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

时间:2024-07-01 14:42:5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探索性思考,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3、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算法的优化。

  教(学)具

  准备练习材料、课件。

  教学过程

  修议1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活动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学校要举行一次小手艺展示活动,老师班里有一位小强同学也想参加。看,他准备制作一个漂亮的风筝,这个风筝还带有长长的尾巴呢。可就在制作这个风筝尾巴的时候,小强遇到困难了,不知道该用多少材料,咱们都来帮帮他,好吗?

  活动二: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每一种列式各是怎样想的?

  怎么知道求6个相加的'和,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明确:相同整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可以联想到相同分数连加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联想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法。

  活动三: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谈话:尝试计算×6,你觉得怎样算好就怎样算,不仅要会算,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并相机让学生把几种典型做法板书在小黑板上。

  ①×6=0、5×6=3(米)

  ②×6=+++++==3(米)

  ③×6===3(米)

  ④×6==(米)

  ⑤×6==(米)

  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几种不同的做法,只看结果,判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明确:第④和第⑤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结合实际情况,所需6根布条总长度不能小于或等于一根布条的长度。

  (1)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每种算法的计算道理,鼓励学生互相质疑、答疑。老师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提问:

  ×6=0、5×6=3(米)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引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6和+++++这两部分相等吗?为什么?是怎样得来的?

  在方法③中,为什么分母2不变,单单只把分子1和6相乘呢?

  (2)课件演示方法③的计算道理。

  (3)再回顾×6==和×6==两种做法,指出错误原因。

  活动四: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一)独立计算9×。

  (二)组间交流:说说计算的道理。

  (三)全班交流:

  1、请1位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板演。

  为什么不用第①和第②种方法计算?(引导学生体会第①和第②种方法或有局限性,或者麻烦,所以用第③种方法较普遍,适用于任何一道分数乘整数题。)

  2,、学生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活动五:探索计算中的简便方法。灵活运用

  1、独立计算10×,之后请一位同学说计算过程。

  2、独立计算×36。

  ①质疑:怎么这次的做题速度明显落后了,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简便方法的心理需求)

  ②课件出示简便算法:先约分再计算。

  3、计算×21

  活动六: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大家有什么收获?谁会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2

  [教材简析]

  分数连乘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完了“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之后进行教学的。例题6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分数连乘解决,既为学生提供练习分数乘法计算的机会,又为学生学习分数连除以及乘除混合运算作些准备。

  例题6在呈现实际问题之后,先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分步解答之后,再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教学三个数连乘。然后通过具体的示范,再告诉学生: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6题都是分数连乘的计算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第7~9题是用分数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及其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应用题中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媒体播放动画

  10月1日是国庆节,校园里到处充满欢乐的气氛,同学们有的做彩旗,有的做绸花……,其中六年级的同学为国庆节晚会在做绸花。一班做了135朵,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9。(这些绸花按班级分别装在不同的花篮中,并在篮子上标出相应的数量及字样,题目是采用画面、配音和文字叙述等形式出现)

  2、根据画面中提供的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怎么列式?你能说出8/9这个分数的意义吗?(学生口述)

  师:为了早些完成任务,学校又派了三班的同学去做花,你们想知道三班的同学做了多少朵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上面这些数据算出三班做的朵数?(出示:三班做了多少朵?)这道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例题6。这个例题,老师还没有教,同学们敢试一试,自己来解决?

  [评:新课伊始,教师首先由学生身边“国庆做花”的生活图景开头创设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道理。]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找一名学生把屏幕上的例题6完整地读一遍,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是如何理解“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9”和“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这两句话的?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2)明确要求,分组学习。

  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示出题目中所描述的等量关系。

  列出算式并讲出道理。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需要帮忙。

  [评:学生各抒己见,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与同伴的讨论中,开阔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别人质疑,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去,给予个别学生以适当点拨,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促进者。]

  (3)小组汇报,评价订正(让学生板演)

  订正线段图(或其他图示)。

  注意让学生说清三班做花朵数的线段的画法及依据。

  分析题意,解释算式。

  关键看学生能否说清“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的意义;要引导学生说清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的算式。

  方法一:135×8/9=120(朵)

  120×3/4=90(朵)

  方法二:135÷9×8=120(朵)

  120÷4×3=90(朵)

  (4)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讨论: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看看能发现什么?着重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三。

  [评:使学生明确用综合算式解答,分析的思路和分步解答的是一样的。]

  师:135×8/9求的是什么?是把谁看作单位‘1’的?第一步乘得的数再乘3/4求的.是什么?第二步是以谁作单位‘1’的?

