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例(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37个词语的意思,能依据问题理解难句与重点句的意思,会用"既……又……"写句子。
3、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用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内容。
4、知道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理解用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
教学难点:学生对我国的"茶文化"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对我国是"茶的故乡"的含义,对茶的价值,品茶的乐趣等较难理解。
三,教学准备
六大种类的茶叶些许;若干套透明茶具;一瓶热水。让学生了解有关茶的知识,有条件的组织学生参观浙江茶叶博物馆。。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认真默读课文,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
3、初步培养爱茶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揭题,释题。
(1)"说"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
(2)想想,课文会向我们介绍茶的哪几方面的知识
2,自学,要求:
(1)通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自学生字新词。
(3)逐段默读,想想该段介绍了茶的什么知识。
3、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
(2)交流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注意,为什么
字音:占,暑,尚,兽(翘舌音),族(平舌音),曾(后鼻音),玻璃(轻声)
字形:享(下面是"子")区别曾,兽。
(3)提出不理解的词,酌情处理。
(4)选择难写易错的字写一写,记一记。
4、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茶的什么知识交流中引导学生朗读并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茶乡,种类,实用价值,精神享受,增进友谊,讲究茶具)
(2)回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及具体方法。
(3)根据课后习题2,思考哪几个自然段描述同一方面的内容,进行归并,分段。
(4)交流分段,重点点拨:第1,2自然段都讲我国茶的特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归并为一段;第3。4自然段都讲饮茶的作用与好处,并为一段。
5、作业。
(1)通读课文,质疑间难。
抄写生字新词。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二段,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内容。
2,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3,进一步理解课文初步培养爱茶,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课后习题1(1)。
交流讨论,出示实物,认识6大种类的茶叶。
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第二段,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下一步学习重点。
你们希望重点品读哪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
重点品读第4自然段。
自学,思考:
A这段主要写什么,怎么写的
B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C选择好词佳句反复朗读。
交流,重点理解:
A品茶讲究茶叶的色,想,味,顺序应是先观,再闻,后尝。
B区别"饮茶"与"品茶"的不同。(饮茶即喝茶,品茶须细细品尝,讲究茶叶的色,香,味,讲究程序,讲究茶具,是种精神享受。)
学生分组尝试品茶,用上"先……再……最后……"介绍品茶经过
④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品茶的乐趣。
(4)依照第4自然段的学法,自学第3,5自然段。
(5)重点交流:
①这两段与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②质疑问难,相机理解课后重点句,朗读。
3、作业(任选一题)。
(1)摘抄描写品茶过程的句子,读读背背。
(2)以《品茶的乐趣》为题,用上"先……再……最后……"写一个总分段式。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了解中国茶具的特点。
2、深化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
3、感情朗读课文,深切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三段。
(1)回忆第二段的学习方法。
①这段主要写什么怎么写的
②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③选择好词佳句反复朗读。
(2)按照上述方法,学习第三段,完成填空练习。
这段介绍()。先总说(),然后从()和()两个方面具体介绍,最后一句话点明品茶讲究茶具的()。
(3)交流填空题,了解内容,体会写法。
(4)结合质疑,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5)感情朗读这一段。
2、总结全文。
(1)学习课文,你对我国的茶文化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6个自然段中,哪几个自然段写法基本相同,
小结:这种先总起后分述的记叙方式,条理清楚,有助于我们理解层次,并按照这一顺序理解段落的内容。我们今后可以把这种表达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
3、扩展阅读。
(1)学生回顾总结按事物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
(2)默读一,二篇课外读物(如《选学读本》上的《松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
(3)交流。
作业:(1)听写词语。(2)阅读有关介绍"茶"的文章。(课外延伸)
板书:
9说茶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种类多。
实用价值
2,喝茶好处多精神享受:观闻尝
增进友谊
质地
3,品茶讲究茶具形状
造型
图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板书“夸克”二字,提问:如不看课文,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再完全出示课题。
2、根据语系,对课文标题进行解释。
3、提问课文为什么不换成别的,如:“关于物质的基本结构”、“介绍一种超微粒子”、“微观世界的'奥秘”等。
二、感知课文
1、讨论“夸克”应当在“盒式结构图”中的哪一个“盒子”里?
2、第一个盒子和第二个盒子应当填入什么?依据是什么?
