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对语文教学设计科学性与艺术性整合的认识论文

时间:2020-11-05 14:21:3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浅议对语文教学设计科学性与艺术性整合的认识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设计影响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了让每个学生充分地享受课堂教学,我们要认真思考、不断打磨我们的教学设计。语文是一门学科,其基础必然具有科学性,所以我们要把握住科学的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理念纷繁复杂,大师名流各有千秋,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设计出真实的具有个性的教学方案。艺术的渗透能溶解教学设计中的棱角,让课堂教学更具美感。科学与艺术的整合让语文教学设计在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中焕发新生。

浅议对语文教学设计科学性与艺术性整合的认识论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设计科学艺术整合

  如果说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个舞台,那么我们在这个舞台上每天都演绎着不同的教学剧本。我们希望每个学生在课堂里都是享受的,这也就需要我们不断打磨课堂教学设计。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时候,我觉得有些要素是必不可少的,就好像植物生长需要空气、水和阳光,而我们的教学设计需要有科学的支撑、教师的观念和艺术的妆点,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有可能焕发新生。

  一、生存的前提——设计要有科学的支撑

  植物生长需要空气提供气体给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能量来进行自身的新陈代谢。这是生存的前提。和其它学科一样,语文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思想,系统的语文知识,总体上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序列化的智力培养、智能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这些不变量,奠定了语文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基础。科学性应该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也应该是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能正确使用并取得有效结果的强健的支撑。

  1、把握科学的方向

  教师的工作职责是教书育人,但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一节课45分钟,时间并不长,但对于学生来讲,每一个45分钟的积累奠定了他们人生旅程的航道。如果教师率性而为,仅仅把课堂当成是自己表演的舞台,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所需,这也就违背了教育教学的本意。所以说,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是无意识的,更不能是随意而为的,必须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拟制科学的教学计划,传授科学的知识体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掌握科学的教学节奏,选择科学的训练手段。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语文不能无目的无计划、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清晰蓝图,既认识学生的现有情况,更规划他们成长的前景,把握准教学的出发点,向着教育计划语文教学大纲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辛勤耕耘。”由此我们体会到要使语文教学不偏离科学的轨道,教师应该做到:对职业对学生怀有一腔深情的挚爱;对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要有一番深刻的理解;对语文教材、相关知识要做一番深入的钻研;从而形成深厚的教学功底,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够灵活运用、得心应手。

  2、运用科学的方法

  当新课程理念渗透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后,我们的语文课确实发生了许多的改变。最明显的就是由当我还是学生时所接受的“满堂灌”的讲课模式演变为现在的“对话”模式。但改变的不一定都是好的。至少我觉得当年我接受的虽然是“满堂灌”,但是老师确实灌输给了学生很多坚实的语文知识,这些知识就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讲还是受益匪浅。然而如今的某些语文课只能让外行看看热闹,却禁不起内行看门道。原因就在于有些教师过于注重课堂的包装,而遗失了语文课堂的本职功能;强化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的科学性。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没有理性的解读设计文本,更没有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设计,而是一味地渲染情感,从而使得语文课失去了最基本的语文味。

  当今语文教学资源非常的丰富,可以说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科渗透性也很强。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仅仅停留在某些表象层面,即使进行一定的拓展,也只是横向的同性质延伸,缺乏纵向的深度挖掘。例如八年级上册“人与自然”单元,在设计《都市精灵》、《幽径悲剧》和《明天不封阳台》这几篇课文的教学方案时,都有可能把学生引导到关注环境保护,热爱自然的方面。我觉得如果几篇文本的话题很相似,为了不浪费教学资源,那么就要在设计中展现出这3篇文章各自的特色,这也就需要设计者更理性的更多角度的解读文本,寻找每篇文章最佳的引导点,开辟各自的教学航道。

  万丈高楼平地起,稳固的地基功不可没。关注语文的科学性,对于教学设计来讲,就好比是植物生长必须要有的气体,没有空气的存在,植物也就没有生命,没有科学支撑的教学设计又怎么能安全健康地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宇宙。

