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5 10:33:4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汇编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语文教案[汇编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二、三

  三、教学用时:1课时

  四、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二)了解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三)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解题 :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四)学习诗文

  1、诵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

  (2)通过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根据学法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3、交流总结,教师重点指导:

  ①字词方面: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②指名让学生根据词义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想象画面。

  驱车沿着遥远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进,

  远望山顶白云缭绕那里居住着几户人家。

  我不时地停下车来欣赏,因为这枫林晚景太美——

  这经霜变红的枫叶远远胜过二月盛开的红花。

  4、精读赏析,品味美句。

  ①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②“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③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④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五)小结: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让读者感到隽永清新。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完成本课配套习题。

  (七)板书设计:

  山 行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体验有感情朗读的乐趣并背诵这首诗歌。在读的同时展开想象,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并能仿写一段。掌握本课生字,积累喜爱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掌握生字是重点;仿写一段是难点。

  教学构想:

  以读为本。我对本课教学的指导思路即一切在读中进行,老师范读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想象。

  另外,本单元的主题为“色彩”,开课之初便把“碧绿、火红、蔚蓝”置于黑板之上,如果有条件的话将教师内悬挂彩色气球或绸缎,营造出彩色的课堂氛围。

  教学准备:

  与诗歌匹配的音乐。发动学生搜集各种颜色所代表意义的资料,思考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喜欢这种颜色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书写“碧绿、火红、蔚蓝”于黑板左上角)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写这几个词吗?因为我们第一单元的主题为“色彩”。请同学们听老师背诵一首诗。(放音乐)

  学生活动:

  听,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目的:

  以老师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激发学生自读的兴趣,并首次开启学生想象的大门。

  目的:

  引出课题

  二、朗读(正确流利)

  1、学生活动:默读,边读边查字典解决生字。

  2、学生活动:自愿为同学们朗读这首诗。选取读得最好的同学领读。(老师注意纠正生字的读音)

  目的:在读中识字,在读中初步感受诗歌透过色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第一小节

  目的:重点指导第一小节的学习,为自学做准备

  1、老师引读:我爱~的颜色,因为~~,我~~,连我的~也是~的。

  学生活动:边读边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

  目的:通过引读,揭示诗歌的框架,为仿写做准备。

  2、读了这一小节你认为作者在诗歌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爱家乡)

  3、有感情朗读这一小节(配乐)

  四、自学第二三小节

  学生活动:合作学习。各小组长可按照“边读边想象——体会思想感情”的步骤带领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当然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学生活动:选取自己喜欢的.小节有感情朗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目的:这是自学的反馈,看学生是否理解了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五、朗读(有感情)

  师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读。

  目的:再回到整体,品味全文。

  六、仿写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什么颜色?“我爱洁白的颜色,因为粉笔是白色的,教室的墙壁是白色的,我爱我的每一位学生,他们的校服上衣也是白色的。”

  目的:老师做仿写示范,

  引导学生抓住身边的事物写出有意义的诗句。

  同学们都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

  学生活动:展开讨论(老师引导学生说出美好的、高雅的事物)

  目的:充分想象,充分说,在充分说的基础上再去写。

  那么大家能不能结合刚才大家讨论的,仿照课文也来写一段小诗?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起草。

  学生活动:读自己写的诗,互相评判。(表扬好的创意)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把生活涂上碧绿的颜色,把我们的爱涂上火红的颜色,把我们的理想涂上蔚蓝的颜色,愿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理想,热爱自己的生活。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发挥想象,为你课堂上完成的诗配一副画,制作成精美的图文作业(可打印)。

  板书设计:

  1色彩 碧绿、火红、蔚蓝

  爱什么颜色

  我爱……

  因为……

  我……

  第2课时

  一、有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比一比看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而优则背,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当堂背诵。

