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大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1
设计意图: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智慧树"里的节目《科学泡泡》小实验,里面有个淀粉遇碘会变色的实验,我发觉刚好很符合我们的第一个主题《变变变》,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淀粉躲猫猫"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了解淀粉遇碘变色的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淀粉遇碘变色的现象,激发幼儿在科学小实验中操作探索的兴趣。
2、学习简单的记录,乐意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食物:米饭、面条、小馒头、黄瓜、青菜、鸡蛋、萝卜;记录表6张,水彩笔若干支;碘酒,刷子、抹布。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幅材料的画,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幅画,一号图是用面粉加了水以后画的?二号图是用白色油画棒画的,大家能看清楚这两幅画吗?听说,有一种水很神奇,一喷上去,能使其中一幅画看得更清楚。你们想来试一试吗?
2、出示碘酒,寻找淀粉。
(1)认识碘酒。
碘酒是医生打针或手术前消毒皮肤用的,在日常生活中,碘酒可以用来治疗许多小毛病。碘酒可以杀灭细菌、真菌、病毒、阿米巴原虫等,可用来治疗许多细菌性、真菌性、病毒性等皮肤病。碘酒有强大的杀灭病原体作用,它可以使病原体的蛋白质淀粉发生变性。
需要材料:刷子、白纸、白色颜料、水
小结:因为面粉当中藏着淀粉,碰到碘酒就会发生化学作用,色彩就变了。
二、寻找有淀粉的食物。
师:碘酒碰到好吃淀粉就会变紫黑色。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东西,不知道哪些东西里面藏着淀粉,用碘酒寻找食物当中的淀粉。
需要材料:米饭、萝卜、青菜面条、黄瓜、鸡蛋、碘酒、水杯
1、学习记录的方法。
(出示记录表)遇到碘酒就变成了紫黑色,就在记录表上打上"√"。如果没有变成紫黑色,就在表格上打"×"
需要材料:幼儿记录表、笔
2、幼儿实验并记录结果。
分组实验:1个孩子记录,其他孩子实验观察。
3、幼儿交流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碘酒碰到哪些东西会变紫黑色呢?请你们看着自己的记录表找一找,跟老师一起检测一下。
需要材料:教师记录表、笔、
注:教师依次与幼儿确认结果
三、教师总结
食物遇到了碘酒会变成紫黑色,这里的秘密就是食物里都藏着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和"碘酒"是一对很有趣的朋友。它们在一起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小奥秘,以后我们继续来发现
活动反思:
生活中存在许多神奇的现象,碘和淀粉在一起发生的显而易见的反应,引起了孩子足够的好奇心。《淀粉躲猫猫》活动方案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色的化学原理设计的。碘和淀粉是两种安全实验物品,便于孩子操作。虽然对孩子来说,"淀粉"这一词是陌生的,但孩子们对面包、馒头等面食却是再熟悉不过了。发现科学,并在生活中利用科学,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最好途径。利用碘酒和淀粉的神奇反应,寻找食物中的"淀粉",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
本次科学课《淀粉躲猫猫》是平时幼儿都没接触到的课题,所以比较要有吸引力,幼儿对碘酒和淀粉都比较陌生与好奇,所以,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感知淀粉遇遇碘酒变色的现象,激发幼儿在科学小实验中操作探索的兴趣,并学习简单的记录,乐意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中做的不足的是引入部分,应该用水粉和面粉示范画下图画,让幼儿清楚的明白,这两幅白色画是什么材料画的。让幼儿操作前,应事先把操作的材料放好,并说明怎么做记录表。记录表也必须做的规范。在操作时,应该让幼儿们体现合作的乐趣,所以应该分配好。
科学活动对幼儿来说,不在于探究为什么发生变化的原因,而在于引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引导幼儿注重科学探索的过程,并能学习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记录。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通过亲身的经历来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相互的倾听来了解不同的观点,通过平等的交流来丰富个人的理解。
大班科学教案2
设计意图: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智慧树"里的节目《科学泡泡》小实验,里面有个淀粉遇碘会变色的实验,我发觉刚好很符合我们的第一个主题《变变变》,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淀粉躲猫猫"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了解淀粉遇碘变色的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淀粉遇碘变色的现象,激发幼儿在科学小实验中操作探索的兴趣。
2、学习简单的记录,乐意表述自己的发现。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食物:米饭、面条、小馒头、黄瓜、青菜、鸡蛋、萝卜;记录表6张,水彩笔若干支;碘酒,刷子、抹布。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幅材料的画,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幅画,一号图是用面粉加了水以后画的?二号图是用白色油画棒画的,大家能看清楚这两幅画吗?听说,有一种水很神奇,一喷上去,能使其中一幅画看得更清楚。你们想来试一试吗?
