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0-10-24 08:25:1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7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7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把握与目标确定】

  本文选自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文章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爸爸形象,他期望“我”长大、懂事,却含而不露,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起到了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毕业时“我”成了优秀学生;听到爸爸辞世的消息时,“我”表现出惊人的“镇定”、“安静”。这何尝不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所结出的硕大果实呢?全文充满了“我”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而又深深的眷念之情。文章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育的极好材料。

  从艺术上看,文章至少有三点值得欣赏:一是双线并行,交相辉映。文章以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两条线贯穿全文,一主一副,副线对主线进行烘托、映衬,推动情节的展开,使“我”和“爸爸”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二是题目语带双关,含而不露,哀而不伤;三是前后照应,恰当埋下伏笔。对爸爸的病危、濒死,多次运用伏笔进行暗示,把即将丧父的感情一步步推向极致。

  基于教材的分析,按照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和“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要求,本文的教学拟从内容的把握到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进而通过感悟文章的表现形式,而达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因而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提高对成长过程中正确对待师长的教育的认识。

  3、探究文章的写作特色,领悟语言的含义,培养自主探究和质疑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时数】

 【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 从网上查找《城南旧事》或找《城南旧事》影碟进行观看。

  3、搜集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教学环节与策略】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学生谈《城南旧事》看后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作者相关资料:

  学生交流后,师作简要概括总结。

  (将《城南旧事》简介、作者简介配上相关图片投影在屏幕上,让学

  生阅读)

  二、导入

  1、媒体播放朱自清《背影》中“望父买橘”片段,创设情境。

  2、导语:母爱如和煦的春风,温暖而轻柔,让人夸赞和难忘,而父爱是“平静的水波深处的激流”,同样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背影》中的父亲如此,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父亲也是如此。

  三、整体感悟

1、标题初探,屏幕出示问题:

  你在没有读文之前,看到标题产生了哪些感想与疑问?

  (此环节只要求学生有疑并存疑,以激发对文章感悟的动机。教师只在积极思考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2、感知全文: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通读全文,读后交流自己疑问解决的情况,并且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交流后给予适当的总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视具体情况告诉他们随着下面的学习,一部分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领会,课堂上没有领悟到的问题在课后再予以解决 )

  3、引导感知:

  快速朗读全文,投影出示引导问题:

  ⑴ 谈谈你对文中爸爸的印象,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⑵ 文中哪些内容体现出“我”长大了?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爸爸”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结合相关内容作些具体分析。

  提示问题的解决方法:

  ⑴ 问题⑴:先读出与爸爸有关的事,逐个分析,再归纳起来。

  师生一起找出第一件事:“我”赖床不起时,爸爸打“我”。“我”上学去,爸爸给“我”送衣服、送钱。

  分析:爸爸表面严厉,实际上充满爱心。由此示例引导,其他方面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总结出“重感情、特别爱花”。

  ⑵ 问题⑵:先思考“爸爸”与“我”之间发生了哪些事?再思考这些事与“我”的成长有哪些联系?最后把这些内容归纳起来。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几个人一组 合作,共同讨论完成。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作归纳总结:“我”长大了,是爸爸严厉背后的爱的结果。

  4、体验深化。

  投影出示:以“重新认识父亲”为话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通过上述探究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引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严中有爱的父亲,得到了不少的教益,这只是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领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也有不少值得欣赏的地方,我们何不来欣赏一番呢?请大家自己先谈谈对文章写法上的一些初步感受,让大家学习学习。

  二、研读赏析,自主合作探究

  1、投影出示研究问题,自由读文,进行探究:

  ⑴ 怎样理解课文的标题?“花”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⑵ 文章既写了眼前的事,又写了过去的事,文中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

  的?

  ⑶ 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不久于人世的?

  讨论点拨:

  ⑴ 问题⑴:从课文内容上看,标题的“花”仅仅是指花吗?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花?细细思考一下它们的作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探究结果:标题一方面指爸爸中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点出了爸爸离开人世,语带双关。“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⑵ 问题②:共同读出眼前的事和回忆的内容并进行分析。

 示例引导:

  由衣襟上的夹竹桃想到住院的爸爸引出探望爸爸的情形。剩下内容由学生自由讨论解决。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明确(投影出示具体内容)。

  ⑶ 问题③提示:运用伏笔的方法进行暗示。

  2、语句品析。

 ⑴ 细读“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联系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⑵ 读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说说它的含义。

