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时间:2024-05-27 11:27:2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本单元共安排了5个例题。主题图、例1、例2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例3、例4、例5及相关内容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对于纷繁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如果从结果能否预知的角度出发去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现象的结果总是确定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所出现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类现象称为确定现象。例如,抛一个石块,可预知它必然要下落;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0℃时,可预知冰不可能融化。另一类现象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哪种结果是无法事先确定的,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或不确定现象。例如,掷一枚硬币,我们无法事先确定它将出现正面,还是出现反面。

  教科书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1)主题图的教学。

  教科书第104页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引入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描述图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抽签表演节目”时的实际感受。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在用抽签来决定表演的节目的活动中,“表演某种节目”这样的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性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周围熟悉的情境,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可能”等词语来描述就可以了,如“我可能要表演唱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说出“我表演唱歌这件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例1的教学。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摸棋子的试验,使学生在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教科书中给出了两个盒子装有不同情况的棋子,是想通过两个简单试验的对比,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教师可以依照教科书中的图示分别在两个盒子里放进各种颜色的棋子(也可选用乒乓球等),注意这些棋子除了颜色外应完全相同,并将放棋子的过程完整地展现给学生,而且在每次摸棋子之前都应将盒中的棋子摇匀。

  教科书中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提示教学的过程、反映不同方面的要求。

  ①教学第一个问题“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教师可以先提问“左边的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吗?”让学生进行猜测,再让学生实际摸摸看。通过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测,认识到在左边的盒子里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在左边的盒子里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教师再提问“在右边的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吗?”让学生进行猜测,再让学生实际摸摸看。通过试验,使学生发现在右边的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但不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在右边的盒子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②②第二个问题“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和第三个问题“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可一同教学。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猜测“左边的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吗?”“右边的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吗?肯定能摸出绿棋子吗?”,同样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并通过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测,认识到因为左边的盒子里没有绿棋子,所以不可能摸出绿棋子,“在左边的盒子里不能摸出绿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在右边的盒子里有绿棋子,可能摸出绿棋子,但不一定能摸出绿棋子,“在右边的盒子里摸出绿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③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机会,有条件的地方宜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依照教

  科书中的图示,事先为每个小组准备两个盒子和两袋棋子,为了交流方便,可以给盒子标上序号1和2。在教学时,先指导学生分别将两袋棋子放入两个盒子,然后逐一提出教科书中的问题。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在每次摸棋子前应将盒中的棋子摇匀。提出一个问题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试验,然后再全班交流。使学生充分经历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活动过程,丰富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

  ④另外,在汇报时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在左边的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在右边的盒子里可能摸出红棋子”等描述进行表达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说出“在左边的盒子里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在右边的盒子摸出红棋子这个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⑤(3)例2的教学。

  ⑥教科书呈现了六幅与现实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通过生活实例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会判断哪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哪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⑦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意,独立思考,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判断,再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确定和不确定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在让学生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时,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表述就可以了,如“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三天后可能下雨”“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等。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说出“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这件事的发生是确定的”“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这件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每天都有人出生这件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

  ⑧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周围熟悉的情境,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什么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另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事件让学生来判断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如“明天的拔河比赛我们班会赢”。让学生认识到对于某一客观事件来说,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与个人的愿望无关。

  ⑨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⑩随机现象虽然对于个别试验来说无法预知其结果,但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大量重复试验时,却又呈现出一种规律性,我们称它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概率论正是揭示这种规律性的一个数学分支。

  为了叙述的方便,把条件每实现一次,叫做进行一次试验。例如对“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这个事件来说,做一次试验就是将硬币抛掷一次。如果一个试验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而每次试验的可能结果多于一个,在一次试验中结果无法事先确定,这种试验就叫做随机试验。把随机试验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称为随机事件。

  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对单次试验来说),又存在着统计规律性(对大量重复试验来说)。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表现在:随机事件的频率──即此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试验总次数的比值具有稳定性,即总是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给这个常数取一个名字,叫做这个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可以看作频率在理论上的期望值,它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上述关于概率的定义,通常称为概率的统计定义。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他们一般只能在感性的层面理解概率的知识。因此,教科书通过例3、例4和例5的教学,使学生在试验活动中,认识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游园

  (1)出示挂图,创设情境:笑笑想参观这座小公园,有一条小路环绕着它,你们能算出这座小公园的周长吗?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给予充分的肯定。

