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合集9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体会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音乐《神秘园》
二、在影音欣赏中回忆旧知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在电视节目《动物世界》看到了什么(鲸)?是呀,在无边无际的蓝色的大海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动物──鲸,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鲸》。同学们,你们喜欢鲸吗?老师也很喜欢,平时也经常画鲸,想看看吗?(在黑板上画一只鲸),既然大家都这么喜欢鲸,这节课,老师带大家乘着“蓝鲸”探索号,一起去海洋里欣赏鲸,好不好?
生:欣赏图片。
师:这些好看吗?(好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刚才哪幅图的印象最深?可惜没有解说呀?有了解说文字,会让我们了解到鲸的更多知识,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谁愿意来当一回小小的解说员,对鲸的形体特点为大家解说解说?
生:(解说。)
师:哇,这位同学真不简单,灵活地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把鲸的“大、重、长”这些形体特点介绍给大家,的确做得很好,谢谢你!(板书:特点:大、重、长)
三、在通读课文中质疑问难
师:对于课文,大家除了已知道了鲸的形体特点外,还写了有关于鲸的哪方面知识?
生:学生回答。
可以把它们归纳为:
1、进化过程。
2、鲸有哪些种类。
3、鲸具有哪些生活习性。
4、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写清楚?
(教师把学生回答的写在黑板上。)
四、在合作学习中转换角色
师:每种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来源,就像人类一样,是由类人猿逐渐演变为当今的人,那鲸是如何演变的呢?
师: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划出关于鲸进化的重点词。
师:(边板书:演变过程:陆地 浅海 深海)想不想看看鲸的进化图?
(课件展示。)
师:假如上午你回到家,当你弟弟得知你学到《鲸》这一课时,她缠着你,要你扮演鲸讲述你的演变过程,我当成你的弟弟,你打算怎样讲?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讲述的情况进行调控,如随机进行提问等。)
师:刚才,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学习了鲸的演变过程?
(自述法。)
师:学习课文,理解课文,除了运用这种方法外,还有哪些学习方法?(表格法、画图法、朗读法)是呀,学习方法很多,但大家必须选择适合你自己的进行学习。
师:(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学生质疑的板书。)我们已经知道了鲸的进化过程,还有哪些问题还未解决?
师:嗯,这些问题,请大家注意看。
(出示自学提示。)
生:学生自学。
师:看到同学们学习得这么认真,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愿意听吗?
故事讲着,有一天,东海龙王突然心血来潮,想搞个鱼类比赛活动,比一比哪一种鱼最大,哪一种鱼最重。得到名次的,龙王将给予重奖。到了比赛那一天,各色各样的鱼都顺利通过了蟹将军的查验进入了赛场。鲸得到这个消息,他也想趁机溜进去拿个大奖。当他正准备混进赛场时,被蟹将军挡在了门外。鲸和蟹将军发生了争吵,蟹将军说出不准他参赛的理由,鲸只好灰溜溜地游回去了。
师:通过刚才自学,你知道蟹将军说出了哪些理由让鲸只好灰溜溜地游回去了吗?
学生汇报。
师:教师小结。
(哦,原来是因为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类,所以蟹将军才不让鲸参加比赛的。蟹将军言之有理,鲸不得不空叹息了。)
师:讲到这里,老师打算在家里养一头鲸,你们赞同吗?
