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九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教学内容。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对100以内数的认知,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分析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设计理念
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适当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力争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课堂上以“聪聪”和“明明”两个小精灵为主线,让它们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当它们自己遇到难题时,让学生帮助解决,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养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玩具熊,笔、橡皮、尺、练习本等。
每个学生一个钱袋(内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流程
一、导入: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老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师:猜一猜,用多少钱买来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钱?(请学生回答。)
师:好的,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教师边看边问: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钱的示意图,问:“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渗透德育: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
小结: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看课件)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朋友:
(课件播放配音)“我叫聪聪。我叫明明。嗨!大家好,认识我们吗?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比一比,看谁学得好。”
师:同学们,加油呀,可不能输给聪聪和明明。
二、新授:认识人民币。
1.认识人民币。
师: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我国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1)区别新版和旧版:以10元为例。
①课件显示放大的“10元”,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点击数字“10”和汉字“拾”,点击单位“圆”(大写)。
②课件显示放大的“10元”(新版),问: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认识的?
小结:对!看人民币上的数字和数字后的单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③区别:这两张10元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图案、大小、颜色,等等。)
④联系实际:10元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2)区别纸币和硬币。
①课件显示5角纸币,问:你是怎样认识的?
②课件显示5角硬币,认一认。
③课件同时出现5角纸币和硬币,区别不同。
④课件出示背面,问:背面是什么?(国徽。)
小结: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人民币上都有国徽,所以我们应该爱护它,不要随意损坏它。
2.随意点几张大额人民币,集体回答。
20元,50元(新、旧版),100(新、旧版)。
3.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人民币,把它拿出来。
活动形式:两人一组,一个拿,一个认。
4.分类:这么多的钱放在一起,多不整齐,请小朋友想办法分类整理一下。
(1)按单位分:元、角、分(板书)。
(2)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3)按数字大小分。
(4)按新版、旧版分。
请学生汇报:展示台上展示。
5.请小朋友们把钱推到左上角,将书翻到第47页,你发现书上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课件显示。)
小结:像这样,在人民币的左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换钱游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不知道聪聪、明明认识了没有?
(课件播放配音)“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人民币按单位有元、角、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
一张2角可以换________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________个1角。
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
活动形式:两人一组,可以左右两人一组,也可以前后两人一组。
(引导)小朋友,我们看聪聪、明明在干什么呢?
2.情景对话:出示课件并配音。
聪聪:“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
聪聪:“你拿这么多1角钱,丢了一个多可惜呀!”“那怎么办呢?谁来帮帮我?”
请学生回答。
明明:“谢谢你!现在我知道了。1元钱可以换10个1角钱。”
(板书:1元=10角)
四、实践活动。
(课件显示,配音)我们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元、角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不想活动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小奖品,奖给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
1.师生互换:老师手中有1元钱,能换你手中几张2角钱?(同桌可以互相帮忙。)
2.生生互换(解决不同的付钱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简便的。
师:(拿一件玩具)买这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请小组汇报(组员可以帮忙),发给点子最多那组奖品,表扬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许多种方法,再说出哪种方法最简便。
3.(课件播放配音)小朋友们想不想用自已手中的钱去买自已想要的东西?好,让我们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配音乐)
选四名售货员,开始自由下座位买。
【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五、总结。
(课件配音)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课件配音)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再见。
生:聪聪、明明再见!
