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优秀教案
《朱德的扁担》表面看来是写扁担,其实是通过叙述与扁担有关的感人故事,来赞颂朱德总司令不畏艰险、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朱德的扁担》优秀教案,欢迎阅读。
《朱德的扁担》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感受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出山路的艰险,挑粮的艰难,读出朱德和战士间的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朱德记”三个字,引导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创设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和形势,明白挑粮的原因。
(课前知识储备:以“朱德是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读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认识扁担特点。
1、读课题:第13课朱德的扁担
2、观察扁担图,指导观察。
朱德的扁担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你们想亲眼去看看吗?
正巧啊,在2个月前,老师去了一趟井冈山,在军事博物馆里亲眼看到了这根朱德的扁担,我特意拍下了一张照片,现在带来给大家看一看,高兴吗?
好,仔细看!这就是朱德的扁担。瞧,扁担上写了三个字:生:(“朱德记”),
看了这三个字,我们就知道了这根扁担是谁的?朱德的。(点红)。来,把课题再读一遍。
3、朱德用这样的扁担干什么呢?板书:挑粮
同学们,我们知道朱德同志可是十大元帅之首,是开国元勋,也是国家领导。他怎么会用这样的扁担去挑粮呢?
二、学习第一节,了解挑粮背景。
1、师描述背景,相机读词。
告诉大家,那还是70多年前的事。那是在1927年,毛泽东同志带着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了一个地方(井冈山)(读词),井冈山就在江西,这地方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板画山),一座座高山连绵起伏,山连着山,山叠着山。山势非常险要,一般的人是很难走到山里去的。他们在这里竖立了一面红旗,板画“红旗”,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叫“井冈山根据地”。第二年,就是1928年,我们的朱德同志带领队伍也来到井冈山,(板画“红旗”)这两支队伍汇合在了一起,(把两面红旗合在一起,板画一面大红旗),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井冈山
“会师”,会师,多开心啊!队伍壮大了,力量变大了,你们为他们高兴吗?来,让我们高兴地读一读。(“会师”)不久就成立了
“红军”,朱德就是红军的总司令。
课文第一节就告诉了我们这些情况,想来读一读吗?快打开书吧,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胜利会师的高兴!齐读
三、学习第2节,明白挑粮原因。
1、理解“围攻”“坚守”“足够的粮食”。
同学们,我有个疑问,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他们想干什么呀?(想攻打我们)。书上有个词叫
“围攻”,读词,敌人想怎样攻打我们红军?理解“围攻”
敌人可狡猾了,他们仗着人多,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板画……)封锁了各个路口,把红军团团围住,红军需要的粮食、生活用品没办法运进山里,红军也很难出山,
敌人就是想把红军战士饿死、冻死、困死。这就是(读词“围攻”。)
“围攻”一是围,二是攻,除了把我军围困在山里,还找机会攻打,他们先后调动了10万兵力三次攻打我们红军。敌人是那么气势汹汹,再读
围攻
敌人想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读词)“坚守”,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一定要守住根据地。这就叫(读词)“坚守”。
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首先要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所以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足够的粮食
(词卡)多少粮食?红军有四五千人,要供这么多人吃上一年、两年的。那要多少粮食啊!读词
足够的粮食为了对付敌人的长期围攻,红军必须储备(读词)足够的粮食
当时,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读词)(茅坪)那是在井冈山北面的一个很远的地方,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挑粮,那是为了避开敌人。
2、读句明白挑粮原因
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朱德同志要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
出示: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自读,思考。反馈,讨论。读句。
四、图文结合,品读“挑粮”艰辛
1、过渡: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大家是怎样争着去挑粮的呢?师说:(年轻力壮的战士说:“我去,我有的是力气。”经验丰富的老战士说:“还是我去,我熟悉地形,遇上敌人我能应付”。)
朱德同志会说什么?指生说(我是军长,应该带领大家一起去。)
是呀,每次挑粮,大家都这样争先恐后抢着去,大家挑粮的热情是多么高涨!
2、品读“挑粮”艰辛
1、(出示挑粮图)看,他们挑着粮食向我们走来了。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朱德同志。
(1)谁来说说他的穿着打扮?他头上戴着……脖子上搭着……手臂上挽着……脚上穿着……
看来,他和战士们穿戴得没什么两样!都是那么艰苦朴素。
(2)再看他箩筐里装的'粮食……(出示词组“满满的一担粮食”)从“满满”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我想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我觉得朱德同志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
我想,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同志的肩膀都压红了。
我想,朱德同志可能是硬坚持住的,他真了不起。)
(3)挑着这么满满的一担粮食,走在那么长,那么难走的路上,他为什么还笑得这么灿烂?(想到战士们有粮食吃了……有了粮食,就能吃饱……吃饱了肚子,就有了……有了力气,就可以坚守……)
(4)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穿草鞋、戴斗笠,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一起和敌人作战,这就叫“同甘gan共苦”。
2、书上是这样写的(出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
谁来读?尽管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朱德仍旧走得那么带劲!谁再来读。
点:朱德同志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很忙,休息时间很少。可他也跟战士们一样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多了不起!齐读。
3、朱德同志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他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啊?
