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30 09:57:18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实用【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实用【1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 33?3+1 6?7+5

  2、计算小数加减法及验算

  3、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4、口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

  1、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240?(100?25)

  =240?4

  =960

  5?(12?12?12+12)

  =5?(0+12)

  =5?12

  =60

  2、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一、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

  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2、教学例4:

  出示例题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

  讨论题:

  (3)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

  3、引导概括

  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

  5、板书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78

  168—17×4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

  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计算同分母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小黑板写上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每个学生在一张长方形纸上画一个长12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纸条。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1.师生通过爱吃什么蔬菜的谈话引出种菜问题。

  2.出示书中的种菜问题,读题并说一说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由学生爱吃什么蔬菜这个话题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也便于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自然引出教材中的问题。

  了解题中的信息,为下面在长方形上表示各种菜做准备。

  师:同学们,你们都爱吃什么蔬菜?

  生1:我爱吃西红柿和黄瓜。

  生2:我爱吃芹菜。

  生3:我爱吃土豆。

  ……

  师:同学们喜欢吃的蔬菜可真多。张大爷家有一块地,他也打算种点蔬菜,我们一起看看他打算怎样种菜?

  小黑板出示种地的相关信息,教师贴出一张长方形纸代表菜地。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谁能说说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张大爷计划种豆角,种茄子。

  生2:剩下的种萝卜。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3.教师提出给长方形纸涂色表示各种菜地的要求,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涂色或写上菜名表示出来。然后全班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不同表示方法的

  机会。

  二、自主学习

  1.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贴出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整块地的关系。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

  创造选择信息、提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习计算生成课程资源。

  师:在这块地里怎样种这三种菜呢?张大爷想听大家的意见。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长方形,就用这张纸上的长方形代表菜地,在图上划一划、分一分,涂上不同的颜色或写出菜的名字。能做到吗?

  学生自主活动,然后交流。

  展示学生可能出现涂色和写菜名的方法。因为把长方形平均分成9份,只有一种分法。学生可能种哪种菜的地方不同。

  教师贴出几种不同的图。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了各种蔬菜的面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豆角和茄子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2、茄子比豆角少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3、萝卜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4、萝卜和豆角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5、萝卜和茄子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2.简单加、减问题。

  (1)解决一步计算的加法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2)解决一步计算

  利用已有的分数知识,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数加法计算。

  在自主解决问……

  教师有意识地把一步计算的问题贴在上面,两步计算的问题贴在下面。

  根据学生提问题的情况,教师选择一步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计算。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第一个问题。

  学生自己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生1:要求豆角和茄子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列出加法算式是+,4个加2个得6个,是,约分得。

  生2:把一块地平均分成9份,占1份是,豆角占其中的4份,茄子占其中的2份,它们一共是6份,也就是,约分得。

  教师参与交流并板书:

  2

  +===

  3

  如果没有出现第(2)种说法,教师在第1个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板书出来。

  师:我们计算出了豆角和茄子共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减法问题。

  3.总结、概括加减计算方法。先让学生观察算式中的分数和计算结果,发现分母相同;再观察、讨论计算过程,使学生知道: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题的过程中,学会减法计算,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在学生利用分数的意义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计算方法,是对学生已有数学知识经验的.提升。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计算能力。

  占这块地的,那么茄子比豆角少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学生自己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要求茄子比豆角少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可列出算式-,4个减去2个,得2个,是。

  板书:-==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解决了分数加减的计算问题。观察两个算式中的分数和计算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1:算式中两个分数的分母都是9,和与差的分母也是9。

  师: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母都是9,可以说分母相同。再看一看计算的过程,说一说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或相减,有什么特点?

  生2: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只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生3: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

  ……

  学生说法可能稍有变化,只要意思对,就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复述一遍。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4.解决两步计算问题。

  (1)教师谈话,并提第(3)个问题,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试一试。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算法的机会,教师参与交流,使学生学会连减和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展示、交流个性化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学习新的计算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师: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或相减,计算很简单,就是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或相减。

  师:同学们,通过计算两道简单的分数问题,我们学会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还知道了分数加减的结果一般用最简分数表示。第三个问题:萝卜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比较难,你们想试试吗?

  鼓励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

  (1)分步计算。

  +==

  1-=

  (2)加、减混合。

  ●1-(+)

  =1-

  =

  ●1-(+)

  =1-

  =

  =

  (3)连减。

  ●1--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5.提出的其他问题,鼓励学生课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后订正。

  2.练一练第2题。了解信息后学生解答书上的三个问题并交流解答情况。

  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给予鼓励。

  考查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使学生能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分数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

  =

  =

  ●--

  =

  =

  =

  师: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计算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若感兴趣的话,课下完成,可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一起做。

  师:同学们帮助张大爷解决了种菜问题,还学会了计算同分母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5页,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让四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交流时注意检查学生的计算过程,运算顺序,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师:同学们请看练一练第2题,丫丫在说什么?

  生:丫丫说这是大河中的一根标杆。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3.练一练第3题。学生读题了解信息,先解决书中第(1)个问题并交流结果,再解决第(2)个问题,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通过本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1:标杆水上部分占标杆的。

  生2:标杆水中部分占标杆的。

  生3:标杆泥中部分占标杆的。

  师:把书中的三个问题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解答后订正。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水中部分比水上和泥中部分多几分之几?

  ●水中和泥中比水上部分多几分之几?

