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的。而两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和通分则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建构过程,归纳概括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它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商不变规律。
(1)计算:120÷30 12÷3 40÷5 400÷50
(2)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拿3张同样的正方形纸片,分别对折一次,两次,三次,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涂上颜色,分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提示:你发现了什么?板书:(为什么相等?)
(2)小组交流: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3)汇报:随着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4)观察以上例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提问:为什么0要除外?
小结: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
(5)提问: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2.教学例2。出示题目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说一说根据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习题
第1题:按要求涂色,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第2题:比较每组中的分数大小是否相等。
第3题:同位合作完成。
2.作业:练习十四4、5题,选作13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第1课时数的世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ax=b和x÷a=b的简单方程。
2、能正确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谁能说说什么是方程?能说说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吗?
二、复习方程有关知识
1.完成第1题。
学生口答: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完成第2题。
师:我们在解方程时,根据什么解的?谁能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
3.完成第3题。
强调:应用的公式要恰当。
三、课堂作业
完成第4、5、6题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复习,你对方程的意义及解方程还有什么疑问呢?在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数的世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含义,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100以内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理解分数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约分、通分,会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并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用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数感。能应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并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用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能应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概念复习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师:能根据,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吗?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在小组中说说上面的知识点各是哪些内容?
师:下面我们边练习边复习分数的知识。
二、应用练习
复习公倍数和公因数。
1、复习概念。
2、完成第7题。
3、完成第8题。
每组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你是怎样找到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的?24和6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几?为什么?10和21有什么特点?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可以怎么找?
4、完成第9题。
学生在书上填空。
师问: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什么?指出: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可以表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
师追问:6是8的几分之几?
5、完成第10题。
学生在书上完成填空,指名回答。
师追问:是的什么?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等于几个?你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进行约分的?
你是怎样进行约分的?
6、完成第11题。
4是怎样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的?怎样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的?
是分数,2÷10是除法,你能具体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2是怎样得到的?
7、完成第12题。
师问:你准备怎样比较每组中数的大小呢?交流比较的方法有什么不同。重点指导、和的比较方法。
三、课堂作业
第14-17题
三、课堂总结
师:分数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比较多,大家在充分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同时,还要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大家在小组中汇报一下,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数的'世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能正确并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用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应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并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用合理的方法计算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能应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板书课题:数的世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完成第13题。
学生在书上完成,集体口答。
师问:-和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
集体评价: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师追问: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时怎样找公分母?
还要注意什么?
4、完成第15题。
师问:观察一下,每一题有什么特点?可以用比较简便的方法计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能简便计算的,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不能简便计算的说一说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第16题。
师问:是以什么为单位“1”的?
从题中看出数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2、完成第17题。
师问:要求“捏成的长颈鹿重多少千克?”实际上是求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
3、完成第18题。
(1)理解题意:借助地图让学生了解“陆地”“海洋”“七大洲”。
(2)指导分析:
师问: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怎样求其余五大洲的总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几分之几呢?
(3)学生完成解答。
4、完成第19题。
师问:从题中可以看出第三组采集的千克数和谁有关?
应该先求出什么?
你能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三、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图形王国&统计天地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会正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并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板书:图形王国
二、复习圆的知识
1、完成第18题。
2、完成第19题。
3、指导第20题。师问:要求钢丝长多少米,实际是求车轮滚动多少圈的行驶的距离。
首先要求什么?怎样列式解答呢?注意什么?
4、指导第22题。引发讨论:要想知道哪些铁皮剩下的废料多?关键是看什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完成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师追问:知道圆的面积或面积和为什么都是相等的吗?正方形中还可以怎样剪,能使剪下的面积和不变?