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指名读。
“五六十里”
五六十里相当于从璜土走到江阴城这么远的路程,汽车要开一小时呢,靠两只脚要走上一整天呢。你们说,他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啊?(路途遥远)
路途遥远,谁来读好这个词?五六十里
评:路好远呢?五六十里,谁也会读?路真远那!要步行一整天,再读慢些,就显得更远了。来,一起读。
五六十里的路是怎样的路啊?山高路陡,十分难走。
“山高路陡”追问:什么是“山高路陡”?引导学生看板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有一千三百多米呢。山不仅高,而且陡,路高高低低,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石头,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跟我们走的平整的水泥路是根本无法相比。
点:再想想,这儿的陡,除了不平之外,还有什么意思?(老师做了个手势:坡度大,直上直下。)
是呀,这就是“山高路陡”,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陡?指2名说,男生读。
“翻山越岭”
正因为山高路陡,所以大家挑粮时要“翻山越岭”。(看板图手势演示)读词。同学们,如果我们空着手要翻过那么高的山,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呀,谁读出这番艰难?现在肩上挑着粮食,要翻山越岭,多么艰难啊。谁再来读,读出这番艰辛。
4、想象“挑粮”艰辛,读好句子
同学们,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这样的山,走这样的路。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呀?
脚上的草鞋走了一段路就磨破了,脚趾头踩在坚硬的石头上,踩在尖尖的石子上,会怎样啊?磨出血泡,划出血口子。
如果碰上下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谁来说?(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这是多么艰难的挑粮啊!)
5、朗读背诵句子
一读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出当时挑粮的种种艰难吧!
二读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次挑粮,大家都要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多么辛苦呀!请再来感受一下。
三背挑着这么满满的一担粮食,走在那么长,那么难走的路上,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乐呵呵的,什么困难都不怕,笑着面对困难,让我们想着那挑粮的情景,一起记住这句话。(图,文字隐去)
五、研读战士们的“想、劝、藏”。
1、看到朱德同志这样挑粮,战士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节。
2、讨论: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这样挑粮,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想:(出示“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
(1)“那么忙”,有多忙?
当时,朱德是一位军长,请你猜一猜,他白天要挑粮,晚上要忙些什么呢?(看军事地图、思考怎样跟敌人作战、指挥战斗……)
图片出示,稍作介绍。
说得真好,瞧:朱德同志正在灯下写作战计划,与大家开会讨论问题。
读词:工作那么忙
谁来读出朱德同志忙这忙那的情景。评:那么忙,“那么”这么一读,我们真的感受到了朱德同志工作的繁忙。忙,读得多响亮,我们听出了朱德同志的忙碌。
(2)是啊,作为军长,朱德比普通的战士更辛苦,他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
但尽管那么忙,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看板图手势演示)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要是碰上刮风下雨,走一步,滑两步。尽管如此,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我们被敌人围攻,(看板图手势演示)随时可能遇到敌人偷袭,挑粮还有危险呢!尽管如此,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3)朱德这样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真是“不畏艰险”。
(4)朱德工作这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同学们,如果朱德同志累坏了,会怎么样?(就没有人来指挥战斗,就难以取得革命的胜利。)所以,战士们十分担心,十分着急。谁来读一读?累坏了怎么办?
指名读,评:怎么办?读出了战士们的担心。请你再来读给大家听。
齐读词战士们多么担心,多么着急!我们一起读。
(5)齐读句子
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晚上忙到深夜,白天还要跟大家一块儿挑粮,是多么担心啊!你能通过朗读把战士们这番担心告诉大家吗?先请你们自己试一试。
指名读,读得真棒,我分明感到你就是一位担心朱德同志的战士。
齐读:同学们,我从你们的表情、眼神中也感受到了那份对朱德同志的担心、着急。来,我们一起读,把这份担心、着急告诉大家。
3、战士们是这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说,板书:劝藏
词卡:越发敬爱敬爱?尊敬、热爱越发?更加
为什么战士们会越发尊敬、热爱朱德同志?再读第三节。
交流:为什么战士们会越发尊敬、热爱朱德同志?(点,原来看到朱德同志跟大家一道挑粮,战士们非常敬爱他,后来,大家劝他不要挑,他不肯。藏了他的扁担,原以为他不挑了,不料,他连夜赶做了扁担,还在上面写上名字,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所以大家越发敬爱他了。)板书:赶做
写名
4、三次回读重点句。
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了,战士们为什么会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你瞧,战士们劝说朱德同志不要去挑粮了,可是,他还是出现在山路上,当一个同志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他却连夜赶做了一根,第二天,朱德同志又出现在挑粮的队伍了,尽管路途遥远,山高路陡,肩上是满满的一担粮食,但是,朱德同志依然笑容灿烂,挑粮的劲头多大啊。
就这样,在朱德同志的带领下,一批又一批的战士下山挑粮,一担又一担的粮食挑上了井冈山,红军储备了足够的粮食,最后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守住了井冈山根据地。
六、总结全文,再明题目
读到这儿,相信同学们都明白了这根扁担的特别。过了这么多年,当我们看到这根珍藏在军事博物馆的扁担,你想到了什么?(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感人故事,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翻山越岭挑粮的感人画面)看着这根扁担,我们不由会想到朱德这一伟大的领导。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根特别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永远记住这个伟人的名字“朱德”。
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填空题。
学习生字。
这两个生字你还认识吗?“攻、守”是一对反义词。你能给他们找朋友吗?
