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13 14:13:26 中班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植物的根有直根、须根、块状根三种。2、学习根据要求对各种的蔬菜的根进行分类。3、培养幼儿对生活的观察力。活动准备:1、多种植物:菠菜,萝卜,葱,多种常见蔬菜。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常识按常见蔬菜的根进行分类。

  1、出示多种蔬菜,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多种蔬菜。

  师:小朋友,今天钟老师为你们带来很多的礼物,看看都是什么吧?你们认识他们吗?那他们都是些什么蔬菜呢?我们一一来认识他们吧!

  2、引导幼儿观察蔬菜的根。

  师:那每一种蔬菜都有哪几部分组成呀?我们来看看吧!那今天我们专门来看看这些蔬菜的根。蔬菜的根都相同吗?你们能把他们相同根的蔬菜的放在一起吗?

  二、引导幼儿了解根的种类。

  1、说一说分类的结果,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你们都放好了吧!为什么你们要把他们放在一起呢?

  (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蔬菜的根)

  教师:蔬菜根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一根一根的,有的一块一块,有的是一根一根小小的)

  2、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教师逐一植物的根。

  师:第一图上的蔬菜是什么?菠菜的根是一条粗粗的,旁边会有一些细小的`根,这样的根叫直根。

  (其他两种类型的根的引导同上)

  3、请幼儿再次对蔬菜进行分类。

  4、根据根的种类相互对分类进行检查,教师指导。

  三、了解根的作用。

  1、引导幼儿认识根的作用。

  师:植物为什么要有根?根有什么作用呢?你们先和小朋友说一说根的作用吧!

  (要求幼儿和同伴相互组织)

  教师:植物的根可以吸收贮存、合成泥土中的营养,帮助植物体固着,还可以进行繁殖作用。

  四、收拾教具,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水的特征,知道水是无色 无味 透明的 可流动的。

  2.初步了解人类与水的关系。

  3.懂得保护水资源,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活动准备:

  (一)空间准备:为幼儿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教学具准备:一次性透明水杯若干、牛奶、纯净水、豆子、水盆、PPT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谜语》

  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 煮饭和洗衣,都得请它来.

  2.出示图片《小水珠》:嗨!大家好,我是小水珠,小朋友们你们看到的水就是由我和我的`小伙伴组成的。我呀有许多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呢?(想)那就一起去认识我吧!

  二.认识水的特征。

  1.水是无色的

  教师出示一杯水和一杯牛奶,让幼儿只用眼睛看,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水是无色的,牛奶是白色的——水是无色的。

  小水珠:哈哈,说对了,你们太厉害了,但我还有许多秘密。一看吧。

  2.水是无味的

  教师出示水和牛奶让幼儿通过品尝来区分水与牛奶的不同——牛奶是酸酸甜甜的,水是没有味道的。

  小水珠:小朋友们,真棒!我就是没有味道的。

  3.水是流动的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晃动,将水倒到水盆里,幼儿观察得出结论——水是流动的

  小水珠:你们真聪明,我也是流动的。

  4. 水是透明的

  教师出示花瓣让幼儿实验,花瓣在牛奶和水中的不同。牛奶中看不见花瓣,水中可以看的很清楚——水是透明的。

  小水珠:我真是没想到啊!中五班的宝贝们:你们太棒了,我的秘密都被你们找到了。我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可流动的液体。

  三.水的用途

  1.教师:水有这么多的小秘密,现在小朋友们想一想:水有哪些作用呢?

  2.观看图片

  :水能洗澡、洗手、能浇花、能喝、能发电等等。 3.讨论:如果没有水会怎么样?

  四.懂得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1.观看图片 (缺水的地方)

  2.讨论:怎样节约用水?

  如何保护水资源?

  活动反思:

  本节课没有达到我预想的目标,由于我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提出的问题禁锢了幼儿的,使之后面两个环节有点乱。

  活动延伸:

  设计“节约用水”的标志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中班科学:

  手能“看”东西

  活动目标

  体验通过手的触摸能识别各种物品。

  能用恰当的语言和词汇描述物品的质感。

  活动准备

  神秘袋(布袋或大纸袋)。

  不同质感和形状的物品,例如洋娃娃、笔、玩具车、海绵玩具、小碟子、钥匙等。

  活动内容

  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

  1、 把上述物品放在神秘袋里,请一位幼儿摸一件物品,向幼儿提问:

  你摸到的东西是硬的还是软的?

  是什么形状的?

  是重的还是轻的?