  ……

  师:同学们看书上练一练的第3题,读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1:梨树占总棵树的。

  生2:苹果树占总棵树的。

  生3:其余都是山楂树。

  生4:果园里有梨树、苹果树和山楂树共110棵。

  师:算一算山楂树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师:你能算出各种树有多少棵吗?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先把总棵数平均分成11份,求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出每份有几棵,再分别求出各种树的棵数。

  师:谁算出来了,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总棵数110平均分成11份,每份是10棵,梨树有这样的3份是30棵,苹果树有这样的5份是50棵,山楂树有这样的3份是30棵。

  板书:

  110÷11=10(棵)

  梨树:10×3=30(棵)

  苹果树:10×5=50(棵)

  山楂树:10×3=30(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

  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体模型、方格纸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师:我这里有一张有趣的图,请看屏幕,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苦恼)

  师: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同一个物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结果.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学习图1:

  师:这个图形你会搭吗?出示图形:(同桌合作学习)

  ⑴ 教师出示同桌合作学习要求:

  ①用4个小正方体搭出这个个立体图形,②观察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在纸上画出来。

  ⑵ 学生活动,指名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其他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在作业纸中。

  ⑶ 师:他们摆的和你们画的形状一样吗?

  出示图2和图3,(要求如图1: 摆; 画)

  2.比较,发现:(同时出示三组图形)

  师:仔细观察这三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1)师:这三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2)小组讨论:怎样可以快速判断?

  从正面看有几层;

  从正面看有几列;

  从左面看有几排;

  3.小结:(板书)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三、巩固练习

  1. P14做一做 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1)学生独立在作业纸2的格子中画出

  (2)集体交流结果:

  生:这三个物体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进一步强化:完成作业纸第3题(课本P16第5题)

  师:我们还有很多种拼摆的方式,是不是也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来看一看。

  ⑴ 出示P16第5题图;

  ⑵ 独立完成;

  ⑶ 集体订正。

  3.提炼升华:(课本P16第6题)

  ⑴ 请拿着小方块与家长一起研究;

  ⑵ 与家长汇报你们拼的过程。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要全面观察 )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分课时)二度备课

  第四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一第7~13题,并开展“动手做”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处学生知道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把教材中的有关图片整理加工,做好一个资料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要哪些方面需要向同学们提醒一下?

  小结:平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练习第8题 判断哪些是平移得到?哪些是旋转得到的?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弄清每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价值。

  二、练习指导:

  1.两次平移

  第9题

  填空,再同桌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点来数的?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6格

  2.先旋转再平移

  师生共同完成第10题

  提问:你认为先确定哪条边比较合适?

  把能够旋转的边确定后,再根据图形的特点确定另两条边,确保图形旋转后,图形没有变形。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顺时针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6格。

  3.完成10~13题

  ①多媒体演示

  ②让学生在书上练习

  ③学生设计后,全班交流欣赏

  三、动手做

  1.学生读题

  2.讨论方法,明确移动的顺序

  3.学生动手操作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平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作业设计

  1、练习簿;2、《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征。

  2、 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24+0= 13-13= 0×8= 0÷9=

  0+504= 70-0= 392×0= 0÷36=

  问题:具体描述一下这些有关0的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1、 加法:一个数和0相加仍得这个数(0能作加数、和)。

  2、 减法:一个数减去0仍得这个数,当被减数和减数相等时差为0(能作被减数、减数、差)。

  3、 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能作因数、积)。

  4、 除法:0除以一个非0的数仍得0(0能作被除数、商)。

  问题: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二)讨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第一种情况:被除数不是0,例如:

  5 ÷ 0=( ) 乘除互逆 0×( )=5 ()里没有

  被除数 除数 商 --------> ---> 合适的数

  0乘任何数都得0 5÷0无商

  第二种情况:被除数和除数都是0,例如:

  0÷ 0=( ) 乘除互逆 0×( )=0 ()里可以

  被除数 除数 商 --------> ---> 填任何数,0乘任何数都得0 0÷0的商不确定

  结论:0作除数无意义,所以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新知

  (一)、填空

  1、一个数和0相乘,得( ),一个非0数和1相乘得()。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0除以任何非零的数都得( )。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0除以任何数还得0。 ( )

  2、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的数相除,商一定1。 ( )

  3、0可以作加数、因数、被减数、除数、和、差等。 ( )

  4、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 )

  5、0除以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 )

  6、综合算式: 12×10÷0=0 ……………………… ( )

  (三)竖式计算

  406×21= 370×43= 528÷5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布置作业

  脱式计算:

  (1)(45-5×9)+732

  (2)651-[(342-178)×0]

  (3)713×[26-(78÷3)]

  (4)(32-4 ×8) ÷(104 ×23)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探索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被减数减小数需要补0的计算方法,应用小数的性质可将计算结果简化(去0)。

  教具准备:课件,作业纸,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385+48=()(说说方法)。

  (2)0.79的计数单位是(),“9”在()位上,表示9个();0.4的计数单位是(),“4”在()位上,表示4个()。

  (3)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小数加减法)

  3、情景: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请看大屏。(课件显示买东西的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学习小数的加法、减法

  1、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①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我们选一题来计算一下,课件显示:一双运动鞋的价格是38.5元,一根跳绳的价格是4.8元,这两样东西一共多少钱?(生说师板书:38.5+4.8=)

  ②这就是小数加法。该得几呢?请每个同学拿出一张纸来试着列竖式算算看。(生独自演算,请一生板演竖式,教师巡视。)

  ③交流。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加你们感觉陌生吗?(引导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

  ④同学们真是善于带着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发现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板书:从低位算起。)小数加减法除了上面的的情况以外,还会有哪些不同的新情况呢?

