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18 18:16:19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13自然段。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课文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板书课题:21、爷爷的芦笛

  2、课文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在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一个暴风之夜的有趣故事。至于这寂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留心。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翱翔婉转蒙胧温润温馨驱赶

  3、想想上述两个问题。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

  婉转:声音高低起伏很动听。

  温润:温暖湿润。

  驱赶:赶走。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一(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二(2~~6):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

  三(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3、分段朗读课文。

  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五、指导书写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第一、二段

  1、自由读这两段,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说不懂的句子。通过朗读,相互启发解决疑难。

  4、指导朗读。

  (1)练读。

  (2)指名读,评价。

  (3)听录音轻声跟读。

  过渡:看到了海边美丽的景色,听到了爷爷清脆的笛音,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是否就是强强此行的收获呢?

  三、精读第三、四段

  1、自由轻声读这两段,想一想:“放心吧,爷爷,我不怕”与“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躯干得一干二净”这两句话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是不是前后矛盾?

  2、指名说。

  3、默读这两段,用“~~~~”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用“——”画出能表现强强心情的句子。

  4、指名读有关句子。

  5、出示:

  ___________的环境

  (1)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

  (2)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3)“哗——哗——”海水一浪接一浪,永不疲倦。

  (4)刚要开门,“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_________的心理

  (1)强强裹紧被子,缩成一团。

  (2)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3)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把爷爷找回来。

  (4)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被窝。

  自由读,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用关联词语填空:

  ______环境太凶险了,________强强感到害怕、紧张。

  ______环境凶险,________强强最终能战胜了自我,变得勇敢起来。

  讨论:强强为什么最终能战胜自我,变得勇敢起来?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5。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读一读你所喜欢的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

  二、继续精读第三、四段

  1、默读课文,画出你仍然不懂的语句。

  2、指名说。

  3、指导朗读。

  (1)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听录音,轻声跟读。

  4、指导背诵。

  三、有感请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背诵第7~~13自然段。

  板书设计:

  21、爷爷的芦笛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长不结实

  (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思路:

  这篇略读课文,作者在结构上,采用“先概括——具体——总结”的写法,运用具体的事例,反映了人物品质。为此,在教学中,我分别采用各种读的形式,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抓住具体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在合作交流中,反复的品读,批一批,注一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总结课文的内容时,引导学生从课文写法入手,加强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查阅文天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英雄: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英雄?那么你都认识哪些英雄呢?

  2、提示课题:同学们,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出现了不少民族英雄,他们身上表现一种不屈于外来强权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你知道他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天祥。

  二、合作探究,感悟品质。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同桌互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师:可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3、师: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师: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词语评价一下文天祥。

  5、师:练习给课文分部分。

  (二)抓住重点,感受品质。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括出相关的语句,并做好旁批。

  1、学生默读,做好旁批。

  2、汇报交流。

  (1)第3自然段。

  抓文天祥的语言

  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

  ①体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担忧,以实际行动抗击元军,保卫国家。

  ②看图激情。看这幅图,文天祥站在战车上,对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人郑重地说:——(出示文天祥的话,朗读)

  ③练习有感情朗读。

  (2)第5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①导学生体会出:在张弘范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的情况下,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也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与高风亮节。

  ②诗意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③练习有感情朗读。

  (3)第六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语言

  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

  ①词意思:无比蔑视:特别轻视、看不起。

  坚定:表明立场坚决、不动摇。

  ②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表明文天祥铮铮铁骨,耿耿忠心的崇高精神。

  ③朗读,读出无比轻蔑的语气。

  (4)第8自然段。

  过渡: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他说的两句话

  “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

  “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①引导学生体会出:文天祥面对三年牢狱的折磨,面对沉重的刑具,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

  ②看图:出示课文中的图,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

  ③朗读。

  3、学习最后一段:但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却被元朝统治者杀害了!真可

  惜!不过,他的浩然正气,却千秋常在。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板书:浩然正气,千秋常在

  三、结合课文,体会写法。

  1、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通过具体事例: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2、师: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头概括——具体——总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2、文天祥作品。

  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1276年写的。那一年,占领中国北方的元军兵临南宋京城杭州,文天祥奉命到元营中谈判。他义正词严,拒绝投降,因而被扣留。在向北押往元大都的路上,他寻机逃脱。为了重振旗鼓挽回南宋危局,他历经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找到一条小船,从海路逃往温州。这首诗就写在他南归的途中。诗的前两句,概括了他绕道北海、又回到长江口外海面上的经过。诗的后两句,用形象的比喻,抒写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忠心。虽然斗争最后失败了,然而他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诗句,却成为表达人们爱国之心的千古名句。

  五、总结课文,延伸情感。

  1、谈感受: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你想对这位民族英雄说些什么?

  2、欣赏《满江红》: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同学们从他的身上感受到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从他身上,我们感受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激励我们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最后,请同学们听《满江红》,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英雄们的爱国情怀!

  六、布置作业,丰富视野。

  找出课文中文天祥说的话,抄下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

  多次严词拒绝劝降

  浩然正气

  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国捐躯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内容:《月光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让学生体会到《月光曲》的旋律,体会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激情、灵感,语文教案-月光曲<第二课时>。

  2、能理清楚《月光》的内容旋律与皮鞋匠兄妹的联

  教学过程:想之间的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月光曲》录音。

  教学重点: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内容,以及体会贝多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灵感。

  教学难点:理清《月光曲》的'内容、旋律与兄妹联想之间的联系。

  小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课

  今天我们要讲哪一课?

  师:《月光曲》的“曲”是什么?

  学生谈话,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4、朗读

  通过皮鞋匠兄妹的联想感受《月光曲》的旋律。

  我读了很多遍课文,可怎么也找不到有关《月光曲》的内容。

  课文第九自然段描写月亮和大海的哪些景色?

  板书:月亮升起波光粼粼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这些描写月亮和大海的景色与《月光曲》有什么关系?