三、复习折线统计图
1、师: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完成第24题。
2、完成第25题。
师:想一想,自己运动后的心率大概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及统计图的填写。展示作业,说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作业
完成第20、21、23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应用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会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一、谈话引入
师:学是为了用,本学期同学们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板书:应用广角
二、综合运用
1、完成第26题。
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指名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表述。
2、完成第27题。
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计算后在小组里交流。指名汇报。
3、完成第28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评价。
三、自我评价
1、在小组中说说每项指标的含义。
2、自我评价。
3、说说自己的优点及不足。
四、课堂总结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省编义务教材第十册第91—9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体验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建构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内涵。
2、沟通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内在联系,实现新知化归旧知,并与后面约分和通分的学习作好前期孕伏。
3、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充分自主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不断积累。
课前准备:
课件,学具袋一个(线段图纸、长方形、绳子)、探究纸一张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作好铺垫
出示四分之二后说:老师的信封里有一道算式,这道算式和这个分数的值相等,你们猜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除法算式。)你能具体猜出是怎样一道除法算式。(2÷4)
为什么你会猜是一道除法算式?(分数与除法有密切的关系)
除法与分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黑板上出示:被除数÷除数=)
根据2÷4这道除法算式,每人都试着说一道与它相等的除法算式。(根据学生板书:1÷23÷64÷85÷10100÷……)
为什么你认为100÷与2÷4的商是一样的?(2和4同时乘以50商不变,这是根据商不变性质)
什么是商不变性质?(出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迁移猜想,引疑激思
分数与除法有这样的关系,除法中有商不变性质,那你们猜分数中有可能存在着类似的性质吗?(有)你能具体说一说?
交流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也许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科学家的发现往往也是从猜想开始的,但是只有通过验证得到的结论才是科学的,这节课我们也学着来做一名小数学家。
(1)初步验证
①出示:探究报告单,让学生读要求:
a.同桌合作:两人各写一个分数,将它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算出新的分数。
b.选择合理的方法验证所前后两个分数是否相等。
c.填写好探究报告单。
选择探究的
分 数
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
一个相同的数
得到的
分 数
选择的分数与得到的分数是否相等
相等( ) 不相等( )
猜想是否成立
成立( ) 不成立( )
选择的分数与得到的分数是否相等相等()不相等()
猜想是否成立成立()不成立()
*:验证方法可用折纸、画线段图、计算、实物……
②学生合作进行探究。
③全班交流:
a、同桌一起上来,拿好探究报告单及验证材料等。
b、两人合作,一人讲解、一人验证演示。
c、得到结论:
(交流2-3组后)问全班同学:你们得到怎样的结论?(一致通过)
刚才我们通过集体努力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分数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成立的。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齐读)
4、议论争辩,顿悟创新
读一读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认为哪些字词是比较重要的。这里的“相同的数”指的是什么数?为什么要“0除外”?
5、训练技能,激励发展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猜想、验证得出的这条规律,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1)练习明目的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填空。
1/2=()/8=5/()=()/6=7/()
采取师生对数的游戏形式进行,如先由教师出分子,再让学生对出分母,也可以先由学生出分母,再让教师对出分子。
(2)慧眼辩是非
(3)变式练思维
把下面每组中的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
A、3/4,4/7B、5/6,4/9C、3/5,5/8
分数的分母相同了,有什么作用?揭示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好、用好。
(4)竞赛促智慧
①在1—9九个数字中任选一些数字组成大小相等的分数。
可以有:1/2=3/6=4/81/3=2/62/3=4/6这三组。
并让学生继续往下说,从而得出:任何一个分数与之相等的分数有无数个。
②出示:1/a=7/b(说明:a、b都不是0。)
抢答:a=2、a=3、a=6、b=28、b=56时a或b的值。
连贯口答:a=1、2、3、4、5……时b的值。(渗透正比例)
讨论:a、b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关系?依据是什么?