  ⑶ 回顾课前疑问的领悟情况,讨论解决尚未明白的问题。

  3、跳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谈谈体会,把自己发现的一些新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讨论。

  三、课堂小结

  谈谈本课学习后的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从内容、情感和写法上进行总结。

  四、延伸拓展

  以“我成长中的师长”为话题,完成一篇小作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四)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二)学生活动设计

  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14岁开始自谋生计。他一生写了160多篇童话。他的童话爱憎分明,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童话就是其中之一。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桌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写的是在大年夜一个小女孩流浪街头卖火柴,冷得几次擦燃火柴,产生一次次幻象,最后冻死了。全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具体顺序:卖火柴一一擦火柴——人死去)

  板书:卖火柴擦火柴人死去

  (三)学习“卖人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读了这一段,你都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大年夜,地点是街上,当时的天气冷极了,一幅悲惨、凄凉冷清的景象。)

  2.作者在描述小女孩生活情况的时候,着重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读读这部分内容,想想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交流(反馈)

  a.对小女孩的鞋是细节描写。

  (说明她穷得连鞋都穿不起,男孩拿鞋跑说明她被人欺负。)

  b.课文中对女孩的头发是细节描写,“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说明小女孩是一位美丽的小姑娘,但是她却贫穷,又冷又饿,根本注意不到自己的美丽。)

  c.“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是细节描写。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多么不平等,有的人富有,有的人流浪街头。)

  d.“天快黑了,又下着雪”是细节描写。

  (这样写能进一步烘托出女孩的可怜与孤独。)

  4.指导朗读。

  小女孩是多么可怜,值得同情。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感情。

  5.总结扩展。

  这一段突出描写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没吃没穿又冷又饿,得不到同情和帮助,我们读了也禁不住万分同情,那么作者是怎么体现出这种感情,让我们受到强烈的震撼呢?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呢?讨论交流。

  (体现在:(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2)动用对比烘托人物;(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四)布置作业

  l.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五)教师巡视,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生答)

  (l)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指出学法。

  刚才学习这一段用的是“读——想——读”的方法,先读课文,弄清写了什么?再抓重点词,为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几次擦火柴出现的幻景部分。

  3.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4.小结自学情况。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5.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l)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前后桌讨论,总结写法。

  (1)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也就是作者如何表述的,我们讨论学习一下。

  (1)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2)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四)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同时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我们长在红旗下,生在幸福中,该怎样做呢?

  (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课文描绘了松坊溪冬天美丽动人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意图:

  1、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让学生体会文章蕴含的意境美和情致美,努力使阅读过程成为审美的过程。

  2、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尝试探索课内特别是在独立阅读中如何丰富学生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感受松坊溪冬天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图片填空:()的冬天。

  2、引入: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去看看松坊溪的冬天,想去吗?

  3、读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4、这节课我们就去感受一下松坊溪雪景,好吗?

  二、初读课文,体会美。

  1、理清脉络。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松坊溪的雪景。

  (2)先写了(雪中的景色),再写了(雪后)的景色。

  2、初读感悟美。

  (1)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9-18自然段,感受一下松坊溪的冬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反馈。

  (3)、用不同的句式说一句赞美松坊溪冬天的话。

  3、过渡:松坊溪的冬天美在哪里呢?

  三、研读课文,感悟美。

  (一)研读“下雪了”一层

  1、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9-18自然段,请你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美的一个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美在哪里呢?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告诉大家。

  2、朗读、交流。

  重点点拨:

  (1)、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课文把“在风中飞舞”的雪比作棉絮、芦花、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连用三个比喻写出了雪花轻、柔而洁白的特点,还写出了雪下得很大,雪在空中飞舞有许多种姿态。

  (2)、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动感,把溪石写得栩栩如生。

  (3)、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想象“白玉雕出来的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比喻有什么作用?(石桥落满雪,洁白如玉,描写出了雪中石桥的美丽。)

  3、齐读9-13节

  (二)、研读“雪止了”一层。

  1、师:雪中的松坊溪多美啊,那么雪后的松坊溪又美在哪里呢?我们分小组研读。

  2、明确研读任务:

  (1)第14-18自然段总写了(),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先写(),再写(),最后写了()。

  (2)16、17两个自然段作者是站在(),先向()看,再向()看,最后向()看。

  (3)我还从()(词、句、或段)体会到了雪后松坊溪的美,因为()。

  3、学生分学习小组研读。

  4、讨论交流。

  重点研读:

  (1)“我看见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发亮的白雪世界”是指远山、石桥、溪石的雪影倒映在溪水中的美丽景象。

  (2)水中的溪鱼有什么特点?