  (5)总结计算多边形周长的方法。

  二、算一算

  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2)学生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特别是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第2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3、第5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提高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学会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和运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今天大家的上课的精神都特别棒,所以下面的一些抢答题,相信你的举手动作是最快的。做好准备。”

  1.口答。

  3个5是(   )   2个4是(   )

  8里面有(   )个2 20里面有(   )个5

  2.看图说说有几个几

  (1)☆☆☆  ☆☆☆ 2个3

  (2)○○   ○○   ○○ 3个2

  (3)□□□□□□ 1个5或者5个1

  二、探究新知

  师:“前面的知识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老师现在还想考考大家。”

  1.出示情境图(例3)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谁能把比较的结果说一说?

  2.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1)圈一圈,再比较:

  师:除了用多和少来比较两种花的数量,我们还可以像学习除法那样将它们分成一份一份地比较。如果我们将蓝花看成一份,那么黄花可以怎么分?请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看看你圈了以后有什么发现。“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名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操作。并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师:“你圈出了几个几?为什么把2个圈一份呢?(黄花的只数是2)你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了吗?”

  (指名回答。预测提示:因为蓝花的朵数是2,所以把2看成一份,6就可以分成3份。也就是3个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讲解:因为6里面3个2,所以6是2的3倍。所以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求:6是2的几倍

  想:6里面有几个2 (3个2)

  所以:6是2的3倍。

  3.体会加深”倍“的意义

  (1)比较红花和蓝花的朵数。

  (2)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圈一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3)学生汇报:

  师:“你把每几朵圈成一份?(2朵)为什么?(蓝花的朵数是2朵)。那么把红花圈成了几个2(4个2)

  因为8里面有4个2,所以8是2的4倍。所以红花是蓝花的4倍。

  随机板书:

  求:8是8的几倍

  想:8里面有几个2 (4个2)

  所以:8是2的4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板书课题)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那么这个4如何用算式来表示出来呢?”

  指名回答,8÷2=4

  (3)小结: “说的非常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一般用除法来计算。”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这个2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三、尝试练习,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想想做做第3题。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是如何列出来的。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尝试直接列算式解答,然后说一说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2.寻找生活中的倍数问题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数学问题,老师知道咱们班有几个同学今年8岁,老师今年32岁了,你知道老师的岁数是他们的几倍吗?

  像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同学们回去可以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问题告诉爸爸、妈妈或者是老师听,好不好?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有关简单的倍数问题的除法计算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8÷2=4

  答: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反思: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倍的知识,而且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不作为一个数学概念给出,而作为生活的概念来处理,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摆、圈活动,不要急于用除法计算。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2、能用准确的方位名词对某一地点的位置进行描述。

  教学重点:

  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能用准确的方位名词对某一地点的位置进行描述。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版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你们农村吗?农村什么样?现在的农村修起了公路,盖起了楼房,还开发了旅游项目,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农村看看,感受一下农村的新气象,好吗?(板书:走进新农村)

  二、质疑新知

  (一)活动1

  我们首先来到凤凰村(引导看课本 52页情境图)观察一下凤凰村有哪些景点?小组交流。

  你想到村里哪个地方?

  从村口到风景区怎么走?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走的几种方法)

  你知道风景区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呢?

  小结:风景区所在方向在牡丹亭的东与北之间,是东北方向。

  (二)活动2

  刚才我们参观了风景区,现在如果我们想从文化中心到饮料加工厂怎么走?

  你能说出文化中心在牡丹亭的哪个方向吗?(与你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大家仔细观察这四个方向。你能试着把我们认识的八个方向在纸上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自完成)

  我发现同学们都能当一个合格的小导游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位小导游,继续带领大家参观凤凰村,并说出你们的'参观路线。

  小组活动。

  三、巩固与应用

  1、你能指出教室里的八个方向吗?

  (引导学生学会看秤和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记。)

  2、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校园内各个方向有些什么?

