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经典(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设计理念】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
(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
(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
板书:(蟋蟀)齐读课题。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要求:
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⑴ 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⑵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⑴ 选择住址方面:
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选址)
⑵ 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
(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⑶ 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画画蟋蟀的住宅,并同桌间介绍一下。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川端康成以及他的相关作
2、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从而引申开去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借助文本进一步提高散文的认识鉴赏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一些美学知识,理解美与审美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主题,把握作者写作的目的
2、鉴赏文本的语言,重点体会文章精彩句子的内在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文字资料、朗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美”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我们不是常常深感生活平淡乏味而赞叹作家、艺术家笔下的美景吗?我们不是常常神往于迷人的如情似梦的桂林山水、神奇雄壮的黄果树瀑布吗?究其根源,不是生活本身平淡乏味,而是我们缺少一颗感受美的心灵,缺少一副感受美的五官。若打开“五官”,用我们鲜活的心灵、审美的眼睛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你就会发现,你终年生活的山乡村野、天然生态的花鸟虫鱼,都是那样的令你耳目一新!川端康成从“花未眠”这一自然现象引发了对自然美的一系列值得玩味思考。
二、作家简介
日本现代文学大师。1968年因《雪国》一书“以敏锐的感受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书还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抒情文学的顶峰”。川端康成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其中尤以《伊豆的舞女》、《千只鹤》、《睡美人》、《雪国》、《古都》等最富盛誉。他的作品在虚幻、哀愁和颓废的基调上,以病态、诗意、孤独、衰老、死亡来反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颓废的至美,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艺术至境。1972年4月16日,这位追寻东方美的文学大师,在公寓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同时注意以下问题:
1、字词读音和写法
绽放(zhàn)壁龛(kān)邂逅(xièhu)相似(sì)似的(shì)
渗透(shèn) 盛放(shèng)盛饭(chéng) 陶冶(yě)拙劣(liè)
模样(mú)翌日(yì) 拜谒(yè)不可思议(yì)凌晨(líng)
毋庸置疑(zhì)迥然不同(jiǒng)坂上走丸(bǎn)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邂逅:偶然遇见。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辨别它的滋味。
拜谒:拜见,瞻仰。
迥然:形容差的很远。
开光:佛家语,谓佛像开眼之光明。
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
微不足道:微小的不值一提。
3、在课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朗读过程中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帮助理解课文。
⑴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第八段中“我”又为什么“吓了一跳”?
⑵作者在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⑶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
⑴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提示:先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
⑵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提示: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有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⑶“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提示: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关”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五、引导提高,讨论研究
教师:作者通过一朵没有睡觉的花引发开来,一直写到了“美”这个问题,正如同学们所理解的,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很多优美的句子,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写得很好呢?现在开始,你们可以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先看看你们的认为美的句子是否相同,再看看你们的原因,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在最后的交流中教师对以下的句子稍做说明引申。
⑴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作者说的是很微小的事情,其实谈的确实很高深的美学问题,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⑵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根据对下文的理解,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悟出这个结论后感受到心情的遗憾。
⑶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这并不说明画家就是害怕死亡,他只是为无法进一步去认识美而感叹。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写了很多的句子,可以看成是他对美学得出的结论。
六、课文分析,结论总结
教师:根据上面同学们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川端康成在这篇文章里得出了很多的美学结论,请大家来归纳。
明确:文章中间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的内容
⑴自然总是美的,而且是无限的
⑵自然物可以启迪人,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
⑶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
⑷艺术品是对自然美的反映,好的艺术品也可以提高人感受美的能力
⑸艺术美和自然美和谐统一
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总评]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而体味散文的美,首先要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请同学们记住抓关键语句法,并反复实践,这同样是一种审美能力。
七、知识检测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川端康成是日本小说家,1968年因为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罗丹是法国雕塑家,代表作有《青铜时代》、《思想者》。
C、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擅长绘画和雕刻。
D、文章的7、8、9三段共列举了十位画家,他们均是日本和法国的画家。
D、李迪,钱舜举是中国南宋画家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安详声名狼藉磬竹难书扣人心弦
B、沧桑苦思冥想绰有余裕推陈翻新
C、诅咒卒然仙逝断井颓墙毕恭毕敬
D、真谛杉杉有礼意味隽永逆来顺受
B(A、磬—罄C、卒—猝D、杉杉—彬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她从小学到高一功课都很好,学琴也是一天没耽误,还正式师从陈浩学习。
(2)听爸爸说那个瓷花瓶是祖上下来的,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日子再艰难,也不能卖。
(3)这种应试教育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承袭,它源于隋唐,于两宋,登峰造极于明清。
A、期间留传滥觞B、其间留传泛滥
C、期间流传泛滥D、期间流传滥觞
B
(附录)板书设计
花未眠
(触发点)
↓
以小见大
↓ 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关于审美的思考
②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
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
资源
《自相矛盾》的原文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想一想第一则成语讲了一件什么事,给你什么启发?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3分钟)
1.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2.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10分钟)
1.学习理解生字。
(1)学生读准词语。
(2)多种形式理解词语意思。
▲戳: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学生做“戳”的动作。
▲说大话。
学生读句子。
▲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哑口无言。
2.学生自读故事。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16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1)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
(2)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评价。
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
指名反馈表演读。
3.嘲笑讽刺。
