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时间:2024-08-09 10:25:07 林惜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

  五、课前预习

  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

  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

  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

  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解题

  “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

  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以及悲凉之意。

  4、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呢?

  明确: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是是怎么样表现这种特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北国秋色的。

  明确:文中3--11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等意象来表现秋色的。

  破屋,日光,牵牛花都是庭院的景色所以第3段我们可将其归纳为秋院景色。由学生之间合作概括出其他四幅图。

  明确: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注:不是重点环节,不追求标题的协调、一致。)

  5、集中欣赏

  请一位同学分将第一幅秋景图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文章集中反映故都的秋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第一幅图秋院图是如何体现出这些特点呢?

  明确:

  1)冷暖色调的判断。(视觉)

  碧绿的天色,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些冷色调一般给人一种“清”的感觉。(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2)声音的体现。(听觉)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人一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早晨的宁静的特点。(“静”)

  3)环境的描绘。

  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凉之感,这种落寞和荒凉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我们一般提到草通常会说绿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欢的却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我们知道秋风萧瑟,一阵秋风过后,树叶飘零,野草枯黄,生命即将终结,感物伤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悲凉之感。作者写这些悲凉的景也是在品味这种悲凉的氛围。

  齐读描写秋院的这段文字,体会其中的韵味

  6、总结:

  通过分析秋晨院落,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的表露心迹,没有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之中,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情景交融”,达到了“不著一字而尽显风流”的效果。

  7、作业:

  剩下的四种景物——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同学们下去互相讨论。下节课派代表发言,分析这四种景物分别是怎样体现北国之秋的特点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其他四幅图,更加明确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艺术手法。

  2、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

  1、赏析秋景图

  1)秋蝉图

  明确:“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及柔软的触觉”。——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细心的看到了扫帚的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的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种悲凉之气。

  2)秋蝉图

  明确: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3)赏析秋雨图

  明确: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4)赏析秋果图

  明确:北方果树处处都是,重点写枣树,目的在表达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但是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一年也就要结束了,坐看年华赴流水,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

  2、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情感探讨

  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确定了情感,下面请大家看到十二自然段,作者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的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喜欢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会有这样悲凉的情绪产生?

  明确: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萧索落寞的景象。

  主观方面:

  1)社会环境的黑暗。“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

  3)文人的“悲秋情结”。

  4、小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浑然一体。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运用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5、作业:

  1)、完成《学海导航》配套练习

  2)、写一篇欣赏季节的散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2

  目的:

  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出示投影片1)

  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学生找出有关段落)

  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出示投影片2)

  (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

  (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2、讨论分析街头落蕊图。(出示投影片3)

  (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

  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4: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

  找出关键词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

  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附板书:

  故都的秋

  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思秋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绘秋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议秋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恋秋方法4:诵读精彩文段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2、知识和能力:

  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囚绿记》。这篇文章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高中阶段又能学到哪些新的东西呢?

  二、品析文章标题

  探讨:课文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等几个层次的内容,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

  小结: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文入题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方可。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1、《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

  方法小结:我们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可以做到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2、对“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一句做批注。

  3、对“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做批注。

  4、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句做批注。

  5、从课文中选取其它你最喜欢的一句做批注。

  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

  这样的语句有:

  1、文眼句: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两文的文眼句。

  2、主旨句:如《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接榫句:如《荷塘月色》第3段结尾的句子。

  4、警策句: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些句子。

  5、情感共鸣句。

  以上我们着重分析重点句子,但是抓重点词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迁移练习

  对精短美文《遍地黄金》做圈点批注。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心”人。

  六、布置作业

  1、本节课后,你对赏读文章的方法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一段文字进行总结。

  2、交流《遍地黄金》的圈点批注。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抓住“清、静、悲凉”这一核心,理解情景关系。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

  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引用古代文人悲秋的诗句,如屈原《湘夫人》、宋玉《九辩》、杜甫《登高》等,引出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秋味。

  2. 分析文题,感受眷恋:

  讨论“故都”为何不用“北平”,体会“故”字的深意。

  3. 层面阅读,整体感知:

  师生合作朗读全文,思考并概括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总特点是什么。

  学生自由诵读并讨论,形成板书:故都的'秋是清的,静的,悲凉的。

  4. 深入探究,理解情感:

  分析文中五幅秋色图(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奇景),理解其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讨论作者为何以南国之秋衬托北国之秋,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5. 情感升华,理解背景:

  介绍郁达夫的写作背景,理解其内心的苦闷与故都秋景的融合。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与内心情感完美融合。

  6. 布置作业:

  仿写几个片段,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目标:

  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课文,通过意象分析理解作者感情。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略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五幅秋色图中蕴涵的情感。

  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与内心情感融合。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幅与秋天相关的'画作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意境。

  2. 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讨论文章结构,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部分。

  3. 分析秋色图:

  逐一分析五幅秋色图(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体会其中的色彩、声音和情感。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融合。

  4. 情感探讨:

  讨论作者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理解其对比手法的作用。

  分析文章结尾,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情与眷恋。

  5. 艺术手法分析:

  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6. 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选择几处景物,仿照文章中的写法,写几个片段,表达自己的情感。

  7. 总结与作业:

  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强调情景交融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仿写片段,并准备下节课分享。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6

  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能分析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背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体会文章意境。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

  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引用古代文人悲秋的诗句(如屈原《湘夫人》、宋玉《九辩》、杜甫《登高》)引入,探讨秋在文人心中的一般印象,然后过渡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 分析文题,感受眷恋:

  讨论“故都”与“北平”的区别,理解“故都”之“故”的落寞沧桑之意和无比眷恋之情。

  3. 层面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与学生合作朗读全文,思考并概括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总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形成板书。

