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8-09 10:39:51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10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读“愤、脏、浑、刨”四个字。

  2、自己观察画面,初步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溪水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象系栽浇

  2、初步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溪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环境保护的录像片,然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跟环境保护有关的课文《清清的溪水》(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象系栽浇负泥培坑澡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关系泥沙洗澡重新胜负浇水培土栽树刨坑大象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负:上面是“刀”字头,下面的“贝”字第一笔是竖。注意与“见”字区分。

  培: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立”和“口”字。“培”字的第七笔是撇。

  浇: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尧”字,注意“尧”字的右上方没有点。

  象:可以运用熟字去偏旁的方法记忆,熟字像去掉单人旁就是大象的象。第六笔是:撇

  栽:先写“土”字头,再写“木字旁”下面的笔顺是:斜钩、撇、点。这是一个形声字。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5)要求会认的字,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读一读:

  “小兔气愤地说。”

  “野猪跳进小溪,想洗个澡,可是越洗身上越脏,变成了一个小泥猪了。”

  “野猪刨坑,大象栽树。”

  “溪水变成浑浑的了。”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五、总结

  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溪水会变浑。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树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溪水会变浑。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树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摘苹果的游戏。(谁摘下了苹果,就带着同学们读生字)。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关系泥沙洗澡重新胜负浇水培土栽树刨坑大象

  3、教师小结学习生字情况。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清清的溪水一直都是清清的吗?它有哪些变化?

  (先是清清的,后来是浑浑的、变黄了,最后又恢复了清清的。)

  2、溪水为什么突然变黄了?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指名读第二——十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溪水为什么会变黄?

  (因为大象和野猪为了比谁的力气大,把树林里的树都快拔光了。没有了树林,土壤便会流失,一下雨,周围的黄土就被冲到小溪里,小溪的水就会变黄、变浑了。)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说一说树木对防止土地流失、保持水土平衡、美化环境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

  2、

  这一部分有情节,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1)自由读,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

  2)小组读一读,商量怎样能够更好的读出语气来。

  3)全班交流展示:

  小组展示读

  班级分角色读

  3、看投影片上的图片,练习有表情、有语气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或根据投影提示排演课本剧。(要给学生创设施展才华的空间,安排好时间去练习,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去指导)

  4、清清的溪水变浑了,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办?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查找的有关资料说一说:

  如:清理水中的泥沙;

  在水边种植树木,植树造林;

  进行治理,并建立保护区;

  加强宣传的力度,号召所有的人都自觉维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在水中饲养动物,帮助清理污水,同时改善溪水的环境质量。

  ……)

  5、再读课文:想一想:大象和野猪是怎样做的呢?在书中画一画,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6、指导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

  1)指名读,抓住学生中读的好的地方,请他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读出溪水又变清后的喜悦之情。

  2)齐读。

  三、拓展练习:

  1、以《清清的溪水》为题或另选题目,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如:1)分角色有语气地朗读。

  2)分角色排演课本剧。

  3)说一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4)以大象和野猪的口气写一封公开信。

  5)为课文续编故事。

  ……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讨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大象和野猪这样的人?有没有类似的事情?是怎样解决的?

  四、教师小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毁掉了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就会使溪水变浑。要使溪水变清,就要多栽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大家要增强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家园。记住一句话: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五、作业:

  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把本课所学到的内容告诉身边的人,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宣传员。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挑选"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认识本课生字词。

  第一课时

  一、读文解题,感知全文

  1.板书课题:检阅

  试问学生:什么是"检阅"?

  2.基于学生不甚理解,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检阅。

  3.交流:

  现在你知道什么是"检阅"了吗?

  4.出示插图,看这就是在七月,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举行的一次检阅流行。

  你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随机指导朗读文中有关描写检阅隆重场面的句子。

  随机读词:博莱克截肢拄拐等,了解博莱克

  二、再读课文,了解故事

  就从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1.学生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队员们发生了什么事?