  2、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①师生合作报数:请你说出你想的数写在纸上(师板书一个如:0.79)老师也想了一个数(如:0.4),这两个数你想加还是相减?(预设板书:0.79-0.4=一起读一读)请一名学生试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笔算,可也交流。适当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②引导学生总结。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强调“相同”。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板书:计数单位)可让学生讲道理、举例子,教师用小棒演示。

  ③用相同的教学法探索。如:1.3-0.47= 3.76+1.24=(学生板书,适当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设计目的:A、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根据什么?)B、得数中小数部分末尾有“0”时,一般要去掉“0”,化简。(板书:添“0”、去“0”。)

  3、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课件)

  4、游戏强化“小数点对齐”

  ①开卡车:5.23+0.7=(课件演示)

  ②开卡车:12+0.43=(课件演示)

  ③比一比(读题,说结果)3.33+0.02= 3.33+0.2= 3.33+2=(课件呈现)

  这三道题挺像的,都有3和2,怎么结果不一样呢?(随着学生回答,2和对应的3变成红色),CAI呈现竖式,难怪结果不一样。同样都是2,但2所在的数位不同。

  三、巩固

  1、错例辨析。

  2、计算并验算(课件出示P97“做一做”第1题,由学生任选1题即可)

  方法;

  ①课件出示,学生选题。

  ②一生板书,集体练习,提示验算方法。

  ③订正板演的计算过程,学生互相检查。

  3、P97“做一做”第2题第二问。(与开头照应)

  四、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添“0”;去“0”。

  (相同数位对齐)(以下为预设)

  38.5+4.8=43.3(元)0.79-0.4=0.39  1.3-0.47=0.83  3.76+1.24=5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教科书82——83页

  二、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难点:灵活、快速地找出最优的包装策略。

  学法指导: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4盒磁带

  学具:4个相同的长方体盒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给同学们看几幅图片,(课件出示),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包装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外表亮丽,便于携带的包装总是首先吸引我们的注意。怎样包装最漂亮,怎样包装便于携带,怎样包装最节约用纸,这些都是包装的学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节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包装的学问。

  板书课题:包装的学问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 求一个长方体盒子的表面积。

  师:“六一”快到了,小红在外打工的妈妈给小红买了一份礼物,它是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长是25cm,宽是15cm,,高是5cm。小红的妈妈准备把它包装好了再寄给小红,那么要多少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帮小红的妈妈算一算。

  学生独立做,二人板演后,师问:要求包装纸的面积就是求什么?

  2、探究将两个相同长方体盒子包装成一个长方体的最节约包装方法。

  师:将两个这样的礼品盒包装成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礼品盒,有几种包装方法?用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摆一摆。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要节约包装纸,就要使包装后的表面积最小。

  学生动手摆,然后几名学生汇报结果。

  验证猜测的结果: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选取一个计算出表面积。然后集体纠正。

  通过验证,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继续探究。

  3、探究将三个相同长方体盒子包装成一个长方体的最节约包装方法。

  三个同样的礼品盒包装成一个长方体,又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约?怎样尽可能使所包装的物品的表面积最小?学生动手摆后,汇报,集体纠正。

  4、探究将四个相同长方体盒子包装成一个长方体的最节约包装方法。

  思考:4盒磁带,包装成长方体形状,有几种包装方式?

  小组合作要求: 用4个相同的盒子摆一摆,并思考如何快速、不重复的找出所有的包装方法?

  小组合作,并完成表格。然后学生汇报,课件展示方法。然后教师提问:要知道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是否需要每一种都去算呢?哪些肯定不是最节省包装纸的呢?第一种包装方法和第四种包装方法哪种最节约包装纸?怎样比较呢?学生讨论后汇报。

  5、探究包装纸的'大小与长宽高的关系。

  师:是不是任意四盒相同的长方体,只要将最大的面重合就最节省?

  出示拓展题:如果把四个长为20cm、宽为10cm.、高为8cm的纸巾盒包装在一起,怎样包装最节约?还需要一个个的摆吗?只需要比较一下1个大面和2个中面的面积就行了。

  1个大面的面积是:200平方厘米。2个中面的面积是:320平方厘米。所以隐藏4个大面4个中面的面积最节约包装纸。

  师:每种包装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和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包装问题中,当所包装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或最接近时表面积最小,最节约包装。

  (三)、课题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包装的学问。知道了包装不只是要考虑漂亮,还要考虑到是否便于携带,怎样包装最节约用纸。同学们,包装因内容而存在,内容因包装而精彩。

  (四)、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猜测:重叠2个大面最节约

  验证:重叠2个大面最节约

  结论:重叠面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越节省包装纸。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5页的例1,完成第106页上半页的“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

  986534      58741       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          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以上复习内容重点抓住了整数取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回忆练习,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量得大新的身高是1.625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只说大约1.6米或1.63米,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1)教师谈话: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出示例1

  2.953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

  引导学生知道2.953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满5,向十分位进1,求得近似数3.0。

  2.953保留整数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满5,向前一位进一得到3。教师重点点拨同时重点强调保留一位小数3.0十分位上的“0”不能去掉。

  [例题的数学,教师讲解、学生尝试、教师点拨,这样的数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3)试做课本做一做1题。

  (4)讨论分析:3.0和3数值相等,它们表示精确的程度怎样?