  3、集体活动:找朋友

  四、课外延伸

  向同学或家长介绍一下你的家的位置,或周围的一些地点。

  板书设计:

  走进新农村——位置

  北

  西北 东北

  西 东

  西南 东南

  南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例题2 。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

  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2、激趣导入。

  导语: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3、引导参与。

  4不48、共同探究。

  师:20xx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8、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9、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10、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1、师生共同。

  12、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16、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三、拓展练习。

  提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讨论、汇报。

  教学反思: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7

  内容:

  教材第1~3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

  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评讲。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

  独立思考,解答题目。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

  教学反思:

  第2课时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只是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情推理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教具:黄花片(6朵)、蓝花片(5朵)、红花片(8朵)

  学具:方块(20个),三角形(5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牵引导入

  1.春天美丽的花儿都开放了,看!(课件出示)花坛里的花开得真漂亮呀!这不还引来了几个小朋友,他们正在数花呢,(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2.师:比较每种花的朵数,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可能提出:

  (1)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2)红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红花少多少朵?)

  (3)黄花再添多少朵就和红花同样多?

  (4)黄花比蓝花多多少朵?(蓝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3.谈话:刚才小朋友们提的都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学生答)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一种比较两个数量的方法,那就是“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4.那么倍表示怎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可以通过摆花片来研究。

  二、认识“倍”

  1.师摆花片:蓝花2朵,黄花6朵

  师: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可以把它们圈起来表示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请小朋友伸出手比划一下。

  2.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位小朋友上来圈一圈。

  谈话: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3.再次感知

  追问:为什么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

  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个2朵?我们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请小朋友看着图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说,教师板贴。

  4.如果我添上1朵蓝花,现在把蓝花看作一份,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5.小结:看来,要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首先要知道蓝花的朵数,再看黄花里面有几个蓝花那样的朵数,那么黄花就是蓝花的几倍。

  6.操作

  (1)要求:第一排摆3个方块,第二排摆6个方块,问:第二排方块的个数是第一排的几倍?怎样分就能一眼看出是2倍?追问:你为什么3个3个的分呢?

  (2)要求:左边的小朋友摆三个三角,右边的小朋友摆15个方块,两人说一说方块的个数是三角的几倍? (3)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合作,左边的小朋友摆三角,右边的小朋友摆方块,要使方块的个数是三角的4倍,看谁的方法最多?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蓝花和红花是怎样的关系。

  1.(课件出示蓝花和红花),你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自己在下面想一想该怎样圈就可以一眼就能看出是几倍。

  2.问:你是怎样圈的?为什么2个2个圈在一起?红花朵数是蓝花的( )倍? 3.问:如果不摆花片,我们应该怎样去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呢?

  小组讨论一下,并说说为什么?汇报交流。(板书:8÷2=4)

  明确:要求红花是蓝花的几倍,就是求8朵红花里有几个2朵,也就是把8朵红花第2朵一份平均分,所以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指出:倍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的,不是单位名称,所以不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倍”。

  四、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1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你是怎么看出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的?(把绿带子看作一份,红带子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是绿带子的5倍。)

  2.想想做做3独立完成

  思考:第二幅图中你是把几个胡萝卜连在一起的?为什么第一幅图中2个彩球连在一起,而第二幅图中要把4个萝卜连在一起呢?

  3.想想做做4

  教学反思:

  第3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乐学数学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根据下面图式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 ○○○ ○○○ ○○○

  □○□=□

  △△ △△ △△

  □○□=□

  ★★★★★ ★★★★★

  □○□=□

  师:你们可真棒!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摆图形的游戏吧!

  2.提出学习目标

  a、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b、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展示

  (1)例2学生动手摆小棒,用小棒摆正方形。

  你摆了几个正方形?用了几根小棒?是几个4根?

  摆两个正方形,用几根小棒?是几个几?摆三个、四个呢?

  师: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问:4的3倍是几个几?

  你能摆出4的3倍吗?但不摆正方形。说一说自己摆的是几的几倍。

  师:指着2个4根问:它可以说成什么?谁能摆出4的2倍?

  师:把下面的说成几的几倍或几个几。

  3个2、2个5、4个6、3个5。

  2个3倍、5的1倍、4的6倍、3的4倍。

  (2)例3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应该怎样摆?谁有办法?学生展示。

  汇报:第二行摆几个圆?为什么?怎样摆能清楚的看出来?

  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数学算式怎样计算出来?为什么?

  (3)例4

  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线段图表示的意思,应怎么解决。

  三、拓展知识外延

  1.教材76、77页的做一做。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第二行该怎样摆?怎样算的?