2、出示碘酒,寻找淀粉。
(1)认识碘酒。
碘酒是医生打针或手术前消毒皮肤用的,在日常生活中,碘酒可以用来治疗许多小毛病。碘酒可以杀灭细菌、真菌、病毒、阿米巴原虫等,可用来治疗许多细菌性、真菌性、病毒性等皮肤病。碘酒有强大的杀灭病原体作用,它可以使病原体的蛋白质淀粉发生变性。
需要材料:刷子、白纸、白色颜料、水
小结:因为面粉当中藏着淀粉,碰到碘酒就会发生化学作用,色彩就变了。
二、寻找有淀粉的.食物。
师:碘酒碰到好吃淀粉就会变紫黑色。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东西,不知道哪些东西里面藏着淀粉,用碘酒寻找食物当中的淀粉。
需要材料:米饭、萝卜、青菜面条、黄瓜、鸡蛋、碘酒、水杯
1、学习记录的方法。
(出示记录表)遇到碘酒就变成了紫黑色,就在记录表上打上"√"。如果没有变成紫黑色,就在表格上打"×"
需要材料:幼儿记录表、笔
2、幼儿实验并记录结果。
分组实验:1个孩子记录,其他孩子实验观察。
3、幼儿交流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碘酒碰到哪些东西会变紫黑色呢?请你们看着自己的记录表找一找,跟老师一起检测一下。
需要材料:教师记录表、笔、
注:教师依次与幼儿确认结果
三、教师总结
食物遇到了碘酒会变成紫黑色,这里的秘密就是食物里都藏着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和"碘酒"是一对很有趣的朋友。它们在一起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小奥秘,以后我们继续来发现
活动反思:
生活中存在许多神奇的现象,碘和淀粉在一起发生的显而易见的反应,引起了孩子足够的好奇心。《淀粉躲猫猫》活动方案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色的化学原理设计的。碘和淀粉是两种安全实验物品,便于孩子操作。虽然对孩子来说,"淀粉"这一词是陌生的,但孩子们对面包、馒头等面食却是再熟悉不过了。发现科学,并在生活中利用科学,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最好途径。利用碘酒和淀粉的神奇反应,寻找食物中的"淀粉",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
本次科学课《淀粉躲猫猫》是平时幼儿都没接触到的课题,所以比较要有吸引力,幼儿对碘酒和淀粉都比较陌生与好奇,所以,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感知淀粉遇遇碘酒变色的现象,激发幼儿在科学小实验中操作探索的兴趣,并学习简单的记录,乐意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中做的不足的是引入部分,应该用水粉和面粉示范画下图画,让幼儿清楚的明白,这两幅白色画是什么材料画的。让幼儿操作前,应事先把操作的材料放好,并说明怎么做记录表。记录表也必须做的规范。在操作时,应该让幼儿们体现合作的乐趣,所以应该分配好。
科学活动对幼儿来说,不在于探究为什么发生变化的原因,而在于引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引导幼儿注重科学探索的过程,并能学习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记录。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通过亲身的经历来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相互的倾听来了解不同的观点,通过平等的交流来丰富个人的理解。
大班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感受初夏阳光的温暖,萌发热爱自然的情感
初步了解太阳能的应用
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并与同伴共享实验成果
重点难点
重点:积极参与实验,学会操作方法,感受阳光带来的乐趣
难点:初步了解太阳能的应用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掌握初浅的风、火、煤、石油等自然能源的有关知识
物质准备:教具――活动前将太阳能设备图片张贴在活动室;自制的太阳能热水箱;学具――幼儿人手一份放大镜、凹面镜、浸过四氯化碳液体的实验纸
活动过程
一、体验阳光的温暖
1.幼儿热身运动。
2.幼儿裸着上身(可身穿背心),自由玩耍。
3.指导幼儿观察天空,向着太阳呼叫,体验在太阳光照射下的感觉。
二、探索阳光转化为热能
1.实验一:手拿放大镜在阳光下玩耍。
①提示幼儿不要透过放大镜直视太阳,以免灼伤眼睛。
②用放大镜玩一玩,你能发现什么(发现放大镜与太阳光的关系)
③把一张纸放在白光上,你又会发现什么在树荫下,幼儿席地而坐,自由交谈刚才的发现。
2.实验二:出示简易的太阳能热水箱。
①幼儿试试水温。
②然后把它放在太阳下,实验后试试水温,说出感受。
3.实验三:将放大镜放在太阳底下,再用实验纸放在放大镜的下面,发现纸会燃烧。
小结:小朋友都发现了在太阳光下用放大镜会使纸燃烧、箱子里的水变热了。
