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06 17:30:4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必备[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必备[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能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

  体会瑞恩的梦想是怎么变成现实的,感受瑞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理解梦想

  (一) 板书“梦想”。什么是梦想。

  1.教师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源于梦想。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 的实现作出努力。

  2.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二) 激情入文

  教师: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叫瑞恩。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

  二、感知梦想

  (一)请走进课文,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准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并读一读。

  (二)说话练习,整体感知

  1.出示文中重点词:非洲 水井 额外 水泵 钻井机 瑞恩的井

  攒钱 募捐 流泪 放弃 簇拥 辛辛苦苦

  指名读词、纠音 齐读!

  ⑴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⑵指名学生说并指名读“在非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⑶出示文字资料:非洲缺水资料

  ⑷齐读这段文字

  教师:所以,瑞恩才有这样的一个梦想──(齐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三)学习3~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实现这个梦想具体分几个步骤?

  2.学生自学。

  3.反馈:(“梦想”怎样实现的)

  (1)筹集70块钱(板书)

  瑞恩为攒够这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a.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朗读。

  b.感受70元的来之不易

  (2)筹集20xx块钱(板书)

  当他得知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而挖一口井需要20xx元时,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就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他的执着感动了好心人。妈妈的一位朋友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刊登在当地的报纸上。短短2个月,就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3)筹集买钻井机的钱(板书)

  同年9月,当他听工程师说人工凿井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20个人干10天才可以完成时,他——读: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一个梦想看是简单,其实要耗费多少心血啊!从70元钱的一个水泵到20xx元“洁净的水”募捐项目到再增加钻井机。这对一位六岁的孩子来说谈何容易。假使仅仅靠瑞恩一个人的力量这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除了瑞恩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外,还靠什么使瑞恩的梦想成真?

  4.回顾梦想实现的经过

  四、设身处地,升华题义

  1.瑞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和父母一起来到了乌干达的安格鲁,村里的5000个孩子一起出来欢迎他。人们的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感激的泪水。

  2.齐读句子,出示

  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有谁会不在此时流泪呢?

  “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梦想的实现,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们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

  3.感受: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1)读14 ~17自然段,找出具体的事例。

  (2)学生交流。

  4.写话练习

  出示:假如你现在就是5000名的非洲孩子之一,你会对瑞恩说什么?

  五、课堂小练笔。

  如果瑞恩被推选为“感动世界”十大人物,向全世界征集颁奖词时,要求你为瑞恩写颁奖词,你该怎样去写?现在就让你心中涌动着的敬意和感动喷薄而出吧!练笔—交流!

  六、总结课文,升华认识

  师总结:梦想,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更是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与其说是瑞恩筹钱挖井,还不如说是瑞恩在凝聚加非人民的心。这正是梦想的力量!

  一句广告词说得好:心有多宽,天空就有多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精彩!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同学们,为实现我们的梦想而努力吧!

  七、作业(伴随着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全课)

  1.摘录瑞恩说的话。

  2.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些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话。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也可以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17梦想的力量

  筹集70元

  为非洲的孩子挖井 筹集20xx元

  筹集买钻井机的钱

语文教案 篇2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生字

  2.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3.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4.谁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列宁利用蜜蜂找养蜂人)

  二、读中理解(学习1-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两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理解“附近”,说明列宁住的离莫斯科不远,我们同学当中家离学校不远的,就在学校“附近”的举举手。(找其中一个同学问问)如果老师去你家做客,欢迎吗?你真好客,不过到时候别忘了给老师“引路”。

  (读了课文,我知道,列宁想找养蜂人谈天。李宁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那个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又不知道他在哪里,所以亲自去找。)

  2.同学们来读读这两个句子,看看两个带点的词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A.(1)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

  (2)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常常”是经常的意思;

  谁能给“往常”换个词。(平常、原来、平时、以前)

  B. 选词填空

  常常 往常

  (1)放学后,他( )到操场踢足球。

  (2)( )都是妈妈到学校接他,今天妈妈有事,爸爸接他回家。

  C.你能选择其中一个词说话吗?