  2、 引导幼儿描述对象的质感,猜猜那是什么,然后把它拿出来,看看猜得是否对。

  3、 两个幼儿组成一个小组,一个幼儿摸神秘袋中的物品,并描述摸到的物品的感觉,请另一个幼儿根据第一个幼儿的描述猜摸到的是什么。然后两个幼儿交换继续做游戏。

  4、 与幼儿讨论没有眼睛手也能辨别物品的原因。

  5、 请幼儿根据要求寻找活动室里的物品,如硬的东西,软的东西;粗糙的东西和光滑的东西。还可以引导幼儿根据物体的软、硬,粗糙及光滑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

  评价:

  能凭手的触觉辨别物品。

  能运用恰当的形容词描述物品的质感。

  备注

  活动建议:

  神秘袋里的物品应是幼儿所熟悉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家园被毁,公路塌陷”这是灾区让人心寒的一幕。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为他们修筑公路是全社会关注的事。小朋友年龄虽小,但模仿能力强。区域活动中,我发现建构区的小朋友模仿成人为灾区建房、修路……。为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拟通过捡石头、分类、铺路等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巩固、掌握相关知识;在游戏活动中动手动脑,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枯燥、抽象的科学活动为生动形象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游戏中感受为灾区献爱心的快乐情感体验。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对图形进行分类,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2、在游戏活动中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培养幼儿积极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3、在游戏活动中感知助人为乐的情感体验。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积累:已初步认识几何图形;了解灾区的受灾情况。

  2、情景设置:用泡沫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几何图形“土坑”。镂刻下来的各种几何图形为彩色的“石头”。

  3、贴有图形标记的塑料筐六只;录音机、录音磁带;投影仪,灾后被毁的公路图片。

  【活动过程】

  一、 情景导入(观看投影):

  师:小朋友,老师带来几张图片,我们一起看看吧。(观看投影图片)

  师:哪位小朋友来告诉大家:图中是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幼儿1:是一条破破烂烂的路。

  幼儿2:这条路被大水冲坏了。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大家都知道:一场大雨过后,××村灾情严重,公路也毁了,交通很不方便。不过,老师知道:中(1)班的小朋友都是聪明、能干、乐于助人的孩子。我们一起帮他们想想办法,看谁的办法最棒。

  幼儿1:送东西给他们吃,衣服给他们穿。

  幼儿2:给他们一些钱。

  幼儿3:请他们到我家里来。

  幼儿4:帮他们修路。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当回“快乐的筑路工”,帮灾区修筑一条彩色“爱心路”。瞧:这就是一条被大水冲毁的小路(展示预先设计好的坑洼小路,引导幼儿观察),路上坑坑洼洼的,用什么来铺路好呢?

  幼儿:可以用石头来铺路。

  幼儿:也可以用水泥。

  师:嗯,说得好!刚才,老师发现外面有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一起去捡回来铺路吧。(带幼儿到户外)

  二、分类活动——捡石头

  师:这么多漂亮的石头,它们形状一样吗?

  幼儿:不一样:有三角形、圆形……

  师:老师有个建议:等会儿捡到石头时,请小朋友把不同形状的石头送到它们自己的家,行吗?(出示贴有标记的塑料筐),(播放音乐—《雨花石》)小朋友开始捡石头,并分类。老师观察并适时给与启发、引导。

  师:小朋友辛苦了,现在我们用这些石头去铺路吧。(带回活动室)

  三、探究活动:铺路

  (把全班幼儿分成三组,围坐成半圆,以便看清、听清老师分配任务。)

  师:小朋友,现在可以用你们能干的小手铺条彩色的路。(师给三个小组分配任务)。等会儿音乐开始,小朋友就用我们捡回来的石头铺平你们组路段上的小土坑。音乐一停,小朋友请坐回位置。

  (音乐开始)小朋友尝试铺路,有的小朋友为了速度,拿起“石头”硬往土坑塞,有的小朋友认真地拿起“石头”去找相应的土坑铺上后再继续铺另一个土坑。老师发现问题后及时停止音乐,引导幼儿观察、评价。

  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哪几个土坑铺得好?(幼儿:这个,还有那个)为什么?

  幼儿1:因为颜色(配得)很漂亮。

  幼儿2:石头和土坑刚好一样大。

  师:这两位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很好。既然我们要为灾区铺路,就要铺得结实又漂亮。你们说这…这该怎么办?(指着铺得不好的土炕示意幼儿。师请几位小朋友把铺得不结实的石头挖起来。)等会儿音乐开始,小朋友再继续铺彩色路。

  (音乐开始)小朋友又开始铺路,这次,小朋友都认真的按要求铺路,老师着重指导能力较弱的小朋友(增强其自信心)。老师观察到:当只剩下那些需要用“图形转换”来完成的土坑时(音乐停止),启发幼儿思考。

  师:为什么还有一些小土炕没铺呢?