3三个盒子的研究。阅读找到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句,理清盒式结构的顺序 :原子 ——原子核——强子——夸克 。
4借助有关挂图和事物模型以证实前面顺序是否正确。
5、研究文章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22—26段)与中间主体部分的关系。
三、研读课文
1、学生提出疑问。
2、教师提出研究问题。
(1)作者除了向青少年介绍物理学知识外,还有没有别的意图?文中有没有透露出这个意思?
(2)“夸克模型”怎样提出来的?科学研究和想象有什么关系?
(3)你对本文在表达上比较满意或感兴趣的有那些?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写篇题为《夸克自述》的说明文。
2搜集有关材料,谈谈语文课中培养想象力的话题。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温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温暖”的含义,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词句,体会关键词的意思及在本文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温暖”的含义,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重、难点词句,体会关键词的意思及在本文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上广播站的播音你听了吗?今天早上有一篇故事是
讲雷锋叔叔的,那雷锋是谁呢?大家都是细心的孩子,知道处处留心皆学问,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雷锋有关的`文章《温暖》。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请看黑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大家齐声读出学习目标。有没有信心完成?首先让我们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听的时候要认真
看,仔细听。
三、自学指导(一)
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大家一起来闯关,请看我们今天的第一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1、2自然段:
1、划一划:划出雷锋关心战士的句子。
2、议一议:雷锋发现小韩棉裤上的洞时,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4、“轻手轻脚”“一针一线”“轻轻地”这些词好在哪里?
(六分钟后比一比谁完成得好)
第一关完成得非常好,那第二关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
四、自学指导(二)
小组内分角色读课文3—6自然段
1、用“”划出雷锋做了好事后的表现的词语。
2、抓住“不吭声”“大惊小怪”等词想一想:雷锋当时是怎么想的?
3、讨论“又是班长……”中的“又”是什么意思?
(4分钟后赛一赛哪一组最棒)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小韩觉得心里暖哄哄的?
五、拓展延伸:
1、写作技巧渗透: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围绕雷锋
帮小韩补裤子为线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描写。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大胆的运用这种方法。
2、收集雷锋语录:
今天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雷锋叔叔说的话,大家看一下:
六、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雷锋叔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那我们以后的生活中,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多做好事。今天回去之后呢,大家就可以学一学雷锋叔叔,不留姓名的做一件好事,明天的课堂中,我们一起交流心得。
板书设计:
17、温暖
轻手轻脚
缝棉裤一针一线关爱战士不图回报
捅炉子一声不吭
语文教案 篇4
一、 导入新课,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把课文读熟了,今天老师把足球给大家请来了,想不想认识它?(动画出示)运动的足球。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足球怎么样?(动画出示运动的足球,配第一自然段的音,并显示第一自然段。)
3、请你读一读足球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再读一读段话,说说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学生再读。
4、指名说,同学帮着解决。
5、足球这么可爱,你觉得它的话应该怎么读呢?自由练习,指名读,评价,你还可以找自己的伙伴来读。
6、现在你能来做小足球,带上动作试试看吗?下面同桌两人合作,一人读,一人做动作,也可以两人一起边读边做动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动作。)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
1、这么可爱的足球年纪怎么会这么大呢?我们来听听足球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吧!(动画显示,配音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2、自由读一读足球的这段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说,并相机显示“很久很久以前”足球这种运动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出现了,怪不得它说自己有一大把的年纪呢!“只有……才……”。只有皇帝过生日才能用它来庆祝,那老百姓过生日能不能用它来庆祝呢?是啊,在那个时候,足球运动只是少数人能参加的运动。
4、同学们在读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吗?
5、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个自然段读好,先练习一下吧!(自由练习,指名读,评价,说说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许多年过去了,今天,踢足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运动。让我们来听听足球的心里话吧!
2、动画及课文第三自然段。
3、指名读,谁来说说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
4、出示第一句话,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5、理解“流行”。把搜集到的有关足球的资料拿出来,同桌互相交换看。
7、出示第二句,自由读一读,你明白了什么?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足球带给我们的.快乐吧!看录像。(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一想场内比赛的人,场外观看的人有何表现。你心情怎样?)
8、足球给我们带来欢笑,他也非常高兴,你能把足球的这段话读好吗?