(作者工作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师范附小)
评析(谢文霞)
聪聪和明明是本套新教材新引入的小精灵。它们扮演的角色是:遇到难题让学生帮助(以达到激趣的目的);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达到解困的目的)。整节课上以这两个小精灵为主线,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上的伙伴。
人民币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会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肯定也少。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本节课上,教师多处创设了良好的购物环境,让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认识并使用人民币。
为了能让学生切实认识人民币,教师给每个同学都准备了钱袋,钱袋中有收集的各种元币(10元、5元、2元、1元),角币(5角、2角、1角)和分币(5分、2分、1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了直观的感受,认识人民币自然就不困难了。
认识之后便是会使用人民币,体现它的社会价值。首先,教师创设了良好的购物环境。在课前,教师拍摄了一段录像,让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使用到人民币,体现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其次,让学生学会用多种付钱的方法去买东西,开拓思路,体现了开放性,趣味性;在掌握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最简便的付钱方法,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并体现了实用性。最后,“小小超市”活动,配以动听的音乐,让学生仿佛处在真实的购物环境中,利用自己手中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教师在此准备了许多的物品,任意让学生购买。而学生在买的同时,经历了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单一物品;用一定数量的钱买多种物品;用钱买过物品后,售货员阿姨找回相应的钱数等。这些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买东西的乐趣,使学生在模拟买卖物品活动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这是学生本节课中最大的收获。活动一开始,学生就情绪高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此学到了平时没有学到的知识,活动结束时还意犹未尽。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的
1.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图上画的是什么。
2.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课6个词,学会7个生字。
4. 初步认识什么是泉水、溪水、江河、海洋。了解泉水流入小溪,小溪流入江河,江河流入海洋这种自然现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1.借助图画学习本课的6个词,7个生字。
2.初步认识什么是泉水、溪水、江河、海洋。了解泉水流入小溪、小溪流入江河,江河流入海洋这种自然现象。(即教学难点 )
教学难点 :“溪”字的教学。
教学准备:录像机、学生准备彩笔。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课堂
问:谁见过大海?听到过波涛翻滚时海的声音吗?能够想象得到海浪撞击岩石的壮观场景吗?谁见过江河?谁来学一学江河流水的声音?(哗—哗—)谁见过小溪?谁来学一学小溪流水的声音?(哗,哗,哗)谁又见过泉水呢?泉水、小溪、江河、海洋都是什么样的,它们之间各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放录像片)
这段录像片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看词学词学句第3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指导看图。刚才我们看了录像,认识了泉水、小溪、江河和海洋。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中的插图,你能不能从插图上看出它们,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泉水:是从地下涌出的水,两山之间的比较细的水流。小溪:弯弯曲曲。江河:比较宽广。海洋:无边无际。能不能从图上看出谁流向谁?
通过看录像和看图,你能按照水域的大小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一下吗?
(板书:泉水 小溪 江河 海洋)
(二)指导朗读。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看课文有几句话?采用什么形式写的?哪几句是问句?是谁问的?哪几句是回答问话的?
2.指导读好疑问句。
方法:(1)读出疑问的语气;(2)每句前的“泉水泉水”、“溪水溪水”、“江水河水”要连续读,气流不断,表示出寻问时急切的心情。答话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练习一问一答读、分角色读、集体朗读。
(三)学词学句
1.第二句中的“我”、第四句中的“我”和第六句中的“我们”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第2、4句用“我”而第6句用“我们”呢?
2.看图画一画:泉水、小溪、江河和海洋,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请同学用箭头板书出来。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全文。
5.再看一遍录像,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为什么大海能如此宽阔、无边无际?
板书设计
3.泉水 小溪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照板书读词语。
二、学习生字。
(一)读生字卡片,要求正确、声音宏亮。
(二)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三点水旁的字较多)。为什么这课三点水旁的字多?