  二、出示语文天地中的“抄一抄”第1行的词语:碧绿、蔚蓝、辽阔、威武、乘风破浪

  学生活动:复习读准字音——抄写——任选一词造句

  老师巡视,表扬坐姿端正书写正确的同学,将学生在抄写中出现的错字连词板书,集体改错,并让学生说说这些字怎样记才不出错。

  目的:生字紧密结合词语,不单独认字,做到“字不离词”。词语会写之后还要会用,造句练习为避免习作时用词不当。

  三、出示一段小短文:

  太阳,你是粉刷匠吗?你把沙滩粉刷得金黄金黄,就像是一条用黄金铺设的黄金海岸;你把大海粉刷得碧蓝碧蓝,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你把天空中的云彩,粉刷得那么洁白,就像一条轻柔飘曳的纱巾……你瞧,海滩上的小朋友,原先他们那样的白,可你把他们粉刷得像两块黝黑黝黑的岩石。

  学生活动:找出短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一起来读一读。

  目的:积累描写颜色的词语,为语文天地的练习3做准备。

  四、自主学习:(视时间灵活安排,不做全班性的任务布置)

  A自由进行课文背诵或字词书写练习

  学生活动:针对刚才自己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向老师提问,消灭对课文的疑问。(一对一进行)

  B选择课外阅读中的相关篇目来读一读。

  学生活动:独立默读(查字典识字)。

  目的:二者任选其一自由进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 ,将课堂交给学生。也适合老师进行分层教学,特别对语文天地抄一抄练习没有掌握好的同学进行督促。

  作业设计:有感情地背诵全篇诗歌,从中选取自己喜爱的词语抄一抄。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iuü》是汉语拼音中的第二课。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情境图:乌龟驮着小蚂蚁过河,小鱼鼓掌欢迎,既赞扬乌龟乐于助人,又赞扬蚂蚁善于开动脑筋。从这个语境中可以剥离出“蚁、乌、鱼”这三个语音而导入“iuü”这三个字母的认读,在学生心理上形成“画面——语音——字母”这样一个学习链。第二部分是表音表形图,以利于学生掌握字音、熟记字形。第三部分是六个单韵母的字音字形辨别。第四部分是“iuü”的笔顺图及其汉语拼音在四线格中的书写。

  教学目标:

  1、学会“iuü”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掌握“iuü”的4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它们的四声。

  3、能准确地分辨这六个单韵母的'读音与字形。

  教学重难点:能读准 “iuü”的音、认清它们的形。

  教具准备:情境图的动画演示、字母卡片。

  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汉语拼音是一串抽象的表音符号,它缺乏具体内容,枯燥乏味,对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一年级儿童在入学伊始更应注意不能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呈现各种活泼生动的学习形式,将枯燥的学习内容与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将字母的音形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2、自主探究,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观念是贯穿我们整个基础教育始终的。所以在学生尚未形成“学习定势”的起始年级,教师更要将这种观念渗透在我们的教学中。因此在教学iuü的字形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字母形态的特点,自己去想办法记住它,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来说,从小就应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在教学“a e i u ü”六个单韵母的读音和字形辨别时,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在活动中相互纠正、彼此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语文教案 篇4

  写消息

  写作目标

  1、能写一则消息,报道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2、能在老师指导下写一句话新闻。

  课前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着手调查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着手调查调查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一则消息进行报道,要求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简洁明快,用事实说话。

  教学设计

  è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21世纪是信息时代,每天,只要打开电视机、收音机、走进互联网,翻开报纸杂志,我们就可以看到、听到许多的国家大事、社会新闻……接受信息,传播信息,可以说是我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于是,生活在现代,现代的生活我们学会写消息。

  è交流课前准备内容

  1、下发作文纸组织学生小结对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调查。

  要求:

  (1)分小组活动,学生各自口述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2)组内讨论挑选出最有意义的一件,大家把它记录下来。

  (3)语言简洁明快,用事实说话。

  2、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交流。

  è动手实践

  导入语:通过同学们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大家都做了一次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如何规范地写一则消息来报道我们正在身边发生的事?下面,我们就来深入研究如何写消息。

  明确要求:

  1、按原小组学习新闻的特点:消息也称新闻,是对当今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消息有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其结构也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缺一不可。消息写作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客观叙述,展示事实;一种是重点特写,透视精神。消息的结构形式,体现了一种“倒金字塔”式。写作时应该把最主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然后按照“重要—次重要—次要”的顺序来写。

  2、根据消息的特点,小组内重新组织语言,调整结构,写出一则规范的消息。准备下节课在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动手实践之后,能对其他小组创作的消息合理评价,总结收获。

  教学设计

  è导入新课

  真实、准确,是消息写作必须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构成消息的事实,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情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完全真实,确凿无误。消息的写作要迅速及时。“当日的新闻是金子”,消息的价值就在于新。消息要短小精粹,语言要明快简洁。这节课我们来总结上节课的写作。

  è讨论评价

  导入语:同学们对照新闻的特点,来合理评价其他小组的写作。

  小组推选选手上讲台交流作品,其他同学记录要点,合理评价。

  è拓展探究

  导入语:

  经过两节课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我们终于大功告成,请同学们谈谈写作实践后的收获。

  (学生个别发表体会,引领学生明确消息写作的要领,形成能力。)

  è课后学习

  在老师的指导下,到当地的一个先进单位采访,记录下详细的资料,然后概括和提炼出典型事例写一则消息。

  è附:学生习作

  服务教学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我校建起生物园

  前日,我校在学生宿舍楼通向教学楼的道路两旁,筑起栏杆,建起了生物园。过去遇到了刮风下雨,校园黄沙横飞,遍地淤泥,人们戏言道:下雨是“水泥地”,天晴是“扬(洋)灰场”。情况虽然谈不上严重,但着实叫人不便。如今,学校因地制宜,在道路两旁建起了生物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能使教师的生物课更形象更生动。生物课上多多少少会有些小实验,为了做个小实验,同学们要准备好多天,现在有了生物园,我们就不用愁了。现在,生物园的种子已经发出嫩芽,希望同学们能保护好她。

  导语部分,交代了建生物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简洁、明了。概述建生物园的背景,有描写、有引言、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语言诙谐,有画龙点睛之妙。

  主体部分,紧扣标题写出了生物园的作用:服务教育、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语言平实、亲切。

  总评:

  这则习作符合消息写作的要求。它首先交代了“交代了建生物园事件”,然后交代了建园的背景和目的,符合“倒金字塔”的结构特点。

  附消息一则:

  用生命书写爱在瞬间显永恒

  殷雪梅事迹报告深深感动教育工作者

  本报讯5月28日下午,省教育厅机关举行英雄教师殷雪梅事迹报告会,殷雪梅老师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强烈地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位听众。这是殷雪梅老师事迹报告团首次来到省城南京。报告会主题为“用生命书写爱”,由《爱洒人间》、《不懈的追求》、《我的`亲妈妈》、《瞬间的永恒》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殷雪梅老师的生前同事、校长的追忆,女儿潘霞的深情思念和一位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手记。报告生动地叙述了殷雪梅老师与学生、同事以及家人相处的点滴故事,叙述了她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荣誉的礼让。“每一个孩子对她来说,就像生命一样重要。”对待班里的一名智障的小学生,殷老师也从不放弃关爱和教育,用更多的精力扶持他进步。在教学事业上,殷老师执着创新进取,硕果累累,可是在评选先进表彰优秀方面,她总是把机会让给年轻的老师,“我都这把年纪了,不要这些荣誉和光环,还是让给年轻老师吧,可以让他们干劲更大一点。”

  报告会上,温馨的情感、动人的细节令在场的教育工作者屡屡热泪盈眶。省教育厅高教处年轻党员张晓宁说:“殷雪梅的事迹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震撼,感动我的不仅是她的壮举,更是她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精神。我要以她为榜样,踏踏实实工作,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基教处处长陆志平曾参加殷雪梅老师的追悼会,听了报告又一次受到强烈的感染,他认为:“殷雪梅老师是一个平凡的人,更是一个伟大的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向她学习,热爱学生,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