  2.汇报交流,理清脉络:

  (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捡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在交流中随机指名读相关段落,及时正音,如:鸦雀无声羡慕沉默的局面情不自禁等。

  三、走进故事,品味语言

  在这一次盛大的检阅中,博莱克和儿童队员们以他们出色的表现博得了观众的称赞,他们是这样说的:

  生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观众为什么称赞他们呢?难道仅仅是因为队伍走得整齐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你想说什么呢?(我知道博莱克得到大家的称赞是因为他左腿截肢了但依然走得很好。)

  大家都想表达这一个意思,对么?好。下面我们就先走进博莱克,去体验一下,他"棒"在何处。谁来把博莱克参加检阅时的情景展示给大家?

  1.一生读。多媒体出示带有画面的文字。

  2.生自由读,边读边想:哪些话让你感受博莱克棒。

  3.交流

  重点品读: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①哪些词让你感觉到博莱克棒?(根据学生回答,抓重点词指导朗读。)

  ②想象当时博莱克在想什么?透过这个镜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体会人物心情,引导有感而读。)

  ③看着这拐杖,这高扬的`头,这挺起的胸脯,你想对博莱克说句什么话呢?(进一步指导朗读)

  4.博莱克真的让我们佩服。好!同学们,这一幕幕镜头,一个个场景不仅你看到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他们由衷的称赞这个自信、坚强的孩子

  生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

  让我听到你发自内心的称赞!

  生再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问答式进行有关事情的采访对答掌握有关事情因果经过叙述的方法。

  2、能据题用简短语言表达事情因果、经过。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揭题,明确要求。

  如果你是小记者,你会向哪些人去采访?

  :你所采访的人,必须是有突出事例物人,被采访的.人要有针对性地回答对方所提的问题和要求。

  二、典型领路,归纳方法。

  1、示例:小记者:王芳同学,听说你这次书法比赛获得全校一等奖。你能跟大家说说你的体会吗?

  王芳:练习书法要有耐心,坚天天练,要一笔一划按照字贴的样子去写。这样才会天天进步。

  小记者:听了你的话我很受启发,谢谢。

  王芳:不用谢。

  2、组织讨论,方法:回答提问要做到真实、概括、得体、清楚、明白。

  三、同桌练习互相采访。

  四、创设情景,开展采访活动:

  1、争当小记者,自选采访对象,到采访的人身边练习采访。

  2、被采访者按要求回答。

  五、全班交流,评选优秀小记者。

  六、作业:去国旗班调查,了解成为国旗班的经验。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二、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三、探究新知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全班齐读。生再读。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三)、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四、当堂练习

  填空:()依山尽,黄河()海流。

  欲穷(),更上()。

  五、归纳总结(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略)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精选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的知识点

  1独坐敬亭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被称为“诗仙”。主要作品有《蜀道难》《梦游天姥(mǔ)吟留别》《将(qiānɡ)进酒》《古风》《李太白集》等。

  相关背景: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尝尽世态炎凉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主要内容: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2望洞庭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主要作品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浪淘沙》等。

  相关背景: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

  主要内容: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3忆江南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为题材。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

  相关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主要内容: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品读相关语句,分析晏子等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品读文章相关描写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并体会晏子爱护国家、维护尊严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全文,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文中的重要字词。

  2、现在我们仍然以小组为单位,三个同学扮演三个角色,分别是楚王、左右、晏子,还有一个旁白,我们合作翻译全文,在翻译的同时要注意各自的身份、说话的语气。

  二、概述情节,感知全文

  1、文章讲述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谁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简单概括文意。

  2、明确:王欲辱晏—晏智斗王—王自嘲终。

  三、品味语言,感知人物

  1、本文虽然简短,两百字都不到,却为我们塑造了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请大家挑选你最感兴趣的'人物,结合文中人物描写的语句,说说人物个性 明确:楚王;