  ①教师出示线路图:(小黑板出示)

  ②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3.0,原来的长度在2.95与3.05之间。保留整数为3,原来的准确长度在2.5与3.5之间,所以3.0比3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5)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三、巩固拓展

  1.填空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根据需要用(    )法保留小数数位。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    )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2.填空

  近似数的结果一般地说6.0要比6精确。因为6.0表示精确到了(    )位,6表示精确到了(    )位,所以6.0后面的“0”不能丢掉。

  3.做一做2题

  4.练习1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五、课堂作业:练习3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一位小数用十分之几来表示,两位小数用百分之几来表示,三位小数用千分之几来表示。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2、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三年级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小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小数的意义

  板书0.1 0.01猜猜第三个写什么?0.001你们很会推理。

  像0.1,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就是一位小数。老师先写了一个一位小数,又写了一个两位小数,最后写了一个...?

  板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1、一位小数

  这节课咱们要认识小数的意义,就从0.1开始研究。把一个正方形看做1,0.1该怎样表示呢?请你试着画一画、涂一涂,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表示出0.1。

  出示学生作品:有错的,有对的。

  到底哪位同学的'意见是正确的呢?我们能用原来的知识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把正方形纸看成一元,0.1元就是一角,一元里面有10个一角,所以应该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

  大家的意见统一了,谁来说说0.1究竟表示什么?

  小结: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十分之一,也就是0.1。

  板书:=0.1

  那这样的2份、3份、5份呢?板书:=0.2 =0.3 =0.5

  同学们观察一下,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小数都是...?一位小数

  师:你能说一说一位小数表示的意思了吗?

  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一份,也就是十分之一,叫做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作0.01

  板书:计数单位:十分之一写作:0.1

  0.2里面有几个0.1?0.3呢?0.5呢?

  出示课件:涂色部分是多少?(0.9)0.9里面有几个0.1?

  再添上1个0.1是多少?(10个0.1)

  课件演示:10个0.1是1,1里面有10个0.1。

  2、两位小数。

  (1)第二个小数0.01表示什么意思?还是那张纸,看做1,如果想表示0.01,想一想你会怎么做呢?

  课件展示:正方形用来表示1,0.01就表示百分之一。

  涂色部分是0.01,空白部分呢?0.99表示什么?

  0.99里面有几个0.01?

  请你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涂出自己喜欢的两位小数,想一想它表示什么,里面有几个0.01?

  (2)学生自由活动,点名回答。

  (3)两位小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出示课件:涂色部分表示多少?(0.09)里面有几个0.01?再添上1个0.01是多少?演示,板书:10个0.01是0.1,0.1里面有10个0.01

  3、认识三位小数。

  (1)根据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特点,你能总结三位小数的特点吗?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位小数。三位小数可以表示为千分之几,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1。

  4、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幅图表示。

  课件演示: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是十分之一,也就是0.1;继续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占正方体的百分之一,也就是0.01;还能平均分成10份,一份占正方体的千分之一,也就是0.001。

  5、数轴上认识小数

  出示课件:我们在正方形和正方体上找到了小数,数轴上的小数你能找到吗?

  (1)、课件演示:0.1;9.1数轴下面的数字变了,小数就发生了变化。

  (2)、在数轴上找到3.14,3.141

  三:知识眼延伸

  3.14这个小数,小数点后面还有很多的数,这是我们六年级要学习的圆周率。

  课件:

  1、介绍圆周率

  2、介绍0.618

  四:课堂总结:

  如果这节课满分是1,你会为自己的表现打多少分呢?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习重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图1:天平左边10克,天平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

  师: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图2: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xx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x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板书:4y=xx)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xx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200=xx)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5=10 4y=380 2z+200=xx)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t;16+14 6(y+2)=42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

  课本P1278P130-13110、11、12、13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设计说明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利用等量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单把这项知识拿出来理解,学生就会有些茫然无措。为了使学生对等量关系有直观的理解,并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这种关系,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两个方面:

  1.关注“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本节课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跷跷板导入,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借助课件直观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平衡和不平衡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从生活情境中感知等式,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情境。在不断寻找和交流中,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找到等量关系。

  2.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讨论、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到等量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表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找到各种等量关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1)根据生活经验想象老师和学生玩跷跷板的情境,跷跷板会怎样?

  (2)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设计意图:创设和老师玩跷跷板的情境,并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2.观察主题图。

  (课件逐一出示动物玩跷跷板的情境图)

  (1)观察图上信息,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2)用语言描述当跷跷板平衡时谁和谁的质量是相等的。

  (3)全班交流,发现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3.揭示课题。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这就是等量关系。(板书: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跷跷板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同时又是体现等量关系的生活原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根据数据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64页第二幅情境图。

  (1)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收集并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请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

  提示:可以用画图或文字的形式表示这些等量关系。

  师:哪两个人的身高有关系?

