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的声音》中班科学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听到的声音》中班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听到的声音》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操作知道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响,软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轻;
2、能够使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变轻;
3、在游戏中,对声音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硬币,塑料块,小石头,毛线球,纸团,棉絮各人手一份
2、小猫杯每人一个
3、餐巾纸,棉絮,布
活动过程:
一、听声音,引入主题
教师让幼儿区分小猫杯声音的轻与响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两种声音,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师:这是什么声音?
师:这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
二、知道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响,软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轻
(一)介绍材料:棉絮,毛线球,纸团,硬币,塑料块,小石头
1、教师拿出小猫杯说:“小猫刚才跟我说它饿了,那该怎么办啊?”
(幼儿自由回答)
2、师:那我们一起去给小猫喂食物吧!看看老师都准备了哪些食物?
(二)提出任务:喂小猫时听听哪个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响,哪个掉在杯子里的声音轻,待会儿告诉老师。
(三)幼儿尝试:喂不同的东西,听听声音的轻与响
(四)老师指导
1、哪个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响,哪个掉在杯子里的声音轻
2、喂过的东西拿出来放到另一边
(五)教师小结
1、小猫吃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一样吗?哪个掉下去的声音响,哪个掉下去的声音轻?
2、教师逐个演示(帮助幼儿回顾)
(六)进行分类(软、硬各一边)
1、提出任务:把掉在杯子里发出声音响的放在一边,声音轻的放在另一边
2、小结:摸一摸感受软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轻,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响
三、让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变轻
(一)提出问题:怎么使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变轻?
(二)教师演示:杯子里垫上一张纸巾,使声音变轻
(三)幼儿尝试也用一张纸巾使声音变轻
(四)教师拿出材料(棉絮、布)让幼儿用多种方法使硬的东西掉在杯子里的声音变轻
四、游戏《听一听》,分辨声音的轻与响
教师放一段音乐,当音乐很响时,幼儿的小手也要拍得响;当声音很轻时,幼儿的小手也要拍得轻。
《听到的声音》中班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①能根据现有材料对耳的的构造和作用提出假设。
②能在已有的资料、经验的基础上对声音的传导途径提出假设。
③学会搜集、整理信息、资料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②建立声音的传导途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②培养对听力有障碍的人的爱心和同情心。
③培养学生问的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二、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好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声音在耳朵中是怎样传导”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谈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直接导入突出耳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讨论:关于耳朵的知识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关于耳朵的哪些问题?
(3)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并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如: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评析】学生对于耳的现有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外部特征,以及知道它是一个重要人体的器官等知识上。而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这些知识学生们了解甚少,因此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查找相关的资料从而累积资料,在头脑中留有一定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环节的活动也是为了能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为教师进行后面的教学找好起点。
(4)带领学生选择本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2、假设耳的结构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耳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总结一个耳的结构。
(4)教师发耳的结构的贴纸。
(5)各组把分到的耳的各部分形状的贴纸试着根据自己组假设的结构拼成耳的形状。
【评析】教师课前做好了耳的各部分形状贴纸,让学生根据贴纸的形状一边拼摆一边和同伴交流想法,并修改自己最初的假设,在“验证──实践──验证”的活动中一步步接近科学的结论。
【注意】教师在设计有关耳的贴纸时可以将有关耳的结构的示意图复印后分剪,再分别复印。学生会在拼摆的过程中发现当各部分很好地衔接时才会呈现一个完整的耳的结构。
3、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及作用
(1)谈话:现在,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带着你们组组装的耳朵到前面来展示。
(2)教师找两三个小组说说他们小组在刚开始时认为耳的结构是怎样的,然后在活动过程中是否成功组装了一个完整的耳,如果没有成功又是如何修改自己的假设再进行验证的。
(3)全班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搜集到的资料交流讨论,弄清耳朵各部分的作用。
4、研究声音的传导途径
(1)谈话:根据耳的构造和搜集到的资料你能画出声音的传导途径吗?