  (一群又一群、多;色彩艳丽、美;姿态、动作迅速、活。要求读出情趣。)

  分两大组比读,比比谁读得有情趣。

  (3)为什么写雪后景色要写溪鱼?

  (静中有动、寒中有暖、洁白中有色彩,严寒中蕴含着生机。预示春的到来,使人回味无穷。)

  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课文。

  五、读读背背,积累语言。

  自读9-18自然段,下面的三道题目任选一题。

  1、选择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读给在座的老师或同学听。

  2、选择其中一句或几句有感情地背一背。

  3、选择其中一两句特别喜欢的句子抄在日记本上。

  六、欣赏描写冬天的段落。

  1、简介郭风。

  2、配乐读郭风的诗。

  3、配乐读《雪夜的小山村》

  七、小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松坊溪美丽的雪景,那么课文中其他的段落在写些什么呢?也有这么美吗?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八、布置课外作业。

  任选一题:

  完成时间:一星期

  完成方式: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

  作业内容:

  1、收集有关描写冬天的文章或句子,编成文集或小报。

  2、模仿课文的写法,选一处景物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冬天的景色。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例1,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运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体操比赛录像,课件,智慧树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20xx年,奥林匹克圣火就要在古老的华夏大地燃烧,第29届夏季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办,你们高兴吗?激动吗?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到来,东门小学的全体师生,开展了一系列迎奥运的活动。(课件)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收集信息。

  我们要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

  3.独立试做。

  需要的信息找到了,现在你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好,老师相信你们能行,在草稿本上试着列式计算吧!

  4.交流汇报。

  ①8×10×3=240(人)

  ②8×3×10=240(人)

  ③3×10×8=240(人)

  5.小结

  虽然同一个问题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但今后解决问题时学会选择最简单最好理解的方法同样非常重要哦。

  三、练习

  奥运会就要到了,小明为了参加奥运会,天天锻炼身体,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1、(课件)我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我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自己独立做,再交流汇报

  2、(课件)你真棒,可是我也不差呀!我每天游3个来回,游泳池长25米,我每天游多少米?

  自己独立做,再交流汇报

  贴智慧树

  3、(课件)世界杯足球赛,每个组有4个队,每个队有20名运动员,8个组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

  自己独立做,做对的摘智慧星

  4*、(机动)有36位运动员要坐车,有三种租车方案:

  ?? 第一种方案:只租甲种车

  第二种方案:只租乙种车

  ?? 第三种方案:甲种车和乙种车一起租

  ?? 甲种:每辆汽车有7排座位,每排可坐4人,一辆车租一天需240元。

  ?? 乙种:每辆汽车有5排座位,每排可坐3人,一辆车租一天需200元。

  ? 选择哪种租车方案最合适(最便宜),需几辆?

  ? 小组合作完成,做对的得奖杯

  四、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每个同学都能多观察、勤动脑,就能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我对同学们充满信心,你们有信心吗?最后祝每个同学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

  教案《解决问题》

  安阳市东门小学

  陈 宏 霞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2、立足重点段落、多层次、多角度的感悟语言,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立足课题,提出疑问

  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鱼游到了纸上”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游到纸上?)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让学生立足课题提问,引起学生阅读欲望和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诵读入境,整体感知

  1、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不明白,下面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看能否从文本中找到你心中的答案。

  出示读书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②边读边思考“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尽量将上一自然段和下一自然段找出来单独再读读。

  ③读完之后你是否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2、同桌相互交流:读书要求中的有关问题和对课文的初步感受。

  3、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针对容易读错的字板书正音:澈、港、缸、聋;教师指名认读生字及目标中的生词。

  4、点名交流:你对“鱼游到了纸上”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课文,使学生养成读有所思、读有所求、读有所获的习惯,真正达到使学生快速感知文本内容,初步了解文本特有内涵的目的,为探究文本、走进文本铺路。)

  三、认读词语,概括内容

  1、出示三组词语认读:

  A、举止特别 呆呆地站 静静地看 忘我境界

  B、工笔细描 一丝不苟 挥笔速写 融为一体

  C、大家赞叹 纷纷议论 相互交谈 游到纸上

  2、你能用上面的词语或者部分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请你拿出笔写出来。

  3、同桌相互对读课文,相互检查对课文阅读的情况,交流概括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有意识地将词语分为三类,A类是聋哑青年观鱼样子的词语;B类是聋哑青年画鱼样子的词语;C类是观众和“我”的做法的短语。让学生分类读词语,目的是帮助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逻辑归类和分类积累词语,同时用上述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样做,既规范学生语言,又灵活运用词语,使语言训练与文本内容融为一体。)

  四、精读语段,感悟形象

  1、大家已经知道了“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聋哑青年把鱼画得像。请你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看哪些段落具体讲了这层意思。

  2、教学第7—8自然段的过程。

  ①你知道“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意思吗?看看第7自然段哪些句子和词语能帮助你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重点抓住“一丝不苟”、“绣花”和“细致”理解工笔细描)

  ②你想象一下,青年对金鱼的哪些部位采用了工笔细描?是怎样做到工笔细描的?

  ③正因为他画得好,围观的老人、青年、小孩都是怎么赞叹的、又是怎么议论的?

  ④这时我再让你说“融为一体”的意思,你能说出来吗?

  ⑤能否用一个词、一句话说说聋哑青年在你心目中的印象。

  ⑥你还可以用你知道的哪些成语来形容他画鱼画得像。

  ⑦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及教师范读。

  3、教师叙述:青年将金鱼画得惟妙惟肖得益于什么?请你认真读读第3—5自然段,看能否发现什么画画的技巧?

  学生读后谈感受。(引导学生立足“忘我的境界”、“呆呆地”、“静静地”以及“从来不说一句话”想象、感知他平时如何认真观鱼的品质。)

  4、再评价这位聋哑青年。(除了品质以外,有必要引导谈出对生活的热爱。)

  5、教师小结:是啊,如果不是他长时间忘我的观察金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画鱼,那么他又怎能使画出来的鱼像在水里游呢?

  (设计意图:对青年绘画技艺的精湛的体会,要落实到关键的字词上,此时教者抓住“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融为一体、细致”等词语引导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的基本义和语境义,感受了聋哑青年的绘画技艺。不难看出此环节教学将词语的理解和积累,语言的迁移与运用、方法的指导与习得融为一体。这样立体推进,让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与对青年形象的感悟做到合二为一。)

  五、品读难点,明白事理

  1、教师描述:当我和聋哑青年交谈的时候,我将小女孩发自内心的“鱼游到了纸上”的纸条交给他时,他是如何回答的?

  2、“鱼先游到了心里”的教学引导(要求学生读3—5自然段)。

  ①“鱼先游到了心里”你是如何理解的?此时你想到了哪个成语的意思和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

  ②“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将两句话及两句话所蕴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③教师小结:就是这样一位聋哑青年,虽然身患残疾,就是凭着执著、专注、勤奋,使鱼先游到心里,而后又游到了纸上,这足以让我们看到了残疾青年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④要求学生谈谈你从聋哑青年画画的经历中有哪些启示,联系实际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人和事。

  3、朗诵课外作品《高贵的补鞋匠》,听后谈初步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关联词语说话,看似一个简单的句子训练,实际起到了两个作用:其一对学生进行了语法句式的渗透;其二检验学生是否弄懂两者的逻辑关系,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另外作者通过朗诵课外作品,使学生领悟了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

  附: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观鱼

  聋哑青年{ }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画鱼

  教学反思:

  一是该设计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例如在让学生体会“聋哑青年画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立足“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融为一体”等词语,让学生对词语由不甚理解到理解都是借助文本中的语言材料,同时学生在感知词的基本义和语境义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了想象说话、评价人物等方法将文本的“消极语言”转化为学生“积极语言”;又如让学生分类读词语,再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以及用关联词语说“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两者的关系等都把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作为教学重点。

  二是该设计繁简得当,张驰有度。教师在让学生“领悟聋哑青年的品质”上舍得花力气,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充分感悟,而在引导学生理解“观鱼”与“画鱼”的关系时,教师只提了一个“青年将金鱼画得惟妙惟肖得益于什么?请你认真读读第3—5自然段,看能否发现什么画画的技巧?”的读书要求。当学生将两者关系明白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时,教师也惜墨如金,简洁明快。虽然简洁明快,但是并不是难点没有突破,而是对“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人物品质”这一教学目标细致引导后水到渠成的。

  三是该设计变讲读串问为阅读对话。教师能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多角度透视,即重点品析画得像,借此引出“青年将金鱼画得惟妙惟肖得益于什么?”和“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正是这样的阅读对话主题,使学生的有效阅读、思考、交流才成为可能。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活动目标

  1、懂得遇事动脑筋想办法。

  2、学习“取、拨、钩、浮”等词,理解组词:又深又窄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第一册28---29页。如有教学挂图4幅效果更好。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草地上,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会想到什么办法取皮球?