  板书:柔和徐缓

  有力快速

  高昂激情

  学生朗读课文第九自然段,用简单的的语言描绘当时的景色。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文本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的简介,学生自读了解。)

  臧克家(1905—20__)山东诸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1)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节,指名练习第二节,自由完成第三到七节。)

  4.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学生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5.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层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①指名读,评议:他(她)读出了什么感情?(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第2节诗中有两个动词体现了两种人的不同,请找出来,再加以体会。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

  一个“俯”字,写出了鲁迅先生甘于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预设:可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提到的几件事,更深刻地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愿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

  资料链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自嘲》全诗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做斗争,为人民勤恳工作。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姿态,读出人民把他们“摔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4)自主学习第3节与第6节诗,第4节与第7节诗。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最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学生汇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④提出问题,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资料链接: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积累描写景物的词语。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体会文章里蕴含的哲理。

  (3)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知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

  (2)抓住重点语句提出问题,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文章中的景与情,从而领悟文章中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使学生懂得: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整体的和谐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其中的哲理。

  教学关键:

  抓重点句品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阿尔卑斯山”吗?那你更听说过“阿尔卑斯糖果”,也一定吃过,它有好多种口味让我们爱不释手。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活都像阿尔卑斯奶糖一样永远甜美,但是我们的生活就像大自然一样,变幻无常,不只是艳阳高照,风和日丽,也会有电闪雷鸣,狂风暴雨。

  1、板书“暴风雨”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的脑海里闪现的是那几个词语?(

  就像歌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暴风雨之后必定会迎来一个艳阳天。这就是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2、板书“启示”

  理解“启示”的含义。(启示: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

  3、板书“的”:处处留心皆学问,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见识一场来自阿尔卑斯山的暴风雨,看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在进入暴风雨之前,我先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窒息霹雳瓢泼抽咽铿锵和煦擦拭依偎翩翩起舞无与伦比江山似锦辗转反侧

  2、根据词意抢答词语

  喷薄欲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的样子局限:限制在某个范围内

  辗转不寐: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无与伦比:没有什么能比的`上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的跳起舞

  (大家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反应敏捷,基本功非常夯实。相信大家的心理素质也非常扎实。那就让我们勇敢地走进暴风雨,去聆听暴风雨的启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内容,读出感情

  2、从文中找出昨晚和今晨发生变化的一句话,并用这句话中一个词语分别概括昨晚和今晨的特点。

  四、深入理解,升华情感

  1、怎么理解“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给人们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1)暴风雨的“狂暴”具体体现在哪些段落?用文中的哪些词语表现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雨之前:闷热、窒息,闪电划破、雷声如大炮轰鸣;

  ②雨来时:闪电、霹雳、瓢泼大雨、撕开、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狂风咆哮、摔、敲打、冲击、激动人心等。

  ③体会感情,指导朗读,雄壮而激越:第一段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将画面展现出来;第二段抓住动词形容词欣赏用词的精妙;第三段置换词语体会文中词语的表现力。

  写法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写法来为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

  (2)“而它带给人们的绚丽早晨”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哪些语句展示了雨后的美景?

  ①雨后美景:鸟儿唱、喷薄日、花草伸、水珠闪,山披丽装、村舍发亮、花散芳香,江山似锦,风景如画。

  ②用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可抓住一句话来说)

  ③朗读指导,轻柔而快活。(这场既雄壮奔放有温婉柔美的暴风雨带给作者什么启示呢?从文中找出答案)

  2、暴风雨带给作者什么样的启示?用文中话回答。你是怎样理解的?考试中理解句子的含义这类题型该如何做?

  五、美读

  1、第一段男单读

  2、第二、三四段男生合读

  3、第五段女单读

  4、第六段女合读

  5、第七、八段女单读

  6、第九、十段女生合读

  7、第十一、十二男女齐读

  六、讨论

  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

  体会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题西林壁》的异曲同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七、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小结:阿尔卑斯奶糖,让我们时时感受生活的甜美,阿尔卑斯的这场暴风雨也给我们带来启示: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黑夜中孕育着黎明,狂暴中孕育着平静。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该全面,切不能以偏概全。全面地看待问题,就需要有博大的胸怀,广泛的视角,它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来发现,一双聪耳来聆听,打开心窗来收纳一切美好。这样,在我们人生旅程中的暴风雨袭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聆听心中的欢歌。

  八、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积累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写的景物,选择印象最深的画一画。

  板书设计:

  17.暴风雨的启示

  昨晚—→今晨

  狂暴绚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理字词、归纳结构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一)字:积攒zǎn俨然yǎn凛然lǐn咄咄duō龇zī戳chuō镶嵌xiāng依yǐ偃yān哧溜chīliū水渍zì霎时shà掖yē

  (二)多音字sāi塞到yà轧制lūn抡起塞sè堵塞轧zhá轧钢抡sài边塞gá轧帐lún抡动

  (三)词积攒:一点一点地积存。俨然:形容很像。凛然:严厉、严肃。咄咄逼人:形容说话伤害人,令人难受。艳羡:羡慕。横刀立马:形容非常英武。张牙舞爪:形容野兽的凶相,多用比喻人的凶恶样子。霎时:形容短时间。克制:克服。

  二、学生读课文(教师指导正音)

  三、初步感知

  (一)课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回忆性的文章大体结构一般是“总----分----总”,据此文章分为三部分。

  1、(1)童年过年的魅力,引起下文(设置悬念)

  2、(3—17)写我买花脸,演花脸及因演花脸惹祸和遭惩罚(设置铺垫)

  3、(18)总结对于孩子来说过年的魅力更深一层的缘故,照应开头。(一线贯穿)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总结)作者叙述了自己在一年过年时候得到花脸并因此闯祸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三)、总结全文收获

  四、作业

  1、整理笔记

  2、作训练题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研读探讨、总结收获

  教学过程:

  一、课文围绕“花脸”共写了几件事?(学生总结归纳)

  (一)绘花脸(2)——为下文作铺垫(最喜欢)

  1、写花脸抓住了特征描写(形、色、眉、眼、头、胡须、对比)

  2、语言描写:①“我”:喜欢、渴望又胆怯的心理

  (二)买花脸(3--4)(体现童真童趣)

  ②小伙计:可看出小伙计的精明强干(维妙维肖,符合人物身份)

  ③舅舅:慈爱,理解一颗童心神气的表演

  (三)演花脸(5-17)表演惹祸惹祸后惩罚

  二、学生讨论、总结收获

  1、思想上

  2、写作上

  三、学习了本文后联想自己的童年生活,回想一下在你的'思想海洋中有没有几朵晶莹美丽的小浪花,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一想、说一说,并提炼出其中的积极意义。

  四、把以上的叙述用精彩的笔墨写成一篇回忆自己童年生活经历的文章。注意用上今天的写作收获。

  五、作业

  1、整理笔记

  2、做练习巩固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豁、凛”等16个生字,随文读准20个难认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策略,完成玩具制作指南,并体会竹节人带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预学交流,明确学习要求和起点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课题是《竹节人》

  师: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今天的课文和平时的精读课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打开课文,看看课的前面的内容和课的后面的内容找一找。谁来说一说?