【评析】有了前一部分的学习再加之学生的资料积累,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依据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画出声音传导的途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大脑。”这个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们整和信息的能力。
【说明】在正常情况下,声波经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对各种声音都可共振。鼓膜的振动引起了3块听小骨的振动。听小骨的振动将声音传导给耳蜗卵圆窗,使卵圆窗产生了同样的振动。卵圆窗的振动使螺旋器中的毛细胞产生兴奋,兴奋由位听神经传导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使人感知声音。
《听到的声音》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能听辨好听的和不好听的声音。
2.感受各种声音的特点,尝试制造好听的。
3.初步了解其特性。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各种空瓶子、盒子、罐子,小石块、沙子、红豆、黄豆、小纸片,乐音与噪音的音乐,雷声、动物叫声、流水声、钢琴声等录音。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玩个游戏,请你闭上小眼睛。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1、教师播放打雷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雷声”
师:“来学一学雷声”
幼儿模仿。
2、教师播放流水声“这是什么声音?”
幼儿:“水的声音”
3、教师播放锣鼓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幼儿:“敲鼓的声音。”
教师:“你再哪里听到过敲鼓的声音啊?”
幼儿1:“电视里”
幼儿2:“过年的时候”
幼儿3:“广场上”
幼儿学小猫的叫声。
教师:“小朋友们的耳朵真灵!我们刚刚听到了打雷的声音\流水声\敲鼓声\小猫的叫声,生活中还有许多声音,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呢?”
幼儿交流自己听到过的声音。
(教师以平时听到过的、感兴趣的`声音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通过模仿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为幼儿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打下了基础。)
二、制造声音
教师:“小朋友们都听到了老师带来的声音,现在我们来自己制作声音。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幼儿:“盒子\瓶子\还有小罐子。”
教师:“来,我们每人一个来试着制造声音吧。”
幼儿自由操作。
教师:“好啦,谁来说说你方法?”
幼儿1:“我用手捏瓶子就会有声音。”
幼儿2:“我用瓶盖来刮瓶子。”
幼儿3:“用罐子敲一敲地就会有声音。”
幼儿4:“用两个盒子来碰一碰。”
教师:“哇,小朋友真的很有办法啊,那有没有和他们想法不一样的?”
幼儿:“还可以装上东西摇一摇。”
三、尝试比较装有不同物品的声音的不同
教师:“老师就给你们准备了东西,看看都有什么?”
幼儿:“小石子、红豆、黄豆、纸片、沙子。”
教师:“我们来试一试,这些东西装在瓶子里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但是老师有要求,听清要求再去装,第一,每个瓶子里只能装一种东西,装完吧瓶子宝宝的盖子盖的紧紧的,不要让里面的东西跑出来,第二,在装东西时在桌子上面装,装时候要保持桌面和地面的干净,第三,听到老师唱1 2 3 4 5-的时拿着瓶子候赶紧回到座位上,听清楚了吗?去吧。(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指导幼儿之间装的相同和不同材料进行对比)
师:1 2 3 4 5-,都做好了吗?吧你们的瓶子保护好,不能让他发出声音,(请两位装有相同豆子量多和量少的幼儿进行对比,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声音,然后再请装有小石子和纸片的两位小朋友进行对比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声音)
幼儿1:装的豆子多声音大,装的豆子少声音就小。
幼儿2:装小石子的盒子声音重,装纸片的盒子声音轻。
师:“原来装的东西一样,装的多和装的少它发出的声音就会不同,装不同的东西声音也会不一样,恩小朋友们真棒。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你来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哪个更好听?”
四、乐音和噪音
教师分别播放钢琴曲和电锯的声音,让幼儿倾听并说出感觉。
“你喜欢哪种声音?”
“听到电锯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觉?”(难听、刺耳)
“听到刺耳的声音你会怎么办?”
