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8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我说的课题是小班故事《云朵棉花糖》。《云朵棉花糖》是幼儿园教材中的小故事。它蕴含在优美语言中的深刻哲理,引导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在现在独生子女众多的时代,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故事中的鼠老大、鼠老二和鼠小小这兄弟三人组成的优美的画面和精彩对话,带给人一个温馨、和谐的世界,一个给成长中孩子以哲理启示的世界。
选用《云朵棉花糖》作为小班语言活动素材是因为,主题单纯,故事以“云朵”为线索,贯穿始终;结构简单,情节有趣,充分渲染了主题,便于幼儿理解;故事中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想象,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地方,“云朵”变成了“云朵棉花糖”;故事内容富有儿童情趣,生活情趣,源于幼儿生活又高于生活,“棉花糖”是幼儿熟悉的事物,在活动中可以亲自品尝棉花糖的味道,体验分享的快乐;图片画面的形象直观,主题突出,静态的云朵棉花糖和动态三个小老鼠有助于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分享快乐”这一道理。
1、活动目标
依据《纲要》中语言教育的要求——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及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任务,从情感、知识、能力三方面出发,制定故事《云朵棉花糖》的活动目标:1、通过故事体验与朋友和亲人分享的快乐。2、鼓励幼儿大胆想像,表发自己的想法。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真切感受分享的快乐。
2、活动重难点:重点是大胆想象和大胆表述;难点是体验朋友之间分享的快乐。语言的教育意义指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这个故事含有美好的情感体验,是塑造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好教材。幼儿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体会到故事的含义,才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大胆想象大胆表达。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欠佳,但是他们对云朵棉花糖充满了好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可以使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因此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所在。
3、活动准备:故事挂图、棉花和棉花糖实物若干等
二、教学方法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班幼儿在直觉行动思维基础上,逐渐演化为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理解词义和语言。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直观教学法,具体教学方法为欣赏法、提问法和引导法,并按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让幼儿真切的聆听故事,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内容。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表象,帮助幼儿正确理解重点词句,让幼儿欣赏故事挂图《云朵棉花糖》,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理解重点词句,突破难点。其次,设置提问,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学法指导
在活动过程中一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感受分享的快乐;二是鼓励幼儿将对故事的理解,大胆的说出来并产生奇妙的联想。
四、活动过程
根据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本活动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导入环节:感知棉花的特性,引出活动内容
幼儿的学习是建立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新旧经验的结合上。通过幼儿亲自摸一摸、团一团、闻一闻等形式,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感知棉花的特性,巧妙的引出活动的内容。再加上老师有目的的引导提问,帮助幼儿丰富生活经验,为以下的活动做准备。具体提问为:天上的云朵是什么样的?棉花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的?你们吃过棉花糖吗?你们吃过云朵做的棉花糖吗?直接引出故事《云朵棉花糖。》
2、基本环节:这部分是重点,我采用以下步骤和方法组织活动。
(1)教师有感情分段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含义。小班幼儿的语言水平有限,为幼儿营造优美、温馨的语言环境尤为重要。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吸引了幼儿的听觉神经,逐渐培养幼儿的良好倾听习惯。在倾听在基础上,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含义。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即使幼儿在回答问题中说错了,那也代表他思考了,同时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在分段讲述中,当教师讲述故事的悬念处,主要引导幼儿想像云朵还会变成什么?理解为什么三个小老鼠只吃了一点点还很开心?感受分享的快乐,启发幼儿大胆想像、大胆表述,从而发展其想象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述能力。
(2)结合挂图完整欣赏,掌握对话、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结合,感知效果最佳。因此,我边出示挂图边生动形象的讲述故事,同时注意语音的高低、强弱、说话的速度和间隔与幼儿心理节奏相适应,特别是对小班的幼儿更要放慢速度,使所提供的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充分作用于幼儿的眼和耳,促进思维的发展。师幼一问一答,鼠小小抱着白云找到鼠老二,鼠老二说了什么?鼠老大是怎样说的?鼠小小又是怎样说的?在不经意间掌握了故事中的对话部分,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3)模仿游戏《我做棉花糖》。小班幼儿注意时间较短,兴趣稳定性差,新异、强烈以及活动的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通过《我做棉花糖》环节,幼儿肢体得到了发展,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同时引导幼儿大胆想像“你想制作什么口味的棉花糖?给谁吃?”为结束部分做铺垫。
3、结束部分: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我改变以往教师小结渗透德育这种苍白无力的说教,采用创设情境,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活动中。我说:“小朋友可以把自己制作的棉花糖,和小伙伴、听课的老师一同分享”引导幼儿感受真实生活中的分享,主题得到了升华。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黑板显示)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唱和(hè) 湛蓝(zhàn) 栀子(zhī) 玄奥(xuán) 清澈(chè) 禅心(chán) 犬吠(fèi) 憔悴(qiáo cuì) 树冠(guān) 凝静(níng)