6、回顾,掌握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
生1:我们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
生2:我们是通过猜测的方法学的。
生3:我们还用验证的方法学习。
……
结果语:是的,这节课,我们利用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以及商不变性质,猜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且进行了验证与运用,其实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学习数学就要学会利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的知识,这就是学习数学的一把金钥匙。老师把这把金钥匙送给每一位同学。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涂一涂,算一算
1,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第1题让学生可以先用画图、分数的意义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4/7÷2。在画图、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生得出4/7÷2=2/7。因此,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得到商的分子”。
(2)鼓励学生探索第2题,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说明把4/7平均分3份,也就是求4/7的1/3,从而理解其基本算理。让学生在第1题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发现此时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从而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即用分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二, 填一填,想一想
1, 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三组算式,让学生实际运用,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算理。2
2, 师导学生根据前面的三个活动,总结算法。3,
3, 让学生先列举出分数除法算式,并利用手中的学具具体地分一分,涂一涂,借助图形语言进行理解。
三, 试一试
练习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沟通起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
四, 练一练
1,第26页第2,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教学内容(课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7~48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因数和倍数,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认识质数和合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一步掌握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经验,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加深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回顾、整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乐于思考的品质和与同伴互相交流、倾听等合作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理、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应用概念正确判断、推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最近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回忆一下,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开始主要整理与练习这一单元内容。(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进一多认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判断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分解质因数,提高对数的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回顾讨论。 出示讨论题
(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认识。
(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4)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结合讨论适当记录自己的认识或例子。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说出等式的意义。
2.知道等量并会从实际情境中找出等量。
3.学习根据等量写出等式,并能与同学进行交流。
4.在新背景下探求数学知识,感受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等式的意义。
2.能从实际情境中找出等量并写出等式。
教具准备
1.下载“西气东输”工程相关的资料。
2.配套挂图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师:六一儿童节又快到了。云岭小学的同学们又开始准备文娱节目了。五年级同学准备演云南佤族的《木鼓舞》,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五年级共有55名学生,男演员40名,女演员15名。
二、分析数量关系,建立模型
师:要表示男演员的人数,可以怎样表示?
生:可以用40表示。(师板书40人)
师:还能用其他的方式表示男演员的人数吗?
同桌议一议。
生:我们还可以用(55-15)人表示男演员的人数。
师板书:(55-15)人。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用总人数去掉女演员的人数就是男演员的人数。
师:请观察,(指板书)现在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可以表示“男演员的人数”?
同桌交流。抽生汇报。
生:男演员的人数可以用40人表示,还可以用(55-15)人表示。
师:那它们的大小怎样?
生:大小相等。
师小结:一个量可以直接表示出来,也可以通过另外的量间接表示出来,这里的40人和(55-15)
人都表示的是男演员的人数。
师:数学上把表示同一个意思而形式上不同的量或大小相等的两个量称为同量或等量。表示等
量的数或式子也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在40和(55-15)之间加上等号,这样的式子数学上就称为等式。(板书:添等号)
板书:等式等量。
三、形成概念
课件出示:天平的.左边放ag的香蕉和bg的香梨,天平的右边放cg的苹果,天平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生:说明左右两边的质量相同。
师:所以,可以用等式表示它们的关系。(板书:a+b=c)
师:你能写出“女演员数”和“总人数”的不同表示方法吗?动笔试一试。
学生完成在书上,并抽生汇报。
女演员数=总人数-男演员数15=55-40
总人数=男演员数+女演员数55=40+15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书第89页,并进行勾画。
像40=55-15,a+b=c,s=a2……这些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都是等式。
四、解释应用
师:刚才,大家知道了等量以及表示等量的式子叫做等式。下面这段话中也有一些等量,一起来找找,然后再写出等式,看谁写的等式多。
信息:在《木鼓舞》的演出中,需要把55名同学平均分成5个组来变换队形,让每组8名男同学,3名女同学。你能写出哪些等式?
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小组交流并汇报。
①总人数=每组人数×组数55=(8+3)×5
②每组人数=总人数÷组数8+3=55÷5
③组数=总人数÷每组人数5=55÷(8+3)
④每组人数=男同学人数+女同学人数11=8+3
师:下面这些题目大家能够完成吗?
1.判断下面哪些是等式。
14÷2=3+4 12a-5<28 17+8-a 5y-4x=19 121=11×11 c=(a+b)×2
2.看图写等式。
3.你能从下列信息中找出等量关系吗?请用等式表示出来。
(1)爸爸与儿子年龄的和是x岁,爸爸的年龄为a岁,儿子的年龄为b岁,爸爸比儿子大30岁。
(2)水果店有苹果1200箱,橘子3600箱,香蕉1800箱。橘子是苹果的3倍,又是香蕉的2倍。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什么收获?
