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时间:2022-06-28 16:09:5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通用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范文(通用9篇)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是七年级第七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第3课时,主要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路程问题。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结合路程问题,进一步学习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学习函数、不等式与其他方程解实际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

  (1)知识目标

  能借助“列表”的方法审题、找等量关系,进而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路程问题。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必要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体育。

  3、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借助“列表法”找等量关系,用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路程问题的过程。

  知识、方法重要,其获取过程更重要,在教学中不能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中学生经历的观察、分析、交流等活动,不然学生就不具备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只会成为解题工具,所以我把方法获取过程作为本课的重点。

  4、教学难点

  掌握用列表的方法审清题意,抽象具体问题中的数学背景,建立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体会“列表法”在把握路程问题等量关系的优越性,进而掌握这种方法是学生感到困难的,所以把它是本节课的难点。

  5、教法学法

  优选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供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方法技巧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总结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指导学法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在“结合具体情景、设计解决策略、与他人合作交流、自我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学习。

  【二、教学环节】

  我把本节课设计为5个环节:

  1、情境引入相遇问题,初步感知列表方法

  张叔叔和他的朋友们开着越野车一同去森林探险,他们来到了森林不久不幸被一条毒蛇咬了,这种毒性在8小时就会发作,他们知道离森林大约600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大医院,本医院的救护车60千米/小时,可他们开的越野车40千米/小时,你们想想,用什么办法就可以救张叔叔呢?

  通过救人情境的创设,既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检测,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引入路程问题——相遇问题。

  引入问题后,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确定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然后课堂交流理清题意、找到等量关系的方法(画图或列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用列表的方法理清题目中的数量,让学生初步感受“列表”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本环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探讨中感受“列表法”,让学生参与的知识获取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感悟故事中的追及问题,拓展提高对列表的认识

  第二场龟兔赛跑:兔子为了体现自己的速度确实比乌龟快的多,他们约定兔子让乌龟先行40分钟,并且在比赛中兔子和乌龟都每跑1分钟,停1分钟,如果乌龟以每分钟1.2米的速度爬行,兔子以每分钟12米的速度行进,试问兔子追上乌龟需要多长时间?追上的地点距出发点有多远?

  以同学们熟悉的故事为背景,配以形象生动的动画,引入路程问题——追击问题。然后让学生应用列表法表示追击问题的数量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等量关系,设不同未知数,列出不同的方程),进一步体会“列表”表示数量关系的威力。

  教学过程不能简单地重复,学习过程也不能使机械地模仿,而应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由相遇问题到追击问题,由一种方法到两种方法,就是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学生在应用“列表”法的过程中,提高对“列表”法表示数量关系优越性的认识。

  3、回归现实,梳理新知

  浙江奥运健儿孟关良,在雅典奥运会上的夺冠为中国水上项目获得了第一枚金牌,掀开了中国水上项目的新篇章。金牌后面是无数的汗水,在千岛湖,孟关良是这样艰苦训练的:一艘快艇与孟关良的皮艇在同一起点,快艇以每秒5米的速度先行了20秒,孟关良为了追上快艇,必须奋力前划,同学们,请你想一想他如果以每秒6米的速度划行多少秒才能追上快艇?

  本环节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本题以“奥运”为背景,不仅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这一环节既对路程问题进行了巩固练习又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4、合作互动,深化提高

  编写一道应用题,使它的题意适合一元一次方程60x=40x+100,要求题意清楚、联系生活、符合实际、有一定的创意。

  本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题目。

  前面的环节是由实际问题到数学模型,现在是由数学模型到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展示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发展创新精神。以小组为单位编写题目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畅谈收获,内化提高

  这节课体验到了什么?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收获和感受,全体同学交流。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课后设计的畅谈收获,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他们总结收获,交流疑问,当堂消化本节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三、设计亮点】

  (1)本节课在情境的创设上,突出了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喜闻乐见,使他们能快速进入问题的解决。

  (2)让学生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中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学会了用逆运算法解一些简单的方程。并在前一章刚学过整式的概念及其运算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的意义,建立方程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用尝试检验法来求解,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2、教学目标

  综上分析及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⒈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⒉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方程,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⒊体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尝试检验法.

  ⒋回顾理解等式的两个性质,并初步学会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用尝试检验法求方程的解.

