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长征教案

时间:2024-06-21 13:01:0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长征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长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长征教案

语文长征教案1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

  3、出示毛泽东图片,教师简介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同学交流对长征得了解。生:有两万五千里……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自豪地读课题。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出示词语:澎湃逶迤……生读词语

  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同学自读指名读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同学自读指读齐读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澎湃……师:谁来帮帮他?生:……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图片。生:高大……师:假如让你去爬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可怕了。生:得克服多少困难?太难了。生:可能一辈子也爬不出来,会迷路。……师:可是在红军看来?生:走泥丸,腾细浪。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师:红军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感受?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师:带着感情读这一句。生读再读师:“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样?再读。生读师:为什么铁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铁索桥图。师: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何感受?生:……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红军在铁索桥上爬着向前冲。师:有很多战士怎么样?生: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了。师:试着读一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生读师: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胜利,这个“寒”字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齐读。

  5、师:战士们挺过来了,读最后两句。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说一说你对岷山的了解。生:这是一座大雪山。生:这里终年积雪。生:……屏幕出示岷山图片简介岷山师:连鸟都不愿飞过这座大雪山。师:请你谈一谈感受。生:很难翻过这座大雪山。师:为何“更喜”?喜从何来?生:就要胜利……师:三军指的是哪三军?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师:什么是尽开颜?生:就是全都笑逐颜开……师: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来读。生读师:一半读了,再读。生读师:一大半了,再读。生读。师:个个都笑逐颜开了。

  四、梳理拓展积累运用出示地图看红军走过的路线与省份。

  师:红军的什么精神给你留下了印象?结合生回答板书: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再出示律诗师: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过程与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来放声朗读。自由读配乐朗读教师配乐范读背诵古诗再次欣赏长征组歌师:会唱的同学随着唱作业:

  1、搜集毛泽东的《昆仑》、《六盘山》自身读。

  2、搜集长征中的故事。板书:七律·长征乐观向上红军不怕困难

语文长征教案2

  教材分析:

  本文是毛主席在红军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诗重点讲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全诗展现了五幅征难图,字里行间表达了红军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了解时代背景,初步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同志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课文

  A、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2、指名学生逐句朗读诗歌(七律:七言律诗,每两句为一联)

  理解词语的意思: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3、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介绍这首诗的体裁: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3、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四、指导朗读《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语文长征教案3

  一、学习目标

  ⒈再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乐观豪迈;

  ⒉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⒊学会长短句式相结合运用;

  ⒋品味、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三、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学法设计:

  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再现:

  长征的路线: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

  二、介绍《组歌》的创作背景

  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

  三、正音、正字、释意

  ⒈正音

  皑( )黔( )毡( )草毯( )扎( )

  2释意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千锤百炼: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四.朗读歌词,体会情感

  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

  五、释疑:

  ㈠《四渡赤水出奇兵》齐读

  ⒈红军面临的困境有哪些?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⑴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⑵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⒉对这些困境的渲染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突出红军的神勇作了铺垫)

  ⒊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红军的胜利的?

  ⑴红军涉赤水渡天险的英勇,又写了军民鱼水般的感人亲情;

  ⑵毛主席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神奇出兵;

  ⑶讽刺的手法把敌人溃不成军的丑态展示在我们面前。

  ⒋读了后,你们体会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用凝炼的语言、丰富的画面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六、比较本课与《七律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若时间不够可视为课后作业)

  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律长征》中的语言艺术化、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提示:

  ⒈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⒉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又来四句三字短句,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从第10――16行,这几行文字生动形象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场场敌我之间的运动战。让人深刻的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顽强、勇敢、机智的英雄形象,也表现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总课时:

  一、情境过渡:

  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之后来到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即雪山)和荒芜人烟、危机重重的草地。如果说前面的困难靠智慧克服,那么下面他们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二、授新课

  ⒈读《过雪山草地》,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提示:路难走,没有吃,没有住。生存危机之严重。如开头四句。

  ⒉问:怎样克服的?靠什么?

