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
导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体会父爱与母爱,学会艺术地爱,努力做一个成熟的人。
2.在筛选信息、梳理结构的基础上准确解读文本。
3.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爱的能力发展和爱的对象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2.把握信息筛选和语句理解的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阅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有什么写作目的?
2.你认为阅读这篇文章应该重点抓住哪些语句来理解?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把它们划出来,我们上课的时候讨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篇哲学随笔,理解文章时你主要抓了哪些句子?并说说理由。
【点拨】(1)抓加着重号的句子,加着重号就意味着是作者表述的重点。
(2)抓每段的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关键句有:
①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②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2.讨论:为什么这两句很关键?
(1)由第①句可知:前三段讲的是爱的能力发展;后面讲的是爱的对象发展。这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把握了这句,文章整体思路就清晰了。
由第②句可知:爱的对象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同母亲关系紧密——人同父亲关系紧密——“达到综合”。
(2)第②句“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令人费解,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这”指的是“综合”,后文“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就是成为“成熟的人”(依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可知)。“成熟的人”中的“成熟”在文中指的就是爱达到成熟,即爱的能力发展到成熟阶段。
可见,最后一句不仅总结了爱的对象发展的三个阶段,还揭示出爱的能力发展和爱的对象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爱的对象发展促进爱的能力发展,并最终促使爱走向成熟。
结论:本文的核心内容应是讨论爱的能力发展,最后落脚在爱的能力发展的成熟阶段,而关于爱的对象发展的讨论是为论述爱的能力发展服务的。(得出预习题1的答案)
3.这样看来,全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明确:纵向展开论证
爱的能力发展(爱的零体验→爱的初体验→爱的成熟体验)——爱的对象发展——综合,使爱达到成熟
(可引导学生结合《必修4》“表达交流”部分的“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和“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展开思考)
【方法总结】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文章思路的快捷键。
三、细读文本,深入探究
1.爱的对象发展到“综合”才能促使爱走向成熟。那么爱的对象的发展为什么一定要达到“综合”呢?不可以只发展同父亲的关系或同母亲的关系吗?
明确:因为父爱与母爱各有其积极面,也各有其消极面。
[点拨]把握关键句:
正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也可以由“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进行推导。)
2.母爱与父爱各自有哪些积极面和消极面?为什么它们各自会有积极面和消极面的?请大家阅读文章进行信息筛选,并要求能说出筛选的依据。
明确:母爱与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是由母爱与父爱的“性质”决定的。
(1)关于父爱积极面和消极面的解说的相关语句:
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
父爱的积极的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
[点拨] ①信息筛选:注意引导语,如“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
②观点理解:应牢牢抓住“父爱的原则”和“父爱的本质”:
父亲代表的是“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思想的世界”, 父亲以“法律、秩序和纪律”等思想教育孩子走向社会,所以父爱是有条件的:父亲必须要求孩子符合(或“顺从”)父亲所认可的各种社会观念,符合父亲的各项要求。如果符合父亲的观念并努力去做,就会赢得父爱,否则就会失去父爱。
(2)关于母爱的相关语句是:
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
无条件的母爱有其有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解析:①信息筛选:关于母爱的这两处信息散见于第2段和第5段,信息分散时应注意抓核心词:“缺陷”(即消极面);“最深的渴求”(即积极面)。
②观点理解:
A.因为母亲和孩子天然的血缘关系,母亲就像“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一样无私、温暖、宽广、包容,她会出自本能地爱自己的孩子,所以母爱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母亲都会给予孩子爱。所以是母爱是“每个人最深的渴求”;是母亲都会无条件地给孩子爱,所以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母爱无条件,所以孩子怎么努力也不会获取更多的母爱,“根本无法赢得”。
B.事实上,关于母爱与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作者总是从对立的关系角度来论述:
母爱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
母爱根本无法赢得——父爱可以赢得
所以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是无条件的母爱产生的必然结果,也是相对于父爱来说的,这样说从本质上告诉人们:父爱与母爱可以互补,因此需要综合。
【方法总结】信息筛选:①抓中心句、过渡句、加着重号的语句;②抓核心词;③抓对立关系(如父亲和母亲)。
3.结论:由于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母爱无条件,所以最初孩子是依赖母爱生存的;但孩子毕竟要走向世界,而父亲代表思想世界,孩子需要父爱的引导,所以孩子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并不断发展;但有条件的父爱也有缺陷,而父爱与母爱可以互补,所以爱的对象的发展最终要达到“综合”,这样才能促使爱走向成熟。
四、深度解读,品味爱的艺术。
1.爱的对象发展由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那么应该如何“综合”呢?你对此还有别的看法吗?
