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9-09 11:06:5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共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共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总目标: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对人民币知识的认识;

  2.提高100以内加、减运算的技能;

  3.加深对加减法数量关系的理解;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类整理等数学意识。

  教学步骤:

  1.模拟“百货店”一角,巧设购物环境。

  教师把毛巾、肥皂、牙膏、巧克力、奶糖、钢笔、铅笔、书包、练习本等商品放置在桌面上,每件商品的旁边都放上由学生制作的价格标签,并挂上“欢迎到百货店购物”的字样。上课前,让同学们看一看。

  2.化静为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观察能力。

  首先,教师利用电教平台出示如下一组文具、日用品及其价格:

  然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百货店”的欢迎语,同时出示题目:小勇高高兴兴地拿着 10元钱到“百货店”购物,假如你是小勇,你能用 10元钱买到哪些文具或日用品?

  3.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经过各自独立思考后,纷纷举手作答:

  生1:用10元钱可以买到1支钢笔、1支圆珠笔和1盒巧克力。

  生2:用10元钱可以买到2本练习本、1支圆珠笔和1盒奶糖。

  生3:用1元钱可以买到4条毛巾和2块肥皂。

  至此,教师不急于作出结论,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4.每组选派代表到“百货店”按各自需要自由选购。

  经过各个小组的热烈讨论,每个小组拟定选购方案若干个,然后派代表按各自的购物方案到“百货店”选购文具或日用品。

  5.巧设问题,激发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问购物代表:“你们拿10元钱选购到哪些文具呀?”“你们拿10元钱选购到哪些商品呀?”……各组代表积极地发言,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了。

  6.采用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发挥同学们团结合作的精神,采取了学生自我评价、合作评价、教师评价等的`激励性评价方式,巧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巧选文具的活动、巧评合作得出的结果。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口、脑、手并用和求异思维的激发,使学生懂得:用同样多的钱,可以按需要购物,按价格大小巧安排,做到合理消费。这对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其他人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足球、跳绳、踢毽、其他

  人数

  12 8 5 6 9

  百分比

  30% 20% 12.5% 15% 22.5%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得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计算出百分比并补充表格,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比不仅可以表示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的多少,还可以体现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与全班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加深百分比与绝对人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本单元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分1~5各数、0、6~9各数、10四段安排。在认识1~5 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材把1~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10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教材把0和10的认识单独安排。 1.把认识1~10各数的教学都安排成四个环节。

  学生认、读、写1~10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教材把认数教学分成四个连贯的环节,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体会数的意义。下面以1~5各数的教学为例,分析这四个环节。

  (1) 在现实情境中数物体的个数。例题的主题图中有人和许多物体,数量各不相同。让学生仔细看图,分别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感受数(shù)产生于数(shǔ)。数图中的物体,可以看到什么数什么。如1块黑板,上面有5个字;3个女孩跳舞,1个男孩拉手风琴……通过指出物体及其数量的活动,体会数能反映物体的量的属性。

  (2) 用算珠表示物体的个数。1个男孩、1架手风琴、1块黑板的个数都是1,都可以用1粒算珠来表示。2盆花、2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的个数都是2,都可以用2粒算珠来表示。教材通过1粒、2粒……5粒算珠,分别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学的时候,先让学生在主题图中寻找哪些物体是1个、哪些物体是2个……再分别用1粒、2粒……算珠表示个数。

  2粒算珠表示2的时候,1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3粒算珠表示3的时候,2粒算珠浅色,1粒算珠深色;4粒算珠、5粒算珠里也各有1粒深色的算珠。这是因为教学1~5各数,是先认识1,再依次认识2、3、4、5。1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1添上1是2;2粒浅色珠和1粒深色珠,表示2添1是3……这里的1粒深色珠表达了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时候,要渗透这样的关系。

