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通用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篇1
一、复习内容: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比例的有关知识,能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知识间的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网。
难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复习过程:
(一)回忆知识点
师:昨天,老师让你们对比例这一单元进行了整理。现在请拿出你整理出来的内容跟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看看对整理出来的内容能不能再完善一下?
师:刚才同学们很认真地进行了交流。在比例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意义、基本性质、用比例解决问题、正、反比例(板书)
师:同学们的整理能力真不错。
(二)复习比例的意义
师:原来,在比例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内容。比例跟我们上个学期学的比一样吗?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
师:什么叫做比呢?
师:比例又是怎样的?(课件出示:比和比例的意义)
师:还有什么不同吗?(基本性质不同)
师:比的基本性质怎么说的?这可是我们上个学期学习的内容,还记得这么清楚,真不错。再说一下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师:形式上也有不同,比a:b,比例a:b=c:d
(三)复习比例尺
师:看来,比和比例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这里有一个1:40000000,请你判断一下,他叫什么?
生:比。
师: 1:40000000在地图当中你知道又叫什么吗?
生:比例尺。
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师:在这幅地图上,如果告诉你们,从浙江到风景如画的四川实际距离是2400千米,你会求出什么?
生:图上距离。
师:在这幅地图中,测得浙江到北京的距离是3.5厘米,你又会求出什么?
生:实际距离。
师:拿出我们刚才发的练习纸,写在反面。(表格出示) 图上距离 3.5厘米。
师:看大屏幕,请发表意见。
生:他0少(多)算了一个。
实际距离 2400千米 比例尺 1:40000000 1:40000000
师:数量关系对吗?你觉得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正反比例的含义
师:从浙江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400千米,小明一家要去北京旅游,坐什么交通工具比较合适?
师:小明一家是坐磁悬浮列车去北京旅游的。小明还得到了列车行驶时间和路程的统计表。小明的妈妈花300元买一些老北京的特色小吃——艾窝窝,带回来分给亲朋好友。艾窝窝的单价和数量如下表。
生:成正比例。 2 3 4 5 列车行驶1
师: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很好,抓住时间/小时 关键的数量关系来判断。 路程/千米 300 600 900 1200 1500 30 20 15 10 5 单价/元
生:反比例。
师:请说说你的想法? 10 15 20 30 60 数量/袋。
师:老师描出路程和相应时间的`点,再按顺序连起来,形成的图像是怎样的?是的,的确是一条直线。
师:根据右表中的数据描出来的图像也是一条直线吗?(课件出示)它是一条光滑的曲线。在初中学习正反函数时,图像也是一块重要内容,大家现在可要记住图像的样子哦。
师:你们对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没有整理出来?现在咱们结合这两张表格,谁来反馈一下正、反比例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真不错,找出了这么多的不同点。这里还有几道题,请你判断一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小华从家里去学校所需的时间和速度。
(2)《小学生作文》的总价和数量。
(3)圆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
(4)图上距离一定,比例尺和实际距离。
(四)解决问题
师:现在老师把这张表格边变一变,(出示表格) 时间 路程
师:从这张表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
A、一辆汽车2小时行60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21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B、妈妈用一些钱去买艾窝窝,如果买20元一袋的可以买15带,如果买25元一袋可以买几袋?
师:大家读的能力真不错,一读就读出了两道应用题,老师相信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定很棒的,请你用比例来解决。
反馈:2:160=x:56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每千米行的时间一定。 160:2=560:x
生:速度一定。 20×15=25 x
生:工作总量一定。
师:回忆一下,解答比例应用题有哪些步骤?
1、 分析题意,判断成什么比例。
2、600 : 2100 单价/元 数量/袋 20 15 25 ?
2、 设未知数,列比例式求解。
3、 检验,写答句。
师:现在老师把第一题的问题变一变。
一辆汽车2小时行600千米,照这样计算,再行驶2100千米一共需要多少小时? 600+2100/ x=600/2
师:什么一定? 600+2100表示什么?你怎么想到求出总路程的?
生:现在求的是总时间,那我们就要找出总时间所对应的总路程。
一辆汽车2小时行60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完2100千米还需要多少小时? 2100-600/ x=600/2
师:什么一定?2100-600表示什么?