三、交流讨论太阳能的应用
提问:
1.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造了许多太阳能设备,你知道有哪些
2.太阳能设备用不用燃料,太阳能会不会用完
3.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利用太阳能制造什么
延伸活动
回家向爸爸妈妈了解有关太阳能的用途及知识。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目标,我们进行了风、水、煤、石油等自然能源的教学,幼儿已初步了解能源的有关知识及其运用。有了这一基础,让大班幼儿了解太阳能是可以接受的。
太阳光是幼儿常见的自然物,如何让幼儿理解太阳光转化为热能源,初步了解太阳能的初浅知识,根据幼儿认识特点,设计了室外科学活动,来帮助幼儿在实验操作中理解。为达到寓教于乐,以“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形式,从幼儿感兴趣的事情着手:追逐太阳、向着太阳呼叫。并通过提供放大镜、实验纸、太阳能热水箱、图片布置、环境设置等,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玩得愉快,学得轻松。
二、效果分析
整个活动构思巧妙,内容生活化,强调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每个环节在做做、玩玩的基础上加上想想说说,特别是在实验操作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争相发言,孩子们把自己的一点一滴发现都说出来与老师、同伴分享。在最后环节中对实验的经过、发现进行交流讨论,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获取的、以往积累的种种零乱、模糊的经验加以组织提升,使其想象创造出更多的太阳能设备,不仅让幼儿获得一些环境的知识、懂得环保的道理,也发展了幼儿主动参与改善和保护环境所需要的动机、能力等环境素质。
大班科学教案4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称之为移动,并能举出例子。
2、教具准备:一只很重的箱子、绳子、圆形木棍、一些乒乓球、没有水的水槽、一些水、吸铁石、钉子、纸、录像带等。
活动过程
1、引题,引起幼儿兴趣,培养幼儿集体合作的乐趣。
(先在教师的一侧放一只重箱子)“小朋友们,老师早上碰到了一件怪事,你们想知道吗?……那小朋友看看,今天我们的教室有什么变化?(让幼儿去寻找,发现那只箱子)对,多了一只箱子。老师本想把这只箱子移开,因为它放在这里不方便大家活动,可是就老师一个人,怎么也移不动这只箱子,你们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启发幼儿用集体的力量来推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启发幼儿用绳子和木棍。)在幼儿操作时,教师要适宜的进行引导,对幼儿讲解初浅的物体移动的原理。”
2、进一步启发引导,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习惯。
(1)提供给幼儿一只没有水的水槽,一些乒乓球和一些水,启发幼儿怎样使水槽中的乒乓球移到槽面上来。
(2)提供给
幼儿吸铁石、钉子和纸,启发幼儿不用手直接接触钉子怎样使钉子从纸的一头移到另一头。
3、教师对刚刚的活动进行小节。
4、观看录像带,内容为本班幼儿日常活动中移动物体时的过程,巩固幼儿对物体是怎样移动的认识。在此活动中,因为录像中的主体是幼儿,因此幼儿肯定会出现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要注意适宜的引导。
5、提供给幼儿录像中的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体验观看后在操作的不同体会,启发引导幼儿注意日常生活。
活动建议:
如果时间不够,活动过程中的4和5可以作为活动延伸,另外还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体验,巩固幼儿课内的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和探究的兴趣。
2、使幼儿初步了解物体是怎样移动的原理。
3、通过合作培养幼儿集体活动的乐趣。
大班科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了解指纹能够识别别人的身份。
2、在活动中启发幼儿提问,激发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活动准备:
动画片、指纹图片、警服一套、探索材料(放大镜、印泥、纸、透明胶、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观看动画片。
在“蓝帽和淘气”的动画片里,有一天,蓝猫被外星人抓走了,外星人变成了假蓝猫来骗淘气。你们猜,淘气是用什么分清真假蓝猫的呢?请看动画片(幼儿观看)。是什么办法呢?(用指纹分辨)
二、探索指纹。
1、那么,指纹在哪里呢?(指肚上)
2、我们的指纹是什么样子的呢?
