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9-03 16:51:12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华【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华【15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比较下的减法意义的同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

  2.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宋奶奶家母鸡生蛋的.情境图,引出问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一)有序寻找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通过观察对话,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昨天生了11个蛋,今天生了5个蛋。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两天一共生了多少个?今天比昨天少生了几个?

  解决实际问题

  1.问题1:今天比昨天少生了几个蛋?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交流想法,明晰思路

  要比较多少,应该用减法。

  列式:11-5=

  11减5得几呢?自己动手算一算,有困难的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3)展示对比

  综合之前学习的经验,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同时能够沟通不同方法之间的关系。

  2.问题2:前面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8、7、6,今天又学习了十几减5,接下来的算式,你能独立计算吗?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交流想法,明晰思路

  (3)展示分享,发现规律

  通过摆小棒的方式让算式的变化更加直观,到时候能感受得到,被减数、减数同时增加1、2、3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差距没有发生变化。

  (4)应用规律,体会极限

  如果这样写下去,你还能写出多少个等于9的减法算式呢?

  总结回顾,梳理反思

  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收获。

  四、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向你说说我是谁。

  2.谁多?多几只?

  3.老师比学生少几人?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本单元的内容是: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

  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课题:认识人民币(第46页的第例1----------例4(认识人民币)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和P53:1、2题) 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 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认得多(学生活动)

  a: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口答)

  师: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

  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 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 )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电脑出示第49页的例4,让学生口答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的第一题

  (1)学生独立操作,订正 (学生上台操作)

  (2)说凑成的钱数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师:蓝猫要文具店等急了,我们回去吧!

  (课件出示第48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第49页的做一做) 师:1元钱能买什么学习用品?10元呢?(学生先在小组里说,然后指名说)

  3、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略)

  1、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部分知识。

  2、要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和交流中,感知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精神。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几种常见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2、通过找、画、拼、摆各种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课时安排: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1课时

  拼一拼1课时

  认识图形练习课1课时

  学习内容

  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学习时间

  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

  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精神。

  通过实物感知,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并初步建立平面图形的概念。

  新五环节教学法及操作指要

  探小熊要过生日了,朋友们送来了很多礼物,(课件出示)瞧,这些礼物的'包装盒或是礼物本身是由许多的面组成的。你们认识这些面的形状吗?

  指名学生汇报,在汇报时强调学生要说清楚,什么盒子的面是什么形状。

  摸一摸:摸一摸你们的桌面、文具盒的面、书面,看看有什么感觉?

  画一画: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这些积木的面画下来吗?动手试一试。

  分一分:可以把这些图形分成几类,在小组内用学具图形分一分,并说说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探小组内利用尺子、绳子等工具量一量、比一比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三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问题预设分成三类(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还是分成五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用说一说:课本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

  画一画:课本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

  完成练习一的第1、2、3题。

  评价感悟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教

  学习内容

  拼一拼

  学习时间

  学习目标1、通过有趣的拼一拼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交流的能力。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并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1、通过对图形的拼组过程,理解和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合作、探究和交流的能力。

  新五环节教学法及操作指要

  探用这样的两个长方形(宽是长的一半)拼在一起,你认为会拼出什么图形?

  你能用同样的三角形拼出什么图案呢?

  你能用同样的正方形

  解学生展示自己拼出的图案,并与同学交流:如两个长方形可以拼出一个正方形,也可以拼

  完成课本第3页下方的做一做。

  填一填。

  (1)用两个一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形。

  (2)用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形。

  (3)用两个同样大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形,还可以拼成一个()形。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2、情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勇于发表意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估计的思想,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铺堑导入。

  1、谈话激趣。师:小朋友,你们去过养殖场吗?今天,小灰兔朋友要带我们去参观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你们想去吗?

  导语: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去参观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了,大

  家请看(师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创设“参观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理解困难,再加上教材的插图不够直观形象,不能让学生一目了然:“_比_多得多,_比_多一些”。因此,在这里,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小灰兔带来的问题,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多得多……”的含义,让数学模型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为新知的探索起到铺堑的作用。】

  二、引导交流,理解新知。

  (一)观察。师:这就是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多美丽呀!大家仔细瞧瞧,图上有什么?跟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二)反馈。学生自由发言,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并板书:

  鸡85只 鸭42只 鹅34只

  (三)说一说。师:请你们用刚才的“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在小组里说一说,谁多谁少?(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习困难的小组。)

  (四)想一想。课件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观察“想一想”的内容,羊可能有多少只?通过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由学生自由回答,师再板书,读题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时,让学生自我评价或评价他人。)

  【设计意图: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较轻松地完成“说一说”这部分内容,运用小组交流的形式,描述数量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练习巩固,扎实新知。

  师:小朋友!闯关游戏开始了,今天要闯三关,大家可要努力哦,比一比,看谁得的红旗多!