分析:(1)“综合”既需要父母进行努力;也需要孩子自己学会“综合”。(抓住第8、9段的首句可知)
(2)从父母角度来说:母亲既要“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又要希望孩子独立;父亲所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受一定的原则支配,不能专横,要宽容而有耐心,使孩子有自信心。总之,父母应该发展父爱和母爱的积极面,遏制消极面。父母的这种做法最终使孩子走向成熟。(通过筛选第8段信息可得。)
(3)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综合”就是要能融合父爱与母爱的积极的一面,并能从对父母的依附关系走向独立。
[点拨]实现“综合”关键有两点:
①融合父爱与母爱的积极的一面
对这一认识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第9段前两句:
A.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这句是第9段中心句,从内部语境来看,它以并列句式强调“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应将爱的对象的“综合”起来。
从句子的外部语境来看,父爱与母爱都有缺陷导致爱的对象的发展最终需要走向“综合”,所以“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就是要融合父爱与母爱的积极的一面,遏制各自的消极面。
B.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这句实际是解说前一句(A句)的。此句中有两个关键词:“发展”“良知”。
“良知”可以根据后一句理解:“母亲的良知”指向“母爱”;“父亲的良知”则指向“父爱”。
“发展”就意味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只有剔除母爱与父爱中的消极面,融合母爱与父爱的积极面才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②从对父母的依附关系走向独立,“成为自己的主人”
对这一认识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以下两句:
A.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树立起这两个形象。
此句的核心词语是“内心”,与此相对应的是“外部”,以此强调“综合”的精髓在内心的独立。
B.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此句的核心词语是“自己”。即只有孩子的爱的能力发展了,爱不断走向成熟才会自觉地吸纳“母亲的良知”的积极一面,摒弃其消极的一面;也只有孩子对社会、人生等有了理性认识和自我判断能力,才能自觉地继承“父亲的良知”的积极面,摒弃其消极面。
[方法小结]理解句子含义:①关注句子内部,尤其是突破对关键词的理解;②关注句子所在的语境,既关注全文语境,更要关注上下文。
(4)谈自己的看法时应引导学生将理论和自己生活的现实联系起来。(略)
2.爱的对象发展达到综合,就会促进爱的成熟,那么成熟的爱究竟是怎样的爱?它和不成熟的爱有着怎样的区别?
