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第6页《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学情分析: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出示书上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这里,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小结引出课题。
师: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教师板书)
6.例题学习
出示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18=1×1818=2×918=3×6
所以18的因数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18÷2=918÷3=6
18÷6=318÷9=218÷18=1
分析:18最小的因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因数?18最大的因数是那一个
7.出示做一做: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数,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数,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主题图)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4和2426和1375和2581和9
2.课本练习
三、总结反思:
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2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把认数范围从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对数的认识,教科书首先强调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设计了”数花生”等活动,帮助学生从中抽象出100以内的数。教科书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安排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意义及相对大小关系、理解位值制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活动。
单元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学习课时:7课时
数花生(100以内数的数法)1课时
数一数(100以内数的数法)1课时
数豆子(100以内数的读写)1课时
谁的红果多(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小小养殖场(数的相对大小关系)1课时
做个百表数(100以内数的顺序)1课时
练习二 1课时
教学内容数花生(100以内数的数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数数。
3.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数感。
4.在数数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认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数数方法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帅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装有花生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猜一猜,使学生明确盒子里装的是花生。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盒子里到底有多少个花生呢?(板书课题:数花生)
二、数花生
(1)想一想,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学生猜测,小组交流。
(2)数一数问: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指名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先抓一把花生,再数一数。
刚才你是怎样数的.?学生汇报:一个一个的数。
(3)一把花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出来,那三把花生有多少个?谁能快速的数出来呢?
学生尝试数一数。
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它同学呢?
组织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几种数法并标上序号。
①两个两个的数。
②五个五个的数。
③十个十个的数。
教师补充:当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数对的时候,就可以换一种方法数一数。
三、应用拓展
(1)7接龙:老师说一个数,你们说出后面连续的五个数,看谁说的又快又对。
①师生互动。②生生互动。
(2)接力赛。你们能根据给出的数填写后面三个数吗?34,36,38,(),(),()。
45,50,55,(),(),()。
(3)排顺序。
学校的运动会快到了,今天老师特地选出了几位运动员,请看——6名学生上台。每人胸前写有一个数,分别是13,11,15,14,16,12。现在请问同学们根据运动员胸前的数将他们排排队,看谁排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
(4)拓展: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平时生活中,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呢?
四、小结:这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还有问题要请教吗?补评
板书设计: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 十五 二十 二十五 三十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一,做一做,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
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他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游戏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先来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先别说。女生捂上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
做准备)。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量。
三、做一做。
四、课后延伸
: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什么单位?怎样测量呢?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课本P15页例2,及练习四的6—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辨析两次判断单位“1”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香蕉的筐数是苹果的。
2)香蕉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黄牛只数的等于水牛的只数。4)水牛的只数相当于黄牛的。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2。
2、读题,分析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明确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思考:要画几条线段?5/6和2/3分别是谁的5/6和2/3?单位“1”分别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图。
4、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1)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思路: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5/6,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5/6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2)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思路同上。注意认清单位“1”
5、指导列综合算式解答。
6、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和昨天的异同。
7、练习
1)完成课本P15页下的“做一做”。
2)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三、新课小结。
1、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P16练习四6、7。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8—10题。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引发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探究新知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1组内分工测量75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2汇总填表75页9题。
3共同讨论总结规律。
4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图形
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
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三、巩固新知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能力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
第19~20页
教学、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小朋友游戏图),写有解决问题的课题题目。用来进行小组评价的三星(智慧星、创新星、合作星。)
学具:每组1块小黑板,1枝白板笔。用来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小印章。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小客人,让我们一起请出他们吧!
(出示课件:学生活动图)
2.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说: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草地上玩,有的在准备踢足球,有的在玩丢手绢的游戏,有的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3.教师:这些小朋友正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呢!你能根据他们的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会自信地说:能。)
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根据活动中已告诉的信息试着提出数学问题,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最好?
4.小组合作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5.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拉近画面并出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生1:丢手绢的活动中,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2:我们来看踢足球的活动,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要来几人?
生3:我们来看捉迷藏的活动,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人,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藏起来几人?