  4. 细节分析,深入理解:

  分析五幅秋景图(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奇景),体会每幅图的特色及作者情感。

  探讨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来描绘秋景,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强化文章的主题。

  5. 情感探究,知人论世:

  介绍郁达夫的生活背景及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为何在故都的秋中感受到“清、静、悲凉”。

  讨论作者是否悲秋,以及他如何在哀愁中表达对故都的`热爱。

  6. 鉴赏与拓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展开想象,尝试仿写几个片段,表达自己对某个季节或景色的感受。

  7. 总结与作业:

  总结全文,强调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布置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某季节的散文,要求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7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学会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分析文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作者对故都秋色的热爱与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1. 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

  2. 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引用古人悲秋的诗句,如屈原《湘夫人》、宋玉《九辩》等,引出郁达夫《故都的秋》的主题。

  2. 分析文题

  讨论“故都”与“北平”的区别,理解“故”字的深刻含义及文化历史背景。

  3. 整体感知

  师生合作朗读全文,概括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并总结景物的总特点(“清、静、悲凉”)。

  4. 精读分析

  分析五幅秋色图(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奇景),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故都的秋。

  探讨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5. 深入探究

  讨论作者为何在此时心中有如此浓重的哀愁,联系郁达夫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

  分析“清、静、悲凉”这一情感基调在全文中的体现及其深层含义。

  6.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秋景,尝试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7. 总结与作业

  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心中秋景的短文,要求情景交融。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抓住“清、静、悲凉”这一情感基调,理解情景关系,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体会意境,陶冶学生性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悟生活的情感,理解作者通过秋景表达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寄托的情感。

  教学难点

  如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播放与秋天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秋的氛围。

  2. 导入新课

  简述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出《故都的秋》的主题。

  3. 诵读品味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分享,教师适时点评。

  4. 分析鉴赏

  分析五幅秋色图,引导学生从声色两方面入手,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故都的秋。

  讨论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5. 深入探究

  探讨“清、静、悲凉”这一情感基调在全文中的.体现,理解其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联系郁达夫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理解作者为何在此时心中有如此浓重的哀愁。

  6. 联想想象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故都的秋景之中,感受那份“清、静、悲凉”。

  7. 总结与作业

  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心中秋景的短文,要求情景交融,体现个人情感。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郁达夫的创作背景及《故都的秋》的写作特点,掌握散文中“景”与“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归纳,深入理解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对自然风物的赞美及内心的忧思与落寞,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历史的反思。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学习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所表现的复杂感情,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出《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语速和语调,初步感受文章的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明确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幅秋景图。

  3. 精读分析,深入理解

  分段解读: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故都秋之感与江南秋之感,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第二部分(3-12自然段):详细描绘五幅秋景图,分析每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第三部分(13-14自然段):总括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差异,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

  小组讨论:

  作者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其作用是什么?

  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清、静、悲凉”?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

  4. 诵读与鉴赏

  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的写作手法,如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

  5. 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

  拓展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其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四、作业布置

  撰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某个季节的景色,并尝试运用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1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掌握《故都的秋》中描绘的秋景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体会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以及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体会作者笔下“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引用古语“女伤春,士悲秋”和毛泽东、杜甫、马致远的诗句,说明中国文人有悲秋情结,引出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 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首段,抓文眼句,明确故都秋的主要特点是“特别的清、静、悲凉”。

  选一学生读2、13段,总结南国秋的.主要特点,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

  3. 局部研读

  精读3-11段,分析五幅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引导学生从声色描写角度赏景,体会作者在画面中传达出的情绪。

  4. 合作探究

  讨论作者为何只选取这几处景物来写,体会文章取材与作者情感的紧密联系。

  分析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5. 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所学,强调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1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故都的秋》中的关键意象和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等方法,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之情,陶冶学生性情。

  教学重点

  1. 品味文章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 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并学会将这种感情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郁达夫及其作品风格,引出《故都的秋》。

  2. 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介绍郁达夫的生平、主要作品及写作风格。

  讲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3. 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绘秋景的段落和关键意象。

  4. 精读分析

  选取文中重点段落(如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等),引导学生朗读并分析。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色彩、声音等描写手法来表现秋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5. 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鼓励学生尝试模仿作者的语言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所学,强调品味语言和领悟情感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写作水平。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理解并把握《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的秋的特点,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品味,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清、静、悲凉”的秋的特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

  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主观感情,学习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引用古语“女伤春,士悲秋”和历代名家写秋的诗句,引出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进而导入《故都的秋》。

  2.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主要作品包括《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本文写于1934年7月,当时郁达夫因白色恐怖的威胁而思想苦闷,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

  3. 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首段,抓文眼句,明确故都秋的主要特点是“特别的清、静、悲凉”。

  学生选读2、13段,总结南国秋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

  4. 局部研读(3—11段)

  学生浏览并讨论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概括出五幅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5. 合作探究

  分析每幅秋景图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注意从声色描写角度出发赏景。

  第二课时

  1. 继续合作探究

  分析剩余秋景图,进一步体会作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 难点突破

  讨论作者为何只选取文中几处景物来写,而不是香山的红叶、颐和园的喧闹等著名风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总结提升

  总结全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散文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如《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感情。

  仿照《故都的秋》中的写法,选取自己熟悉的一处秋景进行描写,注意体现个人情感。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原文及主题思想05-16

关于故都的秋语文教案10-08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精选14篇)09-20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20篇)02-2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通用11篇)02-02

郁达夫的名人故事10-23

郁达夫的代表作04-23

走进郁达夫的故乡作文10-29

郁达夫散文《立秋之夜》小学作文10-26

读《故都的秋》有感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