  殷雪梅老师是金坛市城南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今年3月31日中午,她在护送学生过马路时,一辆违章小轿车突然横冲过来,殷老师奋不顾身地张开双臂将学生推向路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们,自己却以身殉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并正确读写课文出现的部分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点?它有是怎样建造的?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培养对自然界细致观察的习惯和对动物的爱心。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蟋蟀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蟋蟀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昆虫记》这本书或观察蟋蟀及它的巢穴。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对于蟋蟀,你了解多少?师生交流,汇报搜集资料情况。(大屏幕展示蟋蟀图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不会读的字作标记,自学)

  2、检查字词认读及朗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

  (2)师生相互强调难写字,并适当写一写,加深记忆。

  (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特点、建造)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出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合理有效的衔接下一个环节,同时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达到在语境中认读字词的效果,又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小组合作,梳理课文顺序。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想解决哪些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经过整理后汇报上来。

  1、交流、梳理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

  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板书:慎重选择、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卫生;加深加阔、不断修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引领学生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使之能驾驭课文,为今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四、小结课文,课堂练习。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悟呢?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下一节课我们再走进课文。

  1、抄写生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提出来。

  2、选择正确读音。

  洞穴(xué xuè) 粗糙(zào c?o)

  慎 (shèn sèn)重 即(jí jì )使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隐蔽——柔弱——简朴——慎重——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出悬念,衔接下课;巩固基础,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作业布置:

  1、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2、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住宅、隐蔽、毫不可惜、弃去、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挖掘、搜索、倾斜、扒土、抛出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为下一课学习打下基础,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师: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互动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师: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默读文中相关段落,想一想为什么?(学生可能会结合蟋蟀的弱小及住宅建造方面来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修建时的动作词来理解)

  5、你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施工者怎样评价呢?(学生可能发出赞叹或发表自己的感受)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指导读)

  (设计意图:从问题入手,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问题可想,在上一节整合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达到精读的目的。)

  三、积累佳句,感悟写法

  1、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蟋蟀的住宅,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文中哪些地方讲述他是怎样观察的,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2、文中采用大量的拟人写法,说明了什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摘抄下来。

  (设计意图:好的文章是与作者细心观察分不开的,文中作者对自己是如何观察蟋蟀做了简要叙述,在此让学生找出来,品味写法,达到积累与感悟写法想结合)

  四、总结布置,拓展延伸

  1、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2、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从小培养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3、选择学习;

  (1)课后选一处景物进行观察,练习写一写。

  (2)继续搜集关于昆虫奥秘的相关资料

  (3)有条件的读一读《昆虫记》这本书。(大屏幕出示或出示小黑板)

  (设计意图:再一次从整体上感悟课文,达到读悟共鸣,读写延伸,使读能为今后的用服务,让学生选择性延伸学习,激发求知欲及好奇心。)

  附板书:

  26 蟋蟀的住宅

  特点:慎重选择 建造:加深加阔

  向阳、干燥、隐蔽…… 不断修整

  简朴、清洁……

  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

  伟大的工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巩固写事方法,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与学生对话交流,恰当选材,突出文章特点。

  3.指导学生如何谋篇布局、将事情记叙具体。

  教学重点、难点:

  1.恰当的选择写作材料。

  2.文章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流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情感,初拟作文。

  教学过程:

  一、指导课前预习。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人发现了长着脸谱的南瓜。有一户人家的大花猫和小老鼠竟成了好朋友……像这样有趣的事儿不胜枚举。请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找一些新奇有趣的事情,然后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二、指导课堂作文。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许多新奇有趣的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有趣的事。

  1.认真交流,共享素材。

  ⑴小组同学交流搜集到的趣事。

  同桌练说(要介绍得知趣事的'来源;要突出这件事的有趣;要详细的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⑵全班同学交流趣事。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上述方法练说。在交流的基础上选择写作的素材。

  2.明确写作要求,初步完成作文。

  ⑴同学们,请你选择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写一篇作文。

  ⑵练习写趣事,要明确中心,指导学生在书写行文时要条理清晰,要层次分明,语言要准确、生动,真正写出趣事的“趣”以及自己对趣事的真实感受。

  ⑶学生练习起草,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修改草稿,誊写作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完成作文之后,互相阅读,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重点,该交待哪些方面内容?(或:你认为哪些内容应特别介绍清楚?)