  3. 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知道了这么多,谁能把这两段文字给大家读一读。

  三、理解课文(学习3-4段)

  列宁找到了最后找到了养蜂人吗?列宁到底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把描写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句子画下来。

  (生交流)

  如果你是列宁,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同桌讨论,生交流)

  同学们真善于思考!列宁按照这样的想法找到养蜂人了吗?

  A.出示句子: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人。

  师:把“果然”换成“竟然”行吗?为什么?

  师:如果把“竟然”换到养蜂人身上,行吗?(养蜂人打开门一看,站在眼前的竟然是列宁同志。)

  师:你看作者用词多准确啊!

  B. (1)早上出门,天阴沉沉的,到了中午 下起了大雨。

  (2)早上出门,阳关灿烂,到了中午 下起了大雨。

  大家来读读这段吧!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一段。(师读)听完老师读,你想说什么?(生谈感受,读得慢,感觉到好像看见列宁正在寻找养蜂人)

  你们想不想读?那你们也读读吧。(生自由读第3段)

  读到这儿,你想对列宁说什么?

  (学习第四段)蜜蜂引路精品教案设计

  1.列宁出现在养蜂人面前时,猜一猜养蜂人会有什么表现?

  (吃惊、惊讶、惊奇)

  2.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请同学们就带着养蜂人这样的心情去读读文中的第4自然段吧。

  (分角色读第四段)

  (请一对同学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注意把养蜂人的“惊讶 ”的神情和语气表现出来.)

  四. 拓展

  1、以第四自然段为开头续写,补充养蜂人和列宁之间的对话。

  要求:(1)通过对话把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说清楚。

  (2)有时间写下来。(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通过对话,回顾全文;

  先说后写,降低梯度;

  说些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个生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童话角色、结构特点,理清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头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夏夜的公园图)请学生看图说说夏夜的美景。

  2、夏夜真美,今天我们就学习(课件出示):

  3、过度:在这么美丽的晚上演绎了一件感人的事。是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2、同桌讨论刚才的问题。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1~5自然段:

  ⑴ 看图说说小蚂蚁的`样子。

  学习生字“趴、根”。

  设疑: 小蚂蚁为什么哭呢?

  ⑵ 同桌读第一至第五自然段,并讨论以上问题。

  ⑶ 全班交流。

  ⑷ 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⑸ 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 它的哭声引来了谁?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文是对生活的描述,生活是真实的才是真实的,才能写出真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习惯,对生活中的一切细心观察,慢慢口味,积累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感情真切,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准备片断

  (1)“第二年的春天终于来了……”

  (2)《西湖诗情》

  2、录音机

  学生自读一些短文(教师推荐《一件小事》、《背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二单元我们学习过一古文《儿时记趣》我们都觉得这文章写得很真实,虽然我们没有“留蚊于素帐”但与之相似的童趣我们也曾有过,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年幼时做过哪些有趣的事呢?

  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对说真话的同学给予肯定。

  三、引入知识讲解,写文章就是要说真话,抒真情(板书)。

  四、学生自读知识,概括成两点:

  1、写文章要讲真话,抒真情。

  2、要多读优秀文学作品,积累情感。

  五、理解举例。

  1、欣赏《春》中关于淑英到上海后的一段描写。

  教师讲解这段文字出现的背景,谈谈表达了怎样的.情。

  2、放录音《一件小事》

  学生讨论这件小事的真体现在何处,它表达了什么样的真情。

  六、学生自读一些自己认为“说真话,抒真情”的片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45分钟内完成习作。

  2、条理清楚,有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题

  1、题目:教材P67—68一、二中任选一题。

  2、要求:说真话,抒真情,条理清楚。

  3、学生习作

  附:修改放在评讲中,选择本次习作中的一出现常见错误较多的,印发给学生,教师以投影仪展示习作和学生一起修改,并交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常见符号。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大写意的语文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学设计不是面面俱到,不是“深挖洞”,而是删繁就简,求一而舍全,腾出时空于核心问题。《钓鱼的启示》一文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以往课堂提问杂而碎的现象,以“作者多次写到‘月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月光如水的晚上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永久的回忆和终生难忘的启示?”这一问题贯串教学始终,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感悟。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正确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联系实际,受到“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4、 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叙述的顺序,学习作者环境衬托手法的巧妙运用,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的意境美、行为美、心灵美,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文中蕴含的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从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难点

