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荀子必修三语文教案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劝学荀子必修三语文教案 ,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学习方法、态度的重要性。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作者论述中心论点的几个角度。
2、理解文中的比喻意义及每组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式、串解式、讨论式、点评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作者作品
1、荀子生平:
(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2、荀子思想
(1)性恶论:人生而好利,嫉妒,喜声色 。他认为可以“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 ,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2)反对“生而知之”天赋观念。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3)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人定胜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4)课文解读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跂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5)虽有槁暴( )(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7)君子生非异也( )
点拨:(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朗读指导: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4、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语段。
(一)弄清论点和设喻之间的关系
1、 提问: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
明确: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2、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3、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二)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2、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五、作业:1、要求学生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2、熟读全文,要求参照注释能够进行串解。
【劝学荀子必修三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3《劝学》教案02-20
荀子的劝学名言警句08-03
荀子劝学名言警句08-03
荀子劝学优秀教学设计02-12
荀子劝学阅读答案及翻译01-26
荀子劝学读后感范文08-03
高中必修三语文教案02-10
语文教案劝学09-26
《劝学》语文教案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