3、你们有没有好办法来看清指纹?(放大镜、指纹盖印等)
4、来,我们一起来观察指纹,在观察的时候,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告诉我。
(幼儿探索,教师记录。)
5、刚才有些小朋友发现了一些问题,老师已经把它记录了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三、“警察”出现,请幼儿“破案”
警察:“小朋友们,昨天,小明家的东西被偷了,经过我们的侦察,在现场发现了小偷的指纹,我们还从公安局的档案里掉出了一些可疑人员的指纹,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帮我从这些指纹里找出和在现场一模一样的指纹。这样,我们就能找出小偷了。”
(幼儿找出指纹,并用笔圈出)。
小朋友找的是几号指纹呢?我们把找出来的结果交给警察叔叔,让他们去做进一步调查吧。
教师问:警察叔叔,小偷留下的指纹,你是怎么看见的呢。
“警察”:这些指纹,就这样是看不见的,但我们有精密的仪器可以看见并取下来。小朋友用手摸到的桌子、椅子、钢琴,都会留下指纹。
教师:指纹真神奇,关于指纹的秘密还有很多呢,小朋友回去还可以问问爸爸妈妈,还可以上网,找找资料,去发现更多的秘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探索他们身体的奥秘,在平时的活动中许多孩子无意发现他们手指上的线条,他们惊喜地告诉我:“老师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条条的线。”但对于这个问题却只停留在发现的阶段,如何将孩子的兴趣点提升出来,引导他们更进一步的探索?这对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设计了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通过课件更直观的了解指纹的常见类型;最后幼儿通过想象创作指纹画等一系列过程充分调动多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首选,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片吸引孩子主动地参与活动,把比较抽象的指纹概念转变为幼儿容易接受的有益经验。然后通过幼儿自己观察指纹和观察同伴的指纹,以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等问题,从而让幼儿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出指纹像龙卷风、山、彩虹、头晕、小河、棒棒糖等。接着简单介绍了指纹的用途,这环节为什么没有作详细的介绍?我是这样考虑的,因为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太难,容量太多,所以只是作个提升让幼儿简单了解一下,激发幼儿课后再去探索的欲望;最后让幼儿在欣赏完指纹画后进行大胆想象创作,从而又一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孩子们通过灵巧的小手创意出一副副美工作品,成功感得到了大大的满足。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最后为什么没有讲评呢?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只有15—20分钟,一节课下来已经持续了30分。如果再让幼儿安静下来,规规矩矩的坐在位置上一幅画一幅画的讲评,有些难为孩子,而且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我把讲评作为延伸活动,利用欣赏活动课时间再进行集中讲评。这些就是我对这节活动课的反思,现请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
大班科学教案6
设计意图
通过对本班幼儿的观察,发现幼儿对科学探究游戏活动兴趣浓厚,在开展大班“水”主题过程中,有一天我听到孩子们在说掉进水里很可怕,有小朋友说到掉进沼泽里比掉水里还可怕,还有小朋友说沼泽跟水差不多,就是有泥,但是会吸人……沼泽为什么会“吸人”呢?孩子们的问题问倒了我,为了一探究竟,我决定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秘沼泽为什么会“吸人”,经过查阅发现沼泽是一种非牛顿流体现象,可是这一科学现象如何介绍给孩子们呢?我想起了芬兰STEM教育中的“现象教学法”——基于现象的学习。
活动目标
1.在探索传递水和淀粉的方法中感受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
2.初步了解非牛顿流体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3.喜欢参与探究活动,与同伴合作完成挑战。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发现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和特征。
活动难点:大胆探究,能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前期接力游戏经验
物质准备:水、玉米淀粉、量杯、桌子、盆、沙漏、桌布、罩衣、洗手盆、纸巾、纸篓、相机、图片、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观看视频,请幼儿大胆猜测,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播放非牛顿流体的视频,请幼儿观看并猜想:你觉得这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幼儿分组探究活动材料
1.请幼儿观察材料水和玉米淀粉,摸一摸,闻一闻,说一说,了解实验材料的特点。
2.幼儿分组操作用玉米淀粉和水制作粘液(非牛顿流体),引导幼儿观察粘液(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3.幼儿交流新发现,教师小结。
小结:对它没有用力的时候它就是液体状态,但是当你对它用力的.时候,它会变成固体状态一样坚硬。
三、游戏:在游戏中探索传递粘液的方法,体验粘液(非牛顿流体)的现象。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大胆探索非牛顿流体的特点。
游戏规则:
(1)四人一组,请小组之间商量进行接力传递的方法(1分钟)。
(2)采用接力的方式运送粘液(非牛顿流体),每个人在传递过程中尽可能不让粘液流失,将粘液运送到对应量筒中。
(3)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哪一组往量杯里运送的黏液最多,地面上的粘液最少。
2.幼儿自由结组商讨传递方法。
3.进行游戏预赛。
4.幼儿开始游戏(拍照记录个小组的游戏状态)。
5.请幼儿分享完成游戏的方法,其余幼儿动手验证方法。
6.教师利用照片进行小结,颁发奖励。
小结:小朋友们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了我们的比赛,在比赛中用到了很多方法,很多好方法也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四、结束部分:利用图片和视频回归生活
为幼儿揭秘粘液就是“非牛顿流体”,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的非牛顿流体现象,并播放视频,观察发生的现象,感受生活中科学。
小结:其实非牛顿流体也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当我们探究它后,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神奇,也可以帮助到我们,现在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在沼泽中越使劲挣扎陷得越深吗?在沼泽中越使劲,沼泽的反作用力就越大。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一找生活中非牛顿流体的存在和运用,下次分享给大家。区域中小朋友也可以试一试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制作出非牛顿流体。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幼儿兴趣浓厚,探究比较充分,在活动过程中能较好完成活动目标和重难点,教师的语言应再简练些,本次活动只是作为一个开始,后续可以在区域中以及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开展活动。本次活动材料对于幼儿新颖,幼儿有玩水的直接经验,有看过家里包饺子和面的间接经验,但是本次活动重点不在于幼儿去理解非牛顿流体的科学原理,而是去感受和探索他的神奇现象,从而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的能力,方便幼儿在生活中去发现和探究,从而利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大班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获得碘酒与淀粉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
2、培养幼儿乐于探索的兴趣,大胆动手操作、实验、记录的能力,检验部分水果蔬菜是否含有淀粉。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米汤、碘酒、白纸、小盆、塑料滴灌、塑料杯、苹果、梨、地瓜、土豆、青瓜、香蕉、观察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小魔术:无字天书先调动幼儿的好奇心
师:“今天,我收到了刘谦哥哥寄来的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打开信封,白纸一张。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呢?信上没有写字?”
