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6 13:11:5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汇总6篇)

语文教案 篇1

,

  3、追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全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使学生发现、研读、品位,真正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理解内容,感悟形象,品位课文的语言文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在教学《小猫刮胡子》一文中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如课文第七自然段描写猫妈妈教育小猫的语言准确、生动,十分精彩。我要求学生边认真读书边细心体会,感受猫妈妈的耐心。并让学生学会运用“好比”说话,领悟到这段集中体现作者深厚的遣词造句的功力的精彩内容。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

  4、注重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本课教学中,我扮演小猫,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灵活机动地安排这样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告诉我(小猫),为什么会撞得头破血流?让学生学会了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学生最感兴趣。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既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有了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5、注重写字的训练。“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

  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写字是学生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我们的写字教学活动离不开训练这个过程。训练是学生练好字的重要手段,没有训练是万万不行的。那么在本课教学中,我请学生上台来补完课题中的生字“刮”,同时点出“写字要认真看每一笔,仔细写每一画”的写字指导方法。学生兴致盎然,板书的认真,评讲的仔细。从而把写字教学落到了实处。对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对促进学生形成书写技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一个主导的作用,而把“舞台”留给了孩子们。孩子们的热情都十分高涨,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活动,并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充分地展现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实现了新课程的学习目标。

  当然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尚有不足之处,如:在个别读的指导还不够到位。评价性语言还不够丰富。

  通过上这节课,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了解了更多教学手段,锻炼了自身素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上有一大进步。但同时也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今后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习用音序查字典

  2、照样学写铅笔字。

  3、熟记四条成语和一句古文。

  4、任选三个动词,各写一句话。

  5、学会问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自读对话

  (2)分角色读对话

  (3)教师讲解音序查字典法

  3、练习。

  (1)查小猴不会写的字

  (2)开展用音序查字典的比赛

  4、反馈。

  二、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学生认读“龙 亮 兔”3个字。

  (2)引导归纳三个字的结构。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描红。

  3、练习。

  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地问题,并进行纠正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学生自读4条成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理解成语的意思。

  风吹草动:风一吹草就晃动。

  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渠。

  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借助插图讲解这个古文的意思。

  第一行意思是: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第二行意思是:高达许多层的'平台,是从堆积泥土开始逐步建造起来的。

  第三行意思是:千里路途,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完的。

  (5)教师再次范读。

  (6)教师指导: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最后取得成功的。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朗读理解:同学们要取得成功,必需从小努力,从现在开始做起。

  (4)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第六题。

  审题。

  1、揭示言语交际的题目:他们在做什么。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两个要求。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要求认真观察图中每个小朋友的动作,并把每个人的动作用一个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表示动作的词。

  吹 写 投 跑

  游 跳 看 唱

  2、指导说话。

  (1)从以上的词中选一个练习说一句话。

  (2)范说例句:陈超同学在教室里扫地。

  (3)指导学生练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三、练习。

  学生任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四、反馈。

  1、指名说。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说到。

  2、评议。

  3、任选3个词写三句话。

  一、观察图画,明确要求。

  1、请小朋友读一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想一想:兰兰要去哪?遇到了什么困难?她需要怎样做?

  2、请看图:如果你是兰兰,应怎么问路?如果你是老爷爷,应怎么回答?

  二、指名表演,明确要点。

  1、 请两名小朋友来表演,其他小朋友认真看,一会请你来评价。

  2、指导评价。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指导孩子们说出问路的要点:第一是要有礼貌;第二是把要问的路说明白;第三是要仔细倾听指路人的回答,把线路弄清楚。

  三、创设情境,提高能力。

  情意一:王老师生病了,李明小朋友要去看望她。但不知道她家在哪?就问了和王老师同楼的鑫金小朋友。

  情境二:强强忘记带钥匙了,他知道妈妈在长青公园里跳交谊舞,想去那向妈妈要钥匙。但不知道路怎么走。他有几种问路方式?讨论后,分别演一演。

  1、 他向老师问路。

  2、 他向路人问路。

  3、 他在公用电话厅拨通了妈妈的手机,向妈妈问路。

  4、 他坐出租车上,向司机问路。

  情境三:小军要和同学去中山陵,他问爸爸,中山陵在什么地方?我要去那儿该怎么走?爸爸拿出地图,帮助小军找到了南京中山陵,并告诉他行走的路线。

  四、应用生活,实际锻练

  1、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问路的困难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2、让爸爸妈妈或其他亲友带你出去旅游,看看他们迷失方向,不知道怎么走时,是怎样寻求帮助、到达目的地的。