6.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会很自信地说:能。)
教师:那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答。
(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教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说给大家听。
7.小组汇报。(采用学生互相提问的形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捉迷藏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3-6=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藏起来几人,必须从参加捉迷藏的13人中去掉找人的6个人,剩下的就是藏起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3、6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3代表玩捉迷藏的总人数,6代表找人的6个人,7代表藏起来的人数。
b.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踢足球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6-9=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还要来几人,必须从要参加踢足球的16人中去掉已经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要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6、9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6代表要参加踢足球的总人数,9代表已经来了的9人,7代表还要来的人数。
c.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丢手绢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8+6=14
学生1:你为什么用加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玩丢手绢的一共有多少个人,必须把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合起来,就是总人数,所以用加法。
学生3:算式中的8、6和14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8代表要女同学的人数,6代表男同学的人数,14代表参加丢手绢游戏的总人数。
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能够说明白的小组可以得到合作星。
[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通过课件,创设动态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了新知。在学习新知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1.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想来我们班作客,都等急了,让我们再把小动物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
2.都有哪些小动物呀?(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
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可以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
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
c.还有几条小鱼?
d.飞走了几只小鸟?
e.跑了几只小鹿?
f.游走了几条小鱼?
4.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习纸自己完成。
5.集体订正,同学互评。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比如我们的教室里就藏着很多数学问题,你能发现吗?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
1.观察小旗。
2.观察其中两个组的人数。(可以按组来分,也可以按男女来分)
小结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一说。
2.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大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出示课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评析: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了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导入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出示图片认识量角器
讲解: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关圆仪.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结合图片,认识半圆仪中心,0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
2.(1)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刘顶点和0刻度线,确定如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五、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页“试一试”和第26页“练一练”第3~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认真倾听与理解别人思路的能力。
教学重点:
看图列式并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看图根据算式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看图编故事。课件出示:停车场有3辆小汽车,接着出示从远处又开来一辆小汽车,指名让学生描述故事情境,指出故事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一共有多少。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三、探索新知
(1)课件停留在教材第25页“试一试”问题一左图。师:请一位同学完整说出题中的信息和问题。生:停车场原来有3辆车,又开来了1辆,一共有多少辆?学生齐读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汇报。求一共有多少辆就是把原来的3辆与又开来的.1辆合起来,用加法。列式:3+1=4。
(2)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试一试”问题一右图。让学生自由说说图意。(树上原来有2只鸟,又飞来1只鸟)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只鸟?)列式并计算。2+1=3(3)小练习:一共有多少只小狗?小结:先要看清图意,再根据图意将两部分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并结合图意说一说。
(2)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4题。结合图说一说2+3=5表示的意义,再联系身边的事物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
五、拓展提升
根据下图你能写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吗?试一试。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加法问题。亲爱的小朋友们,看看我们的教室,看看你们的家里,哪些地方藏着这样的加法问题呢?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5、6、7题。
学生看图找信息,提问题。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学生完整叙述。列式计算。说图意。学生上台板演。联系生活实际理解1+4=5。结合情境图理解1+4=5。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回顾课堂。
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照镜子、欣赏图片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2、通过观察、实验、表演、动手操作等形式进行探究,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
3、在探究、实验中领略镜面对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教具:
大镜子一面、小镜子每人一面。
教学流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欣赏“倒影”,激趣导入
出示书中“倒影”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的景色:“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鹅的倒影……”。这些景色美吗?请大家再来看一遍,看看水上景物和水中景物的位置有什么关。
生1:反过来了。
生2:水上的山好象是往上长的,水下的山好象是往下长了。
生3:水中的景物和水上的景物一模一样,可是水中的景物是倒过来的。
师:所以,我们就把水中景物叫做水上景物的倒影,其实,平静的水面就是一面平放的大镜子。
2.巧用情境,提出问题
师: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类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现象。(生:镜子里。)
师:你们想知道镜子里有哪些数学吗?先想一想再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关镜子里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研究镜面对称。
2、提出学习目标
(1)照镜子,做各种动作(有关前后、上下、左右的动作,如往前走往后退、站立蹲下、刷牙等),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说说镜面对称的特点。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展示
(1)学生个人到大镜子前照一照,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归纳本组同学的发现。
2、全班展示
生1:我看到了镜子里也有一个我。
师:你的小眼睛可真亮,可这是怎么回事?镜子里真的还有一个你吗?镜子里的不是真实的你,而是你的“像”。
生2:我看到我做什么动作,镜子里的像也做一模一样的动作。
生3:我发现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像也向前走一步;我向后退一步,镜子里的像也向后退一步。
生4:我发现我把手举起来,镜子里的像也把手举起来;我把手放下去,镜子里的像也把手放下去。
生5:我蹲下,镜中的.像也蹲下,我站起来,镜中的像也站起来。
生6:我发现我伸出左手,镜子里的像也伸出左手。
生7:不对,我伸出左手,镜子里的像伸出的是右手。
师:到底是左手还是右手呢?请生7当镜外的人,生6当镜内的像,表演给大家看看好吗?(并请生7边表演边向生6提问。)
生7:我伸出的是左手,请问你伸出的是哪只手?生6:是右手。
生7:如果我伸出右手呢?