(进攻、攻打、攻击、反攻;防守、守住、看守)
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攻”字左窄右宽,“守”字上窄下宽。)
(3)请认真描红,找准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在作业本上认真临摹。
《朱德的扁担》优秀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朱德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2、引导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朱德的资料或故事、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熟读课文,了解两军会师的背景,学习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
二、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二自然段
1、了解战士们挑粮的原因
过渡:当时井冈山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出示朱德挑粮图)师述:(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朱德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挑粮的呢?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第二自
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交流
a因为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b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点红:足够的粮食)师问:足够的粮食是指生:很多很多的粮食。师补充:对了,必须要有充足的粮食。
3)齐读这两句话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2、品味艰辛
过渡:战士们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食,茅坪是井冈山北面一个很远的地方,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挑粮,是为了避开敌人。从井冈山到茅坪的这段路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山图)师述:请小朋友们来看图,井冈山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主要山峰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山高林密,地势险峻。一般的人是很难走上去的。可以想象战士们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容易吗?(生:不容易)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不容易?
a生:我从“五六十里”体会到不容易。(点红:五六十里)
师:“五六十里”有多远,你们知道吗?(师:不知道,老师告诉你们相当于从江都到扬州一来一回,他们挑粮要用一整天的时间,一般天蒙蒙亮就下山,一直要挑到天黑,可以说是路途遥远。)
b生:我从“山高路陡”体会到不容易。(点红:山高路陡)
师:什么是“山高路陡”?(生:山很高,路很陡,直上直下,还很窄,非常难走。)
3)指导朗读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自己试一试。
a生自由练读b指名读(读出挑粮的艰辛)c齐读
4)师引读:挑粮虽然路途遥远,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生齐读:大家都争着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
1、(出示朱德图)师:你们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你看到的朱德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2、指名说(头上脖子上挽着袖子)
3、师:书上是怎么描写的?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去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4、指名说
(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1)体会“满满”
a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再请一个小朋友读,老师听出来了,你强调了“满满”这个词,你从“满满”当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粮食多。粮食重。朱德力气大。挑得很吃力。
b师:女生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好这个词。(女生齐读)
2)想象遇到的困难
a师:朱德同志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挑着这么重的粮食走这么远的路,而且山高路陡,想象一下他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生:a扁担压在肩上时间长了,会发麻、会磨破皮,会流血。
b被碎石一绊很容易跌倒
c累了只能硬撑着或歇一会儿
d渴了只能强忍着
e饿了只能吃点野果
f时间长了,草鞋磨破了,脚上也磨出了血泡
g遇到下雨下雪,衣服全被淋湿了,路很滑,还有摔下山崖的危险
b师:小朋友们想象力真丰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生齐读)
5、师:作为一名军长,他工作很忙,除了挑粮,还要指挥打仗。况且只是抽一部分人去挑粮,他完全可以不去挑,为什么他还要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呢?
生:a他是军长要起带头作用
b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军长,就当自己是一名普通的战士
6、1)师引读:战士们都劝他生:不要去挑
师:战士们会怎么劝他呢?
生:a你是军长,你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b你别去挑了,累坏了就没人指挥打仗了。
2)师引读:但是他生:不肯
师:为什么不肯?他会说些什么呢?
生:a我不累,我一定要去挑
b我是军长,我要带头挑
7、师引读:战士们见劝不住他,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生:藏了起来
1)师:朱德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师:齐读这句话(生齐读)
2)师: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连夜赶做一根扁担,并在上面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a同桌讨论
b指名交流
(a做上记号,就表明这根扁担是他的,专门用来挑粮的,谁也不许拿走,他还要继续坚持挑粮
b他连夜赶做,说明他第二天还要去挑
【《朱德的扁担》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扁担兄弟歌词11-11
朱德尔成为驸马的一千零一夜故事09-02
《夜晚的实验》优秀教案03-25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03-16
数学优秀教案09-25
《公输》优秀教案03-18
《吆喝》优秀教案03-12
优秀大班健康教案02-22
中班美术优秀教案12-15
中班游戏优秀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