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7-26 08:07:5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第9单元总复习

  第1课时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页第1题,“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以及多位数的读、写,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2.会正确将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地读、写多位数。

  难点:数位上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本学期中,我们对多位数有哪些认识呢?

  让学生翻阅第1单元教材,回顾多位数的'认识,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并共同进行整理。(教师提示:可采用结构图或表格进行归纳整理)

  2.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归纳整理。

  3.师生共同整理数位顺序表。

  (1)区别数位与计数单位。

  (2)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复习应用

  出示教材第110页第1题。

  1.在上面的数位顺序表中,写出一个数,让同桌读出来。再任意指出这个数中的数字,说出它的含义。

  同桌两人交换,互相读同桌写的数,说数字的含义。

  2.写一个数并读出来,让同桌写出来,看看与你写的是否一样。

  同桌两人交换进行。

  3.说一说:你是怎样读、写多位数的?

  4.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

  你能将写出的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吗?

  三、综合训练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四、课堂小结

  关于多位数的读、写,你还有什么问题?

  相关链接:小学1-6年级各个版本数学教案汇总

  提醒:

  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段最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

  强调: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

  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 怎样修路最近呢?

  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 练习画垂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第一单元 升和毫升

  第3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对一些常见容器的进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使用合适容量单位。

  教学难点:

  对常见的`容器进行估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关于容量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2、出示练习一第1题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一第2题。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二、练习指导。

  1、第3题。

  出示各生活用品,先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2、第4题。

  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3、第6题。

  出示生活中物品,先让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4、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选择容器的容量单位的?有什么技巧?

  5.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第9题。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每个量杯中液体各有多少毫升?你是如何读出数值的?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毫升?比1升多吗?

  7、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如何比较的?

  8、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让学生先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5岁儿童应该按照哪个剂量来服用?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注意用药安全。

  三、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现在对于升和毫升有了哪些认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学生:溜溜球。

  教师:想来玩玩吗?

  学生:想。抽两个学生上台玩溜溜球。

  教师:(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学生2: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点评:玩具“溜溜球”与线段、直线和射线都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用“溜溜球”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思想,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新课

  1.发现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学生:能。

  教师:但请注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连。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后交到讲台上。估计学生操作的结果大概有四种情况:图4 3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数学内容的抽象过程,体现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同学们连线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我们先研究第1类。(拿出一张学生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示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教师: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从1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课件出示图4?4:图4?4比较一下

  教师: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学生:第①条线最短。

  教师: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很多线。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烁端点)

  教师: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学生:能。请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量。

  教师: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学生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教师: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教师: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学生 :能。

  教师:对,还能延长。(课件再无限延长两端)这样无限延长后,就成了一条“直线”。

  (板书:直线)

  教师:教师刚才我们量出了线段的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吗?

  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是无限长的。

  教师:同学们开动脑筋一画,就画出了线段和直线。我们接着看第3类。看还画出了什么?

  (拿出学生画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射线画到黑板上)

  教师:你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教师: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射线”。

  (板书:射线)

  教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评:从学生探究出的表象出发分类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从一般到特殊,结构明显、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成为参与研究的主体,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 、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结合树状算图,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口答: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

  (1)复印机37分钟可复印多少张纸?

  生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

  (2)实际每月生产多少辆汽车?

  生2: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3)小巧从家到学校走了多少分钟?

  生3:路程÷速度=时间

  出示课题“应用(二)”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出示主题图和题目

  (1)小丁丁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

  示意图:

  ①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

  ②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从已知条件开始想,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出示:小丁丁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020米,需要走15分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生:1020÷15=68(米/分)

  出示: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

  816÷(1020÷15)

  =816÷68

  =12(分钟)

  答: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12分钟。

  探究三:

  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要走多少分钟?