生6:我应该伸左手。
生7:现在你知道自己错了吗?
生6:知道了。
三、模拟照镜子,体验特点,完成练习。
1、进一步体验镜像的特点。
(1)同桌之间,一个当镜子外的人,一个当镜子里的像,开始表演吧。(学生站起来自由地表演。)
2、总结镜像的特点
(前后、上下——不变)(左右——变)。
3.完成练习
第69页做一做和第71页第5题。
四、拓展练习。
师:人在镜子前是这样变化的,那么其他东西呢?请在纸上写一写或画一画你喜欢的东西,并用小镜子照一照,看看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写或画,再用小镜子照,发现特点。
全班交流反馈:
生1:我在纸上写了2、3、4这几个数字,在镜子里是反过来的。
生2:我写了“数学”两个字,在镜子里也是反过来的。
生3:我写了“b”,在镜子里变成了“d”;我写了“p”,在镜子里变成了“q”,也是反过来的。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教学难点: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教具学具:
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所有加法,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以前是老师给你们讲,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二、探究新知:
1、整理加法表。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把我们学过的10以内的.加法算式写在卡片上,注意写得越完整越好。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写卡片。
师:老师已经把我们学过的加法算式都整理在了卡片上,我们要想把这些整理好,就要仔细看看,好好想一想先确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
师:其实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是总结得不够好,应该说我们可以以得数为标准进行分类或者以算式里面的数为标准进行整理,都可以。不过老师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竖着把得数相同的算式摆成一列;横着也按顺序把含有同一个数的算式摆成一排,这样就能整理成一个表格了。大家看(出示不完整的加法表),这个加法表还不完整,老师已经摆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对,想一想第二列往下写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9+0,8+1……
师: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
学生认真看明白后,动手把相应的算式卡片放人表格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活动,关注小组分工是否明确,组织交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可能发现:
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竖着看第一列算式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就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
小学数学教案11
一、问题引入:
1.a(x-3)与2b(x-3),每项中都含有,因此可以把作为公因式。
2.(x-y)与(y-x)是关系,如果把其中一个提取一个“-”号,则可以出现公因式,如y-x=(x-y)。
二、基础训练:
请在下列各式等号右边的括号前填入“+”或“-”号,使等式成立:
(1)2-a=__________(a-2);
(2)y-x=__________(x-y);
(3)b+a=__________(a+b);
(4)(b-a)2=__________(a-b)2;
(5)-m-n=__________-(m+n);
(6)-s2+t2=__________(s2-t2)。
三、例题展示: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3)+2b(x-3)(2)y(x+1)-y2(x+1)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y)+b(y-x);(2)6(m-n)3-12(n-m)2。
四、课堂检测:
1.把2x2﹣4x分解因式为()
A.2x(x﹣2)B.2(x2﹣2x+1)
C.2x(x﹣4)2D.2(2x﹣2)2
2.下列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A.﹣a+a3=﹣a(1+a2)B.2a﹣4b+2=2(a﹣2b)
C.a2﹣4=(a﹣2)2D.a2﹣2a+1=(a﹣1)2
3.把(x-y)2-(y-x)分解因式为()
A.(x-y)(x-y-1)B.(y-x)(x-y-1)
C.(y-x)(y-x-1)D.(y-x)(y-x+1)
4.观察下列各式:①2a+b和a+b,②5m(a-b)和-a+b,③3(a+b)和
-a-b,④x2-y2和x2+y2。其中有公因式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在下列各式等号右边的`括号前插入“+”或“–”号,使等式成立:
(1)3+a=(a+3)(2)1–x=(x–1)
(3)(m–n)2=(n–m)2(4)–m2+2n2=(m2–2n2)
6.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x(a+b)+y(a+b)(2)3a(x–y)–(x–y)
(3)6(p+q)2–12(q+p)(4)a(m–2)+b(2–m)
7.把(a+b-c)(a-b+c)+(b-a+c)·(b-a-c)分解因式。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帮助别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助人为乐的乐趣,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计算的口算笔算的方法。
教学用具:
课件动物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吗?小动物也喜欢参加活动。瞧,猫头鹰先生把小动物请到了一起,开一个动物联欢会。你们看谁来了?(出示课件