  (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生1:画图表示如下:

  生2:我用式子表示,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2.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同学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①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②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③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实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2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18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5-29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01-08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4-29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1-08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9-19

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下册05-28

四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小数教案08-29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实用【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实用【1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 33?3+1 6?7+5

  2、计算小数加减法及验算

  3、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4、口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

  1、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240?(100?25)

  =240?4

  =960

  5?(12?12?12+12)

  =5?(0+12)

  =5?12

  =60

  2、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一、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15页例4

  素质教育目标:

  1、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能够理解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和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三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使之成为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1)、请说说解题的'思路和相应的算式。

  (2)、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

  2、教学例4:

  出示例题

  (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想一想:根据题里的条件,前面的线段图该怎样修改?所求问题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

  讨论题:

  (3)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

  3、引导概括

  解答应用题不但方法可以不一样,而且计算的步骤也不相同。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答。这样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所以解题时应该注意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解答。

  4、综合与应用:(课件)

  5、板书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5及第19页“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78

  168—17×4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

  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计算同分母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3.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小黑板写上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每个学生在一张长方形纸上画一个长12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纸条。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1.师生通过爱吃什么蔬菜的谈话引出种菜问题。

  2.出示书中的种菜问题,读题并说一说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由学生爱吃什么蔬菜这个话题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也便于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自然引出教材中的问题。

  了解题中的信息,为下面在长方形上表示各种菜做准备。

  师:同学们,你们都爱吃什么蔬菜?

  生1:我爱吃西红柿和黄瓜。

  生2:我爱吃芹菜。

  生3:我爱吃土豆。

  ……

  师:同学们喜欢吃的蔬菜可真多。张大爷家有一块地,他也打算种点蔬菜,我们一起看看他打算怎样种菜?

  小黑板出示种地的相关信息,教师贴出一张长方形纸代表菜地。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谁能说说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张大爷计划种豆角,种茄子。

  生2:剩下的种萝卜。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3.教师提出给长方形纸涂色表示各种菜地的要求,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涂色或写上菜名表示出来。然后全班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不同表示方法的

  机会。

  二、自主学习

  1.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贴出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整块地的关系。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

  创造选择信息、提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习计算生成课程资源。

  师:在这块地里怎样种这三种菜呢?张大爷想听大家的意见。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长方形,就用这张纸上的长方形代表菜地,在图上划一划、分一分,涂上不同的颜色或写出菜的名字。能做到吗?

  学生自主活动,然后交流。

  展示学生可能出现涂色和写菜名的方法。因为把长方形平均分成9份,只有一种分法。学生可能种哪种菜的地方不同。

  教师贴出几种不同的图。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了各种蔬菜的面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豆角和茄子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2、茄子比豆角少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3、萝卜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4、萝卜和豆角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5、萝卜和茄子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2.简单加、减问题。

  (1)解决一步计算的加法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2)解决一步计算

  利用已有的分数知识,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数加法计算。

  在自主解决问……

  教师有意识地把一步计算的问题贴在上面,两步计算的问题贴在下面。

  根据学生提问题的情况,教师选择一步计算的问题先让学生计算。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第一个问题。

  学生自己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

  生1:要求豆角和茄子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列出加法算式是+,4个加2个得6个,是,约分得。

  生2:把一块地平均分成9份,占1份是,豆角占其中的4份,茄子占其中的2份,它们一共是6份,也就是,约分得。

  教师参与交流并板书:

  2

  +===

  3

  如果没有出现第(2)种说法,教师在第1个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板书出来。

  师:我们计算出了豆角和茄子共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减法问题。

  3.总结、概括加减计算方法。先让学生观察算式中的分数和计算结果,发现分母相同;再观察、讨论计算过程,使学生知道: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题的过程中,学会减法计算,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

  在学生利用分数的意义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计算方法,是对学生已有数学知识经验的.提升。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计算能力。

  占这块地的,那么茄子比豆角少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学生自己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要求茄子比豆角少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可列出算式-,4个减去2个,得2个,是。

  板书:-==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解决了分数加减的计算问题。观察两个算式中的分数和计算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1:算式中两个分数的分母都是9,和与差的分母也是9。

  师: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母都是9,可以说分母相同。再看一看计算的过程,说一说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或相减,有什么特点?

  生2: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加,只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生3: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

  ……

  学生说法可能稍有变化,只要意思对,就给予肯定。最后,教师复述一遍。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4.解决两步计算问题。

  (1)教师谈话,并提第(3)个问题,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试一试。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要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算法的机会,教师参与交流,使学生学会连减和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同分母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在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在展示、交流个性化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学习新的计算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师: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或相减,计算很简单,就是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或相减。

  师:同学们,通过计算两道简单的分数问题,我们学会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还知道了分数加减的结果一般用最简分数表示。第三个问题:萝卜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比较难,你们想试试吗?

  鼓励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

  (1)分步计算。

  +==

  1-=

  (2)加、减混合。

  ●1-(+)

  =1-

  =

  ●1-(+)

  =1-

  =

  =

  (3)连减。

  ●1--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5.提出的其他问题,鼓励学生课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后订正。

  2.练一练第2题。了解信息后学生解答书上的三个问题并交流解答情况。

  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给予鼓励。

  考查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使学生能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分数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

  =

  =

  ●--

  =

  =

  =

  师: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计算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若感兴趣的话,课下完成,可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一起做。

  师:同学们帮助张大爷解决了种菜问题,还学会了计算同分母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5页,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让四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交流时注意检查学生的计算过程,运算顺序,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师:同学们请看练一练第2题,丫丫在说什么?

  生:丫丫说这是大河中的一根标杆。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3.练一练第3题。学生读题了解信息,先解决书中第(1)个问题并交流结果,再解决第(2)个问题,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通过本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1:标杆水上部分占标杆的。

  生2:标杆水中部分占标杆的。

  生3:标杆泥中部分占标杆的。

  师:把书中的三个问题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解答后订正。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水中部分比水上和泥中部分多几分之几?