  (3) 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不仅可以用算珠表示,还能用数表示。男孩、手风琴、黑板的数量都用“1”表示,盆花、红气球、黄气球都是“2”个……学生从中体会1~5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对这些符号意义的体会,就是建立数的概念。

  (4) 写数指导。通过示范、描红、独立书写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规范、工整地在“日”字格上写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把数写好,除了本单元的写数指导与练习,在第七单元仍然安排了写数的练习。

  2.几和第几的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

  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是第几个)。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①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它们的区别。②“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③“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

  (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两个男孩分别排在第几。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那个男孩为止。体会“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

  (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教材中有三种情况: 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

  3.0的含义比较宽广,教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对此,教材有明确的要求。

  (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这个内容安排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表示蘑菇的个数。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0表示个数。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第二道例题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从4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从这里开始。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识。从0开始,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

  (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

  4.在=、>和<的教材中突出两点内容。

  =、>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

  (1)例题从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图中分别提取兔与猴、松鼠与熊的只数进行比较,是让学生知道,比较两种物体数量的多少,只要把两种物体对齐着排一排、比一比。这是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后继学习中经常进行的数学活动,从现在起就要帮助学生逐渐掌握。通过排和比,获得对“同样多”“多”“少”的体验。

  (2)例题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和×同样多”“×比×多”“×比×少”等数量关系,分别用符号=、>、<表示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感受用符号表示关系比图画和文字语言简便。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

  “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第1题在图形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题目要求先“摆一摆”,目的.是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体会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教学时不能仅看教材里的图画就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再根据图形的数量写出数,从图形个数的有多有少,理解数的大小关系,在这些活动中能再次体验数的意义。第2题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持,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借助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获得的经验,也可以依据数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强。

  练习一是0~5认数的综合练习。有三个特点: 一是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1题看直线上的点写数,回忆各个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数的排列顺序。第5题写0、2、3和5,这些数比1和4难写,给学生多一些练习机会。二是重视知识的现实应用。第2题在数出三种动物套中圈的个数以后,比较这些数的大小才能得出名次。这里就应用了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3题应用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的知识回答现实情境里的问题。图中蜻蜓的只数是0,把0和3比大小,知识有了扩展。三是适度地开放。第4题除5=外,其他题都有多个答案。通过自己填写和相互交流,体会思考问题要全面。

  5.教学数10,丰富学生的认识。

  认识10的教学仍然按“数物体个数—用算珠表示个数—用数表示个数—写数指导与练习”的线索进行。“想想做做”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丰富学生的认识。

  (1)渗透10个一是1个十。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这项活动中感受10根和1捆的关系,直观接触10个一和1个十,为以后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作些铺垫。

  (2)学习按群数数。引导学生2个2个地数樱桃的个数,5个5个地数手指的个数,既提高数物体个数的效率,又具体感受10与2、10与5的关系。

  (3)体会双数和单数。10只鸭排成一行,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一一间隔。从左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2、第4……第10只,这些数都是双数。从右边数起,戴帽子的鸭依次是第1、第3……第9只,这些数都是单数。学生照这样数一数,感受了双数和单数。

  (4)辨认左和右。在数物体的个数时,联系左边和右边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分辨左和右。

  (5)直观看出相差数。正方形和三角形上下两行对齐着排列,不但能比出哪种图形的个数多,哪种图形的个数少,还能数出正方形比三角形少3个,三角形比正方形多3个。这些都是以后探索相差数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6.培养数感。

  数感是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数感强的人,在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能主动地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进行思考、解释和交流。数感是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与具有的数学知识有关,但不一定成正比例。数感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尤其要从小培养。

  本单元主要从理解数的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和用数表达、交流信息三个方面培养数感。

  (1)理解数的意义。一方面根据已有的物体,通过数一数,用适宜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如第12页第1题、第13页第5题、第21页第1题等。另一方面根据已有的数,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它的含义。如第12页第2题、第22页第2、3题等。

