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精选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
1、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难点:
利用本文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设置疑问,激起好奇心,开启学习的思维。
世界上什么最苦?什么最乐?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他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以天下苍生的忧乐为己任,当天下苍生俱欢颜时,他就会快乐。因此,有人认为人生苦乐在于责任,这也是梁启超的苦乐观。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这位大学者是如何具体阐述的吧。
二、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积累字词,了解作者。
1、(1)积累字词
恩惠()如释重负()契约()
揽()悲天悯人()卸却()
监督()凡属()纵然()
〔答案〕、huì、shì、qì、lǎn、mǐn、xiè、dū、fán、zòng
2、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全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是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2、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明确〕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3、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尽,因为未尽责任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并且无法逃避;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因为只有从痛苦中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结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4、结合上述问题,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跳读文章,难点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论证方法一步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的'。
1、文章第一部分是如何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分论点的?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从理论方面论证了“人生当勇于负责任”。紧接着第二自然段指出“最苦”的内涵。作者首先从正面展开论述: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接下来从反面展开论述: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得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分论点。
2、第五自然段说明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题目中的“最苦”和“最乐”?
〔明确〕本段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因为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避,责任只有大小的区别。想逃避责任,只会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呼应“最苦”的句子有: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呼应“最乐”的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一般以一对互为反义的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那么可否把文题改为“最乐与最苦”?
〔明确〕作者认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那么只有先论述“最苦”,后论述“最乐”才顺理成章,既然行文是这样的顺序,那么题目自然也该是这样的顺序。
五、再读文章,品析表达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体会本文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欣赏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1、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明确〕
①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任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本文的语言凝重,却轻捷自如。语言的灵活表现在多种句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请具体分析。
〔明确〕例如:就句式而言,开头运用了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除此还有陈述句和感叹句等。
本文语言的简洁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后的轻松愉快喜悦的心情,接着概括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3、文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请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示例:文章的开篇用了一连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这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和说法。作者再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显得不突兀了。
第四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话,论证“人应当敢于负责任,因为责任越大,痛苦越大,最后得到的快乐也就越大”。引语典型,极具说服力。
六、小结
本文通过简洁流畅的语言和各种论证方式,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讲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
3、品味、学习本文凝练轻灵流畅亲切富含哲理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方法
活动式教学法,运用“实话实说”的活动形式组织课堂学习。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激趣解题
1.老师提问:你觉得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2.有关作者梁启超的知识,你了解多少?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两遍,查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并在文中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师生交流讨论。
(三)、研读课文、品析交流
1.老师事先把学生分成六个组,教师设计好关于课文1—3段的6个问题,并把它们分别写在纸条上,各组派一个人抽签选定问题。
2.学生品读1—3段,思考讨论问题的答案。
3.设计的问题是:
①第一段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你能仿照这种句式仿写一两句吗?
②文中第三段说“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
③文中第三段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个自己感受过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吗?
④在这几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找出来,简单赏析一下。
⑤课文写最苦的内容写了两段,为什么写最乐的.内容只写了一段?
⑥读了这三段内容,你有什么疑问?提出两三个来。
4.各组选派一个人做“实话实说”活动的嘉宾,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活动操作要领:教师(主持人)依题号顺序提问,抽到本题的嘉宾先答。如果答案不完整或有不同意见,其他嘉宾和观众可以发言补充或争鸣讨论。教师做相机点拨,掌握控制好讨论交流的话题走向。做到既避免冷场又不可任由对话偏离话题。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全班学生思考: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②前三段写的什么内容?
2.集体讨论问题①②
(二)、研读课文、品析交流
1.教师组织分组、抽签、定问题。
2.学生根据抽到的问题,品读课文相关内容。
3.设计的问题是:
①前三段已经讲清了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第四五段还有必要写吗?为什么?
②举例说明“尽得大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责任,就得小快乐。”这句话的道理所在。
③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④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⑤以“梁启超,我想对你说……”作为开头,写一段300字的短文。
⑥背诵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3句以上。
4.各组选派一个人做“实话实说”活动的嘉宾,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5.操作要领同上。
(三)、总结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与文章的脉络。
2.学习作者如何讲责任与未尽的苦处与乐处,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章提到的`责任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与脉络。
2.难点:理解责任的内容,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说苦乐
1、谈话导入新课。
2、读课题看看标题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二、自读自悟
1、介绍略读方法。
2、给出自读提示,学生自读学习。
自读提示内容:用换标题的方式理解文章
《苦与乐》——结合课文内容找观点
《最苦与最乐》——结合旁批提示理清思路
3、学生自读学习
三、互动质疑
1、既然讲的是苦乐,为何标题不是《苦与乐》?
2、《最苦与最乐》能表现作者思想,为何标题不是《最苦与最乐》?
教师围绕自读提示,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明确课文内容与结构。
四、点拨反馈、(结合实践,谈苦乐)
1、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围绕“你还觉得苦吗?”谈苦乐。
五、感悟分享(补充资料,自主展示,说责任)
1、根据课后阅读提示明确“责任”。
2、给出梁启超的资料,感知“责任”。
六、总结拓展(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引导拓展)
谈收获,明责任。
七、推荐作业。
1、微作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2、作者是如何把责任与苦乐这么大的话题说的入情入理、让我们感同身受?再读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试从写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从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4
教学目的:
1、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分析作者是怎样阐明论点的。
2、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1、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分析作者是怎样阐明论点的。
2、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课本有梁启超写的一篇议论文,名为<少年中国说>,文章中作者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现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精神,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僦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
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箠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段话句子内容人小到大,从部分到全体,步步发展,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很有说服力和震撼力、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梁启超的另一篇议论文<最苦与最乐>,再次领悟作者对国对民的责任感和他那流畅,凝练的语句,语势。
二、正课:
1、整体感知课文,将课文发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4~5)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2、讨论明确、
(1)人生什么事最苦?(用原文回答)
答: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答案呢?