  二、关注导语,明确学习任务

  1.发现课文导语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这段话告诉我们阅读这篇课文的什么?——任务

  2.理解任务

  这三个任务我们应该怎么来理解呢?任务一是让我们干什么,谁来说一说。

  任务一:写做法和玩法

  任务二:体会竹节人给人带来的乐趣,这里的传统玩具是指什么?

  任务三:这里的“老师”是哪里的老师呢?

  3.从课前的导语中我们了解了这三个任务,你还知道了什么?读读前半部分。

  ——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

  三、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1.是的,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就不同,采取阅读方法也不同,这就是有目的的阅读,是一种阅读的策略,今天我们就用这种阅读策略来完成这三个任务。

  2.联系课后任务栏

  课后有三位同学也交流了他们的`读法,来看屏幕,再自由读一读,想一想他们是怎么读的?我们该怎么读?

  3.小组讨论,选择读法。

  读完了以后肯定会有所启发,课前小组已经选择了想要完成的任务,现在你们打算如何完成任务呢?在小组内讨论讨论,交流一下,完成学习单。

  4.汇报交流

  讨论好了吗?该怎么来完成这三个任务呢?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有目的,有方法,相信他们有了这样的策略之后,肯定会非常成功的完成任务)

  刚才同学们交流了阅读方法,大家有没有发现?要完成这三个任务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这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总结方法:浏览全文(略读)——选择内容——细读分析

  刚才我们快速阅读浏览了全篇文章,选择了完成任务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细读来完成这三个任务。

  四、完成任务单,体验阅读方法的选择过程

  在正式完成任务之前,我们先想一想,你看,三个任务是不同的,等会咱们汇报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汇报呢?汇报的方式是不是也可以有所不同呢?

  1.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完成这三个任务,这有三个任务单,请同学们对照任务单上的提示,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开始吧!你在完成阅读任务的时候也要考虑一下用到了哪些阅读方法?

  2.小组汇报交流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来分享一下刚才的学习成果。哪个小组先来。

  (1)成果展示

  任务一:请两个小组上前展示。

  (2)评价提升,从选择内容到细读提炼

  有没有补充,其他同学呢?

  听了他们的介绍,现在你们会不会做竹节人了?他们的任务完成的非常成功,那么我来采访一下,你们在写这个指南的时候,用了什么阅读方法?

  提取关键信息。

  任务二: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竹节人已经很少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想不想瞧一瞧竹节人是怎么玩的?

  这么有意思的竹节人给大家带来了哪些乐趣呢?

  组内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还有哪些乐趣。

  刚才老师听到了他们用的最多的一个方法,是什么阅读方法?

  五、总结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围绕本课的三个阅读任务,关注了《竹节人》这篇课文里面不同的内容,用了不同的阅读方法,尝试了有目的的阅读,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用上这样的策略进行阅读,下节课我们再来讲讲老师的故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4个生字。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3.了解“母亲”温暖宽容而充满智慧的爱对艾尔比产生的巨大影响,懂得爱的付出与回报都能带给人幸福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自学,体会“母亲”对艾尔比的感情及影响。

  教学难点:

  给课文划分段落。

  学情分析:

  教育学生懂得感恩。诚然,这并不是本课的重点,但这却是课文传达出的一个信息。不可否认,感恩,目前已经是我们社会比较稀缺的品质,尤其是孩子,他们把别人的付出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其实,没有什么是生来就该如此的。我们生活在世上,蓝天绿树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能够健康成长是家人、师长对我们的付出,不断进步发展是占有社会资源和财富的结果,我们的生命都和别人的付出息息相关。得到与付出促成了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而感恩是这循环的动力。就像艾尔比,“我”无私地帮助了他,并不求回报,但他以自己的快乐成长、突然出现让“母亲”喜极而泣,相信艾尔比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像“母亲”一样对待他人。教学时,应该让孩子对此有所领悟,用这盒美丽的“水彩笔”为孩子的道德修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是本课的人文性所在。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过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

  1.师:今天我们学习31课,大家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个休息日,“我”接到一个打错的电话,说“儿子”艾尔比偷拿了文具店的水彩笔。“我”以母亲的身份巧妙地给孩子解了围,并把水彩笔送给了他。12年后,已成为美术系大学生的艾尔比突然充满感激地站到了“我”的面前。)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悻悻然——怨恨愤怒的样子。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话茬儿——方言,话头的意思。

  欢呼雀跃——欢快地呼喊,像雀儿一样跳跃,形容高兴的样子或欢乐的情景。

  豁达——性格开朗,气量大。

  爽朗——开朗,直爽。

  冒昧——(言行)不顾地位、能力、场合是否适宜(多用做谦辞)。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

  2.指名说。

  学生说老师要注意引导。

  本文有两种分段的方法。

  第一种分法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我”接到一个打错的电话,说“儿子”艾尔比偷拿了文具店的水彩笔。

  第二部分(3——8自然段)写“我”以母亲的'身份巧妙的帮艾尔比摆脱了窘境,艾尔比抱着“我”送给他的水彩笔开心地回家了。

  第三部分(9——10自然段)写12年后,已成为美术系大学生的艾尔比又站到了“我”的面前,称“我”为“亲爱的的妈妈”。

  第二种分法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12年前,一个打错的电话,让“我”以“母亲”的身份帮助了艾尔比,使他免去了“小偷”的嫌疑。

  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12年后,已是大学生的艾尔比突然充满感激地站到了“我”的面前。

  四、自学课文。

  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在旁边做简单批注。

  五、集体交流。

  1.“我”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妈妈。(板书:善良或有爱心)

  她对素不相识小男孩油然而生怜悯之心,自认为是艾尔比的母亲,承受着别人的责难,特意赶去给孩子解围,而且她并不认为自己那么做有多伟大。

  2.“我”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母亲。(板书:智慧)

  她的一番温柔的话,巧妙的打消了人们认为艾尔比是小偷的想法,一下子就把小艾尔比从猜忌鄙夷的围观中解救出来,使孩子有了自尊、自信。(板书:自尊自信)

  3.“我”是一个宽容豁达的母亲。(板书:宽容)

  小艾尔比犯了错误,“我”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斥责他“偷”,而是“宁愿相信,他这么做仅仅是因为想要一盒水彩笔来描绘它严重美丽的风景”。她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了这种做法,一母亲的胸怀宽容了孩子,使孩子自己自悟。(板书:自悟)

  4.思考:假如“我”只是告诉对方打错了电话,假如“我”也像老奶奶那样斥责他,艾尔比的人生将会怎样?