集中学习这几个字。
“溪”:重点指导分析右边字形。右上是“”,中间是“幺”,右下是“大”。书空练习;说一说这个字你怎样记。(板书:溪)
这个字比较难写,当老师板书时,要求学生要认真看,仔细数笔画,认真记字形。
“海”:(板书海)重点指导笔顺及在田字格中各笔的位置。
说一说“海”的笔顺,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流”:怎样写、怎样记?(板书流)重点指导右边的笔画和笔顺。
用这三个字练习口头扩词。“江”、“洋”两个字组成比较简单,练练口头扩词即可。
“泉”:认识水字旁。下面和“”区分开。
“都”:注意右边是“阝”不是“卩”。
(三)指导写好几个难字:溪、海、都、流。
三、巩固复习。
(一)读词比赛。目的:认准字形。
(二)说一说“溪”字你怎样记?书空写一写。
(三)猜字游戏。两人一组,一人在另一人后背上写字,让他猜是什么字,并交换练习。
(四)出示练习2。
泉水流进( )里。
溪水流进( )里。
江水、河水流进( )里。
步骤:1.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说说填什么。
3.填在书上。
(五)改练习2中的第3个句子,加上“和”和“都”,使其成为练习3中的例句。
问:老师在句子中加了什么?加完以后句子的意思变没变?(告诉学生:顿号有表示和的意思。)
完成练习3,先说,再写出来。
四、指导做作业 和本课练习册。
板书设计
3. 泉水 溪水
教学反思:
一、观察画面,认识事物。
学生对“泉水、小溪、江河、海洋”是比较生疏的,老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片段、指导看教学挂图,形象生动地理解认识事物。初步感知:“泉水”是从地下涌出来的水,两山之间比较细的水流;“小溪”的形状是弯弯曲曲的;“江河”指陆地上更大的、更长的流水;“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再让学生按照水域的大小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样安排,符合“看图学词学句”的课型要求。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句。
这篇课文共有6句,句子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写的。老师提问:“哪几句是问句?是谁问的?”“哪几句是回答问话的?”在学生回答问题和读书中认识了这课句子的形式。老师再进一步在图文结合中指导理解词句意思。如:第2句、第3句中的“我”指的是什么?(第2句的“我”指泉水;第4句的“我”指溪水。)第6句中的“我们”呢?(江水、河水。)为什么前面两句用“我”而这一句用“我们”呢?(因为第一句单独问泉水,第3句单独问溪水,它们回答都用“我”,第5句是问“江水”、“河水”两个,所以它们回答时要用“我们”。)再如:老师指导学生看图画一画:泉水、小溪、江河和海洋,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再用箭头板书出来。(参看教案中的板书设计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建立词句的概念。
三、指导朗读,加深印象。
老师在教案设计中加强了朗读指导。如:问句要用疑问和亲切的语气读。读“泉水泉水”重叠词时,把第一个“泉水”的“水”字读音稍拖长一些,另外注意声音高低的变化。“溪水溪水”,“江水河水”的读法亦如此。读回答问题的三句话时,要用亲切、肯定的语气朗读。特别是最后一句,要在“都要”这个词语上加重语气。在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可以练习分角色朗读,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抓住特点,指导识字。
本课识字教案的安排,采用了在语言中识字,音、义、形分步教的方法。学生在第一节课,已经借助汉语拼音认识了生字词语;结合课文理解了生字词语的内容;第二节课安排重点分折记忆字形,并指导书写生字。
本课共有七个生字:泉、溪、江、海、洋、流、都,之中有六个字跟水有关,老师抓住本课生字偏旁部首表义的特点先集中学习这六个生字,难字重点指导,易学的字让学生自己分析记忆。这样教学便于抓住汉字特点来学习,有利于学生记住字形。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与课题响应又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字。认识1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和练习朗读,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教学准备:
花生生长过程的挂图,几盆盛开的花。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具准备:
花生生长过程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认识找、生。出示课题16
小松鼠找花生。齐读课题师:小松鼠找到花生了吗?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再读课文
想想哪个自然段说了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说了第二幅图的内容。
四、学习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一、二自然段,评价。
2、认识两中的生字。
3、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格外和鲜艳是什么意思?(格外:表示超过一般,有特别、更加的意思。鲜艳:指颜色明亮而好看。)你会说鲜艳的什么?