答:因为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或说法,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答案,合理的答案,这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显得突兀,而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
(3)"翻过来看"在文段中起什么作用?
答:起过渡作用,由第一部分论"苦"过渡到第二部分论"乐"。
(4)作者是怎样具体阐述苦与乐的呢?
答:作者认为:"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就是说快乐与责任是分不开的,快乐是建立在责任之上的。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最苦与最乐的看法。
(略)
4、小结:
本文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凝重,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作为近代中国颇有影响的大学者,思想家,他的远见卓识,思想文化的深厚修养,他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在文中洋溢出来。
5、板书: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1)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分论点2)
(中心论点)
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结论)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2、小组合作讨论,感受本文说理的清晰透彻、语言庄重又灵活的特点。(难点)
3、结合生活经验,辩证理解人生苦乐,初步形成尽责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生在世,总是苦乐掺杂,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谈谈,你觉得人生最苦是什么?人生最乐又是什么?
2、今日,看看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字词积累
(屏显:揽失意契约……强调:契约悲天悯人)
三、知人论世
(屏显: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
四、自学任务
这单元要求同学们学会略读,我们在《驿路梨花》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都尝试过。《最苦与最乐》也需要同学们进行略读,文章1200字左右,请同学们在3分钟内读完文章,边读边理清文章内容。
师总结:在梁启超看来,最苦之事是负责任,最乐之事是尽责任。在此基础上,梁启超还进一步解释了我们可能会存在的两个问题,论述十分严谨又充分。
五、文体特征
1、那么,从体裁上来讲,本文就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议论文就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小说有三要素,那么议论文也要把握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作者所持观点、看法。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论点有时有明确的语句,有时需读者去提取、概括。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2、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能直接从文章中提取么?
(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
3、论据: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事例和数据。
理论论据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等。
4、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学生有所了解即可,着重强调中心论点。)
六、自读任务
在梁启超看来,尽责任方能得苦中真乐。大家认同这个观点么?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观点表达得入情入理,让读者看完后就心悦诚服呢?我们可以想想,作者是怎么写的?
再读课文,找找文章的具体语句加以分析。提醒,这是一篇自读文章,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将课文旁边的批注利用好。(生找)
小组合作讨论。
师明确:
①排比设问开头,引起读者思考。
(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多人的想法。否定这些答案,读者寻找新的、合理的答案,自己的观点就水到渠成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②举例论证:易于读者接受。
(举生活常见例子: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充分论证“人生最苦在于责任未尽”的痛苦。)
③引用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引用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形象表达“尽完责任”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从而证明“人生最乐在于尽责”的观点。)
(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说明志士仁人和君子以天下为己任,日日尽责,日日苦中得乐,从而证明“人生最乐在于尽责”的观点。)
七、感悟思考
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中“人生苦乐”的理解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6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同学们,冰心老人说过“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那么,生活中你遇到最苦的事情是什么?你遇到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2、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如释(shì)重负契(qì)约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释,放下。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悯,怜悯,同情。
4、关于议论文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2)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3)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四、感受作者观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点拨: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点拨: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根据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
点拨: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总结:全文是按分--总结构写的,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严谨的论证思路。
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点拨:未尽责任乃人生最大痛苦,尽责任为人生最大快乐。
五、研讨课后问题
1、第三自然段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始论述,不仅增加了论述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而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在第五自然段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结合上下文思考引用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点拨: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引用这些话要说明尽责任方能苦中真乐。
3、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解除”责任与“卸却”责任有什么不同?
点拨:解除责任是指尽了责任,完成了任务,一身轻松。卸却责任是指逃避责任,
其实责任还在自己的身上。
六、细细品味,体会语言风格
1、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来的责任。
赏析:文章开头以三个设问句构成排比,引出作者的观点“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使人思考。
2、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赏析: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3、“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赏析: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七、联系实际,获得生活启发
1、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例: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读完课文,你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有什么新的认识?
点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责任有大有小,我们不能躲避、卸却责任,只能尽责任,完成自己的责任,在完成责任中获得快乐。如果每个人都努力完成自己的责任,那么个人、他人、家庭、社会、国家都会越来越好。
3、你的责任是什么?你从尽责任中体会到快乐了吗?
点拨:我们中学生现在的主要责任是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还有其他的责任,如维护公共秩序,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如,我在值日中体会到快乐,当我努力完成值日时,看到教室非常卫生,感到很高兴。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背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可谓别出心裁而又洞察幽微。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旷达,启迪我们直面人生,希望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要勇担责任、认真完成自己的责任,从中获得超越小我的大快乐。
【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最苦与最乐作文12-27
最苦与最乐优秀作文(精选27篇)11-12
最苦与最乐作文【必备】01-12
最苦与最乐作文15篇[精选]01-13
《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附答案06-28
最苦与最乐作文14篇(推荐)01-12
最苦与最乐仿写作文01-05
最苦的树,开最香的花07-29
最苦的枝,开最香的花作文10-31
最苦与最乐读后感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