[PPT展示]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解析:加点的四句都属于因果倒装,意在强调原因,以突出不同的爱的原则和特征: “不成熟的爱”以“被人爱”为前提,所以总是期望获取;而“成熟的爱”以“爱人”为基础,一个成熟的人懂得只有爱他人,自己才会获得快乐;成熟的人深刻明白他人对于自己的重要性,知道给予比获得更重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如果每个人都能懂得这爱的艺术,都能拥有成熟的爱,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方法小结]理解句子含义:还应从句式出发理解内容。
【方法总结】理解句子含义:①突破关键词;②分析句式;③立足语境
五、拓展阅读,深化认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个永恒的话题,弗罗姆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了理性分析,他不仅认识到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别,认识到爱的对象发展促进了爱的能力的发展,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成熟的人要善于“综合”。文章说理深刻,表述严谨,难怪此书读者数亿,至今畅销不衰,今天我们仅是窥见了冰山一角,希望大家课后阅读《爱的艺术》全书,做一个善于经营爱的艺术的成熟的人。
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提取关键词句,理清文章思路;
2.解读重要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3.学会质疑探究,力求读出自我;
4.珍惜父爱母爱,理性成熟地爱。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筛选信息、把握文章要点的方法;
2.学会在语境中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爱
师: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共使用5651种语言,可是几乎所有的语言对妈妈的发音几乎相同,这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相信惠特曼说的: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所以这应该是母爱的奇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来自大洋彼岸、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美国当代哲学家弗罗姆是如何看待母爱乃至爱的。
二、速读;感受爱
1.浏览全文,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关键句,概括每段的大意:
学生在8分钟内完成任务后交流,教师总结,(PPT显示)
第一段:婴儿爱自己,没有爱别人的能力;
第二段:孩子感受到母爱;
第三段;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爱,有爱的能力;
第四段;爱的对象的由母亲转移到父亲身上;
第五段;母爱是无条件的,通过努力获取的爱是往往让人生疑;
第六段:父亲代表思想世界;父亲是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七段;父爱是有条件的;
第八段:母亲、父亲都希望孩子最终脱离自己;
第九段;成熟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第十段:综合父母亲是成熟的标志。
2.加上恰当的词语,把上述内容改造成一段话,就是对本文的内容提要。
(PPT)答案示例:婴儿是自恋的,稍大,他能感受到母爱,却没有能力唤起母爱。少年时代的儿童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感觉到自己爱的能力,并试图创造爱。与此同时,他爱的对象由母亲转移到父亲,因为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而父亲代表思想,父爱是有条件的,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等他拥有了母亲的良知而想爱,拥有父亲的理智和判断力而会爱的时候,他就拥有了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3.温馨提示:提取关键词、关键句,重新组合,把一大片读成一条线。
三、细读,明确爱
1.精读。个别朗读课文第四、五、六、七段,余者思考:题目中心语是“爱”,题目明确告诉我们文章写了三类爱,父爱、母爱、孩子对父母的爱,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并小结。
(PPT显示)孩子从刚开始的只能感受爱、被人爱,到后来的创造爱、爱别人,是孩子爱的能力发展的见证;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世界,给予孩子安全感;父爱是有条件的,代表思想世界,有原则的。从感受母爱到寻找希望得到父爱,是孩子爱的对象的发展;最后孩子在父母之爱完善自我。
2.思考: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PPT)答案示例: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强调的重点都在后一句,所以语序的不同,反映了两种爱的原则强调的重点的不同。“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所以作者认为,“我爱人”的原则比“我被人爱”的原则更成熟。
3.和传统的阐述爱的文字比较起来,本文的观点有何新意?
(1)教师提供作者的创作心语(PPT显示):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弗罗姆《〈爱的艺术〉前言》
(2)学生讨论交流:上述文字告诉我们什么?
(3)教师点拨小结(PPT显示):作者认为,爱是一种情怀,但更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这种观点一反传统的认为爱就是如何惹人爱,即把爱作为别人恩赐的情感的看法,也彻底抛弃了富有宗教色彩的关于丘比特和月下老人的传说带给人们的“姻缘注定”的世俗的宿命论观念。这种观念有进步意义。因为人们爱的失败,不能总在客观领域找原因。怨天尤人,只能从爱的绿洲走向爱的荒漠。
4.对于别人习以为常的爱,作者为何有如此独到而深入的见解?你能结合预习时搜集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
(2)教师准备(PPT显示):1900年,弗罗姆出生于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后定居美国。他是家中独子,父亲是个商人,喜怒无常,母亲有间歇性抑郁症,童年生活的不愉快,是激发他以后研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探讨人性的主要原因。少年时,家有一位朋友,25岁的漂亮女子,是个画家,愿意为陪伴老父而终身不嫁,不久其父死亡,而她也跟着自杀了,并留下遗嘱,希望能跟她父亲合葬。那时他才12岁,此事令他非常震惊,无法理解该女子的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他被周围战争的不合理性和破坏性所困扰,这些最终促使他融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观点,形成了他的社会文化人性观:强调爱,更强调爱的能力。
温馨提示: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四、疑读,辨辨爱
1.这是一篇哲学随笔,主要是为了阐述作者的哲学观点,但也是一家之言。你同意作者所有的观点吗?或者你认为作者的哪些观点对你很有启发?