4.因为别人问,用他的矛戳他的盾结果会怎么样,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好。
5.学生各抒己见。
6.学生联系实际交流。
7.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10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学生结合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2.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板书:故事、道理)
3.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自相矛盾 张口结舌 楚国 买卖
锐利 戳穿 夸口
(1)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意思。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
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
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 “夸口”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读句子)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2.自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桌再互相读一读,纠正评价。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
1.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出示句子: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1)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相机理解“自相矛盾”。
(2)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
3.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这时,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问?
4.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呢?
5.是呀,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6.现在如果你是卖矛和盾的人,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怎样才能不自相矛盾了?
7.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8.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8.是啊!做人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
1.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 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3.《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准,读通故事。
(2)理解生字词:戳、茅、盾、锐利、坚固、夸口、张口结舌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教师相机补充
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做动作,用词说话等多种方式。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
(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指导表演读。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二】
(1)他的话有问题吗?
(2)“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3)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有问题吗?
2.评价: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4.(相互抵触、不一致。)
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板书:张口结舌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
任务驱动
读一读原文,尝试理解
1.出示原文:
2.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作业
设计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读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
重难点
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
资源
原文、课件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腮帮、俸禄、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意思。
2. 读读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了解故事内容,想一想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3分钟)
1.学生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张僧繇应游客的一再要求,为龙点上眼睛,结果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6分钟)
●预习作业1
1.学生读词语。
2.交流词语意思。
▲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滥:不好、不合格;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
充:冒充;
数:数目。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第三板块:精读《滥竽充数》。(15分钟)
1.一是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二是每当演奏时,南郭先生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装腔作势。
▲学生练习说话。
2.理解南郭先生装不下去的原因。
▲学生齐读句子。
▲学生练习说话。
3.学生读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4.寓意: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大家里面充数,一定是要败露的。
5.真才实学
第四板块:精读《画龙点睛》(15分钟)
1.自由读故事。
2.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
人们:觉得奇怪、可惜、惋惜
预设:这四条龙,您虽然画得栩栩如生,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眼睛,如果你给它们加上眼睛的话,那真是锦上添花了。
3.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4.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
人们:惊叹不已
学生自由交流。
5.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6.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1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课前,老师请大家预习了第二、三个成语故事,请你用简单的话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出示词语:
腮帮 俸禄 齐湣王 张僧繇 唬人
墙壁 逼真 神韵 腾空 张牙舞爪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1.指名读词语,相机正音。齐读。
2.交流词语意思。
▲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是什么意思?
▲说说“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词语意思呢?
课文中也有句子能解释这个成语,你能找到吗?
▲“画龙点睛”什么意思?
第三板块:精读《滥竽充数》。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南郭先生的样子,让你想到了一个什么成语?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2.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3.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
4.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5.你能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吗?
板书:真才实学
第四板块:精读《画龙点睛》
1.自由读故事。
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
3.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4.“点睛”的结果怎样?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5.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
6.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背出《画龙点睛》。
2.为南郭先生续编故事。
3.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题目。
《滥竽充数》
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课文,完成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2)说说故事的寓意。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展示交流:
我先请一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你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滥竽充数的原因,再 读读文中有关的句子说明理由。
板书:爱讲排场
A:读读这两个句子,用句中的话说说什么叫讲排场。
B: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板书:装腔作势
(课件出示句子):
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
C:(点击:一次又一次)
D:让我们将这两个表示原因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4.板书:结果 只好逃走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5.用一个四字的成语将启示概括出来。
板书:真才实学
严格把关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1.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 之类的事情 ,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
——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画龙点睛》
(1)读课文,分别画出“画上了眼睛的龙”和“没有画上眼睛的龙”的样子
(2)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没有画上眼睛的龙,你会对张僧繇说什么?