  二、学生自读草稿,各自朗读修改。

  三、小组互读草稿,互相修改。

  四、誊写作文。

  五、教师批改后讲评,生再改,订正错误,并最终誊写在定稿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评学生作文。

  教学过程:

  一、点评本次习作情况,给予表扬,肯定成绩,指出问题。

  二、复习习作要求。

  三、优作欣赏。

  四、各自修改,订正。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读懂课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特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结尾列宁说的话。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自学汇报

  (掌握自学方法,养成预习习惯。)

  1、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

  2、汇报朗读情况。

  3、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4、汇报自学的词、句。

  如:“躲避、隐居、巍峨、深渊、狭窄、头昏目眩、峭壁”等词语。多音字“刹”。

  5、从这篇课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整体入手,初步挖掘文章的内涵,体会人物的特点。)

  6、质疑。

  二、精读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写列宁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想一想,说明了什么。做批注。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列宁的特点。

  3、指导朗读“他们登上山顶,一股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这一自然段,体会它的作用。

  4、理解文章结尾列宁说话的含义。

  5、鼓励质疑。

  (教师讲清在生活中既锻炼意志又注意安全的道理。)

  三、感情朗读,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高尚品质。

  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实践活动

  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既锻炼意志,又注意安全?

  板书:

  14 登 山

  去: 出发晚了走近路

  回: 仍走近路 (靠近深渊的小路)

  自觉锻炼意志 临危不惧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14 我的空中楼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5)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二、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写法,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

  四、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情境。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1、同学们,大家好!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共渡这短暂的四十分钟。今天,老师带来一件礼物送给你们,请同学们静静地欣赏。(播放:月光曲)

  2、听了这首曲子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首曲子叫作《月光曲》。点击课件传说它是贝多芬先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即兴创作的。

  3、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第26课《月光曲》。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月光曲》情景的段落。

  二、直视课题,重点研读第9自然段。(读中悟,读中体会)

  1、学生自读,体会其中的意境。

  2、指名学生读。

  现在,老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悟。

  (1)现在,请听老师朗读,大家一边听一边体味其中情景的变化。

  (2)学生汇报:先是月亮升起,海面呈现一片微波粼粼的景象,再是月亮升高,穿过了微云,最后是月亮照耀在海面上,海面上风起浪涌。

  (3)这些变化情景源于什么?(源于贝多芬所弹奏的曲子的曲调的变化。)

  (4)你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谈谈曲调的变化吗?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屏幕,自己领悟曲调的变化。

  3、教师指导朗读

  根据曲调的变化,在朗读的时候,前面的部分可以读得徐缓、抒情些,随着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节奏越来越快,这时语调就应该慢慢高昂起来。

  4、学生朗读

  (1)请同学们根据你理解自由地练习朗读。(教师巡视并指导)

  (2)请同学们齐读该段。要求:读出情景的变化,意境的美。

  5、你们读得真棒,听着你们的朗读我已经陶醉了。看来贝多芬先生弹的这首曲子真的很美妙。

  难怪,皮鞋匠在听着贝多芬先生的琴声时,眼前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刹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的妹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光汹涌的大海。)

  6、请同学们再听第9自然的朗读,思考、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过渡:这么美妙的曲子,让人陶醉,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曲子,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创作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语句中找出来。

  2、创造性地阅读。(要求:先自读自悟,再前后桌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第9自然段,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收集并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3、有条件的,听一听《月光奏鸣曲》。

  五、结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19

语文《燕子》教案12-26

《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优秀教案12-19

语文园地教案03-07

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