  幼儿1:没有刚好的石头了。

  幼儿2:这些石头都太小了。

  这时,老师用鼓励的语气引导小朋友克服困难,想办法用剩下的石头(一个不行可以用两个)把土炕铺平。让能力强的、爱动脑筋的幼儿尝试。(这一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应多用启发、鼓励的方法)。

  师:××小朋友想到办法了,请你试试。(当小朋友图形转换成功时,老师先给与肯定,再请他介绍自己的方法。然后多请几位小朋友尝试)。

  师(小结):用两个图形能拼成一个新图形。

  师:今天,小朋友为灾区铺的彩色路,真漂亮!高兴吗?(幼儿:高兴)。现在我们一起庆祝“彩色爱心路”的成功铺成。播放歌曲——《雨花石》:(小朋友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肢体语言在欢乐的.氛围中活动自然结束。)

  四、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把预先准备好的材料投放到各区角,让小朋友继续尝试图形转换的趣味性。

  科学区:投放镂空的泡沫垫,有意把更多的“石头”切成两半,让幼儿用图形转换来铺路。

  结构区:投放七巧板、积木、积塑,让幼儿玩拼图和建构游戏。

  手工区:投放卡纸、画纸、剪刀、胶水,让幼儿在剪剪贴贴中探索发现图形的转换。

  【活动点评】

  整个活动能根据新《纲要》要求,以“为灾区铺路”为线索层层引入,以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避开传统的、由老师唱独角戏的说教形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尝试、合作,最大程度地挖掘各层次幼儿的潜能,达到预定目标的实现。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让幼儿在层层推进的学习过程中拓展经验,发展潜能。

  2、巧妙地利用材料的难易,实施因材施教。

  3、让幼儿在“为灾区献爱心”的积极情绪中获得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透过猜猜、看看,比较黄豆、赤豆、绿豆,并说说其特征及用途。

  2、了解、认识各种豆类食品,激发幼儿喜欢吃豆类食品。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豆罐(黄豆、赤豆或绿豆)。

  2、相对应的豆制品及照片。

  3、豆宝宝介绍自己的豆制品的录音。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

  (1)幼儿摇摇、听听、猜猜豆宝宝。

  师:“这天,我们那里有很多的豆宝宝,你们愿意和它们一齐玩吗?”

  幼齐:愿意。

  师:“那好,我们轻轻把小椅子下面的豆罐罐拿起来,请你轻轻地摇一摇、听一听、猜一猜里面藏了哪位豆宝宝?”(幼儿自由交流)

  (2)幼儿打开罐子,看看里面到底藏了哪种豆宝宝?

  幼A:黄豆。

  幼B:红豆。

  幼C:我的是绿豆。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透过摇摇、听听、猜猜,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兴趣,把他们引入了活动中,为下面的活动作了铺垫。)

  2、自由探索。

  (1)听听、看看、说说三种豆宝宝的不同。

  师:“老师这边也有三个豆罐子,我来摇一摇,你们听听会发现什么小秘密?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幼齐:不一样。

  师:“为什么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呢?”

  幼A:因为里面装得豆豆不一样。

  幼B:有的豆豆小,有的豆豆大。

  幼C:因为有的是绿豆,有的是赤豆。

  幼儿自由取出一粒豆宝宝,看看长得怎样样的?和旁边的小朋友的比比,看看是不是一样的?

  师:“看看你的豆豆是长得怎样样的?和你好朋友的有什么不一样啊?”

  幼A:我的豆豆是红色的。

  幼B:我的是绿色的,是绿豆。

  幼C:我的是黄豆,比多多的绿豆大。

  幼D:我的和米沂的也不一样的,我的是红色的,她的是黄色的。

  (评析:孩子们在简单愉快地氛围中自由探索、自由讨论,透过和好朋友的豆豆的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孩子们的知识,是他们自己找到的、自己发现的,因此在此他们也玩得很开心,同时也自己得到了想要的知识。)

  (2)送豆宝宝回家。

  师:“它们的颜色、大小、形状不一样,那把你手里的豆宝宝送到它们的家里去吧!”(幼儿根据豆豆的标记送它们回家。)

  (3)幼儿讨论:你喜欢哪种豆宝宝?为什么?