动物联欢会)这么多动物参加的联欢会一定很有趣。小天使远远地看见小动物们都来到了这里,她也赶来参加联欢会。可是猫头鹰却说:“要参加没问题,但要做对我出的题,如果错了那就不能参加。”到底是什么题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袋鼠来了32只,梅花鹿来了11只,老虎来了58只,大雁来了45只。嘿嘿,小天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还要解决问题哟!”小天使很为难,想了一会儿说:“还是请小朋友来帮帮我,好吗?”
师:小朋友们,你们愿不愿帮助小天使?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定向观察,提出问题
师:看了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只接口答,较难的问题可以放在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探究。教师及时板书,使学生树立了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了探究愿望。)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但是还要帮小天使解决这些问题呀。怎么样,有没有信心?
①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吧。(袋鼠比梅花鹿多几只?)
这个问题该怎样呢?(32—11)
②师:32—11怎样计算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商量一下。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算法,使算法多样化,同时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③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的算法说给大家听听?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在听了这些方法后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便于教师指导学生更好的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2)师:第二个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吗?(老虎比袋鼠多几只?)自己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解决问题后,自己试着独立完成,可以使学生巩固算法,也可以形成学生自己的计算路径)
(3)师:为了让小天使早点参加动物们的联欢会,剩下的问题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最快的方式把它解决掉吧。
(4)师:啊,同学们都做对了。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小天使渡过了难关,真了不起!小天使感谢小朋友们这么热心的帮她,所以就用魔术棒一指,奖给同学们一部有趣的动画片。我们下课看还是现在看?好吧,那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部动画片吧!
(这样既表扬了学生,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又让学生在高兴之余放松了自己。)
三、巩固应用
师:联欢会开完了,小动物们都高兴的回家了。可是有六只小袋鼠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他们听说小朋友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所以就请小朋友们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家。小朋友们可以吗?(出示练习图)每个同学都是聪明的孩子,都能帮小袋鼠找到家。
(学生在以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巩固新知。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由笔算减法进一步提升到口算)
四、课堂小结
师:小朋友们都是爱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你高兴么?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热情高涨。自己发现——了解——试用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有兴趣去解决。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小学数学教案13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体会同一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精心设计教学导入。
在教学中,为了避免生硬地引入“分类”这一抽象概念,创设了整理房间这一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整理房间的活动中来。当学生看到整理过的房间焕然一新时,再告诉学生刚才所做的事情就是分类,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分类的意义,又体会了分类的实际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讲解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主动性,所以除了必要的指导和小结外,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去体会分类的方法,探究计数的方式,观察比较分类的结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以后学习统计知识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气球、水果图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这是小强的房间,小强想找一本故事书,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预设
生:房间里的东西太乱了,摆放没有规律。
师:你们能帮他整理一下房间吗?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课件帮助小强逐一归类,整理成整洁的房间。
师:这次小强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吗?为什么?