请学生先小结,教师根据情况点评和强调。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12÷25 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设计说明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学就应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好的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学会解决相关问题,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情境激趣。
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描述,体会必须通过方向和距离才能准确描述事物的位置关系。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小组合作中大胆地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会辨别方向和位置的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同时让学生眼、口、脑并用,在积极探究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培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量角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六一儿童节,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动物园游玩,他们可以去哪些景点游玩?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吗?(学生自由回答)
2.激趣导入。
师:我们该怎样描述这些景点的具体位置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确定位置(一)]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课件出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带给学生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物体的具体方向。
(1)分组讨论:此时,怎样描述各景点的位置?
(2)汇报想法。(学生可能想到用方向或其他方法来表示位置,教师要及时确定正确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明确要用方向表示位置,必须先确定一个观测点)
(3)引导思考。
①提问:熊猫馆在喷泉广场的什么方向?[引导学生说出熊猫馆在喷泉广场的东北方向(也可以说在喷泉广场的北边再往东)]
②提问:狮虎山也在喷泉广场的北边再往东,怎么区分这两个地点呢?(使学生想到结合角度来确定位置)
教师说明:在确定方向时,一般以南、北为标准,北偏东就是正北往东偏,北偏西就是正北往西偏,南偏西就是正南往西偏,南偏东就是正南往东偏。
(4)探究结合角度精确确定物体方向的方法。
①结合情境图中熊猫馆的位置,明确物体精确方向的描述方法。
(指出:熊猫馆在喷泉广场北偏东20°的方向上和熊猫馆在喷泉广场东偏北70°的方向上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确定角度可以借助图中的角度线,也可以用量角器测量)
②根据情境图描述狮虎山的精确方向。
[狮虎山在喷泉广场北偏东50°(或东偏北40°)的方向上]
2.结合具体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1)认识方向和距离对确定物体位置的作用。
①提问:大象馆和长颈鹿馆都在喷泉广场北偏西60°(或西偏北30°)的方向上,如何区分它们的位置呢?
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③教师明确:知道各景点在喷泉广场的哪个方向后,必须同时知道各景点到喷泉广场的距离才能确定它们的具体位置。
(2)结合具体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大象馆和长颈鹿馆都在喷泉广场北偏西60°(或西偏北30°)的方向上,大象馆距离喷泉广场1000米,长颈鹿馆距离喷泉广场500米]
(3)小结。
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首先要找准观测点,然后明确方向和距离。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路线。
课件出示:参观斑马场后,同学们想去猴山,说一说他们的行走路线。
(1)议一议:怎样才能说清去猴山所走的路线呢?
①明确出发点和目的地,以及按什么方向行走,走多远,途中要经过哪些景点。
②明确以斑马场为观测点时怎样描述喷泉广场所在的位置。
(2)说一说同学们从斑马场去猴山的行走路线。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观察、发现、思考、交流中认识方向、距离对确定物体位置的作用,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描述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会将组合体切割成几个长方体与正方体。
2、会计算简单组合体的体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将组合体切割成几个长方体与正方体并计算简单组合体的体积。
难点:合理切割,找准尺寸。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
课前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计算下列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
一、导入阶段:1、介绍组合体的计量方法
(1)这个形体你能直接用公式来计算吗?
(2)介绍组合体,有几个规则形体组合在一起,我们称组合体,怎样来计算组合体的体积呢?
今天我们要继续讨论求组合体的体积。
出示课题:组合体的体积
一、中心阶段:
1.出示例题。
下面是一个铸铁零件,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单位:厘米)
(1.先把这个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后再相加。
2.我们只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因此在切割时要切割成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请你用这个方法试着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a、b、c三块,其中a与b是相同的。长方体a的长是9厘米,宽是40厘米,高是8厘米;长方体c的长是72厘米,宽是(40-30)厘米,高是8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a=abh
=9×40×8
=360×8
=2880(立方厘米)
Vc=abh
=72×(40-30)×8
=72×10×8
=720×8
=576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880+2880+5760
=5760+576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a、b、c三块,其中a与b是相同的。长方体a的长是9厘米,宽是30厘米,高是8厘米;长方体c的长是(72+9+9)厘米,宽是(40-30)厘米,高是8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a=abh
=9×3×8
=270×8
=2160(立方厘米)
Vc=abh
=(72+9+9)×(40-30)×8
=90×10×8
=900×8
=720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160+2160+7200
=4320+720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小结:
求组合体的体积可以怎么求?