  课文中部分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教学的重点,但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1、 鼓励学生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意义。

  2、 引导学生读有关诚信的文章。收集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3、 回忆或收集生活中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4、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欣赏美。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美妙的画面往往叫人赏心悦目。欣赏美、品味美能净化人的灵魂。

  在我语音未段的导语后,伴着优美的乐曲,几幅精美的月夜突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入情地欣赏着皎洁、清柔似得月夜图,自然陶醉其中。

  2、问题引路,揭示课题。

  在这样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发生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咱们跟随主人公来一次情景再现。——揭示课题《钓鱼的启示》

  3、读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初读课文领略美。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注意生字词,边读边用笔画出来,可多读几遍。需要理解的词语,联系课文相机引导理解。

  2、指名逐段检查朗读情况,边检查边指导,对易错的字音相机领读,对难读的句子范读。

  3、整体感知。你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发现了,课文多次写到月光。现在请你再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文中描写月光的语句,看月光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下出现的?”

  (1)引导学生发现。

  第一次,“我”和父亲来到湖边时: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第二次,“我”得意地欣赏钓到的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时: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第三次,“我”哀求父亲留下鲈鱼是: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第四次,每当“我”回忆起这件事时: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2)指导学生将这种美妙的情景读出来。自由练习读、指名读、配音展示读。

  (3)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划分层次。(钓鱼——放鱼——启示)

  (4)刚才大家欣赏着描写月光的优美句子,心中一定有话想问吧?

  4、老师小结。是啊,多么美好的月光啊,它常常能引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思念。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借月抒情。那么,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作者在钓鱼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值得回忆的事呢?月光的描写在这里又起什么作用呢?

  三、深入品悟感受美。

  (钓鱼部分)

  1、默读1——3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从作者对月光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引导学生体会出:第一处描写表明在作者的记忆中,这件事情非常美好,连那一天的月色都是这样美,还表明作者和爸爸一起钓鱼时轻松愉快的.心情;第二处描写则衬托了作者钓到少见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是欣喜、兴奋的心情。

  3、进一步深入品读。

  同学们,除了能从月光的描写中体会出作者的喜悦心情,还有哪些描写也能体现出来?请同学再逐句品读第3自然段作进一步的体会。

  4、交流体会。

  引导学生感悟出:

  (1)直接表达内心惊喜的句子,如:“啊,好大的鱼!”“我和父亲得意的欣赏着……”

  (2)对“我”钓鱼的动作及鱼儿挣扎的情景的细腻刻画,如:“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迅速拉上岸、得意地欣赏”;“鱼儿不停地甩动鱼尾并跳跃着,在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出不少水花……”进一步体现了作者此时惊喜的心情。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表达美好的心情。

  假如你就是作者,听着鱼儿甩尾时发出的“啪啪”声,看着鱼儿跳跃时溅起的水花,心情该是何等兴奋啊!那么,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此时兴奋的心情呢?(先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可自己边品味边读,可同桌互相读,可小组成员齐读;再指名读,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或范读、领读。最后齐读。)

  6、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回到了三十四年前的那个美好的夜晚,与作者一起分享了钓到鲈鱼时的快乐,特别领略了作者独到的表达方法。然而,作者和父亲没有得意多久,就遇到了难题,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研读“放鱼”部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三十四年前,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作者和父亲去钓鱼,作者钓到了一条少见的大鲈鱼,父子二人欣喜异常。可是,父子二人没有得意多久,一道难题却出现在他们面前。那个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使它像一杯陈酿酒令作者三十四年间回味无穷?这节课咱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那个夜晚。

  二、继续赏文感受美。

  (一)(放鱼部分)

  1、自由读课文4——9段。了解父子二人面临的难题是什么。

  2、分角色读。在分角色朗读中引导学生入情如镜,体验面对难题,“父亲”和“我”态度又和不同,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体会到的?

  3、交流体会。(边谈体会便出示相关语句,进一步引导理解感悟)

  父亲:态度坚定,没有商量的余地。

  (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你猜, 父亲此时在想什么?

  (2)“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从哪个字中你体会出父亲态度的坚决和不容争辩?父亲说这句话时语气会怎样?你能试着添加一个提示语吗?

  (3)“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你从爸爸的平静中读出了什么?