  难点:利用等式的两个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设计中,注意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天平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

  三、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为: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观察归纳,建构新知——交流对话,自我探索——

  理解性质,应用巩固——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所以,我设计如下问题:

  xxxx年夏季奥运会上,我国获得32枚金牌。其中跳水队获得6枚金牌,比射击队获得金牌数的2倍少2枚。射击队获得多少枚金牌?

  如果设射击队获得x枚金牌,那么跳水队获得(2x-2)枚金牌,所以得到等式:。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知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选一选]: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

  ⑴5x=0;⑵42÷6=7;

  ⑶y2=4+y;⑷3m+2=1-m;

  ⑸1+3x.

  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进一步回顾掌握小学已学过的方程的概念和列方程。也为下面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建构做好准备。

  [练一练]:请你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下列问题中的条件,分别列出方程:

  ⑴奥运冠军朱启南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最后两枪的平均成绩为10.4环,其中第10枪(即最后一枪)的成绩为10.1环,问第9枪的成绩是多少环?

  设第9枪的成绩为x环,可列出方程。

  ⑵国庆期间,“时代广场”搞促销活动,小颖的姐姐买了一件衣服,按8折销售的售价为72元,问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

  设这件衣服的原价为x元,可列出方程。

  ⑶有一棵树,刚移栽时,树高为2m,假设以后平均每年长0.3m,几年后树高为5m?

  设x年后树高为5m,可列出方程。

  ⑷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足球分赛场---秦皇岛市奥体中心体育场,其足球场的周长为344米,长和宽之差为36米,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

  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x米,则长为(x36)米,可列出方程。

  【通过丰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加深对建立方程这个数学模型意义的理解和体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观察归纳,建构新知:

  [议一议]:观察你所列的方程,这些方程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先鼓励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在原有方程概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观察、归纳自我建构新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有困难可提示:上述所列的方程中,方程的两边都是__式,只含有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__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我国古代称未知数为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叫做一元方程。)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的印象后,紧接着给出几个式子让学生判断,为的是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对概念的认识。练习有梯度、有层次。

  最后总结提出:要成为一元一次方程需要几个条件?

  [做一做]:⒈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⑴5x=0; ⑵y2=4+y;

  ⑶3m+2=1-m;⑷x-=-;

  ⑸xy=1.

  ⒉你能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吗?

  (让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其他学生帮忙纠正)

  在认识概念时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

  例如:判断“5=x”和“x-(x-1)=1”两类型的式子

  没有出现就算,有出现的话,教师不要马上给出判断,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经过一番对与错的碰撞,教师揭开“谜底”,并且渗透了认识事物要看其本质的教学思想。

  (三)交流对话,自主探索

  在小学里我们还知道,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你们知道“练一练”第⑴题的方程=10.4的解吗?

  你们是怎么得到的?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学生能说出该方程的解教师都应给予积极的鼓励。)

  强调:我们知道x只能取10.5,10.6,10.7,10.8,10.9。把这些值分别代入方程左边的代数式,求出代数式的值,就可以知道x=10.7是()方程=10.4的解。这种尝试检验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做一做]:

  ⒈判断下列t的值是不是方程2t+1=7-t的解:

  ⑴t=-2; ⑵t=2.

  追问:你能否写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使它的解是t=-2?

  这里的追问把练习提高一个层次,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全面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等概念。

  ⒉解方程:⑴x-2=8;⑵5y=8.

  (让学生思考解法,只要合理均以鼓励。)

  除了这些方法,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如果方程比较复杂,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探索更好的解法

  (四)理解性质,应用巩固

  实验

  如果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归纳等式的两个性质

  ⒈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⒉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或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说明:课本指出:“在小学我们还学过等式的两个性质”,但目前小学生尚未学过或未正式学过等式的两个性质。所以在此对等式的性质先作一番介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天平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天平和等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好掌握等式性质。(具体、形象)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对教材进行处理。

  解方程例⒈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⑴x-2=8;⑵5y=8

  (学生已经用其他方法求解过这两个方程,这里是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求解,教师再加以引导。)

  例⒉解下列方程:

  ⑴5x=504x;⑵8-2x=9-4x.