  2.老爷爷昨天买了2个鸡蛋,今天他买的是昨天的3倍,请你算出他今天买了几个鸡蛋?学生计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练习十七的第1、2题。学生看清题意,然后计算。

  教学反思;

  第4课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学习例题

  ⑴观察例题图,说说小华和小红在做什么?

  问: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⑵谈话:你能列竖式计算出它的得数吗?

  学生尝试笔算,小组交流。

  ⑶班级汇报:

  列竖式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⑷问:看一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联系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想一想,三位数乘一位数在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等方面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班级交流,由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复杂之处在哪里?

  1.小组讨论: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

  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班级交流订正。

  让学生数一数每题的积各有几位,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

  问: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三位数或四位数)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说一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要求口算哪些题,口算给同桌听,一人口算乘2的题,一人口算乘3的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图意,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用竖式计算得数,然后口头回答问题。

  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

  2.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重点难点】

  重 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学会已知两项求倍数的基本方法。

  难 点: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思路,体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请一些同学上讲台来。教师请3名女生站在第一排,再请6名男生站在第二排(3个3个站在一起)。

  教师提问:第一排有几个女生?(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

  像今天这种情况,我们就说讲台上的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教材第50页例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兔子特别喜欢吃萝卜,我们看看在图片中有多少根大胡萝卜。(2根)

  那带叶子的小胡萝卜有多少根呀?(6根)

  我们把6根小胡萝卜2根2根放在一起,就是3个2根,对不对?(对)

  所以我们说小胡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3倍。

  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白萝卜一共有几根?(10根)

  如果白萝卜每2根放在一起,就有5个2根,那白萝卜的根数是大胡萝卜的几倍呀?(5倍)

  2.巩固“倍”的概念。

  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小棒,我们一起来动动手。

  大家看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第一行摆5根小棒。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在第二行每5根小棒摆在一起,要摆几个5根?一共有多少根?

  学生动手摆小棒,数小棒,然后汇报。

  由于第一行是5根小棒,第二行是4个5根小棒,所以第二行一共有20根小棒。

  大家完成得非常不错,现在你们都明白了“倍”的概念了吗?

  3.体验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

  那请同学们想想○的个数是☆的几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可能的解法。

  解法一:画示意图。

  星星:☆☆☆

  圈圈:○○○○○○○○○

  所以,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3倍。

  解法二:要求圈圈的个数是星星的`多少倍,就是求9里面有多少个3,用除法计算:9÷3=3。

  回顾与检验:星星有3个,圈圈是它的3倍,就是3个3,所以是9个,解答正确。

  4.巩固“已知两项求倍数”的解题思路。

  教学教材第51页例2。

  (1)问题讨论,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问题: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2)学生讨论,归纳方法。

  第一种:图示法。

  第二种: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

  师生共同检验 :扫地的有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解答正确。

  5.归纳与总结。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解出了这道题目,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已知两项求倍数”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问题的条件,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出结果。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1、2题。

  让学生数一数、填一填,指名学生回答,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生,男生的个数是2个3,那么我们就说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密切,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转移到新知识中。“倍的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接触的内容,相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感性认识,才能形成“倍”的概念。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9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我们要搞一个活动,为希望小学捐献书籍。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三、拓展应用:

  试一试:

  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四、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教科书P96-97页的内容,求大数目的近似数 。

  二、教学要求

  (一)让学生知道近似数的含义,并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 方法省略一个数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二)在认识近似数、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使学生体会近似数的含义,增强对近似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四、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了解一些数量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近似数

  1、读中感悟

  (1)出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用精确的数来表示,而只是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生活中再认识

  师:生活中的许多数量是用近似数表示的,你留心了吗?你在哪 见过或听过?(或课前同学们也搜集了一些数,请拿出你搜集到的资料,和同桌说说这些数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

  回忆,交流 。

  说明:没有办法得到一个精确结果或没有必要用一个准确数表示 时,就用近似数 。

  3、读数,判断近似数

  过度:老师这里也搜集了几组数据,你能读出这些数,说说哪些是近似数吗?

  出示信息,要求读出,并说明哪些是近似数(或用想想做做 第1题)

  (1)《中国昆虫名录》收录了当时已知的中国昆虫20069种。

  (2)20--年4月英国《自然》杂志报告说,全球昆虫可能仅有200万到 600万种。

  (3)江阴市实验小学共有学生4502人。

  (4)20--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苏州东方水城7天来共接待境内外游 客2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16亿元。

  指名读题 组织交流

  (二)探索求一个近似数的方法

  1、出示例题

  下面是某市20--年末全市人口情况统计。

  总计(人) 男性(人) 女性(人)

  970889 484204 486685

  先把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分级,它们各接近四十几万?你能写出它们的近似数吗?