  1、P31第1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生独立解答,最后集中交流,进行评价。

  2、P31第2题。帮助理解题意,让生认真思考后做答,交流评价。

  3、P31第3题。指名生说明题意,再独立思考做答。(反馈时,可能会出现两个答案,只要理由正确,可以加以肯定。)

  4、游戏。

  (1)师:恭喜小朋友闯完这三关,现在我们来玩个数学游戏,好不好呀?嗯,请大家注意了:

  老师在纸上写了一个两位数,你们猜一猜,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加以提示。)

  (2)30页,兔子有多少只?

  三、总结。

  师:今天玩得开心吗?你学会了什么?

  调查家里成员的年龄,并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十几减9

  第1---2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况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准确算出十几减9的减法算式

  2、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实践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求异精神。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应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

  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共同合作,探究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相应的CAI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猴子卖桃(小猴子有13个桃,小兔买走9个。)

  问:小兔买走9个以后还剩几个?

  你是怎样知道还剩4个?

  引导学生说出:小猴原来有13个桃,卖了9个后,还剩下4个。

  问:你能根据猴子卖桃的情景列出算式来吗?

  板书:13-9

  二、 自主探究,领悟算法。

  1、 问:怎样才能准确地算出13-9=?

  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可以借助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想一想。

  2、 各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每个组先派代表上讲台演示,发表意见解释自己的想法。随后允许同一小组的其他同学对自己组中发言的同学作补充,指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

  有的学生会从13个小圆片了一个一个地减连续减去9个剩下4个;

  有的学生从10个一堆里减去9个,再把剩下的1个和3个一堆的.合在一起,的出剩下4个;

  有的学生先减去3个一堆的再从10个一堆了拿走6个剩下4个;

  有的学生这样想:因为9加4等于13,所以13减9等于4;

  3、教师对学生想出的正确算法给予肯定与表扬。

  问:在那么多种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

  4、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2-9=¨

  16-9=¨

  三、巩固练习,深化运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看图,理解图意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准确计算15-9= 17-9=

  2、对比练习;

  以小组合作为单位填写,然后说说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例如:当你看到9+2=11时,你会想到什么?初步让学生认识加、减互逆关系。

  3、 口算竞赛(完成书本2页第5题);

  让知道答案的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

  4、 归类整理;

  把第5题的算式按规律排列整理如下:

  11-9=   14-9=   17-9=

  12-9=   15-9=   18-9=

  13-9=   16-9=   19-9=

  5、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十几减几的技巧。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3.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锻炼,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4.在各种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测量物体的长度。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对自己周围熟悉的事物的测量,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身体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许多测量和估计的内容,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培养估测意识,提高实际测量的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对“米”和“厘米”有初步的感知,知道“米”和“厘米”是常见的长度单位,也知道了“1米”和“1厘米”大约有多长。但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只是作为一个概念停留在头脑中,并没有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对现实生活中某一物体的长度的估测,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有一定困难。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师: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感觉怎么样呀?

  生:感觉这个教室比我们的教室要大得多,桌子也不像教室里是一个人一张桌子,而是一个小组一张桌子,大家在一起合作学习的时候会更方便。

  生:感觉这个教室的黑板应该和我们教室里的黑板大小差不多。

  生:感觉这里的课桌要比教室里的课桌高一些。

  ……

  师:这里的课桌、黑板、讲台的长、宽、高都和我们教室里的不一样,那么,它们到底有多长、多宽、多高呢?谁愿意来估计一下?

  生:我估计这个课桌的高有100 cm,我们昨天量的教室里的课桌有70 cm,这个课桌我感觉比教室里的高,所以我估计有100 cm。

  生:我估计这个课桌没有100 cm,因为教室里的桌子到我的肚子的这个位置,这里的桌子好像只比教室里的高一点,我觉得最多也就80 cm吧!