  二、设计要有教师的观念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的滋养,但是掌握不好浇水的尺度,植物也很难健康的生长。怎样给植物浇水绝对是一门学问,当你有疑问的时候,你可以询问园艺师,也可以上网搜索种植信息,但你会发现就是同一种植物的信息都可以是很多种的,更何况有时你照着别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了,但不一定会收到理想的结果。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

  作为教师,时刻都要关注着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动态,用最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才能让教学与时俱进。但是我们在真正学习教育教学理念的时候,就会发现教育界的理念纷繁复杂,而且各有千秋。也就是说,每个大师的背后都有一套始终坚持贯彻的教育教学理念。例如,钱梦龙先生以“三主”思想为理论基础的“语文导读法”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推进式”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繁杂无序的问题;郑彤老师秉持“素读”的观点追求本色语文……我用什么来滋养语文课堂这方园地呢?

  我不是名师,更不是大师,所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会有一整套完整的教育教学理念。然而没有理念的设计必然像缺水的植物一样,干涸枯萎是必然的命运。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必须要有理念的积淀,理念从何而来——博观而约取——通过广泛地阅读,学习积累名师大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产生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某些看法、想法,最终形成了一些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始终坚持的观念。

  1、教学设计要有适应性

  教学设计适应什么?适应学生的需要。现在的初中生需要什么?从外界观点来说,学生需要知识,丰富生活;需要情感,理解生活;需要修养,品味生活。从学生自身来讲,学生还需要自由的空气、时尚的.气息和真诚的认可等等。那么我们教学设计的目标就需要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正确需求,想学生所想,教学生所需。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推崇三维目标,它是新课程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我们在单元整体设计的时候就要注意三个维度目标的确立。“亲近文学”这一教学主题的选择就很是意味深长。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讲,初中的语文课堂还是陌生的,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单元的教学让学生快速熟悉并融进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氛围。

  这一单元旨在为学生打开“文学之门”,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常见的文学作品,能欣赏名家的优美诗文,领悟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文章中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教师可以在这一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涉及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感受文学的魅力,例如可以仿写诗歌,续写故事等;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尝试表达情感,学会合作。

  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以情感为纽带,以生活为平台,建立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

  2、教学设计要有有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在以往的一些教学设计中我发现,有一些教学设计从设计上看是完整的,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会无法完成,原因就在于学生并不能按照教师的设计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过程,那么这样的教学设计就算再完美也是无效的。教学设计要追求有效性,也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有时我们会观摩到一些好课,当你钦佩与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拿来主义”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块宝石到了你的手里变成了一块普通的石头。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与我们的课堂血脉相连的,它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有时候我们的设计可能很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会学了,学得也很开心,那么这样的设计不也达到了设计的目的,我们何必为了让课堂之外的人觉得好看而故作姿态呢?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始终坚持适合有效的就是最好的原则。

  三、设计要有艺术的妆点

  有些植物生长在室内,它的生命是存在的,但是默然无味。如果你把它放到院子里,放在阳光下,也许你会听到生命绽放的声音。

  语文作为学科,具备科学性,是有规律的;语文教学以文学为载体,具有艺术性,艺术的表现方式是自由的。对于语文教学设计来讲,艺术就是阳光,艺术的渗透能溶解教学设计中的棱角,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具美感。“美国斯坦弗大学教授、教育艺术论的一位重要人物埃斯纳在其1985年出版的《教育想象》一书中认为:教育是艺术,是由于教学可以运用自己的技巧和能力,使师生双方都能感受到一种美……”

  在我们理解每一篇文章之前,这些文章只不过是文字的聚集。如果我们没有用心用情去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寄予的情感、思想,那么这些文字也就可能是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的源头。怎样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读文章呢?艺术地设计教学细节。教学细节指的是教学中的步骤安排或环节推进以及其中的活动设计和教学手法的运用。艺术地设计教学细节可以为学生创造乐学趣学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专注学习的教学氛围,可以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教学场景,可以有效高效地进行各项内容的教学。