  提示:千锤百炼的红军靠着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终于踏过雪山,走过草地。如“钢铁汉”、“不怕”、“千锤百炼”、“迎”、“扎”、“骨更硬”、“志越坚”。

  ⒊如果要造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的纪念碑,请你在碑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总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比较阅读

  ⒈比较一下两首歌词的异同

  同:两首歌词都歌颂了红军战胜严寒酷暑、克服险恶环境与生活险状的战斗精神和乐观态度。

  异:中心不同。

  第一首表现了军民鱼水情和毛主席神奇的用兵之道;

  第二首表现了红军部队上下团结、同甘共苦的追求理想、战天斗地的崇高精神。

  ⒉两首歌词对环境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这样的比较有什么好处?

  同:都描绘了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

  异:第一首:⑴横断山阻挡路途,道路难行,部队条件艰苦,天气炎热无比;

  ⑵敌人围追堵截,重兵把守,意欲消灭红军部队,部队面临生死攸关的生死关头;

  第二首:⑴雪山挡道,草地茫茫,荒无人烟,高原奇寒,风雨交加;

  ⑵部队断粮断炊,忍饥挨饿,以野菜充饥,共度难关。

  ⒊两首歌词在句式上有什么特色?

  ⑴以七言为主。结合组歌来分析,总结: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战士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

  ⑵三言句为辅。结合课文,这些句子都描绘了红军部队所处的险恶环境(酷暑如火、雪域厅寒、道路艰难、敌兵围堵、断粮断炊),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庄严残酷的气氛,对塑造红军战士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⒋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又有哪些特征?语言精炼形象(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

  下面让我们通过朗诵比赛,再次领略歌词的气势与节奏,体会红军那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

  四.拓展延伸,合作探究

  活动目的:更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活动形式:朗诵比赛

  活动准备:先听录音,再自由朗读,选出一名主持人,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其余同学作为裁判。

  活动过程:

  ⒈主持人报幕2.按小组顺序,依次朗诵3.裁判简评4.评出等地

  六.布置作业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看法。(整理成文)

  【教学总结】这篇课文有《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两首诗歌。说实在的,以前教学这篇课文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说、思、议,逐步理解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的。学生掌没掌握心理比较有底。现在利用导学案来上这样的课,我的心里有点黄。于是,我在课前预习时着重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并把课文熟读成诵。我个人也查找了许多的相关资料,如“四渡赤水”、“乌江天险重飞渡”等等,在充分了解了这些背景资料后,通过导学案练习发现学生能更准确地从文中找出表现红军“难”和表现毛主席用兵“神”的词句。通过欣赏和和学唱这两首诗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很快背熟了课文。

  《长征组歌两首》节选语段训练

  阅读《长征》节选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小同志,你吃一口吧?”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

  周团长自语地:“他可能睡着了。”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

  周团长生气地:“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战士:“不!不……”

  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

  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时,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

  《长征组歌两首》节选·同步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刘少奇俯首一看,下意识地大叫一声:“小同志!”遂轻轻地把他放在了草地上,旋即也取下了军帽致哀。

  旁边的战马通人性地伸动前腿刨地

  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

  彭德怀缓缓地抬起头,望着战马

  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警卫员:“这点儿炒面太少了……”

  彭德怀猝然拔出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随着撕裂人心的枪声,战马缓缓地倒在草地上

  警卫员疯了似的扑向战马,双手抱着战马的头大哭

  彭德怀紧闭的双眼渐渐溢出串串泪水

  刘少奇震惊地:“老彭、老彭……”

  彭德怀哽咽地:“把马肉分给战士们。”遂大步向前走去

  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地

  1.分析划线句的含义。

  2.想一想,最后一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3.谈谈你对彭德怀的认识。

  (十五)(淮安中考题)

  生死攸关的烛光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她丈夫被德国人俘虏了,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雅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每周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管内装有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她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名德国军官,其中一名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名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放在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烧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看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小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把。”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走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手把烛台夺回。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你再来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三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xx年第3期)