二、解密
师:“啊~我有办法啦!”
教师拿出装有碘酒(稀释)的盆,把信纸放在里面一泡,取出晾干,上面的字就出来了。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我来告诉大家:这盆里装的是稀释的碘酒,这张纸上的字是用米汤写的.,米汤里含有淀粉,但米汤干了以后就看不见了,把这写有米汤的纸放在碘酒里,当碘酒遇上了淀粉,就会变成蓝色的字了!”
三、介绍碘酒
碘酒可以杀灭许多细菌,在医院医生给大家消毒时会经常用到,它是红棕色的液体,气味有些刺鼻。用时需要稀释。
四、小实验
给幼儿发放已稀释的碘酒、各种水果蔬菜、记录表、笔,幼儿动手实验,探索哪些水果蔬菜含有淀粉,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注意安全。
五、实验结果分享
幼儿相互分享实验结果,如有异议,可再进行实验。
六、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在科常区,供幼儿区域活动时自由探索。
活动反思:
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碘酒的秘密,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大班科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知道大海中有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能说出几种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的名称、生活习惯。
2、能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对海洋世界的动物、植物进行分类。
3、了解海洋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初步具有保护海洋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海洋动植物的图片。
2、动画片《海底总动员》的片段
3、《水族馆》音乐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教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去看一看到底是怎样的世界?
1、通过观看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播放动画片。
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海洋动植物。(教师以小丑鱼爸爸找孩子的故事为主线,介绍一些海底常见的动物)例如:小丑鱼、鲨鱼、海葵、水母、乌龟
教师:动画片中的鱼宝宝被人类抓走了,鱼爸爸很是着急,他要去救他的孩子。宝贝们你们知道鱼宝宝是什么鱼?刚刚出现的画面中有哪些动植物是你认识的?
教师:动画片中的鱼宝宝有一个名字叫小丑鱼,介绍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小丑鱼的特点及生活习性
介绍海葵的特点及生活习性
教师:鱼爸爸决心要讲小鱼就出来,于是他独自一人踏上了寻找宝宝的旅程,这一路上他又经历了些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
教师:鱼爸爸一个人急急忙忙的去追那一艘大船,无奈船太快还是跟丢了,可是他还是拼命的追,途中他遇到了一条蓝色的鱼,说他看到船往哪里去了,鱼爸爸很是感谢,但是这条鱼带着鱼爸爸在海里兜圈子,并没有去找鱼宝宝,因为这条鱼得了一种病,他只有三秒中的记忆,宝贝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鱼吗?
教师:这种鱼名叫蓝色帝王鱼,她叫多莉
教师:鱼爸爸很是伤心,多莉不想让他伤心,于是它俩一起踏上了寻找宝宝的旅程,途中他们遇到了一个动物,这是什么动物?
教师:这是鲨鱼,介绍鲨鱼生活的的环境也就是海葵的特点及生活习性,鱼爸爸和多莉斗智斗勇,终于逃脱了鲨鱼的魔掌,但是他们又来到了,一片美丽的跳跃的环境中,小朋友你们说,这么美丽是什么?
教师:这是水母,介绍水母生活的的环境特点及生活习性。他们两人闯过水母群
教师:接下来,他们穿越了绿油油的水藻。
教师:又有好心人带他们去找宝宝,这个动物是什么?
教师:乌龟,介绍乌龟生活特点及生活习性,乌龟带着他们穿越了很长的路程,终于将他们带到离宝宝很近的地方了。很快海里传开了鱼爸爸寻找小鱼的消息,海豚、螃蟹、鲨鱼、甚至陆地上的鸟也在帮爸爸找孩子,通过大家的'努力,鱼爸爸终于找到了鱼宝宝。
教师:事情看起来很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用决心和意志坚持一定可以成功。我们要向鱼爸爸学习。
3、展示图片,引导幼儿能正确的区分动物植物,并对动物植物能正确的分类。
4、教师引导幼儿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教师:大海中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那么你想成为哪一种动物或植物?为什么?
教师:随着人类的发展,海洋渐渐地收到污染,许多鱼被毒死,被冲到到沙滩上,你希望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大海呢?
教师:让我们跟着音乐《水族馆》学一学你想做的动植物的样子,好吗?