  幼A:我喜欢黄豆宝宝,它能够变成豆腐吃的。

  幼B:我喜欢绿豆宝宝,我吃过的。

  师:“对,豆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它能做成很多好吃的食品。此刻,我们就去参加一个豆制品展览会,看看你喜欢的豆宝宝变成了什么?”

  3、幼儿交流讨论:

  (1)你喜欢的豆宝宝变成了什么?

  幼A:我的变成了豆腐。

  幼B:黄豆宝宝变成了豆浆。

  幼C:我的是绿豆汤,是绿豆宝宝变的。

  幼D:豆沙是红豆宝宝变的。

  (评析:透过这一环节,发现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在家常见的、常吃的一些豆制品还是能够认出来的。孩子们选取自己喜欢的食品,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把豆制品送到相应的豆宝宝那里。

  (3)看照片,请豆宝宝检查。(听录音)

  (评析:孩子们自由选取,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送它们回家,再看照片、听录音让孩子们自己检查、自己发现错误,以他们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参与性,同时在集中注意力看听时,对豆制品已经有了必须的认识。)

  4、小结:小朋友们真棒,豆宝宝很开心,要谢谢你们。豆宝宝不仅仅能够做这么多好吃的食品,而且都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所以我们要多吃、常吃豆制品,让我们身体长得棒棒的!

  活动评析:本次活动采用农村特有的资源:黄豆、赤豆、绿豆,这三种豆也是孩子们常见的、比较熟悉的,较为他们理解。在活动中,让孩子们摇摇豆罐、听听声音、猜猜豆豆,一系列的自由探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起了他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简单、愉快地氛围中,不仅仅掌握了一些豆豆的特征和用途,还明白了它们所做成的相应的豆制品,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以孩子为中心,自主性有了必须的提高。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探索吸盘能吸住物体的原因。

  2、感受吸盘在我们生活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吸盘、纸杯、泡沫板、木板、塑料盒、木盒

  2、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物体,这是什么?

  2、吸盘钩吸在哪里?

  3、教师出示材料提问:吸盘能吸住这些物体?(泥工板、木盒)

  二、操作活动

  1、教师分发材料。幼儿第一次实验,进行操作,并进行记录。

  2、师幼交流。

  3、操作验证,能吸住哪些材料?

  4、教师总结。吸盘吸得住与吸不住的原因。

  5、出示材料,(泡沫板、塑料盒、木盒、书本)让幼儿进行操作。

  6、师幼总结,为什么光滑的物体能吸住,凹凸不平的物体不能吸住。

  三、找原因

  1、教师分发一次性杯子。

  2、幼儿交流用最吸住的原因。

  3、观察图片,观看钩子在生活中的不同用处。

  四、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找一找钩子。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目标

  1.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椭圆形和半圆形。

  2.能通过身体造型进一步了解椭圆形和半圆形。

  准备

  1.圆形、半圆形、椭圆形贴绒教具各一。

  2.直径相等的圆形、半圆形、椭圆形纸每人一张,放入每组的小筐内。

  3.幼儿活动材料《数图形》,水彩笔。

  4.三种形状的硬纸每人一份。

  过程

  1.认识椭圆形。

  DD出示圆形和椭圆形贴绒教具,让幼儿找出圆形。

  DD幼儿在桌上的筐中找出圆形和椭圆形进行比较,说说两种形状有什么不同。

  DD启发幼儿交流经验,谈谈自己的`发现。

  DD启发幼儿用上下对折、左右对折的方法,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知道圆形两条折痕一样长,椭圆形两条折痕不一样长。

  DD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椭圆形。如:蹲在地上,上部身体尽量横向拉开,使身体看上去像椭圆形。

  DD启发幼儿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来,如有需要,可以找人合作表现。

  2.认识半圆形。

  DD出示半圆形贴绒教具。这是什么形状?

  DD幼儿在筐中找出半圆形并与圆形比较。

  DD启发幼儿交流比较中的发现,知道半圆形只有圆形的一半。

  DD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半圆形。如:身体下蹲,双臂在头顶搭成拱形状,启发幼儿想出其他表现方法来。

  3.给图形涂色。

  DD在幼儿活动材料的画面上找出椭圆形、半圆形、圆形,并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涂画区分。

  建议

  1.借助身体的运动能使幼儿加深对形状的了解,丰富有关空间和形状的经验。

  2.在数学角里提供各种图形让幼儿拼画。

  3.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找找周围环境中像圆形、椭圆形、半圆形的物体。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03-19

中班科学教案07-23

水中班科学教案04-07

中班科学教案范文12-27

中班科学教案【集合】08-01

(精品)中班科学教案08-02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15篇10-26

中班夏天科学教案(精选18篇)03-14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16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