4、指导读句子与对话
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突出金黄色、格外要读出赞美的语气,欣喜的心情。
五、学生第三、四、五自然段
1、找三个同学接读课文。
2、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结花生了没有,可是也没见着一个花生。他想是谁把花生搞走了呢?奇怪说一句话?这句话小松鼠并没有对哪个人说,这种说法就叫自言自语。
组织学生讨论:花生是在地下结果的。
并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3、指导朗读:
他等呀、等呀,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有看见/一个花生。
是谁/把花生/搞走了呢?(口里低声说)
六、练习朗读全文。由较好的学生领读,特困生练习读。
七、续编故事《花生找到了》
八、布置作业
问问爸爸妈妈,在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泥土里的。
九、谈一谈:
学习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收获?知道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练习书写本课3个生字。
3、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我会读。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分组读课文。
2、认读生字、组词。
二、分小组自学生字
要求:1、读准字音
2、分析字形
指导写字:
里:先写日,写扁一些,最后一笔是竖在横中线上。第五笔是竖,写在竖中线上。最后写两横。上横短,下横长。
果:先写日写在上半格,然后写木,一横一竖分别压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下面的撇、捺要左右伸展。
3、学生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复习巩固
1、复习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我会读。
⑴自由读词语
⑵同位互相读
⑶请同学们齐读、指名读
⑷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语,如:生医生、先生、生产、生活
2、以《花生找到了》为题,让学生把故事讲完,并说给家长听。
3、调查了解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泥土里的。(藕、土豆、山芊、萝卜、山药、荸荠)
4、讲评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预设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2、 认识12个生字,会写自、己、东、西4个字,认识新偏旁。
3、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头饰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在学习中领悟要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难点 :
懂得妈妈为什么要让小鸭、小鹰自己学习本领的道理。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都已经长大了,一定能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谁来说说你们最近学会做哪些事情了?你是怎么学会的?在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二、今天,我们来认识两位朋友,他们也想学本领。(课件演示:小 鸭、小鹰)想不想知道他们想学什么本领?(课件动画,并出示部分课文内容:小鸭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小鹰说: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您带我去好吗?妈妈说: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
三、自学这两句话
1、 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 和小伙伴交流。
四、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随机指导生字:正音、记形)适时评议,指导朗读。
2、 书写生字。
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这两句话。(任选一项)
1、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2、 找学习小伙伴合作朗读。
3、 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4、 …………
六、汇报朗读、表演。
第二教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朋友,他们要学本领,还记得吗?(课件演示)
二、出示课文中的前两句话。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新课
1、 提问:那么小鸭、小鹰有没有学会呢?
2、 出示课文句子,读一读。
3、 提问:
1)妈妈为什么要他们自己去?
2)你想象一下,他们会怎样学?会遇到什么困难?(任选一个说一说)交流。
4、指导朗读。
5、你们为什么读得那么高兴?
6、他们学会了本领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它们回怎么想?怎么说呢?妈妈又会怎么说呢?
7、 了小鸭、小鹰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四、拓展(准备头饰)
1、 选择一段课文进行背诵。
2、 选择一段课文用讲故事的形式讲一讲。
3、 小伙伴合作,把故事演一演。
五、交流,评议。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概述
· 小学数学一年级
·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2、教学整时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时、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7时 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7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 说一说:让学生说
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三)巩固练习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一):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二)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 狮子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指名写在投影片上)
(3)投影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略)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
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重点和难点
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
(1)对顶角相等吗?
(2)作一条线段AB=2cm;
(3)我爱初二(1)班;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
二、新课
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
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
(1)等角的补角相等;
(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
(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
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
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
(l)“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得到证明.
(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
(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
(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 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
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例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
(1)对顶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若a=0,则ab=0;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解:
(l)对顶角相等(真);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
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
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
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
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
(3)若a=0,则ab=0(真);
若ab=0,则a=0(假);
若a≠0,则ab≠0(假);
若ab≠0,则a≠0(真).
(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
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
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
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
(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
(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
凡直角都相等(真);
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
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
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
小结: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
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
(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
三、作业
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
(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
(2)取线段AB的中点C;
(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
(5)若a=b,则a2=b2;
(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
(7)同角的余角相等;
(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
2.选作题
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
一、认识四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什么。
四、 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布置预习。
了解银河系、太阳系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自学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三、讨论学习。
1、 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2、 讨论: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学生阅读理解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
3、 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有无生命的情况及结论。
1)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对火星进行探索的?
2) 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人们的猜测是怎样被推翻的?
4、 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1) 从课文中能不能找出答案?
2) 我们该怎样知道答案?
四、课外实践活动。
“宇宙的奥秘”资料展。
板书设计 :
宇宙生命之谜
提出问题 生命条件 探索火星 解决奥秘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九篇】相关文章: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6篇02-03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总7篇10-07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范文9篇08-17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锦10篇06-18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汇编10篇06-14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合7篇05-30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九篇01-24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5篇10-16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锦集5篇06-25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锦集六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