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自己喜欢的海洋动植物。活动延伸:
以本节教授知识为依据,让幼儿回家画自己喜欢的海洋里的动植物,第二天带来与同伴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同一个标准的方法量米,感知科学测量和统计方法。
2.通过探索发现同样小的纸做成的圆筒和方筒,装的米不一样多。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1.教师用记录纸两张;
2.每张桌子米一筐;
3.幼儿人手一张记录纸 、两张同样小的长方形卡纸、一支笔、一根直尺。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两张同样小的长方形纸,并示范用其中一张卡纸变成一个圆筒,交代幼儿往这个圆筒里装米,要几杯才能装满,请幼儿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量米
1.交代幼儿做圆筒时,要沿着黑线粘贴。
2.操作后集中交流,量了几杯米才把圆筒装满,并集中统计。
3.教师提问:同样的杯子,往同样的纸张做成的圆筒里量米,为什么量出来的杯数不一样呢?请幼儿来示范刚才是怎样量米的。
4.教师小结原因:因为小朋友量米的.标准不一样,所以同样的杯子,往同样的纸做成的圆筒里量米,量出来的杯数不一样。
学习同一个标准的量米方法:先在杯子里装满米,然后把直尺竖起来沿着杯沿轻轻刮一下,接着轻轻把米倒入圆筒里,不要把米倒出外面。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量米
1.教师把另一张纸变成一个方筒,请幼儿猜一猜哪个容器装的米多,并集中记录。
2.用老师教的方法量米,看圆筒能装多少米,进行记录。然后请幼儿自己做方筒,再次交代要沿着黑线粘贴,做好后用同样的方法量米,将结果进行记录。
3.集中交流操作结果。(错误的幼儿到区角继续尝试)
4.得出结论:用同样的纸,做成圆筒比方筒装的米多。
(四)活动延伸:寻找生活中哪些装东西的容器是做成圆筒状的。(因为做成圆筒状装的东西多)
教学反思:
1、 把这些材料放在区角里,让幼儿有机会练习。
2、 在日常活动中,鼓励幼儿自己数数,比较不同物体数量的多少。
大班科学教案10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参与探索活动,感知影响滚筒滚动方向的原因。
2、在活动中尝试迁移他人的经验,体验合作的乐趣。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模拟保龄球场地(KT板、饮料瓶子、及时贴)、统一规格的圆柱体罐子、喇叭形杯子、数字标记、12个饮料瓶子等。
活动过程:
一、介绍游戏场地,初次开展保龄球的游戏
1、引起幼儿兴趣
T:我准备了很特别的游戏场地!等会儿我们来玩保龄球的游戏。
2、提出游戏要求
T:我们就要用这些罐子和杯子打中前面的瓶子。游戏的规则是将罐子和被子放在起始线上,然后松手,让它往下滚,看看能不能击中瓶子?(幼儿玩保龄球,教师指导。)
3、交流玩保龄球的经验
小结:罐子两头一样大,他的滚动路线是直直的,而杯子一头大一头小,滚动式肯定会改变方向。
二、进一步探索选择使用杯子或罐子参与游戏
1、提出新要求:用罐子或杯子打中旁边的瓶子
(幼儿玩保龄球,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发现杯子摆放方向)
2、集体讲评
总结:原来喇叭形杯子摆放的方向不一样,他滚动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
三、进行小组保龄球比赛。
规则:将瓶子分别放在前面、左面、右面,让每组小朋友分三轮进行比赛,击中得一分。
延伸活动:
——改进杯子的形状。
T:我想用这个喇叭形的杯子打中前面的瓶子,你们说行不行啊?我们要找一些辅助材料,在区域活动的`时候,请他们来帮帮忙,我们一起再来试一试。
活动建议:
1、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可以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探索过程。
2、开始游戏时,应讲清楚游戏规则,防止孩子因为兴奋而忘记规则。两次小结语用词准确、语言清晰明了。
3、根据幼儿探索的进程,可适当调整环节,整体探索能力较强的幼儿可在活动中提供改进杯子形状的环节。
小百科:保龄球,又称地滚球,是在木板道上滚球击柱的一种室内运动。保龄球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抗争性和技巧性,给人以身体和意志的锻炼。
大班科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数码产品,了解它们的用处。
2、对科技新产品感兴趣,感受它们为生活带来的方便。
【环境与材料】
1、《科学》下P.20~21。
2、录有幼儿活动情景的光盘。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1、将常见的'"傻瓜"照相机和数码相机摆放整齐,以问题情景引发幼儿思考。
2、情景一:老师去动物园,想拍些照片带回去看,需要什么设备?
情景二:想听好听的歌曲,需要什么设备?
情景三:远方的爸爸想看看小宝宝长得什么样了,哪种设备能帮忙?
