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1 10:18:1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4、积累对联。

  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课时目标】

  1、第一课时: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第二课时: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第三课时:

  学会正确修改自己的作文。

  4、第四课时:

  ⑴ 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⑵ 积累对联。

  ⑶ 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渎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

  2、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4、积累对联。

  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

  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

  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

  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

  ⑴ 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⑵ 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2、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4、总结。

  二、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2、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生上台表演。

  4、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

  1、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⑴ 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⑵ 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⑶ 师生小结。

  ⑷ 再读。

  2、练习:

  ⑴ 生自由读:

  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⑵ 师生再读。

  ⑶ 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美;

  2、感受搭石蕴含的人性美,感受上了年岁的人摆搭石的助人为乐的情怀,体会俩人走搭石的谦让,年轻人的尊老爱老的美德;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课文的美;

  4、用发现的眼睛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看到的美丽的风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课前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读通了课文。在初读这篇课文后,我的脑海里始终浮现出这样的图画(出示情景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流动的小溪。溪水中有一排整齐方正的石头,人们踩踏着石头过小溪,这石头就是搭石。在作者眼里,最美的就是这家乡的搭石!(板书: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提出疑问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句子。风景是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作者家乡的风景是那么优美、迷人,再读。

  作者认为家乡的搭石最美。(稍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1、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一道风景呢?

  2、搭石美在哪里呢?

  三、导学解疑

  搭石美在哪里?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研究、一起去感受。

  出示自学提示:

  a.默读课文2-4自然段。

  b.想想: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家乡搭石的美,

  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来。

  c.把自己划出来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那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教师巡视自学情况,收集信息。

  1、看得见的.风光美

  你从哪里看出了搭石美?

  (出示句子):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你从哪里读出了美?①、②可以任意先说。

  ①一行人走搭石,动作有什么特点?协调有序?(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动作整齐,不显杂乱)

  在这里是说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没有人抢路,也没有人突然止步。

  我们也一起到搭石上去走走,男生走前面,读“抬起脚来”;女生走后面,读“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前面的--

  男生:抬起脚来。

  后面的--

  女生:紧跟上去

  整齐的动作,伴随着踏踏的声音。这哪里是在行路啊,分明就是在舞蹈。再读--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②你还从这段话哪里感受到了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清澈明净的水波在荡漾.就是描绘水面波纹荡漾的样子;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请你描绘一下这样的画面。

  抽2-3生描述。(清波,人影,清波人影)

  学生描述后。

  多美的画面啊,请你读读句子。

  ③搭石,如同一排琴键,搭石上,人们灵巧的跳动着,水面上漾起粼粼波纹,人影、树影、云的影子,散开了,又聚拢来了。这样的景象真像一幅画,真像一首小诗,出示: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谁愿意来读读这首绮丽的小诗?

  我们一起像她这样读读吧。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协调有序、和谐美好、如诗如画、富有诗意、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有动有静 风景。

  2、让人感动的心灵美

  一行人走在搭石上,是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这是看得见的风光的美。在课文中,更有一种看不见,却让我们感动的心灵的美,你有没有发现?你从哪里感受到了?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学生谈感受。

  把自己当作那位摆搭石的大叔、大婶,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一下大叔、大婶的内心想法。

  大叔、大婶摆搭石过程中有哪些动作?

  ①动作:放下找来搭上踏

  透过大叔、大婶的动作,你猜猜他们可能会怎么想?

  抽3-4生回答。

  你谈得真好,你已经走进了摆搭石的大叔、大婶的心里,请你读读这个句子吧。

  ②内心:满意

  摆好了搭石,老人感到满意了,(老师划出“满意”),老人心里会怎样想?

  抽生说。

  摆好了搭石,老人感到满意,脸上会浮现出怎样的表情?

  抽生说。

  (引导学生关注句首的“急着”)摆搭石前,大叔大婶的神情是怎样的?