9、自由练习。
四、整体感知
1、每一排的同学都读得很好,整篇课文能不能读好呢,下面老师请每个同学练习读两遍,看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做足球向大家作一个自我介绍。
2、自由练习,指名介绍,指名评价。再介绍。
五、拓展练习
1、足球不但为我们带来了欢乐,而且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在快乐中得到锻炼,在生活中这样的体育运动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指名说。
3、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你们一定非常喜欢体育运动。当然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现在我们就来运动一下,轻松一下,同学们可以边听边唱边做动作。
六、小结。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梦想的力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标准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讲述的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瑞恩为了实现让非洲的孩子能喝上洁净的水的梦想,额外帮家里做家务来攒钱造井,他的事迹感动了身边的很多人。终于,瑞恩的井建成了,给非洲人民带来了生存的希望,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瑞恩的爱心、决心和执着,感染着每一个人。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瑞恩美好的心灵以及产生的巨大力量。教育学生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学,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能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自主学习。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自主阅读。
1.抓住关键问题,研读重点,体会瑞恩梦想的伟大和它所产生的力量。
2.拓展资源,深化梦想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并且体会它所产生的巨大的力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设计背景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新课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着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提供学习策略及学习途径,以快捷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生学习、掌握学习状况,并以此确定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索的平台,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教学特色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为略读课文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教师在“电子课文”的功能区中设计了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提示”“电子辞典”“课文标注”三个部分。学生不仅可以自读自查,还能将阅读感受和阅读结果用不同的符号在课文中标注,既体现了个性化、自主性阅读,也体现了多媒体手段的便捷和高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交流各自的梦想“梦想是人类心中最深切、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很多奇迹都源自于它。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同学们,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梦想吗?
2.观看非洲孩子缺水的短片“在地球的那一端,一个年仅6岁的`加拿大孩子瑞恩.希里杰克也有一个梦想,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短片,我们一起走进非洲,看看那儿的孩子,那里的生活。”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中,学生交流各自的梦想后,播放非洲孩子缺水的短片。在非洲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到处可以看到在干旱边缘挣扎的动物和人,多媒体手段的的呈现让学生沉浸在非洲人民严重缺水的悲惨中。突破课堂地域和时间的局限,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打动人心的音乐激发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情感共鸣,再现一个他们无法想像的世界。强烈的视觉冲击给学生创设了下一步学习的情感体验场,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此时,他们的内心已经激起了情感的波澜和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运用方法,自主读文。
交流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学生回忆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老师推荐几种方法。引导学生自己默读“学法研究”。
自主学文:“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个真实的故事,感受来自梦想的力量。同学们可以点击‘瑞恩的梦’阅读‘电子课文’。使用“阅读提示”“课文标注”“电子辞典”三个按钮。如给课文标注:我们可以用?标出自己的疑问;用!标出打动自己的地方;用……表示自己有想说的话。特别是用——标出让自己意想不到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
学生在自读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阅读障碍。教师在此环节设计了“阅读提示”.“电子辞典”、“课文标注”三个功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到“电子辞典”去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利用“课文标注”中各种符号边读边画。在这个环节中,我尽可能地向学生推荐或者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的网页,交给学习方法,提出学习要求,使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激发阅读兴趣。
三、研读感悟,升华情感。
学生交流自己对课文进行批注的地方,师随机小结,引入重点问题。
【设计意图】
略读课文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逐步研读课文。
创设情境:这些额外的家务活对小瑞恩来说太不容易了!让我们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他费力地挪动着笨重的吸尘器,认真地干着,每个角落也不落下。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他的手磨出了血泡,脚累得再也抬不起来。同学们,想一想,假如是你,可能会怎样?让我们设想一下,在干每一件事的过程中他可能遇到过什么困难?
挖掘梦想内涵:瑞恩如此坚持不懈,只源于心中一个梦想。学生找出,与同桌试着读一读。播放滚动图片flash,师引读:当他看到一名儿童正从干涸的洼地中取水解渴时,瑞恩心里想的是这句话——(一生读);当他看到许多儿童因脱水和营养不良而在生命线上徘徊时,他想的是这句话——(一生读);当瑞恩坚持不懈地做着每一件事时,他的心里想的还是这句话,让我们一起读出瑞恩的心声!(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其呈现方式多样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供了平台。本课朗读方式上我采用视觉朗读和听觉朗读相结合。当学生体会是什么支持着瑞恩坚持不懈时,教师播放一组非洲人民渴求水的滚动图片flash,并且通过引读的方式让学生在一叹三咏的朗读中,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中,体会到瑞恩的梦想是那样的伟大。教学中,学生被那样的画面,那样的情感深深打动,促进了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者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一同感受梦想实现时,我采用了听觉朗读的方法。学生自己找出这个自然段,自由地配乐朗读。在音乐的感染下,无声的语言文字带给学生又一次情感的激荡,体会到这个梦想所产生的无穷的力量。多层次、多方式、循序渐进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得以实现。
师生交流,体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与到这个梦想中?