  师问:你会解答吗?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解答。(先讨论,再列式)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先汇报分析思考过程,再汇报算式

  340÷(1020÷15)

  =340÷68

  =5(分钟)

  答: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走5分钟。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周大约要吃140千克的鲜竹,照这样计算,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个月大约要吃多少千克的鲜竹?(一个月按31天计算)

  生1:

  140÷7×31

  =20×31

  =620(千克)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一只大熊猫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一个月吃的千克数

  练习二:

  选择题:

  (1)复印机5分钟复印了340张纸,照这样计算,复印2516张纸需复印多少分钟?算式是( )

  A、2516÷(340÷5 )

  B、340÷5×2516

  C、(2516-340)÷5

  问:你是怎么想的`?选B或C问题可怎么改?

  生1:我选(A)我是从问题想的。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奶牛场每天生产牛奶2100升,如果每升牛奶可以卖3元,8月份生产的牛奶全部卖出后总共可以收入多少元?算式是( )

  A、2100÷3×31

  B、2100×3÷31

  C、2100×3×31

  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选(C)。我是从问题想的

  单价×数量=总价

  练习三:

  根据条件提问题,并列式。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地出发行了4小时后,离乙地还有135千米。

  师: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5×4+135

  生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共需几小时135÷45+4

  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解答应用题先审清题意,然后可以从条件出发,也可以从问题出发,还可以把条件和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

  1.口算除法。

  2.笔算除法。

  3.商的变化规律。

  二、主要变化 ppt (还有一些细节变化)

  口算除法:

  笔算除法:

  2.增加了例题或习题:

  再如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的一半,商5。

  出示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具体内容

  (一)口算除法

  例1、例2:口算除法。 (算式的正确写法)

  因为“四舍五入”法都是把除数看做整十数来试商,所以这里安排了这两个口算例题来为后面的笔算除法的试商作准备。

  例1是借助小棒图,从包含除的角度来理解算理,例2则脱离了小棒直观图,但也是从包含除的角度来理解算理,抽象程度更高。两个例题之后的想一想,各安排了相应的除法估算,意在巩固口算方法,同时为后续学习试商做好铺垫。

  (二)笔算除法

  7个例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商一位数,包含例1到例5,第二部分是商两位数的,包含例6和例7。其中,商一位数的重点是讲试商的方法。

  1. 例1、例2。

  例1教学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重点是借助小棒图的直观支持理解“商为什么写在个位”的问题。

  例2教学整十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重点是理解“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的道理。并给出结论式总结。

  2. 例3:“四舍法”试商。

  例3 教学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试商, “把21看作20来试商”的方法,并把试商的思考过程放在虚线方框里,同时给出完整的除法竖式。第1小题不用调商,第2小题则需要调商。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在试商的过程中为什么要调商,怎样调商等问题,教材在虚线框里给出了试商、调商的过程。

  3. 例4:“五入法”试商。

  例4教学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在试商的过程中需要调商。教材在虚线框里把调商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试商和调商的方法。最后,通过“你做的对吗?请验算一下。”自然引出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

  练习 3张

  4. 例5:灵活试商。

  例5教学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试商方法。当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又不接近整十数,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往往需要多次调商,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灵活试商。教材呈现了三种方法,分别通过虚线框展现试商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练习 2张

  5. 例6: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重点是弄清楚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教材用虚线框呈现除的过程,重点突出两个问题的探究:第一次除得的商写在哪一位上?第一次除后的余数表示什么?进而理解并掌握商的书写位置。

  6. 例7:商的个位写0的问题。

  例7教学商的个位写0的问题,即当余数不够除时商0。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商的个位写0的道理。最后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验算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教学完7个例题后,教材呈现了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概括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7. 例8:商的变化规律。

  例8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渗透初步函数思想,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教材安排了3个层次来引导学生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第三层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呈现了从上往下观察和从下往上观察的结论,并通过小精灵的引导,进一步理解商不变的性质。与实验教材相比,商的变化规律的编排 层次更清晰 , 结论更明确。

  8. 例9、例10:应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例9和例10是应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这是新增的内容。例10特别关注了简便运算中余数的处理问题。通过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讨论余数是4还是40,并通过验证进一步理解在简便运算中对余数问题的处理方法。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口算教学。

  口算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口算除法的熟练程度,将对后续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探索口算方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口算知识自主探索,二是注意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同时还要注意组织好口算练习,设计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注意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较多的练习机会。例如,利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可以组织“对口令”“摘苹果”“拔萝卜”“夺红旗”等熟练口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练习口算,提高口算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