  教师小结:今后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既可以用分步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分数连乘。(板书课题:分数连乘)

  [评:对于例6,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采取了“放”的形式,让学生对例题中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团结协作,尝试解决,较好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师:分数连乘除了刚才同学介绍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想知道吗?

  同学们自学课本P47页,再比较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和刚才板演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教师边说,边在大屏幕上显示: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一练”以及练习九的第6题。同学们能用刚才学习的计算方法算一算吗?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让学生说说怎样算更简便,最后学生板演。此题重点讲解,尤其对此式中的8是作分子呢还是作分母?为什么?

  2、练习九第7题。

  让学生读题后,可以适当启发:要求四年级去了多少人,先要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五年级去了多少人?(可以说明既可以分步列式解答,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校对。校对时要让学生再分析一下题里的数量关系,每步算的是什么,以谁作单位“1”。

  3、练习九第8、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弄清解决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质疑问难,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评]

  本节课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带学生进入熟悉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学会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放手: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3

  【目标】

  1、掌握各种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方法;

  2、掌握折扣、纳税、利率里的各种概念以及解题方法;

  3、经历整理复习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4、体验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乐学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型】

  复习。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有哪几种方法?

  2、折扣、纳税、利率这些学习内容需要掌握哪些概念和数量关系?

  二、解决问题。

  1、105页第1题.。

  【设计意图:复习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知识点。】

  2、105页第2题。

  3、105页第3题。

  【设计内容:复习“折扣”相关内容。】

  4、105页第4题。

  【设计意图:复习“纳税”相关知识,让学生将这一内容带到生活中。】

  5、105页第5题。

  6、105页第6题。

  【设计意图:复习“利率”相关知识。让嘘声将这一内容带到生活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67—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内接正方形和外切正方形的含义,掌握圆与内接正方形、外切正方形之间面积的计算方法。

  2、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更为一般的数学规律,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圆与内接正方形、外切正方形之间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发现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计算下面各圆的面积

  r=8dm r=12cm d=4m

  2、填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学习例3

  1、仔细观察:什么是内接圆和外切圆,它们都有什么特征?

  2、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

  3、学生尝试解决外切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

  (1)通过观察,学生容易看出,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

  (2)它们之间的面积=正方形面积—圆的面积

  (3)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4、解决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

  (1)怎样求内接正方形与圆之间的面积?

  学生不难发现:圆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2)那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观察提示:转化成2个三角形

  (3)学生尝试解决

  5、回顾与反思:形成一般性的结论。

  当r=1m时,和前面的结果完全一致。

  (二)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阅读教材70页资料,了解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独立解决。

  2、完成练习十五的第5—9题。

  (1)第5题:求圆环的面积

  (2)第6题: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

  (3)第7题:

  a、观察图形,明确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

  b、分别说出这里的周长包含哪些长度,面积包含哪几个部分?

  c、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第8题:小组合作完成

  (5)第9题:圆的面积—中间正方形的面积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5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六年级人教版这一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

  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

  四、教学难点:分数乘法和除法、鸡兔同笼问题。

  五、课时安排:

  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1、位置(2课时)

  2、分数乘法(12课时)

  3、分数除法(13课时)

  4、圆(8课时)

  5、百分数(15课时)

  6、统计(2课时)

  7、数学广角(2课时)

  8、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单元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单元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1、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

  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

  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

  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

  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

  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1、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

  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

  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

  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6

  教学内容:一个数乘以分数及其应用题。

  教学目的:在学生初步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推理方法,形成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概念。并掌握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1)两地相距4千米,小明行了4/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2)大豆每千克含油4/25千克,照这样计算,20千克大豆含油多少千克?

  二、发展练习

  (1)六(5)班有45位学生,其中男生占3/5,男生有多少人?

  (2)商店有18辆儿童单车,上午卖出了4/9,上午卖出了多少辆?

  (3)重量是足球的49,一个足球重1/4千克,一个排球重几千克?

  (4)每小时骑车行11千米,这4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3、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这批煤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4、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五、作业:练习四第11—15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7

  第六单元百分数

  第15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5--106页练习十七第9-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沟通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准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找出下列各题中的单位“1”,并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60%。

  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0%。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5%。

  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了80%。

  树苗的成活率是95%。

  今年的猪肉单价比去年上涨了80%。

  二、比较练习

  第一组;

  (1)一桶油共35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和剩下各是多少千克?