  ★傲慢无礼、自以为是,他知道晏子是“习辞者”,却要“辱之”,仗着自己的国力强大,想要羞辱晏子,羞辱齐国,显示自己的威武。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通过楚王的动作、语言描写,看出楚王当时似乎胜券在握,目中无人,盛气凌人,进而得意地看着晏子,且语言犀利,充满蔑视 追问:你觉得如果加入楚王的心理描写,你认为他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xī)也(15),寡人反取病焉”通过楚王的动作“笑”看出他当时的窘迫和尴尬,自己精心设计的阴谋在晏子的机智应变下以失败告终,只能借故自嘲,无可奈何地苦笑 晏子;

  ☆晏子避席对曰 通过晏子“离开座位”这个表示尊重的礼仪动作,看出晏子十分冷静,面对楚王刻意的挑衅,他压制心中的怒火,不露痕迹,其实是先礼后兵,可见晏子的足智多谋。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一系列的语言描写,第一句,慢条斯理,言在此意在彼。第二、三句,自问自答,与第一句一起暗暗地,却又巧妙地进行比喻,第四句话锋一转,锋芒毕露,将齐国的“盗”比喻为“橘”,它生于齐是“橘”,也就是“不盗”,而生于楚却成了“枳”,也就是“盗”,争锋相对地反驳了楚王设下的危机,可见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从容不迫、充满智慧 同样是橘,只因生长的区域不同,名称不同,味道不同,造成这个差距是因为不同的生长环境,而人生长在齐国不盗,进入楚国却盗,暗示楚国的水土造成人的盗 追问:你觉得当时晏子是怎么样说这几句话的?你能否试读看看。

  2、晏子面对楚王的挑衅和侮辱,从容不迫地和对方周旋,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明确:作为出使的使臣,他必须完成出使的任务,维护人格,更要捍卫国家尊严。

  四、复习巩固,拓展迁移。

  1、是啊,晏子虽然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是却能言善辩,聪慧无比,我们以前是不是也学过晏子的其他故事,谁来说说看。

  2、假如你是楚国的大臣,你能否找出晏子话语中的破绽,巧妙地反击他的论辩?

  预设;

  A:淮北的枳虽然苦涩,没有橘味美,但是却可以入药,而齐人在楚国偷窃,却是毫无益处,晏子把楚人类比为橘,略显牵强。

  B:你说楚国的风水使人善于偷盗,那你来到楚国怎么没有偷东西呢?

  C:你们齐国太贫穷,没什么东西可以偷,我们楚国东西多,你们齐国人才偷。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并逐句翻译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知识能力目标:

  1. 会认15个生字,学会其中13个。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心意”、“急匆匆”、“和蔼可亲”、“顺从”、“尊敬”、“深情”等词语;学会用“首先……然后……最后”写句子。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情谊。

  4. 培养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人文教育目标:

  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们尊敬、爱戴哪些人时,你们肯定会说—父母、老师。老师像父母、似朋友,在细心呵护我们成长,倾心培养我们成材。他们的无私赢得了学生衷心的爱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再一次感受师生之间的浓浓情谊。

  板书课题:师生情

  二、引导看图,感知图意。

  1、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看图时,你还注意到什么?

  指导学生看图时,一要有序(可以按照先人后物的观察次序),二要有重点(着眼于人)。(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图上主要画了什么)

  三、自主读书,读通课文。

  1、范读,边欣赏边画出生字。

  2、自由练读,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做好学习笔记(圈画关键词句,在课文空白处写上读书感受),为交流做准备。

  (1)分辨清楚课文哪些是图上画的内容,哪些是写作者观察图画后联想到的内容。

  (2)通过自读,你明白了什么?

  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4、填空练习,了解句式。

  用“首先……然后……最后”造句子。

  四、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对学生拼读不准确的'生字要正音。

  2、指导书写要求学会的字,要细心观察,认真书写。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读书。

  学生自由读,自主选读。教师应鼓励不敢表现自己的或读书不够好的学生朗读。

  二、图文对照,读懂内容。

  1、自由练读,说说课文的哪些内容最让你感动?

