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范文(通用17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复习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特点,正确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2、练习三第三题:分数混合运算(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如果可以应用韵律进行计算的题目也可以选择用简便方法计算,如:-×=×(1-);×(5-)既可以按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也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练习三第2题:一朵花要用张纸,一个同学做了9朵,列式×9,另一个同学做了11朵,列式×11,他们一共做了×9+×11(朵),学生还可能这样列式:×(9+11),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列式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两种形式。
4、练习三第8题:改错题,这两道题主要都是运算顺序错误,学生在纠错的同时也巩固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5、练习三第6题:要求学生观察题目,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算法。
6、练习三第4、5、9题:先让学生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计算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的练习册。个人修改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2
教学内容:
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
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4
教学内容:
P26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积累由特殊到一般寻找数学规律的数学经验。
2、进一步培养用分类计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难点:
一面、两面、三面涂色小正方体个数以及它所在位置的规律。
课前准备:
27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课前,我们通过魔方认识了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相关情况,谁能说说在魔方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部件分别处在魔方的什么位置?能不能通过旋转把魔方中三面涂色的部分移到两面涂色或只有一面涂色的位置?
看来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位置是确定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跟表面涂色有关的正方体的计数问题。
板书:分类计数。
课件出示问题:
把一个表面都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木块,切成64块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
(1)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二、探究正方体中表面涂色的小正方体
(一)棱长为4的正方体
提问: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上的小正方体才会是三面涂色的?(课件显示)闭上眼睛想一想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什么位置。
提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
这个数据可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提问: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处在什么位置?(课件显示)这个数据该通过怎样的计算获得?
追问: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处在什么位置?它的个数该如何计算?
引导:将大正方体剥去“表皮”,剩下的是什么样子?
指出: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中间。
两种算法:64—8—24—24=8(个),2×2X2=8(个)。
操作教具,验证学生的发现:
(1)将处在顶层的.4个顶点上的4个小正方体从教具中取下,让学生见证“三面涂色”。
(2)将处在非底层的8条棱上的16个小正方体取下,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两面涂色”。同时追问:还有的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3)取出其中一面涂色的小正厅体,让学生明确计算方法,见证“一面涂色”。(4)呈现“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棱长为2的正方体)。
(5)将最底层的小正方体按类归位,验证计数的结果及计算方法。
要求:将正方体的棱长各种正方体的个数及计算方法填在活动记录表。
引导:计算所需的数据与原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关系?
(二)棱长为3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三)棱长分别为5、6的正方体
学生自主完成,将探究结果填在活动记录表,并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呈现学生的活动记录结果,通过课件呈现实物加以验证。引导学生初步发现正方体表面涂色问题的一般规律。
(四)棱长为a的正方体
提问:如果棱长为n,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六面都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分别怎样表示?
(五)延伸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将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木块表面涂色后,切成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三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木块各有几个?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5
教学内容:
P7“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逐步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对所学知识分阶段进行整理的习惯。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体会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激发学生进一步信息方程、应用方程的兴趣。
教学资源: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一下。
二、回顾与整理
1、出示小组讨论题: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2、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3、把各自思考的情况在小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交流。
讨论题(1)可以让学生说说首先要将这样的方程作怎样的变形,并提醒学生解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讨论题(2)可以引导学生举例说说本单元学会了用方程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结合所举例子说明解决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180+6x=33027x+31x=145x-0.8x=10
2.2x-1=1015x÷2=604x+x=3.15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集体交流时要关注学生解这些方程的准确率,并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每一类方程的基本方法,反思解这些方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9米。它的铁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5倍多197米,公路桥比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3倍少421米。
①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长多少米?
②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长多少米?
让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后找出相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说一说。师随机板书:
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5+197=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
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3-421=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
问:在列方程时应该怎样表示题中的两个未知数量?
(2)练习与应用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后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问:这棵树苗从80厘米长到104厘米,经过了几个月?你怎么知道的?
问:你能说说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随机板书:
小树原有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小树现在的高度
(3)学校印制画册一共用去1740元,其中制版费300元,其余的是印刷费。每本画册的印刷费是3.6元,学校印制了多少本画册?