  急着要去办的事情还没办好,为什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和摆搭石相比,他们觉得这些事情都不重要,因为搭石关系到行路人的安全。)

  ③连词:无论(连词:不管;不论。假设条件关系的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只要(连词表示充足的条件,下文多与“就”或“便”呼应)一定(必然;确实无疑。)直到(一直到)才

  摆搭石的老人心灵真美!你还从哪些词获得了这样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无论,不管大叔、大婶遇到怎样着急的情况,都会停下来,摆搭石。)

  你设想一下,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着急的情况?(急着去看病,忙着走亲戚,忙着接孩子放学,忙着去赶集)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有多忙,都要停下来摆搭石。

  他们心里总是装着别人,总是为他人着想。这是金子般的心灵啊,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他们吧,齐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为他人着想、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一心为人、乐于奉献、关心他人 风景。

  2、两个人走搭石

  你还从课文的哪个地方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美?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互相谦让、关系融洽、互相尊重、互敬互爱)

  请你读读这句话。

  多么和谐的一幕啊!

  ②两个来过溪的人中有一个老人,又是怎样的情景?

  学生找句子。教师出示: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默看这句话,你觉得哪个词打动了你?(伏下)

  请你做做伏下的动作。

  是的,年轻人就是像这样,恭敬地弯下腰,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爬上年轻人的背。老人就可以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②过了河,你需要老人给你道谢吗?为什么?(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按道理就该这样。年轻人不需要老人的道谢,老年人不用给年轻人道谢,也许只是微微点头一笑,或许只是和年轻人拉拉家常话。)

  已经过小溪的老人,他也曾经年轻过,他也曾经--

  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

  这位年轻人,他将来也会变老,也一定会有年轻人--

  伏下身子背他过去

  透过这个伏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尊老敬老)

  透过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感受到了什么?(尊老敬老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习惯、当地的风气)

  在这里,在这溪边的五、六个村子里,互相谦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尊老爱老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根据老师的提示读读这段话,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生读: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

  生读: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③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啊,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学生接着说。

  有了这么多的假如,谁又会怎样做,并且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呢?(抽3名学生口头回答)

  出示句子: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互相谦让、尊老敬老、互相帮助、扶老携幼、团结友爱、民风淳朴 风景。

  四、整体感受

  1、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2-4自然段,感受搭石构成的一道道风景。

  你觉得最美的是哪道风景?学生自由说。(引发争论,明白风光之美需要人来欣赏,更需要人来营造。)

  2、我们从搭石中,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出示小诗)读: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行人走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

  一个人摆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一心为他人的风景,

  两个人走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助人为乐的风景。

  家乡的风光美,

  家乡的人心灵更美!

  五、回归生活,说风景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这样的一道道风景,你发现了吗?请用“ ,构成了 的一道 的风景”的句式写话。

  学生说。(学校里拾纸屑,关门窗,摆放文具,走出教室时摆放凳子,上下楼梯协调有序,路队整齐;校外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人、残疾人让座;家里父母孝敬老人,父母谦让。)

  同学们,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才最美?抽几名学生作答。(高尚的品德,替他人着想,善良的心地)

  所以,我们不光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我们更应该用我们的双手去营造生活中更多的美!下课!

  板书:

  搭 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学习文章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认知目标:理解文章中心,明白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求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3、情感木:体会本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

  2、文中有关声学的知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啁啾(zhōu jiū) 臆断(yì) 饶有兴味(ráo)

  迥然不同(jiǒng) 毋宁(wú) 翌日(yì)

  愕然(è) 窒息(zhì) 宽宥(yu)

  笃信(dǔ) 嗣后(sì)

  2、解释下列词语。

  夸夸其谈: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优柔寡断: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嗣后:〈书〉以后。

  愕然:形容吃惊。

  宽宥:宽恕,饶恕。

  二、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如鸟的叫声、乐器的声音、海浪的声音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引入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作者简介。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也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曾经有一个人,用一小一大两个圆表示自己的知识由少到多的情况,圆外则是未知的世界,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试看看下面的图形,请你结合本文的论述,说说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自己无知。

  思考:2、概述各自然段的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自己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蟑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四、探究活动

  思考:课文第二段详细叙说了一个人知识愈益增多却又愈感无知的过程,找出文中的几个事实?又表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第二段,讨论、交流:

