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0-12-31 14:58:3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

  一、概述

  《游褒禅山记》是高一年级语文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编选的四篇写景状物类文言文,以景物为依托,说理抒情,线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大的民族智慧。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古代文人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态度;领略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梳理和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通过一次十分扫兴的游历来阐发道理的说理性散文。作者借游褒禅山,阐发了人要有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和治学处事必须“深思慎取”的道理。文章记游,目的却是为了说理。记游时,语言朴素简洁,为说理留下伏笔;说理时,因事而发,生动自然,具有 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吸取教益的启示。《游褒禅山记》的教学设计拟探讨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读懂内容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二是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本课用两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体味《游褒禅山记》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

  2、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3、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3、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

  词的意义。

  2、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本文又是一篇游记,可与学生自己的习作进行联系比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引导学生利用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培养自学能力。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煽情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褒禅山的相关图片,教师作简要介绍:登泰山而翻阅历史长卷,游桂林

  而观看水墨山水,攀黄山坐叹造化神工,览九华心熏佛国烟香。褒禅山无此佳境,褒禅山也是一座相当平淡的山。幸而由于历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记——《游褒禅山记》(板书),山遂以文名。这篇游记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多媒体导入,用大量的'图片和简要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2、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虚词、实词和特殊文言句式;标注出疑难字句。

  (2)听录音,有感情地小声读,读完之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和原初体验。

  (3)师生交流,质疑释疑,完成对课文的翻译,熟悉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思想内容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

  3、研读文本,探究赏析。

  (1)、速读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体把握内容)

  明确:第1段——山名考证;

  第2段——游华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

  第4段——观碑心得;

  第5段——同游者谁

  (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①登山游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对于仆碑的感受——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华山前后洞各有什么特点,游人的情况怎样?

  (4)、朗读第3段,想一想要想领略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其中最为重要和可贵的是哪一点?

  明确:有志,有力,有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志”

  (5)、结合你读这一段的启发,谈谈怎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6)、课文的第一段和第四段有什么关联?

  (7)、有人认为王安石针对“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观点,游离于主题之外。结合王安石的处境,谈谈你的观点。

  明确:表面上看好像冲淡了文章的主题,细细琢磨,作者把这一小段放在大段议论之后写是有深意的。“仆碑”虽“仆”,毕竟是“碑”,但“其文漫灭”,谬种流传,不得识其真面目。学者不应该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追根溯源,求其本质。王安石变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险,中国向来有“成者王侯,败者寇”的说法,一旦变法失败,王安石能否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王安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有人称王安石为“奸人”吗?王安石壮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毁誉交织、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盖棺难定论的人物。仇视王安石的人极尽诬蔑栽赃之能事,欲“漫灭其文”。由此看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这是多么令人惊心的话语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内容和找出理解作者思想内涵的关键句子的能力,领悟作者透过记游,重在议论,以小见大景的写作手法。

  4. 整理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词类活用,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有泉侧出??

  (3)、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二。

  (4)、特殊句式,如: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判断句)

  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状语后置)

  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状语后置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掌握一些文言文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5.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设计意图:强化诵读,增强语感,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山 → 院 → 洞 → 碑)仆碑

  游洞(前洞 → 后洞) 后洞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六、帮助和总结

  文言文是高一学生不感兴趣并且颇为头疼的,课堂上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机械填鸭,学生却觉得枯燥无味,死学死记,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回首

  篇二:《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篇三: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公开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

  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

  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着重写后洞。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具体分析志、力、物之间的关系。

  明确:王安石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

  4、第四段:这一段写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对待传闻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本段中作者是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出来的?

  明确:仆碑—其文漫灭—音谬—古书之不存—谬其传——何可胜道者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第五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6、梳理课文的整体结构:

  (1-2):记叙——游山经过。

  (3-4):议论——游山心得。

  (5): 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

  从文章结构梳理出其主要写作手法:因事见理。

  三、课堂小结:

  本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因此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本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后来人借鉴的。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游褒禅山记教案-作者王安石03-20

《游褒禅山记》《喜雨亭记》文言文比较阅读答案03-20

游天子山优秀作文01-21

《山行》教学设计02-27

游玉皇山优秀作文300字01-11

《逍遥游》教学设计11-15

《山行》教学设计15篇03-29

游雪花山石头山周记800字05-24

狼山游作文08-12

游玉皇山作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