生: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现在求的是剩余的时间,就要找出剩余时间所对应的剩余路程。
师:这三题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师:再把第二题的问题变一变。
A、妈妈用一些钱去买艾窝窝,如果买20元一袋的可以买15带,实际每袋增加了5元,实际可以买几袋? 20×15=(20+5)x。
生: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现在求的是实际可以买几袋,就要找出实际可买袋数所对应的实际每袋的价钱。根据实际每袋增加5元,求出每袋的价钱是20+5=25元。
B、妈妈用一些钱去买艾窝窝,如果买20元一袋的可以买15带,实际每袋的价钱是计划的125%,实际可以买几袋? 20×15=20×125% x。
生: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现在求的是实际可以买几袋,就要找出实际可买袋数所对应的实际每袋的价钱。根据实际每袋的价钱是计划的125%,求出每袋的价钱是20×125%=25元。
C、妈妈用一些钱去买艾窝窝,如果买20元一袋的可以买15带,实际每袋的价钱比计划多1/4,实际可以买几袋? 20×15=20×(1+1/4)x。
生: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现在求的是实际可以买几袋,就要找出实际可买袋数所对应的实际每袋的价钱。根据实际每袋的价钱比计划多1/4,求出每袋的价钱是20×(1+1/4)=25元。
师:这四道题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机动:码头有一批货物,计划每天运160吨,12天可以运完。实际前3天运了600吨,照这样的速度,实际几天就可以运完这批货物?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反思
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
课前布置学生自主梳理“比例”单元的知识,学生在自主梳理的过程中刷新了知识、盘活了知识,在小组交流中受到启发,无形中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网络图的模型,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出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图,并找出比和比例的联系、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这样让学生亲历梳理知识的过程,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培养学生梳理知识能力的同时,又清晰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与质的区别 。 复习时还多次采用对比的方法,如比和比例的对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求实际距离的对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和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对比,通过这样一些对比让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一些清晰的概念,正确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梳理结果。
掌握所学的知识,构建认知结构是复习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复习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简单应用,所使用的数据题目中都是已知的;第二层次,综合应用,需要学生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先找出中间量再进行计算。我是尝试练习,再反馈,再反馈时抓住关键进行提问,为什么要先算?为什么要减呀?表示什么呀?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要用比例解决问题时量要“对应”。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5页,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对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对一些重要的、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对比复习,使学生明确它们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清知识间的结构,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回顾旧知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每天早上,老师都会骑自行车去学校上课,下面图像表示我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提问:
(1)老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口答)
(2)利用图像估计,老师8分钟的时候,行了多少米?行了3000米时大约用了多长时间?(口答)
(3)我7:20出发,7:40分到达学校,老师家离学校有多远?
(要求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吗?先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在和同桌交流一下。)
可能出现算术法和比例解决两种方法,重点交流用比例解决的方法。
(4)追问:老师家到学校的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又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5)师:同学们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成正比例的量 成反比例的量 解比例 用比例解决问题)
2、 师:看,这是彭老师按1:8的比例在校园拍摄的一张照片。(出示手中的小照片)
(1)师:如果照片上我的身高是20厘米,你能算出老师的实际身高吗?
(a)20×8=16(厘米) (b)解设:同学的实际身高是x厘米
20:x=1:8
X=20×8
X=160
(2)照片太小,后面的同学能看清是谁吗?生:看不清。
师:我把它装进计算机里(大屏幕显示,照片放大)现在能看清是谁了吧。(本班学生李蒙)
问:无论是缩小后的我还是放大后的.我,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师:刚才我们友用到了什么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3、 师:彭老师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学校,每年都发生着变化,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吧。(点击课件,定格在操场)我们的学校还在进一步的规划和建设中,如果学校决定在操场内建一个小型足球场。
足球场长50米 宽25米
50厘米
25厘米
问: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比例尺)
二、 诱发引导,梳理知识
1、回忆:在解决刚才的几个问题时,我们所用到的这些数学知识都是第三单元比例的有关知识,想一想这个单元除了这些知识,还学了哪些知识?(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基本性质)
2、 揭题:同学们,比例的有关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在我们就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3、梳理:你们能把这些凌乱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吗?
4、学生按小组讨论,可参考课本,整理知识点。
5、按小组汇报。
6、小结:整理好的知识更条理、更系统了,我们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可以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知识网络。
三、 质疑问题,查漏补缺。
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认为哪些内容容易混淆和出错。
(学生随便说,可能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正反比例分辨不清(也就是分析正反比例的相同与不同)。
2、比和比例容易混淆(也就是找出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3、比例尺的单位问题……(一人提出,全班一起举例分辨)。
四、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把凌乱的知识加以整理,看到了千变万化的知识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结构显得很清晰,希望同学们把这种整理方法也能用到以后的学习当中。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的第4~5题,练习六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比例的方法正确解答有关应用题.
2.沟通整数、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联系,会用不同知识,从不同角度,多种方法解答有关应用题.
3.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复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二、回忆
用比例解应用题,具体步骤有哪些呢?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最后教师总结如下:
(1)判断.概括出题中两种有关联的量,找出题中隐蔽的定量,从而确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列方程.如果成正比例关系,列式是:x∶y=x1∶y1;如果成反比例关系,列式是:xy=x1y1.