  课前思考(参考设计):

  一、课前活动

  大家快快坐坐好,来给大脑做体操,跟我念念好不好?(生:好)

  先想后说有条理,吐字清晰声音亮,礼貌大方人人夸。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阿姨敲门,问老师:“请问校长室怎么走?”教师答:“一直往西走,那边的第二个教室就是。”阿姨:“谢谢!”教师答:“不用谢。”

  2、导入课题。

  1)、小朋友,刚才那位阿姨找王老师干什么呢?(问路)

  2)、在现实生活中,问路是经常发生的,你有没有问过路?别人有没有向你问过路?(学生交流)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问路(出示课题)

  3、在这节课上你想知道写什么呢?(问路人要注意什么?指路的人要注意什么?

  三、再现情境,学习问路。

  1、图画,语言再现书本情境。(图画出现白马石刻公园,教师用语言描述)并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发言)

  2、真聪明,替兰兰出了这么多好主意,兰兰最后决定问路。如果你是兰兰,你会向谁问路?怎么问?(民警叔叔、过路人、附近人家)

  3、用图画出现一位老爷爷,真是巧,看谁来了?

  4、兰兰该怎么问路呢?(小组合作,推荐两个人练习问路,其他小朋友做评委)

  5、请两组小朋友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认真听。

  6、评评哪组棒,说说理由。

  7、互动实践,巩固问路要领自主把握。请小朋友按照问路的要求,再找朋友练一练,这回还要注意动作、表情哦!

  8、指名台上表演,指导学生从问路要领、礼仪态度和动作表情几方面进行评议。

  9、总结:兰兰找到了她想去的白马石刻公园,心情很高兴,我们用掌声祝贺她问路成功!

  四、再创情境,学会指路。

  1、图画、语言再创情境。

  (媒体显示小熊的家)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它请了好多小朋友到家里共同庆祝。有小猪、小狗,还有小猫呢!

  小猪正皱着眉头发愁呢,这是为什么?原来它找不到小熊的家啦!

  2、小朋友,你们说小猪应该怎么办?(问路)

  3、(媒体演示小猪很有礼貌地问路,但大象伯伯指路不清楚的情景)为什么小猪还是找不到小熊家呢?

  4、快到吃饭的时间了,小猪多着急啊,同学们,如果你认识小熊家的话,你愿意给小猪指路吗?

  5、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小熊的家。(出示路线图)

  6、找好朋友练习:一人扮演小熊,一人演指路的小动物。

  7、学生戴小猪、小猴、老牛的头饰表演。

  8、你喜欢哪一位指路

  本课的读读背背虽然内容比较多,但是有了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对学生而言也没有很大的困难,学生在读准了成语的字音后我让学生观察图画自己说说你对这个成语理解了多少,由于在前几堂课向学生渗透了怎样理解成语的方法不仅可以通过插图帮助理解还可以把每个字的意思合起来,因此学生基本都能讲到点子上。对于课文后面的古代名言学生也能自己学习。看来平时要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学习方法的渗透,一方面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老师也为今后的教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教法的钻研,为怎样使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⑴ 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⑵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2、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仪

  课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⑴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⑵ 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⑶ 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⑷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

  ⑴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

  ⑵ 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明确:

  ⑴ 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⑵ 济南的地形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决定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

  ⑴ 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⑵ 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在分析中除了使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⑵ 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学生共同解答: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解答中使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5、布置作业:

  ⑴ 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

  (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⑵ 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

  (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⑶ 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

  (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二点补充】

  〖时间安排

  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反馈练习(10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与北平比 城──晒、睡、躺

  济 ──无风声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冬

  南 天

  的 与伦敦比 “温晴”山景 的

  冬 ──无重雾(宝地)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济

  天 南

  与热带比 水色──绿。

  ──无毒日 城外的远山──淡雅;

  作者借景抒发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深挚的爱。

语文教案 篇4

  【指导思想】

  本专题人文素质教育设计的关注点是: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下,教师在要善于在“对话教学”中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断要提高对话素养,增强语文教学的对话意识。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3)渗透阅读中的对话意识,提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走进、读懂”的阅读方法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主要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很高兴和我们高一(8)班的同学来共同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这一篇。

  (二)解决字词

  学生齐读 〈投影字词〉

  嗥(há)叫:号叫,大声叫(多指豺狼等)。

  驯(xùn)服:顺从;使顺从。

  拾遗(í):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毛骨悚(sng)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堪(ān)教育:堪,可,能。如:堪当重任。

  湍(tuān)急:水势急。

  饿殍(pi):饿死的人。

  艾(ài)蒿(hā)

  教师明确

  (三)初读感知

  1、同学们自己读了一遍,你们对本文初步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第一印象?