  ……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可以测量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你们组要测量什么,再估计一下有多长,然后说说准备怎么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头测量。)

  师:现在,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了,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黑板的长,我们是用米尺来量的,每量一米我们就在黑板上做一个记号,接着量第二次,我们最后量的结果是:黑板的长是4米。

  师: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黑板?和他们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生:老师,我们组测量的也是黑板,我们量的结果和他们的结果一样,应该说他们组测量的.结果是正确的。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这个课桌的长,这个课桌比我们教室里的课桌大得多,我们想知道它到底有多长,我们是用我们几个人的小尺子接起来量的,我们测量的结果是课桌的长是一米三。

  师:能告诉我,这个一米三应该怎么写吗?能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吗?

  (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本上记录的结果:1 m 3 cm,1 m 30 cm,1.3 m。)

  师:还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课桌,对于记录的方法我还想补充一下,我记录的方法和这几个都不一样。

  师:来,把你们组记录的结果也展示出来好吗?

  (用投影仪展示与上组不同的记录方法:130 cm,1米3。)

  师:有这么多种记录的方法,谁能简单评价一下吗?

  生:我觉得130 cm比较好,我们已经学过了:1 m=100 cm,一米三应该就是130 cm。

  生:我觉得1米3这种记录方法不太好,你只说3,到底是什么呢?是3米还是3厘米?都不合适,我觉得1米30厘米比较好,说得清清楚楚的。

  生:刚才我们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度,我们量的结果是1 m 30 cm,所以写成1 m 3 cm是错误的,他把30 cm记成了3 cm,这是不对的。

  生:我用的1.3 m这种方法是小数,这是我妈妈告诉我的,妈妈说如果物体的长度不够一米,就可以用小数表示。

  生:我喜欢用130 cm。不是整“米”,但是总是整“厘米”吧!那我们就用厘米作单位好了。

  师:其实,在这几种表示方法中,除了1 m 3 cm是不正确的,其他的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生:我们组测量的是门的高度,我们测量的结果是2 m多一点,因为上面太高了,我们没有够着,剩下的大约不到10 cm吧。

  师:那我们一起再来测量一次,看这扇门究竟是多高!谁能出个主意,怎样才能看清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我们应该怎么测量?

  生:上面看不见,我们就从上面开始量,从下面看多出来的是多少厘米不就行了吗?

  (师生一起测量。)

  师:看来,你们估计得还比较准确,这扇门的高度是2 m 10 cm。那我站在门的旁边,请你们估计一下我有多高呢?

  生:我觉得有1 m 60 cm,你刚才测量门的高度的时候,我看你很容易就把米尺的那一头放在门上边了,上面也就剩半根米尺那么长了。

  师:你真善于观察,连我刚才测量的动作你都没有放过。

  生:我估计你有155 cm。我妈妈就是155 cm,我觉得你和我妈妈差不多,我估计你也是155 cm。

  师:比较是估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也是一种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软尺、小尺子等测量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

  (二)活动二: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生:我知道,我们前天学习的时候知道了,我的小手指的宽大约是1 cm,要是没有尺子,我可以用我的小手指来量。

  生:我还知道,我的两手平伸,稍微向里面一点,就是一米。

  师: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把妈妈的身高作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学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师:测量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试验一下看你们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请我们班的2位同学到前面来,请你估计他们的身高。

  (2名学生同时上台。)

  生:我估计××同学的身高是1 m 30 cm,因为我刚才量的我的身高是1 m 20 cm,他比我高一些,我觉得他应该是1 m 30 cm。

  生:我估计××同学的身高是1 m 28 cm,因为我刚才量我自己的身高就是这个,我觉得我们两个一样高。

  ……

  师: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生:知道,腰围就是腰这一圈的长度。老师,我需要上去抱抱他。(上台抱这位同学) 我估计他的腰围是50 cm,因为我刚才量了我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和我的身高差不多,是1 m 20 cm,现在,我一只胳膊就能将他的腰围住,说明他的腰围跟我的胳膊的长短差不多,我看最多也就50 cm吧。

  师: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为标准进行比较,说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觉你估计得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现在我想知道你们的腰围和头围的准确长度,要怎么测量呢?谁有比较好的方法?

  生:我今天带来了软尺,我可以直接围在腰上量。

  生:我们家没有软尺,但是我带了一根绳子,我先用绳子在我的腰上围一圈,作个记号,然后量这段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量头围也是一样的。

  (学生测量。)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差不多。

  师:看来,我们身上的这些尺子还真管用。我们再来试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师:再来走一走,看这10米你大约需要多少步?看着这么长的距离,请你估计一下,需要多少个同学手拉手才够10米?谁想来试一试?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生:老师,我发现我的估计能力越来越高了,我估计的结果也越来越准确了,我看,要想估计准确就需要多练习。

  生:我觉得记住几个标准很重要,比如我记住我的身高,我在估计的时候就和自己的身高相比,估计得就比较准确了。

  师: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动三: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有关这方面的小练习。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9页,看第3题,你能看懂吗?谁能说说看?