  “我”:不理解——难过——哀求——依依不舍——沮丧

  (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从“我”的质问中,我似乎不理解,爸爸为什么让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鲈鱼放掉,你理解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查阅的相关资料回答)

  (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觉得委屈,与父亲大声争辩着,可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出“我”跟“父亲”争辩的内容,你能想象出他们是怎么争辩的吗?请同桌扮演分别扮演“我”和“父亲”,设身处地想一想,他们当时争辩的情景,看谁能找出最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双方辩论)

  (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此时,“我”没有再争辩什么。我们知道,一定是刚才的争辩“我”没能辩过“父亲 ”。可“我”还是把“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你想像一下作者还想对父亲表达什么?

  (4)“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尽管我是那样的舍不得,我还是把鲈鱼放回湖里。假如时你,心里当时会是什么滋味?)

  4、再次分角色朗读,表达人物的情感变化。

  5、师质疑:读到这段课文时,老师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没解开:在“我”和父亲争辩不休时,作者却插入了这样的描写:“皎洁的月光下看不到其他人和船的影子。”这处描写起什么作用?你能告诉老师吗?

  (1) 引导学生感悟到:父亲是在没有任何人知道的情况下,教育我自觉遵守钓鱼规则的,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父亲的行为就像这皎洁的月光一样美好。

  (2)出示孟得斯鸠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它在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齐读)

  6、小结过渡。

  (1)小结:尽管只有两个小时就到鲈鱼捕捞开放时间,尽管除了他们父子二人不会再有他人知道他们钓到鲈鱼的时间,尽管詹姆斯是那样的舍不得放掉那条少见的鲈鱼。但是,在爸爸的严格要求下,他还是把鱼放掉了,遵守了钓鱼的规则。当鲈鱼游走的一瞬间,“我”怅然若失。

  (2)师质疑: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作者当时明明很沮丧,可在结尾他却写道——(出示第11段)“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究竟是什么,这么值得他难忘?

  (二)(启示部分)

  1、请仔细品读第10段,看谁能解决老师的疑问。(引导学生理解)

  虽然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的严格要求,但34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想起这件事就对父亲充满崇敬之情。因为父亲当年的劝诫给了“我”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师导引:下面咱们就跟随作者,再次品味父亲的教诲。(投影出示父亲告诫“我”的话。)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到的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就 “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引导学生结合前文理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原因——它往往需要我们放弃自己的利益,需要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这么难以抉择的事情,我还是做到了。这得感谢谁?

  (2)当年“我”放弃了那条大鲈鱼,却在人生路中收获了更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3)齐读父亲告诫“我”的这段话。

  3、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引导体会)

  (1)这诱人的“鱼”还是海里的鱼吗?(对自己有利却违背道德的事物)

  (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还会遇到哪些与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如:金钱、名誉、地位等的诱惑。)

  (3)面对这些诱惑,“我”抵制住了吗?是什么力量让他战胜了诱惑,战胜了自我?(再次读父亲劝诫自己的话)

  (4)“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用“因为……所以”说一说“放鱼”与“成就”之间的关系。

  4、老师小结。

  作者正是因为这次不同寻常钓鱼,受到了父亲严格的教育,才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所以说——

  (1)(引读11段)——“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2)、师质疑:最后这段,作者又一次写到“月光如水”,这里的描写又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感悟:那个晚上,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获得了终生受益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每当回忆起来,都觉得十分美好。同时,它贯穿全文,起到了前后照应的作用。

  三、理解升华表达美。

  1、同学们,作者把34年前钓鱼的故事写给我们,希望我们勇敢的挑战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生活中,你也很可能遇到与那条大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是怎样选择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启示?是否也像作者一样乐于与大家分享?(引导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做法表达出来,与大家交流共享。)

  2、总结。同学们,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必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

  四、读写结合,巩固提高。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将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注意环境衬托手法的灵活运用。

  3、文中描写美丽月夜的句子,进行摘抄积累。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月光如水的夜晚)

  钓鱼——放鱼——受益

  “我”(惊喜)——(沮丧)——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颂扬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体会文章平易朴实而又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一课时教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的时候与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与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与下一代的巨大差距;

  (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

  (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与“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质疑问难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你跟家人的哪一次散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500—600字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吗?不妨也用《散步》作题目。

  本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就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联系实际自然就会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另外,由于本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因而须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2、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教学过程:

  一、导语。小朋友们想去看看大草原吗?