  (2)体会数之间的关系。不仅用=、>和<等符号表示数与数的大小关系,还体会数与数的接近程度。如5离8近一些还是离1近一些。又如>3,方框里可以填许多数,最小应填4。<10,方框里也可以填许多数,最大应填9。

  (3)用数交流、表达信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体会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用数描述。如果缺少数,交流就不清楚,表达就不准确。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第一课:快慢

  教学内容:辅读学校教材实用数学第二册P4-5页快慢

  教学目标:

  1.理解快慢的概念

  2.应用:学会简单的练习

  3.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教会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5课时

  一、复习

  1.读123,跟老师读,请同学读

  2.唱儿歌《十个手指头》:123爬上山,456翻跟斗,789拍皮球,伸出小手,10个手指头。

  二、新授

  1.导入: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出小乌龟跑第一,小白兔跑第二,请同学说一说哪种动物跑得快,哪种动物跑德慢。并教同学不要骄傲,懒惰的道理。

  2.分析图1,师:小朋友在干什么?(骑单车)

  叔叔在干什么?(开汽车)

  根据平常的观察,骑单车快还是开汽车快?(汽车泡在前,单车跑在后,单车慢,汽车快)

  3.请同学说说图2,两个小朋友游泳,谁游得快,谁游得慢?要求每一个小朋友都要说,不对的纠正。

  4.堂上练习:在快的下面打√,在慢的下打⊿。先老师示范做一次,再让同学自几在黑板上做一次,然后让同学在书上写一次。

  三:游戏

  抢瓶子游戏:看谁跑得快能把瓶子抢回来。然后问同学谁快谁慢!回答对的表扬,回答错的改正。

  教学反思

  快慢这个概念对于同学来说比较容易理解,通过有趣生动比赛活动和平时生活的引导,同学们基本上都能理解这两个概念。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学生对于做习题感到烦厌,经常不配合老师。原因是习题太乏味,他不会做,令他没有信心从而讨厌做题。针对这一点我手把手教,并让他上黑板做,当他做对了,我就让全班同学表扬他。做错了,教他做对,鼓励他下次努力!

  第二课:远近

  教学内容:辅读学校教材实用数学第二册P6-7远近

  教学目标:

  1.理解远近的概念

  2.学会简单的练习

  3.培养学习兴趣,并把概念应用在生活中

  教学重点:教会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5课时

  一:复习

  1.出试图,请同学回答哪个快那个慢,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回答

  2.唱儿歌《十个手指头》:123爬上山,456翻跟斗,789拍皮球,伸出小手,10个手指头。

  二:新授

  1.导入:师:请同学看看窗外操场上同学们在干什么?

  你们能不能看清楚他们的脸啊?(不能)

  他们离教室远不远啊?(有点远),在黑板上写上远走廊的啊姨在干什么啊?

  能不能看清楚啊姨的脸啊?(能)

  啊姨离我们近不近啊?(近),在黑板上写:近

  师:大家看黑板,一起跟老师读读这两个字,远近.上个星期我们学了快慢,这个星期我们一起学学远近!

  2.分析图,图上有什么?(厕所,跟两个小朋友)

  你们猜猜他们想干什么?(上厕所)

  你们想一想那个小朋友能先上厕所(穿红衣服那个小朋友)为什么?(因为这个小朋友离厕所近,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远)

  请每个同学说一说: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近,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远

  3.同学伸出小手,把手放在脸上,然后把手慢慢推开!师:手放在脸上离脸很近.推开就离脸远.

  4.实物演示:先把凳子放在门旁边,说现在凳子离门近.然后把凳子放在离门远点的地方说现在凳子离门远.

  堂上练习:看图说一说,小朋友离马桶和水抖,哪个近哪个远.要求每个小朋友都要说一说,说得不对的改正,说对的给予表扬.

  三:游戏请走近老师和远离老师,走近老师的时候跟老师拍拍手,远离老师的时候跟老师挥挥手.

