、提出问题
1、出示大问题教师大声读: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爬山虎叶和脚的句子,体会叶和脚有什么特点;用“﹏”划出描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体会爬的过程;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再用“?”标出你弄不懂的问题。先独立解决,再在小组里交流你没弄懂的问题。注意,是交流你没弄懂的问题,如果你已经弄懂了的,就不要在组内交流了。
2、学生独自读文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3、学生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参加,帮助解决部分问题。
5、学生提出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预设:1)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朝下?2)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的?3)、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细丝怎么一弯曲了,就能使紧贴在墙上呢?4)、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五、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师:好,同学们的问题很有深度。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叶的特点,(板书:叶)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画的是哪一段的哪一句,写出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叶的特点:
1、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我画的是第二段第一句“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这是叶的颜色特点。(板书嫩红嫩绿,)
师导语:是的,作者是抓住颜色由嫩红到嫩绿的特点来写的'。还有别的特点吗?
(2)、我画的是第二段第二句和第三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这是说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绿得新鲜、叶尖朝下、铺得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板书新鲜、朝下、均匀、无叠、无隙)
师导语:(指着板书,是的,爬山虎的叶子不仅緑得新鲜,而且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像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画。当微风吹来,满墙的叶子更是美丽,谁来告诉我们?
一生回答:是第二段的第四句“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板书波纹好看)引导: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觉得这一句写得怎么样?
学生出这一句写法上的好处。
教师点拨:漾、波纹是说水的,在这里来形容叶子被风吹得颤动时美丽的样子,很形象,很生动。(板书形象、生动)
师点拨:同学们,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怎么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学生试着回答)对了,是因为他细心地观察了,正因为细心观察了,才知道叶的颜色和样子。板书(细心观察)
2、感情朗读,背诵。
(1)出示图片问:看着这么可爱的绿叶,你感觉怎样?(学生汇报感觉,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心情。)
(2)、叶圣陶先生这么准确生动的描写,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试着背一背第二段吧。(学生背诵)指生看黑板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二段,我们来试着背诵第二段,不会背的可以看书读。
3、回忆大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大问题。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4、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上节课圈画的有关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品词析句,解决问题。
(一)、学习脚的特点。
师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1)、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
5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三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具体)
3、指导朗读背诵。
(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学生说感觉怎么样。)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请学生再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2)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3)学生说,老师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师指板书点拨: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5、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6、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
8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提出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________。我的叶子的特点是________。我的脚的特点是________。我爬的时候,脚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为了节省时间,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嫩红—嫩绿新鲜准确
生动
朝下均匀无叠无隙具体
波纹好看
脚茎上叶柄反面按顺序
细丝
嫩红
爬巴、弯、拉、紧贴、爬仔细观察,连续观察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重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导入方式:设问导入。
教师口述:爬山虎不是动物,可它有脚,而且会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爬山虎会爬的秘密(板书《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用问句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轻声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墙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观察叶子的时候,作者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预设: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2、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①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②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朗读指导: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这句话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怎样的美?(动态美)
有没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呢?
预设:“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4、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预设:茎上。
5、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课文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
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很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6、作者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等方面。
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板书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过渡:来,我们一边跟着画面一边读这段话。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7、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这样”是指什么?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
“这样”是指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表示爬山虎爬墙过程的词语有:触、变、巴、拉、贴,这些动词准确、清楚地描述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一脚一脚”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一脚一脚”更加贴切说明爬的动作。
想看到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课件出示爬山虎生长的视频】
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8、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说明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很牢固。爬山虎的脚具有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四、引导发现,总结课文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学完这一课,你知道如何进行观察了吗?
(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4)连续观察。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课堂小结
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学习叶了圣陶爷爷是怎样细致观察事物的。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学着去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
五、当堂检测(选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要注意连续观察。)
【设计意图: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六、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有关植物。
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叶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脚爬触、变成、巴住、拉、贴(牢固)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讲之前,我要求学生收集爬山虎的资料。学生对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了感性认识。
2、在教学中我把课堂和自主权还给学生,把读书和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坏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小练笔,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找准时机恰当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不足之处:
对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细致观察还不到位,需要引导学生们也要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6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
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7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
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
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
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打开书本,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3—5句)
2、指读这三句话,思考: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
3、交流位置:
A、看实物
B、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
C、多媒体显示
样子:
A、看课件
B、是什么样子的?(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C、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蜗牛的触角见过吗?有什么特点?(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的。(投影显示)
颜色:嫩红色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
5、看着图,跟老师说。
按课文顺序说说看。
6、同桌独立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指名说,齐说。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指读)
点拨:“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因为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别留心观察,原来是有脚的,说明作者正是因为如此
注意观察,才能把脚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的`,那么爬山虎又是如何靠着它的脚往上爬的呢?
