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1 10:44:5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合集)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方法与过程: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中与布娃娃咪咪乔相关的故事,弄清事情得来龙去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孩子们的美好天性;呼唤大家要珍爱生命,尊重人权。

  重点难点:

  了解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对布娃娃的态度以及妈妈的情感变化;知道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从女儿的行为中,领略到女儿天真幼稚但对世界充满爱的美好心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

  激趣:同学们,你小时侯曾玩过哪些玩具,你最喜欢的玩偶是什么?在你和玩偶之间曾发生过怎样难忘的事呢?

  有一个小女孩儿她有一个布娃娃名叫咪咪乔,小女孩把咪咪乔当作自己的孩子,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思

  指名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讲了哪几个人物,说说他们和“咪咪乔”有什么关系?

  三、议

  思考课文中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哪件事是现在发生的,哪件事是过去发生的?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四、展

  1.女儿及女儿的“宝宝”咪咪乔出门;

  2.爸爸妈妈严重伤害咪咪乔事件;

  3.十字路**警抢救咪咪乔的感人瞬间;

  4.妈妈被交警感动满怀愧疚。

  课文中反映时间及地点转换的一些词语,如“终于有一天”、“话回到现在”、“那天晚上”等。

  五、评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他们分别对“咪咪乔”有怎样的态度?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同学们边读书边勾画词句,并作上适当的批注。用心读一读,体会人物情感。

  从三个层次来分析、品味:

  女儿对咪咪乔的态度是:把咪咪乔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看待,不允许人伤害她,危险的时候要保护她。

  关于女儿对待咪咪乔的态度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处细节:

  1.我准备带女儿出门:“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女儿立即奔向小床,抱起她的布娃娃,不走样地学舌:“宝宝走,妈妈带你上街去。”

  2.我把女儿放进自行车后座对她说:“坐好。”女儿把布娃娃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拍拍她说:“坐好。”

  3.爸爸、妈妈不小心压断了咪咪乔的手指后,女儿以任性的哭闹表达强烈的抗议。爸爸、妈妈不耐烦了,干脆不予理会。女儿在抽噎中睡去,睡梦中的小脸上满是泪痕。

  4.咪咪乔不幸掉在了马路中央,眼看就要被碾压了。女儿尖利地叫了起来小身子使劲向后挣去大哭着翻身下车朝她奔去放开嗓门儿朝交警大喊:“叔叔,救救我的娃娃。”

  按照女儿对咪咪乔的相关态度及语句引出每一部分中相对应的妈妈、爸爸、警察的态度。

  六、检

  妈妈、女儿、民警三人对咪咪乔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想一想,如果你是咪咪乔,你会对他们说什么呢?

  1.对妈妈说:

  2.对女儿说:

  3.对民警说:

  七、用

  我看到这节断了的手指头,更加感动惭愧。我能为女儿做些什么呢?我点亮灯光,把那节手指头小心翼翼地贴好,把“咪咪乔”放回女儿的枕边。从这以后,我们一家和“咪咪乔”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下续写故事。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下面是我对这一课的一点感悟: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我个人以为,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直接由课题入手,直奔"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所以我特被重视让学生创造性地补充课文空白。比如课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得十分成功。这是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三、自主质疑、训练思维

  老师的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因此,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这一节课下来,留个我许多的思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章关键词句感受园子里动植物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之情及对自由的向往。

  4、继续运用批注的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认写生字,在朗读中感受园子里动植物的灵性与活力。

  2、结合生活实际,感受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之情及对自由的向往。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1、教师:同学们,你们家有花园吗?都种了些什么呀?那园子里会招来哪些小动物呢?

  2、这节课我们一起到一个园子里去看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说说“我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1)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事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来。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3)把你读后的感受和体会简单地批注在课文旁。

  3、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集体汇报。

  (1)梳理难点,如:谎花——瓜果类等植物开的不结果实的花(鼓励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句子:“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在进一步的学习中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清脉络。

  文章写了动物、太阳、天空和植物。动物漂亮可爱,太阳大而亮,天空又高又远,植物自由自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读中悟情

  1、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

  例句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抓住颜色、声音和形态来朗读。)

  例句2: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亮得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前一句是排比句,后一句赋予了大树、土墙以生命,可联系下文的“一切都活了!”来理解作者对园子里的一切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例句3: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抓住“活了”、“自由”来谈自己的体会。)

  2、观看影像,教师配图朗读。

  3、自由练读,再次感受园子的自由和美好。

  4、师生配合朗读。教师引读:“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学生接读:“倭瓜愿意……”

  5、再读喜欢的句子。

  四、积累摘抄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一抄。

  板书设计

  3 我家的园子

  美丽 色彩艳丽

  生机勃勃 一切都活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导学

  1.注音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护bì 粘住 zhān

  释义:

  庇护:包庇;袒护。庇:遮蔽,掩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 ,了解作者及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

  3. 了解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4.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导入

  由人们对寓言的说法导入:

  ①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③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④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指名说,教师补充并明确: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3.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①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②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③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④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三)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检查字词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护bì 粘住 zhān

  庇护:包庇;袒护。庇:遮蔽,掩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2.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1)听读

  (2)看图复述课文

  (3)课文研讨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④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⑤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四)学习《蚊子和狮子》

  1.诵读感知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

  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

  骄兵必败

  2.总结归纳寓意

  《蚊子和狮子》寓意是什么?

