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2——73页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在这些变化中还存在许多数学问题。
你对哪个时期印象最深?了解到什么?
二、讲授新课
他们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多少是一半?一半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3、有没有什么符号可以表示一半?
出示:1/2 读作二分之一 这样的数,我们叫它分数。
4、教学书写:
先写“—”,再写“2”,最后写“1”
5、胎儿头长占身长的一半,也就是多少?
用纸条表示胎儿的身长,怎么表示一半?
6、婴儿、成人的头长也能用1/2表示吗?用纸条折一折,涂一涂,表示一下。
指出头长在哪儿?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成人呢?
7、今天,我们认识了3个分数:1/2 1/4 1/8
8、学习书写:
1/2:先写“—”,再写“2”,最后写“1”
分数就这三个吗?你还知道哪些分数?
三、小结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读作二分之一
读作四分之一
1/8 读作八分之一
教学反思:
通过看图和实际的操作,学生对分数的含义认识比较好,知道分母、分子的意思。分数的认读需要加强练习,一部分学生习惯从分子开始读,导致错误。
第二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图片)涂色部分是多少?
出示分数,学生涂色
二、讲授新课
1、成年人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2、成年人上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3、八分之三是什么意思?(小组交流)
你能在这条线段上表示一下吗?
4、 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 分子
—— 分数线
8 分母
5、成年人下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6、成年人的上身长还是下身长?(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三、练习
1、 自主练习2:看分数,涂颜色
2、 自主练习3:火眼金睛辨对错
说一说对不对,为什么?
3、 自主练习4:先写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中交流。)
4、 自主练习5:写出下面的分数
5、 自主练习6:先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填空。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3 分子
—— 分数线
8 分母
教学反思:
分数的比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强巩固与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巩固练习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分数,学生认读
出示分数,学生比较大小
二、讲授新课
1、你会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吗?
1/4 1/9
2、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总结方法:
当分子相同,分母不同时,哪个分数大
5、你会比较下面的分数吗?
1/2 和1/4 1/5和 1/4
三、练习
1、自主练习7:同位互相合作,完成练习
2、自主练习9:填空
进行小竞赛,看谁填的又对又快
3、自主练习10:你能照这样摆下去吗?
(先自己摆一摆,再填空,在小组中交流。)
说说,你发现了火柴棒的根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4、自主练习11:小小设计师
花坛面积占整块地面积的几分之几?
自己设计一个花坛,说说你设计的花坛占整块地面积的几分之几?
5、自主练习12:数学手抄报
估一估,“小小发明家”栏目大约占手抄报的几分之几?
“名人名言”栏目大约占手抄报的几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知识长廊:读一读,了解分数的由来与发展。
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开始时可以借助图画来观察、理解。慢慢地过度到抽象的分数比较大小。
第四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分数,认读
2、2/7是什么意思?
3、举例说一个分数。
二、新授:
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当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 出示挂图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出示问题1: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
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小组内交流)
汇报:
3/8+4/8=7/8
全班交流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4、出示问题2:成年人下身比上身长几分之几?
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自己完成)
汇报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算一算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解答。
2、自主练习2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
同位互相检查。
补充类似练习,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习3
指名说说图意
同位互相涂一涂,完成练习
问题:一共涂了几分之几?
谁涂的多?多了几分之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3 / 8 + 4 / 8 = 7 / 8
5 / 8 – 3 / 8 = 2 / 8
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较好,但是个别学生还需要加强练习。有时候,在练习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因此必要的练习必须加强。
第五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完成练习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我们学过的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
出示挂图:小组开火车竞赛
2、自主练习5
指名读题,了解题意
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全班订正
3、自主练习6
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小组交流,完成填空
4、自主练习7
出示挂图,指名读题
做一朵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做一颗五星比做一面红旗多用了几分之几?
这张纸用完了吗?
5、自主练习8
独立完成,要求正确、迅速,书写工整
6、聪明小屋:
教师出示四个学生名字的卡片,小组合作,按照身高关系排排队。
说说你的推理过程。
7、你知道吗?
出示小知识,自己读一读。
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三、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一些各种各样的练习,学生对分数部分知识的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
第六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一些拼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导入:
看,小奇和小玲在玩拼图游戏。我们来看看他们拼的怎么样?
出示图画
二、我学会了吗?