  2、对照插图,默读第四自然段,划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说说原因,并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词语的方法。

  3、小组探究,怎样读好第四自然段。

  4、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通过文字想象画面。

  5、感情朗读。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思考以下问题,学生任选一题讨论交流:

  (1)文中的“心意”指什么?

  (2)“她们还是深情地看着,等着,心里默默地祝愿着。”说说她们在祝愿什么?

  学生自读自悟,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一起讨论,然后推选代表汇报。

  四、拓展活动。

  教师节到了,给老师写几句心里话,以表达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首先……然后……最后”写一句话。

  教后小结:

  在让孩子们用“首先……然后……最后”说话时,我发现两个问题:

  一、意思过于简单。如:“我先放下书包,然后拿出书、文具盒,最后出去玩。”三年级了,说话意思应该更充分一些。于是,我问:“什么时候,你这样做的?”

  学生继而改进:“来到教室,我先放下书包,然后拿出书、文具盒,最后出去玩。”这就好多了。就这样,学生逐渐把意思说充分了。

  二、思路较窄。大多数学生只是说在学校、回到家,内容极其相似,不能在更广泛的生活领域运用这样的词来表达。于是,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上这些词说说怎样浇花?你还能用它说做哪些事?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我想:课堂上,教师有时就是一把钥匙。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并学习相关词语,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了解谚语的意思,读后有自己的想法。

  3.通过收集谚语,增长知识,认识更多的字,养成善于收集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

  2.能深刻理解5条谚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能深刻理解5条谚语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收集谚语,增长知识,认识更多的字,养成善于收集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上课伊始,教师播放童谣《拔萝卜》,和学生一起表演说唱,营造轻松和谐的语文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一系列语文学习做准备。

  2.师:小朋友以前听说过拔萝卜的故事吧!今天老师和大家又听了这首有趣的童谣,哪位小朋友知道歌谣中的老爷爷为什么一开始没有拔出萝卜,后来又成功了呢?

  生:……

  (引导学生明白“人多力量大,要团结合作”的道理。)

  3.师:今天我们的学习也要依靠小朋友们的集体力量,团结一心才能顺利完成,加油吧!

  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1.教师给学生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再放资源,让学生跟着模仿朗读,自行纠正语音语调。

  3.师:小朋友喜欢电视上老师读的吗?你也来模仿一下吧,然后读给同桌听听吧!

  4.之后教师点名让小朋友读,同学集体帮忙正音。教师播放资源,和学生一起认读本课的生字词,并进行有重点的教授。

  5.小朋友,这么多的精彩的谚语,你最喜欢那一则呢?为什么呢?

  三、朗读感悟,理解品味

  1.教师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对这些谚语的理解,之后逐一进行讲解。

  (1)教师为学生出示512抗震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谚语“人心齐,泰山移”的含义。

  (2)教师为学生出示柴多火烧得旺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谚语“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的含义。

  (3)“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教师请同学到前面来做实验:请一位女同学来折一根筷子,请班级最高最壮的男生来折一把筷子,看看结果。让学生从眼前的情景中明白道理: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容易”的反义词是“困难”。

  (4)教师给学生出示植树造林防止沙尘的画面,帮学生理解谚语“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的含义。

  (5)师:春天是怎样的景象?(百花盛开),出示画面,帮助学生理解“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含义。

  3.教师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谚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四、教师小结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了5句谚语,老师希望大家都将这些谚语铭记于心,作为我们生活中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教育自己。

  五、课外拓展

  老师从别处又收集了几则谚语,大家课下也一起来收集吧,然后我们开个谚语发布会,看看哪位小朋友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给我们讲一讲其中的道理。

  (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2)众人划桨开大船。

  (3)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4)让人一寸,行理一尺。

  (5)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6)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7)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3.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想象自己将要创造设计的新型玻璃,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课前准备

  书写生字的小黑板或投影片。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①同学们,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玻璃有什么作用吗?

