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05 13:25:00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 诵读指导

  2、 把握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要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唐师曾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并且一直影响到一千年后的今天。杜甫的作用举足轻重,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我们曾学过他的《春望》(请同学们齐声背诵),在这首诗中,我们曾为他的忧国忧民之情而肃然起敬。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的感情世界:(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展示课件:杜甫简介 写作背景 题目)

  二、 整体感知

  1、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 教师做一般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词注音)

  3、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把握诗歌节奏。

  三、 品味语言

  “这首诗你们至少读了两遍了,在语言上有什么感觉呢?里面有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再让代表发表观点。教师相机点拨。提点完毕后,全体朗读一遍诗歌。

  (教师可在做示范,对诗中的部分词语进行赏析评价)

  (四)师生讨论。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思考诗歌的内容意义。在其中贯通对难重点的把握。

  1. 把握诗歌的内容。

  ⑴问:由题目看,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单独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点拨:由题目看,可初步了解到这是在八月的时候,诗人因茅屋被秋风刮破之后写的诗。“为”在这里是“被”的意思。

  ⑵问: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发泄因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产生的不满么?联系诗中所描写的情况推测作者的境遇和思想感情。(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观点并提出新问题)

  点拨:诗人的不幸是接二连三的。秋风、群童、薄衾、夜雨使老杜甫的痛苦逐层加深。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战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诗人当时非常贫困,这些可以从居所的`简陋、茅草的难得、寝具的陈旧等看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的心情无疑是非常的沉重。

  2. 思考诗歌的意旨。

  ⑶问:面对这重重的不幸,换了主角是你,你会有什么心理活动?而诗人的表现如何?

  点拨: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

  ⑷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

  (学生集体找出答案,并朗读之)

  点拨:(略)

  ⑸问: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点拨: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

  他生出这样的愿望,是基于对人民困苦生活情况的深切体会,诗人个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意识迫使他自己为民疾呼,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无功利色彩。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6)对比一下,那么她是不是范仲淹心目中的故仁人呢?

  四、小结

  1、课堂小结。

  2、录音范读,(注意节奏和重、拖音)

  3、学生借鉴录音的方法,自由吟读诗篇同时背记诗歌内容。

  4、学生共同朗读。

  五、能力拓展

  赏析杜甫的其他现实主义风格的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六、作业

  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吟诵本诗并背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

  3.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学过许多大诗人杜甫的诗歌,那么你又对杜甫有多少了解呢?(学生发言)

  好,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河床逆流而上,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去成都浣花溪畔座简陋而破旧的杜甫草堂,一起去触摸这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爱国之心。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诗体知识

  1.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诗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扫除字词障碍

  2.播放本诗的配乐朗诵

  3.指导学生朗读

  (四)深入课文,疏通文意

  1.诗歌翻译

  2.精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段内容。(板书体现)

  3.从一到三两节中任选一小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说说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五)问题探究

  1.精读一二三节,并赏析揣摩诗人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2.“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学生小组讨论)

  (六)情感升华

  再读文章,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甫诗歌的基本风格。

  2过程与方法: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学习难点】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作者杜甫,字( ),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 )诗人,因任校检工部员外郎,又被称为杜工部。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 ”),诗人被尊称为(“ ”)。

  2释题:

  (二)课内探究

  1朗读。学生先齐读,教师再范读。指导朗读,把握节奏、轻重、缓急。

  2 内容概括。

  (1)学生自己提出难解的句子,大家讨论后明确。

  (2)分别用最精练的短语概括 1—3 节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3 赏析第一节诗。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4赏析第二节诗。

  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 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5 赏析第三节诗。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6赏析第四节诗。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由此可见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拓展延伸

  1相关资料。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他在友人的帮助下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勃春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到了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胜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诵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草堂作诗题联,咏志赞叹。

  2、写出你所积累的忧国忧民的诗句。

  (四)训练检测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几句诗可称为“生花之笔”这几句诗是:

  .

  2描写茅屋被破坏,茅草纷纷下落情景诗句是:

  ..