  1.联系课文内容,对标题中的“生死攸关”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描写的特定情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子三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小说人物刻画的方法、情节安排的技巧等方面,任选一点,作简要赏析。(赏析精当,语言流畅,可获加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再解答。赏析时,找到任意一个自己体会的亮点,简洁表述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周团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反映了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3.为了挽救战士的生命而射杀了自己的坐骑,一方面他关心爱护战士,为了战士的生存他不得不这样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射杀陪自己南征北战的“战友”时痛苦心情,表现了他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1.那支藏有情报的蜡烛同母子三人的生命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意对即可)

  2.烘托母子三人的紧张心情:渲染恐怖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3.母子三人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只要能说明原因,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言之成理即可。(母子三人的共同点:爱国,沉着冷静,勇敢机智;母亲:关爱子女;孩子:聪明可爱。意对即可。)

  4.能选点并作简要赏析即4分。(赏析精当,语言流畅,可获加2分)

语文长征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等。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师生交流有关长征资料。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这些词语:远征、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磅礴、尽开颜)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品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指名读。

(2)结合长征资料体会诗意。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3)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根据提示,在小组里练说。第一步、找出是那一句。第二步、从中看出遇到了什么困难。第三步、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用“更喜”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五、欣赏歌曲《长征》。

  六、总结、扩展阅读。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收集有关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3、课本P113第2、3题。

  【板书设计】

  万水:金沙江大渡河

  远征难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五岭乌蒙岷山

语文长征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知识点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赏析:该联直接抒情,总写,高度概括红军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的顽强勇敢的革命精神。“远征难”总括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远征”说明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说明牺牲之大,经历之苦。“不怕”“等闲”充分体现红军战士顽强勇敢、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积极、自信的英雄乐观主义精神,为全篇定下豪迈、乐观的基调。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赏析:写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上承“千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崇山峻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形容山岭绵延不断,“磅礴”形容山气势高大壮观,“腾”“走”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突出五岭气势的奔腾和红军行军的急速。该联采用以动写静和反衬的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充分表现红军顽强、勇敢、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赏析:写水,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代表,上承“万水”,既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的无数激流险滩。“暖”,既写5月春暖时节金沙江风高浪急、水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后的激动、喜悦之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照应上文“暖”字,表现红军处境的艰难和危急,反衬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寄托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赏析:总结,想象,突出红军翻越岷山后的喜悦之情,充分表现诗人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表达了作者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喜”字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有表现他们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典型知识点

  1、五幅“征难图”:腾跃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踏岷山图。

  2、相关常识:“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交代文章体裁,“长征”是题目。

  3、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其重要文章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实践论》(1937年)《矛盾论》(1937年)《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论持久战》(1938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诗词风格雄浑豪迈、气势宏伟,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水调歌头?游泳》等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语文长征教案6

  教学内容: 11课《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

  (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

  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

  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

  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6、读出这种心情。

  7、理解: 更喜 尽开颜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8、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

  2、(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略)

语文长征教案7

  一、词语积累

  1.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如:为了北上抗日,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远征。

  2.万水千山: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如:红军跨越了万水千山,终于胜利到达了陕北。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如:这事非同小可,切不可等闲视之。

  4.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常用来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如:逶迤的环山公路盘旋而上,直上云端。

  5.磅礴:

  ①(气势)盛大、雄伟。如:黄果树瀑布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②(气势)充满。如:革命者大义凛然、正气磅礴,吓得敌人心惊胆颤。

  6.三军:

  ①指陆军、海军、空军。

  ②对军队的统称。

  ③本课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7.开颜:脸上现出高兴的样子。如:他听医生说自己的病不难治好,终于开颜一笑。

  二、近反义词

  近义词:长征--远征等闲--平常逶迤--蜿蜒开颜--高兴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反义词:难--易暖--寒细浪--巨澜等闲--非常

  三、难句讲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险;三是前有敌人的堵截,后有敌人的追击。但这些艰难被红军视作寻常,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呀!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乌蒙”都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是“千山”的代表。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实际上的“五岭”、“乌蒙”都是“逶迤”、“磅礴”的高山大岭,但在红军眼里却是小小的“细浪”、“泥丸”。写山势高峻,是红军远征艰难的实际状况;写山的微不足道,是红军一往无前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大渡”都是红军跨越过的河流,是“万水”的代表。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铁索高悬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使人感到寒气逼人。这两句诗记叙了两处斩关夺隘的壮烈经历和红军当时的心情。巧渡金沙江,不费一枪一弹,令人欣慰,心中“暖”;抢渡大渡河,飞夺河上的泸定桥时,战斗惨烈,惊险悲壮,因此有寒气逼人之感。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更使整个红军全部喜笑颜开的是,过了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岷山,心情豁然开朗,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红军跨越了千山万水,冲破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前堵后追的敌人,终于一步步接近了最后的胜利,他们怎能不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呢?