  5.“这个妈妈用一盒水彩笔指引了我的整个人生……”艾尔比为什么这样说?板书:自强

  六、你觉得艾尔比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师:爱的力量真是无法估量!有时一个小小的善举,只是一点点温暖的关怀,就可能改变人的一生,使他拥有光明的未来。给予别人爱,接受别人的爱,回报别人的爱都是幸福的。

  七、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艾尔比的水彩笔

  善良自尊

  宽容自信

  智慧自悟

  自强

  开心、幸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研究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3、尝试研究阅读的过程。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2、教师准备《月光曲》磁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发现)

  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板书课题)

  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提倡使用工具书)

  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收集、展示资料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通过自读、交流,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研究课题的发现与选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细读课文(读懂)

  1、学生自由读课文。(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

  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

  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

  把读书、探究、评价的权利完全放给学生,以提高学生自主研究的乐趣,尝试自我研究的过程,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以后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从音乐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表达,再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出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拓宽了语言文字理解的途径和视野。

  四、感情朗读(读好)

  1、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自己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读给同学们听。(读后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集体评议读得怎么样。)

  2、同桌合作:一人读,另一名同学根据内容配上弹琴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过程。

  3、播放《月光曲》录音,论证曲调的理解,随乐曲进行朗读训练。

  4、试着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39;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五、课堂练习(扩展)

  1、听着美妙的琴声,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课学到的研究阅读的方法,自己选取一篇文章阅读。

  设计意图:

  拓宽学生的思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的联想,感受听同样的乐曲,由于人的理解不同,因而产生的联想也就不同。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另外,运用本课学到的研读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学习,使学习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附板书设计]

  6、月光曲

  读通、读懂、读好

  利用工具书、抓要点理解、边读边想

  确定研究课题、根据联想研究、体会感情

  发现、提出、研究、探索、总结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爱、自强的健康心理和珍爱生命、正确对待平凡职业的积极人生态度。

  2、在概括段意和层意的基础上,能够自行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

  3、学习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1、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2、文章总体思路的把握。

  3、学习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和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方法:

  1、小组研讨法

  2、质疑点拨法

  3、辩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思考:在学习新课以前,请同学们思考:“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呢?”

  2、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当代作家毕淑敏女士就这一长期无人敢公开谈论的话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她从人的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深刻剖析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得出了“我很重要”的结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撼人心灵的女作家毕淑敏。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检测

  战栗(lì)菽粟(sù)单薄(bó)回溯(sù)

  雾霭(ǎi)混淆(xiáo)微蹙(cù)一沓(dá)

  生死攸(yōu)关一模(mú)一样

  这一题目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重视字词的积累。可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

  2、文章体裁

  本文并不是一篇空洞说教的议论文,而是将“理”与“情”融会在一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明确本文的体裁,对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有重要作用。

  三、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本文以“我很重要”为线索,从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的“我不重要”的思想出发,引出了“我很重要”的观点,最后又勇敢地宣布了这一主张。

  2、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提出“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至第29自然段):分析为什么“我很重要”?

  第一层(第8自然段至第15自然段):从人的自然属性进行论证。

  第二层(第16自然段至第26自然段):从人的社会属性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第30自然段至结束),发出了“我很重要”的呐喊,充分肯定了个体的价值。

  学生讨论回答。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四、初步体会文章主旨

  1、文章开篇为什么写“我不重要”?

  明确: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说出这四个字就会有大祸临头的感觉?这一悬念很快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

  2、人们为什么不敢说“我很重要”?

  明确:首先从文化心理上加以追溯。“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谦虚是做人的美德”,因此,比之于国家、集体、他人,因此个人显得“不重要”。作者列举多年来“我不重要”的例证:士兵与胜利相比、个体与集体相比、女性与家庭相比、众生与物质相比,都是“我”处于次要位置,阐发了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找出内容,理解主旨。

  这一环节的处理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三题。作业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2、班级分成两个小组,请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为下节课的辩论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辩论“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教师指导:“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这需要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和体验。无论持怎样的观点,都要懂得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展现生命的光辉。

  二、主旨探讨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揭示出“我很重要”?

  1、从人的自然属性进行论证。首先从人体的物质构成进行论证,每个人都是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其次从人类的宏观发展历史进行论证,我们是人类进化最精致的一环,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神圣使命。最后从每个自我的个体诞生进行论证,每一个“自我”的诞生都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概率如同“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一样微乎其微,每一个“自我”都是造物主“鬼斧神工”的杰作。我们的降临是如此的偶然和神圣,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说自己不重要。

  2、从人的社会属性进行论证。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文章着重从社会关系的五个方面论证了主旨。其一、父母。仰对父母,我们是“孤本”,承载着父母的关爱。此处,连续三段用假设关系的复句,以其强烈的语气,充沛的情感,写出了父母对我们情的倾注和爱的奉献。其二、伴侣。以色彩的调和为喻,说明终身的伴侣是双方感情的高度吻合。连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失去爱人的凄楚。失去了另一半,爱人的精神就会变得孤苦无依。其三、后代。我们有抚养后代的责任,失去了父母,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父爱、母爱,而且永远无法弥补。这里作者运用夸张和想象,“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万劫不复。”、“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道出了孩子失去双亲的痛苦,也从另一个角度阐明每个“自我”应负的责任。其四、朋友。“千金难买是朋友”,作者用计算机中“不曾复制的文件”、“沙漠中的古陶”作喻,抒写了知音的珍贵。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将永失可以畅谈的知己,逢年过节,只好在风口默默地将我们祭奠。其五、事业。每个“自我”在各自的事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没有人能够替代。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每个“自我”在自己的事业中都是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景。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恰当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揣摩文章关键文句的能力。

  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宣言?