  二、指导看图。

  1、由近及远地观察画面,说说图画上画了哪些景物。2、你能用几句话说说草原风光吗?

  三、学生初读儿歌,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几歌。

  2、对照课后生字表,边读边把生字圈起来。

  3、指名读儿歌,师生评价。

  四、借助儿歌识字学词。

  1、出示注音生词卡片,指名认读。2、质疑,你有不懂的词语吗?

  结合看图引导学生理解“肥”“壮”的意思。

  3、出示单个的不带拼音的生字卡,开火车认读。4、观察生字字形,说说你的发现。5、齐读生字。

  五、指导有感情地诵读儿歌。

  1、看了这么美丽的`大草原你真想说什么?

  2、指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再读儿歌。

  3、学生自由练读——挑战读——齐读。

  教学反思:

  识字5

  教学目标:

  1、会写“牛、羊、马、片、风、光”六个字。

  2、认识1种基本笔画。

  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地书写其中6个生字。

  2、正确、规范地书写其中6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卡片抽读生字卡。

  2、指名背诵儿歌。

  二、指导书写六个生字。

  1、出示范字,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字形及间架结构。

  2、教师边指导边范写。

  牛:

  羊:

  马:

  片:

  风:

  光:

  3、学生描红。

  4、在作业本上练习书写,教师评价。

语文教案 篇8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表演。

  2、能感受原奉承话常驻骗上当,不能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想得到的东西。

  3、会给简单的句子加上逗号。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朗读课文,正确运用句式和标点符号;

  2、难点:能读出狐狸的不同语气;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关键:抓关键词句体会,朗读。

  教学准备:课件、头饰等

  一、复习检查:

  1、看拼音写词语。(3号生写在小黑板上,其余学生做在练习纸上。)

  (完成后各小组的1号与3号互查,2号与4号互查。)

  2、选择其中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话。(可根据各自的.能力选择词语的多少)

  二、读议课文2-3自然段

  是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是围绕着一片肉而展开的。

  1、出示图片:谁能看图说说乌鸦和狐狸对这片肉各有什么表现?(让生自由说)

  2、文中哪几自然段就在写这幅图意?(2-3)自由读2-3自然段,想想分别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3、练习朗读。

  此时此刻,乌鸦会怎么想?狐狸心里又在想些什么?(让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表意见)

  三、精读4-7自然段

  乌鸦想保住肉,而狐狸却想骗取这片肉,它们各有什么表现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家最想读的部分4-7自然段。

  1、四人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学习提纲学习讨论。

  小组学习提纲

  (1)读读4-7自然段,用“--”划出狐狸说的话,用“~~”划出乌鸦的反应。

  (2)议一议,你对这只狐狸有什么看法,并说明理由。你对这只乌鸦又有什么看法呢?

  (3)想想狐狸说的话和乌鸦的话应该怎么读,并试着读一读。

  2、集体反馈。

  (1)面对乌鸦口中的肉,狐狸说了些什么?

  (出示狐狸说的三次语言)

  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从哪里看出来?

  (学生各抒已见)

  适时:狐狸这种使人听高兴,讨好别人的话又叫--花言巧语或甜言蜜语。

  这三次语言该怎么读呢?

  (指名读--评议--自由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

  (2)对狐狸的讨好,乌鸦各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出示乌鸦反应的三句话)谈谈对乌鸦的看法。

  提示:乌鸦前两次不叫,到了第三次怎么叫了呢?(爱听好话)

  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3、引出结果。正因为乌鸦爱听好话,所以它嘴里的肉就“掉”了下来,反被狐狸“叼”走了。(掉、叼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板书:掉叼

  4、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完成练习:

  5、分角色朗读。

  四、表演课本剧。

  1、学生自由组合,每组三人,进行试演。

  2、指名三人上台表演,其余当观众评议。

  五、练习

  A:1、加标点:

  “您好()亲爱的乌鸦()”

  “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您唱几句吧()”

  2、自己再编三句狐狸讨好乌鸦的话。

  B:只做第(1)题。

语文教案 篇9

  一、导入新课:

  期中考试我们班有位同学写了篇作文,题目是“我欣赏农民工”。他写了“10月23日南昌农民工抬车救人”这件事,突出了农民工“总不能见死不救”的信念。表达了这位同学对于善良的农民工的敬意和热爱。小小年纪他便懂得尊重生活中所有值得尊重的人,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发现一颗颗金子般的心,让我们为他鼓掌。而著名作家杨绛关注的同样是一位只有姓、没有名的普通人,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杨绛,了解老王。(板书课题)

  (1)解题

  1、作者简介(ppt演示)

  2、写作背景(ppt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本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一家的善良,学会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3、品味文章语言的深意。

  三、字词和释义(ppt展示)——齐声朗读2遍

  四、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下列3个问题:

  (1)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对老王进行刻画?)——苦、善

  (2)别人是怎样对待老王的?

  (3)你认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2、分段朗读,归纳段意

  (1—4)(5—7)(8—22)

  五、研讨探究:

  1、研讨老王之“苦”

  (1)精读课文1—4自然段,学习明确文中交待了老王的哪些情况?

  课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职业————谋生手段

  课文第2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家庭情况————孤苦无依

  课文第3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身体状况————生理缺陷

  课文第4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

  (2)老王仅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单干勉强谋生,生理的缺陷对他偷蹬三轮车谋生无疑是雪上加霜,困难重重,由于老王收入少,所以居住条件极差,这些写的是老王生活之“苦‘。

  (3)课文第3自然段写老王的生理残疾,还介绍了人们对老王的态度。别人如何对待老王?

  (4)老王除在生活上“艰苦”外,还在精神上“凄苦”。我们说,老王是一个苦的人。

  2、研讨老王之“善”

  (1)朗读读课文5——2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记叙了与老王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说明老王品质(为人)如何?(填下表)

  事件老王的品质

  ②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通过这三件事充分体现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善心,关心人,知恩图报等特点,说明老王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善良的。

  ③最能打动你的片段是什么,为什么?

  老王“临死前送鸡蛋、送香油”知恩图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最能体现老王心地善良,最能令人感动。

  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片段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肖像、神态、动作、语言……

  3、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问题一:老王之所以在离世前的一天还抱病来到作者家里送来香油、鸡蛋表示感谢,说明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照,老王至死不忘。通读全文,思考作者一家人对老王的“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按照课文顺序概括回答)

  ①②③④⑤

  问题二: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关爱够了没有?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同情和怜悯。对他的关爱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感到愧怍,呼吁关爱不幸人。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怎样理解?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三: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关心老王?

  1)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眼中,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包括了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得出感悟: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作者才会对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而感到抱歉。

  2)人道主义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总是感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六、品读精短,换位体验

  教师提示:老王与“我”一家的交往正体现了“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用心阅读“老王送蛋、送香油”这一片段,请同学们换位体验。

  ①假设你是作者“我”,生命垂危的老王给你送蛋时,你会怎么做?

  ②试揣测“我付钱给老王”时老王的心理:杨先生那样对我,我会怎么想?

  七、品味语言

  杨绛女士的文学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表达效果最好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①②③

  八、关注我们周围的“老王”,不要有旁观者效应和从众心理,善待他人。

  九、作业布置

  仿句练习:爱心是……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复习“征、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和引发的不同结果。

  3.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强调“团”“迎”字的书写。

  3.了解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和引发的不同结果。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动物头饰。

  课前准备:小牛贴图课件歌曲“找朋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有朋友吗?你们觉得和朋友在一起感觉怎样呢?有一头小牛,它也很想找个朋友,于是,它就写了一份《征友启事》。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10、征友启示。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瞧,小牛要来考考你们呢?

  3.瞧,小牛为你们的精彩表现鼓掌呢!(掌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2页,再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中小牛几次贴出征友启事?(两次)

  2.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在写小牛第一次贴出征友启事找朋友。

  (三)细读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1—3自然段)

  1.请学生们小声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能不能找出第一张征友启事的内容。

  2.指名读。(投影出示“我想找这样一个朋友:能陪我一起吃草,一起玩耍,一起晒太阳,一起学耕田。谁能做到,欢迎联系……”)

  3.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师相机指导:小牛找朋友的条件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条件呢?