学生读题后,教师先结合图书的印刷过程向学生介绍“制版费”和“每册印刷费”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制版费,另一部分是印刷费,也就是每本印刷费与本数的乘积。
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时让学生结合所列的方程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整理与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P7“练习与应用”第2、3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6
教学内容:
P4例2及“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合适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资源: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
这节课我们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师生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1)出示例2。读题,理解题意。
(2)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各自独立画线段图。
(3)展示交流,明确合适的画法。
(4)师:结合题目和线段图,你能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生答,师出示,齐读:
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5)师:如果用x来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生答后师在线段图上标注好,并写出设句,齐读设句。
(6)让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板:x+3x=290
说说这个方程与前面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7)全班交流,师随机板书过程,并说明:解这样的方程时,一般应先化简。
追问:求出的x的值表示哪个数量?水面面积该怎样求?
生答师板:3x=72.5×3=217.5
(8)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让生看书P4的检验过程,说说每一步检验的是什么。师随机板检验过程,写出答句。
2、“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2)集体交流,说说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
(3)比较:
引导学生说说“练一练”的解答过程与例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问:你觉得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这几道方程与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解这些方程时先要做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提醒学生: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
3、练习二第5题
(1)先独立解答。
(2)交流,让学生说清楚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列出的方程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作业:练习二第3、4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复习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特点,正确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2、练习三第三题:分数混合运算(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如果可以应用韵律进行计算的题目也可以选择用简便方法计算,如:-×=×(1-);×(5-)既可以按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也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练习三第2题:一朵花要用张纸,一个同学做了9朵,列式×9,另一个同学做了11朵,列式×11,他们一共做了×9+×11(朵),学生还可能这样列式:×(9+11),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列式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两种形式。
4、练习三第8题:改错题,这两道题主要都是运算顺序错误,学生在纠错的同时也巩固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5、练习三第6题:要求学生观察题目,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算法。
6、练习三第4、5、9题:先让学生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计算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的练习册。个人修改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9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和练习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
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二、自学新课:自学书本P19。
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三、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四、练习
1、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为什么?
2、同座同学相互举出几组倒数。你怎么知道同学说的对不对?
1)5的倒数是多少?
2)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3)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4)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3、完成课本P19页的“做一做” 。
4、辨析:求3/5的倒数,写作:3/5=5/3。
五、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六、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七、作业:练习五3—8。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10
教学内容:
教材72页8——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小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便好地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正确地解答应用题。
2、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式。
(1)5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
(2)实际每天织布多少米?
(3)五、六年级一共载多少棵?
(4)实际比计划多生产多少台?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整小数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指导分析法:
1、学生练习
出示题目:
车间要生产2400件农具,已经生产了1500件,剩下的3天完成,每天要生产多少件?
提问:从条件想起怎么想?从问题想起怎么想?
按上面的方法,这道题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练习的教师进一步说明思考方法?
2、做练习十三第8题
学生读题,画出线段图,再填上关系式,再说一说接下去怎么想,再解答,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检验?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三题9题。
三人板演、订正,说一说每一步各求的什么?
比较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为什么不同?
2、做练习十三第10题。
这两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
3、做练习十三用14题
注意不同解法。
一、课堂小结(略)
二、作业:11-13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11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设计美丽的图案。
二、观察、分析图案
1 、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以花瓣图案为例,来说说花瓣图案是如何通过图形A得到的?
3、小组内进行交流。
4、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教师演示)
生: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形B。再绕点O旋转
5、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作出图形A沿虚线的轴对称图形B,再
6、教师小结:
现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课堂练习。
1、下面的图案分别有哪个图案旋转而成的?