  参考:从“身份和地位”,“从成就事业的角度”,对“我很重要”的命题作了进一步补充。“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的伟大。如一片叶子对于一株新生的树苗、一段染色体碎片对于一个孕育中的胚胎、一个油封橡皮圈对于驰骋寰宇的航天飞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就是实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

  三、写作特点

  1、本文并不是一篇空洞说教的议论文,而是将“理”与“情”融会在一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某些语句、语段富有哲理,催人思考,令人深受启迪。如“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是说人类的文明是代代相传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前人无可比拟的程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推动人类的进步。再如“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说明只要我们时刻努力了,即使不能做出巨大的成就,也会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人生。

  2、文辞优美,比喻、排比、反问、夸张、反复、设问等多种修辞格运用得恰切得体,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用绿叶来作比喻,突出新生生命的旺盛。“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用金字塔的顶端体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中“孤本”一词比喻我们是父母中无可替代的最独特的一个。“假如我生了病,父母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一句中“皱缩成石块”生动而具体地把沉重的程度体现出来。“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古陶亦碎而珍贵,比喻朋友失去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了。

  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语势和情感力度。如开头列举四个“我不重要”的排比段,使人感到压抑、沉闷的同时,又有一种想要大声呐喊以证明自己价值的冲动。“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形象地说明了我在事业中“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的独特作用。

  反问句语气强烈,起了突出强调的作用。如“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等等,突出强调了“我”的个体价值。

  夸张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如“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烘托了父母失去子女后的悲伤心情。

  运用整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连贯,意义鲜明。如文章中阐述生命的诞生时,运用了三个连续的假设关系的复句,抒写了个体生命诞生的不可确定性。

  四、作业

  1、课后第二题、第四题。

  2、预习《我的四季》。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风景会让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机会让人激动……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本组教材就是以感受大自然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本组课文在表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山中访友》把山林中的景物想象成与“我”诉说心声的朋友,《山雨》以合理而新奇的联想把雨景描绘成一场音乐会。《草虫的村落》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生命、美丽与智慧。《索溪峪的“野”》一文,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觉身临其境。

  编排本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三是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供选择:想象自己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说和写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听音响,说和写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交流暑期生活感受。“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城。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1-2)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

  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因为__。

  (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

  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的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悬崖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5、文章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欣赏文章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

  (2)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板书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拟人手法(手法)

  热爱自然(情)

  教学反思:

  作为一堂在设计中以品味语言、训练想象为主要方向的课,本课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课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所以预先设定的一些目标和环节可能不能完全实现,但是,有些问题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思想上的创造力会大大超出老师的想象,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理念的积极体现吧。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了解贝多芬思想感情所发生的变化,感悟音乐的魅力。

  2、懂得穷兄妹俩是怎样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月光曲的,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有绳子组成的新词,只以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39;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一节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

  2、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

  (随机教学最后一小节。)

  3、过渡:

  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并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学生读课文第九段:

  ⑴这段写了什么?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⑵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⑶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谁的联想?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⑷教师小结:

  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

  ⑸系统练说:

  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

  ⑹是这样的音乐引起了这样的联想。这是我们的猜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

  (音乐欣赏。)

  ⑺想象练习:

  你听着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研读2~8段。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⑴有感于知音:

  什么叫知音?从哪儿看出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这位知音特别吗?特别在哪儿?在贝多芬遇到知音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板书:

  一分触动

  十分感动

  万分激动

  ⑵寄情于月光:

  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

  (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空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怀特森老师运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具有怀疑精神的做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怀特森先生使我的老师的原因。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说一说什么样的老师才称得上的老师?(严格要求、关心爱护学生、教学方法独特、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的老师是的老师……)

  2、学生回答后小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家大卫、欧文认为谁是他的老师呢?

  板书:怀特森先生

  3、导入新课:为什么这位老师是作者的老师?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位的老师?让我们看看教案导语给我们提出的要求,画一画。

  4、教师导读: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只要大家认真阅读,很快就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二、指导自读,初读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3、汇报交流

  (1)检查生字词。

  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

  出人意料侃侃而谈目瞪口呆想方设法深信不疑饶有趣味受益终身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说怀特森先生是怎样的老师?(“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三、探究个性,质疑“”。

  1、看来作者认为的老师就是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但作者一开始就这么认为吗?

  出示句子:怀森特算哪门子老师?

  思考: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种老师不算什么老师。这种老师不配当老师。这种老师根本不符合好老师的标准。……)

  2、怀特森先生究竟做了什么让我们这么生气,这么气愤?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交流。

  感悟读句子: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1)怀特森先生编造上课内容,有关猫猬兽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

  __如果你的老师也编造内容来上课,把错的知识教授给你,你遇见过这样的老师吗?而怀特森却真的是这样的老师,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2)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却得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__如果你认真听讲,认真答题,结果却是零分,你会怎么想?而怀特森却真的这样做了,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3)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及格,如果有一两个有困难的同学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有问题了。

  __而怀特森先生却为自己的行为理直气壮的回答我们,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的确如此,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4)我们试卷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这意味着什么?但怀特森先生真的照做了。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4、过渡:就是这样一位最初在我心目中不可理喻的老师,居然成了我心中“的老师”。

  四、探究“”,释怀“”。

  1、怀特森先生的种种举动真是让人出乎意料,不可思议。他这种举动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2、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句子来回答

  (1)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貌似正确的“观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2)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3)怀物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3、他是用怎样的教导让我们明白了原委,改变了看法呢?让我们学着用怀特森的语气解释给同学们听,化解下我们之前的气愤。要求:先写一写,再说一说。

  ①出示句式: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你们应该()啊!

  我之所以(),是希望()!

  (①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怎么会有头盖骨呢,你们应该提出质疑啊!我之所以编造假的内容,是希望你们能学会思考,而不是只相信我说的。②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怎么会有这种动物呢,你们应该反驳我啊!我之所以给你们打零分,是希望你们从中吸取教训,学会思考,一有疑问马上指出来。③学会思考,而不是让脑子睡大觉,而是要------时刻保持警惕,提出质疑,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之所以欺骗你们,是希望你们明白老师的话也并不一定是对的。)

  ②学生说,老师板书: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学会质疑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4、小结:是啊,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并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从而证明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质疑精神。

  5、听了怀特森先生的解释,你们还气愤吗?你们认可这样的老师吗?