(板书:爬墙)
1、默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第一、二句)
2、指读第1、2句,其余同学圈出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几个动作的词。
(板书:触、巴、拉、贴)
3、看爬山虎往上爬的动画。
师讲解(为什么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更紧了。)
原来爬山虎是这样爬的,一起有感情地读1、2句话。
4、自己练说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的过程。
指名说
齐说
5、如果仔细看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会想到什么呢?(蛟龙的爪子)为什么?(看实物,颜色、有力、脚在墙上的样子)
6、课件演示
7、填空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过渡:第四自然段通过一些恰当的动词和丰富的联想,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那么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1、指读,思考: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变化。)
(板书:变化萎了牢固)
2、分读
想想这两种情况下爬山虎的脚有哪两种不同的变化?
3、怎样相当牢固?(齐读)
4、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可以说明什么?(说明墙对爬山虎的作用多么重要,同时也照应了开头,回答爬山虎顺着墙往上爬的原因。)
5、齐读
五、总结全文。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学生交流,后齐读。
2、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那么课后,我们就学习课文的写法来写片段。
3、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叶圣陶爷爷无论写叶子,还是写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8
教学目标
1.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养成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 学习生字、词语,积累佳句佳作。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我们曾经一同欣赏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奇景,探索过全球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今天,我带领大家更仔细地观察一种植物──爬山虎。请大家听一下课题。
一、观察实物
1. 你们看到了什么?
2. 它有什么特点?
3. 你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下它的特征吗?
4. 叶圣陶爷爷在作品中描绘的爬山虎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请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 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哪些地方写得美?你最喜欢哪句话?
6. 请感受一下风吹过爬山虎叶子的美。做出拂过、簌簌响动的动作,请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要感受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 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尝试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或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深刻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 作者为什么如此生动地描绘叶子呢?(认真观察)因此,我们需要学习作者细致、有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充满活力地覆盖着墙壁,与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那么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呢?
二、观察爬山虎的“脚”
a. 脚的形态;
b. 脚的形状;
c. 脚的颜色。
1. 谁能告诉老师你的观察结果?
2. 请寻找描述脚的句子并朗读。
3. 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4. 根据个人的观察和学习,在白纸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看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评选最佳作品)
5.哪个词表明了作者的认真观察?
通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具体描述,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细心和认真的观察者。如果想找到答案,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四自然段来了解爬山虎的独特爬行方式。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三、按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分组学习,看看哪些同学更认真,学得更快。(由老师进行观察)
A、找出描述爬山虎爬行的句子;
B、找出爬行动作动词;
C、向同学演示如何爬行。
1.学生如何告诉老师他们所学的?(自由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给予充分的表扬)
2.哪个小组的同学可以向其他同学展示如何爬行?
你同意他们的爬行方法吗?(抽签选择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
3.你想知道如何爬行吗?观看屏幕展示并根据显示说明如何爬行。
4.你知道答案了吗?谁说得对?(通过长腿,贴着墙壁,再伸出另一只腿来爬行,在不断地向上爬升的同时,也在墙壁上左右跳跃)作者叶圣陶爷爷说:“就像是一只脚一只脚地向上攀爬”
5.爬山虎只向上爬行吗?你是如何知道的?
爬山虎通常不仅仅向上爬行,还可以向左、右等各个方向爬行,可以爬满整个墙壁,这是叶圣陶爷爷在第二段中所描述的.:“当风吹起时,一堵墙的叶子会漾起波纹,看上去非常漂亮。”做到这点的孩子通常是非常聪明的,因为他们可以运用前后联系的方法来学习。
如果爬山虎的脚部不与墙壁紧密接触,它将无法攀爬墙壁。如果它的脚部能够与墙壁紧密接触,那么它的脚部和墙壁之间就会产生非常密切的关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通过学习这一段,你学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没有紧贴在墙上的脚是无法爬行的,但与墙壁紧密接触的脚则会滞留在那里。)
2.文章的哪一段也表达了这种关系(紧密接触)?(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彼此呼应的方法,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由男生和女生分别阅读)
五、扩展思考。
1.学过这个课程,你学到了什么?