  4.教师小结:是的,小牛正是因为自己喜欢做这些事,所以它希望它的朋友所有的这些事情都能做到。

  学习第3自然段。

  1.师:那么这张征友启事刚一贴出,小动物们有什么反应呢?看课件说话。

  2、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动物,你会边跑来边想些什么呢?看来你的心情很-----兴奋!

  5.师:谁能带着兴奋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自己试试吧!指名读,齐读。

  师:可是,看完了,小动物们是什么样的了呢?看小动物失望离开的课件,说话。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能带着动作来读读吗?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些小动物中的一员,此时,A、(戴上头饰)请问,你是小山羊吗?你为什么走开了呢?为什么还要摇头呢?B、你会边走边说些什么呢?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这句话吗?

  一二组读兴奋的句子,三四组读失望的句子,读出对比来。

  师:瞧,第一份征友启示的结果就是:小动物们兴奋而来,失望而去,而小牛,也一个朋友也没有找到。它只好去找老牛诉苦,他的心情怎样呢?请同学们来为这句话加上小牛的心情描写:小牛————(失望、伤心、苦恼、奇怪)极了,跑到……

  (生加上补充心情的词语读第四自然段“诉苦“部分)

  师评价:我听出了你的失望;没有找到朋友的小牛多么伤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理解的心情,来学着小牛诉诉苦。齐读四段。

  10.是啊小牛为什么一个朋友也找不到?如果你在小牛旁边,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11.教师小结。

  学习5、6自然段。

  师:听了小牛的怨言后,老牛教了他一个办法。让他出了第二份征友启示。(课件出示)

  1、谁来读读?

  ①.那这两张征友启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对比着读一读。(课件出示:两张征友启事的内容)。

  ②学生找不同。

  ③师:学生边说,老师边点出不同的地方。多了这些词,意思有什么不同?教师小结:是的,第一份征友启示需要做到吃草、玩耍、晒太阳、耕田这么多方面,可是第二份征友启示只要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和小牛做朋友了。这是多么容易的事啊!

  ⑤男生读第一则征友启事,女生读第二则征友启事,读出两则征友启事的不同来。

  5.对比着学习第二张征友启事贴出后的热闹场面。

  ①师:第二张征友启事刚刚贴出,小动物们又会有什么反应呢?谁愿意来读一读第8自然段?

  ②师:是啊,多热闹哇!怎样围才是“团团围住”呢?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动作。

  ③老师来当小牛,请五位同学来当小动物,表演下“团团围住”这个动作。小动物们把小牛团团围住,会说些什么呢?请位同学读一读他们的话。

  ②在这四句话里,分别都有一个字,它们的意思很相似,你能找到是哪个字吗?(同、跟、陪、和)

  请学生用四个字分别说一句话。

  ④教师小结:我们中国的汉字真是丰富多彩呀!同一个意思却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真有趣!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这些细节之处,会让我们的文章更精彩。

  来,我们分组来读读山羊、猎狗、花猫和马驹的话。

  ⑤学生齐读。你们听,小牛找到了许多朋友,它和朋友们一起唱起了欢快的歌儿,我们也一起唱唱吧!(放儿歌:找朋友)

  (四)拓展想象。

  师:小牛这时候可高兴了,他唱完歌,又兴高采烈地又跑去见老牛,猜猜看小牛会对老牛说什么。(礼貌;名理)

  教师总结:我们交朋友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这样我们才会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想不想写个征友启示,那你会怎么写?

  下课!

  板书设计:

  征友启事

  第一次无

  考虑自己,想到别人

  第二次许多

  《征友启事》课后反思

  这次的备课短暂而显得有些匆忙,在选课的时候,突然觉得,凡是能编入教材中的课文,每一篇不都是经过各位语文教学的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么?我们自己只管沿着新课改的路子,按照自己的理解,将精彩的课尽可能生动地讲给学生,使得教学相长也就够了。由于自己是所有老师中第一天上课的,好了,就顺着进度讲那节《征友启事》吧!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门艺术中都有值得自己欣慰的地方:

  一、抓住主线,贯穿课堂

  全文有13个自然段,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的确是很长的一篇课文,而这样的故事性课文,最忌讳从前向后上成“流水帐”形式,于是,我抓住了文章中的两份征友启事作为主线,然后进行对比学习,不仅使得课堂脉络清楚,而且在对比中名理。