  6、小结:原来怀特森先生是想通过这节课启发我们学会怀疑,学会思考,学会判断,而真正的质疑是要在课堂上随时保持警惕,一有疑问马上提出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怀特森先生真是用心良苦啊,他的教训真让我受益终身啊。

  7、用赞美的语气朗读第7段

  8、怀特森先生用了如此独特的、巧妙的方法教会了学生求真务实,不愧是一位——(齐读课题)。

  9、怀特森先生的这种做法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当我把怀特森老师的做法介绍给一位朋友时,朋友是这样评价的。

  ①出示

  “他怎么能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对于朋友的评价,我是这样说的

  “不,你的看法错了。”

  ②小结:从作者的坚定的眼神以及肯定的语气中,怀特森生先生是的一位老师,是一个极具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的老师。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不迷信权威的事例。(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通过试验证明重的铁球和轻的铁球是同时落地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臭苹果》……)

  2、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一件事,为我们阐述了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道理。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具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3、作业:学习写法,写一个用一事例论证一观点的片段。

  4、推荐图书:《第一家爸爸银行》(大卫。欧文)

  板书设计:

  21、我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独特

  哪门子老师?→的老师!

  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会质疑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齐白石老人对家乡及所过的农民生活的浓厚感情。使学生懂得“齐白石老人正是以无比的真情去抚爱这世界,因此他的艺术才博得世界人士的共鸣”这个道理。

  2、理解“白石老人应属于乡土画家”的含义,学习他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土地、热爱生活的艺术情操。

  3、搜集有关齐白石的资料,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加深对“乡土画家”的理解。

  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理解“齐白石老人应该属于乡土画家”的含义。

  2、理解白石老人能够做到“为百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39;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文明意、初步探索

  1、导入: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两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了谁?他是做什么的?

  3、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二、深入探索,讨论交流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同学们对这篇文章你们能提出那些问题?

  2、老师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整理出两组较有深度的问题:

  (1)齐白石老人为什么被称为乡土画家呢?

  (2)齐白石老人为什么能够做到“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

  3、学生按兴趣分组读课文,讨论以上问题,师巡视、点拔引导。

  4、选派代表汇报交流。

  三、挖掘内涵,课外探究

  1、拓展延伸,感情升华。白石老人能够做到“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这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2、拓宽时空,课外探究。

  (1)让我们多方面寻找丰富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开展一次语文活动课好不好?(板书课题:白石老人绘画作品展)

  (2)你们打算怎样分组呢?

  (3)你们打算怎样收集资料呢?

  四、成果汇报展示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将本组的资料、图片展示给大家。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

  二、检查预习情况,介绍作者。

  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

  2、小组讨论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并汇报。

  关——关塞。

  但使——只要。

  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不使。

  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

  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

  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学之间互相读。

  2、互相交流,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五、指导朗读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以及现在绿风荡漾的青山图片,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善良、易感的音乐家,经久不衰的音乐往往来自美好心灵所散发出的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读和悟上,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领悟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的艺术魅力,感受生动文字画面的美丽。

  二、设计理念

  1.《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强烈的文章,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主动提问,带着问题进课堂,小组成员互相积极讨论与交流。

  3.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情感,通过范例,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同化或渗化。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贝多芬,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法感受了解《月光曲》的来历及文章的内涵。

  2.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感受盲姑娘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心,以及贝多芬那善于倾听、易感的心灵。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善良美好、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

  五、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与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导学生谈感受,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天地。同学们,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历来是一种时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唤,像阿炳一样,十九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曾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善良、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走进贝多芬,去认识他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

  媒体显示贝多芬资料: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他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10岁举行首次演奏会,12岁开始作曲。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与欢乐。30岁时,因病两耳失去听力,但他对艺术的爱与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与绝望。世界名曲《英雄交响曲》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板块一:熟读感知,唤起情感

  在多媒体《月光曲》的伴奏下,教师有感情范读课文,完后学生充满激情朗读两遍。教师作出如下要求:活动的任务是涵咏品味、激发想象、体悟情感,也就是也就是反复朗读,沉潜其中,得到真悟。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标记重点字词,勾画感受最深的句子,记下阅读中的困惑,以备交流。

  多媒体显示:

  1.须记住的字词。

  传说幽静断断续续陌生水天相连恬静陶醉入场券粼粼

  2.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①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②《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曲子。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与爱。

  板块二:自主质疑,品味探讨

  1.请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刚才在初读课文中的困惑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

  2.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

  ①预设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点拨:让学生找根据,反复模拟试读“贝多芬走进茅屋……那该有多好啊。”读出真情。

  ②预设问题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他有什么苦衷?

  点拨归纳:盲姑娘家境的贫寒,“微弱的烛光、住的是茅屋、一架旧钢琴、入场券太贵。”但她的精神是富有的,他热爱艺术,他的灵魂在高处。

  ③预设问题三: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点拨归纳:文中语言描写与神态描写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乐艺术中。她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非常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④预设问题四: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引导归纳: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

  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板块三:自主训练,升华感情

  多媒体显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呢?

  ①师启发情感:“诗文不是无情物”,一首名曲的诞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皎洁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清泉濯足,月下焚琴”总被人们斥之谓大煞风景之举。

  ②学生活动: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③引导学生运用联想与想象,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的画面。

  点拨归纳: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海波粼粼。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④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

  归纳点拨:这些月光与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

  ⑤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归纳点拨:是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多媒体显示: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溶溶、清幽雅静

  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名曲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优秀习作的产生是建立在扎实的积累与深刻的体验之上的。

  ⑥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

  学生领悟出: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⑦欣赏:女生拟作盲姑娘闭上眼睛,男生拟作皮鞋匠,静静地倾听天籁之音钢琴曲《月光曲》。

  然后学生不看课本,把自己联想和想象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不少于50字,完后读给同座听,亦可在全班交流。

  板块四:总结思辨,拓展延伸

  师启发: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学生自由谈对贝多芬的评价认识。

  例: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贝多芬是属于世界的……

  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们向困难挑战。31岁时,他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便应运而生了。现在让我们用心倾听他的那激越豪迈的乐章。

  【结束语】

  同学们,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热爱音乐艺术吧!