  ●水中和泥中比水上部分多几分之几?

  ……

  师:同学们看书上练一练的第3题,读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1:梨树占总棵树的。

  生2:苹果树占总棵树的。

  生3:其余都是山楂树。

  生4:果园里有梨树、苹果树和山楂树共110棵。

  师:算一算山楂树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师:你能算出各种树有多少棵吗?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先把总棵数平均分成11份,求

  教学环节教学意图教学预设

  出每份有几棵,再分别求出各种树的棵数。

  师:谁算出来了,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总棵数110平均分成11份,每份是10棵,梨树有这样的3份是30棵,苹果树有这样的5份是50棵,山楂树有这样的3份是30棵。

  板书:

  110÷11=10(棵)

  梨树:10×3=30(棵)

  苹果树:10×5=50(棵)

  山楂树:10×3=30(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

  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体模型、方格纸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师:我这里有一张有趣的图,请看屏幕,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苦恼)

  师: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同一个物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结果.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学习图1:

  师:这个图形你会搭吗?出示图形:(同桌合作学习)

  ⑴ 教师出示同桌合作学习要求:

  ①用4个小正方体搭出这个个立体图形,②观察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在纸上画出来。

  ⑵ 学生活动,指名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其他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在作业纸中。

  ⑶ 师:他们摆的和你们画的形状一样吗?

  出示图2和图3,(要求如图1: 摆; 画)

  2.比较,发现:(同时出示三组图形)

  师:仔细观察这三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1)师:这三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2)小组讨论:怎样可以快速判断?

  从正面看有几层;

  从正面看有几列;

  从左面看有几排;

  3.小结:(板书)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三、巩固练习

  1. P14做一做 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1)学生独立在作业纸2的格子中画出

  (2)集体交流结果:

  生:这三个物体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进一步强化:完成作业纸第3题(课本P16第5题)

  师:我们还有很多种拼摆的方式,是不是也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来看一看。

  ⑴ 出示P16第5题图;

  ⑵ 独立完成;

  ⑶ 集体订正。

  3.提炼升华:(课本P16第6题)

  ⑴ 请拿着小方块与家长一起研究;

  ⑵ 与家长汇报你们拼的过程。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要全面观察 )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分课时)二度备课

  第四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一第7~13题,并开展“动手做”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处学生知道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把教材中的有关图片整理加工,做好一个资料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要哪些方面需要向同学们提醒一下?

  小结:平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练习第8题 判断哪些是平移得到?哪些是旋转得到的?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弄清每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价值。

  二、练习指导:

  1.两次平移

  第9题

  填空,再同桌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点来数的?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6格

  2.先旋转再平移

  师生共同完成第10题

  提问:你认为先确定哪条边比较合适?

  把能够旋转的边确定后,再根据图形的特点确定另两条边,确保图形旋转后,图形没有变形。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顺时针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6格。

  3.完成10~13题

  ①多媒体演示

  ②让学生在书上练习

  ③学生设计后,全班交流欣赏

  三、动手做

  1.学生读题

  2.讨论方法,明确移动的顺序

  3.学生动手操作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平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作业设计

  1、练习簿;2、《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征。

  2、 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24+0= 13-13= 0×8= 0÷9=

  0+504= 70-0= 392×0= 0÷36=

  问题:具体描述一下这些有关0的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1、 加法:一个数和0相加仍得这个数(0能作加数、和)。

  2、 减法:一个数减去0仍得这个数,当被减数和减数相等时差为0(能作被减数、减数、差)。

  3、 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能作因数、积)。

  4、 除法:0除以一个非0的数仍得0(0能作被除数、商)。

  问题: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二)讨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第一种情况:被除数不是0,例如:

  5 ÷ 0=( ) 乘除互逆 0×( )=5 ()里没有

  被除数 除数 商 --------> ---> 合适的数

  0乘任何数都得0 5÷0无商

  第二种情况:被除数和除数都是0,例如:

  0÷ 0=( ) 乘除互逆 0×( )=0 ()里可以

  被除数 除数 商 --------> ---> 填任何数,0乘任何数都得0 0÷0的商不确定

  结论:0作除数无意义,所以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新知

  (一)、填空

  1、一个数和0相乘,得( ),一个非0数和1相乘得()。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0除以任何非零的数都得( )。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0除以任何数还得0。 ( )

  2、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的数相除,商一定1。 ( )

  3、0可以作加数、因数、被减数、除数、和、差等。 ( )

  4、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 )

  5、0除以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 )

  6、综合算式: 12×10÷0=0 ……………………… ( )

  (三)竖式计算

  406×21= 370×43= 528÷5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布置作业

  脱式计算:

  (1)(45-5×9)+732

  (2)651-[(342-178)×0]

  (3)713×[26-(78÷3)]

  (4)(32-4 ×8) ÷(104 ×23)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探索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被减数减小数需要补0的计算方法,应用小数的性质可将计算结果简化(去0)。

  教具准备:课件,作业纸,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385+48=()(说说方法)。

  (2)0.79的计数单位是(),“9”在()位上,表示9个();0.4的计数单位是(),“4”在()位上,表示4个()。

  (3)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小数加减法)

  3、情景: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请看大屏。(课件显示买东西的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学习小数的加法、减法

  1、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①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我们选一题来计算一下,课件显示:一双运动鞋的价格是38.5元,一根跳绳的价格是4.8元,这两样东西一共多少钱?(生说师板书:38.5+4.8=)

  ②这就是小数加法。该得几呢?请每个同学拿出一张纸来试着列竖式算算看。(生独自演算,请一生板演竖式,教师巡视。)

  ③交流。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加你们感觉陌生吗?(引导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

  ④同学们真是善于带着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发现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板书:从低位算起。)小数加减法除了上面的的情况以外,还会有哪些不同的新情况呢?