  3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作者凄惨、黯淡心境的诗句是:

  4追忆自己坎坷生活的经历,表明诗句动荡的诗句是:

  5表现作者博大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作品概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指成都草堂。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作品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作品注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号:号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为押韵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⑽布衾(qīn):布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⒅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⒆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⒇庐:茅房。亦:一作”意“。足:值得。、

  作品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眠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但房顶雨漏像麻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本年度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有效教学课题研究组,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主要设计两方面重点:有效导入和有效朗读。

  有效导入的设计原因及对策: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如何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参考很多前辈和同行的意见后,我这样设计导入:先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杜甫的情况,学生对杜甫的理解,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诗圣”之称。这时教师补充“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内容,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这时我再用抑扬顿挫、满含激情的'语调说出下面这段话:“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今天所学的诗歌就是反映诗人当时生活的一篇。”这种情况下学生必会受到感染。精心设计的导语营造出了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我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济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有效诵读设计原因及对策: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诗歌教学的 “朗读训练”都是重点,我设计这样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读:

  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初读感知,扫除阅读障碍;再读诗歌,疏通大意;三读感悟,体会感情;四读品析,揣摩语言。采用师范读,学生赛读,互读互评,小组展示读等不同方式朗读品味。在课堂上有一组同学设计了这样的朗读方式“(一生先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其余生重复‘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余生重复‘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其余重复‘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共同重复末句)”这样的朗读让课堂进入一个小高潮。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预定目标,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诗歌教学该不该深究字词赏析,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等。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努力地前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4

  教材分析

  这首诗被收录在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公元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所以学好本诗将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应贯穿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情感目标

  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学情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三、进一步体会杜甫诗叙事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难点:杜甫诗作的叙事精炼,风格沉郁顿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三、欣赏图片

  四、读课文

  五、理解赏析第一节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诗人的心情怎样呢?秋风卷茅板书

  六、理解赏析第二节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交瘁啊。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诗人的心情?群童抱茅板书

  七、理解赏析第三节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宵屋漏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板书

  八、理解赏析第四节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祈求广厦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

  九、小结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十、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你知道哪些?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兵车行》《月夜》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犹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十一、诗文积累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你还知道哪些?

  得万安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白居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典诗歌更离不开诵读,以读贯串课堂始终,以读促解。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创设诗歌学习氛围,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说是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自然不是一件喜事,诗歌笼罩在一种悲的氤氲下,所以我所选的幻灯片背景大多是淡色调,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张幻灯片在诗人杜甫处链接了二胡曲〈〈月夜〉〉,(上课前打开,根据需要可随时关闭)凄凉的乐曲把学生带进诗歌学习的特定情境中。第二张幻灯片是介绍杜甫生平,导入新课。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人们叫他“诗圣”。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春望》。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下一张幻灯片,解题。这张幻灯片下面有一个小喇叭,插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朗诵,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学生出声读,带着第三张幻灯片上的问题指名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下一步进入到赏析环节,配合着多种形式的读,我后面的五张幻灯片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以独立思考及交流讨论的形式付诸实施,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完成问题,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思想,设计了补充杜甫的《又呈吴郎〉〉这首诗。教师可作如下讲解:《又呈吴郎〉〉这首诗几乎谈不上什么写作技巧,纯粹是一片真情。杜甫由于贫困,不得已把草堂转借给了一个吴姓的亲戚。临走还想着去年前来打枣的一个老妇人,特意写诗让吴姓的亲戚老妇人来打枣时对她尽可能的温和些。自己已走投无路了,还想着一个老妇人,诗人总是这样先人后己,使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努力为别人撑出一片树荫,苦苦的为别人遮风挡雨。

  补充爱国诗句,使学生明白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正是他们的忧国忧民,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才走到了今天,如今美丽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楼,使人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在今天已成为现实。

  “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陕西民歌中也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为了使学生对杜甫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以自查资料的方式完成作业,学会用多种工具搜集所需信息,然后根据需要整理,通过写作,实现与诗人的对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07-1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02-2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12-24

改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02-0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5篇10-2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原文及赏析10-1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诗教案(公开课)11-2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作文02-0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改写作文10-21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 诵读指导