  (2)一桶油用去的比剩下的少21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和剩下各是多少千克?

  (3)一桶油剩下的是28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的是多少千克?

  (4)一桶油用去了7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25%,用去的'是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练习后将这四题逐一比较(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组;

  (1)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30%,第二天修了40米,两天正好修了全长的一半,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2)一根钢管长30米,第一次接去全长的,第二次截去米,还剩多少米?

  学生独立练习后将这两题进行比较(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七第10题。

  (1)读题,理解含有分数的条件,说出等量关系。

  (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2、做练习十七第14题。

  (1)引导学生弄清题中两个分数的不同含义。

  (2)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3)列方程解答。

  3、独立完成练习十七第11、12、13题。

  学生独立练习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讲。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所学的知识。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时怎样思考?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第9、15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重点

  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

  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材准备

  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二、画圆

  1、你们谁能画出圆来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思考:以上这些画法中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的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一认,练一练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3、判断:A在同一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B、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C、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四、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想: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五、应用提高

  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六、作业

  1、教材练一练

  2、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不直接说出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画图中体会圆的特征

  思考共同之处时再一次体会圆的特征

  通过正反例的练习,加深对半径和直径的理解

  动手操作,理解画圆的关键是定圆心(位置)和半径(大小)

  巩固提高,满足不同学生要求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9

  第一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5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五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板演(指名学生脱式计算)

  46+570÷80 60÷[(30+30)×10]

  二、新课。

  1.谈话:如果把板演题目中的整数换成分数,应该怎样计算?运算的顺序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学习例1.

  出示例1:计算

  (1)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想一想:这个算式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大家打开练习本,抄题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5)订正。怎样确保计算的准确?

  3.学习例2。

  出示例2 计算

  (1)请你试着按运算顺序读出例题。

  (2)想一想:这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3)想一想: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呢?

  (4)在练习本上完成。

  (5)指名学生板演。

  (6)如何检查,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完成课本第6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

  计算前,先说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怎样才能保证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正确率?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 )与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先算( ),再算( );有括号的',要先算( ),再算( )。

  2.判断正误:

  下面的计算正确吗?错误的原因。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10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7课时 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

  课本第53--54页例7、例8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前项、比号和后项。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

  比的意义和求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同除法、分数的区别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7实物图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相差关系 倍数关系

  二、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对两个数量用除法比较的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比。(板书课题)

  1、教学比的意义。

  (1)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2)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3)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比。

  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那个数量与那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4)出示试一试。

  提问:图中的'四个比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讨论:如果把内中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2、教学例8。

  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填表。

  提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样求出来的?

  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

  明确:900:15是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军走这段山路的速度;900:20是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就是小伟走这段山路的速度。

  3、学习比的写法和各部分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1)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法。

  教师示范写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2)师说明:中间的“:“叫做比号,读的时候直接读比。

  (3)师: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看书p53的中间内容。

  (4)提问:比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4.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项目 相互关系 区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个数的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种数

  结合展示学生整理的表格,小结:

  ⑴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衩除数,相娄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

  ⑵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提问: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相法。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直接填写在书上,完成后集体讲评。

  2.练习九1、2、4题。

  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完成后交流核对。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3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11

  本册教学目标

  一板书设计:

  二教后反思: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列式: ×3 = )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三、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

  三、作业

  练习二第1、2、4题。个人修改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表面涂有颜色的正方体切成若干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表面涂有颜色的小正方体的各种情况以及其中隐含的简单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结构美,获得成功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 探索并发现几何体表面涂色情况的变化规律。

  2、 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表面涂色且棱长被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方体(出示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模型图,)看,这是一个正方体,我在它的表面涂上颜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来展开!揭题。

  二、经历过程,探究规律。

  (一)探究1: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1: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2份,如果照下图的.样子把它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同样大的的小正方体?

  出示问题2:每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涂色?

  (1)想一想:能切成8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

  (2)看一看:每个小正方体都有3个面涂色。

  (3)得出结论: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2份,分成了8个小正方体,8个小正方体都是3面涂色。

  2、过渡:猜一猜,如果把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4份……结果会不会也这样?

  (二)探究2: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1:把正方体的每条棱都平均分成3份,再把正方体切开,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

  出示问题2:像这样切开后,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一共有几种?分别是哪几种?