1、小奇和小玲各摆了这个拼图的几分之几?
2、他们共摆了拼图的几分之几?
指名列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谁摆的多些?多几分之几?
指名列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丰收园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综合的小练习,学生们进一步地巩固了所学习的知识,教学效果比较好。在教学中,也要适当增加一些练习,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会用画图的策略理清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解决的策略,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上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应用什么策略?
列表。
师:大家体会到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那么,这节课再学习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74页例2,观察情景图,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用的信息。
学生讨论情境图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个已知条件:
(1)绿花有12朵。
(2)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
(3)红花比黄花多7朵。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2.分析问题。
要求红花有多少朵,首先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求出黄花有多少朵,求出黄花的.朵数,就能求出红花的朵数了。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在下面的图中填一填。
根据线段图所示,可以很容易解决“红花有多少朵”这一问题了。
3.解决问题。让学生列式,想一想怎样算,指名板演。
(1)黄花朵数:12×2=24(朵)
(2)红花朵数:24+7=31(朵)
答:红花有31朵。
4、教学“想一想”。
出示问题: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该怎样解答?
谈话: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再解答。
学生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12×2=24(朵) 24-7=17(朵)
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集体订正,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的两个问题,都是从条件想起,再解答问题的。这两题的解答过程, 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小结:
(1)都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先求出黄花有多少朵。
(2)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也不同。1.出示教材第74页例2,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线段图,小组交流,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从条件想起,用的时间少代表跑得快,用的时间多代表跑得慢。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条件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先求杜鹃花和茶花的总盆数,再求这个总盆数的2倍也就是月季花的盆数。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从条件想起,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独立列式,说说你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全班订正,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画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黄花朵数:12×2=24(朵)
红花朵数:24+7=31(朵)
答:红花有31朵。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可以用画图的策略解决。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运用画图的策略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三、学具准备:
1枚二分硬币、1袋食盐(1千克)。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你已经学习过那些质量单位?你能说一说吗?
2、请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感受一下有多重。
3、你还能掂出你身边的物品有多重吗?(随便找)
(二)认识质量单位克。
1、建立质量单位克的观念。
A、请用手掂一掂1枚二分硬币有多重, 你能说出它的质量大概是多少千克吗?
B、1枚二分硬币太轻了,用千克表示它的质量不太方便,我们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来表示它的质量。记住哦:1枚二分硬币大约重1克。克还可以用g来表示。
C、你还能列举其它例子,说一说1克有多重吗?
D、通过用天平称量我们知道:两粒普通的花生米,大约1克。还有……
E、察看身边物品的质量:(用手掂一掂)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是( )g,一袋饼干的质量是( )g,一块巧克力的.质量是( )g,一袋牛奶的质量是( )g。
2、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A、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那么千克和克又有什么联系呢?
1千克=1000克
B、结合身边的例子,说一说,1千克有多重。
( )袋方便面1千克,
( )几袋牛奶1千克,
C、克和千克的辨析。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和千克)
2() 300() 150() 450()
(三)练习。
1、是真是假,请根据下面有关物体质量的叙述,判断这些叙述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答案。
前前今年9岁,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61克,他每天早上能吃掉50千克的鸡蛋一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kg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能把将近1g的米饭吃光。
体重已达61克()。
吃掉50千克的鸡蛋()。
250克的牛奶( )。
kg的馒头( )。
将近1g的米饭( )。
2、1千克=( )克 1kg =( )g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5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及除法的验算,能正确熟练的进行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除法(首位能整除)的计算,养车验算的好习惯。
难点:熟练除法计算,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练习七”的前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板书课题:练习七)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七第7题第1组
学生口算,注意比较每组题中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联系。
2、完成练习七第7题第2组
3、学生口算,比较每组题的关系,说明除法可以用乘法验算。
4、完成练习七第8题
5、指名口算,说说你的想法。
6、完成练习七第9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并进行验算。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七第1 0题
出示题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交流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1 1题
3、请同学们自己读题,并做在教材上。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解题思路。
4、完成练习七第1 2题说说题意后独立完成。
5、集体订正,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完成练习七思考题
7、学生读题后思考。引导分析“小宇的火车票价是妈妈的`一半”是什么意思,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7.(1)10 13 20 23 40 42
(2)93 31 86 43 44 11
9.估计商略
266÷2=133 889÷4=222……1
683÷2=341……1 935÷3=311……2
10. 48÷4=12(人)48÷2=24(张)
11. 96人96÷3=32(人)
12. 48—15=33(个)33÷3=11(个)
思考题
96÷(1+2)=32(元)
教学反思:
教师在平时备课时要换位思考,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备课,思考这个问题提出来有没有意义,能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这应该是我们每天需要反问自己的。