  明确:

  起先生活于'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这个人,喂养了许多鸟,能够欣赏鸟类美妙的歌喉,'聊以自娱',并对'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大为佩服。可见此时此刻,他是自得的,愉悦的。后来他听到牧童吹笛发出的'十分悠扬'的声音,本以为是一只小鸟,便'出去捕之',待到发现真相,惊诧不已,表明这个人对笛的无知。'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这一个'意识',表明这个人已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惭愧过去的自得自满。于是'他决定离家出走',主动地进行探求。

  接着,文章写第二天这个人发现了提琴的演奏也能发出'各种悦耳的'乐音,并竭力让读者去想象他的'惊愕'之情,表明这个人进一步发现了新的天地,也越发认识到自己过去知识的贫乏。'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他方法',这名话总结了上两次的发现,指出笛声、琴声都是'偶然见识','意想不到',他的思想已经解放,相信还会有其他发出声音和乐音的方法,似乎对于这个已经有了一定思想准备的人来说,不会再有什么让他惊讶的声音了。

  但文章下面又写了'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开门之际门框和铰链也会'奏乐','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也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还有昆虫与鸟雀相比,发声的原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人原有的声学知识完全不能用来解释昆虫的发声原理,他更有了无知之感。渐渐地,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对声音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时,他以为自己无所不晓了,可他捉到一只蟑后,却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之中',可见知识愈多,愈显无知,愈加惊愕。这个人研究蟑发声的方法,但一切方法都不能影响蟑的发声,充分表明蟑的发声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于是,'他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他认为自己只是知道'某些'发声方法,而不知的方法却有'上百种'之多。已知的太少,未知的太多,随着已知部分的增加,未知部分也进一步增大。全段文字,一次次写他知识的增加,一次次转折开去写他愈感自己的无知。

  五、迁移训练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六、小结

  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和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有关“知识”的名言警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能够背诵课文; 揣摩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对比表现主旨的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读——创设情境说感受

  1.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出示岳阳楼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认识这座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 如果你此刻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几位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对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听作者拳拳心语!

  2.背景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教师补充,互相交流。

  (二)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分享收获与问题,并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列出。

  2.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义,画出句读。如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帮助解决疑难。

  点拨:指导明确重点词句。注意通假字(具、属)、词类活用(先、后)和古今异义(气象、微)的现象。

  3.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文中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点拨:(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2)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3)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点明作"记"的时间。

  (三)析读——品析内化读真情

  总结学生在上一环节归纳出的问题,以及本课重点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一并列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课文,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引导逐个解决。

  1.滕子京遭贬,不忘重修岳阳楼表现了什么?

  2.文中没有详细描写岳阳楼,原因何在?

  3.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回顾——忆整体析局部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岳阳楼记》,谁简单介绍一下那里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发言,共同回顾。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作者是具体怎么把岳阳楼写的如此壮美的。

  (二)品读——含英咀华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仔细品味。

  点拨:体会"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这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等。

  2.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简单介绍骈句、散句的形式特点。

  提问: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具体做出总结。

  3. 竞赛朗读,尤其注意节奏和语调,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互评,看谁能读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乐齐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三)扩读——畅所欲言话感悟

  1.感受主旨,讨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的?

  点拨:深入感受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2.巩固练习,扩展阅读。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基础文言知识。

  (2)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

语文教案 篇5

  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三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夕阳真美》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给人一种“诗画合一,身临其境”的美感。其中第二、三、四自然段重点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幅变化多样而又令人神往的夕阳美景图,因此,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便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夕阳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健康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课前准备

  1.观察实践:组织学生在傍晚到柳堤观察夕阳。

  2.教学用具:CAI课件

  三、教学设计

  (一)导人新课。

  1.课前播放有关夕阳的影像资料。

  2.一曲动听的音乐,将我们带人了美丽的傍晚。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柳堤欣赏了夕阳,谁能给我们说说你印象最深、觉得最美的一刻的夕阳是什么样的?