  四、篇章学习

  这首诗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经历,抒发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赞颂了红军藐视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诗的开头两句,是全诗的总括,也可以看作是对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高度概括。接下来的6句,可以看作是头两句的具体化和分叙。这6句中,写到了长征中途经的五个险峻的处所: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同时写出了红军指战员在战胜这些艰难险阻时的心情。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以下特点:

  1.语言高度凝炼。长征是历时一年、途经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壮举,这首诗却只用了寥寥56个字便把长征中所经历的几处险山恶水都反映出来,并点出了这几处的特点(五岭的“逶迤”、乌蒙山的“磅礴”、金沙江的“水”与“云崖”。大渡河的铁索桥、岷山的“千里雪”)真是做到了言近旨远、言简意赅。

  2.想像丰富。这首诗把逶迤的五岭想像为“细浪”,把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想像为“泥丸”,巧渡金沙江之后想像那里所云崖变“暖”,抢渡大渡河觉得那横跨江面的铁索“寒”气森森。这些大胆、奇特的想像,把诗人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概表现出来了。

  3.两两相对的句式。这首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十分整齐。“五岭”对“乌蒙”,都是山名;“逶迤”对“磅礴”,都是用来表示事物性质的词;“腾细浪”对“走泥丸”都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词后边一个表事物名称的词。“金沙”对“大渡”,都是水名;“水拍”对“桥横”,都是表事物名称的词后边一个表动态的词;“云崖暖”对“铁索寒”,都是表事物名称的词后一个表示状态的词。这种两两相对的句式,不但结构整齐、琅琅上口,还能增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语文长征教案8

  目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中所饱含的感情;学习艺

  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

  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

  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 长征》,同时播放朗读这首诗的录音(或教师当堂范读)。

  二、学生自由诵读。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2、理清全诗的思路。

  三、同学合作学习,正音释义。

  正音:七律( lǜ ) 逶迤( wēiyí ) 磅礴( pángbó )

  云崖( yá ) 岷山( mín )

  释义:七律、等闲、腾细浪、云崖、开颜

  (附: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等闲:平常、寻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的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四、师生互动,分析结构。

  1、分析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教学步骤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2、究“探究·练习”第一题

  小结:艺术概括,衔接紧凑,结构严整。五、师生合作,精读讨论。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如果说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么第二句就是具体的描绘。“万水千山”,表明“远”,也暗含着“难”;“只等闲”说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层,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裕如。

  2、讨论“探究·练习”第二题的第1小题。

  3、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纪实。

  3、讨论“探究·练习”第二题的第2小题。

  注:在此环节中,配以“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等录相画面。

  六、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1、“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 字寓意深刻,给人以多样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战士的无限哀思。有人认为,“寒”字既烘托出沪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沪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

语文长征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 )磅礴(pág bó )岷山(mí )

  2、解释词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

  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语文长征教案10

  教学要求:

  1 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悲观主义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 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

  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

  《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诚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睦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慨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

  “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

  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不怕艰难险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

  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板书:惊险悲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板书:无限喜悦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和两次战斗,以及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巨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和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金沙/水拍/云崖/暖,万水/千山/只/等闲。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逶迤/腾/细浪,更喜/岷山/千里/雪,乌蒙/磅礴/走/泥丸。三军/过后/尽/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略)。

  附板书:

  15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大无畏精神

  总写万水千山只等闲。英勇豪迈气慨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涯暖,欢快心情

  分述大渡桥横铁索寒。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无限喜悦

  附:《长征》学习辅导资料

  1、“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四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2、“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3、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抵达江北。