  2、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采用四舍五入法

  (板书:四舍五入法)

  什么叫四舍五入法呢?请你自学书P96页下方的一段话。

  交流,老师解释。

  例如 48 4204 通过分级,我们知道大约有四十几万,然后看万位后一位,千位上是4,比5小,四舍去,所以

  (板书 480000

  48万)

  同样,486685怎样取近似数? 学生说,老师板书。

  970889呢? 自己坐在作业本上。注意格式。

  3、以万或亿作单位

  (1)对着前面判断的信息,提问这些近似数是以什么为单位的? 万或亿作单位写近似数有什么好处?

  以万或亿作单位的由于实际的需要、为了读写方便

  (2) 出示:283000 1970000000它们选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集体讲评,说思考过程 。

  (3)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讨论得出:相同方法相同四舍五入,不同前者用0占位,后者省略尾数后用万或亿作 单位 。

  (三)巩固练习

  完成第97页的想想做做,师指名回答,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从报纸、杂志或网上收集一些近似数,在班级里交流

  (六)作业设计

  1、省略下面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再写出近似数。

  705 385 1994 3208 9775

  2、用亿、作单位写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8340000000 20680000000 980000000

  (七)课堂作业

  完成相应的《三级训练》。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第8-13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能应用所学知识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二第8题。

  30×2= 4×20= 30×3=

  32×2= 4×21= 31×3=

  34×2= 4×22= 33×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算式,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再口答。

  2. 练习二第9题。

  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随机选出几道题让孩子说说自己怎么算的。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二第10题。

  (1)出示题目,提出要求:先说一说每道算式积是几位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2)分组交流,指名回答,互相补充。这里让学生知道把其中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乘法按整十、整百进行估算就行了。

  (3)分组完成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成果。

  3.练习二第12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8. 60 64 68 80 84 88 90 93 99

  9. 26 96 46 42 55 36 66 82 86

  10. 128 847 1026 92 1477 630

  11. 75 791 2136 20xx 204 1296 168 1875

  12. 5×12=60(棵) 60+30=90(棵)

  13. 26+9=35(条) 35×2=70(条)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创设学生自主或合作探索的情境和空间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老师应尽可能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做一做、比一比、找一找、算一算等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P58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学习比较复杂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者末尾有0的除法。上一节课中的两个题目是被除数的某一位上是0而商0,本节课是因为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时不够商1而商0,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6123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和算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尝试探索

  1、创设情景:本月轮到你当家庭主管,负责分配零用钱,零用钱一共612元,平均分配给家里3个人,每人该分配几元?

  (1)你能完成这项任务吗?请你试试看。

  (2)小组讨论,比一比谁完成得好。

  (3)汇报,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完整性。

  2、情况分析

  (1)在计算过程中,碰到什么问题?

  (2)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每个问题的。

  二、引导归纳,提炼方法

  1、提问: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不够商1怎么办?接下去的竖式该怎样写?(这是重要环节,让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发言;教师准确引导,方向明确)

  2、提炼:用被除数十位的1除以3,不够商1,就在商的十位上写0;3和0相乘得0,在1的下面写0,1减0得1,再把个位的2写下来,12除以3商4。(教师在演示的时候,每一步都要起到示范的作用,促进学生养成好的计算习惯)

  3、介绍简便的写法。

  三、独立尝试,巩固提高

  1、尝试写竖式计算:5224在尝试解题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强调在计算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和注意事项)

  2、归纳总结。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2、能够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1、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2、能够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方法:

  演示、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老师手里拿的是一副拼图,(拼图是蝴蝶)图上到底是什么呢?谁愿意到前边来拼一拼?(生拼)你拼的真快,你是怎样想的拼的这样快?