  教学反思

  远、近这两个概念相对于快慢抽象,经过一个星期的学习,还是几个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两个概念。或者教学不能很好的贴近生活,针对这一点,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教学,把概念融入生活中,让学生不知不觉理解概念。

  第三课:厚薄

  教学内容:辅读学校教材实用数学第二册P10-11厚薄

  教学目标:

  1.理解厚薄的概念

  2.学会简单的练习

  3.培养学习兴趣,并把概念应用在生活中

  教学重点:教会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概念的建立

  教学课时:5课时

  一:复习

  1.出试图,请同学回答哪个小朋友离厕所近,那个小朋友离厕所远,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回答.

  2.唱儿歌:12345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公主。

  二:新授

  1.导入师:小朋友现在天气冷不冷啊?(冷)

  数一数你们穿了多少件衣服啊?

  暖不暖啊?请一个同学回答.(暖)

  师:让老师摸摸你的`衣服。嗯,衣服很厚。在黑板上写上厚。

  冬天的时候我们穿厚衣服可以保暖,可以不怕冷。拿出一件薄衣服,大家看看这件衣服,这件衣服很薄,冬天只穿它就不够暖,容易感冒,大家要记住冬天的时候多穿厚衣服。在黑板上写上薄。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下题目:厚薄。读三次。大家想想怎样才叫厚,怎样才叫薄。

  2.分析图:师:请同学看看黑板这两件衣服,请同学告诉老师那件厚,那件薄,厚的衣服看起来很大,肥肥的,摸上去很暖。薄的衣服看起来小一点,瘦瘦的。

  师:请同学回答那件衣服是适合冬天很冷的时候穿的。引导同学说看起来很大,肥肥的,摸上去很暖。

  3.实物辨别厚薄:拿出两件衣服,一件厚的衣服一件薄的衣服,请每一个同学摸摸,穿一穿。先穿厚衣服,老师引导说这件衣是厚衣服,看起来很大,肥肥的,穿上去很暖!再请同学摸摸薄衣服,引导同学说说薄衣服的特点,薄衣服看起来小一点,瘦瘦的。

  了解厚薄衣服的特点后,请同学回答那个衣服是厚衣服,那个是薄衣服。要求每个同学都能说出,错的及时纠正,对的表扬。

  4.看图,辨别厚被子和薄被子。师:冬天很冷的时候,你想盖厚的被子,还是薄的被子啊?(厚)请看看这图,那个看起来厚点啊(同学议论)请同学回答那个是厚被子,那个是薄被子?为什么说它是厚的被子,因为它看起来很大,肥肥的,很暖。

  三:堂上练习

  看图说一说哪条裤子厚?哪条裤子薄?

  在厚的衣服下画√,在薄的书本下画○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第1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9。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1、做一做1-3题及练习二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算理,学会“破十法”“连减法”,掌握“想加算减法”,感悟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探究交流,展示汇报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算法的多样化: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鼓励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在直观图中圈一圈的方法理解算理。]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想加算减法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连减法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破十法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连减法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

  [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

  (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 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

  [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5-9=

  10–9=1 9+6=15

  1+5=6 15–9=6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从情景入手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理解十几减9的不同算法,在比较中发现想加算减法是计算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第2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11-12页练习二。第3-9题。

  【教学目标】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 )=15 (2)9+( )=18

  15-9=( ) 18-9=( )

  (3)9+( )=14 (4)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第一组植树8棵,第二组植树9棵,两个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你能根据列出的.加法算式说出一个减法算式呢?说说这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表示的意义吗?]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二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练习二的第9题。

  2、完成第12页思考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3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8。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8。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掌握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常用的“破十法”和“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9十( )=16 8十( )=13

  9十( )=15 8十( )=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展示交流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一共有12个风车,我们要买8个,还剩几个?]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10 - 8 =2 8 + 4 = 12

  2 + 2 = 4 12 – 8 = 4

  [(5)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巩固破十法)]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巩固“想加法算减法”)