  4、飞夺泸定桥(小学语文第10册15课)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跨东西两岸,又叫铁索桥。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寒气逼人。

  5、“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语文长征教案11

  学习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俺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语文长征教案12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菩萨兵)通过上节课的朗读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谁能将这件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3、就是这样一件事,在藏胞们心目中就觉得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像——菩萨兵

  课文中有句话就跟课题是相对应的,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用横线画下来。

  4、交流出示: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阅读能力的一个标志是能否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一环节就是从复习旧知开始,紧扣课题,从整体入手,抓住“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这一情感主线,以开展下面的教学。)

  二、紧扣末句,理解全文

  1、过渡:我们知道,菩萨是传说中善良、慈悲、救苦救难而又无所不能的神。为什么藏胞们会说出这样的话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这是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用波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2、全班交流

  (1)“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A、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朱总司令的担心和着急)

  B、朱总司令担心着急什么呢?

  (朱总司令急藏胞们长时间待在深山里,吃住条件恶劣,担心藏胞受不了)

  抓住“这么”、“还在”、“怎么……呢”体会朱总司令的着急和担心。

  从“得想……呀”体会朱总司令对藏胞的无比关切。

  C、指导朗读。体会朱德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2)“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读这句话,交流感受。(“怨不得”:体会朱总司令对藏胞深深的体谅。)

  B、朗读体会朱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关心藏胞疾苦的爱民情感。

  (3)“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A、指名读,交流体会,理解“尽心尽力”

  B、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里的”种子”指什么?(表面上讲春耕,实质上是让红军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们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

  C、指导朗读

  (4)引读第七自然段——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5)小结:从朱德同志的这三句话和战士们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真是——生读: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设计意图:文章中朱总司令说的这三句话含义深刻,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面到点,对有关句子进行深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在探究句义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个环节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找句子,看看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如何;第二步是,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提高语感能力,感受朱总司令和红军的菩萨心肠。)

  3、同学们,这个事情发生在长征途中。要知道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是什么吗?

  (1)请看下面的歌词,你看到红军遇到什么困难了?(出示)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

  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学生交流)

  (2)同学们,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危险、困难绝对不止这么多,课后我们可以去看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看看,我会在班级图书角准备一些。

  (3)现在我们还是来回到课文。通过这歌词的描写我们了解到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的危险和困难,甚至还有死亡。现在到了藏族地区,本想——(休整),但是现在却——尽心尽力地帮助藏胞们春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怪不得藏胞们要说——(出示句子,读“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设计意图:目的是由“长征”这一背景和朱德、红军战士本该休整一段时间这一特定的时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朱德和红军战士菩萨似的心肠。)

  4、假如你就是藏胞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对红军说出一番怎样的感激的话语呢?假如你是红军又会对藏胞说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并进行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表演,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的资源。维果茨基说过“利用表演进行教学,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意识。”在此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更有利于学生感受藏胞激动的心情。)

  5、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再次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师动情述说,引导学生分别带着感激、激动、敬佩的心情读好句子“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三、总结全文

  1、为什么藏胞们称红军为“菩萨兵”呢?(联系前面第一自然段,想象藏胞们以前吃了反动军的哪些苦头,再与现在的红军做比较)

  2、师总结:藏族同胞之所以称红军是“菩萨兵”,是因为他们发现红军与反动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为他们耕种土地、打扫院子,对他们像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红军,称红军是——“菩萨兵”

语文长征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欣赏歌词中表现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3、体会歌词中表现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含义及其中心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音乐美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预习要求:

  1、制作读书卡

  2、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特别是关于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方面的资料

  学法设计:

  以学生自学为主,自行解决生字、词。品味语言时,也以学生自找喜欢的词句,或互相质疑,解答为主。为了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与节奏,师组织活动:学生朗诵比赛,教师指导,点评。其余由学生自主评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七律长征》导入

  二、简介背景:作者萧华,江西人氏。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创作。

  三、朗读歌词,体会情感

  听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选段:《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

  1、师范读,提问:朗读应用什么样的'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讨论回答:朗读时抑扬顿挫,低沉,高昂,读出豪迈之情。