2、教师范读: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k11-018.jpg;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体验与反思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知道古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学习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精神。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复述这个故事。
能力目标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媳妇迷信的经过。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循序式。
五、教具使用
生字卡片,小黑板或投影片。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西门豹。
板书课题:西门豹
2.解题:
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两千多年战国时期的人。
3.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想知道西门豹是干什么的?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
过渡语:
那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二)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主要写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故事。)
(三)默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认读生字,联系课文理解新词
1.生字:认读课文后要求学会的生字、并说出每个字的音、形、义,组词、说话。
2.理解生字:战国、邺、荒芜、人烟稀少、巫婆、官绅、徒弟、提心吊胆、面如土色、开凿、灌溉。
(四)再读课文:按照调查情况惩办恶人兴修水利的顺序给课文分三段
第19自然段为第一段,第101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16自然段为第三段。
(五)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言引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西门豹,板书课题。
指名读第一段。
思考:
1.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西门豹到邺地就进行调查?(找老大爷问怎么回事)
2.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儿件事?(①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②是谁要给河伯娶媳妇的?③新娘从哪来?④漳河有没有发大水?)
3.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①河伯娶媳妇是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②巫婆和官绅是首恶分子。③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使家里有女孩子的纷纷逃走。④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干旱。这四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成为西门豹治邺的可靠事实依据。)
4.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理解句子含义。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从表面上看,河伯确实很灵。因为河伯要娶媳妇后的确没有发过大水。但实质是,漳河没有发过水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少。年年闹旱灾就是证明。巫婆官绅恰恰利用了这里的气候条件来欺骗老百姓,西门豹讲这句话时心里已经明白河伯娶媳妇是个骗局。还真灵啊是反话,带有讽刺意味。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说明西门豹已经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想好了对策。
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即含蓄地总结了上面的调查结果,又引出了下文。暗示西门豹已想好了惩治首恶分子的好办法。)
过渡语:西门豹会怎样做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二段。
(二)自由读第二段
1.前后讨论、读完这段后,你们知道了什么?(知道了西门豹把巫婆和官绅都扔到河里去了)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指名读有关段落)
2.出示投影或小黑板、理解句子含义
(1)西门豹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西门豹这样说是为了找个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说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要另外选一个漂亮的,并不是西门豹真的这样认为,而是故意装着认真给河伯娶媳妇,用这些话作借口。麻烦是表面上对巫婆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把巫婆投到河里去。)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等了一会儿并不是真的要等巫婆从漳河里出来,而是做出等了一会儿的样子。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表面上做出以为巫婆能回来的样子。麻烦,是表面上对官绅头子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把他投进漳河里去。)
3.那么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官绅抓起来杀掉呢?
(这是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目的是为了使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过来。所以西门豹将计就计,也若有其事似的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就这样,西门豹用看河伯娶媳妇的办法使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惩治了危害老百姓的巫婆和官绅。从此漳河也没有发大水,说明给河伯娶媳妇与漳河发大水没有关系。用事实教育了那些被巫婆、官绅愚弄的老百姓,破除了迷信。)
4.这段共有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层,请同学们给这段分层并说出层意。
(①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②③西门豹借口姑娘不漂亮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④⑤西门豹故意面对漳河站着,迫使官绅们磕头求饶;⑥老百姓终于明白巫婆、官绅的骗局。)
(三)过渡语:西门豹破除迷信后又做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问:1.西门豹又做了些什么?(兴修水利引水灌溉)
2.这一段哪些地方与开头照应?每年的收成都很好照应了开头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种照应方法使前后意思相反,进一步说明西门豹治邺有功。)
3.再找一找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开头巫婆、官绅们的态度是急忙迎接,后来提心吊胆,气不敢出这是前后对照的句子。)
4.说说这些坏蛋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开头他们以为西门豹真的是来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后来发现西门豹是将计就计,严惩他们,所以态度变化极大。)
(四)总结全文
1.指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全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3.通过全文的理解,你认为西门豹是怎样的人?