  (学生看课件说后,教师板书:3?=27,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

  2、自主探究:

  (1)观察猜想:切成的小正方体中,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把猜测写在实验单上表格1)

  师:根据学生猜测板书,这只是我们的猜测,究竟猜的对不对呢,打上?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各有多少个呢,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来实验验证一下。

  (2)实验设计:你认为可以怎样来实验?

  (3)动手实验:

  ①提出实验要求:

  A、找一找: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

  B、数一数:每种小正方体各有几个?(如果需要可以拆一拆)

  C、填一填。

  D、说一说:是怎么找到的?(教师巡视并指导让数的小组先汇报,再让算的小组汇报。)

  ②汇报演示:(按上面的顺序,让数的小组先全部汇报完,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达成共识。③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像这样把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3份, 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顶点,有8个(板书:8);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棱中间,有12个(板书:12);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面中间,有6个(板书:6)。

  3、回顾过程:

  刚才我们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3份,知道了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位置和个数,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知道的?板书: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板书:找、数)、得出结论

  过渡:刚刚我们研究了把棱平均分成3份时,分成的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如果把棱平均分成4份呢。

  (三)开放探究3:每条棱都平均分成4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1、出示问题:如果把大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5份,再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其中3面、2面、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各有多少个?(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这样一个模型)

  2、自主探究:

  (1)提出实验要求:

  请你按前面的方法

  A、猜一猜: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每种各有几个?

  B、找一找。

  C、填一填。

  D、说一说:是怎么找到的?(教师巡视并了解学生可以用算的方法)

  (2)汇报演示:

  让数的小组先全部汇报完,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如果没有,可以提示:除了一个一个数出个数,还有什么快速的方法知道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达成共识。

  后比较方法:有的小组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有的小组是根据位置的特点算出来的,你更喜欢谁的方法?喜欢的理由?)

  (3)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3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顶点,有8个;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棱中间,每条棱上有2个,12条棱共24个,为了更清楚地表示24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写成(板书:12×2=24);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面中间,每个面有4个,6个面共24个(板书:6×4=24)

  (四)每条棱都平均分成5份的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棱平均分成3份、4份时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那把棱平均分成5份呢,小正方体表面涂色的情况又会怎样呢。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填一填实验单。

  汇报演示:找好了吗?达成共识。(很快)

  得出结论并板书。

  4、过渡:刚才我们研究了棱平均分成3份、4份、5份时,分成的小正方体表面涂色情况,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和板书),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讨论一下)

  三、观察比较、归纳规律。

  1、观察课件和板书,学生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分2个层次)

  引导学生对比三次探究的过程,小组讨论后得出规律:

  第1层次:不管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成几份,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顶点,都有8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棱中间;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面中间。(板书:顶点、棱中间、面中间)

  第2层次:怎样确定一条棱上有几个小正方体2面涂色;怎样确定一个面上有几个小正方体1面涂色。(说清楚归纳和发现规律的思考过程)

  2、师:如果把棱平均分成6份、7份、9份、10份你能知道每种小正方体的位置和个数了吗?还需要一个一个来研究吗?有什么好办法让人一下子看出其中的规律呢?如果用n表示把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的份数,用a、b分别表示2面涂色和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你能用式子分别表示n和a、b的关系吗?

  a= 12(n-2) b=6(n-2)?

  3、(修改完板书成:把6×9、6×4、6×1改写成平方的形式。

  12×1=12,6×1=6)

  4、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除了知道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外,你还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会提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1) 先猜一猜

  (2) 课件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

  展示汇报,从而总结出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n-2)3个

  四、回顾过程,反思得失。

  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1、找各种小正方体时,要注意它们在大正方体上的位置。

  (各种小正方体的个数与正方体顶点、面和棱有关。)

  2、把找、数、算等方法结合起来,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思考。

  3、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发现这些规律的?(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回顾反思)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1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2的内容及P53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

  (一)复习铺垫。

  1、比的意义以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生说完举例比如4:5 8:9)

  师:师举一个例子问“:”叫?4呢?5呢?

  2、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在除法中,我们学过了商不变性质,谁还记得?

  在分数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

  (2)师:你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复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新课的认知。]

  (二)激趣,揭示课题。

  过渡:昨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这个《比的化简》。比应怎样化简?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某某同学说的是否正确呢,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激趣、让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主动探究加点动力。]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学一学。

  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的对话。

  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学习与思考。(思考题

  ①有什么方法比较哪杯水更甜?

  ②如何化简比?