  生:这是一个搭物体的游戏,让我们计算搭成的图形的高是多少。

  生:这三种物体的高是不一样的,第一种高2 cm,第二种高3 cm,第三种高8 cm。

  生:就是看看每种图形是用哪几种物体拼成的,然后将他们的高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那就自己完成吧!

  (学生独立完成。)

  (四)活动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测量很多物体的长度。

  生2:我这节课好几次的估计都比较准确,我发现有一个标准就好估计多了!

  生3:我知道怎么记录一个长度了!

  生4:老师,我能估计出从多媒体教室到我们教室的距离,我需要用我的步子量,等回到教室我就可以告诉你!

  ……

  〖教学反思〗

  1.《标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能对一些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

  实际教学中,测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什么大的难题,但是对于测量结果的记录,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学生没有学过小数,没有学过复名数,对于一些不是整厘米的或不是整米的情况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表示。因此,本节课我将这个内容作为一个难点,交给学生自己来解决。让学生对其中一个小组的记录结果先进行补充,展示出多样的记录方法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在讨论中得出结论。用小数来表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规定、不强求,因此,学生说是家长告诉他的,我也就没有过多地追问。

  2.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对单位的感觉是非常有益的。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但是在估计时,因为学生年龄小,头脑中对长度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如一开始就有一个学生估计课桌高100 cm,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估计标准,通过比较来进行估计。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学生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估计老师的身高这个契机,引导学生以自己身上的长度为标准来进行估计,并将估计的结果进行验证,使估计较准确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估计不够准确的学生找到较好的估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

  〖案例点评〗

  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一开课,教师就提供了课堂中的实际素材,结合多媒体教室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多媒体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课堂上有的组测量黑板的长,有的组测量课桌的长,有的组测量门的高度,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接着,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步长、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以及腰围、头围等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好地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地领悟到所学的知识。

  这节课,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交流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如:在学生对课桌的测量结果出现多样的记录方法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评价交流;再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在测量门的高度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组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习。

  综观整节课,教师在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自己定位于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不断地体验与感悟,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我整理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发现了一些规律,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类减法运算,提高计算技巧。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整理和总结,更加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3页

  教学设计

  揭示课题

  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

  1.找规律,填表。

  出示下表。

  这个设计独具匠心,利用了课本提供的材料,并进行了巧妙的改造,让学生通过找规律来填空。这种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对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让他们动手实践。经过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填写所缺的算式。

  要求:仔细观察,从已有的算式中找到规律,把所缺的算式填出来。

  (自由发言,想填哪格,就填哪格。)

  2.说说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只能通过直观感知来发现规律,比如当被问及为什么第一列第3格填的是12时,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上面是11和12,分别减去9,所以下面应该是13减去9。”大多数学生需要提示才能用更抽象的语言总结规律,而自发使用更抽象语言总结规律的学生并不多见。

  3.讨论(出示已填完整的减法表)。

  a.竖着看,第一列的得数有什么规律?算式有什么规律?

  b.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

  (酌情启发:横看,有什么规律?竖看,有什么规律?)

  [这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竖式的每一列数字,指导他们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差会从小到大依次增加1,从而让他们发现每一列的减数都是相同的,而被减数从上到下一个比一个大1,因此差也会依次增加1。这样的引导方式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理解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依存关系。类似地,横向观察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引导方式。

  4.小组活动,动手操作,重排退位减法表。(见课本第23页。)

  (提供每组一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

  小组合作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地排成一个表。

  这个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也能提供一定的挑战。尽管学生已经了解了这个表的规律,但要他们重新构建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需要通过巡视来引导学生,提醒他们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先参考教材上的表格。但不建议完全照搬书上的表格来排列。

  利用退位减法表复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课本第24页的第1题。)

  a.差是6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想不出的可以看减法表。

  学生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会列举出一些他们之前学过的差是6的算式,比如8-2=6、9-3=6。有些学生可能会尝试用已学习的知识来推导出一些新的算式,比如14-8=6,然后继续推导出16-10=6、17-11=6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算式进行分类,然后将注意力引导到本节课复习的退位减法上。