  (教学时,首先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求解这两个方程,并从中体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然后提问学生:你是怎样解方程的?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其他解法吗?从中让学生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根据是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形成“x=a(a为已知数)”的形式。并引导学生回顾检验的方法,鼓励他们养成检验的习惯)

  例题由浅到深,学生易掌握。对(2)有难度,可加提示:为了使含未知数的项都集中到等式的左边,应对方程做怎样的变形?依据是什么?为了使常数项集中到等式的右边,又应对方程作怎样的变形?依据是什么?渗透化归的思想。

  [做一做]:

  (五)总结反思,布置作业

  [说一说]: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另外你有什么感触或疑惑?

  总结理清知识脉络,强化重点,内化知识,培养能力。

  作业的设计采用分层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3

  知识技能

  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 “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知识回顾

  解下列方程:

  1. 3x+1=4

  2. x-2=3

  3. 2x+0.5x=-10

  4. 3x-7x=2

  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

  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 问题探究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

  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独立回答)

  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

  4.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5.列方程:3x+20=4x-25(1)

  总结提问: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时,要经历那些步骤?书写时呢?

  教师提问1: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教师提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2)

  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1。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关注:

  (1)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 解法运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师:出示问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第一步我们先干什么?

  学生讲解,独立完成,板演。

  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

  学生:变号。

  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

  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

  活动四 巩固提高

  1.第91页练习(1)(2)

  2.某货运公司要用若干辆汽车运送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拉6吨,则剩余15吨;如果每辆拉8吨,则差5吨才能将汽车全部装满。问运送这批货物的汽车多少量?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时走6千米,则比规定时间迟到1小时;若每小时走8千米,则比规定时间早到0.5小时。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师按顺序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而生练习。

  教师关注:

  1.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x系数为分数时,可用乘的办法,化系数为1。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困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

  巩固“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馈学生对解方程步骤的掌握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

  2、3题的重点是在新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活动五

  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那种变形?它有什么作用、应注意什么?

  提问2:本节课重点利用了什么相等关系,来列的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补充。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果不能,教师则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布置作业:

  第93页第3题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积累活动经验。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 || = 9,则= ;如果2 = 9,则=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互为相反数则)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 倒数 ,如:

  (5)如果,则( )

  A、,互为倒数 B、,互为相反数 C、,都是0 D、,至少有一个为0

  (6)小明种了一棵高度为40厘米的树苗,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为12厘米,问大约经过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设大约经过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依题意得方程( )

  A、B、C、D、0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米,那么长为(+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

  A、+25=310 B、+(+25)=310 C、2 [+(+25)]=310 D、[+(+25)]2=310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 平方厘米。

  5、小芳买了2个笔记本和5个练习本,她递给售货员10元,售货员找回0.8元。已知每个笔记本比练习本贵1.2元,求每个练习本多少元?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元,则每个笔记本要 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6、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7、随堂练习PO151

  8、达标测试

  (1)下列式子中,属于方程的是( )

  A、B、C、D、

  (2)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B、C、D、

  (3)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比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进行了10场比赛,且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甲队一共得22分。求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解:设甲队胜了场,则平了 场,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解得=

  答:甲队胜了 场,平了 场。

  (4)根据条件“一个数比它的一半大2”可列得方程为

  (5)根据条件“某数的与2的差等于最大的一位数”可列得方程为

  四、课外作业

  P151习题5.1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5

  一、课题名称: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比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洁明了,省时省力;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慨括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3)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去分母解方程。

  难点:去分母时,不含分母的项会漏乘公分母,及没有对分子加括号。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引导发现法,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我手中有6,x,30三张卡片,请同学们用他们编个一元一次方程,比一比看谁编的又快有对。

  学生思考,根据自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程度自由编题。

  问题2:解方程5(x-2)=8

  解:5x=8+2,x=2,看一下这位同学的解法对吗?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后,就知道其中的奥秘。

  问题3: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减少2000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

  2、探索新知

  (1)情境解决

  问题1: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____度;上半年共用电____度,下半年共有电_____度。

  问题2:教室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方程。

  根据全年用电15万度,列方程,得6x+6(x-2000)=150000.

  问题3: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

  6x+6(x-2000)=150000

  ↓去括号

  6x+6x-12000=150000

  ↓移项

  6x+6x=150000+12000

  ↓合并同类项

  12x=162000

  ↓系数化为1

  x=13500

  问题4: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

  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

  设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6x+6(x+2000)=150000.