在求组合体的体积时要先把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后再相加。因为我们只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因此在切割时要切割成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注意找到正确的尺寸。
要注意什么?
合理切割,找准尺寸。
二、练习阶段:
求下面各组合体的体积:(单位:厘米)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1)、(2)两块。长方体(1)的长是5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6厘米;长方体(2)的长是(8-5)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6-4)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1)=abh
=5×7×6
=35×6
=210(立方厘米)
V(2)=abh
=(8-5)×7×(6-4)
=3×7×2
=21×2
=42(立方厘米)
=210+42
=252(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252立方厘米。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1)、(2)两块。长方体(1)的长是8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6-4)厘米;长方体(2)的长是5厘米,宽是7厘米,高4是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1)=abh
=8×7×(6-4)
=56×2
=112(立方厘米)
V(2)=abh
=5×7×4
=35×4
=21×2
=140(立方厘米)
=112+140
=252(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252立方厘米。
方法
我把这个组合体分割成了(1)、(2)两块。长方体(1)的长是3厘米,宽是8厘米,高是3厘米;长方体(2)的长是9厘米,宽是8厘米,高3是厘米。分别计算出各长方体的体积后再相加,就是这个组合体的体积了。
解:V(1)=abh
=3×8×3
=24×3
=72(立方厘米)
V(2)=abh
=9×8×3
=72×3
=216(立方厘米)
=72+216
=288(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288立方厘米。
总结:
在求组合体的体积时要先把组合体切割成几个基本形体,分别计算体积后再相加。因为我们只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因此在切割时要切割成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注意找到正确的尺寸。
板书设计
方法一解:Va=abh
=9×40×8
=360×8
=2880(立方厘米)
Vc=abh
=72×(40-30)×8
=72×10×8
=720×8
=576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880+2880+5760
=5760+576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方法二
解:Va=abh
=9×3×8
=270×8
=2160(立方厘米)
Vc=abh
=(72+9+9)×(40-30)×8
=90×10×8
=900×8
=7200(立方厘米)
Va=Vb
V组=Va+Vb+Vc
=2160+2160+7200
=4320+7200
=11520(立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体的体积是11520立方厘米。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使同学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课型:
练习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判断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假,带分数[课件1]
2/3 8/5 13/24 35/2 23/18 156/7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件2]
36/18 12/5 24/4 48/15 64/16 50/29
3,用分数表示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化成带分数.[课件3]
15÷16 35÷18 27÷29 132÷35
4,把下面的分数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课件4]
2 7/8 3 26/7 31/7 22/8 25/9
5,填数.[课件5]
3=( )/8 7=( )/1 6=( )/12=18/( )
9=( )/8 5=( )/7 4=4/( )=24/( )
6,把下面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课件6]
2 4 8 7 12
二,综合练习
1,P105 .4
2,P105 .5
弄清楚0~1;1~2;2~3……都被平均分成了四份.
3,P106 .8
(1)提问:题中是要把什么数化成什么数
(2)板述: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4,P106 .11
提问:依题目要求,想想首先应确定哪个分数为什么
三,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对于分数的知识你还想掌握些什么
四,家作
P106 .6,7,9,10
板书设计: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练习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3,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记20以内的质数。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74 900 105 228 判断这些数分别是几的倍数。
自然数按照是否是2的倍数可以分成哪两类?最小偶数是几?