生:不赞同。
师:为什么?你能结合课内外的资料,来劝说老师改变计划吗?要求:说话要有礼有节,有根有据,有说服力。
主要原因有:
1、淡水无法饲养。
2、食量惊人。
3、睡觉时喜欢围在一起,一头鲸不想自个儿睡。
4、虎鲸、蓝鲸太凶猛。
五、在读写拓展中延伸课外
1、教师总结课文。
2、布置课外作业:
师:同学们,短短的四十分钟就在谢老师与咱们五年甲班全体同学的愉快的学习声中过去了,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鲸的进化过程、类属、种类及生活习性,你们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吗?因为时间关系,暂时不能解决了。不过,老师告诉你们一些方法,比如可以在《动物百科全书》《海洋世界》等书籍上找答案。
虽然跟我们五年乙班的全体同学相处只有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但你们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你们在学习上都是很棒的。今天同学们的精彩很表现。让我想起了昨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启事”,觉得挺适合你们的,便把它下载了下来,你们想读读吗?(出示“招聘启事”)大家课后设计解说形式及解说词。最后,老师建议同学们回去去找一找有关鲸与人类的关系密切的资料,做成手抄报,全班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井底之蛙》讲的是生活在浅井里的青蛙孤陋寡闻、夜郎自大,把自己看到的一个角落当作整个世界,当它知道鳖生活的东海无限宽阔之后无地自容的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见识短浅而又盲目自满的人。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语言介于古文和白话文之间,而且蕴涵的道理也很深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自己提出问题,提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小组同学共同交流解决问题。
3.通过浅井与大海的对比,体会青蛙的可笑、可悲,目光短浅,感悟寓意。
三、教学重点
加强朗读训练,通过浅井与大海的对比,体会青蛙的目光短浅。
四、教学难点
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学生已有经验,体会大海的辽阔与深远。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大海的资料。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课前咱们一起交流交流你所知道的寓言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你又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井底之蛙》。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大声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学们在阅读当中发现哪些字词容易出错?来提醒提醒大家。
跃出攀缘倚井栏
旱涝(有这样两个词大家注意了没有?什么意思?)
浸没没有没过夏禹时代,十年九涝,海面却没因此增高;商汤时代,八年七旱,海岸也没因缺雨而降低。
瞠目结舌[(1)找找这个词在课文中的哪个地方?一起读读。 (2)在句子中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能来表演表演吗? (3)我们在《田忌赛马》中学过一个词,也是这个意思。(4)浅井之蛙听了谁的话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3.我请同学读读课文,了解青蛙和海鳖之间在谈论什么?
板书:快活渺小
小结:这只井底之蛙开始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快活啊,当它听了海鳖的介绍才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三)读书感悟
1.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青蛙的快活?画出这样的句子。
与同位交流交流你划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全班一起来交流交流。随机出示课件
(1)你从哪句话体会出了青蛙的快活?[课件出示]
[指导读,读出快活。重点指导1、2句]
(2)用什么样的语气读?除了“快活”少点儿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夸耀]指生读。
(3)出示青蛙图片,感受青蛙的快活及炫耀自己的得意神情。
(4)谁想读青蛙的话?想读的同学一起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其他同学仔细听。
2.青蛙这么快乐,后来为什么又觉得自己渺小了呢?让我们来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哪些不懂的词语或难理解的句子,先 在小组中交流交流,解决不了的待会儿在全班提出来。
[随机解决]哪个小组有不懂的问题?哪个组解决了这个问题?
(1)仞:7尺或者8尺为1仞,用“千仞之高”是来形容什么?(大海很深)
夏禹时代:夏朝禹做君王的时代。……
(2)海鳖对青蛙说了什么?指生读听了海鳖的话你对大海有什么了解?(大海是那么的辽阔、那么深。)
(3)你对大海的辽阔和深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小结:的确,大海是一片辽阔的天地,生活在这里有无穷的乐趣,这就是海鳖所谓的大快乐吧。
3.我请两位同学分别来读读青蛙和海鳖说的话,大家注意听,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
指生分角色读。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朗读,你对青蛙夸耀的话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板书:井 浅、小海深、辽阔
4.所以,听了海鳖的话,青蛙才会?最后一段:(瞠目结舌,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5.学习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有自己的收获:不仅知道了大海的广阔、深远,而且也明白了做事不能够目光短浅、盲目自大,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要知道走出去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
6.老师这儿有一段小古文,大家读一读,待会儿请你谈谈读古文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读
(2)谈谈读古文有什么感受?