(3)说说成语的含义。
作业
设计
(1)背出《画龙点睛》。
(2)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中相关题目。
为南郭先生续编故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认识掌握本课1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汉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体会童年校园生活的纯真与快乐。
4.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文辞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写生字,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感悟童年校园生活的纯真、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理解,达到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学校是我们的另一个家,我们在那里感受成长的快乐。在校园里,我们有时会享受成功,有时会遭遇失败。在我们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会哭、会笑。哭笑之间,理想和信念在我们心中悄悄萌芽。校园是我们童年记忆的摇篮。今天我们就走近《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跟着课文一起回顾我们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板书: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
指导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要求:听清楚诗句中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学习生字。
要求:把诗句读通,读准。
3.检查与反馈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出示词卡指导,并用重点词语扩句。
4.指名读诗。
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读出了什么感受?想怎么朗读?
(1)我们喜欢在林子里静静地倾听,倾听那神秘而又有趣的声音。
指导:这两行诗揭示了儿童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心理。要指导学生读出好奇、神秘的感受。
(2)我们听翠绿的叶子轻柔地呼吸,我们听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
指导:这两行诗表现了儿童充满诗意的幻想,赋予了翠绿的.叶子和幼笋以人的特征,而这一切都在悄然无声中发生。朗读时要指导学生读得轻,读得优美。
(3)我们听云雀的歌儿从叶片滑落,我们听蚂蚁的号子清脆又迷人
指导:在这两行诗中,云雀的歌儿变得有形,歌儿从叶片上滑落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而蚂蚁像人们一样在劳动中吹起了号子,在集体中快乐地生活。这些充满纯真的想象,要指导学生读得优美,读出儿童探索大自然的欣喜与快乐。
(4)我喜欢在林子里写作诗歌,你喜欢在林子里构思散文;你佩服我诗歌里和谐的节奏,我佩服你散文里蕴涵的神韵。
我们常常在林子里采一篮篮蘑菇,为生物组饲养的小兔送去美味的山珍;我们常常在林子里捕捉一只只彩蝶,为我们的实验室献上美丽的标本。
指导:这两节诗描绘了校园活动精彩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活动中的快乐。
(5)校园门口的树林是童年的摇篮,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充满温馨,那里有我们稚气的笑语和真诚的眼泪,即使明天长成大人,也不会失去那份纯真。
指导:这一节诗要读出孩子心中真切的感受,读出童年校园生活中的温馨、快乐与纯真。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学生观察汉字
你发现了什么?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汉字?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掌握一定方法来记忆。
2.观察汉字的结构。
3.示范
蕴:“蕴”字笔画较多,注意下部左右写得稍紧凑些,笔画间隔匀称。[]
饲:“饲”与“词”、“伺”的读音与字形都要区别开。
4.请个别学生示范。
5.指导练习。
四、作业
1.抄字组词,抄写词语。
2.搜集有关校园生活的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复习
光临 倾听 滑落 神秘 标本 和谐 佩服 轻柔 摇篮 温馨
2.回顾: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里有什么?我们在那儿做什么?
板书:神秘的声音童年的足迹
二、感悟诗歌意境,指导朗读
1.浏览课文,哪些小节描绘了树林中神秘的声音?哪些小节描写了我们在树林的活动。
2.合作学习: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四人一小组交流感受,再把自己的感悟大胆地读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
3.反馈与交流
(1)指导感悟、朗读课文1、2小节。
A.哪些同学研读了课文1、2小节,指名读文。
B.树林里有什么声音?那些声音是怎样的?“叶子轻柔地呼吸”、“幼笋爆出地心”、“云雀的歌”、“蚂蚁的号子”中,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声音?哪些是想象出来的声音?给你留下什么的感受?
小结:“叶子轻柔地呼吸”让人感受到叶子成为了有思想的生命体,令人充满好奇;幼笋向往着光明,克服了重重困难,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而“爆出地心”,令人充满敬畏;“云雀的歌”美而清脆,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蚂蚁们整齐的“号子”,表现了在集体生活中成长的快乐。这些声音伴随着孩子们成长。
C.听到这些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
D.感悟品读相关诗句。
E.指导朗读1、2小节。
(2)指导感悟、朗读课文3、4小节。
A.指名读3、4小节。
B.思考:“我们”在校园门口那片树林里展开了什么活动?