  试商的方法是笔算除法的重点内容,教学中不能把现成的方法结论让学生去记忆,也不能忽视对计算方法的概括总结,要通过适时地引导,让学生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经历算理算法概括总结的过程。教材不仅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用虚线框的形式完整呈现试商过程,通过学生讨论的形式,以记录讨论结果的方式呈现不完整的试商方法,教给学生探索的方法。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试商的过程,既可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应用试商方法,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生蠃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意识。

  笔算除法一般采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而当被除数和除数具备一定的特点时,可以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如教材在例题中就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便,在对比中使学生切实了解到计算过程既有一般方法,又有灵活处理之处,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此外,在练习中教材多次安排了“计算下面各题,你发现了什么?”的题目,引导学生发现被除数与除数的特点,发现灵活试商的“小窍门”。如第79页第10题、第80页第18题、第82页第4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去发现、总结,提高学生观察数字特点的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意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

  二、实践练习。

  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

  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数和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索出简算的方法,理解简算的道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78=80-( )   99=100-( )   297=300-( )

  87=90-( )   101=100+( )   198=200-( )

  2 .口算比赛

  师: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计算比赛,在规定的时间里比一比男生棒还是女生棒,好吗?每位同学的课桌上都准备了一些口算题,请你在上面直接写出结果,算完的马上站起来,好吗?(卡片分为 A、B两种)

  男生做A组的题目 女生做B组的题目

  A : 375+300   B:356+37

  213+200   127+58

  860-500   213+198

  453-400   860-49

  127+60   453-297

  754-600   1805-998

  生算完后站起来,出现的情况是女生比男生要多。老师表扬女同学 !

  观察两组题目:看看男女同学算的题目,结合刚才的比赛,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发言(男生可能会觉得不公平)师点拨

  揭示课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 、初步感知

  孩子们,你们喜欢看小品吗?老师也喜欢看小品,下面我们来共同表演一个小品好吗?

  请孩子们扮演营业员,老师我扮演顾客前去购物

  上衣98元   玩具熊78元   帽子59元

  (1) 顾客购买 59元的.帽子,付给营业员小丽60元,营业员小丽你又该怎么办?

  (2)请一位营业员说一说收钱,找钱的过程,并说明为什么要还1元?

  (3)如果顾客我购买价值98元的上衣,付出100元,营业员你又该怎么办?

  (4)请一位营业员说一说收钱,找钱的过程,并说明为什么要还2元

  (5)小结:从这两个例子明白了什么?(多收了要退还回去)

  从这两个例子你们就明白了这些道理,真不错,下面请你们继续当营业员。

  2、教学例1

  (1)如果营业员原来有 113元,顾客我买了 59元帽子59元 ,根据这些条件,你可以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营业员现在共有多少钱?)

  (2)怎么列式(113+59)

  (3)小组讨论:怎么才能很快口算出来呢?

  (4)抽生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113+59=113+60-1=172

  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联系刚才的活动那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3、教学例2

  (1)如果营业员原有276元顾客我买了98元的商品,营业员现在有多少钱?

  (2)怎么列式?(276+98)

  (3)小组讨论:怎么才能很快口算出来呢?

  (4)抽生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板书:276+98=276+100-2=374 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说说其中的道理。

  (5)、做一做P38上面的做一做 第一小题生独立完成,第二小题师引导:把哪个加数看作整百整十数相加比较简便?

  (6)小结:在计算加法时,像例1、例2这样有一个加数是接近整十、整百 数,我们可以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数来计算,然后看多加了几就减去几。就像营业员,她多收了你的钱就要找给你。

  3、教学例 3

  (1)、出示题目

  (2)、讨论:这道题你打算怎么做?

