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创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创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人物画卷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巧退秦师的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教师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要手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的历史与现代意义,让学生了解讲话艺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知道谋略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计谋就可以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明朝的刘伯温就说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打开中国的谋略宝库,其能人志士不可谓不多也,比如双腿残废的孙膑、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帷幄的张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了解一下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烛之武是如何运用离间计,瓦解强大的秦晋联盟而使弱小的郑国得以保全的。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急于了解历史人物面貌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自读课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通读原文。
(汜(fàn)南佚(yì)之狐 夜缒(zhuī)而出
亡郑以陪(beì)邻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主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27年(公元前453年)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情。它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历史散文。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的事物(特别是长于写战争),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出色的外交辞令和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历史人物形象,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从中吸取了营养。)
(3)复述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主要是记叙了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从教的角度看,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从学的角度看,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梳理课文脉络
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2、赏析人物语言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赏析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再扩展到熟背全文。
(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结合本课让学生讨论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2、结合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分析评价文言文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①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③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c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④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指点学生在阅读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色:
1、把握文体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的规律,依据文体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历史人物传记,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烛之武形象及其历史、现代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本教学设计中,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这一人物形象,一是引导学生在粗知文意的基础上,沿着故事情节逐层深入地认识烛之武。二是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技巧,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为学生自学同类作品指点了迷津。
2、注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实践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集中自学的时间,第一次是学生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所采用的逐句串讲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次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定向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这些问题都是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学生根据这些问题从有关片段中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感悟、探究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创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语文教案03-25
高一《烛之武退秦师》精选教案03-19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10-29
烛之武退秦师改写作文350字04-24
《桥之思》教学设计10-26
《桥之美》教学设计15篇10-25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5篇05-26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02-20
《冬天是个魔术师》教学设计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