幼儿1:“我会把耳朵堵上。”
幼儿2“戴上耳麦。”
五、活动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很多声音,也比较了声音的不同,其实在生活中还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声音哦,那我们到外面去找找好听的声音吧。
(此环节以幼儿主动探究为主,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教师循序渐进一步步的引导幼儿制作声音,在幼儿摆弄的过程中他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活动中一直保持着和谐自主的氛围,尊重了幼儿的个性需求。)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我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出发,利用多种感官通过听一听、玩一玩、学一学的方式,让幼儿主动寻找生活中的声音探索声音的特点。
第一环节寻找生活中的声音。突然发出的、特别的声音总是能引起幼儿极大地好奇心,所以,我找了一些幼儿平时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而又引起幼儿兴趣的声音,让幼儿们能感受自制声音带来的乐趣,充分的体现了师生互动。
第二环节制造声音。我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为幼儿提供了操作材料让他们自由去尝试怎样让物体本身发出声音,幼儿通过亲自游戏,发现了通过碰、挤、刮、敲等方式来使物体发出声音,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情绪高涨。
第三环节时探索声音的特点。教师通过在操作区放置不同的材料来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教师提前设计探索性的问题,讲清活动时规则,使幼儿在操作时有目的性。很多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很认真,等老师总结得出结论的时候,很多幼儿已经得出了结论。很多幼儿都明白了一样的物体,数量不同,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不同的物体装在同一个瓶子或罐子里声音也会不同。但在本环节,也发生了突发情况,一个孩子的瓶盖没有盖好导致豆子跑了出来,引发了其他幼儿的哄抢。在此时就考验了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在此环节没有及时清理好豆子,使幼儿的注意力分散了。
第四环节是分辨乐音和噪音。通过两种声音明显的对比,幼儿分清了好听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并学会了在噪音环境下保护自己的身体。
整个活动的层次还是比较清晰,孩子们始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由的游戏着。在操作中尝试、模仿、观察、比较、倾听,突发事件的发生告诉我以后该要怎么去处理,不要忽视每一个小细节。
小百科: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听到的声音》中班科学教案 篇4
问题情景
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
取出一个留有小孔的纸盒,让学生透过小孔看到,里面是黑暗的。把纸盒后面的电线接通电源后,大声喊:“亮”,让学生透过小孔看到纸盒里变亮了。又一会,变暗;再喊,又变亮。如此反复两三次。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请用实验等方法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的猜想
学生提出了多种可能的猜想,如下:
1、盒子里装有录音机,听到说话会发光;
2、里面装有能听懂话的电灯;
3、大声说话产生的声浪使“声浪发电机”发电,电灯变亮;
4、里面一定装有电灯,电灯接触不良,说话能产生振动,振动能接通电源,所以一说话它就亮;
设计探究方案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提出探究方案:
通过实验观察发声物体伴随的现象;
2、发现会引起物体发生的变化?
3、拆开纸盒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电灯,检测是否接触不良;如果不是再找资料或咨询。
探究过程
按设计的方案,分小组分别检测电灯是否接触不良和声音引起周围的变化。
1、学生寻找发声材料和教师提供相结合,可能找到的有:小鼓、小槌、锣、锣槌、三角铁、碰铃、土电话、橡皮筋、塑料尺、钢锯条、钹、口琴等;教师提供的材料有:音叉、音叉槌、盘子、水、装有外接喇叭的录音机、米粒等。教师提示学生可利用各种发声物体做实验,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如:动耳听、动眼看、动手摸、动脑想。
(1)把发现的现象记录在下表里:
序 号 发 声 材 料 发 声 方 法 伴 随 的 现 象 你的探究结论
1、 碰铃 两铃相碰 手摸感到颤动
(2)探究声音引起周围空气的变化:
学生设想:把两对碰铃分别装入密封的瓶子和通过热膨胀
排出空气的瓶子里,摇晃,你发现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发现声音会引起空气振动。
2、拆开纸盒察看,检测电灯是否接触不良;找资料及咨询。
(1)、经检测,电灯接触正常;
(2)、观察发现有声控装置,阅读说明书。
得出结论: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空气振动导致声控装置接通电源,所以纸盒亮了”。
几点说明:
1、本案例首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和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2、本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的课堂探究活动,教师要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3、本实验探究提倡开放性,给学生充分的选择实验材料及设计实验方案的机会,并在实验中强调“四动”,即“动眼看、动耳听、动手摸、动脑想”。
4、注意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
5、让学生对探究中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如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认真观察、合作精神、积极性、主动性等。
《听到的声音》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能够辨别并模仿不同的声音。
能够聆听各种声音,尝试用听觉感受世界。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各种各样的声音”音频;“各种各样的声音”组图;“家”、“饭馆”、“公园”情境图片。
活动过程
播放音频及组图“各种各样的声音”,鼓励幼儿猜测这是什么声音,并模仿这些声音。
——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
——你会模仿这个声音吗?试一试吧。
小结:我们听到了溪流声、海浪声、动物的叫声等等,当我们用听觉去感受这个世界时,世界变得很动听。
出示情境图片“家”、“饭馆”、“公园”,引导幼儿找一找这些场景里的声音并尝试模仿这些声音。
——找一找家里有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这个声音吗?
——找一找饭馆里有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这个声音吗?