  (3)、生汇报后师点拨

  (4)、比较:和例1、例2有什么不同之处?遇到这类题目该怎么办?小结:减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先按整十、整百数计算,多减了几,就加上几。就像你买东西,多给了营业员,你就收回找钱。

  (5)、做一做

  4、小结:引导学生概括简算规律,在相应的加法、减法算式后板书:多加几就减几,多减几就加几。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P39第1题

  2、用简便算法算一算男生卡片上的题目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P39第2、3、4、5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例1、113+59=113+60-1=172 想:把59看作60,加60就多加了1, 要减去 1。

  例2、276+98=276+100-2=374 想:把98看作100,加100就多加2,要减去2。(多加几就减几)

  例3、165-97=165-100+3=68 想:把97看作100,减100就多减了3,要加上3。(多减几就加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 第四单元“运算律”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加法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掌握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

  6、第六单元“除法”。

  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

  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8、第八单元“可能性”。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感受简单的随机事件、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 经历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体验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5.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7.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8. 初步感受到事件的发生随机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五、课时安排:

  一、认识更大的数9课时

  二、线与角9课时

  三、乘法7课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大数的认识p14~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的写出整万的数和含有两级的数。

  2.掌握大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数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辨析比较能够正确掌握大数的有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 难点:

  中间、末尾有 零的大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常规积累

  1.请学生说出亿以内数的顺序表,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

  2.读出下面 各数,并说一说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659200 60027800 230060400

  3.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 七十 七百零八

  4.根据学生回答,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板书)

  学生回答整理出数位表。

  学生个别准备, 集体反馈

  总结: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写;

  (2) 几千 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

  (3)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引导学生小结:整万的数的写法。

  设计意图:

  通过对数位顺序表的复习,梳理知识结构。

  二、大数的读写、大数的比较大小

  (一)学习新知

  1.谈话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的数的写法。(板书课题)

  2.学习写整万的数。

  (1)媒体出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四十四万

  请同学们在数位表上试一试,写一写

  (2)提问:你们是怎么写的?

  (这个数都是整万的.数,只要在万级上写44,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3)练习:

  出示: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呢?这些都是整万的数, 请同学们在数位表上试一试,写一写。

  2.学习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1)媒体出示:西藏自 治区人口:二百六十一万六千三百

  福建省人口:三千四百七十一万

  (弹性处理:如果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困难,教师可以提示:二百六十一万在什么级上写?然后再写六千三百)

  (2)师:写数的顺序和读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3)练习写数:

  三十二万零六百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3.引导学生小结。

  师:那大数应该如何进行写数呢?可以类比万以内数的读写,想想方法。

  (独立思考,知名回答)

  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小结:

  (1)先分级,从高位起,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三、大数的大小比较

  1.出示:书p13/6

  西藏自治区云南省浙江省福建省2616300428800004676980034710000

  师:比一比,下面哪个省的人口最多?你是怎么想?(指名回答)

  2.小结大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时要从最高位开始比。

  3.练习: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5011140○6314240

  72605○102800

  3823456○3823546

  410200○409300

  学生交流讨论。

  独立练习,反馈答案。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上做一做,写在书上p13/5(下的写数)

  2.补充:判断下面的数写得对吗?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四万五千二百 写作: 45200( )

  三百零六万 写作:3 06( )

  一千零二万四千百 写作:1024500( )

  3.补充:写出下题横线上的数

  (1)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克粮食,那么全国每天可节约一百三十万千克的粮食。

  (2)某省今年共栽树一千零五十万零八百棵。

  (3)钢铁厂今年共炼钢四十万零七百吨。

  4.在○里填上“>”、“<”或“=”,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58140○62140 70265○120800

  410200○409300 850010○850001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1.沟通读数与写数,并小结写数的方法

  写数是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 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者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2.思考延伸: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同学们都理解了,那么含有三级的数的又应该怎么写呢?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授课时目标

  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教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两个队员身高的表格和两次问题的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平均数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姚明吗?他是干什么的?谁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如果学生答不出,教师可以介绍:姚明的身高是米,并找个参照物比一比有多高,如和门比还高出半米多等。

  师:打篮球的运动员,身体都比较高。在20xx年,某市举办了一次小学生篮球友谊赛,我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求平均身高们来看一下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队员身高和体重的情况。贴出两个队的身高表格。师: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师:估计一下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到底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实际计算一下吧!教师进行巡视,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发现信息,除了教材上的信息,学生可能还会说出:

  ●两队人数相等,每队都是9人;

  ●除李斌外,体重都在50千克左右;

  ●谁最高,谁最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计思路和答案。如:

  ●银河小学有一个队员身高超过17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高一些。

  ●银河小学队有两个队员的身高是14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红星小学队有一个队员身高才138厘米,这个队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三、求平均体重师:谁愿意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与同学们交流。

  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要特别给与表扬,若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提出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计算出了每个队队员的平均升高。现在有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出示教材第98页议一议的内容。

  师:谁能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师:刚才我们求出了两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那么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又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结果是多少?学生交流中,教师给予启发交谈。

  师:谁还有其他方法?师:刚才我们计算出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两个问题。

  出示教材说一说的两个问题。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用身高和÷人数●身高后两位数的和÷人数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四.扩展应用师:就这两个问题,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知道“本队”意思吗?师: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考虑的?师:两个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关系吗?学生可能回答:

  第三种情况,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指出。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两个篮求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体重的问题,下面再来看新华小学四(1)班两个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出示体重表)你了解到了什么?师:如果要比较那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师: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法,自己算一算吧!注意观察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

  生:就是自己的队。

  学生可能回答:

  ●红星小学队最重的运动员是56kg,超过本队平均体重6kg;

  最轻的是35kg,比本队平均体重少15kg。

  ●银河小学队最重的运动员是58kg,超过本队平均体重8千克;

  最轻的是40kg,比本队平均体重少10kg。

  ●红星小队的身高是158cm,体重是50kg;

  银河小队的身高是157cm,体重是49kg。各相差1;

  ●红星小队的队员平均身高要高一些,体重也重一些;

  ●一般情况下,平均身高越高,平均体重就越重……生1:五组有7个人,六组有8个人。

  生2:五组最重的同学有50千克……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五、课堂练习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让学生展示不同方法。

  师:计算出的42千克和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练一练第1题师:“平均每个组”和“平均每个人”是什么意思?

  1.练一练第3题师:我们再来看第3题,拟从表中了解哪些信息?谁知道表中“售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师:从表中的销售情况看,你认为哪种书的销量好?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销售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

  学生可能说出:

  ●42千克表示五年级7名同的平均体重;

  ●40千克是六组8名同学的平均体重;

  ●六组8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

  学生可能会说:

  ●平均每个组就是按6个组平均。

  ●就是用总棵树÷6学生会有不同意见:

  ●百科全书销量好,因为五天中,用4天都比童话世界卖的多;

  ●童话世界销量好,从五天卖得总数看,比百科全书卖得多。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3.练一练第2题,师:请同学们读第2题,然后自己解答。

  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销售量。

  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1)《童话世界》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2)《百科全书》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3)销量最多的一天销售的册数超过平均每天销售量多少册?教后感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5课时应用广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1、能读懂题意,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类型的题目的含义。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3、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本册书知识的掌握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

  周期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引入内容

  1、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2、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

  二、组织练习

  1、简单的周期现象P105页第25题。

  指名学生读题,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从图中看出第4、5秒照明灯是亮的还是暗的?

  几秒后亮灯的`情况开始和前面重复?照明灯发光的规律是什么?

  第39、40称照明灯是亮的还是暗的?

  如果让照明灯每5秒以固定的规律变化,你会设计吗?像上图那样画一画。

  2、学生独立完成P104页第23、24两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说他每步的运算想法

  综合算式是如何列的,符合题意吗?

  3、调查你们小组同学每家的图书本数,制成统计表。

  你能说说小组同学家图书本数的平均数最少不会少于多少,最多不会大于多少?并算出这个平均数吗?

  三、自我评价

  回顾自己本学期学习的表现,能得几个★,就把几个☆涂上颜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简单的周期现象:

  亮亮暗亮暗暗亮亮暗亮暗暗亮亮暗亮暗暗

  教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一、铺垫孕伏(投影出示,抢答)

  1.板演:40000简写成();70000简写成()。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定一名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27+38=  670+80=  520+400=  64-38=   530-400=

  730-300=  80-54=  540-200=  360-80=  250+400=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整百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加、减法.(板书课题:口算加、减法)今天学习的口算加、减法与过去的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把最后一道口算题250+400改为250+470(即例1)

  1.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请大家试一试.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把这道题化成以前学过的口算?