  2、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①师生合作报数:请你说出你想的数写在纸上(师板书一个如:0.79)老师也想了一个数(如:0.4),这两个数你想加还是相减?(预设板书:0.79-0.4=一起读一读)请一名学生试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笔算,可也交流。适当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②引导学生总结。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强调“相同”。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板书:计数单位)可让学生讲道理、举例子,教师用小棒演示。

  ③用相同的教学法探索。如:1.3-0.47= 3.76+1.24=(学生板书,适当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设计目的:A、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根据什么?)B、得数中小数部分末尾有“0”时,一般要去掉“0”,化简。(板书:添“0”、去“0”。)

  3、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课件)

  4、游戏强化“小数点对齐”

  ①开卡车:5.23+0.7=(课件演示)

  ②开卡车:12+0.43=(课件演示)

  ③比一比(读题,说结果)3.33+0.02= 3.33+0.2= 3.33+2=(课件呈现)

  这三道题挺像的,都有3和2,怎么结果不一样呢?(随着学生回答,2和对应的3变成红色),CAI呈现竖式,难怪结果不一样。同样都是2,但2所在的数位不同。

  三、巩固

  1、错例辨析。

  2、计算并验算(课件出示P97“做一做”第1题,由学生任选1题即可)

  方法;

  ①课件出示,学生选题。

  ②一生板书,集体练习,提示验算方法。

  ③订正板演的计算过程,学生互相检查。

  3、P97“做一做”第2题第二问。(与开头照应)

  四、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添“0”;去“0”。

  (相同数位对齐)(以下为预设)

  38.5+4.8=43.3(元)0.79-0.4=0.39  1.3-0.47=0.83  3.76+1.24=5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教科书82——83页

  二、教学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难点:灵活、快速地找出最优的包装策略。

  学法指导: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4盒磁带

  学具:4个相同的长方体盒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给同学们看几幅图片,(课件出示),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包装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外表亮丽,便于携带的包装总是首先吸引我们的注意。怎样包装最漂亮,怎样包装便于携带,怎样包装最节约用纸,这些都是包装的学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节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包装的学问。

  板书课题:包装的学问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 求一个长方体盒子的表面积。

  师:“六一”快到了,小红在外打工的妈妈给小红买了一份礼物,它是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长是25cm,宽是15cm,,高是5cm。小红的妈妈准备把它包装好了再寄给小红,那么要多少包装纸呢?请同学们帮小红的妈妈算一算。

  学生独立做,二人板演后,师问:要求包装纸的面积就是求什么?

  2、探究将两个相同长方体盒子包装成一个长方体的最节约包装方法。

  师:将两个这样的礼品盒包装成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礼品盒,有几种包装方法?用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摆一摆。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要节约包装纸,就要使包装后的表面积最小。

  学生动手摆,然后几名学生汇报结果。

  验证猜测的结果: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选取一个计算出表面积。然后集体纠正。

  通过验证,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继续探究。

  3、探究将三个相同长方体盒子包装成一个长方体的最节约包装方法。

  三个同样的礼品盒包装成一个长方体,又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约?怎样尽可能使所包装的物品的表面积最小?学生动手摆后,汇报,集体纠正。

  4、探究将四个相同长方体盒子包装成一个长方体的最节约包装方法。

  思考:4盒磁带,包装成长方体形状,有几种包装方式?

  小组合作要求: 用4个相同的盒子摆一摆,并思考如何快速、不重复的找出所有的包装方法?

  小组合作,并完成表格。然后学生汇报,课件展示方法。然后教师提问:要知道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是否需要每一种都去算呢?哪些肯定不是最节省包装纸的呢?第一种包装方法和第四种包装方法哪种最节约包装纸?怎样比较呢?学生讨论后汇报。

  5、探究包装纸的'大小与长宽高的关系。

  师:是不是任意四盒相同的长方体,只要将最大的面重合就最节省?

  出示拓展题:如果把四个长为20cm、宽为10cm.、高为8cm的纸巾盒包装在一起,怎样包装最节约?还需要一个个的摆吗?只需要比较一下1个大面和2个中面的面积就行了。

  1个大面的面积是:200平方厘米。2个中面的面积是:320平方厘米。所以隐藏4个大面4个中面的面积最节约包装纸。

  师:每种包装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和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包装问题中,当所包装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相等或最接近时表面积最小,最节约包装。

  (三)、课题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包装的学问。知道了包装不只是要考虑漂亮,还要考虑到是否便于携带,怎样包装最节约用纸。同学们,包装因内容而存在,内容因包装而精彩。

  (四)、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猜测:重叠2个大面最节约

  验证:重叠2个大面最节约

  结论:重叠面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越节省包装纸。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5页的例1,完成第106页上半页的“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

  986534      58741       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          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以上复习内容重点抓住了整数取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回忆练习,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量得大新的身高是1.625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只说大约1.6米或1.63米,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1)教师谈话: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整数的近似数相似,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出示例1

  2.953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

  引导学生知道2.953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百分位,百分位满5,向十分位进1,求得近似数3.0。

  2.953保留整数就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满5,向前一位进一得到3。教师重点点拨同时重点强调保留一位小数3.0十分位上的“0”不能去掉。

  [例题的数学,教师讲解、学生尝试、教师点拨,这样的数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3)试做课本做一做1题。

  (4)讨论分析:3.0和3数值相等,它们表示精确的程度怎样?