二、了解用途
1、教师播放录有幼儿生活情景的光盘,让幼儿说说数码产品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你使用过数码产品,使幼儿认识并了解数码产品的使用方法,发现它们的优势。
三、走进数码城
1、请幼儿看画册《走进数码城》,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数码产品,它们有什么用处。
2、教师帮助幼儿总结数码产品在生活中的作用。
3、将来你要发明什么样的数码产品呢?
大班科学教案12
在探索传递水和淀粉的方法中感受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让幼儿初步了解非牛顿流体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鼓励他们喜欢参与探究活动,与同伴合作完成挑战。
设计意图
通过对本班幼儿的观察,发现幼儿对科学探究游戏活动兴趣浓厚,在开展大班“水”主题过程中,有一天我听到孩子们在说掉进水里很可怕,有小朋友说到掉进沼泽里比掉水里还可怕,还有小朋友说沼泽跟水差不多,就是有泥,但是会吸人……沼泽为什么会“吸人”呢?孩子们的问题问倒了我,为了一探究竟,我决定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秘沼泽为什么会“吸人”,经过查阅发现沼泽是一种非牛顿流体现象,可是这一科学现象如何介绍给孩子们呢?我想起了芬兰STEM教育中的“现象教学法”——基于现象的学习。
活动目标
1.在探索传递水和淀粉的方法中感受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
2.初步了解非牛顿流体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3.喜欢参与探究活动,与同伴合作完成挑战。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发现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和特征。
活动难点:大胆探究,能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前期接力游戏经验
物质准备:水、玉米淀粉、量杯、桌子、盆、沙漏、桌布、罩衣、洗手盆、纸巾、纸篓、相机、图片、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观看视频,请幼儿大胆猜测,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播放非牛顿流体的视频,请幼儿观看并猜想:你觉得这是什么?
二、基本部分:幼儿分组探究活动材料
1.请幼儿观察材料水和玉米淀粉,摸一摸,闻一闻,说一说,了解实验材料的特点。
2.幼儿分组操作用玉米淀粉和水制作粘液(非牛顿流体),引导幼儿观察粘液(非牛顿流体)的神奇现象。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3.幼儿交流新发现,教师小结。
小结:对它没有用力的时候它就是液体状态,但是当你对它用力的时候,它会变成固体状态一样坚硬。
三、游戏:在游戏中探索传递粘液的方法,体验粘液(非牛顿流体)的现象。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大胆探索非牛顿流体的特点。
游戏规则:
(1)四人一组,请小组之间商量进行接力传递的方法(1分钟)。
(2)采用接力的方式运送粘液(非牛顿流体),每个人在传递过程中尽可能不让粘液流失,将粘液运送到对应量筒中。
(3)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哪一组往量杯里运送的黏液最多,地面上的粘液最少。
2.幼儿自由结组商讨传递方法。
3.进行游戏预赛。
4.幼儿开始游戏(拍照记录个小组的游戏状态)。
5.请幼儿分享完成游戏的方法,其余幼儿动手验证方法。
6.教师利用照片进行小结,颁发奖励。
小结:小朋友们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了我们的比赛,在比赛中用到了很多方法,很多好方法也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四、结束部分:利用图片和视频回归生活
为幼儿揭秘粘液就是“非牛顿流体”,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的非牛顿流体现象,并播放视频,观察发生的现象,感受生活中科学。
小结:其实非牛顿流体也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当我们探究它后,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神奇,也可以帮助到我们,现在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在沼泽中越使劲挣扎陷得越深吗?在沼泽中越使劲,沼泽的反作用力就越大。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一找生活中非牛顿流体的存在和运用,下次分享给大家。区域中小朋友也可以试一试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制作出非牛顿流体。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幼儿兴趣浓厚,探究比较充分,在活动过程中能较好完成活动目标和重难点,教师的语言应再简练些,本次活动只是作为一个开始,后续可以在区域中以及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开展活动。本次活动材料对于幼儿新颖,幼儿有玩水的直接经验,有看过家里包饺子和面的间接经验,但是本次活动重点不在于幼儿去理解非牛顿流体的科学原理,而是去感受和探索他的神奇现象,从而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的能力,方便幼儿在生活中去发现和探究,从而利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大班科学教案13
【活动目标】
1、观察化学小魔术,激发探索兴趣和积极尝试的欲望。
2、了解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的现象,初步了解生活中哪些常见的食物含有淀粉。
3、通过科学实验自主探索,并记录下来。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米汤、土豆、小面粉、馒头、南瓜、芋头、藕等含淀粉的物质若干,萝卜、白菜、莴苣、水果等不含有淀粉的物质若干、小喷壶一个、碘酒、棉签。
2、课前用米汤画好几幅画。
3、记录表格。
4、PPT,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变魔术吗?你们喜欢魔术吗?为什么?
师:今天老师也要给小朋友们变个小魔术:
教师扮演魔术师,首先出示课前用米汤画好的画,然后把碘酒溶液喷在画面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二、知识点讲解
1、讨论:为什么原本什么也没有的白纸在喷上药水后会出现图案呢?