  3.改动情节,概括寓意。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4.课堂研讨:

  请大家比较这则寓言和上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课堂小结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动物间的关系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情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2、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3、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学习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揣摩文中难句所蕴涵的情味。

  【学习流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煞它风景( ) zhù( )足 xiāo ( ) 魂 媒介( )

  2、想一想,有那些赞美桥的古诗词,把它写下来。

  二、学习研讨

  3、 在作者看来, “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4、为了更好地阐释“桥之美”,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请各用一句话概括。

  5、理解文中语句丰富的蕴涵。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6、说说《中国石拱桥》与本文在表达手法上的区别。

  三、扩展学习

  7、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水的语言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暧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放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刻,叫声又不是那样响了。“响水不开,开水不响”,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放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里放出了大量的热,它们温度降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会发出响声,水壶便呜叫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变成了小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xxx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地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100°C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的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汽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妙语言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这是一篇 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 顺序,全文语言 有趣。

  (2)为了生动的说明水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很多地方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3)文章说明了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A ;B ;C 。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了解课文中“金碧辉煌、琉璃瓦”等词语的意思,并体会“也”“几乎”的用法。

  2、默读课文,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

  3、正确的朗读课文,感受北京颐和园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介绍景点的方法,说或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过渡句,了解作者游览路线及写作方法。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媒体出示、感受园林美景。

  1、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风景如画,有许多名胜古迹,北京的颐和园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

  2、板书课题 指导书写“颐”

  3、齐读课题

  4、播放媒体,感受美景。用一句话来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整体感知,了解游览路线。

  1、过渡: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作者整个游览过程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轻声读课文,把表示地名的词注上记号。

  交流 板书: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排云殿 昆明湖 十七孔桥

  2、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介绍自己的游览路线的呢?划出文中有关的语句。

  (1)交流(媒体出示过渡句)

  (2)作者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都用了一句句子连接起来,这些句子写得很有顺序,看了让人一目了然。

  (3)引读过渡句

  3、语言训练:谁能看着板书说是或作者的游览线路?

  师小结:作者就是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向我们介绍他所看到的景点的。

  板书:按照一定的游览线路

  三、突破重点,掌握游记写法。

  1、学习第2~~5节,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

  (1)默读第2~~5节,讨论:作者怎样把这些景点介绍清楚的?

  (2)交流

  长廊:作者先写长廊里横槛上的画,再写长廊两旁的花木。

  引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中间的长廊怎么样?……

  长廊的两旁又是怎样的呢?……

  万寿山脚下:作者是从上往下看,先介绍上面的佛香阁,再介绍下面的排云殿。

  引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上面是……下面是……

  佛香阁前:作者登上万寿山,先向下看,再看正前方,最后向东远眺。

  引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呢?……

  昆明湖:先写两岸,再写湖中心,最后写湖上最有特色的石桥。

  引读: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边,两岸有什么?……

  湖中心呢?……湖上最有特色的要数十七孔桥了……

  (3)师小结:不同的景点,作者用了不同的方位顺序来写的。

  板书:按方位顺序介绍

  2、再读句子,感受景点的特点。

  (1)过渡:作者又是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写出这些景点的特点的呢?再读句子,找出你喜欢的景点加以说明。

  (2)交流,随机出示重点句子。

  ①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看图感知“700多米”。

  B、出示横槛上的画,理解“横槛”,朗读。

  C、小结:长廊的特点就是长和彩画多。

  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A、出示图片,理解“琉璃瓦”。

  B、读句子。

  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快碧玉。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体会比喻的'作用。

  B、理解“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意思。

  C、指导朗读。

  ④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小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为什么要用“也”?

  联系前文,出示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B、指导朗读。

  (3)小结:作者抓住了每一处景点的特点把具有独特魅力的颐和园展现在我们面前。

  板书:抓住景点特点

  四、总结全文,运用写作方法。

  1、总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写好游记要注意:按照一定游览路线,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来突出事物的特点。

  2、写作练习: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特点向大家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长廊 佛香阁 按一定游览路线

  16、颐和园 万寿山 排云殿 按方位顺序

  昆明湖 十七孔桥 抓住景点特点

  教学效果反馈:

  课文是一篇游记,所以了解课文线索是至关重要的。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找出文中表示地名的词语,再划出过渡句,引读这些句子,体会过渡句在全文中的重要作用,借此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不同的景点采用不同的方位顺序来描写,也是本课的一大特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将每部分景物与作者之间的位置了解清楚,学习如何写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19

(精选)语文教案09-24

(精选)语文教案09-17

语文《检阅》教案11-27

语文《燕子》教案12-26

语文优秀教案12-19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08-01

语文树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