教师准备:(1)文章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并且说,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使人生疑。你怎么看?
作者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母爱是最少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但母亲爱孩子是希望孩子能给她慰藉和希望,这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望子成龙”正是母亲这一心理的表露。这也可以说是母爱的条件。所以,我们也能痛心地看到一些绝望的母亲无奈之下也会放弃对孩子的希望。
“通过努力换取爱”,是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的必然的结果,也就是爱的能力的见证,怎能说令人生疑?难道爱是投水于石吗?难道被爱的人是铁石心肠吗?当然,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换取”,不是“窃取”,不是别有用心,不是利用。
(2)作者说,母爱给孩子安全感,父爱给孩子世界,成熟的人是二者的综合。那我们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中单亲家庭甚或者孤儿的成长、成熟、成功?
明确:注意第五段文中括号内的一句话,对于母爱、父爱,“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所以母爱、父爱不必然地等于母亲的爱、父亲的爱。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可能身兼二职,如三迁的孟母、刺字的岳母、以荻画地教字读书明理的欧阳修之母,她们身为母亲,却像父亲一样给孩子“指出了通往世界之路”。国际商务礼仪专家,从孤儿院走出的香港小姐冠军,摄影家,绘画家,慈善家张玛莉,她的身边也有人充当了父母的角色,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家庭不幸的孩子能在感受“父爱”、“母爱”中获取成功。(设计这一环节的原因是针对每个班级都可能存在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他们以信心和温暖)。
温馨提示: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做两脚书橱。
五、写读,升华爱
现在,我们长大了,逐渐拥有了表达爱、创造爱的能力,接下来,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饱蘸感请的墨,写下你们对父母的爱。
(PPT显示)仿句练习:父爱如山,他会将所有的感情却默默的隐藏在他伟岸的脊背上,随着岁月流逝而积淀,偶尔也会像休眠的火山一样喷发一次。
母爱。
答案示例:母爱如水,她将所有的爱化作流水,从我心头流过,伴我跋涉人生旅程。当我悲伤忧郁时,有溪水唱着激励的歌;当我欢欣喜悦时,又有湖水冷却我炙热的灵魂。
温馨提示:读写结合,在表达中升华感情、锤炼思想。同时仿写注意修辞、句式,更要写出真情和自我。
六、悟读,学会爱
2007年,安徽高考语文作文题是“提篮春光看妈妈”。此题一面世,立刻成为当年最受争议的作文题。你是如何理解这个文题的?
明确:此题意在弘扬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美德。“羊跪乳,鸦反哺”,动物尚且如此,人类更应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代天下子女说出了共同的心声。对父母的感恩,是儿女对自己成长、成才的一种回报。有了始于孝心的感恩,才使我们异于禽兽,才使我们真正成了“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爱是一种能力,在感恩中学会爱,回报爱。
温馨提示:学以致用,让文本和生活互为印证。
七、小结,表达爱
小结课文:爱是一种胸怀,忧乐天下是无私的爱,游子春晖是深沉的爱,高山流水是真挚的爱,地老天荒是浪漫的爱:这是充满激情的爱。爱更是一种能力,孟母三迁是爱,岳母刺字是爱,发乎情止乎理也是爱:这是理性的爱。拥有激情和理性的双翅,爱才会飞得更高、更远、更持久!
八、作业布置(二选一)
1.以“当青春遭遇爱情”为话题写一点感想。
2.2008年,金秋十月,连续发生的三起“弑师案”震动了中华大地,2011年,上海浦东机场某留日学生下飞机不久,就因为向母亲讨要留学费用未果就立马行凶,原本应该纯真善良的孩子为什么对老师、母亲这个爱他们、对他们呵护有加的人拔刀相向、成为杀人恶魔?请你就这个话题发表感想。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的作文10-31
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作文12-17
父母对孩子的爱作文(精选24篇)12-28
父母的爱作文优秀02-28
父母对我的爱【优秀】01-16
父母的爱优秀作文02-06
【精华】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作文3篇02-25
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作文合集五篇02-23
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作文5篇02-25
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作文6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