2.你想向叶圣陶爷爷学什么?(要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3.你还能想到哪些植物与爬山虎相似?(例如葡萄、冬瓜、牵牛花),并描述它们的特点吗?(学生发表意见)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认识12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生词。
2、朗读课文,背诵第2至第4自然段。
过程、方法
用读读画画说说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说明白的.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准备爬山虎图片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条件 激发兴趣师:
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爬山虎实物,进行观察,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你对爬山虎了解多少?可以给大家深入介绍一下。(教师指出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爬山虎的脚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愿意站起来朗读吗?用比一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站起来分段朗读课文。
3、还想读吗?这次我们拿起笔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试着自己概括一下写在旁边。
4、交流:谁来告诉大家,通过默读课文,你又了解了哪些内容?板书:叶子脚的位置、样子怎样爬触墙生存
(二)细读感悟
1、同学们通过默读课文,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不想去看看那些可爱的爬山虎?来我们一起欣赏。(放录像)。
2、喜欢爬山虎吗?你最喜欢它的什么?
3、下面我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深入学习,看谁收获最大。(学生分组活动,喜欢相同部分的在一起学习)
(1)喜欢爬山虎的叶子的同学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叶子的美展示出来。
(2)想研究爬山虎的脚的同学可以画一画的学习方法。
(3)想研究爬山虎会爬墙的秘密的同学可以采用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的`学习方法。
4、刚才,同学们学习很投入,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吗?
(1)当学生交流叶子部分时:
a、请他给同学们读一遍。(课件出示叶子画面)学生评价。
b、交流: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
c、指导朗读:爬山虎的叶子绿得如此新鲜,排列如此均匀,不仅静止的时候很美,动起来就更美了。请看(课件演示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这段?指名读。评价。
(2)哪位同学画出了爬山虎的脚?愿意展示一下吗?
a、一生展示自己的画。
b、请同学们读一遍第三自然段,对照课文的描写评一评他画得怎么样。
c、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展示自己的画?能指着图给大家介绍介绍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的吗?
(3)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呢?谁来为大家揭开这个秘密?
a、一生读第四自然段
b、哪位同学能够一边介绍一边用手代替爬山虎的脚表演一下?
c、自读第四自然段,用笔全圈出作者用了哪几个表示动作的词?
d、边读课文,边用手在桌子上做做这几个动作,体会体会。
(三)学生质疑课件演示爬山虎的脚是怎能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交流收获,课堂评价: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会让你有无穷无尽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善于观察的孩子。
1、积累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段.
2、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巩固练习
1、自学生字词。
2、指导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教学反思
1、本课教学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学习的特点,如读读、画画、说说、写写等。拓展练习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写一写。
2、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否则会流于形式,学无所获。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11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课文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具体明确的语言写出内容。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流利朗读课文,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归纳课文叙述顺序,获取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第三、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通过本文,学生能了解如何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出好的文章。
【教学难点】
介绍爬山虎如何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⑴ 上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从中了解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在种植丝瓜和葡萄时需要搭架,否则它们就无法向上生长。然而,爬山虎是一种软软的藤,却能够不依靠架子,爬上墙、爬上屋顶、爬上岩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有脚。)有多少同学看到过真正的爬山虎?你们通常看到的是爬山虎的什么部分呢?(叶子)那么,你们注意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将自己和作者进行对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质疑课题:
当我们读一篇新的文章时,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可能会关注哪些方面,比如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如何爬以及脚的变化。那么在叶圣陶爷爷描述爬山虎的时候,他关注了哪些方面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通过质疑课题,我们不仅能够激发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线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⑴ 圈出生字和新词。
⑵ 每个自然段都讲述了什么关于爬山虎的知识?
2、检查交流:
⑴ 请一位同学当小老师,领读下列单词:嫩绿、舒服、堆积、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⑵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都讲述了什么关于爬山虎的知识吗?
第一自然段描述爬山虎生长茂盛。第二自然段描述爬山虎叶子美丽。第三自然段描述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和形状。第四自然段描述爬山虎如何爬。第五自然段描述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和二自然段
1、阅读第一自然段,你感受到“满是”和“一大片”传递了什么信息?