  2、一篇怎样才算读懂呢?怎样才算真正读进去呢?

  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这是一种阅读态度,一种阅读体验,

  读出自己——从文中读出自己熟悉的或相似的生活、情感,或读到引起自己共鸣或打动自己的一段话,一个词。

  举个例子: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除了读出自己,我们还要读出问题:这就是研究,对于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对,需要质疑,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

  〈投影〉 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触动心灵的地方。

  读出问题:不懂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自己的见解。

  读出自己,是欣赏,是共鸣,是联想,是审美。

  读出问题,是质疑,是追问,是研究,是批判。

  好今天,我们就以这样的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来共同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四)朗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朗读,拿笔做两件事。

  把能打动你的某句,某词勾画,特别触动你的语句,可以勾画下来。

  把你不理解的或者认为作者写得有问题的地方勾画出来。

  (五)交流“读出自己”

  交流“读出自己”:中哪些地方最打动你?

  1、“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

  2、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3、作者猎杀狼的段落

  温馨的场面,垂死时的绿光——对比

  (六)读出问题。

  欣赏之外,还要读出问题,学生提问,尽量让学生回答,

  1、狼嗥叫的内涵:·对人类捕杀的抗、不满 ·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痛苦、野性的呼唤 ·生命的存在和流逝 ·生态价值、生命的意义

  2、为什么只有山能听懂狼的嗥叫?

  客观的。山的思考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的思考。

  3、像山那样思考?给我们的启示?怎样思考?

  人怎样处理与自然、自然万物的关系。

  4、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 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七)师总结

  1、忧与爱 从“狼的嗥叫”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狼、人)深深忧患和深沉的热爱。

  联想:加拿大政府允许东部沿海猎杀海豹。几十万至上百万头血迹将大海染红,冰面上留下长长的血痕,为了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藏羚羊是我国独有的动物,1986年,3—5头/公里2,90年代初0.2头公里2,现在,几近灭绝,一批批残忍而贪婪的偷猎者猎杀藏羚羊获取它的羊绒。

  2、危机 人类一直把自己当作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征服世界,征服自然,不断向自然索取,侵占土地、森林、污染天空、海洋,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海洋污染(赤潮)。用牺牲无可挽回的环境恶化为代价换取眼前安全,换取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投影图片>伤害自然也就是伤害自己。

  3、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在面对自然万物时并不比一座山高明,学会像山那样的思考,平等的、客观的对待自然中的万物。珍爱自然就是珍爱自己。人属于大自然中的一份子。

  <投影图片>然而,我们对就在我们身边的那些不断绝迹,不断消失的生命无动于衷。什么时候人类能尊重这同一片星空中的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正视自然的价值,珍视天地生灵。我们也渴望有苍郁的群山,茂密的树森,湛蓝的天空,清流的水流的自然。

  人是自然一切的主宰吗?——平等观

  ——像山那样思考,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

  (联系作者沙郡岁月,适时渗透。)

  (八)延伸拓展

  最后我们来看一首小诗,齐读.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九)推荐书目:

  周晓枫《鸟群》、《斑纹——兽皮上的地图》

  (十)结束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有自己的智慧的法则。当我们面对一株草,一棵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像山那样思考。

语文教案 篇5

  整个教学活动突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一”。

  一、创设氛围贯穿一个情境。

全课始终围绕着“到大森林里的动物王国去玩,了解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这一情境而展开。课的开始,教师戴上动物头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我们与动物关系非常密切,渲染了课堂气氛。随后,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形象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绪、情感带入了动物过冬的神秘世界。学生带着想知道动物是怎样过冬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到课文中找答案,很自然地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之中。学生了解了课内知识后,教师又用“动物王国中还有很多动物呢,斑马阿姨只记录了几个动物的过冬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朋友的过冬方法吗?”这样的语言,把学生的视野又带入了课外更广阔的动物世界。此时,学生仿佛置身于动物的王国里,随后,学生兴致极高地模仿着各种动物进行对话交流。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内容之一。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一个情境,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感到这不是在严肃的课堂里学习,而是在充满乐趣的动物王国里畅游。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愉悦的情感。