无论是设计教学,还是细小的一句教学语言,我们都要认真思考,认真整理,让学生听到的是最有用的信息。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重点
确定解题思想,制定多元化的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
确定解题思想,制定多元化的解题策略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每年的中秋节,要吃的'传统食品是什么?月饼有各种不同的包装方式,我们去看看吧。从题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究
1、第82页第2题出示题目信息,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时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观察以上算式,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2、第82页第3题获取题目中的数学信息,说说怎样解决。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怎样估算的。小组讨论:你在生活中还遇到哪些估算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6题获取信息,确定解题思想,制定解题策略,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2、练习十五第7题学生独立练习。分组讨论思考方法,交流时说说各组的解题思路。
四、提高练习第84页思考题。小组讨论:怎样求正确结果?要求除法题的结果,必须知道为什么要求被除数?怎样去求被除数?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列出是否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尝试并学习估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能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3 课时
乘火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计算时要耐心仔细,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火车上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你们发现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研究火车上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火车车厢:卧铺车厢和硬卧车厢,最后出示主题图。
(1)请学生独立看图,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2、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1)指名列式: 72 5 = (元)
(2)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位数和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相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和两位数进位相加,对列竖式进位相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激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第3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进行验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学会合作学习,乐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验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估一估,再笔算下列各题。
238+91= 659+306=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我们学习了不连续进位的加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内容,接着完成有关湿地生物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请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
我知道了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呢?自己尝试算一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求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种类数与野生动物的种类数相加,算式是445+298。我们可以用竖式来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结果是:
我们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这样445+300=745;刚才多加了2,所以再减2,745—2=743。
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可以交换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好,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算一算298+445的结果与刚才的结果一样吗?
三、知识运用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找朋友:把和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277+769 423+576 766+657
521+902 125+874 358+688
可以根据和的个位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3、用竖式计算
69+93= 167+78= 449+374=
四、总结
今后我们在做练习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呦!
五、作业
1、用竖式计算。
749+284= 479+546= 857+396=
627+385= 954+288=
2、一个电饭煲295元,一个电饼铛148元,买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电饼铛共需要多少钱?
3、三年级同学植树368棵,四年级同学植树545棵。三、四年级同学一共植树多少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秒的认识。(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第4页“做一做”上)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珍惜时间的意识与习惯。
重点难点
重难点: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教具学具
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学情分析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教材第2页第一幅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2、教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
教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秒”。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一个有秒针的钟表,请同学们观察,你能从钟面上发现什么?
(我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分针,还有秒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还有一些小格)
教师说明:同学们说得很正确,钟表上又细又长的针就是秒针。
2、在钟面上怎样表示1秒呢?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教师用课件演示秒针走1小格的动作,请学生观察。
3、请学生谈一谈对1秒钟有什么感受。
(特别短)
4、请学生继续观察课件中的表。教师演示秒针走一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1小格,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1分=60秒。
5、教师出示有秒针的钟表,和同学们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
请学生谈感受。
(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过得也很快)
6、出示教材第4页“做一做”上第2题,了解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
现在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你亲自实践一下,这段时间能做些什么。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同小组的同学。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2、了解一下自己小组的同学50米跑的成绩,并记录下来。
姓名
成绩
回答下面问题:
(1)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由小组合作完成。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分别写出下列各表所表示的时刻。
2、根据实际情况填一填。
(考查知识点:时间与时间单位;能力要求: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1、填空。
(1)深呼吸1次用( )秒。15秒内能深呼吸( )次。
(2)从1数到30用了( )秒。
(3)1分=( )秒 120秒=( )分
2、绕操场跑1圈,王刚用59秒,李月用1分零3秒。谁跑得快?