瑞恩的井终于成为现实,这将意味着更多的人不再流离失所;更多的孩子不再奄奄一息;更多的亲人不再失去生命。此情此景,不禁让一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同学们找一找这个自然段,点击课文旁的小音符,戴上耳机,试着配上音乐读一读。
升华情感:学生配乐齐读。这时学生理解出:正是因为对梦想的坚持,也正是因为无数爱心的汇聚,才让这个梦想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力量。一个孩子的梦,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去关爱和帮助别人,并且给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四、拓展延伸,畅想交流。
在中国,也有许多和瑞恩一样坚持自己梦想的人。请同学们点击“感受梦想”网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浏览,并与同学说说看后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教师介绍重点事例,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
此时学生心中的梦想比较课前的交流都有了变化,深化梦想的内涵。教师启发自主浏览网页,交流阅读内容及体会,并由重点事例感悟到梦想因为坚持而变得伟大,因为有爱而变得温暖,更因为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关爱他人,从而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和谐4.总结:老师衷心地祝愿我们每名同学都能像瑞恩一样把梦想的种子撒得更远,让这蓝天下的每一人都能共享幸福生活。
语文教案 篇6
一、课前透视。
这篇课文生动的儿童故事。讲述了唐代时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牧童率直不盲从,实事求实,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以及戴嵩敢于面对错误,虚心谨慎,勇于接受批评的优秀品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角色鲜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围观人的表现与小牧童进行对比,在读、议、演、评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品质。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是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戴嵩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大画家与小牧童之间悬殊差别,从而为学文做好铺垫。另外还应抓住情节上的曲折变化,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加深对内容和人物品质的深刻体验,从而受到文中人物优秀品质的影响和启迪。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图文结合阅读理解,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四、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和文意插图、画家戴嵩。
2、课外搜集大画家戴嵩的生平介绍、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时数。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观察谈话:(教师出示插图)同学们,你们认识画中的两个人是谁吗?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阅读一个新的故事。
板题。
2、激发体验:
(1)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如果众人面前你发现了别人的画中出现了问题,你会怎样做呢?如果那个画画的人是你,你又如何面对呢?
(2)组织学生交流,创设学文情境,相机引出课题。
(二)对话平台。
1、自学。
(1)轻读课文,划出生字,争取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合作识字。
(3)组织全班交流识字成果。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随机指读等。重点挖掘学生识字记字的方法。
(4)同桌之间互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及读文是否通顺。
以多形式的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扎实巩固识字成果,为学文扫清障碍。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抹、挤、拱、批评、决。
2、引导学生从字的部件组成、结构形式上观察体会,找出字的特点。
3、教师范写学生确认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问题。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突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突出重点字的书写指导,有的放矢,扎实有效。
(三)细读。
1、指读课文,师生评议。重点解决生字正音,长、难句子的阅读指导,把课文读通顺。
2、细读,思考: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哪些问题?
3、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把握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在读文中思考,发现,了解课文内容,体现读书指导的层次,目的性。在学生的读书交流中,及时吸收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安排。
(四)研读。
1、思考:戴嵩你了解吗?在课文中对于他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引导学生从课外资料和文中大家的表现认真体会。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图文对照,激发想像。除了文中的描写,其他人会说些什么?相机理解纷纷称赞。
3、指导感情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练习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挖掘学生的读书体验。如: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说说自己的理由。
4、启思:正在大家盛赞戴嵩画作的时候,牧童为什么说戴嵩画错了呢?