  (学生自己进行解决)

  归纳结论: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率和去括号法则化简。(见“+”不变,见“—”全变)

  去括号时要注意:

  (1)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

  (2)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2)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

  例题、解方程:3x—7(x—1)=3—2(x+3)。

  解:去括号,得3x—7x+7=3—2x—6

  移项,得3x—7x+2x=3—6—7

  合并同类项,得—2x=—10

  系数化为1,得x=5

  3、变式训练,熟练技能

  (1)解下列方程:

  (1)10x-4(3-x)-5(2+7x)=15x-9(x-2);

  (2)3(2-3x)-3[3(2x-3)+3]=5;

  (3)2 (x+1)+3(x+2)-3=-4(x+3).

  (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3)学校田径队的小刚在400米跑测试时,先以6米/秒的速度跑完了大部分的路程,最后以8米/秒的速度冲刺到达终点,成绩为1分零5秒,问小刚在冲刺以前跑了多少时间?

  4、总结反思,情意发展

  (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①本节主要学习用去括号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②主要用到的思想方法是转化思想。

  ③注意的问题: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乘数与括号内多项式相乘,乘数应乘遍括号内的各项;在实际问题中,要会找等量关系。

  5、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98页习题3.3第1、2题。

  (2)选做题:

  ①解方程:3x-2[3(x-1)-2(x+2)]=3(18-x)。

  ②杭州新西湖建成后,某班40名同学划船游湖,一共租了8条小船,其中有可坐4人的小船和可坐6人的小船,40名同学刚好坐满8条小船,问这两种小船各租了几条?

  六、课后小结:

  本节课突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和实际问题引入课题,然后逐步给出解答。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

  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在设计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尝试得到解决,归纳出去括号解方程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出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

  从设计上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尝试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3、进一步体会找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学习过程:

  回顾旧知:方程的概念是什么?

  问题1:鸡兔同笼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四十九头,下有一百足,问雉兔各几何?”(分别用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解决)

  问题2: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客车的速度是70km/h,卡车的速度是60km/h,客车比卡车早1小时到达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客车与卡车之间的时间关系解题)

  1、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2、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

  (1)-2+5=3 ;

  (2)3x-1=0;

  (3)y=3;

  (4)x+y>2;

  (5)2x-5y+1=0;

  (6)xy-1=0;

  (7)2m-n;

  探究新知;

  例1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个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解:(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然后发现相等关系:

  4×边长=周长

  可以利用这个相等关系,得到方程:4x=24

  (2)设x个月后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得到方程:1700+150x=2450

  (3)设这个学校有x名学生,那么女生数就是0.52x,男生数是(1-0.52)x,可列方程:0.52x-(1-0.52)x=80观察上面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判断:下列各式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1)2x+3y-1;(2) x2+2x+1=0;(3)x+2y=3;

  (4)1-x=x+1;(5)x2+3=4;

  (6)x+y=5;(7)1+7=15-8+1;

  (8)2χ2-5χ+1=0做一做:

  x=1000和x=2000中哪一个是方程0.52x-(1-0.52)x=80的解?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步骤:

  1.将数值代入方程左边进行计算,

  2.将数值代入方程右边进行计算,

  3.比较左右两边的值,若左边=右边,则是方程的解,反之,则不是

  练一练:

  请你判断下列给定的t的值中,哪个是方程2t+1=7-t的解?

  (1)t=-2(2)t=2 (3)t=1

  练习提高: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1、鸟巢里的环形跑道一周长400m,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000m?

  2、甲种铅笔每支0.3元,乙种铅笔每支0.6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0支,问各买了多少支?

  3、一个梯形下底比上底多2cm,高是5cm,面积是40平方厘米,求上底。 小结:

  1、方程的概念

  2、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方程的解的概念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重点、难点

  1、 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2、 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二、新授。

  例1、如图(课本第10页)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月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

  先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结合填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学会探索: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主要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

  分析:设应从A盘内拿出盐x,可列表帮助分析。

  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

  完成后,可让学生反思,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

  (盘A现有盐为5l-3=48,盘B现有盐为45+3=48。)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例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疏理已知量和未知量:

  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

  (1)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

  (2)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

  (3)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400块。

  2.求什么?

  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砖?

  3.等量关系是什么?