(考查知识点:对秒的认识;能力要求:能熟练运用秒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巩固练习
1、时 秒 分
2、略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3:00 1:30 10:05 2:25
2、略
B类
1、(1)略 (2)略 (3)60 2
2、王刚跑得快。
教材习题
教材第4页“做一做”
1、略 2、略
板书设计
秒 的 认 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
作为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秒”经常会出现在“倒计时”中。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
内容:简单的三步混合运算(P60~P61)
教材分析:
教材选择了为班级购买保温桶和垃圾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交流各自解
决问题的思路、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写成一个算式。
在交流算式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如何将三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明确运算顺序。最后,在“想一想”中放手让
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两级三步或带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进一步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同一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情境图片、口算卡片、习题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复铺垫:
1、口算:
100-94
32+28
58-34
60×6
4×6+2×7
39÷3
24÷8
24×2
27÷3
100-40×2
2、将先算的`部分画上横线,再计算:
30×5-100
79-40÷4
(12+24)÷9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出示情境问题:
1、师生谈话,引出问题:
通过以上的复习,老师发现同学们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各类运算,掌握了这些计算的本领,我们才能自己试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生活的小主人。比如“购买日常用品”--学校计划给每个班配置一个保温桶和一个垃圾桶。每个保温桶65元,每个垃圾桶17元。6个班一共要用多少钱?(相机贴示图片与价钱)
2、学生尝试自主解决:
指名完整口述所给信息和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解决。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1、学生交流不同的算法;教师相机板书。
65×6 =
17×6 =
65+17=
390+102=
82×6=
【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化解题思路的空间】
2、结合板书,鼓励学生将分步的几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65×6+17×6(65+17)×6
【如果学生直接列成了一个综合算式,教师及时予以表扬,但要追问其运算顺序与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一致。】
3、重点指导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65×6 + 17×6(将先算的部分画上横线,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
4、“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成“买6个保温桶比买6个垃圾桶多花多少钱?”该怎样计算?
指名完整口述后,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交流时关注学生“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你能把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吗?”
65×6-17×6(65-17)×6 ……
集体订正时,重点追问三步混合运算65×6-17×6的计算顺序。
5、小结: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新收获?
四、巩固练习“练一练”: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掌握运算顺序
1、口答:91÷7-48÷8,先算()和(),再算(),结果是()。
8×5-25÷5,先算()和(),再算(),结果是()。
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集体订正。
五、扩展练习:
1、教材中的“问题讨论”(左数第2袋装的是梨,有9个)
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
先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班内交流判断思路和方法。
2、数学冲浪:
在每道题中的两个里填上相同的数,使下面的算式成立。
()×5+() ×4=81
6×() +2×() =96
28÷() +42÷() =10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7页解决问题及练习二十三第13题及15-18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乘、除法的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与他人合作的过程,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乘、除法的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本学期以来,我们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你能说一下在生活中是否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吗?举例说明。
二、复习解决问题
1.出示第129页图中情境
(1)提炼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白菜种子16元/包,萝卜种子15元/包,西红柿种子17元/包。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①小组合作:组内先根据情境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②全班交流汇报各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按问题难易程度板书,如学生考虑不周全,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如:
6包萝卜种子需要多少钱? 3种种子都要买可以怎样买? 如果只有100元,3种种子可以怎样买?……
(3)小组内合作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注意辅导对此部分知识掌握较困难的学生。
(4)全班汇报交流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相互和反思,教师对学生合理的解题过程要给予充分肯定。
三、练习
1.合作探究练习二十三第14题
出示第14题情境图,
(1)学生先独立完成题中问题:哪个小朋友买的笔记本的总页数要多一些?
(2)根据图中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补充练习
①小明每天早上要沿着长150m,宽70m的足球长跑5圈。他每天要跑多少米?
②从贵阳开往重庆的火车21:30从贵阳出发,第二天早上7:30到达目的地,这列火车每时行47km,贵阳到重庆全长多少千米?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一个修路队每天修路11km,修了20天,还剩80km没有修完,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完成第132页第12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课前活动:
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宜兴到到无锡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宜兴到到无锡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宜兴到无锡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书上4页四幅图) 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D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课件出示食堂到店门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课件出示,相机板书)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xx米)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想想做做第3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第8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9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并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课件)
教师:请看图,老师带着同学们在森林公园开展数学活动,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交流后,教师注意直奔主题:图上有多少个同学?几瓶矿泉水?)
教师:8个同学可以用8表示,4瓶矿泉水可以用4表示,看这里有几个月饼、几个西瓜,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可以用学过的整数表示吗?