  2、从歌词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四、品味语言,合作学习

  再读《四》,讨论以下问题:

  1、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谈谈理由。(或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质疑)

  3、比较本课与《七律长征》语言上有何不同?(讨论交流)

  师提示:本课内容是歌词,通俗易懂;《七》中的语言艺术化、较深刻,需要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体会红军长征精神。

  提示:

  1、中心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画龙点睛的盛赞毛主席的用兵如神。

  2、如开头三句,用短句有气势,突出当时的局势严峻,写出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再如:“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生动再现天气的酷热和缺水的景象,从而渲染红军行军的艰辛。

  再如:又来四句三字短句,再现红军不仅面临严酷的环境,而且处于被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艰难处境,从一个“压”字即可看出来。

  从第10――16行,这几行文字生动形象的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场场敌我之间的运动战。让人深刻的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顽强、勇敢、机智的英雄形象,也表现了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过渡:

  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之后来到白雪皑皑的夹金山(即雪山)和荒芜人烟、危机重重的草地。如果说前面的困难*智慧克服,那么下面他们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

  1、再读《过》,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提示:路难走,没有吃,没有住。生存危机之严重。如开头四句。

  2、问:怎样克服的?*什么?

  提示:千锤百炼的红军*着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终于踏过雪山,走过草地。如“钢铁汉”、“不怕”、“千锤百炼”、“迎”、“扎”、“骨更硬”、“志越坚”。

  3、如果要造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的纪念碑,请你在碑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总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下面让我们通过朗诵比赛,再次领略歌词的气势与节奏,体会红军那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

  五、拓展延伸,合作探究

  活动目的:更进一步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活动形式:朗诵比赛

  活动准备:先听录音,再自由朗读,选出一名主持人,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其余同学作为裁判。

  活动过程:

  1、主持人报幕

  2、按小组顺序,依次朗诵

  3、裁判简评

  4、按票数多少和评价好坏,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其余为鼓励奖

  六、布置作业

  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看法。(整理成文)

  附板书:

  《长征组歌》两首

  (一)

  四渡赤水

  强渡乌江

  奇兵盛赞用兵如神

  佯攻昆明

  巧渡金沙

  (二)

  (钢铁汉)(骨更硬)

  坚强+追求=过雪山草地

  (千锤百炼)(志越坚)

语文长征教案14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带领学生细读鉴赏,领略诗境,学习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诗题

  2、“七律”代表什么?“长征”呢?

  3、检查,个别朗读全诗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教师朗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长征图”?

  2、小组讨论

  3、交流:

  ?腾越五岭图

  ?疾跨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4、在这几幅图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幅图?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5、学生自学,在诗歌的精华处圈圈画画

  6、全班交流:谈自己欣赏的图图。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A、“腾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

  (1)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想象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3)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4)再带着对红军崇敬的心情读一读。

  B、“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补充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3)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4)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C、“喜踏岷山雪”

  (1)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3)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4、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

  (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

  B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三、播放歌曲,提升情感。

  1、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2、播放歌曲

  四、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2、课后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板书设计:

  20、七律长征

  腾越五岭图

  疾跨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英雄气概

  飞夺泸定桥乐观精神

语文长征教案15

  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 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

  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

  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

  “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 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 板书:惊险悲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 板书:无限喜悦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 、 、和 、两次战斗,以及 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 和 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

  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 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 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 ·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略)。

  附板书:

  15 长 征

  1935年10月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不怕艰难险阻金 沙 水 拍 云 涯 暖, 欢快心情分述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惊险悲壮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无限喜悦

  附: 《长征》学习辅导资料

  1、“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四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2、“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3、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

  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4、飞夺泸定桥(小学语文第10册15课)

  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跨东西两岸,又叫铁索桥。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寒气逼人。

  5、“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语文长征教案】相关文章:

长征诗歌06-15

长征诗歌07-30

我的长征作文05-06

长征的历史典故10-19

关于长征的诗词10-08

关于长征的诗歌11-01

红军长征诗句-2016关于长征的诗句摘抄10-03

长征的作文600字10-23

长征作文600字07-28

红军长征日记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