  3.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8

  12 –8 =

  10 –8 = 2 8 + 4 = 12

  2 + 2 = 4 12 – 8 =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了十几减9一课作基础,学习十几减8就减低了难度。孩子们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圈一圈,摆一摆,从而使学生建立了减法的模型。为今后学习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个别同学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有待提高,平时要加强口算训练。

  第4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7、6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3、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数据的观察直接说出“想加算减法”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6十( )=12 8十( )=13

  5十( )=11 7十( )=14

  9十( )=16 6十( )=13

  [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条)(移动画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10-7=3 7+6=13

  3+3=6 13-7=6

  [谁有不同的想法?让大家看看你的算式,猜猜你是怎么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

  [(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

  (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l3—6=7

  想: 10-6=4 4+3=7

  还可以这样算;

  7+6=13

  13-7=6

  13-6=7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第2题。

  [观察比较使学生感受“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两个不同的减法算式利用的是同一个加法算式。]

  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7、6

  13—7=6 l3—6=7

  10-7=3 7+6=13 10-6=4

  3+3=6 13-7=6 4+3=7

  还可以这样算;

  7+6=13

  13-7=6

  13-6=7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四种算法的比较中,学生已习惯使用想加算减法来口算,体会到了想加算减法的简捷性,体会到了算法的多样化。

  第5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8、7、6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15-16页练习三3-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3、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巩固十几减8、7、6的计算,熟练掌握“想加算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科书Pl5第4题,看谁都能算对。

  [及时了解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以提高退位减法的计算速度。]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6页的第7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读懂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教师在巡视过程要加以提示,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提醒学生不要漏写。]

  2.完成P16页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从图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完成P16页的第9题加减混合运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数学游戏

  教科书P16页的第6题。教师准备好两套不同颜色的卡片,一套写上14—8、12—5、12—4、16—9、15—8、ll—3、14—9、14—8、13—6、13—8等算式卡片;一套写上5、6、7、8等数字卡片。开始“找朋友”游戏。

  [游戏开始时,教师先指定一名手拿数字卡片的学生到讲台上来,比如:5。这名学生手举卡片问全班学生:“5,5,你的朋友在哪里?”下面拿“14—9”、“13—8”卡片的学生接着说:“5的朋友在这里。”边说,边跑上讲台,站在拿5卡片的学生的两旁,再齐问台下的学生:“我们算得对吗?”全班学生齐答:“对、对、对。”紧接着热烈鼓掌。]

  其余各题也按上法进行。

  四、总结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第10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关于十几减8、7、6的练习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计算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个别同学在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计算还不够准确,还需加强口算训练。

  第6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5、4、3、2。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4、做一做的内容、思考题及练习四第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5、4、3、2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计算方法能完成十几减5、4、3、2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6 13-8 15-6

  11-7 17-9 12-7 16-8]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3十( )=12 5十( )=13

  2十( )=11 5十( )=14

  4十( )=12 4十( )=13

  [3.12—6=6,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探究讨论,展示汇报

  1.出示例4。

  [(1)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让学生你任选一道题口述思考过程。如:计算12-4,想“4+8=12,所以12-4=8”,若学生提出“因为12-5=7,所以12-4=8”也是允许的。]

  (3)小结。我们在计算十几减几时,学生会逐步喜欢“想加算减法”,已达到熟练计算,直接说出得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7页的“做一做”7。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思考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引导学生思考:被减数增加了,减法算式的数量怎么减少了?算式12-2、13-2和13-3还是退位减法吗?]