(3)那怎样才能把古文读好呢?[课件出示]
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
学习古文就要经常抑扬顿挫地诵读。注意停顿、语气的高低变化,课后多读相信一定能读好。
(四)布置作业
这儿还有一篇古文寓言小故事《夜郎自大》,[课件出示]
老师已经将这篇文章发到了校园网的宝贝书屋中,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上网学习,看看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当然,有兴趣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资料更多的寓言小故事也发放到校园网上,供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背《望洞庭》,积累古诗,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 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3、 看图作文。
4、 欢庆国庆节,自办小报。
教学重点:
阅读短文《为银杉保险》,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交流有关保险的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读一读、背一背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反复吟诵,读出诗的韵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三、朗读《为银杉保险》,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 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 讨论交流:
(1) 这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你还知道那些有关保险的事情?
(3) 交流你搜集的资料、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看图作文。
教学重点:
有顺序地观察图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作文要求
看图作文,作文要符合图意。
二、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三、再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可以写从书中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也可以写从自己最喜欢的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
四、仔细观察图画,看懂图意。
有序观察,看懂图意;
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编写故事,符合图意。
四、学生作文,教师巡视
五、个别面批,指导差生
六、交流作文,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阅读、习作、设计、书写等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筛选搜集到的资料,办有特色的小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办小报,迎国庆。引导学生关注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指名读《实践活动》中的办小报,迎国庆。
三、全班讨论,明确办特色小报活动的程序和方法。
1、 起报名。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2、 版面安排。美观大方,图文并茂,错落有致。
3、 书写工整,尽量不写错别字。
四、展示小报,互相学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说明】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解词:
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析句: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楚雄开发区永安小学 蔡丽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初步理解“倒竖蜻蜓、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动物表演。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马戏团里的动物表演得精彩有趣,都是演员们精心训练的结果。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欣赏3种动物表演的特点。
教学难点:仿照课文二三四段的写法,仿说一段话。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学会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分享:请同学们欣赏小动物表演的节目。
一、谈话导入 , 揭示课题
1、刚才这些小动物表演的节目叫做“马戏”。
出示“_________的马戏”进行句式训练。把学生说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2、揭示课题
①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个最好,说说为什么?(精彩)
②板书“精彩的马戏”,朗读揭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和新词的音。
2、反馈检查:读词语。
三、再次朗读,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表演?动笔划下来。
2、指名交流: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表演?
3、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这场精彩的马戏都有哪些节目?
4、选节朗读
①你最喜欢这三个马戏节目中的哪一个呢?就请你选择这个马戏节目所在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②抽读,纠正字音,指导长句停顿。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猴子表演节目的句子。指名交流。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读着这两个句子,你觉得猴子爬竿有趣吗?
你从哪里读出它的有趣呢?请你找找有关的句子或者词语来说一说。用△标出。
4、交流中读:理解“倒竖蜻蜓”
理解:好奇、瞅。
5、研读第四句
1)想象说话:如果你是观众,看着猴子那顽皮的样子,你会怎样?
2)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哈哈大笑)
3)朗读:让我们把观众的这种快乐之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6、分句读,理清结构。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黑熊表演节目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勾画句子,并交流并说说从哪个词看出精彩。
理解:笨重、直立、小心移动
2、女生读,男生表演。
3、那样精彩的节目人们有什么反应?理解:哄笑。
4、请用你们的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节目的精彩。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学:山羊是怎样表演节目的?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随机分析:山羊怎么表演走钢丝的?
4、比较句子:山羊在钢丝上走来走去。
在细细的钢丝上,山羊像在平地上一样稳稳当当地走过来走过去。
5、 山羊表演了几个节目?你是从哪个句子中读明白的。
1)理解“绝技” 2)为什么山羊表演的是绝技?看图片体会。
6、指导朗读。读出山羊表演的精彩。
7、看了山羊这么精彩的表演,观众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如果你是观众,你会怎么为山羊喝彩?