——找一找公园里有哪些声音?你能模仿一下这个声音吗?
组织幼儿寻找“声音在哪里”,鼓励幼儿猜测声音的来源并带领幼儿进行验证。
带领幼儿去幼儿园的厨房寻找声音。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你觉得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你猜对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带领幼儿去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寻找声音。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这个声音在哪里?
——你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温馨提示
带领幼儿玩“声音在哪里”的游戏时,请提醒幼儿不发出声音,仔细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
《听到的声音》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寻找生活中的声音,能听辨好听的和不好听的声音。
2、学习用简单的绘画记录声音,并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引导幼儿注意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在活动室内开辟专栏“好听的和不好听的声音”。
2、准备一些能发声的乐器(手鼓、三角铁等)或其他物品。
3、多媒体课件。
4、毛绒玩具宝宝,笑脸、哭脸。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生活中的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为背景)
师:(播放宝宝的笑声)听听是什么声音?是谁的笑声?
师:这是小宝宝刚刚睡醒,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叫醒小宝宝(播放公鸡叫声)大公鸡是怎么叫的?学一学。
师:还有什么小动物会叫呢?(幼儿说出小动物名称并模仿他的声音)
师:小宝宝起床了,听听她现在在干什么?(播放水声,幼儿想象宝宝在干什么)
师:宝宝要上学了,她是怎么去的幼儿园?在马路上你能听见什么声音?(播放汽车启动的声音、路上自行车的铃铛声、摩托车的声音等。)
师:到了幼儿园要跟老师说什么?听听这是小男孩说的还是小女孩说的?
二、感受声音的不同
师:在刚才我听到声音里,你觉得哪种声音是好听的声音。
师:老师把这位可爱的宝宝请到咱们班,你们想认识这位小宝宝吗?(请出小宝宝)小宝宝收集了许多的声音,想让小朋友帮她分辨出这些声音好不好听,你们愿意帮助她吗?如果是好听的声音,用宝宝的笑脸做标记,不好听的声音用宝宝的哭脸做标记。
(教师播放一些声音,让幼儿分辨,依次让幼儿记录。)
师:你还听过什么好听的声音呢?不好听的声音有哪些?
三、探索怎样发出声音
师:小朋友帮了小宝宝的忙,她太高兴了,于是,把她的玩具拿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吗?(依次拿出乐器让幼儿探索)
拿出乐器如三角铁、手鼓等,让幼儿探索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引导幼儿用各种方法。
师:老师正好给小朋友准备了一首儿歌,我们用自己发现的方法给儿歌配上节奏吧。
(播放儿歌,和孩子们一起为儿歌配节奏。)
师:小宝宝给小朋友分享的宝贝你们喜欢吗?玩的开心吗?好运你们是不是要谢谢她呢?那么就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好听的声音给小宝宝表演一下吧!(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各部位发出声音,并有节奏的表现出来。)
四、活动结束
师:小宝宝今天来咱们班,她非常快乐,现在要回家了,用好听的声音一起欢送她吧!
《听到的声音》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操作活动,学习听辩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并能用语言表达。
3、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及口语的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声音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辨别不同事物发出的不同声音。
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子一人一个,分别装有若干的硬币、纸削、豆子、米等
2.打击乐器若干。
3.桌子分别布置成小狗、小兔、小鸡、小鸭的家。
4.录音机一台及有关录音带。
活动过程
一、引题
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到小动物家里去做客,那做客时要怎么样呢?(老师交代要求: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不能随便的碰东西)
二、第一次尝试让幼儿听辨硬币、米、木珠、及豆子在饮料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操作活动一听辩硬币在易拉罐瓶子(旺仔牛奶)中发出的声音。
师:(1)这是谁的家?(小狗的家并提醒幼儿跟小狗问好)小狗家里有什么?(旺仔牛奶瓶子)里面装的是不是牛奶呢?请小朋友不要打开盖子,你们拿起来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的马上告诉老师,看谁最能干。
(2)幼儿摇旺仔牛奶瓶听辩硬币发出的声音。
提问:你听出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个别幼儿回答。证实正确的答案以后让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2.操作活动二听辨豆子在易拉罐里发出的声音。
(1)教师带幼儿到“小兔家”(提醒幼儿向小兔问好)
提问:小兔家里有什么?(百事可乐)那里面又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再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摇摇听辩是豆子发出的声音。
提问:你听到什么声音,可能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幼儿自由回答,最后请一名幼儿打开盖子,证实里面是豆子后,让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豆子发出的声音)
3. 操作活动三听辨米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鸡家”(提醒幼儿向小鸡问好)
师:小朋友快来,小鸡家到了,小鸡我我们准备了很多的礼物,会是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请你们听一听到底是什么?