  【布置作业】

  1.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2.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8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理解“诅咒、珍藏、指点”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琴声的语句。

  2、联系“我”的感受,品读描写老妇人语言的语句,感受她的美好心灵。

  3、感受老教授对“我”真诚无私的鼓励和帮助令“我“终生受益。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引入

  1、揭示课题

  2、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讲述了发生在我和一位老教授之间的感人故事,谁来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

  3、复习对“我”和“唯一的听众”的了解

  过渡:对于文中这两位主要人物也已经有所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

  1)唯一的听众

  ◆交流

  ◆板书: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

  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引读体会老教授的身份之高

  “声望”就是——(名望),首席小提琴手则是一个乐团的灵魂人物。这位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还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可见她是多么受人尊敬啊!

  2)“我”

  ◆交流

  ◆板书:热爱音乐

  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理解“音乐白痴”

  父亲和妹妹一开始认为“我”是一个——(词卡:音乐白痴)说明他们觉得——(生:我在音乐方面没有天分。)

  4、理解“指点”并质疑

  1)结合妹妹前后评价的的两句话

  2)理解“指点”

  师:昨天我们已经查过字典,谁来说说“指点”是什么意思?

  (在技艺上进行指导、点拨。)

  3)对照妹妹的话质疑

  5、小结:

  老教授究竟有没有指点“我”?这是妹妹想要知道的,也是这节课我们要了解的。一般我们会通过什么指点别人?(语言传授,动作示范)。今天课文主要描写了老教授的语言,只要我们读懂了她的语言,就能解开这个疑问,进而感受她美好的心灵。

  二、深入学习老教授的话,体会对“我”的鼓励和指点

  1、初读老教授的话,理清线索

  1)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老教授说的话,并大声念出来

  2)交流,出示:

  ◆我发现这四句大家都找到了,看看是不是?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可是还有一句很多同学都漏掉了,有谁找到了?

  出示: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为什么你认为这句也是老教授说的话?

  3)自读,读通句子

  4)引读,理清线索

  由于父亲和妹妹说听我拉琴是种折磨,于是,有一天清晨,我独自躲在林中练琴,恰巧遇见了一位老人,在我准备溜走时她对我说了这么几句话——(男生读)我被这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此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去林中拉琴给她听,而她也总不忘对我说——(女生读)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渐渐地,我开始变了,有一次,她竟对我说——(齐读,随机改成直接对话)

  2、细读老教授的前3句话,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过渡:初次见面时,“我“就被老教授那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因此才会有以后的每天清晨都去拉琴给她听的事情发生。

  1)你觉得怎样的语言称得上是“诗一般的语言”

  (节奏明快,语句优美)

  2)自读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读起来感觉优美吗?

  3)指名读读2-7节,划出老妇人看到和听到的内容

  师:这些话看上去很平淡,为什么会令我觉得像诗呢?老人是怎么会想到说这些话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初次见面的那天她看见并听见了什么。

  ◆交流,出示:

  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琴声就像在锯桌腿。

  我不由得诅咒自己:“我真是一个白痴!”

  我的脸顿时红起来。

  4)结合看到和听到的内容,想像老教授说这番话时的心理活动

  ◆想像说话

  师:现在你就是这位老教授,请联系看到和听到的内容,说说此时你会怎么想?

  出示:老教授看到……听到……,心想……

  ◆随机理解“诅咒”,体会“我”的自卑

  ☆“诅咒”就是咒骂的意思。“我”为什么要“咒骂”自己?(懊恼、沮丧到了极点。)

  ☆指导读句,读出懊恼的语气。

  ◆小结:

  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补充,明白了老教授对“我”说这些话的用意。

  5)体会“每天早晨”,感受老人告诉“我”拉琴贵在坚持

  老人最后还嘱咐我——(就在每天早晨),从这句话中你有没有听出来,老人其实是在告诉我什么?

  6)再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自读,现在你就是“我”,听了老教授的这3句话之后,分别会有哪些感受?(同桌配合读读、议议。)

  ◆师生配合读,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7)体会“诗一般的语言”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这些话读起来感觉并不优美,但却令我觉得是诗一般的语言了吗?

  8)小结:

  她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老人啊。

  9)指导朗读

  ◆自由读句

  这是一位老教授用心良苦的指点,自己试着读好句子,要注意语气、语调。

  ◆指名读

  3、理解第一个“秘密”

  自从和老人初次相遇之后,我的心里便珍藏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4、细读老人的后两句话,体会对我的鼓励

  1)第一句

  ◆引读:

  我每天都会如约来到林中,面对着耳聋的听众拉起难听的琴声,而她总不忘说——

  ◆指导读句

  老人的这句话该怎么读,才会让听的人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呢?

  自己练、指名读

  2)第二句

  ◆引读:在老人真诚的鼓励下,我开始渐渐发生变化,有一天——

  ◆再来一次,要让听的人深受鼓舞。

  三、学习第9节,感受“我”的巨大变化,进一步理解“指点”,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1、老教授的话有没有令我发生变化呢?自由读第9节,结合重点句子说说。

  ◆交流,出示: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而现在,我已经不在乎了。

  (充满自信)

  我不再坐在木椅上,而是站着练习。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

  (认真练习)

  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大长琴艺)

  2、联系老教授的话进一步体会“指点”的方式

  1)看来“我”的身上的确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现在你觉得老教授有没有指点“我”?

  2)联系老教授的话说说她是用什么方式指点“我”的?

  交流,板书:

  耳聋赞美

  3)深入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体会老教授装聋的良苦用心

  ☆借助提示练习说话

  这样的指点方式,给了“我”什么?又令老教授失去了什么呢?借助提示说一说。

  出示:

  老教授______________,使“我”_____________,她却失去了(必须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么做)

  ☆小结:

  老教授是为“我”而“聋”啊!

  (在“聋”上加上双引号。)

  ◆师生配合练习说话,进一步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虽然老人是——(引读板书:最有声望的教授,首席小提琴手),但是——(学生说话)

  3、理解第二个“秘密”

  4、联系下文体会珍藏的方式

  ◆读读第12节,你觉得我是用什么方式把这个秘密珍藏在心里?