  二、探究新知

  现在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这蝴蝶和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老师告诉你们,在数学的图形王国里有很多蝴蝶的亲属,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那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一下。(介绍多媒体出示的对称图形)有捕蚊子的小能手蜻蜓,有晶莹剔透的雪花,色彩艳丽的.花朵,这一位我们在语文课上已经认识了,谁能替老师介绍一下?对,他是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不过是两个。还有对称的叶子,中国的传统艺术京剧脸谱和剪纸。哎呀,他们大小不同,样子也不同,怎么是亲戚呢?现在你们观察一下,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汇报)这些图形如果对折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们来试一试。(师对折)像这样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对称的世界,学习关于对称的知识。孩子们,看了这些对称图形你觉得对称图形看起来怎么样?(生汇报)

  我们用眼睛发现了美,下面就让我们用双手来创造美。老师想剪一个对称图形,怎样剪才能剪好,剪得两边一样呢?和同桌商量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好办法,一会儿告诉老师。(生汇报师剪)你们想不想剪?剪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好了,快快动手吧。(生剪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大家来看,我们剪的这些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线把对称图形分成两部分,如果沿着这条线对折,两部分就会完全重合,我们给这条线起个名字,叫对称轴,我们画对称轴时要用虚线。(师示范画)给你剪的对称图形画上对称轴。

  课间活动《粉刷匠》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的小脑袋一定更灵活了,那你快点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对称的呢?(生汇报)老师也想到一个,正常人的身体也是对称的。你能不能摆出一个姿势从正面看是对称图形?先摆给同桌看一看。(生活动)谁能到前边来摆一摆?

  除了这些,对称还在绘画、工艺品、建筑等方面广泛应用,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美丽的图片。(多媒体放映图片师介绍)

  三、新知运用

  1、孩子们,关于对称的知识你们学会了吗?有一些图形快要考考你们,(多媒体出示)这些图形就藏在数学书的68页,先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再画对称轴。(五角星的对称轴有5条,明确一些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可能有2条、3条、4条、5条或者更多条)

  2、对称轴你们会画了,有几个老朋友想请你们帮忙。看他们有什么要求。------我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长方形、圆)每个小组都有一组这样的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找到对称轴后给同组的人看一看。(生汇报)

  3、今天还来了两位神秘的客人,他们是谁呢?只要你画出他的另一半就知道了。(生画并订正)

  四、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生汇报)你们真是聪明又爱动脑的好孩子,老师相信在今后你们一定能够运用对称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28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0作为被除数时的意义及除数为0时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听算

  二、新授

  1.出示例5。

  2.例5有四副图,逐一出现。先让学生讲讲他看到的图中故事。然后教师再旁白故事,设置情境。

  3.嵌入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没分到,怎样用算式来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的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得到培养。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进一步提升,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 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3、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课件;正方形纸和圆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 份或3 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 4 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 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①你涂了几份

  ②涂色部分用哪个分数表示?(师随机板书)

  ③为什么你用这个分数来表示呢?

  ④没有涂颜色的.部分你用哪个分数表示呢?(说出理由)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师:这些正方形都是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几,就用四分之几来表示。

  师:谁能说一说四分之二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三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四分之四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 谁来小结?小结: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 份,1 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 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 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 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认识十分之几把1 分米长的一条彩带平均分成10 份。

  (1)先引导学生把1 分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 份(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 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 份。)

  (学生画线段)

  问: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或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其中的1份呢? )(1/10)(师随机板书) 找出其他的1/10?

  取其中的3份,是这个彩带的几分之几?(3/10)你还能找出其他的3/10吗?取其中的7份,是这个彩带的几分之几?(7/10)试着自己比一比3/10大还是7/10大。

  学生类推出:十分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

  2/4、3/4、1/10、7/10这样的数,也都叫分数。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其他的分数来吗?(师板书)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师:大家都会说这么多分数,可见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你们都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写分数时的顺序吗?

  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请学生说说,或同桌之间说说看)

  3、同分母分数比大小

  1、出示例 6 第一组图 2/5和 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组,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 2/5和 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 2/5和 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 6/6和 5/6的比较,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学生直接在课本 上涂色,并初步体验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同时,表示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取的份数和分的份数同样多,就是1.)

  3、总结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的方法。

  小结: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三、巩固练习。

  1、P95 页做一做 1、2。

  2、课件展示练习题

  四、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那么今天学的分数与前两节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不同点:前两节我们学的是分子是1的分数,今天我们学的是分子是几的分数.

  3、那么哪些数可以用分数表示?谁能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呢?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份的1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4、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12-15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3-2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1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乘法的估算04-04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5-26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15篇06-20

三年级上册数学《吨的认识》教案05-23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05-2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1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