教师:其实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分数”表示,今天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几分之一
二、游戏活动,激发兴趣,体验分数的产生
1.教师:下面我们通过分月饼的游戏来研究分数好吗?
(1)4块月饼,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怎样分公平?(板书:平均分)
为什么?(说明:每人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
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块?
4÷2=2(块)
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块?
2÷2=1(块)
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块?
1÷2=?(半块)
(2)教师:“半块月饼”用什么来表示?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能创造一个数来表示吗?(同学们各抒己见,表扬有创意的学生)
2.比较各种表示方法,并体会分数的`简洁性与含义(除号与分数线很相似),初步认识分数的表示形式。
三、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1.认识。
(1)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2)二分之一写作:(边写边说写法)。
(3)教师:想一想:在“”里,“-”“2”“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又表示什么意思?想好后跟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4)教师:我们的生活中有“”吗?请你找几个说说?
2.认识。
(1)如果我要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谁来帮帮老师?指名回答。
(课件演示)
(2)每块是整个月饼的几分之一?用分数怎样表示?
(3)独立思考,尝试读、写。
指名上台板书,全班读一读。
3.认识:将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圆的()分之(),写作()()。
4.认识: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5.认识几分之一。
(1)教师:你还能说出几个像“”“”“”“”这样的分数吗?
学生:
(2)组织观察这些分数,说发现。
教师: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认识分数的组成。
读作:三分之一。指名说说、、各部分名称。
(4)请同学们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并想一想:你是如何折的?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进而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归纳】同一个图形由于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就会写出不同的几分之一的分数;同一个图形平均分成某一份数,可写出不同的分数;同一个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折法。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展示交流结果。
2.练习二十第1、2题。
尝试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你对分数是怎样理解的?有何收获?有何感想?
【教学反思】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
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2课时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3.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
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 点: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口算接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题目:
5×7= 6×4= 9×3=
20×4= 300×3= 30×8=
1×3+2= 2×4+1= 3×2+5=
2.教师:刚才你们口算题做得真不错。老师还想看看你们笔算乘法学得怎样,敢不敢试试?
列竖式计算。
12×4432×2
学生从中选一道独立完成。反馈时,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教学例2。
16×3=
教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说说算式的含义。
2.探究“16×3”的笔算方法。
(1)尝试计算16×3。
教师:16×3的积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摆摆小棒。
教师板书:
教师:比较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确,就像大家所说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与摆小棒的思路是一样的。看来借助学具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算理。
(2)规范格式,理解深化。
教师:为了书写简便,竖式可简写为:
16×348
课件演示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
现在你会说16×3的计算过程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教师:在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边展示边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你们愿意试试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有8盒羽毛球,每盒12个,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
(2)一辆小轿车可以坐5人,15辆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1.今天的竖式和之前学习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样进位?
3.还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忘记在横线上写上进位的数字,以免漏加)
【教学反思】
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使学生不只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6页东、南、西、北,旋转与平移现象,完成练习二十三第8,9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巩固已认识的8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7个方向,进一步认识简单线路图,能根据线路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并从中体会到物体间位置的相对性。
2.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和特征,并能利用旋转和平移的基本特征描述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在复习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创新和意识,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东、南、西、北中,参照物变化时方向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有关空间和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东、南、西、北,旋转与平移现象
二、复习
1.东、南、西、北
(1)同桌相互说一说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2)教师:给定一个方向,你们能画出其余7个方向吗?同伴合作画出一个方向板,教师巡视。方向板如图:
指名说一说:当你面向西北面时,你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
(3)出示第128页东、南、西、北第1题中的动物图。
全班交流,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参照物发生变化后,方向仍然不变。
(4)小玲家在学校的()面。从小玲家到学校要向()面走()米;从小玲家向()走()米可到小青家。
2.旋转和平移现象
(1)出示第128页情景图,学生观察后,让学生说出情景图中的运动现象,很快判断哪些是旋转,哪些是平移。
(2)小组内先议一议旋转和平移的特征,然后同伴之间相互做动作
(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31页第8题,列举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
三、全课
今天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提高?
四、练习
(1)第131页第7题。
(2)观察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向家长说一说。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乘法的估算04-04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2-15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3-2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5篇06-20
三年级上册数学《吨的认识》教案05-2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0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16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案03-08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十单元教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