  (不道破,每天拉最好听的曲子给老人听。)

  5、引读第12节

  于是,——,每天都这样坚持着,我渐渐找到了音乐的感觉——(音乐起)我和老人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看到老人——(透过老人的这些动作和表情,猜猜她此刻是什么心情?——而此时我的内心也充满了对她的——)后来——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读老人的5句话

  我总会想她对我起用心良苦的指点,记得初次相遇时她曾对我说——,每天清晨,我拉完曲子停下来时,她总不忘对我说——,有一天,她竟对我说——,这些都成了我永远无法抹去的、美好的回忆。

  2、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用自己博大的胸怀、美好的心灵呵护了“我”对音乐的热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演奏家,但是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应该能从音乐中感受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每天清晨里“我”——(再读课题)

  板书: 指点

  唯一的听众 “我”

  美好的心灵 (装耳“聋”赞美)

  音乐学院最有声望是教授 热爱音乐

  乐团首席小提琴手 面对成百上千观众演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出自两人之口的不同含义。

  2、掌握自学方法,能做到有效率地进行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不同含义。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自学,完成以下要求:

  1、初读,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

  (1)找出有关提示时间的词句,并根据这些给课文分段。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从此;有一次;这天傍晚;很久之后的一天。)

  (分段:11;2-3;4-7;8-14)

  (2)课文为何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意思一样吗?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课文以这个善意的谎言为题,寓意深刻,串起全文,展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1、你觉得文中的残疾青年和“我”各是什么样的性格?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2、自由讨论,答案不强求统一。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忘返 身无( )( ) 片甲( )( ) ( )( )大吉

  来之( )( ) ( )流不息 理直气( ) 同心( )力

  ( )武扬威 废( )忘食 千( )一发 调兵( )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

  教学目标:

  1.在整体读文的基础上,分部分读课文,概括段意,说出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读出“野兰”和“家兰”的不同特点;对比特点,说出“野兰”与“家兰”的不同格调。

  3.紧扣“不敢”、“后悔”读出作者对“野兰”的敬仰,学习“以兰喻人”的写作方法,谈做人打算。

  教学重点:

  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

  教学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读出兰的品格,明白做人道理,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

  1.课前热身——“君子”与“小人”之辨。

  (PPT出示词语):“正人君子”、“卑鄙小人”。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学生联系实际谈生活中所见的两类人。

  (PPT出示两种人的特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PPT出示君子的人生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导入新课

  下面我向你们推荐四位君子。(PPT出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图片。)

  揭示课题(PPT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

  引导学生从课题产生质疑

  为什么用“访”而不用“赏”?

  “我”是如何访兰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打开学生话匣,认识何谓“君子”,为后文学习蓄势;质疑课题,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质疑问难

  1.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ppt出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边勾画出“我”随父亲进山访兰所见,找出父亲说的话,找出我说的话。

  不懂的地方多读多想,可以举手提问。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文章主要内容;所见;父亲的话;我的话。

  3.分部分用不同方式读文,说出大概内容,理清线索,大胆质疑。

  ⑴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内容。)(PPT出示内容小结。)

  学生质疑:父亲为什么愠怒?父亲为什么不再培栽野生野长的兰草?

  ⑵抽生读第二、第三自然段

  大概内容:访兰所见美好景物。

  ⑶分角色读4——15自然段

  大概内容:父亲同我谈兰,比较家兰和野兰的味儿。

  ⑷PPT出示内容小结。

  4.齐读最后自然段,说出内容。(PPT出示内容)

  5.理清文章思路,进一步明确文本内容。

  (借助PPT显示的文章思路流程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读,用读把握文本言语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是文本原生价值的开发。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质疑,有利于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2——15自然段

  1.“我”随父亲进山“访兰”的所见。(出示PPT图片,欣赏瀑布兰草。)

  读课文2、3自然段。(读出景物的优美,读出兰的高雅不俗。)

  (板书:野兰清妙仙品)

  2.父亲同“我”谈论什么?

  (野兰与家兰的特点。)

  (板书:家兰)

  3.野兰与家兰有些什么特点呢?

  ⑴家兰“好看”,野兰“清爽”。(板书:好看清爽)

  ⑵野兰是空谷的幽物,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是玩赏的盆景。

  (板书:空谷的幽物玩赏的盆景)

  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理解“空谷的幽物”。

  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出供人玩赏的家兰的特点:叶更嫩,花更繁更大。

  ⑶家兰美得太甜太媚,为被人欣赏而生长,格调俗。

  野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格调不俗。

  (板书:为被人欣赏而生长俗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不俗)

  4.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对比手法的写作方法。(板书:抓住特点对比)

  5.解释父亲为什么不再带回野生野长的兰草培栽。(板书:敬仰鄙视)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具有语文味,关键是咬文嚼字,关键在于“批文入情”。抓住我的'所见反复研读,让语言文字生成具体美丽的画面;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在对话中进行对比,体会兰的格调。此环节既学习表达又为情感升华蓄势。

  四、情感熏陶,提升人格境界

  1.齐读最后自然段。

  2.我为什么再也不敢挖野兰了?我为什么后悔毁了野兰?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野兰是什么情感?

  3.野兰不愧花中君子,父亲不愧教子有方。父亲用野兰教育了孩子要怎么做人。学了文章后,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齐读出:(PPT出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4.重复: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再次齐读: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5.现在大家明白课文为什么以“访兰”为题吧?

  (板书:以兰喻人)

  设计意图:育人,这是选这篇文章的目的;学习表达,是选文具有的言语形式。此环节让学生得意得言,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驻留内容,及时运用。

  1.同学们或许在不断警示自己做一个像野兰一样的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2.谈收获:表达方法方面的收获;做人方面的收获。

  2.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将如何做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可小练笔也可即兴交谈。)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结果在于学生驻留了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知识。此环节学生及时说出学习收获,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学习内容的驻留;学生小练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板书设计:

  访兰

  清妙仙品清爽

  野兰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不俗敬仰

  空谷的幽物

  抓住特点对比以兰喻人

  好看美

  家兰为被人的欣赏而生长俗鄙视

  玩赏的盆景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3

六年级上册语文参考教案03-30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27

语文六年级上册《丁香结》教案02-15

六年级语文上册《丁香结》教案03-17

六年级语文上册名师推荐教案10-18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04-19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01-29

部编版语文上册教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