  4.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5、4、3、2

  12-5=7 11-4=6

  12-4=8 11-3=7

  12-3=9 11-2=8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开学一段时间的学习,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选择“想加算减法”的越来越多,越来越熟悉这种计算方法,这节课的学习,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算法,收到了很好的想过,计算速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第7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几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教材18-19页练习四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3、培养学生计算退位减法的能力。

  【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想加算减法”计算方法,能直接说出得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练习口算减法,出示教科书Pl8第3题。

  3 6 7

  11-4= 13-7= 15-8=

  5 8 9]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8页的第4题。

  [可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并记录“捉小鸡”的过程,逐一写出相应的算式,再观察算式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你发现了什么?]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

  2.完成P18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6题:[小动物喜欢吃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练习课是为了巩固所学,熟练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为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注重了学生数学思考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了题意,快速地口算解答。

  第8课时

  【教学课题】十几减几练习课(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练习四7-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善于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能灵活运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1-3= 12-6= 13-7=

  12-8= 11-2= 14-5=

  [学生任选一题说说“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9页的第7题。

  4+8+6= 11-3-3=

  15-7+6= 5+4+7=

  8+7-9= 19-5-8=

  12-4+5= 17-2+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P19页的第8题。下面每组算式卡片的得数相同,你能填出被遮住的数吗?]

  ()+9 7+() 12-()

  6+() ()-5 ()+4

  5+8 11-2 15-7

  [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举例说明得数相同是什么意思,然后观察每组中的三个算式,确定算式的得数,再让学生尝试填出所缺的数。]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9题。

  [可让学生看图,自主观察收集信息,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四第10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这一思维方式逐渐得到了认可。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习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举起收集的树叶,说说它们的名称。

  生:桑树叶、梧桐树叶、银杏树叶

  师:看到这些树叶大家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树叶真是千姿百态。是五颜六色的。我想知道怎样计算树叶的面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树叶的面积,好吗?

  [评:让学生了解课前所收集的树叶的名称,激发学习的兴趣,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有趣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二、探究发现

  1.计算长方形面积。

  师:出示一个没有数据的长方形,能说出它的面积吗?能想办法吗?生:量出长、宽。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它的面积。

  师:(屏幕显示),把长方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长方形中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评:求长方形的面积是学生已有的经验,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有效激活学生用数方格方法求图形面积的经验,促使学生把这一方法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2.计算三角形面积。

  师:屏幕显示一个三角形,你能说出它的面积吗?学生互相讨论,汇报。

  生:像长方形一样把三角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把三角形分开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你想得真好!把图形分开来,再移动变成正方形。数一数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生:9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先数整格的,再数半格的,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

  师:同样是在方格纸上数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数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生:长方形都是整格的,三角形有半格的。三角形中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

  [评:求三角形的面积,学生不仅提出了数方格的办法,而且在方格的启发下,大胆想像,指出了先分割,再拼合的方法。这样做便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

  师:(屏幕出示地图、树叶、钥匙等实物图,再抽象出平面图形。)与三角形和长方形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由弯弯曲曲的线围成的。它们都是不规则图形。

  师:你们认为像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应该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呢?请同学们以树叶为例,小组讨论。

  汇报:生:把它看作一个长方形来计算面积。

  师:怎么看?生:把弯弯曲曲的线看成是直的,和长方形很像。

  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它的面积。

  师:如果把树叶放在方格纸中,这个不规则图形和刚才看到的三角形比,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三角形中的半格正好是整格的一半,而树叶有的占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

  师:那么怎样用数方格的办法来算出它的面积呢?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够半格的算半格。

  生:我不同意,应该把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师:这时,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是准确的吗?到底哪种方法更接近呢?为什么?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够半格算半格,计算出的面积就会比实际面积大得多,还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比较好。

  [评:从全是整格一有的正好半格一有的比毒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教师抓住不同图形的特征,精心为学生创设了矛盾不断激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猜想、争论,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现了非常可贵的估算意识。]

  请学生上台汇报计算方法,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计算树叶的面积。

  生:先把整格的框出来,然后把半格的编号并标出来。(见图)

  生:不满半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弯曲的部分都画成半格,再数。(见图2)

  生:整格的分别标上数据,在两个半格中间标上一个数据。(见图3)

  [评: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获取成功的快乐。学生在计算时创造了分类计数等有效的方法,展示的过程给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供了条件。]

  三、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

  生:手的表面。还有很多树叶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身体的正面。

  师:先估一估,再计算你手中的树叶的面积。说说是怎样估的?