(善于调查,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
八、板书设计
14
西门豹
调查了解
破除迷信
有勇有谋
惩办恶人
敢作敢为
兴修水利
与民作主
为民除害
【设计意图】
以事件为线索,抓住课文中故事发生、发展、变化、结局的过程,起到掌握事情来龙去脉和详细经过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教育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培养爱科学的意识和激发幼儿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4.可以用来自制钟面的有关材料(如长短针、1~12的数字、各种形状和造型的硬板纸或吹塑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1.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两根针都指在12上;一只钟时针拨到1上,分针拨到12上;另一只钟时针拨到12和l的中间,分针拨到6上。
2.提问: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半点时,分针指在哪里?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1点半时,时针指在哪里?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指在6上。
4.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①按老师的要求拨整点、半点;②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五、教师总结时钟的有关知识内容
六、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或看图片来说出钟的用途)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七、出示时钟演变过程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激发幼儿尝试探索知识的兴趣
师:古时候没有钟,人们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日晷在常州的天宁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随着科学的发展,聪明的叔叔阿姨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小朋友,你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钟和表,好吗?
延伸活动:
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模型。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内容说明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活灵活现。先描述了蝈蝈的歌声,写出了声音的各种特点,如“柔和”“清脆”“尖锐”“窃窃私语”等,特别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
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接着又描写了蝈蝈的外形特点》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章重点内容写了蝈蝈的食物习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蝈蝈喜欢吃的食物是蝉,又解开了蝈蝈喜欢吃的是蝉肚子的原因是既有肉又有甜食。还介绍了蝈蝈之间的相处和睦,从不争吵的特点。
教材使用说明
七年级的学生对小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文又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因此让学生自主阅读,体验阅读过程中的快乐。在探究交流中,深透理解文意,体会生动传神的文学笔法。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关于蝈蝈生活的习性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 回忆所学课文《蝉》,2.比较写作内容写和作目的不同,3.两篇文体不同,4.明确本文是介绍科学知识,5.说明的对象是蝈蝈。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学生领读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强调易错音和易错字。
三、速读课文,提取信息
四、再读课文,把握课文重点
1、思考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绿色蝈蝈的特点?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
教师指导明确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蝈蝈的习性写了叫声和食性。
五、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1)比较阅读材料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很低沉,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声尖锐、急促的叫声。
要求和第三段对比阅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第三段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传神,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与趣味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体会这样写的效果。
当蝈蝈捕杀蝉时称:狂热的狩猎者
当蝈蝈晚上鸣叫时称:夜晚的艺术家
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称: 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吃蝉肉时称:蝉的屠夫
作者这样称呼蝈蝈的原因: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比较阅读材料二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
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1 、生动传神的描写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喜爱之情。
2、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生动传神,读来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与趣味性。
3、 通过作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作比较的.运用,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特点,又让读者对其他昆虫也有所了解,同时,也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特性了如指掌。
六、总结课文,完成《评价手册》中该课的课后相关练习。
七、教学探讨与反思:
快速阅读,是一种基本的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既需要老师的悉心指导,又需要学生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阅读来实践、训练。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科普性文章,作为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材料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教师应充分对文本加以利用。文章采用生动的文学性笔调,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在行文中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自然亲切,富有感染力。学生总会喜欢某些方面的知识,因此采用个性化解读文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赏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品味语言的美妙之处,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文章的写作特点也能认真掌握,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加以借鉴了。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理念】
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自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勾画好词佳句,旁批写感受。收集写雨的优美词语,语段或写雨的诗文。
2、课件:
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拓展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自然界中,美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它准会让你一饱眼福。朗读导读。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作者留心观察后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自然景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提醒读准字音,理解生词(课件):
水淋淋(lín)、啼啭(zhuàn)、倾吐(tù)、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再分组竞赛朗读,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提出疑难之处。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⑴ 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 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
②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和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由雨声而产生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受。
③ 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这句写出了山雨的声音神奇、美妙,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⑵ 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 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②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③ (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④ 记忆宛若一张干燥的宣纸,这绿,随着丝丝缕缕的微雨,悄然在纸上化开,化开
点拨:这句话突出了雨中的绿非同一般,给作者的印象也格外深,从而使记忆变得鲜活,而具有灵性。