  学生可能会想到一些减法算式,如:6-0=6、7-1=6、8-2=6……20-14=6……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算式中哪些是他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哪些是新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哪些是将来要学习的.?通过分类整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退位减法的规律和方法。

  b.差是7的一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都说出来吗?

  c.你还能说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

  课堂独立练习

  1.看图列两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第24页的第2题。)

  2.口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第24页的第3题)

  教学设计说明

  这是一节复习课,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学过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整理。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没有直接出示已整理好的减法表。而是让学生看不完整的减法表,根据已出示的算式找出内在的规律,尝试填出所缺算式。说理由时也不必很完整,就题论题,只要有道理就行。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整体的观察,从结构出发,找出一系列的规律。最后,通过利用减法卡片重建表格的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这样安排,不仅使学生清楚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学生们可以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找出差为6、7、8、9等的算式。通过观察表格,我们可以发现得数相同的算式总是排列在一条斜线上。这样,我们可以先找出差为6的算式,在同一斜线上的算式中找出差为7的算式,以此类推找出差为8、9等的算式。这样一步一步地找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目标算式。

  第三部分是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特别是口算,熟练的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

  专家评析

  这节复习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寻找规律。教学设计的重要特点是考虑到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处理,使学习更加容易理解。

  其一,为了突破规律的概括、表达这一难点。教师先出示一张有空缺的减法表,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算式寻找规律把表填完整,使每个同学都能参与,积极投入。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填的理由。先描述出一列或一行的具体规律,进一步再引导他们由发现列或行的得数规律入手,去寻找、去归纳列或行的算式规律。这样,填表说理由→看表说规律→重新构建表格,螺旋反复,逐步递进,学生印象更为深刻,且能有效强化对整个表格的认识。

  其二,对教科书练习六第一题的处理也比较细致。在引导学生的思考过程中,首先让他们自由发散思维,不限制得数是6的减法算式范围,让他们尽情探索。然后逐渐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上,并限定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范围内,帮助他们深入理解退位借位的概念。最后再稍微开放思维,引导他们思考:“你能想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通过这样的引导,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斜行的规律,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执教:上海市浦东新区沪新小学申慧芬

  评析: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学院曹培英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蔬菜基地,第一季度收蔬菜30万千克,第二季度收蔬菜39万千克。

  1、根据算式提问题。

  30÷3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算式画出线段图,教师适时进行指导。

  让学生明确:要画两根线段;表示单位“1”的线段一般都画在上面,比较的线段画在下面;问题用?或( )%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3、出示新的问题:第二季度的蔬菜产量比第一季度增产百分之几?

  二、呈现问题,探究新知

  1、理解问题,思考:把谁当作单位“1”,谁与单位“1”在比较。

  2、把问题在原先的线段图上表示出来,并说一说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3、:求第二季度的蔬菜产量比第一季度增产百分之几,就是求第二季度蔬菜产量比第一季度增产的是第一季度的百分之几,简单地可以概括为“增产的产量是第一季度的百分之几”,先求出增产的产量,再除以第一季度的产量。

  4、列式:(39-30)÷30=9÷30=0.3=30%

  5、对比问题、算式、线段图,指出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

  6、如果把问题换成“第一季度的蔬菜产量比第二季度少百分之几”,又应该如何解答?

  画线段图,把问题补充完整,再列式解答。

  7、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说说算理。

  8、试一试:

  向阳商场一月份营业额是万元,二月份营业额是250万元。二月份营业额比一月份增长了百分之几?一月份营业额比二月份少百分之几?

  要求:把问题改变成:( )是( )的百分之几?并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三、巩固新知,迁移应用

  1、基本训练

  练一练1,补充几道线段图的练习,加强学生对线段图的理解。

  2、迁移训练

  (1)一块铜锌合金重20千克,其中含铜16.4千克。这块合金的含铜量是百分之几?含锌量是百分之几?

  (2)一个工程队原来每天修路2.4千米,现在每天修路3千米。增加了百分之几?

  (3)一个铅笔盒原来卖20元,现在降低了5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四、全课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第30—31页“回收废品”。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学生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能力目标: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

  如何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师:小朋友喜欢去公园吗?那,老师就带大家去公园瞧一瞧。(播放课件)公园里的景色真美呀,有绿树、有凉亭、还有人工湖……这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欢乐呀!可是,人们又给公园留下了什么呢?大家喜欢现在的公园吗?为什么?你们打算怎么做?