  (2)同桌小声商量。

  2.学生交流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演示课件“口算加、减法”)

  板书汇报结果.(设想三种方法)

  A.200+400=600,50+70=120,600+120=720

  B.250+400=650,650+70=720

  C.25+47=72,250+470=720

  (第三种方法是把250看作25个十,470看作47个十,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所以250+470=720)学生说出这种方法应给予鼓励.

  3.请学生打开书本,看哪种方法和课本中小明、小华的想法是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4.讨论后,教师提示:以后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口算:540-370

  2.小组讨论: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

  3.汇报结果,说出思路.

  540-370=170

  A.540-300=240,240-70=170

  B.540-340=200,200-30=170

  C.540-70=470,470-300=170

  D.54-37=17,∴540-370=170

  教师肯定这四种方法正确,同时说明第四种方法:把540看作54个十,370看作37个十,54个十减37个十得17个十,所以540-370=170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5.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方法自选)

  360+180   410-240   520-150   370+58

  (2)一个数是590,另一个数比它多750,另一个数是多少?

  (三)教学例3

  1.准备题:把下列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60000简写成(),80000简写成()

  60000+80000简写成()+()得()

  2.出示例3、口算:

  (1)17万+8万=_________万

  由学生自己说思路

  (2)27万+19万=_________万

  因为27+19=46,所以27万+19万=46万

  (3)27万-4万=_________万

  因为27-4=23,所以27万-4万=23万

  (4)35万-28万=_________万

  因为35-28=7,所以35万-28万=7万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么口算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采用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策略”是什么意思吗?

  生1:“就是办法。”

  生2:“列表。”

  师:“这里的策略可以简单理解为解决问题时用到的一些方法、手段。”

  “上星期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运动会,很多同学都踊跃报了名(展示以文字方式记录的报名情况),你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整理这些信息,让人很容易看出各个项目都有谁参加了?”

  生:“可以列表整理。”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后的结果)。

  师:“现在看起来怎么样?”

  生:“更加清楚,更有条理。“

  师:“列表的好处是方便我们对一些信息进行归类整理。今天我们来看看列表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什么帮助。”

  二、新授

  1、出示场景图

  师:“这一天,几位小朋友来到文具店,他们要买一种笔记本(呈现教学情景:小明:我买3本笔记本用了18元;小华:我买了5本;白菜老师:小华用了多少元?小军用42元能卖多少本?)”

  师:“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小明我买3本笔记本用了18元;小华买了5本不知道用了多少钱;小军用42元求能卖多少本?”师:“怎样摘录这些信息?”(学生说,老师用文字简要摘录数学信息:小明:3本18元;小华:5本?元;小军:42元?本)

  师:“用什么方法来整理,使这些信息更有条理?(确定用列表整理)”

  生:“可以列表。”

  师:“同桌商量这个表可以怎样列。”

  学生自己列表整理信息。

  2、展示整理的结果,探讨怎样列表更合理。

  “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同学是这样整理的: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军42元?本

  师:“这个表格能把题目的信息反映出来吗?”

  生:“可以把题目的信息反映出来。”

  师:“大家对这个表格有什么意见?”

  生1:“把小军那一栏的‘42元和’‘?本’的位置交换;”

  生2:“在第二列中加一条竖线把整个表格分为三列。”师:“列表格要注意分类和对应。”

  3、比较。

  师:“认真阅读整理好的表格,表格和文字叙述相比,你觉得用表格整理怎样?”

  生:“表格整理更家简洁清楚。”

  师:“要解决小华用了多少元?和小军买了多少本?可以怎样想,跟同学说说。”

  生1:“‘小明的3本18元’求出每本多少元,再用6乘5等于30元。”

  生2:“‘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能买多少本?’,必须先求出一本笔记本的价钱。”

  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条件出发:根据‘小明的3本18元’求出每本多少元,再利用这个结果解答后面的问题;或者从问题入手:‘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能买多少本?’,必须先求出一本笔记本的价钱。)师:“同学们都认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先求出一本笔记本的价钱,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要在表格里列

  上小明的信息吗?作用是什么?”