小结:刚才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分类。分类摆放物品能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整洁而便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按给定的标准分类计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分类”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上课的开始,以一个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类,扫除了学生的认知障碍,使新课的学习更加顺利地进行。
⊙探究分类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1情境图:“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小朋友们买了许多气球,多漂亮啊!这些漂亮的气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形状、颜色)
1.按给定的标准分类计数,探究分类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学生分组活动:分一分,并记录分类结果。
(1)汇报展示,请学生出示各自的分类结果和呈现方式。
方法一先按形状分好,再分别数一数。
方法二边数边画。
方法三用列表的方法计数。
3个
4个
5个
师:这些记录方式你们都能看懂吗?你们最喜欢哪一种?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2)分析比较。
师:大家的记录方式各有不同,仔细观察记录的结果,你们能发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并跟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最后汇报。
预设
生1:每种记录方式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生2:分类时我们都是按照形状来分的,分类标准相同。
引导观察记录结果,说一说哪种气球的个数最多,哪种气球的个数最少。
学生观察后明确:圆形气球的个数最多,糖葫芦形气球的个数最少。
2.按颜色分类计数,选择喜欢的方式记录结果。
提问:刚才我们是按形状分的,还可以怎样分?(按颜色分)
师:请大家按颜色分一分,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式记录分类的结果。
学生交流并展示分类结果。
3.对比两种分类标准,体会分类结果。
师:我们刚才分的都是这些气球,为什么两次分类的结果不一样呢?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新知探究】
明确算理,探究算法
出示例3情境图,说说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问题并请学生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理算法
1.求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我们可以怎么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从上节课的整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类推)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3.学生进行尝试(可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想法)。
4.进行交流反馈
重点反馈描画涂色的想法,并在学生讲解后,教师再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巩固:
5.得出结果
6.猜想计算方法
观察这几个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可以怎样计算?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中吗?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做事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大于、小于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演示课件比较数的大小(导入)
问:哪只海龟年龄大?为什么?(贴着15的海龟年龄大,因为15比9大,15是两位数,9是一位数)
继续演示课件比较数的大小(导入)
师:这时沙滩上又爬上来一只51岁的海龟,它和15岁的海龟比,哪只海龟年龄大?为什么?(51岁的海龟年龄大,因为51比15大,先比十位上的数,51十位上是5,15十位上是1)
继续演示课件比较数的大小(导入)
师:这时海滩上又爬上一只58岁的海龟,和51岁的海龟比,谁的年龄大?为什么?(58大于51,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个位上的数,58的个位上的数是8,51个位上的数是1)
师说:我们比较海龟的年龄,其实就是在比较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我们已经学过比较百以内的数的大小,先看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数,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也相同,再比个位上的数,个位上大的数,这个数就大,如果个位上的数也相同,说明这两个数同样大.
下面我们再比较几个数:
61○5645○47100○98
师说:我们填好大于、小于号后,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来检查符号写得对不对.大口对大数,小尖对小数.下面我们就用以前学的这些知识,来学习比较万以内的数,看谁学得快,学得好.
二、学习新课.
1.根据下面各数的位数分类.
出示:1230,965,395,1689,20xx,470.
师问:这些数很大,谁能读读这些数?你们能根据百以内数比较大小的知识推测出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哪个大?为什么?(四位数大,因为四位数最高位是千位;三位数最高位是百位,不够一千)
下面我们比较一下这些数:
小结:位数不同的数比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2.在位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数的大小.
(1)比较5640和8790的大小.
师问:这两个数都是四位数,怎么比呢?(先比它们的最高位,5个千比8个千小)
小结:如果两个数的位数同样多,先从最高位比起
练一练:
965○395395○470
1230○16891689○20xx
(2)哪辆车载的汽水多?3864○3529
师问:3864和3529都是四位数,最高位也相同,该怎么比?(再比百位上的数)
3.小结.
师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的数比大小,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大于号或小于号.
398○4023940○52301020○999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1)941,893,1001,914
(2)3005,3050,3500,3049
3.找出下面各数中最大数、最小数.
463,9528,4000,20xx,9030,8006.
最大数:_______
最小数:_______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2
小学数学教案11-10
小学数学教案09-16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07-07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07-06
小学数学教案[优]07-07
小学数学教案(优)08-01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8-03
小学数学教案(精品)07-21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