  2. 板书课题:回收废品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播放课件)

  师:瞧,这三位小朋友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正在收集塑料瓶。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还是让他们自己来介绍吧。

  2. 播放课件。

  3. 指名说说,从三位小朋友的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

  4.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生2: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5. 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1)找一找:要解决“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这个数学问题,必须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2)读一读:把找到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遍。

  (3)试一试:学生动手摆学具,试着列出算式。

  (4)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

  (5)师小结:原来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就要用加法,多了多少就加上多少。

  6. 解决第二个问题——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1)找一找,要解决“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这个数学问题,必须用到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同桌讨论、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学生汇报。

  (4)师小结:哦,要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要用减法来计算,少了几就减几。

  7. 比较两个问题的解答方法,进一步明确比多比少问题的解答思路。

  8. 我们为什么要收集塑料瓶呢?听听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塑料埋在地下很多年都不会“腐烂”,它会危害庄稼的生长。

  三、分层导练,巩固新知

  (出示课件)

  1. 收集易拉罐。

  2. 收集旧电池。

  3. 折幸运星。

  四、引导总结,强化新知

  1.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你们都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2. 学生自由回答。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分类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意识。

  2、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确定分类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每人若干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分类(二)]

  分类可以按什么来分?(板书:1、用途2、特征)

  分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对我们来说最平常不过的整理书包就要用到分类。

  二、整理书包——激发分类的兴趣

  1、让小朋友把书包里的书本倒在桌面上,动手分一分,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连的整理书包激发了学生动手分类的学习兴趣。

  2、汇报

  可能有两种分法:

  (1)数学书与语文书放在一起;拼音本、写数本、生字本……放在一起。反馈,这样分的请举手。

  想一想,按什么来分?(书与本子不同用途)

  (2)数学书与算术本写数本放在一起;语文书与拼音本生字本等放在一起。反馈,这样分的请举手。

  想一想:按什么来分?(数学、语文学科特征)(板书、学科)

  (3)肯定学生的分类结果。

  三、练一练

  1、人物分类——体验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1)这儿有几个人(课件出示)想一想可以怎么分类,说给同桌听。

  (2)谁来说一说按什么来分的?板书:(男、女)几号是男的?几号是女的?(板书号数)

  按男女分就是按性别来分(板书)按性别分的请举手。

  (3)按大人小孩分,学法同上。

  (4)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有无戴眼镜,有无戴帽、头发颜色……)

  小朋友想到了很多种分类方法真棒!

  2、帽子分类——了解分类标准确定的.多角度。

  瞧!这是我们生活中都离不开的帽子(课件出示)请小朋友拿出学具袋里的漂亮帽子分类整理。

  (1)谁愿意把结果拿上台展示。

  ①按什么标准来分?(颜色,板书)分成几类?(三类)说明分类不仅可以分成两类,还可以分成三类,甚至更多类。

  ②还有其它标准吗?(冬天戴的、夏天戴的)就是按不同用途来分。

  ③除了颜色、季节用途,想一想还有什么分类标准?(样式)

  (2)小结:遇到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对于分类标准的确定也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3、狐狸大叔考考你——多角度思考分类标准,动手实践分一分。

  (1)独立图形分类

  ①狐狸大叔听说小朋友学会了分类,带来4个图形(课件出示)想请小朋友帮忙分类。请小朋友拿出图形学具袋,想一想有几种分法都动手分一分。

  ②汇报:你想出的各种分法。

  ③展示不同分法提问: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板书:大小、形状……)

  (2)合作车子分类

  ①连精明的狐狸大叔都夸小朋友很聪明,它又拿出一组车子考考小朋友怎么分类,这回同桌合作分类,商量有几种分法,动手分一分。

  ②请几桌派代表上展示,并解释自己的分类情况。

  (可能出现的分类:按颜色、按机动车非机动车、按轮子个数、按用途……)

  小朋友能从不同角度思考确定分类标准真棒!