  2、观看挂图,展开以下话题的讨论:大家看到皮球掉进了洞里,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样做的?引导幼儿讲出关心同伴帮助同伴的想法及做法;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的火钳、钩子、竹竿等物品。

  讨论:使用这些工具怎样取皮球?会出现什么事情?引导幼儿理解学习词:取、拨、钩。组词:又深又窄。

  3、继续观察挂图,引导幼儿继续思考“取皮球”的办法,鼓励幼儿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问题总会解决的。出示手持各种工具的小朋友。①帮助幼儿观察图上小朋友手上的各种工具。②请小朋友说说图上的小朋友用了什么办法,怎样把球从洞里取出来的。启发幼儿讲出皮球浮出洞时图片上的人物表情,体验帮助他人时的快乐心情。

  4、教师与幼儿一起完整讲述挂图内容。讲的时候要注意:

  ①小朋友在取球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②什么人用什么办法把球从洞里取出来?

  ③结果怎样?要求较为完整、连贯地讲述。在讲述过程中,教师继续帮助幼儿正确使用动词,操作活动教具。

  ④教师:刚才你们帮助图上小朋友想出了各种取皮球的好办法,真能干。但是,如果洞很深,钳子不够长,如果用钩子,钩子会钩破皮球,皮球是圆的,不容易取出来。请你们说说哪种方法最好,既简单又能很快取出皮球?请一名幼儿完整地讲述提水取皮球的经过。

  5、评价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多帮同伴做事情。

  取皮球课后反思:

  在此次活动中,要培养幼儿质疑精神,提出问题进行实验验证.并鼓励幼儿敢于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掌握科学正确的原理,其次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创设宽松情境,这是让孩子在活动中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意见的前提.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还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有意识的提出一些能让幼儿有不同想法的问题,多提一些类似:谁有不同的想法?谁还来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并引导幼儿积极的思维,这是培养孩子质疑能力的关键.

  一节语言活动巧妙的与科学实验相结合.唯一不足的是应多准备一些教具,把幼儿分组作实验.参与的机会多,他们的印象会更深.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了解小壁虎尾巴易断、可以再生的特点,及小鱼、燕子、老牛等尾巴的特点。

  2.在语感训练和表演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4.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发展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你们每一位同学都带来一份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每一位同学都有了一台放映机,下面我们就自己给自己放动画片,看谁的动画片最精彩!

  二、感情范读,情境想象

  1.范读课文。

  2.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情景。

  (以上环节以孩子们平时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为想象的诱饵,使他们在想象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激趣练读,语感体验

  1.学生叙述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师帖有关动物模型。

  2.这些漂亮的明星照与我们平时看的动画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3.师:那我们也来当演员,可得先把剧本熟悉了才行。

  4.生自由朗读。

  5.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在自己对故事复述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6.师:要当好演员还得把台词记住才行。

  7.生记台词,体会感情。

  8.生角色体验。师相机指导语感、语调等。

  (以当演员为诱饵,充分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以此为契机培养良好的语感。)

  四、分组表演借尾巴

  1.分组,分角色。

  2.小组内互相指导语感、动作等。

  3.师巡回倾听、指导,参与其中。

  4.代表小组表演,其他小组参与点评、指导。

  (孩子们在表演中体会鱼、燕子、牛尾巴的特点及用途;学习小壁虎的礼貌用语。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1.小壁虎还向谁去借尾巴了呢?

  2.全班自由表演。

  (这一环节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提取了学生原有知识,让学生在借尾巴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共同体会喜剧结局

  1.想象小壁虎向妈妈说了些什么?

  2.师扮演壁虎妈妈,生表演。

  (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七、续编故事

  小壁虎会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哪些朋友呢?它会怎么说?它的朋友又会说什么呢?想象一下,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再配上漂亮的图画,讲给自己的好朋友或爸爸妈妈听,好吗?

  (给孩子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培养想象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7篇】相关文章: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五篇11-30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7篇06-18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10篇06-06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9篇06-01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01-17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汇编九篇11-20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六篇06-20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8篇06-05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九篇03-02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锦集4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