  3.学生谈见闻和感受。

  4.进入新课,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实践观察时收集到的信息并进行交流,以学定教,自然导入课题,不仅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还把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非常自然地进

  入了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检查复习。

  1.游戏:摘云朵

  2.合作复习

  3.开火车读生字

  4.看录像,听范读

  5.读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段落。

  [设计意图:把每一个生字的字音读准,这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游戏中进行复习巩固,孩子们学得开心,调动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范读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学生通过细看录像中的景象,静听课文的范读,能清晰地掌握每个自然段所描绘的情景,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拐杖”。]

  (三)有感情地朗读,激活画面。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1.老师也非常喜欢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注意听老师读,待会儿请同学们给我评评?

  2.师生评价。

  3.轻声读读这段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声音轻些,速度慢一些,看看你还能想像到些什么?

  4.指导朗读。

  A: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师:读这句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这时太阳的样子像什么?’

  师:这时的光已经不再刺眼,我们能很清楚地看着太阳,你看到的和课文里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一样的呢!真会想象。

  师:全班同学一齐读读这句话。

  B: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

  (1)连绵起伏的山是什么样的?小手比画比画。。

  (2)大伙评评,到底谁比画的是连绵起伏的山?为什么?[

  (3)(手势表示)对,一个接着一个,一起一落,这就是“连绵起伏”。

  师:我们广西也是山水之乡,你在哪儿也见过“连绵起伏”的山呢?(放课件:广西连绵起伏的山)

  师:一齐读读这句话1

  5.美美地把这一段课文读读。

  【设计意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不但要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联想、发现和创造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他们读得有滋有味,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

  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1.引读:太阳慢慢地往下沉——

  2.那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课文,你还有别的方法把课文读得更生动,学得更有趣吗?

  3.学生反馈。

  4.创造方法,合作学习。

  5.展示成果。

  句式联系:

  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云染成了——、——、

  火红的天空十分壮美。被染成五颜六色的云朵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6.有感情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发现,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

  品味第五自然段。

  1.(放课件:老年人晚年幸福的生活)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不仅夕阳红了,爷爷奶奶的脸也红了,他们的心更红了呢!(板书:更红)我们祝愿他们的生活也像夕阳一样美好、幸福1

  2.如果你就是课文里的这个小朋友,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3.回归课题,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夕阳真美》

  【设计意图:水到渠成,不露痕迹地表白,摒弃了以往归纳、升华中心的生硬,不失时机地把握住学生情感升华的一瞬间,无形之间渗透德育,教学效果很好。]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夕阳给我们带来了美丽,夕阳更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我们赞美夕阳,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1

  2.自读全文。

  【设计意图:这么美的课文,只有多读,才能真正领悟到文中之意,体会到文中之情,学生才能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回归板书,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回归板书,总结全文)日落任从容,余晖照晓丛。山河多壮丽,人老心更红。

  2.美丽的夕阳,曾令无数人陶醉,进而为它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让我们走近夕阳,更多地了解它吧!同学们上上网,网上的资料可多了,有你喜欢的资料,可以动手抄写下来。

  3.若有时间,课堂交流展示,若无时间,课后交流。

  [设计意图:在新课标中,教会学生学会积累,这是一个新兴的技能。把收集、处理信息的指导不失时机地放进课堂,避免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尴尬。】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1个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激励学生从小为人大度,常抱有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人鱼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杀王子的.品质。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搜集安徒生童话书籍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新课,汇报资料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三、自主阅读,体会

  1.读课文介绍小人鱼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承受了那些痛苦?

  2.最后她 成功了吗?

  3.这个故事的结局让你感悟到了什么?

  四、积累内化

  1.根据小人鱼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2.自读课文中的相关文章。

  五、作业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安徒生的故事,谈谈感受。

  板书设计:

  小人鱼憧憬人间——序幕

  小人鱼救了王子,爱上王子——开端

  海的女儿 小人鱼忍痛变成人形——发展

  小人鱼爱情失败,没有加害王子——高潮

  小人鱼化成泡沫——结局

  小人鱼牺牲了自己——尾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19

语文《公输》教案08-20

语文阅读教案09-19

语文教案07-21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识字教案03-16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园地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