  四、小组游戏分铅笔——将知识技能延伸到课外,拓展思维。

  现在我们来玩个“比一比哪组分法多”的游戏。请给我们的好朋友铅笔分类,看哪一组的分法多。

  让几组上来展示,解释。

  (按笔蕊颜色〈用途〉、按外壳颜色、按粗细、按长短……)

  五、谈话——将知识技能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想一想平时生活中什么事用到分类,举个例子说一说。

  六、总结

  今天大家学习有什么收获?分类可以按什么标准进行?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练计算1~5的加减法,能够运用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观察情景图,说出题意,列出算式。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情境图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认识大括号和虚线圈,并能将符号和语言表述建立起练习;在解决一组情境图中,感受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感受数学语言的魅力,渗透函数的思想。

  二、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初步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能运用加、减法意义根据情景图列出算式,能计算1~5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更熟练的计算1~5的加减法计算,在加减法的对比中强化学生对加减法的意义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计算1~5的加减法;正确观察情景图,说出题意,列出算式。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读懂题意。

  教学难点:正确观察情景图,说出题意,列出算式。

  四、教学准备

  课件、算式卡片、写有口算的信封和写有答案的信筒等。

  五、教学过程

  (一)巩固基础,提升计算速度

  1、练习数的分与合

  (1)学生自己边打手势边说1~5的组成与分解。

  (2)师生互动巩固数的分与合。

  师:我出3和1。

  由学生回答出3和1组成4,4可以分成3和1。

  师:组成5,我出2。

  由学生回答:我出3,2和3组成5,5可以分成2和3。

  2、巩固1~5的口算

  (1)老师出卡片,学生用手势作答。

  (2)火车。由一组同学逐个出口算题,全班抢答口算。

  (3)在送信游戏中练习口算。

  出示第29页第9题。让几位学生拿着写有算式的信封,根据结果送到相应的信筒中,其他学生来做小老师,看看是不是每封信都送对了。

  【设计意图】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1~5以内的口算训练,使学生在多种形式中,手、脑、口、耳配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提高口算的兴趣,加快口算的速度,提高正确率。

  (二)在计算中发现规律

  1、完成第28页第2题

  (1)学生独立计算并反馈答案。

  (2)引导学生纵向观察算式,发现规律。

  ①观察第1、2组算式。

  每组算式交换了加数的位置,但计算结果相同。

  ②观察第3组算式。

  2+2=□和1+1=□,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算式没有变化,计算结果也没变化。

  (3)总结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2、第28页,第4题。

  (1)先观察算式,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竖着观察,每组的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

  (2)学生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3)汇报:发现了每组第一题的减数就是第二题的差,第二题的减数是第一题的差。也就是每组减数和差交换了位置,而被减数不变。

  3、完成第29页第7题。

  (1)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一个人拿着+1,再找四位同学分别拿着1、2、3、4,让他们组成算式进行计算。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一个加数不变,和会随着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

  (2)完成减法计算,所用方法同上。

  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化,计算结果也随着减数变化。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计算的基础上寻找规律,直观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景算式互相转换

  1、把语言转变成数学符号

  (1)出示第28页第1题。

  ①教师先出示1把扇子,由学生图题意。再出示2把扇子,由学生图题意。

  ②让学生依据扇子图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教师板书问题。

  ③针对问题,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把两部分合并起来。之后,教师边口述问题,边出示大括号。告诉学生,求一共有多少把扇子,还可以用这样的符号(指大括号)来表示。让学生书写大括号,加深对大括号的印象。

  ④让学生再次看图,说出图表示的意义。列出算式,追问学生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⑤完成第28页第2题,重点理解大括号表示的意义,完整描述图意,列示解决问题。

  (2)出示第28页第3题。

  ①逐一出现情境图,在学生的描述中教师出示虚线圈,告诉学生虚线圈表示去掉的意思。让学生完整的表述图的意义。

  ②列式计算,并说明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2、完成第29页第6题

  (1)逐次出现四幅情景图,让学生说题意,提问题,列算式。

  (2)隐去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四个算式,引导学生横看、竖看,发现规律。

  (3)再出现情景图,让学生尝试结合情景说一说道理。

  (4)完成第29页第8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汇报第2幅图时,要说清楚5-2=3的意义和5-3=2的意义,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问题:还剩多少条黄瓜和摘了多少条黄瓜。(学生只要能提出一种问题即可,不要求全掌握。)

  3、算式与情景建立联系

  (1)看图提出问题,并与算式连线。

  以上各图学生可以提出用加法计算或者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2)课件出示第28页第5题中的左部分。

  ①让学生说一说从1+4=□这道题中,看到了什么。

  ②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算式的意思(学生用画一画、贴一贴、写一写等方式表示出1+4=□的意思,写在方框里)。

  (3)学生之间交流想法。

  (4)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或者让其他同学说一说图的意思。

  (5)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发现数字和符号的神奇与作用。

  4、小结

  刚才我们是观察图意,列出算式,现在我们是根据算式来表示它的意思。看来图和算式,我们可以互相转化,既可以用算式来表示图意,也可以用图来表示算式的意思。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符号大括号和虚线圈的作用,并将语言表述与符号建立起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化的表述意义,一个算式可以有很多情景(整体与部分关系)与之联系。逐渐培养学生理解与表达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个符号,说一说这个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4页到2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练习五。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好吗?