(3)解方程.
(4)验算.
(5)答题.
三、分层练习
1.基本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时间.
②一本书的总字数一定,每行的字数与行数.
③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的数量和总价.
④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魇奔洌?/P>
(2)实际运用.
①晶晶借了一本112页的《安徒生童话》,她4天看了28页.以这样的速度,预计几天可以看完?
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②用一批纸装订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300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③蚯蚓能消化许多垃圾,有人将7.5吨垃圾运到一个蚯蚓养殖厂,78天后,这些垃圾全部被消化了.这个养殖厂一年可以消化约多少吨垃圾呢?
学生独立练习后,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教师巡视指导,此题有两种答案.
2.综合练习.
(1)一篇文章原稿每行30个字,共96行,如果改为每行32个字,一页纸35行的版式,那么这篇文章需打印多少行?共需几页纸?
提醒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后再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解:设需打印x行.
30×96=32x
x=90
90÷35=2(页)……20(行)
答:这篇文章需打印90行,共需3页纸.
(2)扬扬骑车从家经过游乐场到少年宫,全程需1.5小时,如果她以同一速度从家骑车直接到少年宫,可以省多少时间?
学生独立解答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思考的过程,再在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1)解:设从家直接到少年宫,要x小时. (2)解:设可以省x小时.
(11+7)∶1.5=15∶x (11+7)∶1.5=15∶(1.5-x)
18x=1.5×15 或 (11+7)∶1.5=(11+7-15)∶x
18x=22.5 解答过程略.
x=1.25
1.5-1.25=0.25(小时)
答:可以省0.25小时.
3.发展练习.
六(2)中队少先队员订《少年科学》杂志,全中队共交了792元,各小队订阅情况如下表,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各小队应交的钱数.
第一小队 10本 ( )元
第二小队 12本 ( )元
第三小队 11本 ( )元
学生独立用各种方法算,算完后互相交流各自的方法及思路,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的方法有:
方法一:792÷(10+12+11)=24(元) 方法二:792×10/33=240(元)
24×10=240(元) 792×12/33=288(元)
24×12=288(元) 792×11/33=264(元)
24×11=264(元) 答(略).
答(略).
方法三:解:设第一小队应交x元.
792∶(10+12+11)=x∶10
x=240
答(略).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第1~3题,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的
1.回顾本单元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能较熟练地解比例.
2.进一步理解成正、反比例的量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使学生再一次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问题的过程,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根据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整理复习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理
1.说一说你在本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在小组内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对本单元的知识作一回顾,教师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再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把学生的发言(即各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
2.完成知识结构图.
这些知识在我们的脑中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和运用,请大家用你认为好的方式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分小组讨论整理.
3.用实物展示屏进行展示交流.
4.揭示课题:这节课复习前两部分的知识.
二、复习
1.下面式子中,哪个是比?哪个是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8 4∶9=12∶27 7∶32=35∶10 0.25∶0.8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什么叫解比例?解下面的比例.
∶=x∶20 =
= 3.9∶4=2.6∶x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后讲评.
3.什么叫比例尺?怎么求图上距离?怎么求实际距离?
课件出示:在一幅比例尺是1∶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昌与北京的距离是20.5厘米,北京与南昌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4.小山看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下表是每天看的页数与所需天数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每天看的页数 3 5 8 10
所用的天数 40 24 15 12
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叫什么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5.课件出示:4个同学去买圆珠笔.下表是他们购买圆珠笔的枝数与总价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购买圆珠笔的枝数 2 3 5 8
总价 0.50 0.75 1.25 2.00
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叫什么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6.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1)先找出三种量,其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2)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作出结论.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填空.
(1)妈妈用10元钱可以买3千克鸡蛋,总价与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比值是( ).
(3)因为14∶21与0.8∶1.2的比值都等于( ),所以可以组成比例,( )∶( )=( )∶( ).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6∶2=0.9∶0.3写成乘法形式是( )×( )=( )×( )
(5)一幅设计图上注明的比例尺是:
在这幅图上量得长8厘米的线表示实际( )米;图上表示实际距离400米的线段长( )厘米.
(6)观察表中总价与本数的关系,并填空.
数量(本) 2 3 5 6 8 9 10
总价(元) 0.9 1.35 2.35
2.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里.
(1)时间一定,所行路程与速度( ).
(2)正方体的体积和棱长( ).
(3)全班人数一定,出勤率和出勤人数( ).
(4)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
(5)一篇文章的总字数一定,每行的字数与行数( ).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反比例关系 C.不成比例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个变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xy=,x与y( )比例;x=,x与y( )比例.
(2)3a=b,a与b( )比例;=,b与a( )比例.