爬山虎茂盛生长,并且能够攀爬。
2、欣赏爬山虎攀爬到岩石、屋顶甚至墙上的图片,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描述的内容。
四、布置作业,注重语言积累
1、抄写生字和新词。
2、背诵课文第三和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深入探究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麻烦谁能告诉我们,课文中讲述了哪些关于爬山虎的知识。
(叶子的美丽、脚的样子、爬山虎的攀爬方式以及脚的变化。)
二、自主阅读,交流总结
1、爬山虎的美
选择对爬山虎叶子的描述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可能会对爬山虎的美感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叶子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它们既有动态的美感,也有静态的美感。在描述叶子颜色的变化时,叶圣陶爷爷也描绘了一种美感。通过阅读和绘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种美感。与同伴交流,探讨你对爬山虎美感的理解,一起学习和探索。
(通过自主阅读,激发学生自我探究和思考的习惯,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
2、汇报交流
1) 交流话题一:叶子的美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在第二自然段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叶子的动态美感,通过风拂过叶子的描写,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同时,叶子的静态美感也通过墙上排列整齐、绿得新鲜的描写展现出来。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可以更好地理解叶子的美感。读完之后,你是否能够感受到这种美感呢?
(通过交流话题,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知识。)
2)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与叶子的美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通过对爬山虎脚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十分细致的观察力。通过观察图片,你是否能够说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呢?课文中将脚的形状比作蜗牛的触角,这样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观察力。通过交流,我们可以一起探讨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通过图文结合,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3) 交流话题三:爬山虎的动作
在第四自然段,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爬山虎的爬行过程。通过“触、巴、拉、贴”四个动词,可以感受到爬山虎的姿态和动作。通过观察演示,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同时,作者将“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也体现了作者对文字语言的运用和思考。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不同说法的差别和优劣。
(通过体验、观察和探讨,让学生在交流中锻炼思考和创新能力,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把自然现象与人文熏陶融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展现,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以下是对《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的总结与拓展:
一、文章概述
本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包括它的位置、形状、颜色以及爬行方式等方面,并通过对触着墙和未触着墙的情况进行比较,强调了爬山虎的脚的牢固性和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
此外,作者还在文章中提及了爬山虎的叶子,认为人们更注重的是爬山虎的叶子,而非它的脚。
最后,文章引导读者总结了作者观察爬山虎的具体方法,包括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观察以及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等方面,同时拓展到其他植物,并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文章收获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的脚具有牢固和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感受到了在自然现象中渗透的人文熏陶。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观察植物的方法,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和发现美。
三、总结写法
作者在本文中除了介绍爬山虎的脚,还涉及到了爬山虎的叶子,这是因为人们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观,而非某一局部的特点。观察植物要细致,抓住特点,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这是学习本文的重要启示。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我们可以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去观察其他植物,并尝试将其具体描述出来,练习写作能力。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关于植物和作者叶圣陶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稳固 VS 弛缓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两株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并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长特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大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新课教学()分钟
二、研读第2自然段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教师板书:位置颜色样子)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叶子生长的位置:____________。
b、刚长出来的叶子的颜色:____________。
c、长大了叶子的颜色:____________。
d、叶子的样子:____________。
(教师板书:墙上嫩红嫩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空隙)
3、指导朗读:读出美感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
三、研读第3、4、5自然段,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继续默读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
2、汇报交流。
师:首先我们一起交流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1)结合插图,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
a、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如果你也学着叶圣陶爷爷此时也在观察爬山虎的脚,你发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b: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师板书:茎上如新叶细丝像触角)
c:过渡:来,我们边跟着画面边读这段话,同学们读横线上的句子。
d:出示画面:指导朗读这个句子,加深体会。(老师引读)
小结: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很独特之处。你们知道爬山虎更独特之处是什么吗?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a:问: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b:“这样”是指什么?学生复述自己画的句子。再联系前文学过的`第2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读……
c:想看到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情景吗?(请你睁大眼睛来看)
d: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动作的词句。(教师板书:触、变成、巴住、拉、贴)
小结:原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断向上的攀爬劲呀!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感受爬山虎脚的美。
生齐读。
指导朗读:注意动词稍微读重点。
在这里,叶圣陶爷爷还教给了我们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较。
师:老师上课前在校园的东墙边采集了两根爬山虎,你来说说从它们的颜色去观察可以推断什么?老师这里有道作业练习,需要大家去探索。小组结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自由讨论。
(3)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小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让我们到校园的东墙边,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叶圣陶爷爷写的那样,也学着叶圣陶爷爷一样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好吗?
四、联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叶圣陶爷爷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2、总结。罗丹也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发现。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优美的词句。
2、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爬植物(如:葡萄、牵牛花等),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会运用抓住事物特征,把意思写清楚的写作方法。
板书内容
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08-27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通用7篇)05-06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3-26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5-04
爬山虎的脚四年级作文10-19
爬山虎脚的自述作文03-08
从《爬山虎的脚》看写作方法10-15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精选15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