  二、口算练习

  1.第5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全班校对。随机抽几道说说计算方法。

  2.第8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小组校对,并说说计算方法。

  3、第10题。

  要求:以大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组最早拿到红旗。

  三、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第2题。

  要求:看图列出四道算式,并进行全班交流,然后再寻找加减法的联系。

  2、课件出示第6题。

  师:你看懂了什么?

  师: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

  3、独立完成第7、9题。

  要求:在学习小组里校对。

  4、课件出示第11题。

  (1)、学生说说题意。

  (2)、独立列式计算。

  (3)、全班校对。

  5、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聪明屋的题目。学生齐读数学信息和问题。全班讨论交流解决的方法。(对特别有想法的同学进行表扬。)

  四、课堂总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从故事情景中抽象出数学算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学生逐个进行有的说出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研讨交流

  猫咪咪一家开了一个快餐店面包房,店里有5个面包,猫妈妈又烤来了6个面包,这时小猪和小熊来买面包,小猪买走了8个面包,小熊把剩下的全买走了1、口算训练

  2、师出示咪咪快餐店情境(电脑课件或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讲故事,把自己理解的故事情境讲给小组其他同学听。

  3、全班讲故事交流

  把学习数学与学生喜爱的讲故事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益,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探究与体验

  学生先自己思考提出问题,然后交流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1、面包房一共有多少个面包?5+6=11

  2、小猪买了面包后还剩下几个?

  3、小熊买走了几个面包?

  4、最后面包房还剩几个面包?

  5、 ┅┅根据你刚才讲的故事情景你能发现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研讨解决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研讨。

  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适当进行板书。5+6=11 11-8=3

  5+6-8=3

  3-3=0

  ┅┅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只要学生掌握一种方法即可,没有必要让学生把几种方法都会。

  实

  践

  与

  应

  用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讨论集体汇报

  车上有11人,到了下一站下去了2人又上来了3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11-2+3=12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讨论集体汇报

  停车场上停着8辆汽车,又开进了2辆,开出了3辆,现在停车场上还有多少辆汽车?

  8+2-3=7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要求学生先看清图意,再列式计算并填空。

  2、完成第2题,要求学生先看清图意,再列式计算并填空。

  3、完成第4题提问题并用算式表示出来。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先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然后集体汇报

  4、完成第3题,要求独立完成填在书上,也可以留做作业。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激发参与兴趣,巩固连减的计算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一、教学课题:

  十几减9。

  二、教学内容:

  十几减9。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重点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算理,学会破+法连减法,掌握想加算减法,感悟算法的多样性。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9+3=

  9+7=

  9+4=

  9+6=

  9+9=

  9+2=

  9+5=

  9+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 )=12

  9+( )=13

  9+( )=14

  9+( )=15

  9+( )=16

  9+( )=17

  (二)探究交流,展示汇报。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1)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算法的多样化

  (3)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

  (4)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5)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鼓励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在直观图中圈一圈的.方法理解算理。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想加算减法。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连减法。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破+法。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连减法。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

  3、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4、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 5。

  5、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

  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5-9=

  10-9=1 9+6=15

  1+5=6 15-9=6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从情景入手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理解+几减9的不同算法,在比较中发现想加算减法是计算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为继续学习十几减8、7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十几减9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做练习一第1题。

  (1)分别出示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从中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同伴交流算法。

  2、做练习一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题有什么特点,并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3、做练习六第3题。

  游戏“跳树桩”:同桌间合作口算。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思路。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以开火车的形式交流答案。

  5、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做练习六的第6题。

  游戏:小青蛙过河。让学生看图说说题意,然后指导书写格式,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并在全班交流答案。

  7、做练习六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说说题目所表示的意思。

  8、做练习六的第8题。

  第1题,教师指导看图理解题目意思,然后让学生完成在书上,再集体读一读。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

  三、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十几减9你会算了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28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02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13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的组成》教案02-17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案07-27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2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08-27

《分类与整理》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4

一年级数学下册《整理与复习》教案10-27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教案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