(3)x-y=18,x与y( )比例.
4.独立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教学难点
用比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问题导学】
畅所欲言:关于比例,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赶紧把你的收获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1、交流汇报。
2、运用收获的知识解决问题:将2:80 80:2 5:200 200:5放在天平的两端,使它保持平衡,并说出理由。
3、将比例式子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改写成等积式。
0.5:5=0.2:2 0.5×2 =( )×( )
2/5:1/2=3/5:3/4 2/5×3/4=( )×( )
8:25=40:x ( )×( )=( )×( )
观察上面的三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解第三个方程,追问方程是怎样来的?
揭题,导入新知。
【自主探究】
1、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
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
依据是什么呢?
同学们真聪明,不用老师讲,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就解决了今天的难题,继续开动你聪明的大脑前行吧!
2、试做:1.25:0.25=x:1.6 1.5/2.5=x/6
与大屏幕比较,提出质疑。
怎样知道解是否正确呢?检验。
小结解比例的方法。
3、即时练习:32页做一做。
4、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示范广泛,你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谁?
侦探柯南之神秘脚印: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家珠宝店失窃了。第二天早上,小侦探柯南经过仔细勘察,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一枚犯罪嫌疑人留下的脚印,根据这枚脚印,柯南很快判断出了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你们知道,他是怎样判断的吗?科学研究表明:人体身高与脚长的比大约是7 :1,柯南在案发现场测得犯罪嫌疑人的脚印长 25 厘米,请你帮忙算一算:这个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是多少?
学生解决,如果用比例知识来解,怎样解呢?
教师点拨:用比例解的关键是找到关系式。身高:脚长=7:1,将脚长的条件换到这个关系中,就可以列出比例。
规范写法。
【巩固提升】
1、出示书35页例2.自己解决,小组交换检查。
2、育新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米,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应用等。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编排了6道例题,3个练习和1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面积的变化》。
例1、例2、例3、练习九,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例4、例5、练习十,比例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例6、练习十一,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教学比例尺的认识和应用。
面积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是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的一次实践和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在六年级(上册),教科书曾经结合分数的认识和计算,教学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求比值和化简比,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册教科书结合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认识,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利用学生对比例的初步理解,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课时安排:7课时
1.比例的意义 2课时
2.比例的基本性质 2课时
3.比例尺 2课时
4.面积 1课时
主备人:陈小红
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的第1、2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
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
光盘,例题图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电脑演示:呈现例1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画放大的情景。
2.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入:像刚才把一副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没有规律?如果有,是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研究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指名回答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两幅图长和宽的数据:第一幅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第二幅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提问: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师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画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画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画长与宽的关系。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
提问:按3: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和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提问:你能按1:2的比画出这个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吗?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启发学生说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化了,但形状没变。
3. 教学“试一试”。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让学生读题。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试画,再展示、交流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缩小后的长和宽各应画几格。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九第1题。
3.做练习九第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先让学生观察方格图中的5个图形,并试着说一说哪个图形是①号长方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最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展示、点评。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画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
六、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解比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解比例。
2、体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说出下列方程的解答过程:
2X=8x91/2=1/5x1/4。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3把下面比例改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3:8=15:40,9/1.6=4.5/0.8
二、新课
1、出示图片,介绍这是法国著名上午埃菲尔铁塔,塔高320米,在北京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塔的模型,高度32米,问模型与原来塔高度的比是多少?并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2、出事例题,读题并观察,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讨论,研究解题办法
4、汇报分析不同的解法(此时揭示课题并说明什么是解比例)
5、注意强调列式是两个比前后的一致性
6、出示例31.5/2.5=6/X比较与例2的不同,明确解题思路
7、小结:说明解比例的方法,解比例也就是解方程
三练习
1、求X的`值1/2X=1/4x1/57.8:X=8.2:10
2、书上练习第8题
3、团结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1:30000,它的图上距离是六厘米,它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4、小兰说她只用一把尺子,一根竹竿就能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你信吗?为什么?下课后尝试去测量。
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怎样解比例?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
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板书:正比例)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学生计算后汇报:3、5,每一组数据的比值一定。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
(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预设: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2)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象。(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及正比例图象)
(1)观察表格和图象,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3)从正比例图象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生2: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4)利用正比例图象解决问题。
不计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9m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预设生:因为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与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设计意图:先从观察图象入手,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相关联的量,再结合表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一定,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最后结合正比例图象,把数据与点联系起来,根据图象,不用计算就能找到一个量的值所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三、课堂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九第1、3~7题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5-16
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范文09-13
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模板09-13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05-11
六年级数学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教案10-02
表内除法整理和复习数学教案10-13
比例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0篇)03-02
五年级数学整理和复习教案08-26
整理复习的数学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