  1、教学设计有声有色

  我们说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地探索活动,它需要有强而有力的内驱力,例如目标,理想等。对于每一次的课堂教学来说,它都是一个短暂的学习活动过程,除了长远目标以外,我觉得针对每一个短时间活动,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都可以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触发点。

  声音,特别是音乐有传递情感的作用。我们在很多语文教学设计中都会发现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适时地利用声音。某位教师在设计《赵普》时,设计了“评书”的教学情境。特别在课前放了一段“杯酒释兵权”的评书音频,为接下来进入教学环节时利用“评书”的特点解读文章充分地渲染了学习氛围,也为学生储备了适当的学习基础知识。也有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声音的,例如配乐朗诵。在《乡愁》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会有很多机会试读文本,教师选择了一首符合诗歌主题情感的乐曲,在学生试读时作为背景声音,也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把握住文本情感。这种方法有时候比起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用怎样的情感去读会更有效。

  相对于文字的表达,有时候直观的画面更能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文本。《春》是一篇经典的美文,但并不是所有人第一眼就觉得这篇文章很美,它的美是要在反复诵读中用心体悟出来的。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是有困难的,至少避免不了被动的品读。为了让学生产生品读的兴趣,并能真实地感受文本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图文并茂”的环节,让学生根据文段绘画并上色。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自然会真切地感知文本,在赏图品文之中自然而然地体悟出春的魅力,共鸣出对春的赞美。

  2、教学设计有血有肉

  如果问学生,你觉得你的语文薄弱环节是什么?很多学生都会认为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之路上的巨石。学生之所以认为阅读理解很难,原因就在作者利用各种各样的文学表达手法将抽象的情感、思想凝聚在文字之间,学生要充分理解就要学会进行多元解读,把文本读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在理清文本框架结构的同时又选择性的补充教学信息,让整个文本阅读的过程更加地充实,有血有肉。

  某教师在设计余秋雨的《阳关雪》时,特别针对作者进行了多角度解读,用出示的两则对比鲜明的材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品性,循着作者思想的痕迹更容易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文本,更接近作者所要表达的境界。另一教师在设计《我的母亲》一文时,针对文本中的某些内容旁征博引,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例如对文中“妹仔”身份的追查,以及出示了一些与作者及其母亲有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很顺畅地理解了母亲对孩子的无限关切之情,更在此基础上,通过了解作者写作此文时的状况,加深了对作者的理解,更让学生看到了那个埋葬母亲青春的灰色社会和作者对自己人生处境境界的深深感慨。

  3、教学设计有始有终

  我们在关注每一个教学细节设计的是否完善的同时,更应该重视细节与细节之间的相互承接和前后照应。从科学的角度讲,符合了事物发展的逻辑性。从艺术的角度讲,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完整,和谐统一。前面我们讲到《赵普》的教学设计,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前使用“评书”营造氛围,那么它的有效性是很短暂的,学生会在后面的学习中完全忘却这一环节。但是教师艺术性地把“评书”的内容设计到教学的所有环节中,让学生在“听、评、学”的过程中解读文本,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文本知识,还充实了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识和了解。甚至整节课的亮点就在于学生用“评书”的方式读课文,让我们听到了绿叶在阳光下绽放生命的声音。

  植物的生长绿化了我们的生活,科学化、艺术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充实美化我们的课堂。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在享受中成长。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1991年第12期

  【2】《外国教育研究》1992年第4期:《当代西方教育艺术论初探》(王长纯)

  【3】《余映潮讲语文》于漪刘远主编

  【4】《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雷玲主编

【浅议对语文教学设计科学性与艺术性整合的认识论文】相关文章: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4-11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04-18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03-31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03-13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02-28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10-15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整合论文07-27

6和7的认识教学设计11-20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11-16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6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