C.在这些活动中会感受到什么?
小结:“我们”在林中“写作诗歌”、“构思散文”,相互激励,共同成长,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我们”“采蘑菇”、“捉彩蝶”会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在活动中感受了校园生活的美好、纯真与愉快。
D.用快乐、满足的语气,有感情朗读第3、4小节。
4.升华情感,指导创作
(1)在校园生活中,还会发生些什么?
(2)观看学生校园生活录像。
(3)指导创作
在校园的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三、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1.校园生活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
2.出示第5小节,有感情地朗读第5小节,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3.这节诗歌能表达你对学校生活的全部感受吗?你还想说什么?
继续创作
校园是童年的摇篮,
校园是 。
4.小结: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是童年的摇篮,它孕育了孩子们最纯真的梦想。校园是我们的另外一个家,远大的理想就在这里萌芽。让我们记住这美好的时光,让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展翅飞翔。
四、作业
1.背诵诗歌。
2.继续完成诗歌续写。
板书设计:
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
神秘的声音 有趣的活动
童年的摇篮
语文教案 篇5
单元说明:
本单元选编的《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等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你一定会听见的》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学习这一组文章,可以在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根据多篇相关文章改写而成的。它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同时提醒我们要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学习这两则短文,不仅可以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作者良好的思维方法。
《生物入侵者》的主题是生态环境问题,这一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你一定会听见的》提醒我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声音世界”,让我们“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学习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以上五篇课文,前四篇都是科普文,也是事理说明文。它们都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在文章中,适当运用了作阐释、作比较、打比方、列数据等说明方法;简明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娴熟运用,也大大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搜集、运用资料来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设计课时:22课时
16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语文教案 篇6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又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记者采访导入:
小记者:我是红领巾电视台的小记者,今天有几个问题想采访一下大家。请问你平常在家最喜欢看什么节目?(小记者挂上记者牌)
学生A:我最喜欢看《少儿频道》……
学生B:我最喜欢看足球频道。
学生C:……
小记者:你知道爸爸、妈妈、奶奶平常喜欢看什么节目吗?
学生A: ……
学生B:……
小记者:那如果你在看你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同时,妈妈喜欢看的舞蹈也开始了怎么办,你平常是怎么做的?
学生A: ……
学生B: ……
二、图文结合,朗读感悟,细读品读课文
1、进入主题,范读课文:
教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说了自己在家看电视的情况,这里有一个小朋友叫明明,他家看电视可奇怪了,你们想不想来看一看他们家是 怎么看电视的?
(课件播放课文范读。)
2、教师:明明把他们家看电视的情景写在了书上,请打开语文书20页,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五课《看电视》。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明明他们家看电视真奇妙、真有趣!你想知道他们家看电视的秘密吗?如果想那就来闯四关!
第一关:请大家来做个游戏,课件播放“摘果子”游戏:
认生字,学“家、完”两个字。
第二关:读课文比赛,把生字宝宝在放回课文读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才算闯关。
每组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闯关。
第三关:四人为一组读课文:
读的好,奖给他一颗星。
读的有问题的地方,你帮他纠正过来。
第四关:读完之后,填空:
爸爸和我爱看( ),却换成了( )。
奶奶爱看( ),却换成了( )。
我们一起为了妈妈却换成了( )。
三、重点质疑,讨论解答
1、为什么爸爸和我爱看足球却换成了京剧?
指名读第一小节后,同桌讨论后用“因为……所以……”回答问题。
2、为什么奶奶又把她爱看的京剧换成足球?
看图说图上的内容,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奶奶当时的`心情是怎样?
重点感悟、理解奶奶的表情和心理。你从哪看出来的?
重点指导读第二小节。用“因为……所以……”说话。
3、我们最后为什么又都提议换成音乐舞蹈?
指导读第三小节,讨论后用“因为……所以……”回答问题。
4、用自己话讲述欢欢家看电视的故事。
四、整合全文,整体感悟
1、齐读全文,读完这篇课文,你现在知道明明家的秘密是什么吗?
2、小记者采访:
问题一、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最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问题二:以后在家看电视时,你正在看你喜欢看的少儿频道,而爸爸喜欢看的《新闻联播》也开始了,你会怎么做?
五、布置作业
回去了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把它们记录下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19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园地教案03-07
语文识字教案03-16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优秀教案12-19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燕子》教案12-26
语文教案[精选]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