⑶ 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谁能把优美动听的雨声、雨色变成朗读声来告诉大家?课件: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① 自己练习,边读边体会。
② 抽生配乐朗读声,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
四、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试背赛背课文。
2、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⑴ 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⑵ 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
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3、写话:
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边听边想: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2、戴头饰表演这故事。
(课外还可多分几组表演)
二、读字读词
1、读下面词语,给带点的字注意:
咬住蚊子想挣断甩着游水高兴壁虎爬到墙角伯伯阿姨转身。
2、读要学会的6个生字。
3、指导学生识字形:
虎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部首是虎字头。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三、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第2题和《课堂练习》第3题。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中的第4题:
⑴ 先读句子,找出要用的词语。
⑵ 比较三组词语不同点,想为什么各有不同,与它们所在的地方有什么关系。
⑶ 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先想这地方,再写句子。
四、指导学生阅读《课外阅读》中的《小壁虎》
五、总结语(略)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学好新课程理念,搞好课堂教学设计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树立课程的目标意识,由“纯工具性的单一目标”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多维目标”转变,把握好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必须树立起课程的目标意识,明确《标准》到底对语文课程提出了哪些目标要求,并以此为依据来把握某一具体教学活动的目标要求。
1.把握教学目标要明确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标准》的设计思路是:①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分学段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②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③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可见,《标准》已由传统的“纯工具性的单一目标”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多维目标”转变,这是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着眼点。
2.把握教学目标要整合对应项目的目标要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把上述多维目标中对应项目的目标要求整合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做到:①从总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的角度把握教学目标,既立足于阶段目标的现实性,又着眼于整体目标的长远性;②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把握教学目标,既立足于单一目标的达成度,又着眼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发展;③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互渗透的角度把握教学目标,既立足于单项训练的效果,又着眼于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④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角度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既立足于语文学科特点,又着眼于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互补与衔接。
二、树立课程的主体意识,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处理好教学关系
《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课程主体意识,把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定位,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考虑并设计如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学习,演好学习的“主角”。
1.从“学”的角度,定学生“学”的任务。即要求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确定学生“学”的任务。一是定“学”的内容(包括知识、方法、能力、情感等),变“知识性学习”为“综合性学习”;二是定“学”的形式(包括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积累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观察性学习、策划性学习等形式),变“被动接受识记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三是定“学”的机会(包括预习、读书、思考、讨论、质疑、想像、查询、交流、演练、展示、评价等机会),变“教师主演”为“学生主演”,从而使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在内容上更适合不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和需求;在形式上更适合不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便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时机上更充分地给予学生学习、实践和发展的空间。
2.从“学”的角度,定教师“教”的任务。即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让“教”服务“学”,让“师”协助“生”。一是定“教”的任务。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并设计如何完成“指明目标、引导深入、鼓励进步、点拨偏差”四大任务的内容、时机和方式。二是定“教”的方式。考虑并设计如何变“讲授分析问答式”为“启发式、讨论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三是定“教”的角色。考虑并设计如何当好“主持人”角色,控制教学过程,控制学习方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何当好“向导”角色,在哪些字词句段篇的难点上、读写训练的重点上、读写方法的指导上用力,应为学生提供哪些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如何当好“咨询者”角色,及时释疑解惑;如何当好“发动机”角色,应提供哪些成功的机会,如何通过评价及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鼓足学习干劲;如何当好“榜样”角色,范之以“字”、范之以“声”、范之以“文”、范之以“情”,做好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
三、树立课程的实践意识,由“重现成结论的传授”向“重学习过程的体验”转变,设计好教学流程
《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树立课程的实践意识,在设计教学结构、教学活动时应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在学习实践中进行语文教育,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上突出多样化、个性化。要改变过去“以文章分析为重点、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语文教学模式,由“重现成结论的传授”向“重学习过程的体验”转变,必须提倡教学结构的多样化、个性化。杨再隋教授所倡导的四种教学结构值得借鉴:①有的课,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段落入手来设计结构,但注意不要割裂课文,不要打乱作者的表达思路。②有的课,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教师从旁指点。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与教师的读中指导要自然、和谐。③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后交流,然后提取各组之长,师生共同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以及作者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④有的课,可直接从课文的重点切入,以点带面,从部分返回整体,引导学生用学习重点段的方法去自学其他段落。
2.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突出实践性、体验性。
①在设计上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学生多样、具体的生活来感悟语文教材的抽象性、概括性。②在设计上重视诵读和探究,通过感受、体会、体验,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③在设计上重视实践应用与演练,创设语文活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8篇】相关文章: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六篇02-13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8篇02-0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9篇08-15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六篇08-10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八篇07-18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7篇07-22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合7篇06-2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十篇09-23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十篇07-14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7篇05-31