2、下面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3、利用平移或旋转,对称制作出漂亮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2、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并出示例题。
学生自由读题,了解题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2,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谈话:为了使已知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更清楚,可以先画线段图。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画线段图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完善线段图。
2、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在图上指出来。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板演,期于学生同时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探讨其他算法
设问: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适当评讲。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解答。(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
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13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3、通过归纳、类比猜测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索活动中,发现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提示课题
我们已经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又会有什么特征呢?(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出示1~100数字表格
2、找出3的倍数,并做出记号
3、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生认为没有什么规律,师再引导观察)
⑴任意选择几个3的倍数。如42、87、93。
⑵板书在黑板上
⑶交换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得到24、78、39。
⑷判断这三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⑸想一想:交换数位前后的两个数中什么不变?(给足充分的讨论时间)生得到:交换前后两个数字的和不变。
⑹引导提问:3的倍数的特征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有关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⑺分析、猜测。生从这几个数字的`和,可以看出它们又刚好是3的倍数(6、15、12)
⑻验证、归纳
① 让生随意再找几个3的倍数,利用同样方法,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进行验证。
② 发现规律,进行归纳
⑼尝试检验:①出示84、92、102、315。②利用规律进行检验。③小结:这个规律对三位数一样成立。
三、巩固练习
第7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
四、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把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正好是3的倍数。
五、课后反思:
略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14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点:
能准确描述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漂亮的图案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学具花瓣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欣赏2008年奥运会会徽,提问与之相关的常识;上网浏览部分历届奥运会会徽,思考这些图案的设计各有什么特点并交流感受。
二、合作探究、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分析花瓣图案是如何由简单图形A经过图形变换得到的,
2、操作演示
(1)演示四花瓣的作图过程,教师讲授四花瓣图案形成的基本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具体的操作步骤;注意将语言叙述完整,括号中是几个关键词。
如: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形B以(MN)为对称轴做图形A的轴对称图形B
(3)要求学生思考:四花瓣相邻两个顶点与圆心所成的角是多少度?根据媒体演示的方法,你能将一个圆周四等分吗?
小结:图案的设计可能是一种方法的连续使用,也可能是几种方法的组合使用。
3、合作探究书本37页(2),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演示让学生搞清做图的方法和关键。
三、尝试创作
1、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完成下面一题:以给定的图形“○○、 △△、=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
2、请用基本的几何图形(如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弧等),为班级“学习专栏”设计一幅题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报头图案3作品互评展示学生所画的图案,就创意和构图进行自评和他评。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15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性,并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弄清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在超市看见了这样的两瓶果汁饮料,如果是你,你会选购哪瓶呢?为什么?
2、生生交流昨天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生汇报)。
3、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这么多的百分数,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让学生说说每一个百分数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优点。
(3)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
2、教学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师:百分数和我们学过的哪一种数比较相似,那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先让学生讨论)
下面的信息中哪个分数能化成百分数。
①六(1)班的同学中,男同学人数占 ;②一支铅笔长 米。
结论:
练习: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对不对?为什么?
3、自学百分数的写法。
生汇报自学结果,再让学生尝试写百分数,教师示范。
三、练习
1、练习十八第3题。
2、做“做一做”的1、2两题。
3、1%是最小的百分数吗?100%是不是最大的百分数?
4、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认识”我们班所有同学都表现得很好,你能用百分数来表达老师这句话的意思吗?
5、写出成语中的百分数。
百发百中( ) 百里挑一( )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16
教学内容:
课本P15页例2,及练习四的6—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辨析两次判断单位“1”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香蕉的筐数是苹果的。
2)香蕉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黄牛只数的等于水牛的只数。4)水牛的只数相当于黄牛的.。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2。
2、读题,分析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明确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思考:要画几条线段?5/6和2/3分别是谁的5/6和2/3?单位“1”分别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图。
4、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1)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思路: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5/6,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5/6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2)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思路同上。注意认清单位“1”
5、指导列综合算式解答。
6、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和昨天的异同。
7、练习
1)完成课本P15页下的“做一做”。
2)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三、新课小结。
1、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P16练习四6、7。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8—10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1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12页练习二第10—18题,练习二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一些几何体的面积或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练习二第10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几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今天我们来练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基本题练习
1、练习圆柱的体积计算。
(1)提问: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求圆柱的体积要知道什么条件?
(2)做练习二第11题。
2、练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
(1)做练习二第12题。
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每个图形面积计算的算式。
(2)提问: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得到的?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得到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3、习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1)求第13题前两个图形的表面积。
(2)求第13题前两个图形的体积。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求体积的算式。
4、练习容积计算。
(1)提问:容积指什么?容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2)做练习二第14题。
三、综合练习
1、讨论第15题。
求压路的面积,其实这是求的什么?为什么?
2、讨论第16题。
(1)让学生读题,提问条件和问题。
(2)提问:要求体积,先要求什么?你能求出另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吗?
(3)提问:这两个圆柱中哪个是相等的?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四、讲解思考题。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15、16、1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11题两小题,第13题一小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12-25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05-26
四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精选10篇)12-21
人音版一年级音乐下册全册的教案设计02-04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01-22
小学数学教案设计05-30
数学《认识钟表》教案设计04-01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07-01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钟表》教案设计12-06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