8、齐读第四自然段。
七、说话训练
1、这三个节目都这么精彩,作者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
都是先写谁表演什么节目,再写怎么表演,最后写观众的反应。(板书:节目、特点、反应)
2、马戏团的表演除了这些节目,还有哪些?你能像前面那样介绍下这些节目吗? (学生练习说话,教师指导。)
3、动物们为什么能表演这么精彩的节目?
八、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猴子爬竿 顽皮 哈哈大笑
熊踩木球 笨重 哄笑
精彩的马戏山羊走钢丝 出色 喝彩
小狗做算术
猴子骑车
马钻火圈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蔓,笼,瞅,雏等13个生字,学习积累重蔓,斑斑驳驳,生意葱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蕴涵的情感,并会抄写优美的句,段。
3、继续练习用比较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自然导入
1、同学们,当你从别处领养一只陌生的小狗时,你是怎样对待它的呢?和它和睦相处的呢?是它喜欢上你的呢?
2、你如果没有喂过狗,没有和它们相处过,我们今天学习冯爷爷的课文,教你一招。
3、学习课文时,你要细细体会作者的找。想想,作者是怎样和怕人的珍珠鸟和谐相处?我们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
(简评:因为我们都是农村小学,学生喂猫或狗是常事,所以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设计以上问题并有意停顿一下,这样使问题贴近文章的内容,贴近生活,更让学生思考其中的窍门,让作者的写作意图,教育目的随时豁然开朗。)
二、激情诵读,感触内容
1、快速默读全文,画出生字生词并很快熟悉。
2、交流对生字生词的理解及找出认为好的句子,段落。
3、教师泛读,注重情感投入。
4、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选读,精读。
(简评:教师强调诵读,这样不仅让学生熟读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分析课文打下基础,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多次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对话。学会体验,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赏析能力。)
三、情境创设,角色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1~7段。
2、解决以下问题:
⑴ 老鸟与人的关系?
⑵ 作者开始怎样接触小鸟,打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⑶ 老鸟与作者的关系有没有变化?表现在那些地方?
⑷ 作者是怎样照顾小鸟的?
⑸ 小鸟长的啥模样?
⑹ 作者对小鸟的情感怎样?文中那些部分表现出来呢?
3、学生自由朗读8~13段。
4、解决以下问题:
⑴ 小鸟的活动范围有那些?与以前相比怎样?
⑵ 小鸟的胆子有没有变化?与以前相比怎样?
⑶ 小鸟与我的关系怎样?有什事例说明?
⑷ 我对小鸟的感情怎样?
5、学生自由朗读14~15段。
6、解决以下问题:
⑴ 作者通过与鸟的相处有何感触?
⑵ 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感触?
⑶ 你如何与一个陌生人搞好关系,和睦 相处? 简评:教师紧紧抓住小鸟与人的关系这个窍,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然地感触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育目的,达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自然功效。这种协助学生破出重重难关,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的教育模式顺应当前教改的主题,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
四、构建平台,体验成功
1、快速朗读课文。
2、找出体现作者对小鸟情感的句子。
3、展问话题──让语文教学延伸到生活之中:
⑴ 作者把小鸟放了,它会回来吗?
⑵ 你怎样和小狗作朋友?
⑶ 一只被抛弃的小猫,你会收养吗?
⑷ 同学欺负了别人,你会不会管?
⑸ 爷爷病了,你会不会管──
4、课后练习:
⑴ 择抄优美的句段。
⑵ 写一篇学习心得。
(简评:教师授生以渔,不越庖代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过程留给学生,火候恰当,让学生思考,又品尝了得失,锻炼了能力,很值得倡导。)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要求:
1、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字。认识2个偏旁“夕”“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感悟。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2、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1、花生实物、电脑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2、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树上、地里植物开花结果的情形。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揭题
(出示花生实物)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学习“生”字)
花生是一种非常好吃的果子,不但我们爱吃,连小松鼠也爱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小松鼠找花生》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看多媒体动画,教师范读全文。
2、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3、学习生字
(1)(电脑出示不注音的生字)在生活中你已经认识了屏幕上的
哪些字?(指名说说)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让学生回忆识字方法)
(2)小老师教读生字后同桌互相正音。注意读准“找、种、生”。
(3)学习新偏旁“夕”和“母”
(4)小组合作记字形,指名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巩固字词
(1)同桌互助,认读课后练习中的词语。
(2)在“识字迷宫”里认读生字(课件演示)
(3)游戏:开火车找朋友
三、写字指导:“生、里、果”
1、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观察,找准关键笔画。
2、学生互相交流,怎样写好这三个字?