2、自主探究,理解含义
⑴今天,我们来学习自然数的另一种分类方法,按因数的个数分。请同学们拿出已经做好的.1~20的因数,根据因数个数完成表格。
⑵交流分法,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质数,也叫素数。
一个数,如果出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
因为1只有一个因数,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⑶20以内的质数和合数有哪些,读一读。
⑷判断这些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说明理由。
8 35 84 11 111 9000
小结: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它还是其他数的倍数,这个数就是合数。
⑸练习 课堂第8页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校对。
3、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整理。
我们已经认识了质数和合数两个新朋友,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找出表格中100以内的质数。
⑴先思考交流,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我们又快又准确地找出质数,一个也不漏下。
⑵独立完成,把找到的质数读一遍。
⑶整理100以内大的质数,看看哪个同学的整理方法又清楚又方便记忆。
展示、评价 11 31 41 61 71
2
3 13 23 43 53 73 83
5
7 17 37 47 67 97
19 29 59 79 89
⑷观察100以内质数表,你有什么发现?
除了2,其他质数都是奇数。 质数的个位一般不会是0、2、4、6、8除了2和5这两个数。
⑸练习 书本25页判断题
交流,说明理由
4、拓展小游戏《猜猜我是谁》
我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我的因数只有1和3。( )
我是20以内最大的质数。( )
我比10小,既是合数又是奇数。( )
把我两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仍是质数。( )
我们是质数,把我们相加和是20,把我们相乘积是91,。( )( )
5、总结 揭题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按因数的个数怎样给自然数分类了吗?
这样分类,包括所有的自然数了吗?0怎么办?为什么?
如果要给今天的学习内容起个名字,你会起什么呢?
教学反思
早上第一节在三班试教,感觉很差。
问题一:问题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浪费了很多时间。
试教时出现的状况:分类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结果出现五花八门的分法,再分析引导花了七八分钟时间。
处理办法:分类时,出现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要求进行分类。
问题二:知识点的小结和提炼不够及时,导致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很多。
试教时出现的状况:通过探究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后,马上进行填空练习,这时候学生对意义还没有进过咀嚼消化,因此练习中错误很多。
处理办法:通过探究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后,加入一个简单练习,判断这些数是质数还是合数,通过判断巩固意义,熟练判断方法。再做综合性的填空练习,效果会更好。
经过调整,总算在下午开课时还算顺利地把课上下来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43页,练习七第9~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单位“1”及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加深单位“1”及分数意义的理解,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板书:认识分数。
关于分数,你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板书: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假分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今天我们进行一些综合练习,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9题。
独立完成涂色。交流核对。
每组图中分别涂了几份?你是怎样想?说说11/4表示的意义?
2、完成第10题。
独立完成填空。
4/9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分数单位?白色部分可用几分之几表示?为什么?
第二组图的分母为什么是5?它有几个分数单位?
3、完成第11题。
1读出分数,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说出这些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4、完成第12题。
分别说说是把什么看成单位“1”?
说出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5、完成第13题。
“平均每天烧这堆煤的几分之几?”把什么看作单位“1”?这堆煤应该平均分成几份?(10份)为什么?3天烧的就是几个1/10?(3个)
6、完成第14题。
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展示学生作业,汇报想法。
你们所画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
7、完成思考题。
独立填写分数,交流汇报。
右边的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每个涂色的形状相当于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涂色的部分是这样的几份?用分数表示是什么?
三、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分数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呢?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第一课时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一 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 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 还剩52张
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
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
(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
(5)展示交流
2、练习十六第4题:
(1)读题后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
(1)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在填空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练习十六第6题:
(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
(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十六第7题:
(1)看图理解题意:
(2)你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订正。
6、练习十六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方法。
7、练习十六第9题。
(1)看表理解:说说收支情况。
(2)学生估计第一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完成第二问,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1)游戏:拿出牌来,根据题意玩一玩、想一想。
(2)同桌玩,你还能根据第10题想出别的玩法吗?
9、思考题:
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xx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xx9个11是多少?xx8个6是多少?
(2)计算:
+xx+xx=xx xx+xx+xx=
2.引出课题。
+xx+xx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xx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xx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xx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xx,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xx是多少?
2/11xx+xx2/11xx+xx2/11xx=
2/11xx×xx3xx=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xx教学例2
(1)出示xx×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xx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xx×3
=xx2×3/11
=xx6/11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21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28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模板10-18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6-07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7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15篇)03-19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3-1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03-18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篇03-20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4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