  生:用刚才的树叶比较。

  生:让树叶跟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比。

  师:把估出的面积记在心里,再算一算树叶的面积,看谁估的面积和计算的面积最接近。

  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

  生:我的树叶两半是一样的,我只要算出一半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评:教师随时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估算,采用多种估算方法。在计算时学生提出了利用树叶的对称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难能可贵!应该给予更多鼓励!]

  四、拓展延伸

  1.学生相互合作,选择手、地图和钥匙中的一种计算出面积。

  2.小结。这节数学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把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写下来。

  3.回家再找一些不规则图形算出它的面积,好吗?

  [评: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估计并计算手掌、钥匙、地图的面积,及时巩固新学习的方法,学生的体验是丰富而深刻的。鼓励学生把最感兴趣的地方写出来,是很好的总结和反思,值得提倡。]

  [总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本节课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理念。除此之外,还有必要提出三点: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为本课安排的内容容量很少:先介绍用数方格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然后估计两片树叶的面积,最后尝试计算自己手掌的面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和余地,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主要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做了补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合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策略。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只要得到一个近似值即可,因而更多的时候估算就能解决问题了。据此,教师注意适时提出估算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计算时主动地估算,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估算的意识。更可贵的是,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找参照物类比、利用面积单位去估计等有效的方法,估算的策略得到了发展。

  3.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有效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提出分割、拼合的方法把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树叶的面积,学生提出化曲为直、分类计数的方法;估计树叶的面积学生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了树叶的对称性,利用了对称特点简化计算过程。正因为融入了数学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数学情趣,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得到磨砺,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优化,学习的经验得到充实,成功、自信的体验得到强化。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数据,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1格代表2个单位),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兴趣的事例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和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 教学准备:统计表,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图.

  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的一些知识,今天农老师来考考你们,看谁记得最好?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2.农老师也喜欢看动画片,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位你们喜欢的朋友,一起来看看都有谁?(出示)你们喜欢它们吗?现在农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个动画人物里面,咱们班喜欢哪个动画人物最多?喜欢哪个动画人物最少?你们想不想知道?

  师:那我们就来统计一下,咱们班喜欢这几个动画人物的情况。(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究,体验统计。

  1.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数据。

  在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的一些知识,知道了收集、记录数据的一些方法。谁能说说都有些什么方法呢?(可以用画圆形、正方形、打勾,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

  现在我们要统计全班同学喜欢动画人物的情况,选用哪种方法最快,哪种方法最好?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种方法,统计到哪个动画人物,你喜欢你就站起来,坐着的同学数数一共有多少?一定要细心,不要多数、漏数。(全班讨论)

  师:刚才记录喜欢动画人物情况的过程就叫“统计”(板书课题)我们把统计的数据填到表格中,这张表格就叫统计表,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知道喜欢各种动画人物的人数,如果想一眼看出喜欢哪个动画人物的人数多,喜欢哪个动画人物的人数少,还可以整理成什么?

  生:……统计图

  2.引导学生通过生成的数据,让学生动手画统计图。

  ①请同学们先观察手上的表格,想一想,每格代表几?先标上数据。

  ②学生动手制作统计图。

  3.小结:当统计的数据较大时,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2个单位。

  4.根据画好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①从这个统计图,我们知道了什么?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③假如下次我们班要放动画片,我们应该选择放什么动画片?

  四、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①从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②假如你是超市的经理,你打算怎样进货?

  五、畅谈收获、自我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课题: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 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 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 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 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 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2

小学数学教案09-16

小学数学教案(优)08-01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08-20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8-10

(优选)小学数学教案08-16

小学数学教案(精品)08-18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07-20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8-11

小学数学教案(精品)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