  二、语言训练,随手拈来

  语文课堂,讲究人文,讲求拓展,但是永远都不能丢掉最基本的语言文字训练。在进行两则征友启事对比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第二则征友启事和第一则相比,有什么地方不同?学生得出:多了“或者”和“其中一点”四个词语。我又追问:“多了几个词语,意思上有什么改变?”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明白第二则征友启事多了“或者”“其中一点”几个词语,却少了很多对朋友的要求。此文转自淘.教。案网

  故事的进度到了第二则征友启事的结果部分,“牛栏前热闹极了。大家把小牛团团围住。”在这里,“热闹”“团团围住”两个词语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第二则征友启事的成功,如果能紧紧抓住这两个词语,“好”与“不好”的征友启事分别为谁便不攻自破了。可是,如何让学生轻松地来理解词语呢?我抛出问题:“孩子们,牛栏前热闹起来,你还见过哪里有热闹的情景?”学生纷纷举手:“快过节了,超市里人真多,好热闹啊!”“大雁塔广场上很热闹。”“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就要开始了,真热闹。”学生在简单而形象的感知中,早已经将“热闹”的含义明白了。我又让学生来做出“团团围住”的动作,在动作中理解词语让学生轻松而快乐。

  此外,在备课中,我发现在四个动物都要和小牛做朋友的四句话中,有四个字“同”“陪”“跟”“和”意思非常相似,但是作者并列地运用了它们,避免了语言的重复和累赘,可是,如何处理这部分,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神奇之处呢?我依然采用了最原始但却最扎实的造句训练,在多个句子的感悟中,学生明白了这四个字的意思其实是基本一样的,体会到了文字的神奇。

  三、和谐愉悦、享受语文

  我是一个追求诗意课堂的人,语文教学变来变去都不离其中的就是:为了达到对学生进行文字的训练。而我,更喜欢与学生在和谐的交谈中,让学生边享受边学习语言。“征友启事刚一贴出,小动物们都有什么反应呢?”学生看图后纷纷举手发言,于是,我拿起准备好的头饰,随意地走到一个学生的面前,又随意地将一个小马驹的头饰戴在他的头上,“请问,你就是那匹健康的小马驹吗?你为什么走开了呢?”“请问,你是可爱的小花猫吗?你会边走边想些什么呢?”没有任何的雕饰的,孩子会很自然地微笑着回答:“是的。”“我想:太好了,我早都想找个朋友了,快去看看有没有收获吧!”那时候,我想,我和孩子,我们都是微笑的,因为我们在享受着语言带给我们的美妙和幸福感。

  四、个性阅读,不拘一格

  小牛没有找到朋友,心情会怎样呢?文中写到小牛去找老牛诉苦,“诉苦“!两个字对于7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有些难以理解,怎样使这里的“诉”能“苦”出味道来呢?我让学生加上小牛此时的心情描写来读读这句话,学生加上了“小牛难过地说”“伤心地说”“垂头丧气地说”……等描写心情的词语,然后我请学生按自己理解的心情来学着小牛诉诉苦吧!学生将这句话读得有了滋味。

  在教学“可是,看完了,小动物们又一个个摇着头走了。”这句话时,我请学生带着动作读一读,体会小动物们的心情。“请问,你为什么要离开呢?你会边走边说些什么?”在学生反馈以后,再带着那样的心情去读,使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个性。

  另外,承担“课中文化”课题以来,在课堂中间的活动上自己也再边做边积累。本课以“朋友”开始,以“朋友”结束,于是,在小牛找到好朋友的时刻,我趁机让学生和小动物们一起“庆祝庆祝”,唱起了“找朋友”的歌曲,使学生得以放松。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又都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

  在这节课中,老师有点着急,应当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点题时,可以更加自然一些。另外,要是能够想办法将第二份征友启事放在最后“隆重出场”,紧接着后面又让学生仿写启事,那会效果更好。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不过,只要不断摸索,自己就会有所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19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识字教案03-16

语文园地教案03-07

《语文园地》教案02-26

[精选]语文教案01-11

(精选)语文教案09-17

(精选)语文教案09-24

(经典)语文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