  2、 把握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要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唐师曾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并且一直影响到一千年后的今天。杜甫的作用举足轻重,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我们曾学过他的《春望》(请同学们齐声背诵),在这首诗中,我们曾为他的忧国忧民之情而肃然起敬。接下来,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的感情世界:(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展示课件:杜甫简介 写作背景 题目)

  二、 整体感知

  1、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 教师做一般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词注音)

  3、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把握诗歌节奏。

  三、 品味语言

  “这首诗你们至少读了两遍了,在语言上有什么感觉呢?里面有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再让代表发表观点。教师相机点拨。提点完毕后,全体朗读一遍诗歌。

  (教师可在做示范,对诗中的部分词语进行赏析评价)

  (四)师生讨论。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思考诗歌的内容意义。在其中贯通对难重点的把握。

  1. 把握诗歌的内容。

  ⑴问:由题目看,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单独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点拨:由题目看,可初步了解到这是在八月的时候,诗人因茅屋被秋风刮破之后写的诗。“为”在这里是“被”的意思。

  ⑵问: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发泄因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产生的不满么?联系诗中所描写的情况推测作者的境遇和思想感情。(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观点并提出新问题)

  点拨:诗人的不幸是接二连三的。秋风、群童、薄衾、夜雨使老杜甫的痛苦逐层加深。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战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诗人当时非常贫困,这些可以从居所的`简陋、茅草的难得、寝具的陈旧等看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的心情无疑是非常的沉重。

  2. 思考诗歌的意旨。

  ⑶问:面对这重重的不幸,换了主角是你,你会有什么心理活动?而诗人的表现如何?

  点拨: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

  ⑷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

  (学生集体找出答案,并朗读之)

  点拨:(略)

  ⑸问: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点拨: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

  他生出这样的愿望,是基于对人民困苦生活情况的深切体会,诗人个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意识迫使他自己为民疾呼,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无功利色彩。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6)对比一下,那么她是不是范仲淹心目中的故仁人呢?

  四、小结

  1、课堂小结。

  2、录音范读,(注意节奏和重、拖音)

  3、学生借鉴录音的方法,自由吟读诗篇同时背记诗歌内容。

  4、学生共同朗读。

  五、能力拓展

  赏析杜甫的其他现实主义风格的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六、作业

  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吟诵本诗并背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

  3.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学过许多大诗人杜甫的诗歌,那么你又对杜甫有多少了解呢?(学生发言)

  好,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河床逆流而上,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去成都浣花溪畔座简陋而破旧的杜甫草堂,一起去触摸这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爱国之心。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诗体知识

  1.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诗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扫除字词障碍

  2.播放本诗的配乐朗诵

  3.指导学生朗读

  (四)深入课文,疏通文意

  1.诗歌翻译

  2.精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段内容。(板书体现)

  3.从一到三两节中任选一小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说说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五)问题探究

  1.精读一二三节,并赏析揣摩诗人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2.“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学生小组讨论)

  (六)情感升华

  再读文章,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甫诗歌的基本风格。

  2过程与方法: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学习难点】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作者杜甫,字( ),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 )诗人,因任校检工部员外郎,又被称为杜工部。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 ”),诗人被尊称为(“ ”)。

  2释题:

  (二)课内探究

  1朗读。学生先齐读,教师再范读。指导朗读,把握节奏、轻重、缓急。

  2 内容概括。

  (1)学生自己提出难解的句子,大家讨论后明确。

  (2)分别用最精练的短语概括 1—3 节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3 赏析第一节诗。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4赏析第二节诗。

  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 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5 赏析第三节诗。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6赏析第四节诗。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由此可见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拓展延伸

  1相关资料。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他在友人的帮助下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勃春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到了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胜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诵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草堂作诗题联,咏志赞叹。

  2、写出你所积累的忧国忧民的诗句。

  (四)训练检测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几句诗可称为“生花之笔”这几句诗是:

  .

  2描写茅屋被破坏,茅草纷纷下落情景诗句是:

  ..