引导学生多形式的练习感情朗读,体验文中的情节变化和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书交流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回顾。
(1)指读字词,练习听写。
(2)指读课文前两自然段,再现课文情境。(抓实基础,把握内容,自然过渡。)
(二)品读。
1、结合课文5、6自然段指导读书:听到牧童的异议,围观的人什么反应?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形:人们又会说什么?戴嵩的表现如何?如果你就是当时的戴嵩,你的感受如何?
2、多形式(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有感情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表现和心理。
3、师生合作分角色,共同演读课文内容。
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采用多形式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与故事内容产生共鸣,在读书感悟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拓展。
1、营造情境,教师当记者对扮演不同角色的人进行采访,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组织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和整个故事进行评论。可以采取我送给( )一句话的形式。
变换读书理解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启思。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对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的理解,从而受到启迪与熏陶。
(四)写字。
重点指导兄、呆、商、购、价钱:
1、学生认读生字,引导观察,交流发现。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指导难写的字。
3、练习书写,互相评价,优秀作业全班展示。
(五)伴教锦囊。
1、词语解释。
(1)纷纷:(许多人或者事物)接二连三地。
(2)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3)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4)指教:请人对自己的工作、作品等提意见。
(5)观赏:观看,欣赏。
2、相关链接。
(1)戴嵩:唐画家,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师韩晃,笔致精细入微,山泽水牛尤为著名。牛能得野性筋骨之妙,与韩干画马并称韩马戴牛。
(2)注:《画家与牧童》就是根据这篇故事而来的:
戴嵩画牛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②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③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尾⑤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⑥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⑦。不可改也。
字词注释:① 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嵩(sōng)。
② 囊(náng):袋子。此处指画套。
③ 拊(fǔ)掌:拍手。
④ 搐(chù):抽缩。
⑤ 掉尾:摇尾巴。
⑥ 然:认为对。
⑦ 婢(b@):女佣人。
诗文翻译: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3、阅读在线。
小学生的大发现:蜜蜂有发音器
近日,湖北监利县科技副县长来到黄歇口镇中心小学,看望一位名叫聂利的六年级小学生,并向她请教一个问题:蜜蜂到底靠什么发出嗡嗡声?
蜜蜂有自己的发音器官,它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的。聂利说。
8月中旬,在兰州市举行的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12岁的聂利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
这个结论,是聂利对蜜蜂进行了一年多的观察和试验后得出的。
20xx年秋,聂利从《小学自然学习辅导》一书中得知,蜜蜂、苍蝇、蚊子等昆虫都是哑巴,它们没有发音器官,但却有会叫的翅膀,这些昆虫在飞行时不断高速煽动翅膀,使空气振动,这样就产生了嗡嗡的声音。后来,聂利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也看到,蜜蜂的嗡嗡声来自翅膀的振动,每秒达 200次,如果翅膀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她向老师求证,老师的观点也同书上一样。
去年春天,聂利到一个养蜂场去玩,发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翅膀没有煽动,仍然嗡嗡叫个不停,于是她对教材、科普读物和老师的讲解产生了质疑,并开始了对蜜蜂的试验和研究。她先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出声音。她剪去蜜蜂的双翅,也能听到蜜蜂的叫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 42次,每次用去48只蜜蜂,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为了探究蜜蜂的发音器官,她把蜜蜂粘在木板上,用放大镜仔细查找,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她又找来一些蜜蜂,不损伤双翅,只刺破小黑点,放在蚊帐里。蜜蜂飞来飞去,再也没有声音。这项试验她反复做了10次,结果都一样。她将这一发现写成论文,认为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据悉,聂利的论文已被大赛组委会收进获奖作品集,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也全文发表了聂利的论文。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理念:
1、生字的学习要注意倡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2、教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比如:喜欢哪个动物就读哪个动物说的话,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在受到别人称赞后发生的变化及产生的意向不到的结果。
3、抓住课文的趣味性,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表演,使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示。
4、注意培养语文实践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采、背”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刺猬、小獾相互称赞带来的欢乐。
3、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明白“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学习重点:能主动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称赞别人。
学习准备:刺猬、小獾头饰,生字卡片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称赞
播放课文录音并配图片。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
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谁因受到称赞而非常快乐或因受到称赞而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2、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语句进行品读,体会、感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出示重点语句并配有图片进行品读、体会)
(1)“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肯定别人的点滴进步)
(2)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受到称赞而树立了自信)
(3)“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好心情带来的`奇效)
(4)略。
4、找榜样:
在这个故事中,小刺猬和小獾谁是你学习的榜样?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小结:同学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往往善于称赞别人。即使别人存在问题较多,也能给予应有的肯定。你看,本课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那么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呢?谈一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受到称赞时的心情及受到的意外收获)
三、学一学、夸一夸。
1、我们也来向小刺猬和小獾学一学,称赞一下我们班的同学,你看看你要表扬谁,表扬他什么?(指名发言)
2、看到班里同学有进步时,我会说————————
3、在家里,我会这样称赞家人。
当妈妈做了我喜欢的菜时,我想说——————————
当—————————时,我想说——————————
三、再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
四、课堂小结
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要先学会称赞别人。
教后小结:
板书设计:
(消除疲劳)刺猬---称赞----小獾(自信)
教后小结:
上完这节课我的感觉还是不错,尽管很多内容没有处理好,句子的处理不到位,有很多废话,很多细节的处理出现了问题,好的课件没有应有等等。总之,问题很多很多。但是,自我感觉整节课我还是都和学生紧紧在一起,一起交流,一起探讨问题,师生融为一体,一起走进了教材。
重建:如果我再上这节课,总的思路不变,我会在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抓重点句子上下功夫,多读、多体会、感悟,体会小刺猬、小獾互相称赞带来的收获,从而懂得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往往善于称赞别人。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即使问题较多的人,我们也要给予应有的肯定,这样才能使人不断进步或因受到称赞而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引导学生再次欣赏课文或朗读全文后,提出质疑,全面理解全文内容。
衷心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谢谢!!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通过读、思、议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大家要精心保护她,初步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该怎样保护地球。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并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保护地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让每一位中国人欢欣鼓舞。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乘坐中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神舟号”宇宙飞船到太空去旅行。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飞船马上就要升空了。好,飞船已经升到了太空,请睁开眼,观看太空美丽的景色。
(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可是对她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它。
二、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三、整体分析,感悟体会
课文读完了,老师给大家提个问题: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后发表了怎样的感慨?(可爱,容易破碎。)
1、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地球的可爱?
品词析句:
指导学生抓住“水蓝色”“纱衣”“晶莹透亮”等词语体会地球的美丽壮观。
[板书:美丽]
2、地球的可爱仅仅是因为它的外表美吗?(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从文章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学生读有关的段落)
指导学生抓住“无私”“慷慨”等词语体会地球的资源丰富“和蔼可亲”,让学生体会出地球的慷慨。理解能把有限的资源无私的奉献给人们这就是的慷慨。
小结: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你们觉得它可爱吗?能把喜爱之情读出来吗?
指导感情朗读。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评:你们读得真棒,我仿佛置身太空,遥望地球,在许许多多一片死寂的星球中,我一眼就看到了我们的地球妈妈,它晶莹透亮,美丽壮观,它资源丰富,滋养万物,我真为我们人类拥有一位这么和蔼可亲的母亲而骄傲!读到这我想同学们应该理解到,为什么我们把地球称为我们人类的母亲了。只有母亲才能有这样的心去包容、去奉献。
3、是啊,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对人类是慷慨无私的,他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了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在我们的心中,他永远都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在我们的眼里,地球是那样的坚固。地球的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⑴地球的渺小。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地球的渺小?
[板书:渺小](指名男生读第二自然段)
⑵资源有限。谁来说说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有限性?
[板书:资源有限]
资源有限不可再生:不加节制地开采枯竭可再生: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能再生,不顾后果滥用化学品灾难指导感情朗读。(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小结:面临着不可再生资源即将枯竭的磨难,承受着可再生资源即将毁坏的威胁,地球母亲在一次次灾难中变得越来越脆弱。
四、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是谁在不加节制地开采,使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了?(是人类)
是谁在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是人类)
是谁在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是人类)
是谁在不断地破坏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还是我们人类)
地球母亲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各种资源,可是我们人类正用罪恶的双手,使我们的地球母亲伤痕累累,奄奄一息。
教师提供资料:
每天,我们的地球上有15亿人呼吸着受污染的空气,至少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吨氟利昂排入大气层,严重破坏着地球的外衣。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泄漏到海洋里。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55000公顷森林因大火砍伐毁于一旦。
每天,我们的地球有800亿吨水在消然。
[播放课件]
嘘,你们听,听到地球母亲的*了吗?她在说什么?听到地球母亲的哭诉了吗?此时此刻,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呢?(安慰)
(自由发言)
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板书:保护地球,人人有责]
可是有人不这么想,有许多人对保护环境不以为然,甚至有人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尽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辩论探究:人类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学生讨论明确:
[板书:不能移居]
学生齐读6、7自然段
赏析句子: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提问:“至少”一词能去掉吗?