(2)幼儿操作摇一摇、听一听,米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发出来的声音?(幼儿自由回答,最后请一名幼儿打开盖子,证实里面是米后,让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米发出的声音)
4. 操作活动四听辨纸削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鸭家”(提醒幼儿向小鸭问好)
师:前面是谁的家呀?(小鸭家)小鸭也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的礼物,我们再来听一听,里面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2)幼儿操作摇一摇、听一听,纸削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声音?里面有没有东西?会是什么?(幼儿如一时难以听出老师可以视情况适当加以引导和提示)
三、第二次尝试:听辩打击乐的声音
利用老师身上的口哨让小朋友把眼睛闭上用耳朵专心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1. 小朋友的小耳朵可真灵,把老师吹口哨的声音都听出来了,现在我们再来听听,这些是什么声音?
2. 操作:老师在背后分别敲打小铃、木鱼、铃鼓等打击乐器,让幼儿猜,猜中出示实物,和幼儿一起拍节奏。
3. 小结:这些都是打击乐器,是用来为歌曲伴奏的。
四、第三次尝试,用饮料瓶为曲子伴奏
1.师:(指着小动物家里的饮料瓶)这些饮料瓶子里放了东西后也可以作为打击乐器。
2.(放录音)教师用饮料瓶示范为曲子伴奏一次。
3.幼儿每人到小动物家里拿两个饮料瓶,跟老师一起为曲子伴奏一次,伴奏两三次以后,跟老师边摇瓶子边出活动教室。
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加强游戏的趣味性,首先以幼儿的一日起居为线索贯穿整节课,通过课件形象具体感受不同的声音,然后出示多种物品,让幼儿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最后人手一种饮料瓶子作为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始终保持活泼、学习的积极性也是蛮高的。但在最后孩子拿到饮料瓶子后,孩子的专注力都放在了饮料瓶子上,没有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课后觉得应把各种物品摆在桌上让孩子先去主动探索,然后再给予总结,课堂效果会更好些。如何上好一节成功的课,必须在教学中达到每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稳走每一步,虽然这节活动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我不会泄气,每一次的教学都是提高教师的成长。活动下来也让我体会到:探索过程中应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把主动权留给孩子,而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这样幼儿才能更自信,收到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
小百科: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物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听到的声音》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归纳思维,通过比较,了解声音在固体和空气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
3、知道把声音拢起来后,声音放大了。
活动准备
1、幼儿2~4人一组,每组钟表1个、方纸筒4个、带盖的铁盒1个2.观察记录表一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幼儿探究活动一
1、探究的问题:
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桌上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2、幼儿讨论:我用什么方法听?
3、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2)在桌边听钟表的声音。
4、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5、说一说我的发现。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钟表声音比在桌边听到的钟表声音大。
二、幼儿探究活动二
1、探究的问题:
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盒子里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2、幼儿讨论: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听?
3、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盒盖上。
(2)贴近盒盖听钟表的声音。
(3)把耳朵放在木头桌子上。
4、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5、说一说我的发现。
(1)耳朵贴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比贴近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更清楚。
(2)在木头桌子上和盒盖上听到的钟表声音,比空气中听到的钟表声音更清楚。
(3)玩一玩。
三、游戏:“纸筒里的钟表声”。
(1)耳朵靠近纸筒口听一听,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和不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声音一样吗?
(2)再往上加一个纸筒,钟表的声音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3)再往上加第三、第四个纸筒,听听钟表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4)讨论结果:纸筒拢住声音,使钟表的声音听得更清楚。
四、注意事项
1、钟表嘀嗒声一定要明显,听得清楚。
2、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辨听。
3、听声音作比较时,幼儿要在同一位置和相同的距离去辨听。
【《听到的声音》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怎样使听到的声音变大02-27
中班好听的声音科学教案12-19
我听到春天的声音作文06-16
听到的声音作文(精选28篇)08-20
我听到花开的声音作文12-14
听到的声音作文(精选10篇)02-27
在声音里听到你的内心作文03-05
我听到了夏天的声音作文07-03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设计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