2、师讲解:
(1)其实老师已经在课前在这张白纸上画好图案了,只是老师画画用的不是小朋友平时用的画笔而是米汤。所以当喷上碘酒时原来看不出来的画面就显现出来了。
师在投影仪下师范向米汤中滴入碘酒。
(2)用课件出示有淀粉和碘酒的图片,讲解小实验的科学原理。
师:我们用米汤画画,米汤里含有淀粉,小喷壶里装的药水是稀释的碘酒溶液,淀粉遇到碘酒溶液后就会发生反应,变成蓝色。
三、幼儿操作。
1、教师引导,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师出示实现准备好的各种食材。
师: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食用的很多食物都是含有淀粉的。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想出一个好办法,从这些食物中把含有淀粉的食物挑出来。
师首先引导幼儿动脑筋思考,自由讨论。
师:刚才的魔术告诉我们:当淀粉遇到碘元素就会变成蓝色,所以我们只要把碘酒涂抹(滴洒)在食物上,如果食物中含有淀粉,那么当食物中的淀粉与碘酒中的碘元素相遇就会变成蓝色。
师通过投影仪示范测试两种食材。
2、师向幼儿提出操作要求:
每位幼儿从所提供的'食材中选取5种自己喜欢的食材进行测试,并把测试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总结测试结果。
(1)师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测试了哪些食材,其中哪些是含有淀粉成分的,哪些是不含淀粉成分的。
(2)师利用PPT总结幼儿测试结果。
四、结束。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测试的这些食材只是生活中常见食材的一小部分。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很多其他的食物,它们中有含淀粉的也有不含淀粉的,请小朋友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利用这个办法测试一下吧。
活动反思
生活中存在许多神奇的现象,碘和淀粉在一起发生的显而易见的反应,引起了孩子足够的好奇心。《好玩的淀粉》活动方案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色的化学原理设计的。碘和淀粉是两种安全实验物品,便于孩子操作。虽然对孩子来说,“淀粉”这一词是陌生的,但孩子们对面包、馒头等面食却是再熟悉不过了。发现科学,并在生活中利用科学,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最好途径。利用碘酒和淀粉的神奇反应,寻找食物中的“淀粉”,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
大班科学教案14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实验用具、用品。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几只热水瓶。
3、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活动过程:
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蜡烛在水是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
(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习“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
(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调味品)
(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
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有的原来是固体状或粉末状的东西,遇到水就会改变它原来的样子。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的特点来创造美好的生活。
6.观察熔化实验,激发探索科学奥秘、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请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会溶解?(提示浸在水中的蜡烛)
(2)请幼儿讨论:蜡烛在水是不会变化,那么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它发生变化呢?
(3)教师点燃六支蜡烛,分给每组一支,供幼儿观察:蜡烛在点燃后发生什么变化?(启发幼儿观察火焰下熔化了的烛油)
(4)教师:小朋友做的实验和老师做的实验有什么不同?糖的溶解和蜡烛的熔化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请小朋友活动后自由讨论,老师下次再告诉大家。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小百科: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而狭义的溶解指的是一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气体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大班科学教案15
目标:
1、了解常见的几种树木及其树叶的形状
2、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黏贴,体验动手动脑的作画乐趣。
准备:
四棵挂着几片树叶的不同种类的常见树木。
常见树木的.树叶若干。
对常见树木的叶子形状有一定的了解。
范画:
树叶贴画
过程:
一、 导入
1、今天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来瞧瞧是谁呀!(出示PPT,一个个挂着几片树叶的树干)
2、新朋友是谁呀?你发现了什么?
二、树叶宝宝找家
1、教师以大树的口吻说:“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树爷爷,很高兴和你们做朋友。你们瞧,我的树叶宝宝真顽皮,太阳快下山了,?还有许多没回家,我好着急呀,快来帮帮我吧!”
2、一一出示几种形态不同的树叶,说说他们是树木形状的,像什么。是那种树木的叶子。他的家应该是那棵树呢/
3、帮树叶找家:还有许多的树叶没有找到自己的家,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吧。
三、树叶贴画
1、树叶宝宝都找到了自己的家,他们可开心了,树爷爷也笑得合不拢嘴,还特地送了一份礼物给我们。咦?是什么呀?(出示范画)
2、哇,原来是一幅漂亮的树叶贴画,看懂啊这么漂亮的树叶贴画,我也想动动小手来做一幅,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3、动手操作,要求大胆发挥想象,勇于创新。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作品。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6-12
大班科学教案10-18
大班科学教案《赛车》04-05
大班纸的力量科学教案04-18
有关大班科学教案03-21
大班科学教案蚂蚁04-01
大班科学教案《沉浮》04-02
大班科学教案《水的秘密》11-27
大班科学教案(15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