明确: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小结: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
能为人类提供资源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
能使人类世代生存下去的星球——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这个孕育着亿万生灵的神奇母亲,我们只有保护她。那是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我们可亲的地球妈妈,正在遭受着无情破坏。我们的家园──这个水蓝色的星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她需要我们一起去精心保护她。
请同学们带着对地球母亲的一片爱心,齐读8、9自然段。
我觉得最后一自然段倒数第二句中的`“要”应该改一下!
讨论如何修改。(改成“必须”)
对,应该改成“必须”,因为不精心保护地球,就是自掘坟墓!
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板书课题)(生齐读)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生齐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五、说写创新:
看到我们的地球母亲所遭受的灾难,我们能为保护地球做点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行动)
想对地球妈妈说些什么吗?请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祝福)
六、全文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感受到你们已经了解了地球母亲的苦难。作为一名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为保护地球母亲做贡献,让我们的家园的天空更蓝,空气更清新,清清的河水鱼虾欢畅,处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知识点
1、课文中心
课文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课文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识,有力地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课文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体现了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课文是从宇航员遥望地球引入,接着从“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最后告诉人类应该保护地球。
2、对句子的理解。
①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是作者对地球的赞美,突出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阐明了地球与人类及万物生存的密切联系。比喻的运用使句子在表达上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②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见,人类的活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从而说明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是多么的珍贵,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
③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结合前文“矿物资源”的阐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及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
④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一词是强调了目前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的严谨性。同时,“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易于理解,又让人信服。
⑤“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这句话引用了宇航员的感叹,与前文照应,简洁、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征,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着万物。而“破碎”一词,一般用来形容玻璃、瓷器之类的易碎品,在这里可理解为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地球的伤害,如,文中提到的资源枯竭的危机。这样表达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了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⑥宇航员为什么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这句话突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说地球“可爱”是因为地球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孕育万物。这样不仅使句子生动形象,同时又能引起人类的警觉,突出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语文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学会搜集相关的资料,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
2.培养讲述故事,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
3。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热爱并孝敬母亲的感情。
(课前准备:投影仪上:片片碧绿的荷叶,一朵红色的荷花含苞欲放,同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以此营造气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这画面美吗?知道是在哪照的吗?这是我去年在我们龙泉音乐广场上照的,想不到吧。这真是应了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情围绕在我们周围,需要的,是我们细细去品味。这红莲,能否让我们联想到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生朗诵)。这节课,我们将共同去感悟崇高的母爱!
二、活动过程
(一)、体会母爱
1、师: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好吗?(投影放动物母爱的图片)
2、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片?为什么?(生自由讲)
生1:我喜欢小鸭在鸭妈妈翅膀下那张,感觉很温暖。
生2:我喜欢小熊趴妈妈背上那张,觉得小熊很可爱,在妈妈身上很安全。
生3、我喜欢老马带小马跑步那张,感觉像妈妈带我出去跑步……
(二)赞美母爱
师:是啊,连动物都有这么真挚的亲情,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我们人类的亲情更丰富,内涵更广博。伟大诗人但丁说过:“世界上有一种最美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值得我们为她大唱赞歌,你知道哪些歌颂母爱的名言佳句或诗歌散文?