  ③比的化简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看书,学习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

  活动二:说一说。(反馈看书、自学情况)

  ①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教学比的化简。40:360= 40/360= 1/9 =1:9 2:18=2/18= 1/9 =1:9

  ③比较:(生说,师重点强调,突出对应思想:

  A、比的前项是分子,后项是分母,然后约分。

  B、约分是写成最简分数,化简比到最后应化成最简整数比。

  C、引导学生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思考题中的3个问题展开,让学生逐一说一说,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学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活动三:化简比。14:21 0。5:2。5 2/9:1/3

  (1)请三位同学上去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2)反馈,集体订正:请这三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

  (3)请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带着思考讨论题小组讨论(先思考再讨论:

  ①3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它们各用什么方法进行化简的?

  ②1、2题化简比的过程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如何变化的?请小组讨论后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整数比: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或像分数约分那样进行化简。

  小数比:可以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其转化为整数比,然后在化简

  分数比:可以前项除以后项,再根据比值写出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同点: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4)回顾:比有什么性质,现在谁知道?(生说师课件出示比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简的方法基础上让学生练习三种不同情况的化简比,加深学生对比的化简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活动四:练一练。

  1、化简比。15:21 0。12:0。4 2/3:1/2 1:2/3

  2、连一连,完成P53的第1题。

  3、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

  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答案),比值是(答案);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答案),比值是(答案);大、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答案),比值是(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14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学法指导:

  教学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提出将圆割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片。

  学具准备:

  把圆片分成十六等分,并按课本图所示,剪拼并贴成近似长方形。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前面我们学习了圆、圆的周长。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周长怎样表示?(2πr)周长的一半怎样表示?(πr)

  2. 课件:出示一块圆形的桌布。如果要给这块桌布的边缝上花边,是求什么?(圆形桌布的周长)

  3.件:出示一块圆形的'镜框。如果要镜框配一块玻璃,至少需要多大?是求什么?(圆的面积)谁能指出这个圆的面积?谁能概括一下什么是圆的面积?请同学们用手摸出学具圆的面积。

  提问:如果圆的半径是2分米,你能猜猜这块玻璃到底有多大?(同学们纷纷地猜测,有的学生可能说这个圆面小于所在的正方形面积)

  这块圆形玻璃有多大,就是要求圆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 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1)以前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回答,师用课件演示。)

  (2)通过回忆这三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你发现了什么?(发现这三种平面图形都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3)能不能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圆可能转化为什么平面图形来计算呢?

  2. 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说说你把圆剪拼成了什么图形?

  (2)学生小组讨论。

  看拼成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你发现什么?(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4)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边答师边演示课件。

  生答: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 × r S=πr2 师小结公式

  S=πr2,让学生小组内说说圆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5)读公式并理解记忆。

  (6)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半径)

  3. 利用公式计算。

  (1)用新的方法算一算:刚才的玻璃到底有多大?看谁刚才猜得较接近。(学生计算并汇报)

  (2)出示例3,学生尝试练习,反馈评价。

  提问:如果这道题告诉的不是圆的半径,而是直径,该怎样解答?不计算,谁知道结果是多少吗?

  (3)完成第95页做一做的第1题。

  (4)看书质疑。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CAI课件出示)

  2. 测量一个圆形实物的直径,计算它的周长及面积。

  3. 课件演示

  用一根绳子把羊栓在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的情景。(生看完提问题并计算)(羊吃到草的最大面积即最大圆面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自己运用了什么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1. 第97页的第3题和第4题。

  2. 找出身边的圆,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径,算一算面积(完成实验报告单)

  测量物、直径(厘米)、半径(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

  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

  S=πr×r

  S=πr2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4页整理与复习第14-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2、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一)找出单位“1”。

  1、一本书已经看了1/3

  2、实际比计划节约了25%

  3、今年产量比去年提高3/8

  4、乙数比甲数少2/5

  (二)根据所给信息,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60%

  2、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0%

  3、松树的棵数比柏树多

  (三)出示课本第114页第14题,对比练习。

  学生读题,独立分析题意,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式解答。完成后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区别,解法上有什么不同?

  二、巩固训练

  1、做课本第114页第15题。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引导:这道题里的3个分数意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把什么看着“单位1”?

  学生列式解答。完成后集体讲评。

  2、做课本第114页第16、17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列式解答。完成后交流解法。

  三、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3-17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24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23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05-28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2-15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10-07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13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12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10-16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