  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400

  如果设初一同学有工人参加搬砖,那么由已知量(1)可得,其他年级同学有(65-x)人参加搬砖;再由已知量(2)和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

  6x+8(65-x)=400

  也可以按照教科书上的列表法分析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1、2、3

  第l题:可引导学生画线图分析

  等量关系是:AC十CB=400

  若设小刚在冲刺阶段花了x秒,即t1=x秒,则t2(65-x)秒,再

  由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

  6(65-x)+8x=400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最后写出答案。

  五、作业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8

  一、活动内容:

  课本第110页111页 活动1和活动3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演练、合作探究,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以上重点也是难点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每人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了和一个支架。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1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n件,讨论下面问题:

  这个人买了n件商品需要多少元?

  教师活动:

  (1)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并参入学生中一起探究。

  (2)教师对学生在发表解法时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 学生活动:

  (1)分组后对活动一的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派代表上黑板板演,并发表解法。

  解: 2.2n n100

  2.2100+2(n-100) n100

  问题转换: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共花了n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个人买这种商品多少件?

  (2)如果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那么n的值是多少?

  教师活动:同上 学生活动:同上

  解:(1) n220

  100+ n220

  (2) =0.48n n=0

  100+ =0.48n n=500

  (二)、活动2:

  本活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准备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个支架。

  2、分组:(4人一组)

  开始做下面的实验:

  (1)把直尺的中点放在支点上,使直尺左右平衡。

  (2)在直尺两端各放一枚棋子,这时直尺还是保持平衡吗?

  (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然后记下支点到两端距离a 和b,(不妨设较长的一边为a)

  (4)在有两枚棋子的一端面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再记下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

  (5)在棋子多的一端继续加棋子,并重复以上操作。根据统计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以上实验过程可以由学生填写在预先设计的记录表上

  实验次数 棋子数 ab值 a与b的关系

  右 左 a b

  第1次 1 1

  第2次 1 2

  第3次 1 3

  第4次 1 4

  第n次 1 n

  根据记录下的a、b值,探索a 与b的关系,由于目测可能有点误差。

  根据实验得出a、b之间关系,猜想当第n次实验的a 和b的关系如何?a=nb(学生实验得出学生代表发言)

  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直尺的长为L,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提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

  此问题由学生合作解决并派代表板演并讲解,教师加以指正。

  解:设支点离n枚棋子的距离为 x得:

  x+nx=L x= 答:略

  (三)、小结,由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

  1、课后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类似活动问题,并举出几个例子。

  2、课本,第110页活动2。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9

  一、目标:

  知识目标:能熟练地求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不含去括号、去分母)。

  过程方法目标:经历和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中“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重难点:

  重点: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移项

  三、学情分析:

  知识背景:学生已学过用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能力背景:能比较熟练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预测目标:能熟练地用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 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一头半岁蓝鲸的体 重是22t,90天后的体重是30.1t,蓝鲸的体重平均每天增加多少?

  (二)实践探索,揭示新知

  1.例2.解方程: 看谁算得又快:

  解: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 得 解: 6x ? 2=10

  移项得 6x =10+2

  即 合并同类项得

  化系数为1得

  大家看一下有什么规律可寻?可以讨论

  2 .移项的概念: 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这样的 变形叫做移项。

  看谁做得又快又准确!千万不要忘记移项要变号。

  3.解方程:3x+3 =12,

  4.例3解方程: 例4解方程 :

  2x=5x-21 x- 3=4-

  5.观察并思考:

  ①移项有什么特点?

  ②移项后的化简包括哪些

  (三)尝试应用 ,反馈矫正

  1.下列解方程对吗?

  (1)3x+5=4 7=x-5

  解: 3x+ 5 =4 解:7=x-5

  移项得: 3x =4+5 移项得:-x= 5+7

  合并同类项得 3x =9 合并同类项得 -x= 12

  化系数为1得 x =3 化系数为1得 x = -12

  2解方程

  (1). 10x+1=9 (2) 2—3x =4-2x;

  (四)归纳小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新的简便的写法?

  2.要注意什么?

  3. 解方程的 一般步骤是什么?

  4.. (1) 移项实际上 是对方程两边进行 , 使用的是

  (2)系数 化为 1 实际上是对方程两边进行 , 使用的是 。

  (3)移项的作用是什么?

  (五)作业

  1.课堂作业:课本习题4.2第二题

  2.家作:评价手册4.2第二课时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优质教案02-26

初一上册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02-07

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03-22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11-07

初一数学教学教案08-25

初一数学教案01-21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复习卷01-24

初一数学《实践与探索》教案04-04

初一数学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