学生展示,读一读,老师补充《纸船》
(三)、讲述母爱
师:我们再看一组图片(体现母爱的感人画面,配伴奏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最后一张定格,老师深情讲述,为学生的讲述作示范:
这是一张5。12中的照片。正在吃饭的`母亲,在地震袭来的瞬间,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住了一旁的女儿,连手中的筷子都没来得及丢掉。无情的地震夺走了母女俩的生命,但当消防官兵把她们从废墟里刨出来时,她们僵硬的身体保持着紧紧相拥的姿势,在死亡的最后一刻,母亲依旧保护着她的女儿……
学生讲述。学生先讲了别人的故事,比如“暴走妈妈的故事,母亲用鲜血写SOS救女儿”等,然后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母亲。
(四)、抒写母爱
师: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你去爱———那就是母亲。慈母情,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亲吻,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耐心,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眼神。伴着这浓浓的亲情,沉浸在这样的氛围里,你的脑海中是否已有了母亲为你操劳的轮廓,是否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又清晰地浮现在你的眼前,拿起你的笔,写一片段,抒发你心中真挚的母爱。
1、学生自由写
2、学生小组间交流,推荐优秀作品上台展示,师生评价。
学生1、在迷茫的黑夜里,你在准备出门去做生意的工具。天是那么的暗,那么的冷,我无言注视着你的背影。你是如此的辛劳,以至于我还没开口叫你,你已默默向门外走去。
生2、你给我的爱,我会永远地铭记在心。是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温暖,在挫折袭来时,你总会安慰我:“这些会随时间而成为过去的。”
生3、母亲,是我一生中的天使,带我飞向梦中的花园。
三、老师总结
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还要说,母爱如歌。母亲的操劳是歌,母亲的唠叨是也是歌,伴着母亲温馨的歌谣,我们一天天成长。在这,我希望同学们也能为母亲唱一首歌,推荐以下作业。
1.为母亲做一件小事。如:端一杯水,洗一次碗,体会母亲平日里操劳的辛苦。
2.多与母亲聊天,亲近母亲。
3.把刚才的片段完善加工成一篇文章,体现“母爱”的主题。
语文教案 篇10
基本实践观点:
1、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3、在句中理解字词用法。
4、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
教学内容:
课题:《寓言四则》课型:自读
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方式:研读、点拨
教学目标:
1、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2、能运用成语。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4、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积累。
5、独立创新地解读文言寓言的能力训练。
教学重点:
1、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2、能运用成语。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4、文言字词积累。
教学难点:
1、能运用成语。
2、文言字词积累。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展示:(幻灯展示)
二、 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寓言。我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在初一我们已经学习了《伊索寓言二则》、《黔之驴》、《愚公移山》、《扁鹊见蔡桓公》等寓言,今天我们将学习四则先秦寓言。作为成熟最早的.文学形式,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文学魅力呢?
三、 幻灯打出课文标题。
四、 回忆寓言的相关知识。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在形象的故事中隐含一种规劝或讽刺的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文学体裁。
六、 检查预习:(幻灯打出)
1、给下列字词注音:
祠(cí)卮(zhī)椟(dú) 缀(zhuì)滥(làn)竽(yú)
廪(lǐn)湣(mín)遽(jù)髀(bì)跛(bǒ)薰(xūn)
2、解释加点字词:
引酒且饮之。(拿来)终亡其酒。(失掉)
(1)(2)
丁壮者引弦而战。(拉)马无故亡而入胡(走失)
缀以珠玉。(用)吾能为之足。(给,替)
(3)(4)为木兰之柜。(做)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给,替)
此何遽不为福乎?(是)
3、 翻译下列句子:
(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蛇本来就没有脚,(先生)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译:(结果)郑国人买了他(楚人)的(装珠宝的)盒子而把珠宝还给了他(楚人)。
(3)廪食以数百人。
译:用官仓的粮食来供养几百人。
(4)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译:这怎么就不能成为祸事呢?
(5)人皆吊之。
译:人们都来慰问他(塞翁)。
七、 自由阅读、质疑、释疑。
八、 寓意讨论:(先由学生讨论,再用幻灯展示)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适当。
买椟还珠——讽刺只注重外表,不看实质,只重形式,不重内涵的人。
滥竽充数——比喻无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或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
塞翁失马——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九、 成语造句:(先用幻灯展示例句,再由学生自由造句)
十、 小结:(幻灯打出)
1、 在课外自由阅读了课文,编成了课本剧并进行了表演,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2、 回忆了寓言的相关知识。
3、 分析了部分字词,结合句子重点讲了“为”和“以”的用法。
4、 解析了部分疑点。
5、 对寓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6、 学习了成语并进行了造句练习。
(其中,“为”“以”的用法,成语的运用和寓言的相关知识及寓意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十一、作业布置:(幻灯打出)
1、 熟读课文,
2、 任选一则寓言改写为白话文(可充分发挥想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19
语文阅读教案09-19
语文《检阅》教案11-27
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08-01
语文园地教案03-07
《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识字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