  3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作者凄惨、黯淡心境的诗句是:

  4追忆自己坎坷生活的经历,表明诗句动荡的诗句是:

  5表现作者博大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作品概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指成都草堂。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作品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作品注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号:号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为押韵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⑽布衾(qīn):布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⒅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⒆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⒇庐:茅房。亦:一作”意“。足:值得。、

  作品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眠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但房顶雨漏像麻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反思

  本年度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有效教学课题研究组,在课堂教学中探究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我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主要设计两方面重点:有效导入和有效朗读。

  有效导入的设计原因及对策: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如何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参考很多前辈和同行的意见后,我这样设计导入:先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杜甫的情况,学生对杜甫的理解,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诗圣”之称。这时教师补充“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内容,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这时我再用抑扬顿挫、满含激情的'语调说出下面这段话:“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今天所学的诗歌就是反映诗人当时生活的一篇。”这种情况下学生必会受到感染。精心设计的导语营造出了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我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济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有效诵读设计原因及对策: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诗歌教学的 “朗读训练”都是重点,我设计这样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读:

  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初读感知,扫除阅读障碍;再读诗歌,疏通大意;三读感悟,体会感情;四读品析,揣摩语言。采用师范读,学生赛读,互读互评,小组展示读等不同方式朗读品味。在课堂上有一组同学设计了这样的朗读方式“(一生先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其余生重复‘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余生重复‘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其余重复‘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共同重复末句)”这样的朗读让课堂进入一个小高潮。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总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预定目标,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诗歌教学该不该深究字词赏析,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等。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努力地前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4

  教材分析

  这首诗被收录在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公元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所以学好本诗将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分认识,更能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应贯穿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针对这首诗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情感目标

  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难点: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学情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三、进一步体会杜甫诗叙事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难点:杜甫诗作的叙事精炼,风格沉郁顿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三、欣赏图片

  四、读课文

  五、理解赏析第一节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诗人的心情怎样呢?秋风卷茅板书

  六、理解赏析第二节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交瘁啊。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诗人的心情?群童抱茅板书

  七、理解赏析第三节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宵屋漏

  3、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板书

  八、理解赏析第四节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祈求广厦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

  九、小结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十、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你知道哪些?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兵车行》《月夜》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犹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十一、诗文积累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你还知道哪些?

  得万安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白居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典诗歌更离不开诵读,以读贯串课堂始终,以读促解。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创设诗歌学习氛围,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说是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自然不是一件喜事,诗歌笼罩在一种悲的氤氲下,所以我所选的幻灯片背景大多是淡色调,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张幻灯片在诗人杜甫处链接了二胡曲〈〈月夜〉〉,(上课前打开,根据需要可随时关闭)凄凉的乐曲把学生带进诗歌学习的特定情境中。第二张幻灯片是介绍杜甫生平,导入新课。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人们叫他“诗圣”。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春望》。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下一张幻灯片,解题。这张幻灯片下面有一个小喇叭,插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朗诵,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学生出声读,带着第三张幻灯片上的问题指名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下一步进入到赏析环节,配合着多种形式的读,我后面的五张幻灯片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以独立思考及交流讨论的形式付诸实施,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完成问题,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思想,设计了补充杜甫的《又呈吴郎〉〉这首诗。教师可作如下讲解:《又呈吴郎〉〉这首诗几乎谈不上什么写作技巧,纯粹是一片真情。杜甫由于贫困,不得已把草堂转借给了一个吴姓的亲戚。临走还想着去年前来打枣的一个老妇人,特意写诗让吴姓的亲戚老妇人来打枣时对她尽可能的温和些。自己已走投无路了,还想着一个老妇人,诗人总是这样先人后己,使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努力为别人撑出一片树荫,苦苦的为别人遮风挡雨。

  补充爱国诗句,使学生明白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这些伟大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正是他们的忧国忧民,中华民族这条巨龙才走到了今天,如今美丽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鳞次栉比的高楼,使人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在今天已成为现实。

  “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陕西民歌中也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爱戴和敬仰。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为了使学生对杜甫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以自查资料的方式完成作业,学会用多种工具搜集所需信息,然后根据需要整理,通过写作,实现与诗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