  ②教师板书课题点明“新型”。“新型”是什么意思?

  ③“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了课文我们就明白了。

  ↘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①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②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注意要读准字音。

  (“看守”中的“看”读kān;“粘在一起”中的“粘”在本文中读zhān,“调节”中的“调”读tiáo)

  ③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难写的生字。

  ④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

  认识生字后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和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⑤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请大家拿好书,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文,要把生字读准。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

  (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吸音玻璃。)

  ②这几种新型玻璃,课文是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介绍的?

  (课文是从1.2.3.4.5自然段中介绍的。)

  ③第6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筑中所起的作用和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①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①老师导语引入:“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报的警吗?”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中找答案。

  ②这是什么玻璃呀?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③学生汇报,再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引导学生理解“夹丝网防盗玻璃”特点和作用的关系。(由于这种特殊的玻璃在里面夹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又和电源相接通、和自动报警器相接通的特点,才有它自动报警防盗的作用,由此可见,“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

  ④在学生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指导朗读句子。(“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⑤思考:这句话中用了几个“可以”说明了什么?四个可以说明了这种玻璃的用途广泛,你能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用上“……可以……,……可以……,……可以……,……也可以……。”说一句话吗?

  ⑥指导朗读第一段。

  ↘利用表格,自主学习

  ①除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新型玻璃呢?我们来开个新型玻璃展销会吧!请各个厂家把自己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向大家介绍清楚,以便大家购买。分组读书讨论,要求:读课文,画特点,想作用,填表格。

  新型玻璃名称

  特 点

  作 用

  加丝网防盗玻璃

  玻璃中夹一层金属丝网

  防盗

  夹丝玻璃

  非常坚硬 藕断丝连

  高层建筑采用,安全

  吸热玻璃

  使房间冬暖夏凉

  阻挡强光和冷气

  消音玻璃

  消除噪音

  闹市临街建筑物采用,减少噪音

  变色玻璃

  反射阳光 改变颜色

  调节室内光线

  ②哪个厂家先来介绍自己生产的新型玻璃,注意说清楚这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藕断丝连”的意思?变色玻璃是怎样随着阳光的强弱调节室内光线的?

  ③板书,小结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这些新型玻璃在现代化的建筑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课外延伸,鼓励创新

  同学们,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呢?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创新想象,让其充满自信。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

  2.前后四个同学按段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3.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5.学习第三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吗?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板书设计:

  将心比心

  宽松,理解

  反思:我在教学本课时,在想《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是从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写起,它反映的却是人们的道德思想问题,意在呼唤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将心比心,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我带着这个问题,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遇事能推心置腹地想一想,应如何去做。

  课文中讲到一位阿姨为老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等老奶奶过去后才松开手,她为什么会这样做呢?问题一提出,平时记性比较差的×××这样回答:阿姨的妈妈和这位老奶奶的年龄差不多,她只希望遇到这种情况也有人为她开门,阿姨这样的目的(1)能唤起人们多一份关心和一份关爱,(2)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从这位阿姨的言行举动和平淡的话语中说明了什么呢?这位同学接着回答:说明阿姨心灵纯洁,心地善良,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啊!与此同时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遇事能将心比心,推心置腹地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

  语文园地二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教学重点: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他们交流。

  教学难点:学会与别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例如:别人有事情找你父母,父母不在家;班上的一个同学病了,好几天不能来上课;有的同学在校园里随地吐痰等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情呢?

  1.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你看了后有什么样的话想说?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揭示以诚待人的交际主题)

  2.想一想,平时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这样的事情,如果有,你是怎样对待的.?

  二、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的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三、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明确简要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面。

  小结:只有真诚德与别人交流,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反思:本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能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懂得态度诚恳地与别人交流的重要性!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一定会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有礼貌的学生!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7-27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01

小学语文教案08-31

有关小学语文的教案08-31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9-21

小学语文教案10-23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4-01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06-15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3-21

小学语文荷花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