  二、能力训练突出一条主线。

  这条主线就是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本课内容非常浅显,动物过冬的方法都是通过小动物间对话交谈的方式交待的,学生只要通过读书就能获得这方面的知识。这类科普知识的.小文章,很容易上成自然常识课,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掌握动物过冬的方法这一知识点上。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新课程改革把口语交际训练作为低年级语言训练的一个重点。为此,姬老师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位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上。这项训练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课内训练——基本训练。组织学生先按照原文想象动物说话时的神态、表情,模仿动物进行朗读的训练。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分角色进

  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口语交际训练的基本要求(有礼貌交谈,说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动物过冬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个环节课外训练——提高训练。在这一环节,首先组织学生拓展交流各种小动物的过冬方法,然后,让学生遵循课文中小动物对话的框架,自己组织语言说清某一小动物的过冬方法,随后,同桌间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课内外知识两个训练环节的安排,遵循了学生能力形成由低到高的规律,体现了能力培养的渐进性。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基本掌握了口语交际的方法,并具有了进行简单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促进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

  《标准》在前言的基础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重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姬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多处给学生留有发展的空间。

  1、教学内容开放。教学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适当补充教材中没有而生活中学生知道的一些动物过冬的知识,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课外知识。

  2、思维空间开放。学生在想象课文中小动物说话时的神态、表情、声音、动作方面,不受任何限制与约束,大胆地去想象、去创造。在拓展课外训练方面,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加开放,在不违背动物过冬方法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所想去说,按自己的创意去表现,按自己的优势去发挥。

  3、拓展知识空间开放。在拓展不同动物过冬方法这一知识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了解不同动物过冬的方法。课上给学生提供展示知识的空间。

  4、评价标准开放。教师坚持以评价促发展的原则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特别是对口语交际训练过程的评价,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师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注重张扬个性,对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出众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敢于追求与众不同,敢于标新立异。

  四、学习方式体现一种结合。

  即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课内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课外知识拓展、能力提高训练两个环节中,都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个体活动的基础上,带着自学自练的收获,再在小组内或同桌间进行分工训练、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五、人文教育渗透一种思想。

  教学中,无论是教师与学生谈话时的语气、表情、声调,还是学生模仿动物对话时的合作、演练,都渗透了尊重别人、文明处事、礼貌交谈的思想教育,给学生以人文思想的启蒙教育。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思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在游戏中欢畅,在情趣中漫谈,在快乐中体验,在自主中思考,在合作中演练,在参与中发展。教师的角色是参与游戏,引导训练,驾驭课堂,服务学生。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读一个多音字,会写10个生字,能运用各种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2、一般技能:并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运用智慧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养成正确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用具:

  课件,投影,生字卡片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冬天玩过冰吗?感觉怎样?试想一下,用冰能取到火吗?该怎样取呢?你还有多少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把握不准读音的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来认识它。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词:

  1、要求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规律或其它方法快速记生字字型,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难记的生字抄两遍。

  3、再认真读课文。

  四、反复读第一自然段:

  1、边看图片,边想象,那里的天气怎样?你感受到什么?。

  2、可以同桌互相描述,也可以在小组里互相描述。

  3、再读第一段,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什么?

  五、整体感知。

  1、在南极变化无常的天气里,探险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

  2、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困难。

  3、你能说说怎样用冰取火?

  六、找几句类似的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体会用词的准确、形象、生动。

  、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过渡:

  探险队员遇到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1、自由读2、3、4段,边读边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问题,或是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3、什么是一筹莫展?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遇到的`绝境。

  4、指名读2、3、4段。

  二、理解重点段

  1、默读5、6、7段,你体会到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取火的过程。

  3、边读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出什么?

  4、小小的火苗燃起来了,它代表着什么?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此时的心情。

  三、学写生字:

  注意提醒学生使用偏旁加熟字的方法来记住新生字。

  四、小结:谈本课收获。

  作业设计:写写读后感

  板书:

  南极天气变化无常

  用冰取火一筹莫展陷入绝境意志顽强

  探险队员做成冰透镜用冰取火聪明

  欢呼、跳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19

(经典)语文教案11-30

语文教案【精选】03-16

语文教案[精选]11-26

语文教案(经典)02-16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7-27

语文长征教案06-21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园地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