  生:“根据‘小明的3本18元’求出一本的价钱,才能求后面的问题。”

  5、学生列式解答这两个问题,然后集体评价。

  6、提取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师:“我们题目的数量关系提取出来用箭头表示它们的对应关系:

  3本→18元

  5本→ ( )元

  ( )本→42元

  填一填,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左边是3、5、7,一个比一个多2本;右边是18、30、42,一个比一个多12元。”师:“为什么右边会一个比一个多12元?”

  生:“左边每一次多2个6元,所以右边每次多12元。”

  生:“本数越多,对应的总价越多。”

  生:??

  7、小结:

  师:“回顾整个解题的过程,说说利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生1:“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整理信息。”

  生2:“帮助我们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理清解题思路。”

  生3:“有利于我们检查。”

  三、练习。

  1、展示想想做做1的情景:(6本字典高168毫米。15本这样的.字典摞在一起高多少毫米?这一摞的高度是504毫米,有多少本字典?)师:“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请你列表整理这些信息,并列式解答。”

  (展示用表格整理信息的结果和解答的算式,请几个学生讲讲自己的思考过程。肯定学生能正确列表和解答。)

  2、这一天,老师来到了体育用品店,(出示想想做做2的情景:足球每个56元,篮球每个48元。老师: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一个排球多少钱?都买篮球可以买多少个?)

  师:“看到什么数学信息?”“这里的信息真多,怎么办?”

  生:“可以用表格进行整理。”

  师:“先列表整理。”

  (展示整理结果,并结合表格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师:“‘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是什么意思?”

  生:“老师带的钱刚好能买6个足球,也刚好能买8个排球。”

  师:“结合表格,哪些条件可以求老师带了多少钱?”

  生:“每个足球56元,买6个。”

  师:“要求‘一个排球多少钱?’可以怎样想?跟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师:“‘可以买多少个篮球?’又可以怎样想?”

  列式解答,集体评价。

  四、总结全课

  师:“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解题的一般思路是怎样的?”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军?本42元

  先求一本?元3本→18元

  18÷3=6(元) 1 8÷3×5=30(元)5本→( 30)元

  6×5=30(元) 42÷(18÷3)=7(元)5本→( 30)元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2.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知道数级、数位,掌握数位顺序表。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掌握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教材第2页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提问:这些数你会读吗?

  (学生试着认一认这些数,会觉得数据较大)

  2.教师引入:以前我们学习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要用到比万更大的数。如:30万千米,一千三百八十一万九千人等。这些数是怎样数出来的,又怎样读、怎样写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准备。

  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一百是?( )?,10个一千是( )。

  2.教学例1: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教师出示:北京市人口:19612368人

  教师:要认识这样大的数就要先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在计数器上边拨边数数:

  (1)在计数器上拨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拨到九万。

  提问:再拨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10个一万就是十万。

  (2)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数出: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教师:1亿是个很大的数,我们每秒在纸上画1个点,一刻也不停地画,要画3年2个多月;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由此可见1亿是个很大的数。

  (4)教师小结:像以前学过的一(个)、十、百、千、万一样,今天学的十万、百万、千万、亿也都是计数单位。用数字来计数时,每个计数单位都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边说边板书:

  …… 亿 千

  万 百

  万 十

  万 万 千 百 十 个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5)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A.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教师边讲边在计数单位下添上“位”字。

  B.一个数占有几个数位,我们就称它为几位数。例如:128是三位数,20xx是四位数。

  C.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亿位在亿级。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完成数位顺序表。

  (6)读、记数位顺序表。

  考考你:从右起,第五位是什么数位?第九?位呢??

  (7)数的组成:在19612368中,十万位上的“6”表示6个十万,说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分小组练习,教师巡视。

  2.教材“练习一”第1、2题。

  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主张让学生学会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门】03-1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03-1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03-16

【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13

【推荐】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12

【精】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16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03-16

【热】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15

【热门】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1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