  ①教师出示线路图:(小黑板出示)

  ②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3.0,原来的长度在2.95与3.05之间。保留整数为3,原来的准确长度在2.5与3.5之间,所以3.0比3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5)小结:

  教师提出问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三、巩固拓展

  1.填空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根据需要用(    )法保留小数数位。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    )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2.填空

  近似数的结果一般地说6.0要比6精确。因为6.0表示精确到了(    )位,6表示精确到了(    )位,所以6.0后面的“0”不能丢掉。

  3.做一做2题

  4.练习1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五、课堂作业:练习3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一位小数用十分之几来表示,两位小数用百分之几来表示,三位小数用千分之几来表示。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2、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三年级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小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小数的意义

  板书0.1 0.01猜猜第三个写什么?0.001你们很会推理。

  像0.1,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就是一位小数。老师先写了一个一位小数,又写了一个两位小数,最后写了一个...?

  板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1、一位小数

  这节课咱们要认识小数的意义,就从0.1开始研究。把一个正方形看做1,0.1该怎样表示呢?请你试着画一画、涂一涂,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表示出0.1。

  出示学生作品:有错的,有对的。

  到底哪位同学的'意见是正确的呢?我们能用原来的知识来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把正方形纸看成一元,0.1元就是一角,一元里面有10个一角,所以应该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

  大家的意见统一了,谁来说说0.1究竟表示什么?

  小结: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是十分之一,也就是0.1。

  板书:=0.1

  那这样的2份、3份、5份呢?板书:=0.2 =0.3 =0.5

  同学们观察一下,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小数都是...?一位小数

  师:你能说一说一位小数表示的意思了吗?

  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一份,也就是十分之一,叫做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作0.01

  板书:计数单位:十分之一写作:0.1

  0.2里面有几个0.1?0.3呢?0.5呢?

  出示课件:涂色部分是多少?(0.9)0.9里面有几个0.1?

  再添上1个0.1是多少?(10个0.1)

  课件演示:10个0.1是1,1里面有10个0.1。

  2、两位小数。

  (1)第二个小数0.01表示什么意思?还是那张纸,看做1,如果想表示0.01,想一想你会怎么做呢?

  课件展示:正方形用来表示1,0.01就表示百分之一。

  涂色部分是0.01,空白部分呢?0.99表示什么?

  0.99里面有几个0.01?

  请你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涂出自己喜欢的两位小数,想一想它表示什么,里面有几个0.01?

  (2)学生自由活动,点名回答。

  (3)两位小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写作:0.01。

  出示课件:涂色部分表示多少?(0.09)里面有几个0.01?再添上1个0.01是多少?演示,板书:10个0.01是0.1,0.1里面有10个0.01

  3、认识三位小数。

  (1)根据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特点,你能总结三位小数的特点吗?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位小数。三位小数可以表示为千分之几,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写作:0.01。

  4、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幅图表示。

  课件演示: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是十分之一,也就是0.1;继续平均分成10份,其中一份占正方体的百分之一,也就是0.01;还能平均分成10份,一份占正方体的千分之一,也就是0.001。

  5、数轴上认识小数

  出示课件:我们在正方形和正方体上找到了小数,数轴上的小数你能找到吗?

  (1)、课件演示:0.1;9.1数轴下面的数字变了,小数就发生了变化。

  (2)、在数轴上找到3.14,3.141

  三:知识眼延伸

  3.14这个小数,小数点后面还有很多的数,这是我们六年级要学习的圆周率。

  课件:

  1、介绍圆周率

  2、介绍0.618

  四:课堂总结:

  如果这节课满分是1,你会为自己的表现打多少分呢?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习重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图1:天平左边10克,天平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

  师: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图2: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xx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x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板书:4y=xx)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xx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200=xx)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5=10 4y=380 2z+200=xx)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t;16+14 6(y+2)=42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

  课本P1278P130-13110、11、12、13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设计说明

  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利用等量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单把这项知识拿出来理解,学生就会有些茫然无措。为了使学生对等量关系有直观的理解,并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这种关系,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了两个方面:

  1.关注“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

  本节课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跷跷板导入,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借助课件直观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平衡和不平衡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从生活情境中感知等式,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情境。在不断寻找和交流中,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找到等量关系。

  2.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本节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讨论、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到等量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表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环节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找到各种等量关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

  (1)根据生活经验想象老师和学生玩跷跷板的情境,跷跷板会怎样?

  (2)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设计意图:创设和老师玩跷跷板的情境,并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2.观察主题图。

  (课件逐一出示动物玩跷跷板的情境图)

  (1)观察图上信息,想办法让跷跷板平衡。

  (2)用语言描述当跷跷板平衡时谁和谁的质量是相等的。

  (3)全班交流,发现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3.揭示课题。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这就是等量关系。(板书:等量关系)

  设计意图:跷跷板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同时又是体现等量关系的生活原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根据数据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64页第二幅情境图。

  (1)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收集并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请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

  提示:可以用画图或文字的形式表示这些等量关系。

  师:哪两个人的身高有关系?

  (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生1:画图表示如下:

  生2:我用式子表示,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2.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同学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①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②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③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