3、学生临写后互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知汉字的整体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读词卡。
2、听写生字。
二、整体感知,朗读感悟
1、结合插图自由地读全文,标出自然段。
2、思考: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第一幅图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第二幅图的内容?(1-2自然段写了图1的内容,3-5段写了图2的内容)
3、学习1-2自然段
(1)自读1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2)看图,你觉得花生的花怎么样?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鲜艳)
理解“鲜艳”就是颜色明亮好看。
(3)思维拓展:还有哪些东西很鲜艳?(五星红旗、漂亮的衣服、五彩的贝壳等)
(4)读好句子:“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5)小松鼠看见花生的花,它是怎样问鼹鼠的呢?
(分角色读好鼹鼠和小松鼠的对话。)
点拨:“这是什么花呀?”要突出问话的语气。“花生可好吃
啦!”要突出感叹的语气,读出儿童的童真童趣。
4、学习3-5自然段
(1)引读3、4段:小松鼠听了鼹鼠的话,它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读:小松鼠每天都到地里去,看看结花生了没有?)
结果怎么样?(学生读:“它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2)朗读指导:小松鼠没看见花生,心里觉得怎样?(很奇怪,也很失望)谁能用这样的语气再读读这句话?(指名再读:“它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
也没看见一个花生。”)
(3)引导置疑:如果你是小松鼠,此时你有什么问题?
(电脑出示:“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读出疑问语气。)
点拨:这句话是小松鼠自己说给自己听的,这叫“自言自语”。
(4)小组合作讨论这个问题。(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花生的果实是结在地里的。)
(5)思维拓展:通过课前预习,你还知道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是长在土里的?(藕、土豆、山芋、萝卜、地瓜、番薯)
(对答得正确的学生奖以花生)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实践活动
续编故事《花生找到了》
1、讨论:小松鼠后来找到花生没有?它是怎样找到的?
(去问鼹鼠、自己上网查资料、请土地公公出来帮忙等等)
2、小松鼠找到花生后会怎样呢?
(和鼹鼠一起吃、自己把花生藏起来留着冬天吃等等)
3、点拨:讲故事不但要讲清楚事情的经过结果,还要讲清楚小松鼠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
4、自由准备后在小组内先讲。
5、指名上台讲给大家听。
6、集体评价(普通话是否正确、语言是否流利、故事内容是否合理等)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要点】
1、读懂莫泊桑和福楼拜的对话从中懂得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会用"酷爱"、"滔滔不绝"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0、莫泊桑拜师
二、精读指导
指导朗读2--5节
1、指名读,边听边划出福楼拜说的话,找出话中最关键的一句。
2、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
(1)福楼拜是针对什么来说这句话的?
(2)他为什么不说"是你的功夫还不行"?
(3)他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学生回答)
3、读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
(1)一方面对两个人性格特点的感悟;
(2)另一方面勤学苦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回顾上述学习方法,小组自学6--10节。
5、反馈,学习效果。
三、谈收获
1、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小节。
四、赏读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内分角色练读。
3、配乐朗读,评议后再读。
五、造句
1、分别找出"酷爱"、"滔滔不绝"所在的句子。
2、理解意思。
3、再读句子,体会用法。
4、仿造。
5、集体评议。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合集9篇】相关文章: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合集8篇12-09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5篇07-29
教学设计方案合集10篇06-13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10篇06-12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五篇06-0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八篇06-03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6篇05-29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九篇03-13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合集6篇03-04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合集6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